50,577


Honda、Kawasaki、Suzuki、Yamaha共同請願,爭取大型重機國道通行路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16:00:00

發文

#620735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日國內 4 家大型重機車廠 Honda、Kawasaki、Suzuki、Yamaha 發表聲明共同請願,爭取大型重機國道通行路權,並呼籲落實三讀法案,共創安全的交通環境。此次 4 家日系大型重機與公部門進行交流機會,和王世堅委員以及台北市議員林世宗、王委員辦公室顧問呂瀅瀅,針對大型重機行駛國道議題交換意見。

會中指出,大型重機上國道的法案早在 2011 年已三讀通過,但交通部尚未正式開放,希望探討具體實施方式與時程。王世堅委員則回應,目前部分汽車駕駛對於交通流量與安全性仍存有疑慮,因此需要透過試辦計劃,得到有關流量影響及安全性的實證科學數據後,來建立社會共識。

Honda、Kawasaki、Suzuki、Yamaha 發表聲明共同請願,爭取大型重機國道通行路權,並呼籲落實三讀法案,共創安全的交通環境。

4 家車廠的聲明稿指出,2011 年 11 月 8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正式開放 250c.c.以上機車行駛快速道路,並授權交通部規劃 550c.c.以上大型重機的國道可行駛路段,該政策於 2012 年 7 月施行,然至今尚未完全落實。根據 113 年度民調,僅 23.6%的民眾知道法案已通過,然而在低知情率下,仍有超過 34.2%的民眾支持開放大型重機上國道,且 45%認為大型重機駕駛行車禮讓與守法習慣已大幅改善,顯示此議題已非小眾需求,而是值得社會討論的公共議題。

4 家車廠的聲明稿指出,2011 年 11 月 8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正式開放 250c.c.以上機車行駛快速道路,並授權交通部規劃 550c.c.以上大型重機的國道可行駛路段,該政策於 2012 年 7 月施行,然至今尚未完全落實。

Honda、Kawasaki、Suzuki、Yamaha 表示,其長期推動安全騎乘文化,每年舉辦數十場安全駕駛訓練,強化騎士防禦駕駛技能,並與公部門、企業、學校合作進行交通安全宣導。同時,持續研發機車安全氣囊、先進煞車系統、辨識度提高的燈具、循跡控制與各類電子控制等安全輔助科技,確保騎士與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廣  告

大型重機上國道的議題確實有許多討論之處,不過從市場銷售面的角度來看,大型重機近期的銷售買氣明顯下降了許多;就以檔車級距來說,2022 全年度來到 16,672 輛、2023 年為 17,668 輛,不過來到 2024 年則下滑至 13,235 輛,其衰退幅度來到了 25%,而上述的機車廠中包含 Honda 與 Yamaha 在 2024 年銷量表現明顯不如預期,尤其 Honda 的退步比例更是來到 44%,也成為該級距銷量下滑很關鍵的因子。

從市場銷售面的角度來看,大型重機近期的銷售買氣明顯下降了許多;就以檔車級距來說,2022 全年度來到 16,672 輛、2023 年為 17,668 輛,不過來到 2024 年則下滑至 13,235 輛,其衰退幅度來到了 25%。

倘若這回能夠順利爭取到大型重機上國道的路權,這對於整體市場買氣來說或多或少也會有些助益,其也是擴大大型重機的路權,不過這一切都還有待最終立法的頒布及實施,同時相關配套措施應當都需擬定好才行,而這一波重機市場低迷的買氣在 2025 年是否會回溫,未來也值得再來觀察。


MG Taiwan宣布ZS恢復正常銷售,單一車型建議售價76.9萬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16:00:00

發文

#620735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經濟部產發署在 2024 年 7 月 30 日所宣佈的「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政策,其影響到 MG 產品的銷售,而在 1 月時 MG Taiwan 也公布了 2025 年新車販售方案,重點也在於車輛價格的上漲,在調整後的售價分別為 HS 1.5T 旗艦版 93.9 萬 ( 調漲 2.4 萬 ) 、HS 2.0T 旗艦版 109.9 萬 ( 調漲 3 萬 ) 、HS PHEV 旗艦版 124.9 萬 ( 調漲 3 萬 ) 、ZS 1.5L 旗艦版 76.9 萬 ( 調漲 2 萬 ) 。

而在今 ( 3/26 ) MG Taiwan 宣布,ZS 目前已符合規範正常來販售,至於 HS 2.0T 旗艦版與 HS PHEV 旗艦版持續推動自製率提升計畫、並同步接單中。

1 月時 MG Taiwan 也公布了 2025 年新車販售方案,重點也在於車輛價格的上漲,而在今 ( 3/26 ) MG Taiwan 宣布,ZS 目前已符合規範正常來販售。

MG Taiwan 表示,品牌全力落實政策方向,持續深化在地供應鏈合作價值,而目前 HS 1.5T 旗艦版與 ZS 1.5L 旗艦版恢復正常銷售,交車期回歸穩定,兩款車型交車期平均 1 個月內;同時也因在地化供應鏈發展所致,包括東陽、正新、六和機械、友聯車材等本土廠商的訂單需求成長。

2025 年 HS、ZS 新車售價

  1. HS 1.5T 旗艦版:93.9 萬
  2. HS 2.0T 旗艦版:109.9 萬
  3. HS PHEV 旗艦版:124.9 萬
  4. ZS 1.5L 旗艦版:76.9 萬

以下為 MG Taiwan 新聞稿聲明內容:


[U-EV]WLTP最大續航480公里、提供49kWh與64kWh雙容量,MG MGS5 EV中型純電休旅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16:00:00

發文

#620735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先前預告後,英國 MG 今日(3/26)推出全新中型純電休旅車系 MGS5 EV,其車身尺碼為 4,476mm、介於 ZS 與 HS 之間,採用品牌最新世代的 MSP 模組化平臺,並提供 49kWh、64kWh 兩種電池容量版本,兩種容量皆為後驅單馬達設定,但 49kWh 版本馬力為 170 匹、64kWh 版本則為 231 匹,DC 最大功率各為 120kW(10%~80%最快 24 分鐘)、139kW(10%~80%最快 28 分鐘),售價為 28,495 英鎊(約臺幣 122 萬)至 33,495 英鎊(約臺幣 143.5 萬),新車預計最快於 4 月在英國上市,歐洲其餘市場則會於第二季陸續登場。

臺灣市場部分先前 MG 曾在臺註冊「MG S5 EV」,但是否會有導入計畫仍有待後續觀察。

繼先前預告後,英國 MG 今日(3/26)推出全新中型純電休旅車系 MGS5 EV,其車身尺碼為 4,476mm、介於 ZS 與 HS 之間,新車預計最快於 4 月在英國上市。臺灣市場部分先前 MG 曾在臺註冊「MG S5 EV」,但是否會有導入計畫仍有待後續觀察。

MGS5 EV 採用與 MG4 相同的 MG Modular Scalable Platform(MSP)平臺打造,車身尺碼長寬高為 4,476x1,849x1,621mm、Trophy Long Range 車型車高則為 1,633mm,英國市場目前初步分為採用 49kWh 電池組單馬達的 SE、以及採用 64kWh 電池組單馬達的 SE Long Range 與 Trophy Long Range 共計 3 車型。

MGS5 EV 採用與 MG4 相同的 MG Modular Scalable Platform(MSP)平臺打造。

外觀為 MG 新世代語彙,車頭導入封閉式造型,搭配兩側分離式頭燈組,下放進氣壩處、也導入 AGS 主動式進器散熱格柵等科技,車側除了車頂架等配置,在整體造型肌理上更與現行國內市場販售之 HS 車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充電孔則位於車身左側,足下輪圈組則依據車型分別有 17 吋、18 吋配置可選。車尾尾燈組除兩側箭矢型的視覺外,還導入貫穿式的尾燈組,車尾銘牌還特別在 EV 字樣改採綠色標示處理。

車尾尾燈組除兩側箭矢型的視覺外,還導入貫穿式的尾燈組,車尾銘牌還特別在 EV 字樣改採綠色標示處理。

走進車內,MGS5 搭載的是 12.8 吋的 HD 中央懸浮式螢幕、搭配駕駛座 10.25 吋數位儀表,原廠強調其除了有手機無線充電,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等連接外,更具有聯網與 OTA 遠端更新功能,還能直接在 12.8 吋螢幕中串流撥放 Spotify、並觀看 YouTube 與 TikTok 影片,中控螢幕還支援顯示畫質清晰的 360 度環景影像。此外新車在歐洲還具有 MG iSMART 遠端控制功能,可讓駕駛遠端掌握車輛電量狀況、甚至遠端開啟空調等。

走進車內,MGS5 搭載的是 12.8 吋的 HD 中央懸浮式螢幕、搭配駕駛座 10.25 吋數位儀表。
MGS5 能直接在 12.8 吋螢幕中串流撥放 Spotify、並觀看 YouTube 與 TikTok 影片。
MG iSMART 遠端控制功能,可讓駕駛遠端掌握車輛電量狀況、甚至遠端開啟空調等。

車內空間也是 MGS5 強調的優勢所在,原廠強調前排乘客具有 1026mm、後排乘客則具有 967mm 的頭部空間,後排也將 6/4 分離後座標配,未傾倒前具有 453 公升的容積,傾倒之後則可擴充為 1,441 公升之譜。而 MGS5 全車也標配多項 MG Pilot 主動安全系統,包含 BSD 盲點偵測、RCTA 後方車流警示,以及 ACC 自動跟車、LKA 車道偏離輔助、TJA 壅塞交通輔助系統等科技。

MGS5 後廂傾倒前具有 453 公升的容積,傾倒之後則可擴充為 1,441 公升之譜。
MGS5 全車也標配多項 MG Pilot 主動安全系統。

動力方面,入門 SE 搭載總容量 49kWh、可用容量 47.1kWh 的鋰電池組,並採用最大馬力 170 匹、最大扭力 25.5 公斤米的後置單馬達,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為 8 秒,WLTP 最大續航里程為 340 公里。DC 快充功率為 120kW,10%~80%最快為 24 分鐘。

而高階 SE Long Range 與 Trophy Long Range,則是採用總容量 64kWh、可用容量 62.1 的鋰電池組,同樣為後置單馬達後驅,但最大馬力提升為 231 匹、最大扭力為 35.7 公斤米,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為 6.3 秒,SE Long Range 車型 WLTP 最大續航里程為 480 公里、Trophy Long Range 為 463 公里。DC 快充功率為 139kW,10%~80%最快為 28 分鐘。

全車系皆採用單馬達後驅配置。
全車系最大續航為 480 公里,DC 最大充電功率為 139kW。

專注於氫能源發電與儲能技術研發,威杰能源5大產品線為多元產業領域打造完整氫能生態系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16:00:00

發文

#620735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宏佳騰旗下專注於氫能源發電與儲能技術研發的子公司—威杰能源 ( Nexcellent Energy ) ,為國內氫能解決方案供應商,憑藉創新與研發能力,整合產氫、儲氫、綠電與儲能等關鍵技術,打造「氫能燃料電池設計」、「產氫技術」、「儲氫技術」、「儲能應用」和「氫健康」5 大產品線,構建多元產業領域最完整的氫能生態系。威杰能源不僅專注於提升氫能技術的安全性與成本效益,更致力於推動氫燃料電池的普及化,讓全球企業與家庭能更輕鬆採用這項潔淨能源。

宏佳騰旗下專注於氫能源發電與儲能技術研發的子公司—威杰能源,為國內氫能解決方案供應商,整合產氫、儲氫、綠電與儲能等關鍵技術,打造「氫能燃料電池設計」、「產氫技術」、「儲氫技術」、「儲能應用」和「氫健康」5 大產品線。

威杰能源今年成功開發出國內首款氫能充電樁暨氫儲能系統,即將正式發表,標誌著臺灣氫能技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宣示 2025 年將迎來突破性發展的關鍵時刻,並將持續深耕企業級大型氫能發電市場,推動氫能技術在交通運輸、再生能源儲存、工業生產、能源調度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威杰能源今年成功開發出國內首款氫能充電樁暨氫儲能系統,即將正式發表,標誌著臺灣氫能技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宣示 2025 年將迎來突破性發展的關鍵時刻,並將持續深耕企業級大型氫能發電市場。

威杰能源除了積極攜手國際知名大廠,引進全球最高效、最安全的氫能發電系統外,威杰能源也針對臺灣產業的綠色電力需求,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其領先業界的模組化氫能發電機,具備高度靈活性,可應用於 AI 運算中心、半導體廠、電動車充電站、醫療機構、學校、科技園區及製造業等高耗能產業,滿足市場多元需求;同時亦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從分散式小型發電設備到大型工業級發電機,皆能靈活配置,以應對不同產業的用電規劃,提供最佳的緊急備援與離網電力選項。

威杰能源除了積極攜手國際知名大廠,引進全球最高效、最安全的氫能發電系統外,威杰能源也針對臺灣產業的綠色電力需求,不斷拓展應用場景。

威杰能源研發的氫能發電機均符合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為台灣各產業提供穩定可靠的氫能發電解決方案,為推廣新產品應用,威杰能源特別邀請臺灣有意投入 ESG 規劃的企業用戶,申請「兩年免氫氣費試用方案」,讓企業能親身體驗氫能發電的卓越效能,實現節能減碳,協助企業加速實現淨零碳排與 ESG 戰略布局。

威杰能源研發的氫能發電機均符合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為台灣各產業提供穩定可靠的氫能發電解決方案,為推廣新產品應用,威杰能源特別邀請臺灣有意投入 ESG 規劃的企業用戶,申請「兩年免氫氣費試用方案」。

外媒揭露2024年4季全球汽車銷量,Toyota穩坐冠軍,Nissan跌出前10名,BYD等中國車廠成長顯著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16:00:00

發文

#620735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全球汽車品牌/集團陸續公佈去年 (2024) 度銷售財報後,近日外媒日經彙整調查公司 MarkLines 提交的汽車銷售數據,列出全球汽車品牌 2024 年第 4 季的銷量排行,其中 Toyota 集團以 292 萬輛穩坐第一,中國品牌 BYD 比亞迪、Geely 吉利、Chery 奇瑞以大幅成長擠進前 10,值得關注的是,日系車廠 Honda 銷量減少 12%,成為衰退最多者,Nissan 減少 4%更跌出前 10 名排行。

外媒日經彙整汽車銷售數據,列出全球汽車品牌 2024 年第 4 季的銷量排行,其中 Toyota 集團以 292 萬輛穩坐第一,中國品牌 BYD 比亞迪、Geely 吉利、Chery 奇瑞以大幅成長擠進前 10。
2024 年第 4 季全球新車銷量累計
排名

汽車品牌
/集團

銷售量
(萬輛)
成長率 (%)
1 Toyota 292 -2
2 Volkswagen 250 -1
3 Hyundai / Kia 183 1
4 GM 通用汽車 174 9
5 BYD 比亞迪 152 61
6 Stellantis 139 -9
7 Ford 118 3
8 Geely 吉利汽車 101 16
9 Honda 100 -12
10 Chery 奇瑞汽車 85 36
11 Nissan 84 -4
資料來源:日經中文網

Toyota 集團穩坐龍頭,Honda 衰退最多達 12%

2024 年第 4 季全球汽車銷售排行中,受到消費者高度關注的日系品牌方面,雖然 Toyota 集團仍以 292 萬輛成績穩坐冠軍寶座,但整體發展仍有 2%的衰退幅度。在 2024 年末曾傳出有望業務整併的 Honda 與 Nissan,最終在 2025 年 2 月確認計畫破局,合作談判告吹,Honda 以 100 萬輛成績位居第 9 名,但是衰退幅度達 12%,甚至大於 Stellantis 集團的 9%。

2024 年第 4 季全球汽車銷售排行中,受到消費者高度關注的日系品牌方面,雖然 Toyota 集團仍以 292 萬輛成績穩坐冠軍寶座,但整體發展仍有 2%的衰退幅度。
在 2024 年末曾傳出有望業務整併的 Honda 與 Nissan,最終在 2025 年 2 月確認計畫破局,合作談判告吹,Honda 以 100 萬輛成績位居第 9 名,但是衰退幅度達 12%。

Nissan 面臨中、美市場挑戰,Hyundai / Kia 集團登上前 3 名

發展受到關注、傳出高層人事異動,執行長將辭任的 Nissan,在本次銷量排行中,僅交出 84 萬輛,衰退幅度 4%,部分外媒指出,Nissan 的衰退原因可歸咎於中國市場新能源車款銷售減少,以及美國市場並無暢銷新能源車款、銷售陷入困境所影響,更是首次跌出前 10 名排行 ; Honda 與 Nissan 在面對全球市場同樣面對挑戰,後續發展值得關注。而本次挺進前 3 名的 Hyundai / Kia 集團,在去年第 4 季的銷量則交出 183 萬輛,成長率 1%。

發展受到關注、傳出高層人事異動,執行長將辭任的 Nissan,在本次銷量排行中,僅交出 84 萬輛,衰退幅度 4%。
部分外媒指出,Nissan 的衰退原因可歸咎於中國市場新能源車款銷售減少,以及美國市場並無暢銷新能源車款、銷售陷入困境所影響,更是首次跌出前 10 名排行。
本次挺進前 3 名的 Hyundai / Kia 集團,在去年第 4 季的銷量則交出 183 萬輛,成長率 1%。

歐系 Volkswagen 與 Stellantis 呈現衰退,GM 與 Ford 銷量正成長

歐系品牌方面,Volkswagen 集團以 250 萬輛緊追 Toyota 集團,其衰退幅度為 1% ; 而另一大汽車集團 Stellantis,則是以 139 萬輛成績位居第 6 名,衰退幅度達 9%僅次於日系 Honda。美國汽車品牌/集團中,GM 通用汽車以 174 萬輛拿下第 4 名,其成長幅度達 9%,至於 Ford 則是以 118 萬輛成績位居第 7 名,同為本次排行榜中的正成長品牌。

歐系品牌方面,Volkswagen 集團以 250 萬輛緊追 Toyota 集團,其衰退幅度為 1%。
美國汽車品牌/集團中,GM 通用汽車以 174 萬輛拿下第 4 名,其成長幅度達 9%。

中國品牌交出亮眼成績,BYD 展現新能源車優勢

中國品牌在第 4 季銷量排行中,交出亮眼成績單,受惠於當地對於電動車 (BEV) 與插電式油電混合車 (PHEV) 的銷量提升,因此凸顯 BYD 在電池成本方面的優勢,其銷量成長比率達到 61%,是所有上榜品牌之冠,以 152 萬輛成績擠進前 5 名,排名上升 3 個席次 ; 依品牌公佈的財報數據顯示,BYD 的年度營業收入在 2024 年達到 7771 億,對比 2019 年成長達 6 倍,淨利更增加達 25 倍。

BYD 在新能源車市場展現電池優勢,其銷量成長比率達到 61%,是所有上榜品牌之冠,以 152 萬輛成績擠進前 5 名,排名上升 3 個席次。
依 BYD 公佈的財報數據顯示,BYD 的年度營業收入在 2024 年達到 7771 億,對比 2019 年成長達 6 倍,淨利更增加達 25 倍。

Geely 吉利、Chery 奇瑞成長幅度同樣顯著

同樣成為目光焦點的 Geely 吉利汽車、Chery 奇瑞汽車,在去年第 4 季分別交出 101 萬輛、85 萬輛成績,位居排行榜第 8 名、第 10 名,其中 Geely 吉利成長幅度 16%,單一季度銷售規模已領先日系 Honda,排名較去年同期排名上升 2 個席次,至於 Chery 奇瑞成長幅度僅次於 BYD 達到 36%,成為正成長品牌中,銷量提升第 2 高的車廠/集團,除了供應中國市場之外,品牌也積極拓展東南亞的市場佈局,排名則較去年同期上升 4 個席次。

Geely 吉利汽車在去年第 4 季交出 101 萬輛,位居排行榜第 8 名,成長幅度 16%,單一季度銷售規模已領先日系 Honda,排名較去年同期排名上升 2 個席次。
Chery 奇瑞汽車在去年第 4 季交出 85 萬輛,位居排行榜第 10 名,成長幅度僅次於 BYD 達到 36%,排名則較去年同期上升 4 個席次。

[U-EV]2025年紐約車展4/18開跑,9大汽車品牌預告參與「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關卡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16:00:00

發文

#620735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紐約國際車展將於 4 月 18 至 27 日在曼哈頓 Javits Center 舉行,迎來 125 週年之際,除了新車展示、改裝車呈現、越野關卡模擬之外,官方也預告,今年度將同樣規劃「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擴大為 3 大體驗範圍,包含 Toyota、Volkswagen、Kia 與 Jeep 等 9 大汽車品牌將共襄盛舉,展現新世代電動車的動力性能與嶄新技術。

2025 年紐約國際車展將於 4 月 18 至 27 日舉行,迎來 125 週年之際,除了新車展示之外,今年度也將規劃「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
2025 年紐約國際車展的「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將擴大為 3 大體驗範圍,包含 9 大汽車品牌將共襄盛舉,展現新世代電動車的動力性能與嶄新技術。圖為資料畫面

佔地達 90,000 平方英尺,3 大體驗關卡測試電動車性能

據主辦單位透露,本次紐約國際車展的佔地將超過 90,000 平方英尺,針對電動車體驗單元,將規劃 Suspension/Comfort Lane (懸吊與舒適)、Slalom Lane (障礙物閃躲) 與 Acceleration Lane (直線加速) 等 3 種車道關卡,可分別體驗電動車平穩駕駛、路面顛簸、靈活操控能力、瞬間加速至時速 60 英里等性能。

據主辦單位透露,本次紐約國際車展的佔地將超過 90,000 平方英尺,針對電動車體驗單元,將規劃 Suspension/Comfort Lane 、Slalom Lane 與 Acceleration Lane 等 3 種車道關卡。圖為資料畫面
2025 年紐約國際車展的「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將可體驗電動車平穩駕駛、路面顛簸、靈活操控能力、瞬間加速至時速 60 英里等性能。圖為資料畫面

9 大汽車品牌預告參加「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Telsa 將缺席

本次預告將參與「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的車廠中美國本土品牌超過半數,包含 Cadillac、Chevrolet、Ford、Dodge、Jeep 等,日系車廠包含 Toyota 與 Nissan,其餘品牌則為韓系 Kia 與德系 Volkswagen,值得關注的是,參加「測試體驗車道」關卡的車廠中,並不包含美國電動車廠龍頭 Telsa、美國新創車廠 Rivia 與 Lucid。

本次「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的車廠包含美系 Cadillac、Chevrolet、Ford、Dodge、Jeep,日系 Toyota 與 Nissan、韓系 Kia 與德系 Volkswagen。
值得關注的是,參加「測試體驗車道」關卡的車廠中,並不包含美國電動車廠龍頭 Telsa、美國新創車廠 Rivia 與 Lucid。

車展模擬道路駕駛體驗,將由專業駕駛隨車參加

主辦單位指出,本次「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在擴建過後,長達四分之一英里多,足以提供充足的空間讓新世代電動車款展現性能,透過模擬車道變換、路況差異,提供貼近真實的駕駛條件,所有參加體驗的民眾必須年滿 8 歲,且身高必須高於 44 英寸 (約 112 公分),18 歲以下的參加者,則需要法定監護人陪同,屆時各式電動車款也將由專業駕駛陪同民眾體驗,並進行隨車講解。

主辦單位指出,本次「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在擴建過後,長達四分之一英里多,足以提供充足的空間讓新世代電動車款展現性能。圖為資料畫面
「電動車測試體驗車道」將由專業駕駛陪同民眾體驗新世代電動車,並進行隨車進行講解。圖為資料畫面

8月CMC ET35上市、年底前Mitsubishi新車量產登場,中華汽車法說會揭示2025年重點訊息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16:00:00

發文

#620736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中華汽車在今 ( 3/26 ) 召開了 2024 年 Q4 線上法說會,除了訂下 2025 年全年銷售 4.9 萬輛、市佔率 10%的目標外,先前已亮相的全新電動商用車 ET35 也確認會在 8 月上市,同時甫於此前預告的國產 Mitsubishi 新車也會在年底完成量產準備,而中華汽車也透露這是款小型休旅車,預期這款新車就會是傳聞許久的 XForce。

中華汽車在今 ( 3/26 ) 召開了 2024 年 Q4 線上法說會,除了訂下 2025 年全年銷售 4.9 萬輛、市佔率 10%的目標外,先前已亮相的全新電動商用車 ET35 也確認會在 8 月上市,同時甫於此前預告的國產 Mitsubishi 新車也會在年底完成量產準備。

CMC、Mitsubishi 今年都將有新產品

中華汽車此前便已預告會推出一款自主開發的全新 3.5 噸電動貨卡,而在 2024 年 11 月底的電動車物流示範推動成果展示會中,這款新車也首度也大家來見面,車名也確定叫「ET35」。作為品牌即將推出的全新商用車 ET35,其搭載在地化電池組及一體式後軸電驅動系統,並且配備了 Level 2 駕駛輔助系統,包含 ACC、FCM、LKA 等等功能;此外,ET35 採用士林電機打造的電動馬達,另外搭載了鴻海方罐電池,快充規格則為 CCS1。

中華汽車此前便已預告會推出一款自主開發的全新 3.5 噸電動貨卡,而在 2024 年 11 月底的電動車物流示範推動成果展示會中,這款新車也首度也大家來見面,車名也確定叫「ET35」。
ET35 其搭載在地化電池組及一體式後軸電驅動系統,並且配備了 Level 2 駕駛輔助系統,包含 ACC、FCM、LKA 等等功能;此外,ET35 採用士林電機打造的電動馬達,另外搭載了鴻海方罐電池,快充規格則為 CCS1。

而從這次的法說會中,也透露了 ET35 將延續 Zinger 和 J Space 相仿的數位儀表,至於車內其他設計布局是否也會承襲 Zinger 與 J Space 家族式風格,例如排檔桿的配置和方向盤,也還有待後續正式來揭曉。最後,中華汽車也預告 ET35 會車參加 2025 年第 4 屆國際智慧移動展,新車也會在 8 月正式上市。

從這次的法說會中,也透露了 ET35 將延續 Zinger 和 J Space 相仿的數位儀表,至於車內其他設計布局是否也會承襲 Zinger 與 J Space 家族式風格,例如排檔桿的配置和方向盤,也還有待後續正式來揭曉。
廣  告

除了 ET35 之外,已經許久沒有新車的 Mitsubishi,此前中華汽車便已預告 2025、2026 年會有新產品,而這回雖然並未正式揭露這款車是甚麼,不過中華汽車透露這是款小型休旅車型,加上先前已有國內網友捕獲到間諜照來看,這輛新車應當就是 XForce。作為品牌新世代的產品 XForce,最初是在 2023 年 8 月在印尼發表,而後續也進入到許多市場來販售,如今 XForce 也即將正式導入國內,其也是 Mitsubishi 睽違已久的新車款。

此前中華汽車便已預告 Mitsubishi 2025、2026 年會有新產品,而這回雖然並未正式揭露這款車是甚麼,不過中華汽車透露這是款小型休旅車型,加上從先前已有國內網友捕獲到間諜照來看,這輛新車應當就是 XForce。
作為品牌新世代的產品 XForce,最初是在 2023 年 8 月在印尼發表,而後續也進入到許多市場來販售,如今 XForce 也即將正式導入國內,其也是 Mitsubishi 睽違已久的新車款。

XForce 在初期發表時僅有單一 1.5 升汽油規格,最大馬力 104 匹、扭力則是 14.3 公斤米,不過近期 Mitsubishi 於泰國帶來了油電 XForce HEV,動力心臟換上了 1.6 升油電混合系統,馬達的出力也來到 116 匹馬力和 26 公斤米扭力,油耗表現也提升至 24.4km/L。雖然 XForce 具備了油電動力,不過預期屆時國內導入的版本應當會先以 1.5 升汽油為主;而從法說會的訊息來看,XForce 正式登場時程可能就會落在第四季之時。

近期 Mitsubishi 於泰國帶來了油電 XForce HEV,動力心臟換上了 1.6 升油電混合系統,馬達的出力也來到 116 匹馬力和 26 公斤米扭力,油耗表現也提升至 24.4km/L,不過預期屆時國內導入的版本應當會先以 1.5 升汽油為主。

中華汽車除了舉行法說會揭示品牌未來規劃外,在 3 月 25 日時中華汽車舉行了臨時董事會,其重點就在於總經理陳昭文因生涯規劃申請退休獲准,總經理一職則由曾鑫城來接任,同時中華汽車子公司台灣英倫摩里斯汽車總經理也從陳宗裕改為錢經武來接棒。

中華汽車總經理陳昭文 ( 右 2 ) 因生涯規劃申請退休獲准,總經理一職則由曾鑫城 ( 左 2 ) 來接任,同時中華汽車子公司台灣英倫摩里斯汽車總經理也從陳宗裕改為錢經武 ( 右 3 ) 來接棒。

Yakima推出OverNOut子品牌系列商品,車邊帳售價 21,600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16:00:00

發文

#620736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車載裝備品牌 Yakima 於高雄舉辦經銷商大會與新品發表會,宣布成立全新的產品品牌「OverNOut」,並同步推出新款 180 度車邊帳商品「OverNOut 180」,建議售價 21,600 元,主要訴求為搭帳方便、快速,提供臺灣戶外露營消費市場新的選擇。

車載裝備品牌 Yakima 於高雄舉辦經銷商大會與新品發表會,宣布成立全新的產品品牌「OverNOut」,並同步推出新款 180 度車邊帳商品「OverNOut 180」,建議售價 21,600 元。

臺灣的戶外用品市場,以及 RV 戶外休閒市場不斷擴大,據中華民國露營協會統計 2024 年露營人口已達 200 萬人,市面上也愈來愈多因應戶外活動而生的商品。車載裝備品牌 Yakima 看好未來的成長趨勢,宣布在臺灣成立全新的產品品牌「OverNOut」。未來 Yakima 的車邊帳產品均會以 OverNOut 做為命名與識別。

廣  告

新推出的「OverNOut 180」車邊帳,是以全展開的 180 度設計,直接安裝於車側的位置,使用者無須立柱即可完成搭帳。此外。還可搭配同步推出的專屬套件「OverNOut 180 扇形帷幕」,提供更私密的露營空間,並且還有遮擋陽光及遮雨的效果,即使遇到壞天氣也不怕。

Yakima 另推出全新的硬殼式車頂帳「SkyPeak」,採用四邊形外觀與四面窗設計,適合臺灣的氣候,SkyPeak 為蚌殼式的開帳設計,打開上蓋即完成搭帳作業。建議售價 59,800 元。

Yakima 另推出全新的硬殼式車頂帳「SkyPeak」,採用四邊形外觀與四面窗設計,適合臺灣的氣候,SkyPeak 為蚌殼式的開帳設計,打開上蓋即完成搭帳作業,方便又快速。SkyPeak 車頂帳的兩側還可額外加裝選購車邊帳或水箱裝備,頂部亦能安裝自行車架、衝浪板架擴充,滿足露營、單車、水上等不同運動玩家的需求。SkyPeak 車頂帳建議售價 59,800 元。

SkyPeak 車頂帳的兩側還可額外加裝選購車邊帳或水箱裝備,頂部亦能安裝自行車架、衝浪板架擴充,滿足露營、單車、水上等不同運動玩家的需求。

強化客製量能、MC20 Cielo “Less is More…?”現身,Maserati啟用全新Fuoriserie創作工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16:00:00

發文

#620736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品牌歷史已邁入 111 年 (Maserati 成立於 1914 年)、正在進行產品週期轉換與電氣化轉型的 Maserati,不僅正在全球各地舉辦 GT2 Stradale 的靜態發表 (國內預計 4 月底發表) 與動態試駕,為了滿足越來越多準車主對於「客製化」的需求,還在今日 (3/26) 正式啟用位於義大利 Modena 廠區內的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 (Officine Fuoriserie Maserati),並推出一輛完全客製化的 MC20 Cielo “Less is More…?”,展現他們位車主實現夢想的功力。

Maserati 今日 (3/26) 啟用位於義大利 Modena 廠區內的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並推出一輛完全客製化的 MC20 Cielo “Less is More…?”。

Fuoriserie:Maserati 客製工藝的體現

以「Fuoriserie」為名的客製服務,是 Maserati 在 2020 年宣布、為滿足車主特殊喜好而推出的特別服務,過程源自傾聽準車主的想法與意見,除了提供準車主選擇車色與特殊塗裝,還允許改變車內飾板的用料,並擁有豐富的煞車卡鉗、輪圈和內裝組合,可讓準車主成為汽車的設計師。

以「Fuoriserie」為名的客製服務,是 Maserati 在 2020 年宣布、為滿足車主特殊喜好而推出的特別服務,提供多種車色與特殊塗裝,並擁有豐富的煞車卡鉗、輪圈和內裝組合。

Fuoriserie 客製化分為兩個等級:第一級叫「catalogue (目錄)」,能幫助準車主在數千種組合的可能性中定位,並歸類為兩個系列:Fuoriserie Corse 和 Fuoriserie Futura;第二級則為「Bespoke (量身定製)」,可根據客戶的特別要求打造,或者製作獨一無二的車型。

Corse 系列的靈感,來自品牌在賽道上的輝煌傳承,而 Futura 系列則是專為那些擁有熱情、喜歡變化,並對前衛充滿好奇的未來主義者而設計。

Collezione Corse:靈感源自過去、源自傳統賽車,特徵是顏色,塗裝的靈感來自於 Maserati 過去標誌性的賽車,並以現代風格重新詮釋,且完全由烤漆製成,沒有貼紙,車上還能搭配更運動化的賽車線。

此外,Corse 系列可配置專屬煞車卡鉗,內裝則採用新材料但看起來更傳統的皮革,靈感來自鞣製的素食皮革及現代裝飾,讓人聯想到傳統的精梳混色羊毛。

Corse 系列內裝則採用新材料但看起來更傳統的皮革,靈感來自鞣製的素食皮革及現代裝飾,讓人聯想到傳統的精梳混色羊毛。

Collezione Futura:該系列以材料和色彩實驗的概念為基礎,將來自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和運動服行業的新材料進行組合,且非常重視材料的適用性和可持續,可見到更極端或工業化的色調來搭配霧面飾板,並能以雙色塗裝創造出生動的風貌。

至於「Bespoke」則是將 Maserati 的客製化提升到全新的標準,且這種體驗是獨一無二、不受限制的,準車主可以透過完全獨特的設計,將願景變成現實,讓 Maserati 創意部門和車主建立一層獨特的關係,配置一款專屬車型,彰顯個人特色。

「Bespoke」將 Maserati 的客製化提升到全新的標準,且這種體驗是獨一無二、不受限制的。

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和烤漆區

Maserati 還表示,由於旗下所有車款都能參與、「Fuoriserie」的需求正不斷發展和擴大,所以他們為了強化品牌客製化的量能與過程,特別在今天啟用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和新噴漆區。

Maserati 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每天都有 20 多個工作站為不同的車型進行噴漆,創新烤漆室能為客戶提供豐富的顏色選擇。

參與 Fuoriserie 計劃,就像走入一趟客製化的旅程,準車主將會從原廠的展示中心、進入經過翻新且擺滿目錄與各種材料的 Fuoriserie 休息區,並透過全新的選配器,讓客戶與 Fuoriserie 團隊和 Maserati Centro Stile 設計中心的設計師溝通出最初的決定。

然後準車主會前往現有的烤漆區,在這裡進行手工烤漆的準備和品質控制,再到全新的創新油漆區,參觀高科技的塗裝。

此外,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每天都有 20 多個工作站,準備為不同的車型進行噴漆,創新烤漆室能為客戶提供豐富的顏色選擇,且提供靈感來自品牌賽車和傳統 DNA 啟發的各種彩繪塗裝。

在滿載的情況下,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最終可容納多達 110 名專業的員工,且其中 40 名員工已經接受過培訓,能確保每一輛 Maserati 客製新車都擁有最高品質。

而且該生產線擁有先進的技術與最精緻的工藝,改造後的烤漆室每天可完成 24 輛客製車款的車色烤漆,每班最多可完成 8 輛車,每天可提供 24 種車色。

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生產線擁有先進的技術與最精緻的工藝,改造後的烤漆室每天可完成 24 輛客製車款的車色烤漆。
廣  告

少即是多?MC20 Cielo “Less is More…?”

外,為慶祝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的開幕,Maserati 還特別展出一輛全球唯一的客製化 MC20 Cielo:MC20 Cielo “Less is More…?”

MC20 Cielo “Less is More…?”是一輛為車主打造的客製車,設計靈感來自結合創意與工業風的 Bauhaus 現代化藝術運動,塗裝細節與 Blu Corse Matte 消光藍車色、充滿了精緻的細節和複雜工藝,大量採用獨特的點、線、三角形和矩形,並在引擎蓋上形成一個風格化的三叉戟。

MC20 Cielo “Less is More…?”是一輛為車主打造的客製車,設計靈感來自結合創意與工業風的 Bauhaus 現代化藝術運動,引擎蓋上擁有一個風格獨特的三叉戟。

顏色的連續性上,MC20 Cielo “Less is More…?”以 Bauhaus 的經典色調為基礎,並加入 Maserati 的風格重新詮釋,使用的幾何形狀包括了 Rosso Capannelle Gloss (Maserati 家族首款賽車使用的顏色)、Giallo Avia Pervia Gloss (Maserati 工廠所在地 Modena 的徽章) 及 Bianco Audace (MC20 的消光車色)。

MC20 Cielo “Less is More…?”在兩張賽車座椅的中央,鑲有獨一無二的車型專屬銘牌。

進一步的細節還包括 Azzurro Himmelblau 和 Nero,並能看見橙色的存在,Arancio Devil 則是為了紀念駕駛 Maserati 250F 的第一位 F1 女賽車手:Maria Teresa De Filippis。

MC20 Cielo “Less is More…?”配備了 20 吋的 Corsa Forgiati Opachi 輪圈和 Blue Classic 煞車卡鉗,且每顆輪圈都有不同的顏色搭配。

MC20 Cielo “Less is More…?”還配備了 20 吋的 Corsa Forgiati Opachi 輪圈和 Blue Classic 煞車卡鉗,且每顆輪圈都有不同的顏色搭配,前面兩個輪圈為紅色輪框外緣與黃色輪圈蓋與黃色輪圈外緣搭配藍色輪圈蓋,後面的輪圈則是變成白色搭配紅色及藍色搭配白色,呼應著前行李廂蓋與引擎蓋之彩繪,展現 Bauhaus 現代化藝術獨特的色彩對立與視覺張力。


升級12.3吋主機等強化、調漲1萬雙車型238萬起,2025年式Toyota Sienna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16:00:00

發文

#620733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於今日(3/25)發表 2025 年式 Sienna 車系,維持旗艦版與鉑金版雙車型編成、但皆調漲 1 萬,依序來到 238 萬、295 萬,新車主要升級為標配 12.3 吋觸控式影音主機、全車 USB 插座同步升級 Type-C,全車系新增雲河灰車色,鉑金版更導入全新黑色內裝與黑米雙色內裝供車主選擇。

過去舊年式 Sienna 標配的是 9 吋原廠觸控主機。而如今和泰汽車指出,2025 年式全車系標配 12.3 吋觸控式影音主機,帶來更直覺流暢的操作,並讓駕駛與乘客享受更豐富的娛樂體驗。此外,本次全車 USB 插座同步升級 Type-C 連接埠,以增強數位裝置的連接便利性。其餘便利配備亦包括四區 S-Flow 恆溫空調、足踢感應式電動側滑門/尾門及 1,500 瓦電源供應器(附雙 AC120V 插座)。

舊年式 Sienna 採用的是 9 吋觸控主機。
新年式 Sienna 升級 12.3 吋觸控式影音主機。

入門車型 Sienna 旗艦版標配質感灰色內裝;而在高階的鉑金版部分,新年式則提供 2 種內裝色選擇,除了新增黑色內裝,更增添全新黑米雙色內裝選項,強調以深邃黑色為主調搭配溫潤米色,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品味。在座椅舒適度方面,全車系標配雙前座電動調整與加熱功能、後座超長座椅滑軌,讓每一位乘客皆可享受舒適的車內環境;鉑金版更配備雙前座通風座椅、駕駛座記憶功能與後座 Ottoman 腳靠,進一步提升乘坐體驗。

車身外觀部分,新年式並沒有做任何更動,但主要全車系皆加入了雲河灰車色選擇。

新年式 Sienna 鉑金版新增黑色內裝。
雲河灰車色、以及鉑金版專屬的全新黑米雙色內裝選項,皆為新年式新增內容。
廣  告

安全配備方面,新年式 Sienna 仍未升級 TSS 3.0 系統,仍維持標配 Toyota Safety Sense 2.0(TSS 2.0)智動駕駛輔助系統,包含全速域 ACC 主動式車距維持定速系統、LTA 車道循跡輔助系統、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等,而被動安全部分,搭載 10 具氣囊,其中包含駕駛座膝部氣囊、前座乘客防潛滑氣囊及後座車側氣囊等。

動力也維持既往,搭載第 4 代 Self-Charging Hybrid 系統,綜效馬力達 247 匹,並可實現 18.7 km/L 的油耗(旗艦版) 。另外,原廠強調 TNGA 底盤架構低重心設計搭配高性能懸吊,提供卓越的操控穩定性與乘坐舒適性。

新年式 Sienna 仍未升級 TSS 3.0 系統,仍維持標配 Toyota Safety Sense 2.0(TSS 2.0)智動駕駛輔助系統。

專屬塗裝、儀表主題及航空音效,Gogoro攜手星宇航空推出Gogoro Pulse Starwalker Edition特仕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16:00:00

發文

#620733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Gogoro 最早於 2024 年初亮相品牌全新旗艦 Gogoro Pulse,同年 4 月上市後,成為國內電動二輪運動車款的重要指標 ; 繼先前宣佈攜手 STARLUX Airlines 星宇航空,推出聯名活動與商品後,今 (3/25) 日 Gogoro 宣佈與星宇航空再度合作,推出全新 Gogoro Pulse Starwalker Edition,擁有專屬塗裝、徽飾與儀表主題,聯名套組建議售價為新臺幣 136,980 元。

命名靈感來自星宇航空無線電通訊呼號「Starwalker」的 Gogoro Pulse Starwalker Edition (星宇航空特仕版),採用星宇航空標誌性、專屬聯名的配色星宇金「STARLUX Gold」,由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親自參與設計,為車身呈現 2 種不同金屬色澤的烤漆,在飛旋踏板處加入航空元素車身設計,並配置 Starwalker 特仕徽章、後土除特仕銘版及皮革質感特仕防滑坐墊。

延續車系頂規車型的 10.25 吋 iQ Touch HD 數位儀表,整合騎乘數據、地圖導航、即時路況、電池交換站地圖與多種騎乘模式之外,Gogoro Pulse Starwalker Edition 更搭載專屬「星宇航空儀表主題」將飛機駕駛艙儀表設計整合,同時加入航空音效主題,針對馬達啟動、遠端上鎖/解鎖、開關置物箱、方向燈等提供模擬飛機的多種環境音,強化視覺與聽覺的駕馭體驗。

動力方面,Gogoro Pulse Starwalker Edition 搭載 H1 萬轉永磁同步馬達、空水冷複合式散熱與 Hypercore 電控核心,其最高動力輸出 9.0 kW (12.07 匹),最大扭力 4.28 公斤米 (軸扭力 42 Nm),馬達最高轉速 11,000 轉,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50 公里僅需 3.05 秒 ; 同時標配 ASB 防鎖死煞車系統、TCS 循跡防滑系統 (標準版) 與定速巡航模式。

Gogoro 表示,全新推出的 Gogoro x STARLUX Starwalker Edition 聯名套組,包含 Gogoro Pulse Starwalker Edition、同車色聯名 3/4 罩安全帽乙頂、聯名飛行夾克乙件、聯名皮革卡套乙個 (只送不賣),即日起首批限 200 組,售價為 136,980 元。9/30 前入主新車享專屬禮遇,星宇航空哩程數 5,000 哩回饋 (限量 200 名),達成指定騎乘里程門檻,可加碼抽星宇航空哩程最高 20,000 哩 (限量 1 名)。

累計公里數達 2,000 公里,抽 15,000 星宇航空飛行哩程 (共 3 位名額)

累計公里數達 3,000 公里,抽 20,000 星宇航空飛行哩程 (共 1 位名額)


關稅避險、加深合作夥伴關係,Hyundai宣布將在美國投資210億美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16:00:00

發文

#620733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有鑑於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上任後所宣布的一系列關稅計畫,將針對進口美國的車輛、半導體、藥品以及鋼鋁等項目徵收 25%關稅,預計對全球及各個車廠造成重大影響。對此,Hyundai 集團則是宣布將在 2025 年至 2028 年,在美國進行達到 210 億美元規模的投資,藉此進一步深化與美國的合作關係,同時也藉由新車、鋼材及車輛零件的在地生產,避免美國關稅計畫對於進口車輛成本的大幅提升。

Hyundai 集團宣布將在 3 年內於美國進行達到 210 億美元規模的投資,透過新車產能提升、鋼材及車輛零件在地生產等規劃,避免美國關稅計畫對於車輛製造成本的提升。(圖示為 Hyundai Motor Group Metaplant America )

根據原廠公布資訊顯示,Hyundai 集團所宣布 210 億美元金額的投資計劃中,將有 90 億美元用於提升於美國當地的新車產能,其中包含 Hyundai、Kia 以及 Genesis 等品牌車型,目標則是達到 120 萬輛的新車年產能表現,另外也將透過投資改善包含 Hyundai 位於阿拉巴馬及 Kia 位於喬治亞州的新車製造工廠,進一步提升新車製造品質。

Hyundai 集團對美投資計劃中將有 90 億美元運用於提升於美國工廠新車產能,其中包含 Hyundai、Kia 以及 Genesis 等品牌車型,目標則是達到 120 萬輛的年產表現。(圖示為 Hyundai Motor Group Metaplant America )

除了擴大集團生產設施外,Hyundai 集團亦將花費 60 億美元用於提高汽車零件(包括電池組等電動汽車核心零組件)的美國在地生產自製率,並加強集團物流、以確保零件供應鏈的順暢性及靈活度。而 Hyundai 集團旗下子公司 Hyundai Steel 現代製鐵,亦將在美國路易士安那州建造一座電弧爐 (EAF) 鋼鐵製造廠,每年將可生產 270 萬噸鋼材,其將利用美國豐富的廢鋼供應生產低碳鋼板,供應美國工廠新車生產所需鋼材。

Hyundai 集團旗下 Hyundai Steel 現代製鐵,將在美國路易士安那州建造電弧爐 (EAF) 鋼鐵製造廠,每年預計可生產 270 萬噸鋼材,供應美國新車生產等所需。
廣  告
Hyundai 集團表示透過多項對美投資,未來將可提供 14,000 個全職工作機會,以及相關行業超過 10 萬個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

另外 Hyundai 集團也將投資 60 億美元來推動創新,並擴大與美國當地公司在自動駕駛、機器人、AI 人工智慧和 AAM 先進空中交通等領域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同時還將投資能源以及再生能源利用等基礎設施,開發各項商機可能性。Hyundai 集團表示透過上述的投資項目,將可在美國提供 14,000 個全職工作機會,同時在相關行業提供超過 10 萬個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


電動車主滿意度不及燃油車主、Porsche奪品牌冠軍,美國J.D.Power公布2025 CSI售後服務滿意度調查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16:00:00

發文

#620733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 J.D.Power 近期公布 2025 CSI 顧客服務滿意度調查 ( Customer Service Index ) ,從調查的結果所示,車主和經銷商之間依舊存在著挑戰,主要關鍵就在於預約的等待時間長、溝通不足和車輛維修等因素,同時這次的調查中車主平均等待時間都較 2018 年與 2022 年來得長,略好於 2023 年與 2024。

此外,據 J.D.Power 的調查結果,電動車主 ( BEV+PHEV ) 的滿意度遠低於燃油車主,包括持續缺乏受過良好訓練的電動車技術員也是原因。至於在品牌排行部分,Porsche 為豪華品牌對經銷商服務滿意度最高的車廠,而總分也是全品牌 ( 豪華品牌+一般品牌 ) 當中最高,至於 Subaru 則是一般品牌中排名最高。

美國 J.D.Power 近期公布 2025 CSI 顧客服務滿意度調查,從調查的結果所示,車主和經銷商之間依舊存在著挑戰。此外,據 J.D.Power 的調查結果,電動車主的滿意度遠低於燃油車主。
在品牌排行部分,Porsche 為豪華品牌對經銷商服務滿意度最高的車廠,而總分也是全品牌 ( 豪華品牌+一般品牌 ) 當中最高。

CSI 研究已邁入第 45 年,此次調查超過 5 萬名車主

J.D.Power CSI 顧客服務滿意度調查已進入第 45 年,這項調查主要在於車主對於經銷商以及售後服務設施,在 1 至 3 年車輛的維護或修理服務滿意度評價,而在 2025 年也進行了重新設計,除了原本的顧客調查回饋外,該研究指數首次納入了來自各個經銷商修理的數據。

除了得知道車主的滿意度外,其還會進行品牌的排行,而該排名基於包括車主服務體驗數據,和實際修理數據在內的 5 項指標的綜合得分,依重要性來排序為服務品質、服務顧問、車輛領取、服務設施以及服務執行。而在 2023 年時則加入了車型級距細分排名,可再進行更細微的排行比較,同時這回調查的車主人數來到了 55,210 位。

J.D.Power CSI 顧客服務滿意度調查已進入第 45 年,這項調查主要在於車主對於經銷商以及售後服務設施,在 1 至 3 年車輛的維護或修理服務滿意度評價。

前述有提及到電動車主的滿意度 ( BEV+PHEV ) 不及燃油車主,而從 J.D.Power 所公布的資料來看,在滿分為 1000 的情況下,一般品牌的 BEV 車主滿意度低於燃油車主 51 分,而在豪華品牌部分則是少了 57 分。除了電動車主與燃油車主的滿意度評比外,J.D.Power 在 2025 年的調查中也歸納出其他幾項重點。

前述有提及到電動車主的滿意度 ( BEV+PHEV ) 不及燃油車主,而從 J.D.Power 所公布的資料來看,在滿分為 1000 的情況下,一般品牌的 BEV 車主滿意度低於燃油車主 51 分,而在豪華品牌部分則是少了 57 分。

首先就是有 12%的車輛維修在第 1 次進廠時無法完成,車主指出最常見的問題便是所執行工作沒有解決 ( 30% ) 、以及所需的零件無法得到 ( 28% ) ,而在首次進廠維修而未能解決問題的車主,只有 50%車主表示已返回或計畫返回原本的維修廠。至於 J.D.Power 提到的另一個重點則是當維修保養和召回一同進行時,會讓滿意度提高,主要也在於其能減少整體時間;J.D.Power 表示,車輛在召回服務滿意度平均為 829,但當召回和更換機油一同進行時,滿意度則提升至 858。

有 12%的車輛維修在第 1 次進廠時無法完成,車主指出最常見的問題便是所執行工作沒有解決 ( 30% ) 、以及所需的零件無法得到 ( 28% );而 J.D.Power 提到的另一個重點則是當維修保養和召回一同進行時,會讓滿意度提高。
廣  告

而另一項關鍵則是溝通,溝通有助於讓人有滿意的服務體驗,J.D.Power 指出,在研究中測量的 10 個最具影響力關鍵績效指標中,有 4 個與溝通相關,包含完全專注於客戶需求、保持客戶了解服務狀態、服務顧問在客戶到達時立即會面、以及在服務後聯繫客戶以確保滿意度。

J.D.Power 還提出了很有趣的一點,就是服務人員和整體服務的信任因世代而異,年輕世代對經銷商的信任逐漸減少,尤其是 Z 世代的車主,而在滿分為 7 分的評比下,嬰兒潮世代 ( 1946-1964 ) 為 6.24 分、X 世代 ( 1965-1976 ) 的分數為 5.95、Y ( 1977-1994 ) 為 5.89、Z ( 1995-2007 ) 則是 5.77。

另一項關鍵則是溝通,溝通有助於讓人有滿意的服務體驗;J.D.Power 還提出了很有趣的一點,就是服務人員和整體服務的信任因世代而異,年輕世代對經銷商的信任逐漸減少,尤其是 Z 世代的車主。

最後看到品牌排行部分,Porsche 以 912 分拿下豪華品牌對經銷商服務最高的車廠,排名在後則是 Lexus 的 900 分、Cadillac 為 888 分;一般品牌對於經銷商滿意度最高的車廠為 Subaru,拿到了 896 分,而 Mini 的 888 分與 Honda 881 分則在其後。至於以車款進行排行的部分,Subaru 在一般轎車與休旅車市場都拿到冠軍,而豪華車款部分同樣的兩項排行冠軍也都是 Porsche,貨卡方面則是由 Chevrolet 拿到第 1。

豪華品牌對經銷商服務滿意度排行。
一般品牌對於經銷商滿意度排行。
一般車款轎車滿意度排行。
一般車款休旅級距滿意度排行。
豪華車款轎車滿意度排行。
豪華車款休旅級距滿意度排行。
貨卡級距滿意度排行。

Lexus NX 250日規可能提前完售停產,國內和泰目前暫維持正常銷售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16:00:00

發文

#620733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日本 Lexus 先前就公告作為日規 NX 入門動力的汽油 NX 250,將在 2025 年 6 月停產,不過當地資訊公告後,日本市場 NX 250 的訂單反而意外爆量。如今日本當地經銷商已傳出原訂 6 月停產 NX 250 車型的時程將提前,目前已進入最後庫存去化階段。臺灣市場方面,總代理和泰汽車回覆,表示相關車型是否異動目前正與日本母廠檢討中, NX 250 在臺灣市場目前仍正常銷售。

日本 Lexus 當地經銷商已傳出原訂 6 月停產 NX 250 車型的時程將提前,目前已進入最後庫存去化階段。臺灣市場方面,總代理和泰汽車回覆,表示相關車型是否異動目前正與日本母廠檢討中, NX 250 在臺灣市場目前仍正常銷售。

不同於臺灣市場目前獨步全球有供應採用 2.0 升直列 4 缸自然進氣引擎的 NX 200 車型,日本等許多海外市場過去多是以搭載 2.5 升直列 4 缸自然進氣引擎的 NX 250 來擔綱 NX 車系入門,其擁有 205 匹的最大馬力。而隨著日本市場規劃 2025 年內停產並停售 NX 250,國內是否受到影響自然引起關注。

不過現階段國內市場總代理和泰汽車仍表示正常銷售,後續是否有異動仍有待觀察。而以日本市場來看,隨著原本入門車型 NX 250 的銷售告終,日本 Lexus 規畫將以 NX 350 接替擔綱入門,其採用的是最大馬力 279 匹的 2.4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

日本市場目前 NX 官網已高掛 NX 250 即將停止銷售的字樣。

但是從目前的日規售價來看,現階段仍有最後庫存在售的 NX 250 車型,其當地售價為 485 萬日圓(約折合臺幣 106 萬)起,但 NX 350 的起售價則為 630.6 萬日圓起(約台幣 138 萬),相較之下駕差達到 145.6 萬日圓,也造就 NX 250 日規將停售消息一出,就掀起搶購潮。不過也是由於當地市場搶購,因此日本當地經銷商已傳出原訂 6 月停產 NX 250 車型的時程將提前。

而一旦日規 NX 250 停產,日本當地市場將僅剩 NX 350、NX 350h、NX 450h+共 3 種動力可供選擇。U-CAR 也會緊盯臺灣市場 NX 動向,並替讀者帶來相關報導。

現階段仍有最後庫存在售的 NX 250 車型,其當地售價為 485 萬日圓(約折合臺幣 106 萬)起。
日規 NX 350 的起售價則為 630.6 萬日圓起(約台幣 138 萬)。

Lexus NX 250日規可能提前完售停產,國內和泰目前暫維持正常銷售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00:00:00

發文

#620733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日本 Lexus 先前就公告作為日規 NX 入門動力的汽油 NX 250,將在 2025 年 6 月停產,不過當地資訊公告後,日本市場 NX 250 的訂單反而意外爆量。如今日本當地經銷商已傳出原訂 6 月停產 NX 250 車型的時程將提前,目前已進入最後庫存去化階段。臺灣市場方面,總代理和泰汽車回覆,表示相關車型是否異動目前正與日本母廠檢討中, NX 250 在臺灣市場目前仍正常銷售。

日本 Lexus 當地經銷商已傳出原訂 6 月停產 NX 250 車型的時程將提前,目前已進入最後庫存去化階段。臺灣市場方面,總代理和泰汽車回覆,表示相關車型是否異動目前正與日本母廠檢討中, NX 250 在臺灣市場目前仍正常銷售。

不同於臺灣市場目前獨步全球有供應採用 2.0 升直列 4 缸自然進氣引擎的 NX 200 車型,日本等許多海外市場過去多是以搭載 2.5 升直列 4 缸自然進氣引擎的 NX 250 來擔綱 NX 車系入門,其擁有 205 匹的最大馬力。而隨著日本市場規劃 2025 年內停產並停售 NX 250,國內是否受到影響自然引起關注。

不過現階段國內市場總代理和泰汽車仍表示正常銷售,後續是否有異動仍有待觀察。而以日本市場來看,隨著原本入門車型 NX 250 的銷售告終,日本 Lexus 規畫將以 NX 350 接替擔綱入門,其採用的是最大馬力 279 匹的 2.4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

日本市場目前 NX 官網已高掛 NX 250 即將停止銷售的字樣。

但是從目前的日規售價來看,現階段仍有最後庫存在售的 NX 250 車型,其當地售價為 485 萬日圓(約折合臺幣 106 萬)起,但 NX 350 的起售價則為 630.6 萬日圓起(約台幣 138 萬),相較之下駕差達到 145.6 萬日圓,也造就 NX 250 日規將停售消息一出,就掀起搶購潮。不過也是由於當地市場搶購,因此日本當地經銷商已傳出原訂 6 月停產 NX 250 車型的時程將提前。

而一旦日規 NX 250 停產,日本當地市場將僅剩 NX 350、NX 350h、NX 450h+共 3 種動力可供選擇。U-CAR 也會緊盯臺灣市場 NX 動向,並替讀者帶來相關報導。

現階段仍有最後庫存在售的 NX 250 車型,其當地售價為 485 萬日圓(約折合臺幣 106 萬)起。
日規 NX 350 的起售價則為 630.6 萬日圓起(約台幣 138 萬)。

Lexus NX 250日規可能提前完售停產,國內和泰目前暫維持正常銷售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00:00:00

發文

#620734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日本 Lexus 先前就公告作為日規 NX 入門動力的汽油 NX 250,將在 2025 年 6 月停產,不過當地資訊公告後,日本市場 NX 250 的訂單反而意外爆量。如今日本當地經銷商已傳出原訂 6 月停產 NX 250 車型的時程將提前,目前已進入最後庫存去化階段。臺灣市場方面,總代理和泰汽車回覆,表示相關車型是否異動目前正與日本母廠檢討中, NX 250 在臺灣市場目前仍正常銷售。

日本 Lexus 當地經銷商已傳出原訂 6 月停產 NX 250 車型的時程將提前,目前已進入最後庫存去化階段。臺灣市場方面,總代理和泰汽車回覆,表示相關車型是否異動目前正與日本母廠檢討中, NX 250 在臺灣市場目前仍正常銷售。

不同於臺灣市場目前獨步全球有供應採用 2.0 升直列 4 缸自然進氣引擎的 NX 200 車型,日本等許多海外市場過去多是以搭載 2.5 升直列 4 缸自然進氣引擎的 NX 250 來擔綱 NX 車系入門,其擁有 205 匹的最大馬力。而隨著日本市場規劃 2025 年內停產並停售 NX 250,國內是否受到影響自然引起關注。

不過現階段國內市場總代理和泰汽車仍表示正常銷售,後續是否有異動仍有待觀察。而以日本市場來看,隨著原本入門車型 NX 250 的銷售告終,日本 Lexus 規畫將以 NX 350 接替擔綱入門,其採用的是最大馬力 279 匹的 2.4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

日本市場目前 NX 官網已高掛 NX 250 即將停止銷售的字樣。

但是從目前的日規售價來看,現階段仍有最後庫存在售的 NX 250 車型,其當地售價為 485 萬日圓(約折合臺幣 106 萬)起,但 NX 350 的起售價則為 630.6 萬日圓起(約台幣 138 萬),相較之下駕差達到 145.6 萬日圓,也造就 NX 250 日規將停售消息一出,就掀起搶購潮。不過也是由於當地市場搶購,因此日本當地經銷商已傳出原訂 6 月停產 NX 250 車型的時程將提前。

而一旦日規 NX 250 停產,日本當地市場將僅剩 NX 350、NX 350h、NX 450h+共 3 種動力可供選擇。U-CAR 也會緊盯臺灣市場 NX 動向,並替讀者帶來相關報導。

現階段仍有最後庫存在售的 NX 250 車型,其當地售價為 485 萬日圓(約折合臺幣 106 萬)起。
日規 NX 350 的起售價則為 630.6 萬日圓起(約台幣 138 萬)。

台灣福斯汽車舉辦福斯人賞車活動,預賞未上市新作,Volkswagen小改Golf預計4月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16:00:00

發文

#620734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 U-CAR 報導過台灣福斯汽車 2025 年的產品導入計畫,包含了小改款 Volkswagen Golf、新世代 Volkswagen Tiguan、以及將重返國內市場的新世代 Volkswagen Passat Variant,近日 U-CAR 則是掌握到,台灣福斯汽車將針對車主舉辦新車預賞活動,預計在 3 月底針對福斯人展出多款尚未上市車款,預告著新車將緊鑼密鼓地登場節奏。

雖然該項活動並沒有揭示究竟會展出那些車款,但根據掌握到的資訊來看,小改款 Golf 應當會在 4 月上市。

根據掌握到的資訊顯示,台灣福斯汽車將於 3 月底,針對車主舉辦預賞活動,展出規劃在 2025 年上市的新作,而據了解,小改款 Golf 應當會在 4 月就會上市發表。

在 2024 年底時,Volkswagen 在國內市場販售的產品,進入一個產品調整的階段,先前即已傳出不再有後繼世代接續的 Arteon 家族 (Arteon 與 Arteon Shooting Brake),在 2024 年底國內市場畫下句點;緊接著在 2025 年初時,8 代 Golf 也同樣出清完成,意味著小改款、也就是被稱為 8.5 代的 Golf 即將登臺。

台灣福斯汽車 2025 年的導入產品規劃中,僅保留旅行車系販售的 Passat Variant,確定將重返國內市場接替 Arteon 站立位置,同樣也是重頭戲之一,推估很可能會在 5 月份正式亮相。

比較可惜的是小改款沒有即刻銜接,意味著台灣福斯汽車需要面對短期的戰力空窗狀態,同時台灣福斯汽車也透露將重新導入 Passat 車系,用以銜接 Arteon 走入歷史後的產品位置,而在 2023 年發表的新世代 Passat,僅保留旅行車的 Passat Variant 車系,轎車版本不再有新世代跟進。

廣  告

從 8 代 Golf 與 Arteon 家族出清的時機來看,小改款 Golf 與新世代 Passat Variant 在上半年登場,是相當合理的導入節奏,而根據 U-CAR 掌握到的資訊,小改款 Golf 會在 4 月份就會上市,推估其交車時間應當會在上市後不久;至於 Passat Variant,相信最快有機會在 5 月份就會於國內發表,至於產品配備、價格等資訊,相信台灣福斯汽車應當會於近期就展開預售,以及相關產品資訊揭露。

第 3 代的 Volkswagen Tiguan,不僅是 Volkswagen 品牌重點產品,也是對應中型 SUV 這個競爭最激烈級距的銷售主力,推估應當會是台灣福斯汽車下半年的重點項目所在。

至於 Tiguan 的部分,從 2 月份國內新車銷售數字來看,2 代 Tiguan 仍持續販售交車中,推估國內很可能要到下半年才會進行世代交替,但台灣福斯商旅會不會在針對車主所舉辦的預賞活動中,就先行展出新世代版本,則有待 3 月底活動展開才能知曉了。


台灣福斯汽車舉辦福斯人賞車活動,預賞未上市新作,Volkswagen小改Golf預計4月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5 00:00:00

發文

#620734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 U-CAR 報導過台灣福斯汽車 2025 年的產品導入計畫,包含了小改款 Volkswagen Golf、新世代 Volkswagen Tiguan、以及將重返國內市場的新世代 Volkswagen Passat Variant,近日 U-CAR 則是掌握到,台灣福斯汽車將針對車主舉辦新車預賞活動,預計在 3 月底針對福斯人展出多款尚未上市車款,預告著新車將緊鑼密鼓地登場節奏。

雖然該項活動並沒有揭示究竟會展出那些車款,但根據掌握到的資訊來看,小改款 Golf 應當會在 4 月上市。

根據掌握到的資訊顯示,台灣福斯汽車將於 3 月底,針對車主舉辦預賞活動,展出規劃在 2025 年上市的新作,而據了解,小改款 Golf 應當會在 4 月就會上市發表。

在 2024 年底時,Volkswagen 在國內市場販售的產品,進入一個產品調整的階段,先前即已傳出不再有後繼世代接續的 Arteon 家族 (Arteon 與 Arteon Shooting Brake),在 2024 年底國內市場畫下句點;緊接著在 2025 年初時,8 代 Golf 也同樣出清完成,意味著小改款、也就是被稱為 8.5 代的 Golf 即將登臺。

台灣福斯汽車 2025 年的導入產品規劃中,僅保留旅行車系販售的 Passat Variant,確定將重返國內市場接替 Arteon 站立位置,同樣也是重頭戲之一,推估很可能會在 5 月份正式亮相。

比較可惜的是小改款沒有即刻銜接,意味著台灣福斯汽車需要面對短期的戰力空窗狀態,同時台灣福斯汽車也透露將重新導入 Passat 車系,用以銜接 Arteon 走入歷史後的產品位置,而在 2023 年發表的新世代 Passat,僅保留旅行車的 Passat Variant 車系,轎車版本不再有新世代跟進。

廣  告

從 8 代 Golf 與 Arteon 家族出清的時機來看,小改款 Golf 與新世代 Passat Variant 在上半年登場,是相當合理的導入節奏,而根據 U-CAR 掌握到的資訊,小改款 Golf 會在 4 月份就會上市,推估其交車時間應當會在上市後不久;至於 Passat Variant,相信最快有機會在 5 月份就會於國內發表,至於產品配備、價格等資訊,相信台灣福斯汽車應當會於近期就展開預售,以及相關產品資訊揭露。

第 3 代的 Volkswagen Tiguan,不僅是 Volkswagen 品牌重點產品,也是對應中型 SUV 這個競爭最激烈級距的銷售主力,推估應當會是台灣福斯汽車下半年的重點項目所在。

至於 Tiguan 的部分,從 2 月份國內新車銷售數字來看,2 代 Tiguan 仍持續販售交車中,推估國內很可能要到下半年才會進行世代交替,但台灣福斯商旅會不會在針對車主所舉辦的預賞活動中,就先行展出新世代版本,則有待 3 月底活動展開才能知曉了。


[U-EV]AI、電動車及暗網風險等攀升,VicOne發布2025年汽車網路安全報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16:00:00

發文

#620734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資安廠商 VicOne 於今日(3/25)發布《換檔加速-VicOne 2025 年汽車網路安全報告》,揭示全球汽車產業在資安方面的嚴峻警訊。報告探討了快速演變的汽車資安環境,提供可行的見解以及新興趨勢與數據。

報告指出,2022 年至 2024 年汽車產業的網路攻擊因勒索軟體、資料外洩和營運中斷造成的損失估計達數百億美元。此外,2024 年汽車漏洞數量達到歷史新高,其中 77%以上的漏洞出現在車載或車內系統。電動車(EV)充電、作業系統及車隊管理等領域的新挑戰也隨之浮現。

而快速普及的電動車,也暴露出充電基礎設施的關鍵弱點-從不安全的支付協議到過時的通訊標準,這些問題可能影響車輛與電網的安全。

網路犯罪分子正在利用暗網交換高級的攻擊技術與竊取的車輛數據,使製造商與消費者面臨更高風險。

汽車網路攻擊總損失連年攀升,反映出汽車產業對網路犯罪分子的吸引力日益增強。

VicOne 執行長鄭奕立表示:「我們正處於移動運輸技術的變革時代,人工智慧(AI)等創新技術正在幫助汽車製造商創造車輛差異化、加速上市時間,並提升客戶體驗。在車輛供應鏈的各個層面採取主動且多層次的網路安全策略,將有助於汽車產業領先應對不斷演變的威脅,並在迎向前所未有的機會時持續蓬勃發展。」

從軟體定義車輛(SDVs)及 AI 賦能的推進、電動車充電環境的不斷變化,再到車載系統漏洞的激增,顯示出汽車產業正加速進入未知的領域。2024 年共記錄了 215 起汽車網路資安事件,顯示這一年資安威脅持續存在。雲端與後端系統的漏洞成為最常見的攻擊向量,通常涉及勒索軟體攻擊、數據外洩及社交工程或網路釣魚攻擊。車輛劫持、供應鏈漏洞、無鑰匙進入技術的攻擊,以及車輛電子虛擬化攻擊,主要影響車載系統與 OTA(無線更新)漏洞。

2024 年汽車網路安全事件中,「全球性」事件占比達 21.4%,凸顯汽車產業的互聯性,漏洞和網路攻擊可能造成跨越國界的廣泛影響。

供應鏈攻擊變得更加複雜且破壞力更強。去年,犯罪分子明顯將供應商與第三方零組件供應商作為攻擊目標,因為它們是整合緊密的產業中最脆弱的環節。例如:2024 年 6 月針對一家汽車經銷商軟體供應商的勒索軟體攻擊,導致超過 15,000 家北美經銷商營運受阻。

對地下黑市訊息交換的分析顯示,針對汽車及整個產業的多層次、大規模攻擊變得越來越可能發生。當前的手動汽車改裝駭客攻擊,正逐步轉向更具破壞性且大規模的攻擊,例如:用戶冒充與帳戶竊取。

汽車漏洞數量大幅攀升,並於 2024 年達到歷史新高,數量將近 2021 年的兩倍。

2024 年發布的汽車相關漏洞(CVE)總數達到 530 個,再創新高,數量將近 2021 年的兩倍。漏洞的大幅增加凸顯汽車攻擊面與系統複雜性的快速擴張。漏洞類型從晶片相關問題轉向涉及車載資訊娛樂系統(IVI)、作業系統以及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的 CVE。在 2025 年 1 月 22 日至 24 日於東京舉辦的全球最大零日漏洞發掘競賽「Pwn2Own Automotive 2025」中,來自 13 個國家的頂尖資安研究人員發現了 49 個主要影響 IVI 及電動車充電系統的零日漏洞。

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雖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為汽車製造商帶來了全新的營運、財務與戰略風險。美國運輸部(USDOT)於 2024 年 9 月發表的白皮書《理解 AI 在交通領域的風險》指出:「AI 系統可能在其生命週期內遭遇濫用與誤用,原因包括過度或不足利用、超出運行範圍的操作,甚至惡意行為。人類可能是這些漏洞的來源,也可能根據其在系統中的角色而協助防範風險。」

廣  告

大型語言模型(LLMs)作為生成式 AI 的基礎,因依賴企業關鍵數據、自主學習難以控制且易出錯,成為網路犯罪分子的首要攻擊目標。不安全的外掛設計、不當的輸出處理以及對抗性攻擊,都是 AI 運用中需解決的主要營運風險。此外,治理結構的劇變的戰略風險及責任歸屬、風險管理與品牌形象等財務風險也逐漸浮現。

VicOne 在軟體、硬體及供應鏈生態系中的整體資安策略,請造訪:https://vicone.com/zh/blog/software-defined-vehicles-navigating-innovation-and-cybersecurity-challenges


[U-EV]售價32,485歐元起,續航提升至429公里,Opel Corsa Electric電池與動力系統強化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16:00:00

發文

#620734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德系品牌 Opel 旗下掀背車款 Corsa,最早於 1982 年推出,發展至今已邁入第 6 代車型,原廠於 2023 年推出小改款車型,並規劃 48V 輕油電、純電動力選擇。近日 Opel 透過官方新聞平臺釋出續航強化版本 Corsa Electric,在電池容量 51 kWh 的基礎下,續航表現提升至 429 公里,原廠稱最佳化後續航增加約 6%、近 30 公里的水準。

Opel 近日宣佈推出續航強化版本的 Corsa Electric,在電池容量 51 kWh 的基礎下,續航表現提升至 429 公里,原廠稱最佳化後續航增加約 6%、近 30 公里的水準。

提供 Yes 特別版、3 種繽紛色系塗裝

續航強化後的 Corsa Electric,延續 2025 年初原廠推出的 Corsa Yes 特別版,提供 Eukalyptus Green、Kobalt Blue 與 Kiss Red 共 3 種繽紛塗裝選擇,在小改款造型基礎上,搭載「Vizor 閃電風鏡」水箱罩與 Intelli-Lux LED 頭燈,若選擇 3 款繽紛車色,更具備黑色烤漆車頂、16 吋雙色切削鋁作為搭配。

續航強化後的 Corsa Electric,延續小改款造型基礎,搭載「Vizor 閃電風鏡」水箱罩與 Intelli-Lux LED 頭燈。
續航強化後的 Corsa Electric,延續 2025 年初原廠推出的 Corsa Yes 特別版,提供 Eukalyptus Green、Kobalt Blue 與 Kiss Red 共 3 種繽紛塗裝選擇。

內裝部分,續航強化 Corsa Electric 與先前推出車型的架構相同,以 3 幅式多功能皮革方向盤搭配數位儀表作為駕駛介面,中央提供 10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下方提供恆溫空調、整合電子線傳撥動式排檔的中央鞍座,若選擇繽紛車色的 Yes 特別版車型,車室中控臺的貫穿飾條也將隨車色進行調整。

續航強化 Corsa Electric 與先前推出車型的架構相同,以 3 幅式多功能皮革方向盤搭配數位儀表作為駕駛介面,中央提供 10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
若選擇繽紛車色的 Corsa Electric Yes 特別版車型,車室中控臺的貫穿飾條也將隨車色進行調整。
廣  告

電池與動力系統最佳化,續航提升至 429 公里

原廠公佈數據顯示,Corsa Electric 經過電池與動力系統的最佳化調整,可供輸出最大馬力為 156 匹,雖然電池維持 51 kWh 的容量,但是在 WLTP 規範下,續航里程由原先的 402 公里提升至 429 公里 ; Opel 指出,目前 Corsa Electric 每行駛 100 公里僅需消耗 14.2 kWh 的電力,在 100 kW 快充條件下,約 30 分鐘內可將電量補充至 80%。

Corsa Electric 經過電池與動力系統的最佳化調整,可供輸出最大馬力為 156 匹,電池維持 51 kWh 的容量,但 WLTP 規範下,續航里程提升至 429 公里。
Opel 指出,目前 Corsa Electric 每行駛 100 公里僅需消耗 14.2 kWh 的電力,在 100 kW 快充條件下,約 30 分鐘內可將電量補充至 80%。

德國市場售價調漲,自 32,485 歐元起

售價方面,2025 年初 Opel 推出 Corsa Yes 特別版時曾宣佈,輕油電動力 Corsa 的售價自 24,130 歐元起 (約新臺幣 86.2 萬),純電 Corsa Electric Yes 則是自 30,985 歐元起 (約新臺幣 110.6 萬) ; 本次推出的續航強化版本 Corsa Electric,在售價方面較過去調漲,德國當地售價提升至 32,485 歐元起 (約新臺幣 115.9 萬),漲幅約 4.8%。

續航強化版本 Corsa Electric,在售價方面較過去調漲,德國當地售價提升至 32,485 歐元起 (約新臺幣 115.9 萬),漲幅約 4.8%。

Mitsubishi Motors傳將與鴻華簽訂合約,Foxtron Model B掛上三菱廠徽有哪些重要意義?三菱汽車篇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16:00:00

發文

#620734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 3 月 14 日鴻海 2024 年第四季線上法說會,劉揚偉董事長公開預告近期將與日本車廠簽約合作,緊接著,日本媒體共同社於 3 月 20 日報導,與鴻華先進準備展開合作的日本車廠為 Mitsubishi Motors 三菱汽車!此消息一出後,立刻引起各界關注。

當然,後續訊息的確認,仍有待鴻海與 Mitsubishi 雙方正式公佈。U-CAR 上一篇已先從臺灣車壇的角度,來析論 Mitsubishi Motors 在傳出與 Foxtron 鴻華先進簽訂 CDMS 合約後,若 Foxtron Model B 掛上三菱廠徽的重要意義。

接著,在聊聊臺灣車壇後,我們接著從三菱汽車的角度來看……

日媒日前報導 Mitsubishi Motors 傳將與鴻華簽訂合約,由鴻華提供旗下產品掛上三菱標販售。(圖為後製示意圖)

第 1 點,在可能生變的現有聯盟體系外,另闢新徑加速電車推進,替品牌在電氣化競爭多添加一份保險

若從產品線脈絡來看, Mitsubishi Motor Corporation (MMC,以下稱三菱) 可藉由與鴻華 CDMS (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 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在原有聯盟體系之外,以降低開發成本與縮短時程的方式,闢新徑加速電車推進。

畢竟,不論是自 2016 年因 Renault-Nissan 收購三菱 34%股權,開啟三菱加入的 Renault-Nissan-Mitsubishi 三方聯盟後,三菱大量共用三方聯盟集團平臺。亦或者自 2024 年開始,三菱追隨 Nissan 的腳步,加入 Nissan 與 Honda 針對下一代 SDV (Software Defined Vehicle)軟體定義汽車平臺技術研究協定,以及針對電氣化產品、電動車與電池領域的合作。

加入 Renault-Nissan-Mitsubishi 三方聯盟後,三菱大量共用三方聯盟集團平臺。
若照三菱這份在 2023 年公佈的短期產品推出時程表,2025 年陸續有多輛新世代車款問世,包括共用三方聯盟資源的電動車,但是實際進度仍有待確認。

但是,居於 Renault-Nissan-Mitsubishi 三方聯盟電動車開發主導地位的 Nissan,隨著近幾年營運與財務狀況的惡化,是否會延宕集團電氣化產品的開發進程,甚至影響三方聯盟合作架構的穩固?三菱與鴻海這條路徑 是原本 2023 年公佈的 Mitusbishi Challenge 2025 聯盟電車以外。 (照進度 2025 年就要有產品,但目前看來進度是落後了,以主力開發 Nissan 的狀況,後續更是不明朗)

Nissan 與 Honda 合併談判破局後,是否也會衝擊 Honda、Nissan 與 Mitsubishi 在電動車與 SDV 領域的合作構架,同樣存在變數。

再加上 Nissan 與 Honda 日前發生全球矚目的合併談判破局,是否也會衝擊 Honda、Nissan 與 Mitsubishi 在電動車與 SDV 領域的合作?這一切確實充滿許多變數。

不僅如此,客觀評估三菱在上述兩組三方合作架構下,由於自身資源相對較少,三菱不僅是聯盟成員銷售量最少與話語權最小的一方,當然也不是主導純電系列產品開發者,再加上三菱已逐步淡出中國市場,而在主場耕耘的東協市場,在泰國等核心市場轉向獎勵電動車後,正面遭遇在電動車長足進步的中國車廠步步進逼,這些都讓全球年銷規模已不足百萬輛的三菱,不免瀰漫新世代電氣產品競爭力不足的危機感。

三菱曾經積極進軍中國市場,並與廣汽合資成立廣汽三菱,導入品牌主力車系在地生產,但最終不敵激烈的中國市場競爭,黯然淡出在中國生產汽車之列。

因此,若三菱與鴻華順利簽訂 CDMS 合作模式,將可以跳脫現有聯盟架構,另闢路線加速純電產品線的推出,這對於身為全球車壇純電先行者,但是因資源不足而後繼無力的三菱,會是富有開創性的全新發展可能。

第 2 點,鴻華現有量產 Model C 與 B,可即時補強三菱急需的主流電車級距

當然,若攤開鴻華先進目前所擁有已量產銷售 Model C (首款市售為 Luxgen n⁷) 與 2025 年準備量產 Model B,不論是跨界 SUV 與掀背車,都是屬於主流的電動車級距產品。若以三菱標委託鴻華生產並輸出海外銷售,將讓三菱從最早的 2006 發表/2009 首款全球銷售量產電車 i-MiEV、日本 2011 Minicab MiEV、2021 廣汽中國三菱 Airtrek (僅中國市場專屬)、 日本 2022 eK X EV、跨出微型車/K-Car BEV 的產品線之後,開始能加快布局主流級距電車產品線,搭配三菱主導的 Hybrid 與 PHEV 系統,建構較完整的電氣化產品線。

儘管是全球電動車的先行車廠,但是三菱旗下電動車產品線並不豐富,首款電動車 i-MiEV 算是品牌首款全球銷售電動車外,Minicab MiEV 車系 (右上) 與 eK X EV (左下) 是日本 K Car 微型電動車產品,至於廣汽中國三菱推出的 Airtrek (右下) 也僅限中國市場專屬。
廣  告

第 3 點,三菱具備電車生產與銷售前導經驗,雙方簽訂的 CDMS 合約銷售市場與生產模式值得關注

接著,我們應該高度關注三菱與鴻華可望簽下的 CDMS 合作協議,雙方同意的銷售範圍?目前就日本讀賣與日經等日本媒體所報導的訊息,初期銷售地區為右駕的澳洲與紐西蘭等大洋洲市場,至後也不排除新增其他市場。

三菱最早於 2009 年推出世界首款量產純電動車 i-MiEV,在孕育 i-MiEV 量產過程累積許多寶貴的測試數據,也具備電動車生產與全球銷售經驗,這些都是三菱在電動車領域的優勢。

另外,後續生產模式也值得關注。畢竟就鴻華推出的 CDMS 服務架構,是可以完整涵蓋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因此包括委託裕隆生產線代工生產,但是對於三菱車廠而言,目前日本、東南亞、歐洲、南美洲甚至臺灣也有生產線 (臺灣生產線合作方為 CMC 中華汽車)。因此,對於除日本本土之外,也在海外主要市場擁有多座生產線的三菱,再加上推出 i-MiEV 成為最早具備全球電車銷售經驗的國際車廠之一,會是三菱評估後續擴大與鴻華在產銷合作的重要優勢。

三菱在 2009 至 2021 年間,持續在日本三菱水島生產線組裝 i-MiEV,讓三菱成為最早一批具備電動車生產經驗的車廠。

第 4 點,在委託鴻華 CDMS 服務後,三菱標 Model B 與 C 如何營造差異化?

大約 20 年前,當時三菱汽車在 MiEV 電動車研發計畫下,擘劃深具企圖心的研發藍圖,包括三菱傾力鑽研的輪內馬達技術,結合三菱在越野拉力賽累積的深厚四輪驅動技術與底盤科技,而為確保電池供應,三菱汽車早在 2007 年就攜手三菱商事與 GS Yuasa 湯淺電池,合資成立 Lithium Energy Japan 日本鋰電能株式會社,專責旗下電動車的電池供應。

曾經三菱是對電動車發展積極投入的前導車廠,無奈後繼無力,難以把握電車崛起的契機。

三菱在電動車發展的全方位布局,以及初期就建立電機、電池與電控等三電系統的整合能力,確實讓人對三菱電車的發展抱以期待,但是歷史並沒有照三菱的劇本演進,相當可惜地,由於受到品牌銷售、資金與人力規模的侷限,三菱在推出初代 i-MiEV 之後,就無力推進新世代電動車計畫,再加上 2016 年延燒的油耗造假事件,對於三菱汽車品牌形象與營運造成嚴重打擊,最終導致三菱喪失在全球發展電動車的契機。

不僅僅是單純換上三菱廠徽的 Foxtron 電車,如何讓打上三菱標的鴻華電車,賦予專屬三菱的品牌精神,肯定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圖片為後製示意圖)

現在,三菱汽車若與鴻華簽約合作,在委託鴻華 CDMS 設計與生產服務後,相信大家心中不免想問的,是掛上三菱廠徽的 Model B、Model C 或者後續其他新車系,不僅僅是單純換上三菱廠徽的 Foxtron 電車而已,三菱如何在這條全新的產品線,營造屬於三菱產品的差異化呢?相信,曾經打造出 Lancer Evolution 與 Pajero 等經典車系,也累積無數輝煌賽事經驗的三菱汽車,如何讓三菱標鴻華電車賦予個性與品牌精神,肯定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Lancer Evolution X 馳騁於拉力賽道的身影,至今還在許多三菱車迷留下深刻的記憶。圖為擔綱日本拉力賽安全車。
銷售版圖以東南亞為主要市場之一的三菱,目前仍以 Ralliart 廠隊之姿活躍於亞洲拉力賽事,2024 年賽事由一生投入越野拉力賽的男人增岡浩 (Hiroshi Masuoka)帶隊,繼續傳承三菱品牌的拉力精神。

第 5 點,聯盟老三展現自決!三菱汽車重拾主導權與復興之路

最後,若彙整來看近期的跡象,包括三菱自 Nissan 回購 10%股權,以及在 Nissan 與 Honda 合併談判時,三菱第一時間並沒有主動跳下去合併協商,而選擇站在保留評估的立場,以及日本車壇盛傳三菱有意重新拿回核心產品的開發權,甚至不使用 Renault/Nissan/Mitsubishi 三方聯盟平臺,也會重新推出品牌召牌車系,提高品牌差異化。

三方聯盟不僅大量採用集團共用平臺,在電動車開發上也是共享集團資源,但隨著集團成員營運績效不彰,尤其是 Nissan 陷入銷售量大幅衰退與財務吃緊,讓倚賴 Nissan 為主的新世代電動車開發進程,增添許多不確定因素。

再者,若觀察目前三菱汽車主要股權結構,可以發現在三菱回購一成持股後,Nissan 目前持股調降至 24% (2016 年 34%→2024 年 11 月 24%)、三菱集團 20%與三菱重工 1.44% ,其實只要泛三菱集團再收購 2.56%,聯合起來就可以超越 Nissan 股權。如果日產股價繼續跌,日產很可能陷入資金危機而急需將三菱持股變現,三菱汽車將能藉機挹注資金給 Nissan,並取得足夠的股權強化經營主導權。

在三方聯盟合作架構下,大量共用集團平臺以降低成本,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就是集團中型級距 SUV 共用 CMF-CD 平臺,包括大家熟悉的 Outlander 與 X-Trail。

這些跡象都顯示儘管目前規模不足百萬輛 (2024 年全球銷售量 81.5 萬輛,2025 年全球銷售目標 84.5 萬輛),在所屬聯盟屬於老三地位,但這不代表三菱沒有重振品牌獨特性的企圖心。而接下來三菱與鴻華若順利簽訂合作協議,應該也可以看做三菱展現踏上「自決」道路的指標。


能源署能耗資訊洩機,台灣山葉可望將導入Yamaha MT-07 Y-AMT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16:00:00

發文

#620734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Yamaha 台灣山葉在 2024 國際重型機車展中帶來了 MT-09 Y-AMT,新車的最大重點便是搭載了「Y-AMT ( Yamaha-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 ) 」技術,其在換檔過程中不需要操作離合器,能帶來更方便的駕馭體驗。而就在 2 月份的經濟部能源署油耗與能耗資訊中,台灣山葉也悄悄送測了一款 MT-07,而從傳到型式「A6」便能確定是為「Y-AMT 」車型,間接也透露台灣山葉可望將導入 MY-07 Y-AMT。

在 2 月份的經濟部能源署油耗與能耗資訊中,台灣山葉也悄悄送測了一款 MT-07,而從傳到型式「A6」便能確定是為「Y-AMT 」車型,間接也透露台灣山葉可望將導入 MY-07 Y-AMT。
台灣山葉送測了 MY-07 Y-AMT 車型。

MT-07 迎來更輕鬆的駕馭

在 Yamaha 發表「Y-AMT 」技術、並首搭於 MT-09 車型上後,原廠也為旗下當家主力街跑 MT-07 導入了這項換檔不用操作離合器的科技,同時除了引進新系統外,MT-07 在海外市場也已經進行改款工程,因此合理推估這次台灣山葉所送測的 MT-07 便是改款後版本。

改款的 MT-07 在許多處都進行了強化,包括其 CP2 引擎採用了 YCC-T 電子控制油門技術,透過優化進氣的方式,實現了在全轉速範圍內平順的扭矩特性。此外,YCC-T 還能根據個人喜好和路面狀況,選擇引擎的輸出特性以及各種電子設備介入程度。不僅如此,透過聲學放大的技術,更是強化整體聽覺上的享受。

改款的 MT-07 在許多處都進行了強化,包括其 CP2 引擎採用了 YCC-T 電子控制油門技術,透過優化進氣的方式,實現了在全轉速範圍內平順的扭矩特性。

至於 Y-AMT 變速箱系統讓騎士在騎乘時,可通過左側手把的換檔撥片實現快速、精準地換檔,並可隨時切換手動「MT」或全自動「AT」模式,在「AT」全自動模式下,騎士可根據不同騎乘情境選擇「D+」或「D」模式。

Y-AMT 變速箱系統讓騎士在騎乘時,可通過左側手把的換檔撥片實現快速、精準地換檔,並可隨時切換手動「MT」或全自動「AT」模式,在「AT」全自動模式下,騎士可根據不同騎乘情境選擇「D+」或「D」模式。

除了引擎系統的更新外,車體的架構也有所優化,包含強化了鋼管式車架,並改採 41mm 的倒立式前叉設定,原廠強調整體平衡性也有所提升,提高穩定性並實現靈活的操控;另外在騎乘姿勢上也有所調整,將手把位置設計在更靠近駕駛者,並擴大了手把的寬度,並且也降低了腳踏點,能讓騎士的姿勢更為舒適。

在採用全新倒立式前叉之外,車輛後半部搭載具有預載和伸展側緩衝力調整的連桿式單搖臂懸吊,而懸吊系統在根據車體各處的升級和尺寸來優化剛性,使在過彎和煞車能展現出更優越的反應性;此外,前煞車卡鉗也更換成新的徑向配置,同時搭配上專屬輕量化的輪圈設計。

除了引擎系統的更新外,車體的架構也有所優化,包含強化了鋼管式車架,並改採 41mm 的倒立式前叉設定,原廠強調整體平衡性也有所提升,提高穩定性並實現靈活的操控,另外在騎乘姿勢上也有所調整。

改款 MT-07 基於「Natural Simplicity for everyone」的設計理念,車頭部分採用全新的燈組,以上段矩形 LED 頭燈配上下方兩側纖細尖銳燈組所組成,車輛也搭載了 5 吋 TFT 儀表,儀表畫面也提供了 4 種模式可選擇,系統也支援 Y-Connect 功能,屆時也可與手機來連接,而當手機下載 Garmin StreetCross 應用程式並與車輛配對後,車輛儀表便能擁有導航的功能。

改款 MT-07 基於「Natural Simplicity for everyone」的設計理念,車頭部分採用全新的燈組,以上段矩形 LED 頭燈配上下方兩側纖細尖銳燈組所組成。
車輛也搭載了 5 吋 TFT 儀表,儀表畫面也提供了 4 種模式可選擇,系統也支援 Y-Connect 功能,屆時也可與手機來連接,而當手機下載 Garmin StreetCross 應用程式並與車輛配對後,車輛儀表便能擁有導航的功能。
廣  告

從這回台灣山葉所測送的資料來看,其僅有單一 MT-07 Y-AMT 車型,是否會同步導入一般版本也還有待確認 ( MT-09 提供一般版與 Y-AMT 版 ) ,至於從油耗資訊也可得知,在同樣搭載 689c.c.雙缸引擎之下,23.0km/L 平均油耗成績是較現行 MT-07 的 23.8km/L 稍低一點,不過若參考 MT-09 一般版 ( 20.4km/L ) 與 Y-AMT 版 ( 17.5km/L ) 的成績,Y-AMT 車型的耗能確實沒有很出色。

從這回台灣山葉所測送的資料來看,其僅有單一 MT-07 Y-AMT 車型,是否會同步導入一般版本也還有待確認 ( MT-09 提供一般版與 Y-AMT 版 ) 。

另外消費者會很關注的莫過於是價格部分,現行 MT-07 車型售價為 38.8 萬元,在進行改款並導入 Y-AMT 系統後價錢也可能會調漲,屆時詳細關於 MT-07 Y-AMT 的資訊也還有待台灣山葉正式來公布。除了 MT-07 Y-AMT 的訊息外,先前台灣山葉也確認會在第二季引進 YZF-R9。

先前台灣山葉也確認會在第二季引進 YZF-R9。

2019年至2023年一般車型GR Sport可升級避震器組、後防傾桿,Toyota Corolla Altis原廠升級服務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3 16:00:00

發文

#620732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今日(3/24)宣布針對 2019 至 2023 年式 Altis 車主(非 GR Sport 版本),推出付費升級 GR Sport 版本之「避震器組」及「後防傾桿」,避震器組新臺幣 15,980 元、後防傾桿新臺幣 6,980 元,上述價格皆含稅及安裝工資,升級後可享有 1 年或 2 萬公里(以先到者為準)的原廠保固。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今日(3/24)宣布針對 2019 至 2023 年式 Altis 車主(非 GR Sport 版本),推出付費升級 GR Sport 版本之「避震器組」及「後防傾桿」,避震器組新臺幣 15,980 元、後防傾桿新臺幣 6,980 元。

和泰汽車指出,Toyota Corolla Altis 於 2020 年導入 GR Sport 車款,由 GR 團隊專業調校跑車化懸吊系統,強化前後避震器阻尼係數,並加粗防傾平衡桿,有效減少過彎時車身側傾,提高車身穩定度。上市後即引起熱烈迴響,獲得廣大車主肯定。

為了讓更多車主體驗 GR Sport 的運動化駕馭感受,Toyota 原廠推出專為 2019 至 2023 年式 Altis 車主(非 GR Sport 版本)所提供之升級服務,車主可藉此將愛車升級為 GR Sport 版本之「避震器組」及「後防傾桿」,以提升操控性及行車穩定性。

原廠表示本次升級之零件係專為 Altis 車款所設計,經過嚴格測試與驗證,品質可靠,且升級後可享有 1 年或 2 萬公里(以先到者為準)的原廠保固,無需擔心售後問題。即日起於全臺 Toyota 服務廠開放升級,並提供專案優惠價予車主(避震器組新台幣 15,980 元、後防傾桿新臺幣 6,980 元 ; 皆含稅及安裝工資),歡迎車主預約,體驗 GR Sport 升級,讓駕駛更具運動風采。

廣  告

Toyota 升級服務,提升用車體驗

自 2022 年起,Toyota 已陸續推出 RAV4/Altis 全速域與車道置中、Alphard 電動滑門加速、Corolla Cross 底盤強化支架、RAV4/Corolla Cross PVM 錄影盒、Corolla Cross BSM 盲點偵測系統及 RAV4 無線座充等,一系列針對不同車型的升級服務,讓車主可以享受購車當下未享有的配備。Toyota 原廠亦表示今年將持續提升車主用車體驗,提供更多升級品項予全台車主,歡迎車主至 Toyota Upgrade Service 網頁瀏覽愛車的升級品項。

Toyota Upgrade Service 網頁:https://www.toyota.com.tw/tus/

  1. (註一)避震器組包含避震器與彈簧,與原車相比,前避震器阻尼+18.4%與後避震器阻尼+8.6%,改善操控性,前/後彈簧 K 值(剛性係數)+7%,減少車身側傾。前列數據由原廠測試取得,為參考標準值,未含容許公差。
  2. (註二)與原車相比,加大防傾桿直徑 5%,減少車身側傾、提升穩定性。前列數據由原廠測試取得,為參考標準值,未含容許公差。

Mitsubishi Motors傳將與鴻海簽訂CDMS合約,Foxtron Model B掛上三菱廠徽有哪些重要意義?臺灣汽車產業篇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3 16:00:00

發文

#620732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 3 月 14 日鴻海 2024 年第四季線上法說會,劉揚偉董事長公開預告鴻海近期將與日本車廠簽約合作,緊接著,日本媒體共同社於 3 月 20 日報導,與鴻華先進準備展開合作的日本車廠為 Mitsubishi Motors 三菱汽車!此消息一出後,立刻引起各界關注。

當然,後續訊息的確認,仍有待鴻海與 Mitsubishi 雙方正式公佈。現在,U-CAR 延續這項議題,但想先從臺灣車壇的角度來看,Mitsubishi Motors 在傳出與鴻海簽訂 CDMS 合約後,若 Foxtron Model B 掛上三菱廠徽代表哪些重要意義?

第 1 點,鴻華先進電車取得出海口

由鴻海與裕隆合資於 2020 年成立的 Foxtron 鴻華先進,著眼於全球電動車市場複製最擅長的鴻海製造模式,提供 CDMS (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 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現在,Mitsubishi 與鴻華若順利簽訂合約,代表除了國內首家客戶 Luxgen,鴻華先進終於在成立第 5 年,終於迎來 CDMS 首家推向實際量產的海外車廠合作客戶。

2020 年由鴻海科技集團舉辦首屆 HHTD 鴻海科技日,對外發表命名為 MIH 的 EV 電動車軟硬體開放平臺、關鍵零組件等相關技術,宣告進軍電動車領域。日後該平臺首款量產作品,即是 Foxtron 鴻華先進 Model C。

第 2 點,裕隆生產線將寫下右駕輸出,同車系左右駕生產新里程碑

Foxtron 鴻華先進電車目前是委由裕隆代工生產,目前生產首款產品 Luxgen n⁷,接下來預計於 2025 年中推進 Model B 量產,若以掛上三菱標 Model B 右駕版本投入生產並出口,將是裕隆生產線首次生產右駕版本輸出,也是首次同一時間生產左右駕版本。

回顧國內之前乘用車右駕生產輸出的重要紀錄,是 2006 年福特生產線在當時福特亞太架構下,以右駕版 Ford Escape 與 Mazda Tribute 外銷日本、澳洲、紐西蘭,距今相隔已經近 20 年之久。

2006 年由福特六和生產的 Ford Escape 右駕版本,輸出日本與澳洲等市場,為國產汽車整車外銷寫下歷史新頁。

接著,若以產品測試與開發時間軸來看,由於左駕版本 Model B 量產版本,先前已於 2024 年 10 月的鴻海科技日亮相,較合理節奏推測是以掛上 Luxgen 廠徽的左駕版 Model B 先行量產與投入臺灣市場銷售,接著,掛上三菱廠徽的 Model B 右駕版本再投入量產與輸出。

廣  告

第 3 點,鴻華先進歷經 Luxgen n⁷生產與品質控管磨合,累積重要經驗迎接新車出口挑戰

不只日本,在亞洲、歐洲與美洲等地區擁有生產線的 Mitsubishi,為何初期還是選擇由裕隆生產線代工?U-CAR 推測新車初期品質控管會是重要關鍵因素。

對於成立第 5 年的鴻華先進而言,乘用車產品首發作品是 Luxgen n⁷車系,鴻華先進委託裕隆汽車三義廠生產,先後歷經 Luxgen n⁷小電池版本與 LR 大電池版本,在新車生產與品質控管,甚至是新車上市後的問題回報及改善等,在鴻華先進、裕隆汽車與 Luxgen 納智捷三方磨合累積重要的經驗,目前鴻華先進在裕隆產線也派駐團隊負責新車品質控管。

鴻華先進委託裕隆汽車三義廠,於 2024 年開始 Luxgen n⁷量產,畫面擷取自 Luxgen n⁷原廠影片 https://youtu.be/D2vwDZusw-U?si=1qOkg79PfNSrmi6z

所以 Mitsubishi 初期以三義裕隆廠作為委託代工生產輸出海外市場,讓鴻華先進專注控管新車品質,除可縮短的新車量產與出口時程,也降低導入海外新生產線可能衍生的變數,待新車初步通過市場水溫與產品使用考驗後,再來評估後續生產規劃,對於以嘗試性質來推進鴻華先進電車的 Mitsubishi,階段性的產線規劃上有其合理性。

目前 Foxtron 鴻華先進已於 HHTD 2024 發表 Model B 量產車,屆時若與 Mitsubishi 確認簽訂 CDMS 合約,Model B 將會掛上三菱廠徽 (圖片為後製示意圖)

不論是鴻華先進或裕隆汽車,能否順利迎接新車生產出口,車輛品質控管符合海外委託客戶要求,並讓海外消費者肯定鴻華先進電車,將是臺灣電動車進軍海外市場的重要考驗。

上述幾點對於國內車壇的意義,仍否真能實現,仍得靜待鴻華先進與 Mitsubishi Motors 近期正式發佈合作消息,屆時也較能確認雙方簽約合作的內容與進程。

當然,U-CAR 也將持續追蹤報導。


離上市時程逐步接近、1.5 TSI與2.0 TSI動力規格,Škoda新世代Superb現身車輛安全資訊網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3 16:00:00

發文

#620732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Škoda 原廠在 2023 年 11 月初時帶來了新世代 Superb 車系,同時動力選項也相當多元,包含 1.5 TSI 搭配輕油電、2.0 TSI 和 PHEV 等等選項,並且 2.0 升車型還有汽油與柴油、以及四驅等規格。而原先在Škoda Taiwan 2024 年產品規劃中,第 4 代 Superb 車系預計會在第四季於國內發表,不過後續時程也有所延宕,然而在車輛安全資訊網近期的更新名單中,新世代 Superb 的訊息也首度被揭露,可以看到新車有著 1.5 TSI 與 2.0 TSI 兩種動力規格設定,新車也有望會在上半年正式發表。

Škoda 原廠在 2023 年 11 月初時代來了新世代 Superb 車系,同時動力選項也相當多元,包含 1.5 TSI 搭配輕油電、2.0 TSI 和 PHEV 等等選項,並且 2.0 升車型還有汽油與柴油、以及四驅等規格。
在車輛安全資訊網近期的更新名單中,新世代 Superb 的訊息也首度被揭露,可以看到新車有著 1.5 TSI 與 2.0 TSI 兩種動力規格設定。

新世代 Superb 推出之時,其也為車系帶來了 Plug-In Hybrid 的系統,同時原廠也冠上了 iV 之名,而最初僅有 Superb Combi 車系擁有 iV,不過後續的轎車 Superb 車系也追加 iV 車型;這套新世代插電式油電動力系統最大特點,在於導入了容量 25.7kWh 的鋰電池組,除了可使用 11kW 交流電充電,也支援最大功率 50kW 的直流電快充,快充 10%~80%可在 26 分鐘來完成。

新世代 Superb 推出之時,其也為車系帶來了 Plug-In Hybrid 的系統,同時原廠也冠上了 iV 之名,而最初僅有 Superb Combi 車系擁有 iV,不過後續的轎車 Superb 車系也追加 iV 車型。

PHEV 車型動力架構是以 1.5 升汽油引擎搭配電動馬達,1.5 TSI 引擎可供輸 150 匹最大馬力,搭配電動馬達則能提供 204 匹的綜效馬力輸出,在純電行駛的 E-Mode 狀態下,據原廠提供的資訊在 WLTP 標準下純電行駛里程為 120 公里。然而,從車輛安全資訊網來看,新世代 Superb 導入國內後動力設定應還是維持 1.5 TSI 與 2.0 TSI,並未見到 PHEV 的 iV 車型,而未來要引進 PHEV 車型的機會並不高,這點也稍嫌可惜了一點。

PHEV 車型動力架構是以 1.5 升汽油引擎搭配電動馬達,1.5 TSI 引擎可供輸 150 匹最大馬力,搭配電動馬達則能提供 204 匹的綜效馬力輸出,在純電行駛的 E-Mode 狀態下,據原廠提供的資訊在 WLTP 標準下純電行駛里程為 120 公里。
廣  告

第 4 代 Superb 在外觀與車內都有明顯變革,車頭水箱護罩採用現行家族辨識風格,保桿與引擎蓋則是以較為銳利的肌理線條,同時狹長的頭燈組佐以銳利 LED 燈條勾勒,並導入了新世代矩陣式燈組。車內方面導入 Volkswagen 集團最新配備與設計,包含全新多功能數位旋鈕,簡化整體駕駛座艙風格,所有功能可透過多功能數位旋鈕以及 13 吋中央觸控螢幕來進行操作。

第 4 代 Superb 在外觀與車內都有明顯變革,車頭水箱護罩採用現行家族辨識風格,保桿與引擎蓋則是以較為銳利的肌理線條,同時狹長的頭燈組佐以銳利 LED 燈條勾勒,並導入了新世代矩陣式燈組。
車內方面導入 Volkswagen 集團最新配備與設計,包含全新多功能數位旋鈕,簡化整體駕駛座艙風格,所有功能可透過多功能數位旋鈕以及 13 吋中央觸控螢幕來進行操作。

在科技配備部分,新世代 Superb 車系導入了 DCC Plus 主動式底盤系統,駕駛輔助功能上則是新增了轉向輔助、十字路口交通輔助等內容,而在 Superb Combi 車型上還首度增加了電動行李箱遮板。


[U-EV] 預計供應125萬輛電動車、容量達100GWh,Nissan與SK On達成供應協議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3 16:00:00

發文

#620732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Nissan 與 SK On 宣布,雙方已簽下 100GWh 容量的協議,由 SK On 在美國的電池製造廠供應 Nissan 旗下的北美市場電動車產品,Nissan 將投資位於 Mississippi 的電動車組裝廠,合約規範的時程為 2028 年至 2033 年,Nissan 以及 Infiniti 品牌將會在北美推出至少 4 款的電動車型,若以 100GWh 容量來推算,粗估大約可提供 125 萬輛電動車組裝使用。

Nissan 與 SK On 宣布,雙方已簽下 100GWh 容量的協議,由 SK On 在美國的電池製造廠供應 Nissan 旗下的北美市場電動車產品;若以 100GWh 容量來推算,粗估大約可提供 125 萬輛電動車組裝使用。

在傳統車廠行列中,Nissan 發展電動車的歷史算早、推出的 Leaf 車系也曾經是全球最暢銷電動車款;不過,近年來 Nissan 在電動車市場的步調不似以往,銷量上也被其他新興品牌超越。即便如此,品牌依舊持續布局電動車市場,除了收購 Vehicle Energy Japan、在日本九州、神奈川等地興建電池工廠與研發中心,同時也研發固態電池的技術。

Nissan 近年除了收購 Vehicle Energy Japan、在日本九州、神奈川等地興建電池工廠與研發中心,同時也研發固態電池的技術。

根據外媒指出,Nissan 預計將投入 5 億美元於電動車組裝工廠,並由 SK On 於 2028 年至 2033 年供應 100GWh 容量之電動車電池,粗估大約可提供 125 萬輛電動車組裝使用。至於 SK On 方面,預計在 Mississippi 當地的電池廠投入 6.61 億美元,可創造約 1700 個就業機會。

廣  告

Nissan 指出,這是日本車廠與韓國電池業者的首份正式供應合約,將有助於提升品牌在北美市場的競爭力。不過,近來成為焦點話題的 Nissan、Honda 與鴻海集團,彼此間的關係與後續的發展,是否會影響三方後續的市場布局,仍值得觀察。


[U-EV]3馬達超過500匹馬力,外媒揭示大改款Mercedes-AMG CLA 45動力規格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3 16:00:00

發文

#620732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ercedes-Benz 於 2025 年 3 月 14 日帶來大改款 CLA 車系,新車不但採用了全新 MMA ( Mercedes-Benz Modular Architecture ) 模組化平臺,且提供 48V 輕油電與純電動力。其中燃油車型此用代號 M252 的 1.5 升 4 缸汽油引擎搭配 48V 輕油電輔助,並搭配 8 速雙離合器變速系統以及 1.3kWh 電池容量,預計提供 3 種動力輸出,並擁有前驅和四驅選擇。

Mercedes-Benz 發表大改款 CLA 車系,首度搭載全新 MMA 模組化平臺,並提供 48V 輕油電與純電動力。近期根據外媒最新報導指出,新一代 Mercedes-AMG CLA 45 將改採純電動力架構配置。

純電車型首波公布採 85kWh 鋰電池的單馬達 CLA 250+及雙馬達四驅的 CLA 350 4MATIC 車型, 分別具備最大 200kW ( 約 268 匹馬力 ) 及 260kW ( 約 349 匹馬力 ) 的動力輸出表現,後續將追加採 58kWh 磷酸鐵鋰電池的入門小電池版本車型。

外媒指出新一代 Mercedes-AMG CLA 45 將捨棄現行四缸渦輪動力配置,改採 3 具高輸出特性電動馬達,最大馬力輸出將有望一舉突破 500 匹以上。(圖示為現行車款)

而高性能版本的 Mercedes-AMG 版本車型,雖未在此回隨著大改款 CLA 車系同步現身,但根據外媒最新的報導指出,新一代 Mercedes-AMG CLA 45 將捨棄現行的四缸渦輪動力配置,改採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設定,且預計將採用 3 具擁有高動力輸出特性的馬達配置,最大馬力輸出將有望一舉突破 500 匹以上範疇,不但相較現行 CLA 45 的 421 匹最大馬力有明顯提升,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96 公里更有望在 4 秒內完成。

新一代 Mercedes-AMG CLA 45 預計將改採能量密度更高的全新油冷電池設計,藉此與一般車款做出更為明顯的區隔。(圖示為現行車款)
廣  告
新一代 Mercedes-AMG CLA 45 除了將擁有專屬的外觀性能化配置外,也將有望加入主動式尾翼設計,並擁有專屬的的 V8 聲浪模式選擇。(圖示為現行車款)

至於在電池設定部份,大改款 CLA 純電車系首波發表車型採用 85kWh 鋰電池,而新一代 Mercedes-AMG CLA 45 將改採能量密度更高的全新油冷電池設計,同時更將具備主動式尾翼以及獨特的 V8 聲浪模式設定,讓新一代 Mercedes-AMG CLA 45 即使改採純電動力後,卻能擁有較前代四缸車型更為熱血的模擬 V8 引擎聲浪設定。


重逢,會搭配怎樣的樂曲呢?─Škoda Kodiaq 2.0 TSI 4×4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3 16:00:00

發文

#620733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Škoda 新世代 Kodiaq 在 2023 年時就先行發表,在 2024 年才才投入量產,而國內市場則是Škoda Taiwan 於 2024 年 9 月導入,不過由於生產排程的關係,因此雖然Škoda Taiwan 在發表時就推出 1.5 TSI e-TEC、以及 2.0 TSI 4×4 的兩種車型設定,但 2.0 TSI 4×4 卻是規劃要到 2025 年才會導入交車;也因此,先前Škoda Taiwan 在上市前舉辦的試車活動,主要就是集中在 1.5 TSI e-TEC 的體驗。

在 2025 年 3 月上旬,Škoda Taiwan 迎來了 Kodiaq 車系當前頂規選擇的 2.0 TSI 4×4,也特別舉辦媒體試駕活動;事實上,U-CAR 試車組在 2024 上半年就已經前往西班牙,試駕新世代 Kodiaq,而當時原廠提供的清一色都是 2.0 TSI 動力車型。

Škoda Taiwan 在 2024 年 9 月上旬,在國內正式發表了新世代 Kodiaq 車系,首波僅導入 1.5 TSI e-TEC 與 2.0 TSI 4×4 兩種車型,而因應生產排程之故,2.0 TSI 4×4 車型在 2025 年才到港。

也因此,此次在國內試駕 2.0 TSI 4×4,可以說是一場重逢,不同的用車環境,帶來的體驗也會略有不同,或許當初在西班牙試駕時感受到那份細膩、佐以俐落的底盤表現,耳旁彷彿響起了佛朗明哥的響板節拍、佐以渾厚低沉的吟誦;而在臺灣重逢的場景,耳畔又會響起怎樣的樂曲?

樂曲之所以會有變換,除了心境不同之外,更不單是因為用車環境不同,還是因為國內道路時常坑坑漥漥,沒有標配 DCC+升級版主動懸載控制系統,帶來的感受自然也會略有不同。

由於 2.0 TSI 4×4 車型生產排程的原因,因此在 2024 年Škoda Taiwan 僅提供有 1.5 TSI e-TEC 進行試駕,而試車組先前應邀前往西班牙試駕的 2.0 TSI 4×4 車型,還配備有 DCC+升級版主動懸載控制系統。

重溫,第 2 代 Kodiaq 內外究竟有那些特點

Škoda 在 2023 年第四季公布新世代 Kodiaq,更精確的來說,是Škoda 在 2023 年下半年左右,就為麾下包含轎車與 SUV 在內的旗艦產品,進行新世代登場的預演準備,從駕駛座艙陳設的相仿格局,到外觀的新世代家 族語彙,展示的都是品牌在產品面又有進化與提升,而且相當明顯的可以體悟到其變化方向,就是變得更趨精緻及細膩。

當然,這並不是說Škoda 讓中大型 SUV 的 Kodiaq 改走豪奢路線,仍舊是以一般消費族群為主的設定,但透過細節處著墨、飾材用料挹注、以及科技質感的加持,在世代交替之間清楚能感受到提升。例如外觀家族化 8 邊形水箱護罩搭配分離式頭燈組設計,下方保桿與氣壩同樣也帶來運動化氛圍,但在燈組內側則可以看到源自水晶雕工刻痕的妝點,細節上的鋪陳讓質感大幅加分。

在 2019 年發表初代的 Kodiaq,乃是品牌首款 7 座 SUV 作品,而第 2 代 Kodiaq 在外觀設計上,則透過如懸浮車頂、分離式頭燈、高辨識尾燈,以及車身線條等出色語彙,加之諸多細節處的著墨,在視覺上更顯質感與應有的旗艦氣勢。

作為旗艦等級產品,Kodiaq 除了外觀造型設計朝向更具質感的提升方向,在配備上也同樣積極著墨,包含貫穿式 LED 晝行燈、動態序列式 LED 方向尾燈之外,左右前車門 0LED 迎賓照地光毯設計,在進出車室時讓人更有一種歡愉感受。比較有趣的部分,是此次試駕、車系高規車型的 2.0 TSI 4×4,外觀上的配備差異主要就是標配全景式電動調整及防夾玻璃天窗,以及搭配 19 吋胎圈組。

車長 4,758mm、軸距 2,791mm 的尺碼設定,導入國內市場的 Kodiaq 標配 3 排座椅、7 座空間設定,主要也是與家族其他 SUV 成員,在產品設定上有更明顯區隔。
在 3 排座椅設定下,Kodiaq 車尾行李廂容積為 281 公升,第三排座椅放倒的 5 座型式下,容積則來到 786 公升,最出色的部分,是Škoda 透過諸多巧思,提升空間運用的便利性,無論收放或者是固定行李,都讓人感到實用與便利。

事實上除了外觀的差異之處,其餘內裝鋪陳、科技配備設定等,1.5 TSI e-TEC 與 2.0 TSI 4×4 採用相同設定,也就是說兩車型除了動力單元不同、標配胎圈吋數不同還有編配天窗與否,其餘配置都一模一樣,駕駛座艙都標配有 10 吋數位儀表、13 吋觸控螢幕搭配 Smart Dials 智慧旋鈕的組合,HUD 抬頭顯示器也一樣試標配。

雖然從尺碼來看,Kodiaq 的三排座椅更貼近 5+2 設定,但第三排空間並不會太過壅擠,還是擁有一定的舒適性,這也展現出Škoda 一貫善於空間運用的品牌優勢魅力。

整體的數位科技感其實相當豐厚,在Škoda 新世代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的 Smart Dials 智慧旋鈕,是設計簡化的代表之一,透過按鈕切換與旋轉選擇的不同操作,雖然功能似乎只有空調相關設定,感覺沒有那麼厲害,但如果還有駕駛模式切換,或者是後續再增列些許功能選擇,科技感絕對會更加鮮明。

駕駛座艙除了 X 滾邊縫線皮飾、天鵝絨灰飾板提升觸覺與視覺感受之外,標配 10 吋數位儀表、13 吋中控螢幕、HUD 抬頭顯示器、以及名為智慧旋鈕的 Smart Dials 設計,科技質感同樣營造而出。

一如前面所提到,新世代產品在質感上有所提升,除了視覺上的感受外,鋪陳用料所帶來的觸覺體驗,也是展現細節的用心所在,棕色皮革搭配天鵝絨灰飾板,在顏色組合上頗為舒服,手感表現也以細膩呈現,皮革滾邊還以 X 縫線收束,確實地將旗艦應有氣勢展現。

從上下雙層手套箱、資訊娛樂系統腕托設計、還有標配螢幕擦拭器、雙手機高速無線充電等,展現在使用上的貼心出發。

在 2025 年導入的Škoda Kodiaq 有一項特別之處,就是原本方向盤中央的箭矢廠徽,改換成品牌最新識別的「Skoda」字樣,要留意的是Škoda 並沒有更改名稱變為 Skoda (Š變成 S),仔細看會發現全新識別的字母 S,其上緣是斷開的設計,將上方「ˇ」與 S 進行整合,這是一種設計上的巧思展現。

廣  告

再次體驗沉穩與細緻

方向盤換上新的品牌識別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對於多數車主與消費者而言,同樣新鮮的還有排檔系統設定,不同於多數傳統燃油車車主習慣的「R-N-D」從前到後順序,Kodiaq 方向盤右後方的排檔系統,乃是「D-N-R」的順序,前進就往前轉動進入 D 檔,後退則是往後轉切換成 R 檔。

方向盤上的廠徽,是Škoda Taiwan 此次提供 2.0 動力試駕的另一亮點,在新年式開始,方向盤中央徽飾換成了新的品牌識別,取代原先傳統箭矢型廠徽。

這樣的設計應該也有不少車迷已經熟知,當前 Volkswagen 集團麾下許多電動車款,包含 Volkswagen 的 ID.系列、Škoda 的 Enyaq 車系都是採用此一設計,需要些許時間來習慣;同樣是方向盤後方的撥桿,ACC 主動式定速跟車系統的啟閉與設定,就是設置於方向盤後方左下位置,相比當前多數品牌都設置在盤輻的多功能按鍵組處,感覺便捷性與直覺性還是少了那麼一點。

位於方向機柱上的排檔系統,採用與電動車相同的 D 檔往前轉動、R 檔往後轉動設計,與傳統 R-N-D 的邏輯不同,初次接觸的駕駛需要習慣「車輛行進方向」的原則。

Kodiaq 2.0 TSI 4×4 搭載的當然是 2.0 升渦輪增壓引擎,不同於入門 1.5 TSI 還搭載有 48V e-TEC 輕油電系統輔助,而是單純的渦輪增壓引擎設計,動力數據分別是 204 匹最大馬力,以及 32.7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輸出,採四輪驅動設定,變速系統全車系都是 7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整體而言,動力輸出表現主要是順暢度,透過方向盤換檔撥片則能夠適時降檔,已獲得更出色的扭力輸出區段。

目前Škoda 在 ACC 主動式定速跟車系統的操作設定,仍舊是藉由方向盤左後方播桿進行操作。

2024 年試車組前往西班牙搶先體驗新世代 Kodiaq,當時試駕的 2.0 TSI 4×4 車型,配置有 DCC+升級版主動懸載控制系統,國內市場則是將 DCC+列為選配項目,選配價格為 5.8 萬,內容包含電子可變阻尼懸吊系統。最重要的就是駕駛模式選擇與 DCC+搭配在一起,選配後才會有駕駛模式切換功能,共計有自動、雪地、運動、個人化、越野、舒適、節能等 7 種選擇。

依循原先國內販售的 Kodiaq 車系編成來看,後續 Kodiaq RS 導入國內時,應當會將 DCC+列為標配,做出車系編成區隔之外,也得以能對應更強勢的動力輸出設定。

雖然 DCC+升級版主動懸載控制系統需要另行選配,但從新世代 Kodiaq 在彎道中的表現,可以清楚看到底盤沉穩、不會太過輕浮的調性設定。

導入國內市場的 Kodiaq 主打三排座椅、也就是家庭用車取向的產品,因此順暢為主的動力輸出並不讓人意外,更讓人覺得加分不少,前麥佛遜與後多連桿的懸載配置,底盤設定展現沉穩調性,行走在蜿蜒路段時,帶來不焦不躁的感受,需要動力時大幅加深油門,動力也略為延宕後旋即釋出,雖然沒有運動模式那種亢奮感,但也足以對應短暫的渴望。

Kodiaq 2.0 TSI 4×4 的 2.0 升渦輪引擎,能供輸 204 匹最大馬力,以及 32.7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採四輪驅動設定,在動力輸出設定上以平順穩定為主軸,呼應其實用、家庭用車的本色。

整體感受來說,新世代 Kodiaq 當前國內導入的產品配置來看,無論是先前試駕的 1.5 TSI e-TEC、或是此次體驗的 2.0 TSI 4×4,以適足為主訴的動力輸,出並非擺在最前面的產品競爭力,從底盤表現的更沉穩細膩,車室空間飾材用料的質感提升,到更多科技元素的便利性與配置,清楚感受到Škoda 旗艦休旅在本質上的成長,才是最為重要的產品競爭力,至於更多的熱血與性能表現,那就有待 RS 車型的本色演出了。


【專題】Hyundai Ioniq 5 N 性能超強,但能耗與充電表現如何?|專題企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4 00:00:00

發文

#620733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這次我們將Hyundai Ioniq 5 N充至滿電從臺北出發,中停臺中後折返,究竟會剩下多少電量呢?另外我們也將在影片中提供給有意駕馭電動車下賽道的車主,最便捷的補電方案!

售價17.98萬人民幣起、燃油車型首發,Honda廣汽本田小改款「運動系列」Accord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3 16:00:00

發文

#620733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甫於先前中國媒體在當地捕捉到 Honda 11 代小改款 Accord 的實車,最主要變革就在於車頭的面貌,新車擁有更年輕、運動化的造型。而就在近期 Honda 廣汽本田也正式發表了小改款 Accord,並且以燃油車型版本作為首發,提供 3 款車型可選擇,售價落在 17.98 萬人民幣 ( 約新臺幣 81.8 萬元 ) ~21.48 萬人民幣 ( 約新臺幣 97.8 萬元 ) ,原廠也將新車定為「運動系列」。

從廣汽本田官網資訊來看,目前也保留 Accord 改款前的頂規燃油版本、以及 e:PHEV 動力車型,至於未來其他市場是否會跟進此次中國地區的小改款 Accord 也還有待觀察。

近期 Honda 廣汽本田也正式發表了小改款 Accord,並且以燃油車型版本作為首發,提供 3 款車型可選擇,售價落在 17.98 萬人民幣 ( 約新臺幣 81.8 萬元 ) ~21.48 萬人民幣 ( 約新臺幣 97.8 萬元 ) ,原廠也將新車定為「運動系列」。

更為運動化的前臉

中規「運動系列」Accord 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車頭造型設計,其採用點陣式六邊形進氣格柵,而前臉的整體視覺比例也有所下移,創造更飽滿以及低重心的運動姿態;此外,原廠也強調在空氣力學上的優化,通過對前臉結構的橫向拓展設計和優化,並整合了導流板,讓在行駛過程中,車頭銳利的折線能切割氣流,使氣流疏導至兩側,其提升了高速行駛的穩定性、並且同步降低了能耗。至於車尾的部分則針對 Honda 的 Logo 進行放大,並且也新增了「威尼斯藍」車色。

中規「運動系列」Accord 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車頭造型設計,其採用點陣式六邊形進氣格柵,而前臉的整體視覺比例也有所下移,創造更飽滿以及低重心的運動姿態。

「運動系列」的 Accord 車身尺碼維持不變,車長 4,990mm、車寬 1,862mm、車高 1,449mm、軸距 2,830mm,足下輪圈尺寸則有 17 吋和 18 吋的規格;動力部分同樣也未有所更動,搭載 1.5 升 VTEC 渦輪增壓引擎,具備最大 141kW ( 約 192 匹馬力 ) 輸出與 26.5 公斤米扭力,搭配上 CVT 變速系統,車速設定在最高時速 186 公里,採用 Honda Architecture 平臺架構為基礎,而在優化空氣力學表現後,WLTC 油耗成績進一步提升至最佳的約 15.2km/L。

「運動系列」的 Accord 車身尺碼維持不變,動力搭載 1.5 升 VTEC 渦輪增壓引擎,具備最大 141kW ( 約 192 匹馬力 ) 輸出與 26.5 公斤米扭力,搭配上 CVT 變速系統,車速設定在最高時速 186 公里。

「運動系列」Accord 除了入門車型外,其他兩個版本車型皆標配了 Honda Sensing 輔助系統,至於頂規車型還可再選配 Honda Sensing 360+ ( 需加價 1.5 萬人民幣 ) ,全車系也都標配了 Honda Connect 4.0 智慧連網,不過要到頂規車型才有更完整的功能。

廣  告

Accord 是 Honda 在全球產品中第 3 暢銷的車款,僅次於 CR-V 和 Civic,並且對於國內來說也是過去很具指標性的產品,不過隨著第 9 代車型販售結束後,第 10、11 代 Accord 就未再導入國內來銷售;而就從現階段的處境來看,未來 Accord 要像 Civic 一樣回歸臺灣的機會恐更低,除了中大型房車市場版圖太小外,能否開出具競爭力的價錢也是關鍵,短期之內 Accord 要重返國內難度確實不小。

就從現階段的處境來看,未來 Accord 要像 Civic 一樣回歸臺灣的機會恐更低,除了中大型房車市場版圖太小外,能否開出具競爭力的價錢也是關鍵,短期之內 Accord 要重返國內難度確實不小。

狂暴卻令人沉醉的旅行─BMW M3 Competition Touring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3 16:00:00

發文

#620733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推出此代代號 G81 的 M3 Touring 前,BMW 雖然有推出過大一號的 M5 Touring,但卻未曾有市售的 M3 Touring 旅行車版本。

主要從 2000 年 BMW 原廠打造出 E46 BMW M3 Touring 旅行車版本概念車後,因有許多技術層面以及成本過高等挑戰需要克服,當時並未正式量產銷售。然而隨著旅行車市場的蓬勃發展,BMW 原廠終於在 22 年後、2023 年 6 月適逢 BMW M 品牌 50 週年之際推出市售的 M3 Touring,當時更創下德國紐柏林北環賽道旅行車單圈 7 分 35 秒 06 的最速紀錄。

隨著旅行車市場的蓬勃發展,BMW 原廠終在 2023 年 6 月適逢 BMW M 品牌 50 週年之際推出市售的 M3 Touring。

臺灣市場最早則是在 2022 年 12 月展開預售、並在 2023 年 6 月正式上市 M3 Touring 車系,並開出 615 萬元的售價。而在時隔近 2 年後,M3 車系也隨著 3 Series 家族的 2 度改款,而同步進行了產品面貌的更新,BMW 原廠是於 2024 年 5 月同步發表改款 3 Series/Touring 與 M3/M3 Touring,產品革新的重點在於搭載 OS 8.5 座艙系統,小改款四驅 M3 Competition 車型則較改款前輸出提升,最大馬力從 510 匹、提升為 530 匹。

時隔近 2 年後,M3 車系也隨著 3 Series 家族的 2 度改款,而同步進行了產品面貌的更新。小改款主要著墨在外觀與內裝細微調整、還有動力提升。
小改款 M3 與 M3 Touring 國內已在 2024 年 10 月上市。

如今,小改款 M3 與 M3 Touring 國內已在 2024 年 10 月上市,小改款 M3 Competition 與 M3 Competition Touring ,雙車型售價分別為 618 萬、626 萬,其中 M3 Touring 售價比起改款前多出 11 萬。雙車型另可以 30 萬元選配價格,選擇 Racing Package 版本增加 M 專業賽道駕駛及甩尾分析系統以及 M 專屬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

而此次 U-CAR 試車組受總代理汎德之邀,試駕小改款的 BMW M3 Competition Touring M xDrive,也是我們首度與 M3 Touring 的動態接觸,亦是第 1 次接觸到 M xDrive 四驅的 M3 車型,自然會來細細品嘗這款狂暴旅行車的魅力。

以 M3 Touring 的高性能旅行車產品定位而言,即便對手也有類似取向的作品,但無論在價位或是性能輸出上,都尚未能與 M3 Touring 匹敵。

以 Audi 而言其 RS 4 Avant 售價 526 萬,但動力小上 M3 達 80 匹,僅有 450 匹水準;至於 Mercedes-Benz 原廠雖有新世代綜效馬力達 680 匹的 C63 S E Performance Estate,但臺灣市場僅引進 604 萬的 Sedan 車型,而且其採用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搭配 PHEV 插電油電動力,確實引起過往許多偏好多缸數大馬力車迷的非議,台灣賓士在國內僅有引進定位較接近 M340i Touring 的 C 43 4Matic Estate、售價為 400 萬,其 2.0 升 4 缸 48V 輕油電輸出為 421 匹+14 匹,同樣在動力級距與定位上差了 M3 Touring 不少。

以 M3 Touring 的高性能旅行車產品定位而言,即便對手也有類似取向的作品,但無論在價位或是性能輸出上,都尚未能與 M3 Touring 匹敵。售價 526 萬的 Audi RS 4 Avant,動力小上 M3 達 80 匹,僅有 450 匹水準。
Mercedes-Benz 原廠雖有新世代綜效馬力達 680 匹的 C63 S E Performance Estate,但臺灣市場僅引進 604 萬的 Sedan 車型。台灣賓士在國內僅有引進定位較接近 M340i Touring 的 C 43 4Matic Estate、售價為 400 萬,其 2.0 升 4 缸 48V 輕油電輸出為 421 匹+14 匹。圖為 C 43 4Matic Estate。

外觀

簡單分析完 M3 Touring 在國內市場目前獨到的定位後,回到外觀來看,其相比於我們 2 年前初次接觸時,並沒有太過劇烈的變化。外觀上最明顯的更動,乃是其將原先的藍色識別燻黑雷射頭燈,更換為具有 4 眼造型晝行燈的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

換為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後,其首度搭載 City Light 智慧光源切換功能,其可在低於市區時速 35 公里或郊區低於 10 公里時僅啟動較廣的 City Light 光珠照明,主要以 4 眼晝行燈呈現;而市區時速高於 35 公里與郊區高於 10 公里則會再進一步開啟光型變化智慧 LED 近光頭燈,帶來更遠的照明。

小改款 M3 Touring 相比於我們 2 年前初次接觸時,並沒有太過劇烈的變化。外觀上最明顯的更動,乃是其將原先的藍色識別燻黑雷射頭燈,更換為具有 4 眼造型晝行燈的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

在 M3 Touring 上其更採用燻黑頭燈處理,搭配改款後更為銳利的眼神造型,塑造更為殺氣騰騰的視覺張力外,其原先就相當引人注目的、無邊框橫格柵造型加大雙腎型水箱護罩,時至今日仍是同級距中相當乖張的視覺辨識,即便這樣的極端造型是否美觀相當見仁見智,但筆者認為其確實替此代 M3 家族帶來令人難忘的辨識度。

此代 M3 家族原先就相當引人注目的、無邊框橫格柵造型加大雙腎型水箱護罩,時至今日仍是同級距中相當乖張的視覺辨識。
M3 Touring 原先就已用上燻黑頭燈,換為具有 4 眼造型晝行燈的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後,更首度搭載 City Light 智慧光源切換功能。

在外觀上小改款 M3 Touring 另一個小變動處,則是在前擋風玻璃內導入了 AR 擴增實境導航鏡頭,其在原有的 5AU 偵測鏡頭向下方延伸,在整合性未若品牌新世代車款出色。不過在車側部分 M3 Touring 有著相當乖張的爆龜前後輪拱,塑造出其與一般 3 Series Touring 截然不同的特性,足下的前 19 吋、後 20 吋 M 鍛造雙輻式 826M 黑色輪圈,比起改款前加入黑色高光澤,搭配黑色窗框、車頂等細節,更塑造其對比度。

在外觀上小改款 M3 Touring 另一個小變動處,則是在前擋風玻璃內導入了 AR 擴增實境導航鏡頭,其在原有的 5AU 偵測鏡頭向下方延伸。
M3 Touring 有著相當乖張的爆龜前後輪拱,塑造出其與一般 3 Series Touring 截然不同的特性,足下的前 19 吋、後 20 吋 M 鍛造雙輻式 826M 黑色輪圈,比起改款前加入黑色高光澤。

車尾方面,其整體的輪廓與 3 Series Touring 大致相似,在小改款後也未針對 L 型燈組進行更動,但不論是大型的黑色尾翼、還有兩側爆龜的輪拱,最下方的大面積黑色分流器與雙邊雙出黑色圓形尾管,都是 M3 Touring 不容錯認的特色。而筆者認為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仍是其保留 BMW Touring 車型過去相當實用的後擋獨立開啟功能,這項功能在新世代的 M5 Touring 以不復得見。

M3 Touring 在小改款後也未針對 L 型燈組進行更動,但不論是大型的黑色尾翼、還有兩側爆龜的輪拱,最下方的大面積黑色分流器與雙邊雙出黑色圓形尾管,都是 M3 Touring 不容錯認的特色。
筆者認為 M3 加上 Touring 旅行車組合,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仍是其保留 BMW Touring 車型過去相當實用的後擋獨立開啟功能,這項功能在新世代的 M5 Touring 以不復得見。

內裝

走進小改款 M3 Touring 的內裝,可說相較於外觀的乖張,M3 Touring 的內裝風格可說內斂不少,最主要也是試駕車沒有選配搭載 Racing Package 的 M 專屬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因此在整體風格上幾乎可以說是 M340i Touring 再更為精緻、增添熱血氛圍些許。

小改款 M3 Touring 內裝的變革重點,在於其換上 BMW OS 8.5 系統,除既有的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連結,原廠導航中也標配加入了 AR 擴增實境導航功能。

小改款 M3 Touring 內裝的變革重點,在於其換上 BMW OS 8.5 系統,除既有的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連結,原廠導航中也標配加入了 AR 擴增實境導航功能,其除了可在中控螢幕顯示、也可選擇在儀表板中顯示 AR 導航箭頭,只是其就不像是 5 Series 等車可以將 AR 畫面常駐於儀表板,而是要到交叉路口時才會彈出顯示,也不會結合 ADAS 畫面共同顯示、稍嫌可惜。另外 M 車型上的 BMW OS 8.5 雖然沒有一般車型的 QuickSelect 快捷選單,但是諸如最新的觸控空調介面、還有常駐於中控螢幕的快捷操作設計皆如出一轍。

原廠導航中也標配加入了 AR 擴增實境導航功能,其除了可在中控螢幕顯示、也可選擇在儀表板中顯示 AR 導航箭頭,只是其就不像是 5 Series 等車可以將 AR 畫面常駐於儀表板,而是要到交叉路口時才會彈出顯示。
HUD 雖然有多種模式可切換,但並沒有將 AR 擴增實境整合其中。
BMW M 車型上的 BMW OS 8.5 雖然沒有一般車型的 QuickSelect 快捷選單,但是諸如最新的觸控空調介面、還有常駐於中控螢幕的快捷操作設計皆如出一轍。

回到 M3 Touring 本位的專屬氛圍部分,小改款後同樣換上了新式樣的三輻式平底方向盤,但在 M3 車系上,其整體的握感比起 M340i 等車型更粗,並且也有專屬的 M 3 色縫線包覆、12 點鐘紅色標記、碳纖維飾版套件,搭載專屬的紅色 M1/M2 模式快捷鍵、碳纖維材質換檔撥片,質感部分中央氣囊也比一般 3 Series Touring 多出皮質與縫線包覆,整體質感更為上乘。而試駕車除標配 464 瓦 harman/kardon 音響、16 支喇叭外,也選配價值 12.5 萬元的 BMW Individaul Full-Leather Merino 全真皮內裝,在中控臺的下半部等處都多施以皮質包覆,前座側窗也選配 1.4 萬的雙層隔音玻璃,聽覺與觸感等環節都更為出色。

M3 Touring 搭載專屬的紅色 M1/M2 模式快捷鍵、碳纖維材質換檔撥片。
M3 Touring 儀表板採用 BMW M Power 車款專屬的顯示板型。

改款後在中控臺與中央鞍座皆採用升級 M 碳纖維飾板外,也換上新式冷氣出風口氣氛燈,中央為鋼琴烤漆材質出風口結合氣氛燈,兩側則同步改為隱藏式出風口。中央鞍座則不像 3 Series Touring 換上水晶材質撥鍵排擋,仍維持 M Power 家族傳統的專屬皮質線傳排擋桿,整體操作介面仍有 M3 專屬個性。

中央鞍座則不像 3 Series Touring 換上水晶材質撥鍵排擋,仍維持 M Power 家族傳統的專屬皮質線傳排擋桿,整體操作介面仍有 M3 專屬個性。
改款後在中控臺與中央鞍座皆採用升級 M 碳纖維飾板外,也換上新式冷氣出風口氣氛燈。

座椅部分,標配車型是採用 M 雙前座跑車座椅含專屬發光字樣,不論是 Merino 真皮包覆的質感,包含電動頭枕等處的多段調節,還有雙前座通風加熱功能,都展現其兼具包覆性與功能性的設定,只是座椅體積較大,也略微影響後座空間。後座則同樣有 4/2/4 分離傾倒,筆者 178 公分乘坐後座有約 2 拳的膝部空間、1 拳的頭部空間,不過 M3 Touring 無法選配全景天窗,其因為車頂面積大、而僅有鋼製車頂無碳纖維可選。

行李廂空間機能則是 M3 Touring 的一大魅力,其除了有電動馬達帶來的後廂底板自動止滑功能,也有多功能的後廂安全分隔網,後擋獨立開啟功能更帶來便利性,只可惜捲簾在後擋打開時不會自動上升。行李廂容積則有 500 公升至 1,510 公升之譜。

座則同樣有 4/2/4 分離傾倒,筆者 178 公分乘坐後座有約 2 拳的膝部空間、1 拳的頭部空間,不過 M3 Touring 無法選配全景天窗。
行李廂空間機能則是 M3 Touring 的一大魅力,其除了有電動馬達帶來的後廂底板自動止滑功能,也有多功能的後廂安全分隔網,行李廂容積則有 500 公升至 1,510 公升之譜。
後擋獨立開啟功能更帶來便利性,只可惜捲簾在後擋打開時不會自動上升。

動力

小改款 M3 雙車系搭載 3.0 升 M TwinPower Turbo 直列 6 缸引擎,相較小改前大幅增加 20 匹,句有 530 匹德制馬力及 66.3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搭配 M Steptronic 運動化 8 速手自排變速箱以及 M xDrive 跑車化可調式四輪傳動系統,M3 Competition M xDrive Touring 零百加速在 3.6 秒可完成。

小改款 M3 雙車系搭載 3.0 升 M TwinPower Turbo 直列 6 缸引擎,相較小改前大幅增加 20 匹,句有 530 匹德制馬力及 66.3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搭配 M Steptronic 運動化 8 速手自排變速箱,M3 Competition M xDrive Touring 零百加速在 3.6 秒可完成。

原廠指出,BMW M 工程師為這具 M TwinPower Turbo S58 雙渦輪增壓引擎進行了一系列的強化升級,將新世代的 3D 列印工法應用於汽缸蓋的製造上,製作出傳統工法無法實現的複雜幾何形狀,使得汽缸蓋的整體重量大幅降低、水道的分佈更加理想,有效助於溫度控管。利用曲軸輕量化以及鍛造活塞及連桿的技術,強化剛性同時減輕重量,在引擎的高轉速下,能減少機械磨耗阻力同時優化引擎動力輸出。為通過嚴苛的賽道測試,在加大面積的進氣口背後,4 個冷卻迴路系統中共擁有 7 個散熱器,使得引擎在激烈高速的操控下仍能保有最佳性能狀態。

M Mode 駕馭模式切換功能,提供 Road、Sport 兩種行車模式可供切換。

原廠強調速箱泛分布的最佳齒比設計強化了低轉速時的加速性,讓全速域加速感保持一致性的猛烈;新開發的扭力轉換器更大幅減少了不規則的滑動現象。

M Mode 駕馭模式切換功能,則提供 Road、Sport 共 2 種行車模式,會同步改變電子避震器阻尼、底盤、轉向系統回饋、煞車反應等設定。變速箱也提供 6 種(D1/D2/D3、S1/S2/S3)換檔模式帶來不同的換檔反應,還可帶來 Launch Control 彈射起步功能。M1/M2 模式則可記憶 2 組客製化的組合模式。

而此次也是我們第一次試駕到 M xDrive 四驅的 M3 車型,其除了 4WD 模式外,關閉循跡後更另有運動化的 4WD Sport、還有純後驅 2WD 可選。原廠強調跑車化智慧型可變四輪傳動系統搭配 M 運動化差速器,透過如中樞神經般的中央控制元件,可以主動偵測行駛路況及輪胎抓地力,快速靈活地將引擎動力分配至前軸或後軸。

M1/M2 模式則可記憶 2 組客製化的組合模式,變速箱也提供 6 種(D1/D2/D3、S1/S2/S3)換檔模式帶來不同的換檔反應。

試駕當天,由於近期密集試駕過 3 Series、4 Series 等小改款車型,甚至試駕 M3 Touring 的前一周,就先行體驗過小改款後、245 匹的一般 330i Touring 車型;如今換為最大馬力 530 匹的 M3 Touring,自然對於 BMW 在上述車型的差異化感受更為明顯。尤其 M3 Touring 身為 M Power 家族的乖張性能氣焰,確實與一般的 3 Series Touring 大相逕庭。

M3 Touring 在動態上身為 M Power 家族的乖張性能氣焰,確實與一般的 3 Series Touring 大相逕庭。但 Road 模式相當溫馴,其實兼容可符合日常家用的性格。

當然 M3 Touring 基本還是兼顧了一般日常用車的舒適度,在最為溫和的引擎 Efficient 模式,搭配底盤與轉向皆為 Comfort 模式下,其實 M3 Touring 在一般市區行車、或高速穩定巡航時,相當類似 M340i Touring 於 Comfort 模式的行車感受,尤其 4WD 四驅系統帶來的前後安定感,比起後驅設定的 330i Touring 更為明顯,而 6 缸引擎踩踏起來的動力厚實度與飽滿度,即便是在最為內斂的節能模式之下,輕踩油門就能輕鬆線性提速,更是 330i 等 4 缸之流難以比擬。可說即便「偶爾裝一下好爸爸」,M3 Touring 也是能滿足這類車主的需求。

6 缸引擎踩踏起來的動力厚實度與飽滿度,即便是在最為內斂的節能模式之下,輕踩油門就能輕鬆線性提速。

但擁有 530 匹的 M3 Touring,認真驅策起來可絕非「羊皮狼」。隨意將引擎或變速箱的模式切換到 Sport 模式以上,就能「喚醒」M3 Touring 的狂野氣息,不僅開啟 M 排氣聲浪後帶來熱血沸騰的聽覺饗宴,在實際的加速 G 值、與車速提升等環節,M3 Touring 自然也不會讓駕駛失望,甚至在高速時若想快速拉近車距,M3 Touring 可說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快、狠、準的完成駕駛的指令。

擁有 530 匹的 M3 Touring,認真驅策起來可絕非「羊皮狼」。隨意將引擎或變速箱的模式切換到 Sport 模式以上,就能「喚醒」M3 Touring 的狂野氣息。

若與先前試駕過動力達 544 匹的純電 i4 M50 比較,M3 Touring 的低速動力反應雖然沒有像純電快速,但受惠於車重較輕,以及相當聰明的 8 速手自排,M3 Touring 的零百加速 3.6 秒、仍是勝於 i4 M50 的 3.8 秒,而且在中高速再加速藉由大排量雙渦輪引擎提速的快感,仍是許多性能電電動車難以比擬,在極速表現 M3 Touring 來到 250 公里以上,也是比起 i4 M50 的 225 公里極速更有極端高速的延展性。當然國內是較少有這樣的情境,但若在德國 Autobahn 無限速高速公路這樣的差異就能體現。

M3 Touring 的零百加速 3.6 秒、仍是勝於自家店車相近車身尺碼 i4 M50 的 3.8 秒,而且在中高速再加速藉由大排量雙渦輪引擎提速的快感,仍是許多性能電電動車難以比擬。

若與先前 510 匹的改款前 M3 比較,其實動力提升的差異並不會太過明顯,畢竟原先就有相當優異的動力基礎。反倒讓人更印象深刻的乃是其操控,還有 Touring 旅行車身驅搭配 M xDrive 四驅系統的表現。M3 Touring 在 Sport 模式下的轉向,有著相當緊緻卻不干擾駕駛的輔助力道,加上駕駛精準、快速的執行過彎,車身面對彎道的起伏也相當貼地,極小的側傾搭配快速回穩的懸吊,讓人很難想像是一款旅行車能帶來的表現。

M3 Touring 在 Sport 模式下的轉向,有著相當緊緻卻不干擾駕駛的輔助力道,加上駕駛精準、快速的執行過彎,車身面對彎道的起伏也相當貼地。

在一般 4WD 四驅模式下,穩定的四驅搭配 Touring 旅行車身形,比起過去我們體驗過後軸相對活潑的後驅 M3,讓一般駕駛有著絕佳的信心攻克彎道,調整為 Sport 模式的 M 複合式煞車系統也相當俐落制動。

在一般 4WD 四驅模式下,穩定的四驅搭配 Touring 旅行車身形,比起過去我們體驗過後軸相對活潑的後驅 M3,讓一般駕駛有著絕佳的信心攻克彎道。

但,你以為 M3 Touring 就會就此放棄他的後驅本位底盤本色嗎?

答案是清晰的「不是」。筆者嘗試關閉循跡,就能得以切換至 4WD Sport 模式、2WD 後驅模式感受其差異,其中 4WD Sport 模式彎中在後軸會略帶有滑動感,但前軸仍舊有一定的巡跡性,駕駛仍不需要有太高超的技巧就能處理前後軸動態;但切換到最狂暴的 2WD 模式後,M3 Touring 就會全數將動力輸出至後軸,這時因為循跡關閉,車輛就會「滑」起來恣意舞動,能在旅行車感受到這樣的狂暴後驅性格,讓人佩服 BMW M 工程團隊的調校功力。

當然在 2WD 模式下的駕駛技巧也需要深黯後驅特性才能細膩操作,淺嚐即止的狂野,仍舊讓筆者印象相當深刻。

關閉循跡 DSC Off,就能得以切換至 4WD Sport 模式、2WD 後驅模式。
切換到最狂暴的 2WD 模式後,M3 Touring 就會全數將動力輸出至後軸,這時因為循跡關閉,車輛就會「滑」起來恣意舞動,讓人產生敬畏之心,卻又樂趣十足。

狂暴卻令人沉醉的旅行

總結而言,筆者認為在當今的電氣化時代,我們還能看到 M3 結合 Touring 旅行車這樣的產品組合,已相當不可多得。即便非以前 M3 曾經出現過的 8 缸動力,但筆者認為這具經典的直 6 引擎性能,已被 BMW M 原廠工程團隊發揮的相當極致, 狂暴卻令人沉醉的旅行,或許不會是市場的主流,但與老大哥 M5 Touring 結合起來的高性能 Touring 旅行車陣線,絕對是能讓世人見識到 BMW 品牌對高性能旅行車的最佳詮釋。


Nissan Magnite左駕版中東登場、1.0升渦輪搭不到4,000mm車長劍指小型SUV市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2 16:00:00

發文

#620732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Nissan 於 3 月正式在沙烏地阿拉伯發布 Magnite 左駕版,成為全球首個導入此款小型 SUV 左駕車型的市場。這款車長不到 4,000mm 的跨界新星,主打輕巧靈活,同時兼顧先進科技與安全配備,以滿足都市用車需求並進一步開拓全球小型 SUV 市場。

Nissan 於 3 月正式在沙烏地阿拉伯發布 Magnite 左駕版,成為全球首個導入此款小型 SUV 左駕車型的市場。

Nissan Magnite 新車定價自 66,699 里亞爾(約合新臺幣 59 萬元)起,並且預計後續擴及該區多國販售。Nissan 強調,Magnite 具備動感外觀、彈性空間與安全性,鎖定都會年輕客層和家庭買家。

印度版本 Magnite。

與印度版本相同,Magnite 的車頭大量運用粗壯水箱護罩與抬高離地高的設計,使其雖然身形小巧,卻仍保有 SUV 的結實氣勢。搭配 LED 頭燈、雙色車頂以及鑽石切割鋁圈,更顯年輕活潑。車內採用皮質包覆,並配備 7 吋全數位儀表、8 吋觸控螢幕、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等功能。其餘便利科技還包含負離子淨化器、免鑰匙啟動和遠端啟動等。

廣  告

原廠強調 Magnite 主打「靈活與空間兼顧、風格與實用並重」的特質。車內寬裕的腿部和頭部空間能容納五名成人,後廂容積亦可滿足日常與週末出遊的使用需求。尺碼部分,則為 3,994×1,758×1,572mm,軸距為 2,500mm。

配備 7 吋全數位儀表、8 吋觸控螢幕、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等功能。圖為印度版本 Magnite。

動力系統方面,Magnite 搭載 1.0 升渦輪增壓引擎,輸出可達 100 匹馬力與 15.5 公斤米扭力。不過在主被動安全部分,則僅有 360 度環景、ABS 與 VDC 動態穩定控制等,搭配主動式頭燈、側簾氣囊等被動安全配備。

Magnite 將於印度 Chennai(RNAIPL)工廠進行生產,自 2020 年底在印度上市後,迅速擴展至 20 多個國家,如今更進一步開放至超過 65 個市場。


日本Honda Accord新增e:HEV Honda Sensing 360+車型,預告初夏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2 16:00:00

發文

#620732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日本 Honda 宣佈,旗下旗艦房車 Accord 將於 2025 年初夏新增「e:HEV Honda Sensing 360+」車型。除了維持雙馬達 e:HEV 系統,與 Google 內建車載系統之外,更加入全新「Honda Sensing 360+」安全輔助科技,帶來更先進、更全方位的駕馭體驗。新車自 3 月 20 日開放預訂。

日本 Honda Accord 新增「e:HEV Honda Sensing 360+」車型。

「Honda Sensing 360+」的最大特色,在於其擁有 Honda 量產車系中首度採用的「Hands-off」高階車道內駕駛輔助功能,可在特定條件下協助駕駛者減少長途行車的疲勞,提供更輕鬆的操控體驗。

而相較於既有的 Honda Sensing 360 系統,新版本還新增多項先進功能,例如:「主動式車道變換輔助」系統,會根據路況偵測及導航資訊,主動建議駕駛者切換至更適當的車道,以維持最佳行車效率與安全。

「彎道提前偏移警示(Curve Road Departure Early Warning)」可在即將進入彎道時,系統能偵測到即將發生的偏移風險,並適時發出警告,協助駕駛者穩定過彎。「下車時車輛接近警報」則可於駕駛者或乘客打開車門下車時,若偵測到後方有來車或其他交通工具急速靠近,進行即時提醒,降低開門擦撞風險。

廣  告

「駕駛異常狀態應對(Driver Abnormal Condition Response)」系統偵測到駕駛者疑似健康問題或反應失常,將會啟動相對應的防護措施,盡可能確保車輛行駛安全並提醒車內乘客求助。

相較於既有的 Honda Sensing 360 系統,新版本還新增多項先進功能。
e:HEV Honda Sensing 360+追加了黑色外後視鏡以及「Berlina Black」18 吋鋁圈。

在動力部分,新款 e:HEV Honda Sensing 360+延續原先 Accord e:HEV 已搭載的雙馬達油電混合系統。外觀設計亦維持 Accord 的修長車身與典雅氛圍,並追加了黑色外後視鏡以及「Berlina Black」18 吋鋁圈,營造更具運動感的視覺效果。車內則能選配全新的專屬白色皮質內裝,配合簡潔的儀表介面與大尺吋中控螢幕,進一步突顯豪華與高級感。

配備大尺吋中控螢幕。
車內能選配全新的專屬白色皮質內裝。

雖然目前只在日本官網釋出部分預告資訊,但 Honda 強調會持續投入研發與產品整合,以滿足全球市場對智慧駕駛與環保節能的不斷需求。未來,該系統能否進一步導入其他國家或車型,亦值得外界持續關注。


Infiniti QX50與QX55將停產,傳全新跨界休旅QX65今年登場、將回歸美國生產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2 16:00:00

發文

#620732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Infiniti 預計將大刀闊斧地調整其產品線:現行的 QX50 和 QX55 兩款 SUV 即將在今年底正式停產,預期全新命名為「QX65」的跨界休旅則預計在 2025 年底或 2026 年初亮相;同時,QX65 將回歸美國田納西州 Smyrna 工廠生產,以免未來因貿易政策或關稅因素而遭受衝擊。

預期 QX65 將以 QX60 新車平臺為基礎,但定位更為運動化的 5 人座二排 SUV。圖為 QX60。

根據外媒掌握的測試車照片與最新渲染圖,QX65 將以 QX60 新車平臺為基礎,但定位更為運動化的 5 人座二排 SUV。車身與 QX55 同走「轎跑式」風格,車頂線條自 B 柱後方快速收斂,並搭配富有張力的車側弧線與三角窗設計,使其在視覺上顯得更流線、更年輕。車頭部分,據傳會承襲類似 QX80 的分離式頭燈布局,細長的 LED 日行燈配置在引擎蓋邊緣,下方縱置頭燈則與大尺寸黑色水箱護罩相得益彰,整體散發濃厚的運動與豪華氣息。

QX65 車頭部分,據傳會承襲類似 QX80(圖左)的分離式頭燈布局。圖右為 QX60。

車尾部分,同樣可見醒目的擾流尾翼、環狀 LED 尾燈與橫貫尾門的燈條設計,讓這款中型 SUV 更添侵略性。至於內裝,雖然目前尚未有明確諜照釋出,但推測將與未來小改款 QX60 共用中控與儀表配置,預計配有雙 12.3 吋螢幕,搭載新世代的娛樂與車載系統。

廣  告

動力方面,新車預估也將與 QX60 同樣採用 2.0 升 4 缸 VC-Turbo 渦輪增壓引擎。根據報導,其最大輸出將約為 268 匹(hp)馬力與 38.8 公斤米扭力,並搭配 9 速自排變速箱,標配前驅或四輪驅動。

根據外媒掌握的測試車照片與最新渲染圖,QX65 車頂線條自 B 柱後方快速收斂,並搭配富有張力的車側弧線與三角窗設計,使其在視覺上顯得更流線、更年輕。圖為 QX55。

QX65 新車預計將承擔 Infiniti 品牌轉型的重任;它不僅是 QX50 與 QX55 的繼任者,更是 Infiniti 試圖在北美重拾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市場期待這款回歸美國生產的跨界休旅,能否真正融合運動風格與日系豪華調性。


大改款Volkswagen T-Roc預告9月慕尼黑車展登場,傳將增HEV油電動力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2 16:00:00

發文

#620732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Volkswagen 即將在 9 月 IAA 慕尼黑車展發表第 2 代 T-Roc,並首度導入全新 HEV 油電混合動力,顯示出 Volkswagen 面對電動車銷售不如預期時,開始調整電動化策略。這套全新的「全油電」系統的理念類似 Toyota 系統,採用小排氣量汽油引擎、電動馬達以及電池組的組合,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純電驅動,不同於 Volkswagen 目前的插電式油電(PHEV)或僅能提供輕度電力輔助的 12V 與 48V 系統(Mild-Hybrid)。

Volkswagen 即將在 9 月 IAA 慕尼黑車展發表第 2 代 T-Roc,並首度導入全新 HEV 油電混合動力。圖為 Atlas Cross Sport Concept。
廣  告

根據消息指出,全新 T-Roc 上的油電系統將是以 1.5 升渦輪 4 缸汽油引擎,搭配電動馬達共同驅動前輪,同時也能在行駛間透過引擎協助為電池組充電。預計會衍生多款動力輸出,馬力從約 2-4 匹至 272 匹不等,扭力則在 35.7 至 40.8 公斤米之間。此系統也會套用在 Golf 與 Skoda Octavia 等多款車型,未來包括 Tiguan、Passat 與 Tayron,以及 Audi A3、Škoda Scala、Kodiaq、Superb 等車系,也可能陸續導入同樣的 HEV 設定。

全新 T-Roc 上的油電系統將是以 1.5 升渦輪 4 缸汽油引擎,搭配電動馬達共同驅動前輪,同時也能在行駛間透過引擎協助為電池組充電。圖為 Tiguan。

儘管 Volkswagen 正積極佈局電動化產品線,但根據英國媒體《Autocar》指出,集團發言人表示他們仍不會立刻在關鍵市場放棄柴油動力。Volkswagen 在 2028 年前承諾投入 60 億歐元於包含 HEV 在內的內燃機動力開發,並期望以多元選項來因應不同區域與消費需求。

作為 Volkswagen 首款 HEV 車型,全新 T-Roc 將於明年正式在歐洲上市,同時提供汽油與柴油版本。從外媒公布的偽裝測試車照片可見,車頭將會換上更大尺寸的水箱護罩,加上更俐落、角度更銳利的頭燈組,與最新世代的 Passat、Tiguan 和 Golf 設計風格相呼應,進一步凸顯其休旅掀背定位。


Toyota Supra A90最後一舞,日本限量150輛Final Edition擁441匹馬力、1,500萬日圓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1 16:00:00

發文

#620730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日本 Toyota 為即將停產的 Supra 車系進行最後一舞,針對頂規 RZ 車型進行最終改款,並同步推出 A90 Final Edition 限量特式版。這次的改款重點,主要圍繞在 RZ 等級的整體性能與操控再進化,為現行世代畫下最具代表性的終曲。


日本 Toyota 為即將停產的 Supra 車系進行最後一舞,針對頂規 RZ 車型進行最終改款,並同步推出 A90 Final Edition 限量特式版。
廣  告

針對 Supra RZ,Toyota 進一步強化車體剛性、懸吊結構與煞車性能,例如強化後方支撐結構、改用更堅固的橡膠支架,以及升級前後懸吊幾何與阻尼設定,將 RZ 的路感表現與彎道穩定度再向上提升。此外,為了增強高速域的下壓力與風阻效率,車頭處增設了導流翼,而輪拱擋板也同步加大,也在車尾配備小鴨尾式的碳纖維尾翼,讓全車在高速行駛時能更貼地。煞車系統亦有所升級,前輪則是採用 Brembo 製大尺寸碟盤。

針對 Supra RZ,Toyota 進一步強化車體剛性、懸吊結構與煞車性能。

另一方面,在同日開放抽選預訂的「Supra A90 Final Edition」限量車型,則定位為現行世代的集大成之作,僅在日本市場限量 150 輛推出。此款限量特式不僅馬力和扭力較一般版 RZ 更上一層樓,最大馬力來到 441 匹、最大扭力提升至 58.2 公斤米,同時導入許多賽道取向的部件與調校,例如 KW 可調式懸吊、專屬的高抓地力輪胎,以及排氣流速更高的排氣系統,並搭配更積極的冷卻設計。這些升級不僅能讓 A90 Final Edition 具備更迅速的加速反應,也在直線與彎道中維持穩定高效的運動表現,為車主帶來駕馭樂趣的終極體現。

「Supra A90 Final Edition」限量車型,則定位為現行世代的集大成之作,僅在日本市場限量 150 輛推出。最大馬力來到 441 匹、最大扭力提升至 58.2 公斤米。
車尾的「Swan-neck」式大型碳纖維尾翼。排氣系統也獲得升級。

在內外觀方面,Final Edition 具備多處碳纖維空力套件,包括前保險桿下方的碳纖維下擾流、車尾的「Swan-neck」式大型碳纖維尾翼等,替車身增添強烈的賽車氛圍。內裝則導入更具包覆感與輕量化特性的 Recaro 碳纖維全包覆式跑車椅,搭配麂皮般觸感的 Alcantara 皮飾,兼具賽道風格與高檔質感。

內裝導入更多麂皮般觸感的 Alcantara 皮飾,兼具賽道風格與高檔質感。
具包覆感與輕量化特性的 Recaro 碳纖維全包覆式跑車椅。

至於售價部分,Supra RZ 改款車型搭載 6 速手排或 8 速自排,同為日幣 800 萬(含稅)的建議售價;而極具收藏價值的 A90 Final Edition,則以 6 速手排形式推出,單一規格定價 1,500 萬日圓。自 3 月 21 日起,A90 Final Edition 可於日本當地的 GR Garage 展店開始接受抽選報名,預計在 4 月 13 日截止,並在 5 月上旬公布幸運得主。


Audi A1與Q2將於2026年停產,品牌入門將由與A3同級距電動車擔綱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1 16:00:00

發文

#620731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根據英國汽車媒體《Autocar》報導,Audi 執行長 Gernot Döllner 表示品牌將於 2026 年停產 A1 與 Q2 車系,同時確認 A1 車系將不會有後繼車款。同時 Döllner 也指出,品牌未來將推出的入門新車系將是純電動車。

Audi 執行長 Gernot Döllner 表示品牌將於 2026 年停產 A1 與 Q2 車系,同時確認 A1 車系將不會有後繼車款。
廣  告

據 Döllner 透露,雖然 A1 與 Q2 不會再推出後繼車型,但 Audi 並不打算放棄入門級市場,而是會在 A3 級距(Audi 的 A-Segment)下方,同樣推出新的純電動產品。這款即將在德國英戈爾施塔特(Ingolstadt)進入量產、預計明年登場的入門電動車,將定位在 Q4 e-tron 之下。

雖然 A1 與 Q2 不會再推出後繼車型,但 Audi 並不打算放棄入門級市場。圖為 Q2。

Döllner 指出,由於 Volkswagen 集團的 SSP 平臺預計在 2028 年前都還不會正式推出,因此新入門車款預計將繼續使用 MEB 平臺。同時,他在訪問中也提到,新車雖然尺碼將與Škoda Elroq 相近,但將會有介於掀背與跨界休旅的車格。

新車雖然尺碼將與Škoda Elroq 相近,但將會有介於掀背與跨界休旅的車格。

由於新車將不作為 A1 或 Q2 的直接替代,未來或許會採用全新車名。不少歐洲媒體認為,Audi 有可能復活「A2」這個沉寂已久的名號,或者採用其他新命名方式來凸顯產品定位。Döllner 並未對外鬆口具體細節,但他坦言,透過重新運用歷史車系名,確實能夠傳承經典。強調品牌未來將專注於電動化,同時保持在 A 至 D 級距提供高階、具差異化的產品選擇。

不少歐洲媒體認為,Audi 有可能復活「A2」這個沉寂已久的名號。

紐柏林24耐力賽登場,Volkswagen預告小改款Golf GTI 50週年版6月推出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1 16:00:00

發文

#620731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 Volkswagen 即將迎來 Golf GTI 誕生 50 週年之際,原廠正式預告不僅會推出 Golf GTI 特別版,且 Volkswagen R 部門也同步展出多款性能新車,引起全球汽車迷的高度關注。

據悉,這款 Golf GTI 特別版將會是 Golf GTI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並會在今年的紐柏林 24 小時耐力賽(ADAC 24-hour race at the Nürburgring)期間舉行全球首演,象徵 Golf GTI 系列邁入半世紀的重要里程碑。

Max Kruse Racing 車隊今年首度派出 2 輛經過強化的 Golf GTI Clubsport 24h 參與挑戰今年的紐柏林 24 小時耐力賽(ADAC 24-hour race at the Nürburgring)。
廣  告

Volkswagen 特地選擇在 24 小時耐力賽現場舉行特別版 Golf GTI 的首演,象徵車廠對於 Golf GTI 車系競速基因的傳承與堅持。

在 Volkswagen 即將迎來 Golf GTI 誕生 50 週年之際,原廠正式預告推出 Golf GTI 特別版,並會在今年的紐柏林 24 小時耐力賽(ADAC 24-hour race at the Nürburgring)期間舉行全球首演。圖為 1975 年推出的首代 Golf GTI。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向 Golf GTI 系列致敬之外,Volkswagen 也計畫趁此機會展示旗下 R 部門旗下的多款代表性性能作品。包括 Golf R、Golf R Variant,以及先前曾經曝光過的 Golf R Black Edition,都將在賽事現場與媒體及車迷們見面。Golf R 全車系皆備有針對紐柏林北環調校的專屬駕駛模式,展現出性能強化的優勢。

廣  告

今年的紐柏林 24 小時耐力賽預計在 6 月 19 日至 22 日舉行,吸引超過 23 萬名熱血車迷進場。除了新車發表,本屆耐力賽的賽道上也看得到 Golf GTI 大展身手。

Max Kruse Racing 車隊今年首度派出 2 輛經過強化的 Golf GTI Clubsport 24h 參與挑戰,其中包括去年度與知名拉力越野冠軍合作並奪得組別冠軍的 Benny Leuchter,他同時也是 Volkswagen 的開發測試車手。

Max Kruse Racing 車隊今年首度派出 2 輛經過強化的 Golf GTI Clubsport 24h 參與挑戰,其中包括去年度與知名拉力越野冠軍合作並奪得組別冠軍的 Benny Leuchter,他同時也是 Volkswagen 的開發測試車手,能將在賽道所累積的實戰經驗,回饋到市售性能車的研發之中。另一輛 Golf GTI Clubsport 24h 則由賽車名將 Fabian Vettel 擔任主力車手,他同時也是 4 屆 Formula 1 車手世界冠軍 Sebastian Vettel 的弟弟。

目前 Golf GTI 最強版本為 Golf GTI Clubsport,其採用代號 EA888(LK3 evo4)的新世代 2.0 升渦輪引擎,輸出最大馬力可達 300 匹(221kW)、扭力輸出則為 40.8 公斤米(400 Nm,並有電子控制的前輪差速鎖定。DCC 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則作為選配,可搭配專屬 Special 駕駛模式,可以匹配 Nürburgring 的特殊賽道特性,發揮車輛最大性能。

目前 Golf GTI 最強版本為 Golf GTI Clubsport。

數據方面,Golf GTI Clubsport 從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5.6 秒,最高時速被電子限制在 250 公里。不過,可透過選配 Race 套件將最高時速解鎖提升至 267 公里。


Kia Ceed偽裝車歐洲捕獲,搶攻Ford Focus停產後掀背市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1 16:00:00

發文

#620731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日在歐洲街頭捕獲到的偽裝測試車雖然布滿厚重外衣,但根據各界推測與 Kia 在其他國家已經曝光的全新 K4 車系資訊,已能大致看出這款第 4 代 Ceed 的整體輪廓與設計方向。

回顧早期,Kia Ceed(當時稱作 Cee’d)在近 20 年前推出時,為 Kia 在歐洲的發展打下基礎。如今,新一代 Ceed 不再專門針對歐洲打造,而將與近期於韓國與美國登場的 K4 系出同門,意味 Kia 進一步加速產品全球化的策略。

圖為 Kia K4 5-Door。預計將與新款 Ceed 相差不遠。
廣  告

外觀上,新車將承襲 Kia 近年來的設計語言,例如更修長、較低趴的車身比例,並導入纖細的垂直頭燈組、窄幅上方水箱護罩,以及透過黑色飾條來營造前衛感的手法。

新車將承襲 Kia 近年來的設計語言。圖為 Kia K4 5-Door。預計將與新款 Ceed 相差不遠。

從測試車來看,全新 Ceed 的 LED 頭燈預計會採用 Kia 全新「Star Map」光源設計,強調極具辨識度的燈組造型。車門則有明顯隆起偽裝,實際上門把改置於 C 柱區域,使其擁有類似 3 門掀背車的跑格。車尾同樣採用細長的 LED 尾燈,從尾門中央延伸至車身兩側,讓車尾整體看上去更寬更俐落,也與現行 Ceed 相比更顯運動感。

門把改置於 C 柱區域,使其擁有類似 3 門掀背車的跑格。車尾同樣採用細長的 LED 尾燈。圖為 Kia K4 5-Door。預計將與新款 Ceed 相差不遠。

內裝則可望與 K4 掀背車型近似,預期會配置一組雙螢幕設計,座落於簡潔細長的中控臺上方,帶來更前衛的數位駕駛艙氛圍。至於 K4 車系在韓國境內採用的非對稱配色(駕駛座與乘客座門板使用不同顏色)能否引進歐洲,目前仍屬未知,但新 Ceed 的總體座艙格局應會如出一轍。

圖為 Kia K4 Sedan 內裝。預計將與新款 Ceed 相差不遠。

在動力系統方面,預計新 Ceed 將提供多款小排氣量汽油引擎,多數版本都會配備輕油電系統,並標配前輪驅動。是否推出插電式油電(PHEV)目前仍是未知數。考量新車在其他地區已正式亮相,相信歐洲版 Ceed 全面揭曉的時間點應該不遠矣。

圖為 Kia K4 5-Door。預計將與新款 Ceed 相差不遠。

STS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2024年度頒獎典禮登場,正式揭曉年度傑出車手、車隊及形象包裝獎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3/20 16:00:00

發文

#620729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4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頒獎典禮於 3/19 登場,在去年賽季結束後,各組別年度車手、年度車隊前 3 名的名單已經公佈,至於年度車隊形象包裝、年度傑出車手、傑出車隊等 3 個獎項,則在本次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2024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頒獎典禮於 3/19 正式登場,圖為 TTCC 組年度車手冠軍張英傑 (WJ 瑋傑車隊)。

年度最佳車隊形象包裝獎-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針對車隊整體形象、行銷宣傳、團隊組織、團隊紀律、車手形象等,選出之年度最佳車隊形象包裝這個特別獎項。最終由榮獲 TCR A 組車手冠軍、TCR B 組車手冠軍、TCR 年度車隊冠軍、年度最佳車隊積分等 4 項大獎的 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拿下本屆賽會的年度最佳車隊形象包裝獎。

2024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頒獎典禮中,由 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拿下年度最佳車隊形象包裝獎。

萬威車隊蔡博皓創最佳單圈紀錄

STS 賽會參賽車輛不斷的增加,賽事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眾家好手良性競爭下,單圈成績也於 2024 年賽季再創新高,中華賽車會於 2024 年度頒獎典,增設最佳單圈紀錄特別獎。歷經三個賽季的比賽過程中,TTCC 車輛採統一規格的賽事規則下,2024 年 11 月 2 日舉行的第 4 站,由萬威車隊蔡博皓以 2 分 01.744 秒再創最佳單圈紀錄。

中華賽車會於 2024 年度頒獎典,增設最佳單圈紀錄特別獎,TTCC 車輛採統一規格的賽事規則下,由萬威車隊蔡博皓以 2 分 01.744 秒再創最佳單圈紀錄。

張英傑 (WJ 瑋傑車隊) 拿下年度傑出車手

頒獎典禮現場,由 CTMSA 中華賽車會、三位賽事裁判、賽事 COC 競技長、賽事總監與賽事主辦單位共計 7 票,以不記名方式票選之年度傑出車手與年度傑出車隊大賞,共有 5 位入圍本次年度傑出車手,分別為高子隆 (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蔡博皓 (萬威車隊)、陳元龍 (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王建民 (伊諾斯車隊) 與張英傑 (WJ 瑋傑車隊),最終由 WJ 瑋傑車隊張英傑奪得年度傑出車手這項大獎。

由 CTMSA 中華賽車會、三位賽事裁判、賽事 COC 競技長、賽事總監與賽事主辦單位共計 7 票,票選之年度傑出車手與年度傑出車隊大賞,共有 5 位入圍本次年度傑出車手。
最終由 WJ 瑋傑車隊張英傑奪得年度傑出車手這項大獎。
廣  告

年度傑出車隊-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

年度傑出車隊大賞方面,入圍的 4 支車隊分別為 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WJ 瑋傑車隊、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與 BORDER 車隊,經過中華賽車會、三位賽事裁判、競技長、賽事總監與賽事主辦單位不記名投票,最後由 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贏得年度傑出車隊大賞。

經過中華賽車會、三位賽事裁判、競技長、賽事總監與賽事主辦單位投票,最後由 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贏得年度傑出車隊大賞。

2025 賽季預告,邁入第 4 年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精彩可期

2025 年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第 1 站即將於 4 月 25~27 日正式展開,許多車隊已經展開賽前整備工作,除了 TCR Taiwan 組別首度有來自韓國的車隊跨海挑戰,今年的 4 場比賽中,更採用 2 種不同的賽道路線進行比賽。在 STS 賽事行銷總監邢雨龍先生的協助下,強化本賽事活動豐富多元,讓邁入第 4 年的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戰況精彩可期。

2025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日程
站別 日期
第 1 站 4 月 25~27 日
第 2 站 6 月 27~29 日
 第 3 站 8 月 29~31 日
第 4 站 10 月 24~26 日
2025 年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第 1 站即將於 4 月 25~27 日正式展開,許多車隊已經展開賽前整備工作。圖為 STS 創辦人陳俊杉總經理
在 STS 賽事行銷總監邢雨龍先生的協助下,強化本賽事活動豐富多元,讓邁入第 4 年的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戰況精彩可期。
  1. CTMSA 中華賽車會年度獎項

TTCC C 組年度車手前三名:
吳宜峰 (WJ 瑋傑車隊)
謝志杰 (WJ 瑋傑車隊)
張乙升 (GP 格立特)

TTCC B 組年度車手前三名:
黃思嘉 (BORDER 車隊)
蘇柏全 (萬威車隊)
吳怡璁 (GP 格立特)

TTCC A 組年度車手前三名:
張英傑 (WJ 瑋傑車隊)
蔡博皓 (萬威車隊)
游國禎 (WJ 瑋傑車隊)

  1.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車手獎項:

TCR A 組年度車手冠軍:高子隆 (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
TCR B 組年度車手冠軍:吳宜展 (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
TCR C 組年度車手冠軍:梁文駿 (Team TEIN x OPIUM)
GT4 組年度車手冠軍:梁文耀 (Team TEIN x OPIUM)
TURBO 組年度車手冠軍:陳元龍 (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
S2000 組年度車手冠軍:周翼騰 (Gmotor)
N2000 組年度車手冠軍:吳益洲 (JK Racing)
TTCC 年度車手冠軍:張英傑 (WJ 瑋傑車隊)

  1.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車隊獎項:

TCR TAIWAN 年度車隊前三名:
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
BORDER 車隊
TEAM AAI

GT4 組年度車隊冠軍:Team TEIN x OPIUM

TURBO 組年度車隊前三名:
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
伊諾斯車隊
DRS_K-SPORT

S2000 組年度車隊前三名:
Gmotor
FuelForce
JK Racing

N2000 組年度車隊前三名:
JK Racing
DRS_K-SPORT
Pit58 車隊

TTCC 組年度車隊前三名:
WJ 瑋傑車隊
萬威車隊
Pit58 車隊

  1.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獎項: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最佳車手積分:
施世偉(TEAM AAI)
吳益洲(JK Racing)
高子隆(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最佳車隊積分:
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
Team TEIN x OPIUM
JK Racing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最佳車隊形象:Liming Racing 利茗車隊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傑出車手大賞:張英傑 (WJ 瑋傑車隊)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傑出車隊大賞: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 TTCC 最佳單圈紀錄:
萬威車隊 蔡博皓 (2024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第四站)
(2024 年 11 月 2 日:2 分 01.744 秒)

我們使用 Cookie 來確保您在網站上能獲得良好的體驗。如果您繼續使用本網站,我們將認定您接受並理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者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