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862


新增xLine入門售價249至383萬、較預售調降2萬,大改款BMW X3正式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9 00:00:00

發文

#620504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先前於 11 月中旬公布分別以 279 萬 X3 20 xDrive M Sport,以及 385 萬 M50 xDrive 雙車型預售後,BMW 總代理汎德於今日(12/19)正式發表代號 G45 的第 4 代大改款 X3,其編成改為 3 車型,新增入門 249 萬的 20 xDrive xLine,至於 20 xDrive M Sport 與 M50 則售價改為 277 萬、383 萬,較預售調降 2 萬。

全車系成為首款採用 Android 架構 BMW OS 9 的 BMW 中型車系,並且搭載變換車道輔助、AR 擴增實境導航,動力 20 xDrive 在國內採用 2.0 升引擎搭配 BSG 48V 輕油電,最大馬力 190 匹;M50 xDrive 則為 3.0 升直 6 引擎搭配 ISG 48V,引擎最大馬力 381 匹。

總代理汎德指出,目前 X3 年度銷售目標預估將達 3,000 輛,配額目前為 2,000 輛、後續還會跟原廠積極爭取,預售初期接單已破 400 張,預估上市後 249 萬入門 xLine 可望佔比來到 6 成。

繼先前於 11 月中旬公布分別以 279 萬 X3 20 xDrive M Sport,以及 385 萬 M50 xDrive 雙車型預售後,BMW 總代理汎德於今日(12/19)正式發表代號 G45 的第 4 代大改款 X3。

X3 建議售價

  1. 20 xDrive xLine:249 萬
  2. 20 xDrive M Sport:277 萬
  3. M50 xDrive:383 萬

作為現行 BMW 休旅家族中銷售主力之一的 X3 車系,在 2022 年時就已經有偽裝車先後在歐洲被外媒捕獲,預告著新世代的即將推出,而原廠也在 2024 年開始陸續揭示新世代相關規劃,最為重要的部分,乃是 BMW 確認 X3 與 iX3 會採用不同平臺打造,iX3 將會是純電平臺 Neue Klasse 的具體呈現,在這樣的規劃下,BMW 第 4 代 X3 在 6 月中旬正式發表。

BMW 第 4 代 X3 原廠在 6 月中旬正式發表。
燃油版本 X3 延續原有的 CLAR 平臺進化;至於大改款 iX3 目前傳出底盤代號為 NA5、並會採用 800V 高壓純電 Neue Klasse 模組平臺打造。圖為第 2 代 iX3 概念雛形 Vision Neue Klasse X。

原廠代號 G452 的 4 代大改款 X3 車系,車身尺碼分別為 4,755mm 車長、1,920mm 車寬、1,660mm 車高以及 2,865mm 軸距,相比原先 3 代的尺碼 (4,708×1,891×1,676mm),長寬高都有些許調整,軸距的設定則相去不遠。車頭中央廠徽的下凹設計、引擎蓋隆起的造型,品牌左右對稱的多邊形外框,結合國內標配、由光條環繞的 BMW 飾光水箱護罩設計等,都可以看到當代家族語彙的呈現,頭燈組全車系標配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車尾燈組則是全新設計的 T 型 LED 尾燈。

圖為 X3 xDrive20 M Sport 外觀。

外觀依車型區分為 xLine 套件、M Sport 套件、M Sport 進階套件。 X3 20 xDrive 入門搭載 xLine 套件下,標配 BMW 飾光水箱護罩、緞面鋁質窗框、緞面鋁質車頂架。 X3 20 xDrive M Sport 導入了 M Sport 空力套件,搭配全新一體式輪弧,視覺上有著更豐富的運動風格,並標配 19 吋 19 吋 M Y 輻式 1035M 型輪圈、M 空力套件、深藍色 M 煞車套件、標準舒適型懸吊、黑色高光澤水箱護罩內飾條、深色烤漆後保桿含擾流尾翼、黑色高光澤窗框、黑色高光澤車頂架。

大改款搭載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
車尾燈組則是全新設計的 T 型 LED 尾燈。

頂規的 X3 M50 xDrive,則採用 M Sport 進階套件,標配 20 吋 M 雙輻式 1036M 輪圈、M 紅色煞車套件、M 跑車化電子懸吊、M Sport 進階套件、M 運動化差速器、專屬黑色高光澤水箱護罩、專屬雙肋後視鏡,M50 上方更加入全景式玻璃車頂車尾則有專屬四出尾管設計,成為鮮明的辨識特點。

新世代 X3 駕駛座艙,環繞光幕的鋪陳涵蓋中控臺、中央鞍座及兩側車門,門板兩側有獨特的整合式控制面板,中央配有浮島式置杯架,中央更有高透光玻璃 iDrive 控制旋鈕套件,前方配有無線充電板。

懸浮式曲面數位座艙由 12.3 吋虛擬數位儀表、14.9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組成,其內的系統不同於 5 Series、X5 等車為 Linux 架構的 BMW OS 8.5,X3 上改為以 Android 為架構的 BMW OS 9 系統,讓 X3 成為第 1 款升級 OS 9 的 BMW 中型車,其與 OS 8.5 最大的不同在於擁有圖像式操作介面、永久使用即時線上圖資、以及可擁有 BMW 進階數位服務,可透過訂閱制增加第三方應用程式(含廣播、串流音樂媒體、遊戲)以及更為豐富的個人化設定,前 3 個月為免費、後續 1 年訂閱費用則為 2,200 元。

懸浮式曲面數位座艙由 12.3 吋虛擬數位儀表、14.9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組成,其內系統首度改為以 Android 為架構的 BMW OS 9 系統。
BMW OS 9 重點在於擁有圖像式操作介面、永久使用即時線上圖資、以及可擁有 BMW 進階數位服務。

配備方面,全車系皆標配 AR 擴增實境導航、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連接、HUD 車況抬頭顯示器、豪華型三區恆溫空調、4/2/4 分離後座椅背、車內攝影機、手機數位鑰匙 2.0。

20 xDrive xLine 標配 Veganza 透氣皮質座椅、雙前座跑車座椅、雙前座電動腰靠、霧面銅色內裝飾條、6 支喇叭。20 xDrive M Sport 車型則在上述基礎更搭載 M Nappa 真皮平底方向盤含換檔撥片、Sport Boost 運動衝刺功能、M 鋁質刷紋飾板、霧面深色內裝飾條、車內黑色頂篷、豪華皮質儀表臺包覆、750 瓦 harman/kardon 音響系統與 15 支喇叭。

M50 xDrive 則是在上述基礎之上,加入專屬縫線 M Nappa 真皮方向盤含紅色 12 點標記、M Alcantara 麂皮/Veganza 透氣皮質座椅、雙前座通風座椅。

標配 HUD 抬頭顯示器。
20 xDrive M Sport 與 M50 xDrive 皆標配 750 瓦 harman/kardon 音響系統與 15 支喇叭。
AR 擴增實境也為此代 X3 亮點。
X3 20 xDrive M Spor 標配 Veganza 透氣皮質座椅。
標配豪華型三區恆溫空調。

後行李箱容積則比起前代的 550 公升有所放大,未傾倒前的容積提升到 570 公升,4/2/4 分離傾倒後則可擴充至 1,700 公升之譜。後行李箱右側則有掛鉤、12V 電源、還有網袋置物空間,後廂底板打開還有部分額外的置物區域。不過此代 X3 依舊沒有後排快速傾倒機能,並且也取消了上代所擁有的後座椅背機能調整功能。

後行李箱容積則比起前代的 550 公升有所放大,未傾倒前的容積提升到 570 公升,4/2/4 分離傾倒後則可擴充至 1,700 公升之譜。

駕駛輔助部分,新世代 X3 比起前代也有長足進化,舉凡標配的自動「變換車道輔助」、ACC、車道置中、AR 實境、道路虛擬實境顯示也一應俱全,如自動變換車道功能、目前在對手 Mercedes-Benz GLC 也尚未在臺導入。其餘諸如 360 度環景與碰撞錄影、200 公尺自動倒車輔助、還有手機數位鑰匙 2.0 也都在標配之列。

大改款 X3 標配自動「變換車道輔助」。

動力方面,20 xDrive 車型搭載代號 B48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並且全球市場皆配有 48V 輕油電系統,只不過僅有歐洲市場的 20 xDrive 有採用與變速箱整合式的 ISG 48V 輕油電系統,其餘如臺灣等市場則改為皮帶整合式的 BSG 48V 輕油電系統。

國內 X3 20 xDrive 引擎本體的輸出為 190 匹/4,400 轉、31.6 公斤米/1,500 轉,其 48V 高效複合動力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1 匹的馬力,並配置 Steptronic 8 速手自排變速箱,靜止加速至 100 公里為 8.5 秒。

20 xDrive 車型搭載代號 B48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臺灣市場採用 BSG 48V 系統、鋰電池組置於引擎室內,引擎本體的輸出為 190 匹/4,400 轉、31.6 公斤米/1,500 轉,其 48V 高效複合動力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1 匹的馬力。

M50 xDrive 搭載的 B58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其則無論歐規或臺灣市場規格,皆搭配與變速箱整合式的 ISG 48V 輕油電技術,ISG 48V 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8 匹馬力的輸出,引擎本體動力為 381 匹、55.1 公斤米,最大綜效馬力則達到 398 匹、59.2 公斤米,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4.6 秒。國內 X3 全車系也提供 Sport Boost 功能,行車間任何時候長按降檔撥片、可實現瞬間 10 秒內最大性能輸出的表現。

M50 xDrive 搭載的 B58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引擎本體動力為 381 匹、55.1 公斤米,ISG 48V 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8 匹馬力的輸出,靜止加速破百僅需 4.6 秒。

新增xLine入門售價249至383萬、較預售調降2萬,大改款BMW X3正式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8 16:00:00

發文

#620504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先前於 11 月中旬公布分別以 279 萬 X3 20 xDrive M Sport,以及 385 萬 M50 xDrive 雙車型預售後,BMW 總代理汎德於今日(12/19)正式發表代號 G45 的第 4 代大改款 X3,其編成改為 3 車型,新增入門 249 萬的 20 xDrive xLine,至於 20 xDrive M Sport 與 M50 則售價改為 277 萬、383 萬,較預售調降 2 萬。

全車系成為首款採用 Android 架構 BMW OS 9 的 BMW 中型車系,並且搭載變換車道輔助、AR 擴增實境導航,動力 20 xDrive 在國內採用 2.0 升引擎搭配 BSG 48V 輕油電,最大馬力 190 匹;M50 xDrive 則為 3.0 升直 6 引擎搭配 ISG 48V,引擎最大馬力 381 匹。

總代理汎德指出,目前 X3 年度銷售目標預估將達 3,000 輛,配額目前為 2,000 輛、後續還會跟原廠積極爭取,預售初期接單已破 400 張,預估上市後 249 萬入門 xLine 可望佔比來到 6 成。

繼先前於 11 月中旬公布分別以 279 萬 X3 20 xDrive M Sport,以及 385 萬 M50 xDrive 雙車型預售後,BMW 總代理汎德於今日(12/19)正式發表代號 G45 的第 4 代大改款 X3。

X3 建議售價

  1. 20 xDrive xLine:249 萬
  2. 20 xDrive M Sport:277 萬
  3. M50 xDrive:383 萬

作為現行 BMW 休旅家族中銷售主力之一的 X3 車系,在 2022 年時就已經有偽裝車先後在歐洲被外媒捕獲,預告著新世代的即將推出,而原廠也在 2024 年開始陸續揭示新世代相關規劃,最為重要的部分,乃是 BMW 確認 X3 與 iX3 會採用不同平臺打造,iX3 將會是純電平臺 Neue Klasse 的具體呈現,在這樣的規劃下,BMW 第 4 代 X3 在 6 月中旬正式發表。

BMW 第 4 代 X3 原廠在 6 月中旬正式發表。
燃油版本 X3 延續原有的 CLAR 平臺進化;至於大改款 iX3 目前傳出底盤代號為 NA5、並會採用 800V 高壓純電 Neue Klasse 模組平臺打造。圖為第 2 代 iX3 概念雛形 Vision Neue Klasse X。

原廠代號 G452 的 4 代大改款 X3 車系,車身尺碼分別為 4,755mm 車長、1,920mm 車寬、1,660mm 車高以及 2,865mm 軸距,相比原先 3 代的尺碼 (4,708×1,891×1,676mm),長寬高都有些許調整,軸距的設定則相去不遠。車頭中央廠徽的下凹設計、引擎蓋隆起的造型,品牌左右對稱的多邊形外框,結合國內標配、由光條環繞的 BMW 飾光水箱護罩設計等,都可以看到當代家族語彙的呈現,頭燈組全車系標配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車尾燈組則是全新設計的 T 型 LED 尾燈。

圖為 X3 xDrive20 M Sport 外觀。

外觀依車型區分為 xLine 套件、M Sport 套件、M Sport 進階套件。 X3 20 xDrive 入門搭載 xLine 套件下,標配 BMW 飾光水箱護罩、緞面鋁質窗框、緞面鋁質車頂架。 X3 20 xDrive M Sport 導入了 M Sport 空力套件,搭配全新一體式輪弧,視覺上有著更豐富的運動風格,並標配 19 吋 19 吋 M Y 輻式 1035M 型輪圈、M 空力套件、深藍色 M 煞車套件、標準舒適型懸吊、黑色高光澤水箱護罩內飾條、深色烤漆後保桿含擾流尾翼、黑色高光澤窗框、黑色高光澤車頂架。

大改款搭載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
車尾燈組則是全新設計的 T 型 LED 尾燈。

頂規的 X3 M50 xDrive,則採用 M Sport 進階套件,標配 20 吋 M 雙輻式 1036M 輪圈、M 紅色煞車套件、M 跑車化電子懸吊、M Sport 進階套件、M 運動化差速器、專屬黑色高光澤水箱護罩、專屬雙肋後視鏡,M50 上方更加入全景式玻璃車頂車尾則有專屬四出尾管設計,成為鮮明的辨識特點。

新世代 X3 駕駛座艙,環繞光幕的鋪陳涵蓋中控臺、中央鞍座及兩側車門,門板兩側有獨特的整合式控制面板,中央配有浮島式置杯架,中央更有高透光玻璃 iDrive 控制旋鈕套件,前方配有無線充電板。

懸浮式曲面數位座艙由 12.3 吋虛擬數位儀表、14.9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組成,其內的系統不同於 5 Series、X5 等車為 Linux 架構的 BMW OS 8.5,X3 上改為以 Android 為架構的 BMW OS 9 系統,讓 X3 成為第 1 款升級 OS 9 的 BMW 中型車,其與 OS 8.5 最大的不同在於擁有圖像式操作介面、永久使用即時線上圖資、以及可擁有 BMW 進階數位服務,可透過訂閱制增加第三方應用程式(含廣播、串流音樂媒體、遊戲)以及更為豐富的個人化設定,前 3 個月為免費、後續 1 年訂閱費用則為 2,200 元。

懸浮式曲面數位座艙由 12.3 吋虛擬數位儀表、14.9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組成,其內系統首度改為以 Android 為架構的 BMW OS 9 系統。
BMW OS 9 重點在於擁有圖像式操作介面、永久使用即時線上圖資、以及可擁有 BMW 進階數位服務。

配備方面,全車系皆標配 AR 擴增實境導航、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連接、HUD 車況抬頭顯示器、豪華型三區恆溫空調、4/2/4 分離後座椅背、車內攝影機、手機數位鑰匙 2.0。

20 xDrive xLine 標配 Veganza 透氣皮質座椅、雙前座跑車座椅、雙前座電動腰靠、霧面銅色內裝飾條、6 支喇叭。20 xDrive M Sport 車型則在上述基礎更搭載 M Nappa 真皮平底方向盤含換檔撥片、Sport Boost 運動衝刺功能、M 鋁質刷紋飾板、霧面深色內裝飾條、車內黑色頂篷、豪華皮質儀表臺包覆、750 瓦 harman/kardon 音響系統與 15 支喇叭。

M50 xDrive 則是在上述基礎之上,加入專屬縫線 M Nappa 真皮方向盤含紅色 12 點標記、M Alcantara 麂皮/Veganza 透氣皮質座椅、雙前座通風座椅。

標配 HUD 抬頭顯示器。
20 xDrive M Sport 與 M50 xDrive 皆標配 750 瓦 harman/kardon 音響系統與 15 支喇叭。
AR 擴增實境也為此代 X3 亮點。
X3 20 xDrive M Spor 標配 Veganza 透氣皮質座椅。
標配豪華型三區恆溫空調。

後行李箱容積則比起前代的 550 公升有所放大,未傾倒前的容積提升到 570 公升,4/2/4 分離傾倒後則可擴充至 1,700 公升之譜。後行李箱右側則有掛鉤、12V 電源、還有網袋置物空間,後廂底板打開還有部分額外的置物區域。不過此代 X3 依舊沒有後排快速傾倒機能,並且也取消了上代所擁有的後座椅背機能調整功能。

後行李箱容積則比起前代的 550 公升有所放大,未傾倒前的容積提升到 570 公升,4/2/4 分離傾倒後則可擴充至 1,700 公升之譜。

駕駛輔助部分,新世代 X3 比起前代也有長足進化,舉凡標配的自動「變換車道輔助」、ACC、車道置中、AR 實境、道路虛擬實境顯示也一應俱全,如自動變換車道功能、目前在對手 Mercedes-Benz GLC 也尚未在臺導入。其餘諸如 360 度環景與碰撞錄影、200 公尺自動倒車輔助、還有手機數位鑰匙 2.0 也都在標配之列。

大改款 X3 標配自動「變換車道輔助」。

動力方面,20 xDrive 車型搭載代號 B48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並且全球市場皆配有 48V 輕油電系統,只不過僅有歐洲市場的 20 xDrive 有採用與變速箱整合式的 ISG 48V 輕油電系統,其餘如臺灣等市場則改為皮帶整合式的 BSG 48V 輕油電系統。

國內 X3 20 xDrive 引擎本體的輸出為 190 匹/4,400 轉、31.6 公斤米/1,500 轉,其 48V 高效複合動力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1 匹的馬力,並配置 Steptronic 8 速手自排變速箱,靜止加速至 100 公里為 8.5 秒。

20 xDrive 車型搭載代號 B48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臺灣市場採用 BSG 48V 系統、鋰電池組置於引擎室內,引擎本體的輸出為 190 匹/4,400 轉、31.6 公斤米/1,500 轉,其 48V 高效複合動力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1 匹的馬力。

M50 xDrive 搭載的 B58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其則無論歐規或臺灣市場規格,皆搭配與變速箱整合式的 ISG 48V 輕油電技術,ISG 48V 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8 匹馬力的輸出,引擎本體動力為 381 匹、55.1 公斤米,最大綜效馬力則達到 398 匹、59.2 公斤米,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4.6 秒。國內 X3 全車系也提供 Sport Boost 功能,行車間任何時候長按降檔撥片、可實現瞬間 10 秒內最大性能輸出的表現。

M50 xDrive 搭載的 B58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引擎本體動力為 381 匹、55.1 公斤米,ISG 48V 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8 匹馬力的輸出,靜止加速破百僅需 4.6 秒。

新增xLine入門售價249至383萬、較預售調降2萬,大改款BMW X3正式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9 00:00:00

發文

#620504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先前於 11 月中旬公布分別以 279 萬 X3 20 xDrive M Sport,以及 385 萬 M50 xDrive 雙車型預售後,BMW 總代理汎德於今日(12/19)正式發表代號 G45 的第 4 代大改款 X3,其編成改為 3 車型,新增入門 249 萬的 20 xDrive xLine,至於 20 xDrive M Sport 與 M50 則售價改為 277 萬、383 萬,較預售調降 2 萬。

全車系成為首款採用 Android 架構 BMW OS 9 的 BMW 中型車系,並且搭載變換車道輔助、AR 擴增實境導航,動力 20 xDrive 在國內採用 2.0 升引擎搭配 BSG 48V 輕油電,最大馬力 190 匹;M50 xDrive 則為 3.0 升直 6 引擎搭配 ISG 48V,引擎最大馬力 381 匹。

總代理汎德指出,目前 X3 年度銷售目標預估將達 3,000 輛,配額目前為 2,000 輛、後續還會跟原廠積極爭取,預售初期接單已破 400 張,預估上市後 249 萬入門 xLine 可望佔比來到 6 成。

繼先前於 11 月中旬公布分別以 279 萬 X3 20 xDrive M Sport,以及 385 萬 M50 xDrive 雙車型預售後,BMW 總代理汎德於今日(12/19)正式發表代號 G45 的第 4 代大改款 X3。

X3 建議售價

  1. 20 xDrive xLine:249 萬
  2. 20 xDrive M Sport:277 萬
  3. M50 xDrive:383 萬

作為現行 BMW 休旅家族中銷售主力之一的 X3 車系,在 2022 年時就已經有偽裝車先後在歐洲被外媒捕獲,預告著新世代的即將推出,而原廠也在 2024 年開始陸續揭示新世代相關規劃,最為重要的部分,乃是 BMW 確認 X3 與 iX3 會採用不同平臺打造,iX3 將會是純電平臺 Neue Klasse 的具體呈現,在這樣的規劃下,BMW 第 4 代 X3 在 6 月中旬正式發表。

BMW 第 4 代 X3 原廠在 6 月中旬正式發表。
燃油版本 X3 延續原有的 CLAR 平臺進化;至於大改款 iX3 目前傳出底盤代號為 NA5、並會採用 800V 高壓純電 Neue Klasse 模組平臺打造。圖為第 2 代 iX3 概念雛形 Vision Neue Klasse X。

原廠代號 G452 的 4 代大改款 X3 車系,車身尺碼分別為 4,755mm 車長、1,920mm 車寬、1,660mm 車高以及 2,865mm 軸距,相比原先 3 代的尺碼 (4,708×1,891×1,676mm),長寬高都有些許調整,軸距的設定則相去不遠。車頭中央廠徽的下凹設計、引擎蓋隆起的造型,品牌左右對稱的多邊形外框,結合國內標配、由光條環繞的 BMW 飾光水箱護罩設計等,都可以看到當代家族語彙的呈現,頭燈組全車系標配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車尾燈組則是全新設計的 T 型 LED 尾燈。

圖為 X3 xDrive20 M Sport 外觀。

外觀依車型區分為 xLine 套件、M Sport 套件、M Sport 進階套件。 X3 20 xDrive 入門搭載 xLine 套件下,標配 BMW 飾光水箱護罩、緞面鋁質窗框、緞面鋁質車頂架。 X3 20 xDrive M Sport 導入了 M Sport 空力套件,搭配全新一體式輪弧,視覺上有著更豐富的運動風格,並標配 19 吋 19 吋 M Y 輻式 1035M 型輪圈、M 空力套件、深藍色 M 煞車套件、標準舒適型懸吊、黑色高光澤水箱護罩內飾條、深色烤漆後保桿含擾流尾翼、黑色高光澤窗框、黑色高光澤車頂架。

大改款搭載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
車尾燈組則是全新設計的 T 型 LED 尾燈。

頂規的 X3 M50 xDrive,則採用 M Sport 進階套件,標配 20 吋 M 雙輻式 1036M 輪圈、M 紅色煞車套件、M 跑車化電子懸吊、M Sport 進階套件、M 運動化差速器、專屬黑色高光澤水箱護罩、專屬雙肋後視鏡,M50 上方更加入全景式玻璃車頂車尾則有專屬四出尾管設計,成為鮮明的辨識特點。

新世代 X3 駕駛座艙,環繞光幕的鋪陳涵蓋中控臺、中央鞍座及兩側車門,門板兩側有獨特的整合式控制面板,中央配有浮島式置杯架,中央更有高透光玻璃 iDrive 控制旋鈕套件,前方配有無線充電板。

懸浮式曲面數位座艙由 12.3 吋虛擬數位儀表、14.9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組成,其內的系統不同於 5 Series、X5 等車為 Linux 架構的 BMW OS 8.5,X3 上改為以 Android 為架構的 BMW OS 9 系統,讓 X3 成為第 1 款升級 OS 9 的 BMW 中型車,其與 OS 8.5 最大的不同在於擁有圖像式操作介面、永久使用即時線上圖資、以及可擁有 BMW 進階數位服務,可透過訂閱制增加第三方應用程式(含廣播、串流音樂媒體、遊戲)以及更為豐富的個人化設定,前 3 個月為免費、後續 1 年訂閱費用則為 2,200 元。

懸浮式曲面數位座艙由 12.3 吋虛擬數位儀表、14.9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組成,其內系統首度改為以 Android 為架構的 BMW OS 9 系統。
BMW OS 9 重點在於擁有圖像式操作介面、永久使用即時線上圖資、以及可擁有 BMW 進階數位服務。

配備方面,全車系皆標配 AR 擴增實境導航、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連接、HUD 車況抬頭顯示器、豪華型三區恆溫空調、4/2/4 分離後座椅背、車內攝影機、手機數位鑰匙 2.0。

20 xDrive xLine 標配 Veganza 透氣皮質座椅、雙前座跑車座椅、雙前座電動腰靠、霧面銅色內裝飾條、6 支喇叭。20 xDrive M Sport 車型則在上述基礎更搭載 M Nappa 真皮平底方向盤含換檔撥片、Sport Boost 運動衝刺功能、M 鋁質刷紋飾板、霧面深色內裝飾條、車內黑色頂篷、豪華皮質儀表臺包覆、750 瓦 harman/kardon 音響系統與 15 支喇叭。

M50 xDrive 則是在上述基礎之上,加入專屬縫線 M Nappa 真皮方向盤含紅色 12 點標記、M Alcantara 麂皮/Veganza 透氣皮質座椅、雙前座通風座椅。

標配 HUD 抬頭顯示器。
20 xDrive M Sport 與 M50 xDrive 皆標配 750 瓦 harman/kardon 音響系統與 15 支喇叭。
AR 擴增實境也為此代 X3 亮點。
X3 20 xDrive M Spor 標配 Veganza 透氣皮質座椅。
標配豪華型三區恆溫空調。

後行李箱容積則比起前代的 550 公升有所放大,未傾倒前的容積提升到 570 公升,4/2/4 分離傾倒後則可擴充至 1,700 公升之譜。後行李箱右側則有掛鉤、12V 電源、還有網袋置物空間,後廂底板打開還有部分額外的置物區域。不過此代 X3 依舊沒有後排快速傾倒機能,並且也取消了上代所擁有的後座椅背機能調整功能。

後行李箱容積則比起前代的 550 公升有所放大,未傾倒前的容積提升到 570 公升,4/2/4 分離傾倒後則可擴充至 1,700 公升之譜。

駕駛輔助部分,新世代 X3 比起前代也有長足進化,舉凡標配的自動「變換車道輔助」、ACC、車道置中、AR 實境、道路虛擬實境顯示也一應俱全,如自動變換車道功能、目前在對手 Mercedes-Benz GLC 也尚未在臺導入。其餘諸如 360 度環景與碰撞錄影、200 公尺自動倒車輔助、還有手機數位鑰匙 2.0 也都在標配之列。

大改款 X3 標配自動「變換車道輔助」。

動力方面,20 xDrive 車型搭載代號 B48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並且全球市場皆配有 48V 輕油電系統,只不過僅有歐洲市場的 20 xDrive 有採用與變速箱整合式的 ISG 48V 輕油電系統,其餘如臺灣等市場則改為皮帶整合式的 BSG 48V 輕油電系統。

國內 X3 20 xDrive 引擎本體的輸出為 190 匹/4,400 轉、31.6 公斤米/1,500 轉,其 48V 高效複合動力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1 匹的馬力,並配置 Steptronic 8 速手自排變速箱,靜止加速至 100 公里為 8.5 秒。

20 xDrive 車型搭載代號 B48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臺灣市場採用 BSG 48V 系統、鋰電池組置於引擎室內,引擎本體的輸出為 190 匹/4,400 轉、31.6 公斤米/1,500 轉,其 48V 高效複合動力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1 匹的馬力。

M50 xDrive 搭載的 B58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其則無論歐規或臺灣市場規格,皆搭配與變速箱整合式的 ISG 48V 輕油電技術,ISG 48V 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8 匹馬力的輸出,引擎本體動力為 381 匹、55.1 公斤米,最大綜效馬力則達到 398 匹、59.2 公斤米,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4.6 秒。國內 X3 全車系也提供 Sport Boost 功能,行車間任何時候長按降檔撥片、可實現瞬間 10 秒內最大性能輸出的表現。

M50 xDrive 搭載的 B58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引擎本體動力為 381 匹、55.1 公斤米,ISG 48V 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8 匹馬力的輸出,靜止加速破百僅需 4.6 秒。

Nissan若落入鴻海麾下,Honda會何去何從?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8 16:00:00

發文

#620505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在《鴻海電動車越玩越大!鴻海意圖收購 Nissan,可能加速 Nissan 與 Honda 的合併》這篇報導,已大致析論臺灣鴻海集團收購 Nissan 的利益考量與執行策略,以及作為競逐 Nissan 的另一方,同為日系車廠的 Honda,為何有必需入主 Nissan 的原因。

在上一篇報導,我們認為雖然事件仍未定案,但是 Honda 與 Nissan 走向合併的可能性較高。現在,我們延續這項議題,但從相反的面向來看,假設 Nissan 最終落入鴻海集團之手,作為合併失利的 Honda,會何去何從?

在上一篇報導,我們認為雖然事件仍未定案,但是 Honda 與 Nissan 走向合併的可能性較高。現在,我們延續這項議題,但從相反的面向來看,假設 Nissan 最終落入鴻海集團之手,作為合併失利的 Honda,該何去何從?

本陣遭兵臨城下猛砸鉅資防衛、但避免陷孤軍風險的 Honda,Nissan 成為眼下「加盟友」唯一機會

首先,我們還是先來聊一下。為什麼鴻海收購 Nissan 主導股權的意圖,會讓 Honda 陷入最不想遇到的風險–「孤獨」?

近幾年隨著全球車壇競爭激烈,以及汽車產業面臨百年罕見的巨變,導致以往因循近世紀的汽車產業法則,已無法應對 21 世紀的變局,尤其是產品週期朝電子 3C 用品化的電動車戰國時期,產品演進節奏已遠非昔日內燃機車款 3 年小改款、6 年大改款,甚至 10 年不換代的步調。電動車傳動與電池科技的快速進步,加上業界極度化的競爭與 OTA 雲端更新系統的導入,讓產品世代更迭不僅縮短至以「年」計,甚至是「即時」精進來發展。

電動車傳動與電池科技的快速進步,加上業界極度化的競爭與 OTA 雲端更新系統的導入,讓產品世代更迭不僅縮短至以「年」計,甚至是「即時」精進來推算。

不同於原生電動車的 Tesla 車廠,以及百花齊放的中國電動車廠,以往倚賴長期投注心血引擎與變速箱技術,建構造車技術堡壘的 Honda,在純電浪潮的席捲下,猶如歐洲中世紀城堡遭遇火炮列陣,不再是無堅不摧!

也許大家會問,向來以技術自豪的本田,不是全面涉略各種新能源科技,包含 Hybrid、PHEV、BEV 甚至氫燃料電池車?這也是事實,但是,敵人不再是在百哩外,而是大軍已然兵臨城下,進行攻城殊死戰!本田現行新能源車僅算是勉強守勢抵擋,要吹起反攻號角,不只需要本田大軍全面換血革新,而且是現在立刻就要!

也許大家會問,向來以技術自豪的本田,不是全面涉略各種新能源科技,包含 Hybrid、PHEV、BEV 甚至氫燃料電池車?這也是事實,但是,敵人不再是百浬外,而是大軍兵臨城下,進行攻城殊死戰!

長期身為日本汽車產業界要角的 Honda,絕對理解現時戰況的嚴峻,也肯定對打贏這場戰爭備感焦慮。為應對這場挑戰,Honda 社長三部敏宏在 2024 年 5 月舉行的營運記者會, 宣布在 2021 年~2030 年之間投入 10 兆日圓 (約 650 億美元) 於電動車發展上,包括實現 0 Series 新世代電動車平臺量產、新世代電動車生產廠、透過擴大電池合資事業建立電池產能與車載軟體開發等,可以看到本田傾力迎戰的決心。

Honda 社長三部敏宏在 2024 年 5 月舉行的營運記者會, 宣布在 2021 年~2030 年之間投入 10 兆日圓於電動車發展上,包括實現 0 Series 新世代電動車平臺量產、新世代電動車生產廠、透過擴大電池合資事業建立電池產能與車載軟體開發等。

在發下罕見鉅額投資豪語的 Honda,也意識到孤軍勇闖車壇的年代,已難以應對多變局勢的發展,透過結盟拉友籌組新的汽車集團軍,不僅可以集結更多力量投資,也能透過更具規模的銷售量,來有效攤提龐大開發成本。這也是為什麼 Honda 先前於 2022 年,先後宣布與美國 GM 攜手打造平價電動車計畫,也於 Sony 宣布合資成立 Sony Honda Mobility ,目標在 2025 年開始推出合作的電動車款。

結盟創造出規模基礎對電動車新品開發極為重要,這也是為什麼 Honda 先前於 2022 年,先後宣布與美國 GM 攜手打造平價電動車計畫,也於 Sony 宣布合資成立 Sony Honda Mobility ,目標在 2025 年開始推出合作的電動車款。

但是,在 Sony Honda Mobility 首款作品尚未量產上市前,Honda 與 GM 的電動車合作計畫僅推行 1 年多,就在 2023 年底宣布告吹,再度回到各自努力的情況。Honda 在汽車陣營的盟友經營,可說是遭遇挫敗又回到孤立狀態。

接著,同屬於日系車廠,但是營運與獲利狀態近年快速惡化的 Nissan,在此時走入 Honda 的視線。Honda 若要另闢日系車廠以 Toyota 為核心的抱團路線,眼下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選擇跟 Nissan 與 Mitsubishi 聯盟或合併,成為 Honda 能把握的最後、且唯一機會。

在 Sony Honda Mobility 首款作品尚未量產上市前,Honda 與 GM 的電動車合作計畫僅推行 1 年多,就在 2023 年底宣布告吹,再度回到各自努力的情況。
Honda 若要另闢日系車廠以 Toyota 為核心的抱團路線,眼下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選擇跟 Nissan 與 Mitsubishi 聯盟或合併,成為 Honda 能把握的最後、且唯一機會。

Nissan 若落入鴻海麾下,Honda 該何去何從?該不會換 Toyota 併購孤軍 Honda!

接著,我們進入文章的假設性主題,Nissan 若落入鴻海麾下,Honda 該何去何從?

眼下的道路,留給 Honda 的選擇機會已經不多。

當然,維持現狀就是 Honda 持續在全球車壇孤軍作戰,以孤勇者姿態迎戰純電車時代的嚴苛挑戰,雖然最終能否成功孤軍突圍,仍言之過早,但是,背水一戰無退路的 Honda,將獨自承擔鉅額投資與完全承擔成敗風險,則是可以確定的事實。

第二條路是尋求其他車廠的結盟可能,例如再回頭找美國 GM 汽車集團,克服原先平價電動車計劃擱置的阻礙,繼續協商重啟新形式的結盟關係,讓 Honda 不至於陷入完全孤立的局面。

或者是深化跟 Sony 之間的合作。當前 Honda 跟 Sony 的合作 其實就是生產端的角色,屆時如果能更進一步與 Sony 合作,可由 Sony Honda Mobility 幫忙提供軟體,或者是 Sony Honda Mobility 提供 Honda 雙生車的作品選項。

至於最後一條路,相信是 Honda 經營管理層最不願意面對的處境 (或者說是全球本田迷也是),那就是難以獨力支撐的 Honda,在過度消耗手頭寶貴資源仍難以扭轉局勢下,最終陷入被日系抱團「團長」Toyota 收購的局面!

若 Honda 最終被逼到這條路才能生存,不用說本田高層也許想到就難以入眠,一生逐夢的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在世時作夢都想不到有這一天!這也正是 Honda 權衡之下,儘管 Honda 與 Nissan 彼此理念不盡相同,彼此企業文化也存在差異,但是眼下當前與可預見的未來,競爭態勢極為嚴峻,也不容一絲絲犯錯閃失的空間,Honda 目前決定合併 Nissan 就成為最積極且合理的選項。(因為要 Honda 走被 Toyota 併購這選項,實在太勁爆了!)

最後一條路,相信是 Honda 經營管理層最不願意面對的處境 (或者說是全球本田迷也是),那就是難以獨力支撐的 Honda,在過度消耗手頭寶貴資源仍難以扭轉局勢下,最終陷入被日系抱團「團長」Toyota 收購的局面!
若 Honda 最終被逼到這條路才能生存,不用說本田高層也許想到就難以入眠,一生逐夢的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在世時作夢都想不到有這一天!

鴻海意圖吃下「Nissan日產總公司」 的自信哪裡來?Bob用市場數據分析:鴻海電動車越玩越大,讓Honda加快與Nissan合併腳步|專題企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9 00:00:00

發文

#620505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期日本兩大車廠Honda與Nissan進行討論合併,本集Bob將透過市場數據分析車市的板塊挪移,以及鴻海進軍電動車代工的企圖心。

推出增加駕馭樂趣的S+ Shift功能、首搭Prelude身上,Honda發表新世代e:HEV油電動力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7 16:00:00

發文

#620502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原廠於近期舉辦關於 e:HEV 油電科技的發布會,重點就在於發表新世代的 e:HEV 動力,包括針對系統中的引擎、馬達和其他控制元件進行改進,同時一大亮點更在於推出了名為「S+ Shift」的駕駛模式功能,主要就是帶給駕駛行車時更有趣的體驗,其能精確控制引擎轉速,在加速和減速時實現直接的驅動反應和敏捷的換檔,而這套 S+ Shift 駕駛新功能將會先配置在 Prelude 身上,後續新世代的 e:HEV 車型也都會擁有。此外,Prelude 也確認會在 2025 年於日本上市,北美地區則是 2025 年尾左右,至於歐洲開賣時間落在 2026 年初。

Honda 舉辦關於 e:HEV 油電科技的發布會,重點就在於發表新世代的 e:HEV 動力,同時一大亮點更在於推出了名為「S+ Shift」的駕駛模式功能,而這套 S+ Shift 駕駛新功能將會先配置在 Prelude 身上,後續新世代的 e:HEV 車型也都會擁有。
Prelude 也確認會在 2025 年於日本上市,北美地區則是 2025 年尾左右,至於歐洲開賣時間落在 2026 年初。

新世代 e:HEV 動力系統登場

Honda 目前主打的油電系統 e:HEV,其也運用在自家絕大多數車款上,具備 3 種不同模式的駕駛情境,包括僅使用電池電力行駛的「EV 驅動模式」、利用引擎發電並由馬達驅動的「混合驅動模式」,以及將引擎與離合器直接連接以驅動的「引擎驅動模式」;國內部分包含 Civic、Fit 也都搭載了 e:HEV 動力,未來預計 HR-V 和 CR-V 也會擁有,而就在近期原廠更是推出了新世代的 e:HEV 技術,原廠表示將在小型和中型系統中對引擎、驅動單元等組件及控制技術進行革新,旨在進一步減少對環境負擔和行駛性能。

近期 Honda 推出了新世代的 e:HEV 技術,原廠表示將在小型和中型系統中對引擎、驅動單元等組件及控制技術進行革新,旨在進一步減少對環境負擔和行駛性能。

首先,Honda 表示將新開發 1.5 升和 2.0 升直噴阿特金森循環引擎、前驅動單元及整合冷卻系統,並結合下一代中型平臺,目標是提高 10%以上的燃油效率;另外原廠提到,在考量未來全球環境法規的同時,其不降低輸出的情況下,將實現從日常行駛到高速公路等需要強大加速的情形下,在所有方面達到理想的空燃比 ( 在燃燒汽油時,氧氣與燃料的比例達到最有效率的理想混合比狀態 ) ,兼顧輸出性能與低油耗。此外,1.5 升引擎在扭矩與轉速的平衡上,將引擎燃燒效率高效區域擴大超過 40%,實現顯著的油耗提升。

Honda 表示將新開發 1.5 升和 2.0 升直噴阿特金森循環引擎、前驅動單元及整合冷卻系統,並結合下一代中型平臺,目標是提高 10%以上的燃油效率。 ( 圖為小型 e:HEV 系統 )

另外 Honda 提到,前驅動單元實現了小型化和高效率,此外,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小型驅動單元的共用部件,大幅降低成本。原廠還強調,其將致力於各種駕駛模式下引擎和馬達的高效率化,在引擎驅動模式中,除了提高引擎直接連接時的扭矩傳遞效率外,還通過在行駛過程中利用電池輔助,擴大高速巡航時引擎驅動模式的應用範圍,以提高燃油效率。此外,對於 EV 驅動模式和混合驅動模式,也會提升電力轉換和引擎效率,1.5 升和 2.0 升引擎的都實現了最高的燃燒效率。

對於 EV 驅動模式和混合驅動模式,也會提升電力轉換和引擎效率,1.5 升和 2.0 升引擎的都實現了最高的燃燒效率。 ( 圖為中型 e:HEV 系統 )
新世代小型和中型 e:HEV 系統特點。

S+ Shift 功能推出,讓駕駛更有趣

新世代 e:HEV 油電系統的另一個重點就在於 S+ Shift 功能,亦在增添不少駕馭樂趣。首先,透過兩個馬達與主動聲音控制系統的聯動,根據引擎轉速發出聲音,激發駕駛者的興奮感,儀表板也會與主動聲音控制系統聯動,增強與車輛為一體的感受。另外 S+ Shift 能根據駕駛狀況和行駛環境進行升檔和降檔。

S+ Shift 功能透過兩個馬達與主動聲音控制系統的聯動,根據引擎轉速發出聲音,實現敏銳的換檔感受。

而在換檔的狀態下,通過維持與駕駛狀態相符的最佳引擎轉速,最大限度地將再加速時引擎發電的電力轉化為驅動力,如此一來,當踩下油門時,馬達初始的回應時間大幅縮短,帶來更直接與線性的駕馭感受。不僅如此,即便 e:HEV 油電系統並沒有機械變速結構,但當 S+ Shift 功能啟用時,也能透過換檔撥片進行變檔。

在換檔的狀態下,通過維持與駕駛狀態相符的最佳引擎轉速,最大限度地將再加速時引擎發電的電力轉化為驅動力,如此一來,當踩下油門時,馬達初始的回應時間大幅縮短,帶來更直接與線性的駕馭感受。
S+ Shift 功能作原理。
廣  告

Honda 還表示,新世代 e:HEV 車型將採用可與電動車共用的電動 AWD 單元,不僅如此,原廠提到隨著次世代 e:HEV 系統的進化,混合動力的中型平臺也將全面更新,其採用高操控穩定性和輕量化的新車身剛性管理,並使用新的操控穩定性指標來控制輪胎負載,實現輕快且舒適的駕駛體驗。此外,通過採用新設計方式和新輕量化骨架車身,將重量比現行型號減輕約 90 公斤。

另外透過實現各種型號的高共用率的模組化架構概念,將引擎和許多共通部件或其他等獨特地方分開來開發,目標是在採用此平臺的車輛中實現 60%以上共用化,在控制成本的同時高效地生產獨特和多樣化產品。

混合動力的中型平臺也將全面更新,其採用高操控穩定性和輕量化的新車身剛性管理,並使用新的操控穩定性指標來控制輪胎負載,此外,通過採用新設計方式和新輕量化骨架車身,將重量比現行型號減輕約 90 公斤。

傳Honda與Nissan將成立控股公司進行業務整併,日本車壇未來將朝雙田集團演進?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7 16:00:00

發文

#620502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已經就電動車領域進行合作的 Honda 與 Nissan 兩大傳統車廠,近日包含路透以及日經等媒體都相繼報導,傳出 Honda 與 Nissan 將更進一步攜手,雙方會成立控股公司管理兩大品牌,而 Nissan 擁有超過 34%股份的 Mitsubishi 應當也會在「整併計畫」之中。如果後續確實「H&N&M」集團成立,以 2023 年各自在全球市場的銷售總和來看,將一舉成為全球第三大集團,而日本市場也就會朝向豐田陣營、本田陣營的「雙田集團」演進。

近日傳出 Honda 與 Nissan 將一同成立控股公司管理兩大品牌,近期內雙方會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就股權比例等細節進行商談。

針對 Honda 與 Nissan 整併的消息詢問裕隆日產,官方回覆表示詢問日產後,日產回應道「此消息並非由上述任何一間公司正式發布,Nissan 與 Honda 僅有在 2024 年 3 月說明未來將會更多領域的合作,但並未包含此報導內容所指涉的項目。若後續有其他更新或進展,我們將會在合適的時間正式公告予所有投資人與大眾。」

本田社長接受採訪時則透露:「不排除任何可能,但尚未有任何決定」,台灣本田則表示目前尚未有任何評論。

Nissan 日前公布全球減產、人事瘦身等計畫,主要反應品牌在全球市場上面臨重大困境。

其實早在 2020 年的時候,就已經傳出過 Honda 與 Nissan 有意合併的消息,當時傳出的消息乃是雙方合併乃是日本政府出手促成,主要是當時擔憂 Nissan-Renault-Mitsubishi 聯盟瓦解的可能性。在 2024 年第一季時雙方則是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主要是對應電動車市場浪潮,在電動車新創品牌氣勢洶洶來襲狀態下,雙方有必要進行合作來降低研發成本與風險,合作內容包含了下一代 SDV 平臺基礎技術研究協定、電動車電池、e-Axle 以及雙方車型的等。

2024 年第一季時 Honda 與 Nissan 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主要是針對電動車發展進行合作,希望藉由合作來對抗電動車新創品牌的大舉襲來。

近日傳出 Honda 與 Nissan 即將合體的消息,關鍵點乃是 Nissan 面臨重大危機,Nissan 在 2023 年與原本掌控股權的 Renualt 重新調整資本關係,變成了雙方各持 15%的對等關係,但原本擁有的聯盟規模優勢也進而減少,成本提升之餘包含主要的中國、北美、東南亞等市場都傳出銷售失利消息,日前也傳出將進行全球減產與人事瘦身計畫,公司市值更是大幅縮水。

廣  告

相比於 Nissan 的狀況連連,Honda 雖然一樣在電動發展上緩步,中國市場也同樣失利,但整體發展還是相當穩健,因此如果確認雙方進行「聯姻」,更像是 Honda 拉 Nissan 一把的概念,連帶地應當也會提攜狀況更為低靡的 Mitsubishi。以 2023 年的全球累計銷售數字來看,Honda 累計超過 398 萬輛、Nissan 累計 344 萬輛,再加上 Mitsubishi 約莫 78 萬輛的數字,合計超過 800 萬輛,將一舉超過 Hyunda Kia 集團,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日本汽車產業也將分為兩大陣營,豐田汽車與 Mazda、Isuzu、Suzuki、Subaru 有著資本與技術合作,而 Honda 則會攜手 Nissan 以及 Mitsubishi。


【Bob聊電】電動車用「馬力」課稅有多荒謬?交通部研擬用「舊時代的稅制來徵收新世代的移動運具」引起市場恐慌|政府將持續鼓勵 或 扼殺電動車?|專題企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8 00:00:00

發文

#620503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期電動車的賦稅問題,由立法委員 林俊憲委員向交通部提出質詢,因此電動車收稅議題浮上檯面,也引起了許多電動車車主們的討論,於是Bob本集就要來跟觀眾們一起來探討電動車稅金的問題!

Volvo GO多元移動服務正式上線 ,全臺經銷展示中心全面升級5S據點,EX30預計2025年第一季發表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7 16:00:00

發文

#620503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國際富豪汽車於今 ( 12/18 ) 日偕同全臺經銷授權體系宣布與格上租車、Line GO MaaS ( Mobility as a Service ) 移動服務平臺進一步攜手合作,串連 Volvo 全臺 21 間展示中心,提供全新 Volvo GO 多元移動服務,為所有喜愛 Volvo 的消費者提供創新的全方位移動解決方案。至於先前就已流出規格資訊的入門純電休旅 EX30 車系,新車預計會在 2025 年第一季、農曆新年後來發表。

國際富豪汽車於今 ( 12/18 ) 日偕同全臺經銷授權體系宣布與格上租車、Line GO MaaS ( Mobility as a Service ) 移動服務平臺進一步攜手合作,串連 Volvo 全臺 21 間展示中心,提供全新 Volvo GO 多元移動服務。
先前就已流出規格資訊的入門純電休旅 EX30 車系,新車預計會在 2025 年第一季、農曆新年後來發表。

Volvo GO 多元移動服務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全方位出行解決方案,包括可於 Volvo 展示中心與格上據點取還車的共享服務、預約由專人司機服務的機場接送、全車系皆可享受經濟實惠且養車零煩惱的訂閱服務,及全車系的短期日租服務,不但整合 Volvo、格上租車、Line GO 與 Sealand 合作 4 方的線上、線下服務,可直接經由 Volvo 官方 Line 帳號單一入口完成預約,且服務車輛均交由 Volvo 授權經銷商直接提供專業保養及維護,確保最高標準的車況。

Volvo GO 多元移動服務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全方位出行解決方案,包括可於 Volvo 展示中心與格上據點取還車的共享服務、預約由專人司機服務的機場接送、全車系皆可享受經濟實惠且養車零煩惱的訂閱服務,及全車系的短期日租服務。

Volvo 國際富豪汽車自 2016 年導入瑞典原廠「VRE」 ( Volvo Retail Experience ) 概念後,將源自北歐斯堪地那維亞的簡約美學與舒適居家氛圍融入旗下 4S 展示據點。隨著 Volvo GO 多元移動服務上線,國際富豪汽車偕同全臺授權經銷體系,將現有 21 間旗艦級展示中心全面升級為 5S 據點,提供包含整車銷售 ( Sale ) 、售後服務 ( Service ) 、零配件 ( Spare part ) 、訊息反饋 ( Survey ) 以及 Volvo GO ( Mobility as a Service ) 在內的 5S 多功能服務。

隨著 Volvo GO 多元移動服務上線,國際富豪汽車偕同全臺授權經銷體系,將現有 21 間旗艦級展示中心全面升級為 5S 據點。

Volvo GO 多元移動服務以「共享」為核心概念,強調以彈性、多元的方式,為顧客提供高度個性化、靈活且高品質的用車需求全新選擇,期盼讓每趟出行都能進階成為更美好的旅程,讓更多消費者享受舒適便利的移動自由。現在喜愛 Volvo 的消費者,只需加入 Volvo 官方 Line 帳號成為會員,即可隨時掌握最新的租賃方案與期間限定優惠。

廣  告

國際富豪汽車總裁陳立哲表示:「國際富豪汽車領先臺灣市場豪華汽車品牌,率先推出 Volvo GO 多元移動服務,整合線上平臺與實體展示中心,提供從車輛購買、保養到日常出行的全面解決方案,為豪華汽車品牌在臺灣汽車市場拓展出全新生態系統。」

格上租車副總經理鄭榮富表示:「自 2023 年車隊導入 Volvo 車系以來,Volvo 一直是格上租車內最受歡迎的品牌之一;這次雙方將緊密的合作進一步提升,導入超過 500 臺 Volvo 全車系車款,並可直接透過 Volvo 官方 Line 帳號單一入口即可預約 4 大服務。」

Line GO 商務長王柏棠表示:「Volvo GO 多元移動服務上線,Volvo 車主可直接透過 Volvo 官方 Line 帳號單一入口預約,便利彈性再升級。」


運用在e-Woo上,SYM三陽與工研院合作發展氫燃料電池機車第一階段上路測試成功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7 16:00:00

發文

#620503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SYM 三陽工業繼 2023 於米蘭展發表油電混合動力概念機車、2024 年 9 月在臺南發表與中油公司合作之快充型換電電池機車之外,去年啟動之 SYM 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氫燃料電池機車共同研發合作案」,其中關鍵的第一階段「超高壓氫氣儲存技術」,已於日前獲致成功的研究成果,並測試應用於 SYM 既有 e-Woo 電動機車上,實際行駛於工研院內道路。

去年啟動之 SYM 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氫燃料電池機車共同研發合作案」,其中關鍵的第一階段「超高壓氫氣儲存技術」,已於日前獲致成功的研究成果,並測試應用於 SYM 既有 e-Woo 電動機車上,實際行駛於工研院內道路。

三陽表示,機車體積小,可儲存能源的空間較小,所以在有限空間內得到最大能源儲存量並獲致最大續航力,一直是技術上亟待發展的目標,氫氣密度低,如何安全有效的儲存在氣瓶內,同時兼顧使用便利性,是 SYM 與工研院在發展氫燃料電池機車第一階段的目標,工研院使用高自由度的多軸機械手臂,配合自動化纏繞製程系統,成功生產氫氣瓶內膽,並使用微米級化學電蝕處理,強化儲氫瓶塑料與金屬閥座異材質接合穩定度,產出可置放於機車內部規格大小,設計壓力高達 500 bar 的儲氫瓶。

工研院使用高自由度的多軸機械手臂,配合自動化纏繞製程系統,成功生產氫氣瓶內膽,並使用微米級化學電蝕處理,強化儲氫瓶塑料與金屬閥座異材質接合穩定度,產出可置放於機車內部規格大小,設計壓力高達 500 bar 的儲氫瓶。
廣  告

經過工研院測試及估計,本研究使用之 125 克的氫氣,透過市面上既有尚未配合機車優化之氫燃料電池,估計可行駛里程約 100 公里,單位碳排放量約為 7g CO2/Km,遠低於燃油機車 ( 約 50g CO2/Km ) ,並低於市售交換式鋰電池電動機車 ( 約 19.7g CO2/Km ) 。

SYM 董事長室吳奕成經理、新事業發展部邱穎峯協理與工研院李宗銘協理、材化所邱國展所長、材化所金屬與複材組陳興華組長,以及企推組葉秀雲副組長日前共同聽取材化所金屬與複材組葉日華經理第一階段成果報告,並見證騎乘使用氫燃料電池的 e-Woo 行駛於工研院內部道路。


[U-EV]南陽實業宣佈Hyundai電動車保固內維修更換高壓電池,將比照原車8年/16萬公里保固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7 16:00:00

發文

#620503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國內先前曾有購買 Hyundai 電動車款的車主,在保固期內因外力因素維修更換高壓電池,導致電池保固期限被限縮為 1 年或 20,000 公里。今 (12/18) 日 Hyundai 總經銷南陽實業宣佈,重視車主的聲音、關心車主的權益,因此將進一步強化其高壓電池保固政策,新舊車主皆享有高壓電池長達 8 年或 160,000 公里的保固服務(以先到者為準)。

Hyundai 總經銷南陽實業宣佈將進一步強化其高壓電池保固政策,新舊車主皆享有高壓電池長達 8 年或 160,000 公里的保固服務(以先到者為準)。

保固內比照原車到期日,過保固期限同售服零件 1 年/2 萬公里

南陽實業表示,回應臺北內湖廠、中和廠有車主反應事件,以及消費者對電動車使用體驗和長期可靠性的需求,故強化高壓電池保固政策 ; 在保固期內,保險或自費維修更換之高壓電池保固期限,將比照原車高壓電池保固到期日,若車輛已過原車高壓電池保固期限,而保險或自費維修更換時,高壓電池保固期限將同售服零件提供 1 年或 20,000 公里(先到者為準) 保固。

南陽實業宣佈在保固期內,保險或自費維修更換之 Hyundai 電動車款高壓電池保固期限,將比照原車高壓電池保固到期日。
廣  告

Hyundai 提到,旗下電動車款電池,均由國際頂尖電池供應商提供,可在極端氣候、長時間行駛及高充放電頻率下,依然能保持穩定的效能,確保每一顆電池都具備卓越的性能、安全性與耐用性。本次高壓電池保固期限的調整,彰顯 Hyundai 汽車對產品品質的堅持及信心,南陽實業將持續以顧客需求為導向,推動臺灣電動車市場的發展。

南陽實業宣佈,若旗下 Hyundai 電動車已過原車高壓電池保固期限,而保險或自費維修更換時,高壓電池保固期限將同售服零件提供 1 年或 20,000 公里(先到者為準) 保固。

Goodyear固特異冬季購胎優惠,購買指定胎款贈20吋時尚酷黑行李箱、極輕碳纖摺疊傘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7 16:00:00

發文

#620503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Goodyear 固特異宣佈推出「想見你,箱見禮」冬季購胎優惠活動,即日起至 2025 年 1 月 31 日,凡購買 1 組 (4 條) Eagle F1 Asymmetric 6、Assurance ComfortTred、ElectricDrive 全系列,或 Assurance MaxGuard、Assurance MaxGuard SUV 16 吋以上 (含),即送 20 吋固特異時尚酷黑行李箱一個。此外,凡購買 1 組 (4 條) 非上述限定系列之其他花紋輪胎,即可獲贈固特異時尚極輕碳纖摺疊傘一支,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固特異宣佈推出「想見你,箱見禮」冬季購胎優惠活動,即日起至 2025 年 1 月 31 日,凡購買 1 組 (4 條) 指定胎款,即送 20 吋固特異時尚酷黑行李箱一個。
固特異宣佈推出「想見你,箱見禮」冬季購胎優惠活動,凡購買 1 組 (4 條) 非限定系列之其他花紋輪胎,即可獲贈固特異時尚極輕碳纖摺疊傘一支。
廣  告

Goodyear 固特異表示,品牌自 2020 年推出「安心五顧」保固專案,凡購買固特異輪胎,即可享有全面的安心五顧保固服務,內容包含 1 年路損安心保固、90 天滿意體驗保固、1 年免費道路救援、6 年產品品質保固、24 小時客服專線等多項保障,關於旗下輪胎產品的「安心五顧」保固專案,詳細內容內容請參考台灣固特異官網。

固特異推出「安心五顧」保固專案,凡購買固特異輪胎,即可享有全面的安心五顧保固服務,內容包含 1 年路損安心保固、90 天滿意體驗保固、1 年免費道路救援、6 年產品品質保固、24 小時客服專線等多項保障。

鴻海電動車越玩越大!鴻海收購意圖可能加速Nissan與Honda的合併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7 16:00:00

發文

#620503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與 Nissan 傳出將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會合資成立控股公司將兩大品牌業務納入麾下,如果合作成真,兩大品牌再加上 Nissan 持股超過 34%的 Mitsubishi,年銷售規模將可超過 800 萬輛,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不過目前事情尚未定調,仍有變化的可能性,而其中的關鍵,正是臺灣的鴻海科技集團。對於 MIH 聯盟尋找全球出海口的鴻海集團,Nissan 正成為最適當的標的。而甫從與 Renault 聯盟脫身的 Nissan,也因為鴻海的收購意圖,加大與 Honda 的合作力道,轉而出現合併的可能性,為全球汽車市場投下最新的震撼彈。不過,Nissan 最後將花落誰家,目前還有極大的變數。

Honda 與 Nissan 傳出將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會合資成立控股公司將兩大品牌業務納入麾下,而在這項合作案中也有鴻海科技集團的身影,因為鴻海科技集團的意圖收購 Nissan,從而加速了兩大日本品牌的合併。

鴻海併購 Nissan 可立即獲重大利益,MIH 平臺實現全球化量產與數百萬輛規模

鴻海科技集團在 2019 年時就確認將進軍電動車產業,在 2020 年時則是與裕隆集團簽署合資協議成立公司,並創立 MIH 聯盟,推出 MIH 電動車平臺,希望將鴻海集團最擅長的代工模式,擴大至汽車產業,成為鴻海集團在電子代工之後最新的成長核心。為能積極搶攻電動車市場,鴻海科技集團更在 2023 年延攬了在 Nissan 體系累積有 33 年資歷的關潤 (Jun Seki)擔任集團電動車策略長 (Chief Strategy officer for EV) 一職,提供鴻海科技集團於全球電動車領域佈局對策、集團內電動車業務整合、以及產業課題解方。

在 MIH 聯盟成立 4 年以來,鴻海在全球市場一直尋找代工的機會,與許多新創品牌進行代工合作,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只有臺灣的 Luxgen 品牌推出 1 款產品的實績。最大的限制,就來自於鴻海目前還沒有全球的生產網路,無法適時適地為汽車品牌服務,讓其 CDMS 的汽車代工商業模式,遲遲無法大幅推廣。

從此來看,就不難理解併購 Nissan,對於鴻海在 CDMS 事業的發展上,可以帶來多大的好處。

鴻海開發的 MIH 電動車平臺,不僅可以在 Nissan 與 Mitsubishi 次世代電動車陣容獲得廣泛量產,更可以借重兩品牌在電動車生產經驗與全球佈局的生產線。

若成功購併 Nissan,鴻海開發的 MIH 電動車平臺,不僅可以成為 Nissan 與 Mitsubishi 次世代電動車產品的基礎平臺,獲得廣泛量產,並借重兩品牌在電動車生產經驗與全球佈局的生產線,讓迅速累積產量與生產經驗。更甚者,鴻海可以進一步以 Nissan 與 Mitsubishi 兩家車廠產線為基礎,打造出 CDMS 代工事業的全球生產線,進一步建立起跨品牌的電動車代工事業的根基。

事實上,鴻海 CDMS 事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目前電動車生產效率最高的 Tesla。鴻海相信在 CDMS 事業的規劃之下,其代工產線的生產效率,將能超越 Tesla,以更優勢的生產成本,讓 Tesla 轉而將生產都轉交給鴻華。一旦能打下最困難的山頭之後,鴻海將成為全世界電動車生產成本最具優勢的代工廠,所有的品牌,在理智的比較之下,都能將汽車生產轉移給鴻海,讓鴻海於汽車領域內重要其在手機生產上所具備的獨特優勢與生產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代工廠。

以大家所熟悉的高階晶片為例,全世界各大晶片廠牌,都需要把生產交給臺積電。而未來所有電動車的生產,也都會交給鴻海。這就是鴻海在 CDMS 所想要達成的商業目標,也從中可以看出取得全球產線對於鴻海的重要性。因此當 Nissan 這個全球有數的大廠出現在市場上,鴻海自然勢在必得。

鴻海科技集團在 2023 年,延攬了在 Nissan 體系累積有 33 年資歷的關潤 (Jun Seki)擔任集團電動車策略長,而熟悉 Nissan 的優勢也讓其所定 Nissan,作為拓展鴻海電動車事業的重要跳板。

Nissan 在全球各地都擁有生產基地,完整的產銷通路,意味著入主 Nissan 即擁有全球產線,再加上 Nissan 擁有 Mitsubishi 股份,也成了現成的生產基地選擇,同時,兩大品牌在全球的代理商與銷售體系,也將成為鴻海電動車進軍全球新車市場的捷徑。這一點從先前已經傳出 Mitsubishi 將會採用 MIH Model B,來打造 Mitsubishi 電動車即戰力的消息,不難看出箇中優勢所在。

Nissan 在全球各地都擁有生產基地,完整的產銷通路,意味著鴻海入主 Nissan 即擁有全球產線,再加上 Nissan 擁有 Mitsubishi 股份,也成了現成的生產基地選擇。圖為 Nissan 與 Mitsubishi 全球生產基地分布。

掌握 Nissan 主導權關鍵股票,鴻海怎麼買?去哪買?

正好,Nissan 現在是買得下來的。Nissan 面臨重大營運危機,2024 年獲利大幅衰退、全球產能調降與裁員,在 2024 年 12 月中,日經推估其市值僅為 82 億美元。鴻海目前的市值超過 8,000 億美元,2023 年的稅後獲利超過 50 億美元,即便要將 Nissan 全面收購,都不成問題。更何況全球有豐富的金融機構能提供金融工具,在財務方面完全不成問題。

更重要的是,Nissan 現在是買得到的。2023 年 11 月,Nissan 與 Renault 確認重新調整資本關係,Renault 自 1999 年收購 Nissan 高達 43%持股大幅降低至 Renault 與 Nissan 雙方各持股 15%,Renault 所出售的 Nissan 股權交由法國信託基金收購。而這批目前仍有多達 22.8%的股票在信託基金的手中,待價而沽。其就成為鴻海意圖收購 Nissan 股權並取得經營權的突破口。

廣  告

鞏固日資企業? 還是不抱團會被孤立?Honda 必需入主的原因

不過鴻海如此積極想買,卻不見得買得到,因為這中間還出現了另一日本車廠─Honda。

Honda 會加入這場併購風波,乍看之下似乎有著救國救民的英勇,因為在 2023 年全球銷售成績來看,Honda 全年累計超過 398 萬輛,領先 Nissan 累計的 344 萬輛,換言之雖然同樣遭遇中國市場的大幅失利,但相比於 Nissan 似乎 Honda 在銷售表現上還是相當穩定。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日本品牌包含 Daihatsu、Mazda、Isuzu、Suzuki、Subaru,都與豐田集團有著資本與技術合作,也就是豐田陣營,而 Nissan 與 Mistusibhi 現隸屬於 Renualt-Nissan-Mitsubishi 聯盟成員。換句話說,日本車廠中,Honda 是孤獨的存在。

放眼全球汽車市場,面對快節奏的電動車研發,各大汽車公司無不到處結盟合作,希望以更大的規模基數,來分攤面對高昂的研發與生產成本,以面對電動車的海嘯。而 Honda,正在孤立無援的窘境。好不容易在 8 月份才與 Nissan 達成了合作的協議,若鴻海科技集團若順利收購 Nissan 股權,Honda 將再回到孤家寡人、自立自強的景況。

在這樣的考量之下,也不難理解 Honda 想要加快與 Nissan 整併的步調,更精確的說,Honda 有著不得不把 Nissan 拿下的壓力。

上圖為 Toyota、Mazda 與 Subaru 先前舉辦「Multipathway Workshop」記者會,宣佈攜手開發對應電氣化發展,而這也透露除了 Nissan、Mitsubishi 與 Honda 之外,日本品牌的泛豐田陣營。Honda 如果沒有與 Nissan 報團將會被孤立。

Honda 與 Nissan 報團機會高,但事情尚未完全定案

結合 Honda 有不得不的理由以及種種跡象來看,Honda 與 Nissan 合併的機會相當高,外媒報導也傳出雙方將在近期內就會簽署合作備忘錄,但事情仍舊存在著一些變數,包含了 Renault、銀行團、甚至於日本產業經濟省等在內,Nissan 的被併購牽扯到多方利益,兩大品牌合併也有諸多內容與條款需要達成協議,還是存在著破局可能性,這也意味著資源雄厚的鴻海科技集團,仍有一搏的機會。

高英凱總編輯

評論

從 Honda 與 Nissan 展現的焦慮,看到鴻海電車「玩大的」衝擊

Honda 與 Nissan 能否順利走向合併,創造年銷售達 800 萬輛規模的日系汽車集團?抑或是鴻海集團來個半路搶轎,突襲將 Nissan 與 Mitsubishi 納入麾下,躍升全球重量級汽車集團?目前事件仍在發展中,但是不管結局如何?從鴻海先前於 2016 年以約 35 億美元併購 Sharp 震驚日本產業界,到此次鴻海傳出有意併購 Nissan 的企圖,若對照 Honda 與 Nissan 從 2024 年初簽署合作備忘錄,才到年底就急劇轉向朝合併推進的動向,可以清楚看到在電動車「玩大的」鴻海集團,已對汽車產業界帶來始料未及的衝擊。


[U-EV] Lanzador延後至2029年投產,Lamborghini放緩純電動車上市計畫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6 16:00:00

發文

#620500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儘管已陸續推出 Revuelto、Urus SE 與 Temerario 共 3 款插電式油電車型,並於 2023 年 8 月北美 Monterey Car Week 活動、首演了品牌全新純電概念車:Lanzador,且預告這款 Ultra GT 定位的純電跨界作品將在 2028 年開始量產,但是 Lamborghini 執行長 Stephan Winkelmann 日前受訪時卻表示:由於超跑市場還沒有為電動車做足準備,所以 Lanzador 將延後至 2029 年才開始量產。

2023 年 8 月於北美 Monterey Car Week 活動全球首演的 Lanzador,是 Lamborghini 第一款純電動車,採 Ultra GT 跨界定位,為雙門 4 座純電超級 GT 跑車。

其實 2023 年 11 月時,Stephan Winkelmann 便曾說過,Lamborghini 正在打一場持久戰。而且他們也有足夠的時間來決定是否需要加速或推遲電動車的推出,並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考慮延後任何計畫,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希望在 10 年內擁有第一輛電動車,而且必須是全新的車系:我們第 4 個車系。

在 2024 年 1 月,Lamborghini 的更新版「Direzione Cor Tauri」電能計畫中,2028 年他們就會推出量產版 Lanzador,並在 2029 年帶來純電超級 SUV:電動版的 Urus 後繼車。
廣  告

所以技術上來看,即使 Lanzador 比原訂計劃晚一年上市,但是它依然可以滿足 Stephan Winkelmann「在 10 年內推出純電動車」的預測;不過,無論如何、Lamborghini 對於如何及何時推出電動車非常謹慎。

Lamborghini 在陸續推出 Revuelto、Urus SE 與 Temerario 後,目前旗下新車已全數為插電式油電車型。

此外,雖然 Lamborghini 的主要競爭對手:Ferrari,預計 2025 年便會推出品牌第一款純電動車,但是 Stephan Winkelmann 看來並不擔心,還表示:我們認為 2029 年推出電動車並不算晚,因為在超級跑車的世界,市場應該在 2025 年或 2026 年才會對電動車的來臨準備就緒!


以專屬點綴特式車來告別市場,日本Suzuki推出Swift Sport ZC33S Final Edition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6 16:00:00

發文

#620500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雖然 Suzuki 第 4 代 Swift 已於全球各地市場陸續上市,但關於新款 Swift Sport 車型的推出至今都還未有更進一步消息,同時國內部分 Swift Sport 早已停止導入、新車也已經完售。而日本 Suzuki 也在今 ( 12/17 ) 推出名為 ZC33S Final Edition 的 Swift Sport 特式車型,在外觀及內裝都賦予專屬的識別點綴,新車也提供 6 速手排/自排的設定,售價為 2,329,800 日圓 ( 6MT、約新臺幣 49.2 萬元 ) 與 2,401,300 日圓 ( 6AT、約新臺幣 50.7 萬元 ) 。

日本 Suzuki 推出名為 ZC33S Final Edition 的 Swift Sport 特式車型,在外觀及內裝都賦予專屬的識別點綴,新車也提供 6 速手排/自排的設定,售價為 2,329,800 日圓與 2,401,300 日圓。

Swift Sport ZC33S Final Edition 將於 2025 年 3 月~2025 年 11 月期間限定生產,並在 2025 年 3 月 19 日正式販售,而在這款特式車登場之後,Suzuki 原廠也宣布 Swift Sport 標準版車型會在 2025 年 2 月停產,確認這款運動化的掀背小鋼砲將告別市場。

內、外注入專屬設計樣貌

日本 Suzuki 這次所推出的 Swift Sport ZC33S Final Edition,其動力規格上並沒有做更動,同樣搭載的是 1.4 升 Booster Jet 渦輪增壓引擎,擁有最大 140 匹馬力與 23.4 公斤米扭力,搭配上的是前輪驅動和 6 速手排/自排設定,在 WLTC 標準下,手排車型平均油耗為 17.6km/L、自排車型則是 16.6km/L。雖然動力上並未進行調校,不過 Swift Sport ZC33S Final Edition 在車內與車外都有許多精心的設計。

日本 Suzuki 這次所推出的 Swift Sport ZC33S Final Edition,其動力規格上並沒有做更動,同樣搭載的是 1.4 升 Booster Jet 渦輪增壓引擎,擁有最大 140 匹馬力與 23.4 公斤米扭力,搭配上的是前輪驅動和 6 速手排/自排設定。

先看到外觀部分,Swift Sport ZC33S Final Edition 進行了一些黑化點綴,也賦予車輛更運動化的性格;首先車頭的前格柵以亮黑色來呈現,搭配上 LED 前霧燈,同時霧燈外框同樣也以亮黑色做設計。車側部分,可以看到足下採用專屬的亮黑色 17 吋輪圈,而煞車卡鉗也採用紅色的樣式,至於在 C 柱的地方也印上了有著 ZC33S 專屬貼飾;車尾部分則是在 Sport 的徽章中,採用了紅、黑來做搭配。

車頭的前格柵以亮黑色來呈現,搭配上 LED 前霧燈,同時霧燈外框同樣也以亮黑色做設計。
車側部分,可以看到足下採用專屬的亮黑色 17 吋輪圈,而煞車卡鉗也採用紅色的樣式。
在 C 柱的地方也印上了有著 ZC33S 專屬貼飾。
車尾部分則是在 Sport 的徽章中,採用了紅、黑來做搭配。
廣  告

進入到車內,原廠也在 Swift Sport ZC33S Final Edition 一些細節上來做點綴,方向盤部分其在中、下段內裡飾板以銀色來呈現,同時在中控臺上有著 Sport 字樣的銀色飾板,相仿的設計也用在車門旁,至於在排檔桿周遭也有印上 ZC33S 的銀色飾板,更是彰顯特式車的不同之處。至於原廠也提供整套的攝影鏡頭套件與 USB 插座等等可選配,另外雙色的車頂配色也都是需要選配。

進入到車內,原廠也在 Swift Sport ZC33S Final Edition 一些細節上來做點綴。
方向盤部分其在中、下段內裡飾板以銀色來呈現。
同時在中控臺上有著 Sport 字樣的銀色飾板。
車門飾板與中控臺設計有些異曲同工之處。
排檔桿周遭也有印上 ZC33S 的銀色飾板。

Nissan 2025「喜蛇送平安 安心守護」新春健檢活動開跑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6 16:00:00

發文

#620500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歲末時節將至,Nissan 與您一起預備迎接新年的到來,特別推出 Nissan 2025「喜蛇送平安,安心守護」春節健檢活動,提供多項行車安全檢查、精美新春回廠好禮、烤漆優惠及新春限量紅利點數加價購等多項優惠,活動期間自 2024 年 12 月 16 日起至 2025 年 1 月 18 日止,於全臺 Nissan 服務廠同步開跑,Nissan 貼心邀請車主回廠進行愛車健檢,安心迎接新春旅程。

新春健檢活動期間,Nissan 更同步準備多項豐富好禮,凡回廠健檢自費滿 300 元,即可獲得 Nissan 安心守護紅包袋乙份;使用 Nissan Care APP 預約回廠定保,自費滿 1,000 元,即贈 Nissan 小龍報喜平安吊飾鑰匙圈乙個,且在廠等候並結帳,還可參加新春開運紅包現場抽獎活動;自費滿 3,000 元再加碼 LG CordZero TM A9K+濕拖無線吸塵器抽獎活動資格,讓車主安心駕駛,同時有精緻好禮相伴。

為感謝廣大支持與熱愛 Nissan 的車主,新春健檢活動期間,Nissan 提供超值愛車烤漆優惠折扣,鈑噴零件單件更換 988 元起,局部烤漆單片 85 折起、全車烤漆優惠價 75 折起;活動期間回 Nissan 服務廠,一次更換 2 條以上 (不限尺寸、花紋) 普利司通輪胎車主,即可參加 iPhone 16 pro 256G、飛樂救車打氣多功能機 1 折優惠券抽獎活動。另外,Nissan 持續推出市場超低價電瓶及精選配件破盤特惠價,更換指定品牌電瓶,週週再抽等值電子抵用券,讓車主享受超值又優惠的保修服務體驗。

廣  告

除上述優惠外,Nissan 玉山悠遊聯名卡卡友於活動期間,單筆刷卡滿 5,000 元即贈「100 元電子保修抵用券」,滿 8,000 元贈「200 元電子保修抵用券」;滿 1,000 元還可再參加雲品酒店住宿券 (建議售價 11,500 元)抽獎活動。

新的一年,Nissan 將繼續秉持最專業的技術及最優質的服務,協助所有車主確保行車平安順利,讓所有 Nissan 車主都能安心返鄉、歡喜團圓,相關活動詳情及服務據點請洽 Nissan 服務專線或至活動網站查詢。


DFSK A380 WINMAX全新上市現正陸續領牌交車中,本月購車再享多重優惠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6 16:00:00

發文

#620500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DFSK A380 WINMAX 自全新上市以來,便以其出色的實用性獲得眾多車主青睞,現正陸續領牌交車中。DFSK A380 WINMAX 擁有超大貨廂空間,輕鬆滿足大小企業運輸需求;此外,車輛配備實用的側滑門與後尾門設計,無論裝卸貨物還是載人使用,都能提供極大便利性。全新車型已經全面登場,歡迎各位頭家親臨全臺各據點,親自體驗這款結合靈活性與功能性的商務車。現在預約試乘,即可更深入了解其優勢!

DFSK A380 WINMAX 自全新上市以來,便以其出色的實用性獲得眾多車主青睞,現正陸續領牌交車中。
DFSK A380 WINMAX 擁有超大貨廂空間,輕鬆滿足大小企業運輸需求;此外,車輛配備實用的側滑門與後尾門設計,無論裝卸貨物還是載人使用,都能提供極大便利性。

大穩發 S2.5t 是國內 2 噸半輕型貨車市場中少見的雙廂車型,結合 4 人座舒適空間與 2,060mm x 1,540mm 的寬敞貨臺,最大載重達 1,270 公斤,並貼心配備後座中央空調,讓頭家們兼顧事業與乘坐舒適。金穩發 S2.5t 採用單廂車體設計,擁有 2,900mm x 1,540mm 的大貨臺空間與 350mm 的低貨箱板高,提供高達 1,342 公斤的載重能力,並具備 2.51 噸的跨級距載重表現,是重載需求者的最佳選擇。

大穩發 S2.5t 是國內 2 噸半輕型貨車市場中少見的雙廂車型,結合四人座舒適空間與 2,060mm x 1,540mm 的寬敞貨臺,最大載重達 1,270 公斤;金穩發 S2.5t 採用單廂車體設計,擁有 2,900mm x 1,540mm 的大貨臺空間與 350mm 的低貨箱板高。
廣  告

DFSK 本月祭出超值商用車優惠三重奏,選擇 A380 WINMAX,汰舊換新優惠低至 60.8 萬元起,並加贈 6 大專屬好禮,讓您輕鬆擁有一輛功能強大、空間寬敞的商用車,提升運輸效率和行車安全。無論是貨運還是商務差旅,都能滿足您的各種需求。另外大穩發 S2.5t 領牌禮放送超過 5 萬元,還可享 2 萬購車金以及 40 萬分期 0%利率,並加贈價值 2 萬元的豪華配件,包括盲點偵測器、Mio 前行車紀錄器、遙控器、晴雨窗和蜂巢式腳踏墊等,讓您的車輛更具實用性與安全性,汰舊換新最低 58.8 萬元起。

DFSK 本月祭出超值商用車優惠三重奏,選擇 A380 WINMAX,汰舊換新優惠低至 60.8 萬元起,並加贈 6 大專屬好禮,讓您輕鬆擁有一輛功能強大、空間寬敞的商用車,提升運輸效率和行車安全。
大穩發 S2.5t 領牌禮放送超過 5 萬元,還可享 2 萬購車金以及 40 萬分期 0%利率,並加贈價值 2 萬元的豪華配件。

對於需要更靈活運輸的車主,金穩發 S2.5t 也提供 40 萬分期 0%利率,並附贈價值萬元的配件,包含前後鏡頭行車紀錄器、遙控器、晴雨窗和蜂巢式腳踏墊等,讓您的商務運輸更加便捷,汰舊換新最低 44.8 萬元起。

金穩發 S2.5t 也提供 40 萬分期 0%利率,並附贈價值萬元的配件,包含前後鏡頭行車紀錄器、遙控器、晴雨窗和蜂巢式腳踏墊等,讓您的商務運輸更加便捷,汰舊換新最低 44.8 萬元起。

首位腦性麻痺全癱人士成功登頂玉山,紀錄片《我只剩下勇敢》12月23日全網獻映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6 16:00:00

發文

#620500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福斯商旅秉持#WeNotMe 品牌精神,力助重度腦麻兒小比與小比媽媽陳嘉齡成功登頂玉山,再創無障礙移動議題新高度!為了實現這項壯舉,福斯商旅號召各界專業人士組成「玉山遠征隊」,歷經九個月籌備期,克服自然環境與人為挑戰,最終成功登上台灣制高點、東北亞最高峰-玉山,為小比母子一圓夢想。紀錄片《我只剩下勇敢》全程紀錄這趟壯麗旅程,並於今日大銀幕試映,讓大家一同見證這段磅礡動人的生命故事!

台灣福斯商旅總裁巫詩棻表示:「福斯商旅始終致力於推動行動不便族群的移動福祉,並成為陪伴著他們探索世界的夥伴,我們深信#WeNotMe 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由眾人齊心同力,所帶來改變人生、社會的一股力量。透過這部紀錄片,我們希望為觀眾帶來正能量與啟發,並將此片獻給全台灣無畏無懼的家人。」

福斯商旅今於 12 月 16 日舉辦《我只剩下勇敢》紀錄片首映,重現重度腦麻兒小比與小比媽媽陳嘉齡成功登頂玉山的全過程。

高山平地皆無懼挑戰,小比母子完賽 300 場路跑

就在紀錄片首映會前一日,小比母子完成人生第 300 場馬拉松,再次創下個人里程碑!回顧這一路「跑」來,小比媽媽坦言經常被言語攻擊、被質問為何不讓身體狀況特殊的兒子待在家休息,但她從未輕易退縮,也從未停下腳步。23 年來,為母則強的她始終陪伴著小比,完成各種移動與挑戰,支撐她前行的,是對兒子無條件的愛與信念。福斯商旅深受小比媽媽堅持不懈的態度所感動,從「以人為本」的品牌精神#WeNotMe 出發,在得知小比媽媽想帶小比一起看全臺最美的風景之一「玉山」後,決定全力協助這對母子實現攻頂玉山的夢想,成為陪伴他們探索世界的夥伴,並將他們的人生目標化為現實。

玉山遠征隊的成員齊聚一堂,分享全力協助小比母子實現攻頂玉山夢想的心路歷程,台灣福斯商旅總裁巫詩棻秉持#WeNotMe 品牌精神,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為觀眾帶來正能量與啟發。

福斯商旅號召各界專業好手,齊力組成「玉山遠征隊」

福斯商旅整合專業資源,邀請山岳界資深前輩「小鬍子教練」戴昌盛擔任攀登玉山總領隊,提供專業訓練指導,並安排合歡山山訓測試小比的揹負狀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計劃。在攀登過程中,戴教練持續調整隊伍步伐並給予鼓勵,確保順利登頂。

在醫療支援方面,小比的長年主治醫師、兒童神經內科專家張瑛玿醫師進行了詳盡的評估,給予正面支持。同時,高山醫學專家、新北雙和醫院的陳信儒醫師也加入會診,研議小比可能在高海拔環境中的身體狀況變化,並實際參與遠征隊陪伴小比,制定攀登過程中的診斷依據與標準。此外,長期關注公益的演員李霈瑜,深受小比媽媽的故事啟發,熱情加入遠征隊,成為小比母子旅途中的最暖啦啦隊,以實際行動支持無障礙移動,為這趟攀登之旅增添更多溫馨與感動。

廣  告

陰雨路上的堅持與奇蹟 攻頂瞬間迎接晴空感動

經過多次醫療評估、事前開會準備,福斯商旅、小比、小比媽媽與玉山遠征隊終於踏上征途。雖然一開始氣勢滿滿,但沒想到一路陰雨綿綿,眾人的體力與信心也跟著氣溫一路下滑,不禁為隔天是否能順利攻頂感到忐忑不安。但轉頭看到小比,隊友們又彼此打氣:「已經完成一半的路了,就看明天!」,小比媽媽也再次鼓起當初立定目標的勇氣與意志力,在團隊隊員眾志成城的鼓舞下,終於在 11 月 13 日成功登頂玉山主峰!攻頂時也驚喜發現,越接近山頂天空就越晴朗,登頂瞬間的壯闊大景更讓全員心中湧出滿滿感動。

紀錄片《我只剩下勇敢》將於 12 月 23 日正式在福斯商旅官方頻道播映,電影原聲帶將同步於各大音樂串流平台上線,歡迎民眾上線聆聽,小比母子亦可從中獲得音樂全額版稅。

#WeNotMe 精神不止步,聆聽音樂即能加入愛心行動

紀錄片《我只剩下勇敢》忠實紀錄小比與小比媽媽攻頂玉山的過程,將於 12 月 23 日正式在福斯商旅官方 YouTube 頻道、官方 Facebook 粉絲專頁,以及 Line TV 福斯商旅專屬頻道播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本片量身打造的原聲帶主題曲《後冬》由小比媽媽親自獻唱,深情詮釋她對小比無私的愛;而片尾配樂則融入玉山守護者—布農族人古調,吟唱出《Madaidaz Mamita tu Cina》(偉大的媽媽),純淨的 Acapella 歌聲致敬偉大的母愛,為影片畫下溫暖又震撼人心的句點。

《我只剩下勇敢》電影原聲帶將同步於各大音樂串流平台 2 上線,民眾只要在串流平台點擊聆聽原聲帶曲目,小比母子亦可從中獲得音樂全額版稅。福斯商旅號召大眾用音樂為小比母子的生活注入更多力量。亦歡迎企業商家影廳包場,與員工夥伴們一同感受這部紀錄片帶來動人的生命動能。


第二屆2024 Audi Celebrity Cup名人菁英盃完美落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6 16:00:00

發文

#620501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多年來,四環品牌在全球積極推廣體育運動,支持人才發展,同時深化與各地市場的連結。延續這份承諾,2024 年台灣奧迪推出《Audi Golf League 揮出你的進化之路》年度計畫,透過品牌賽事、親子高球營、展間活動等多元高球活動,持續創造美好顧客體驗。

今 (17) 日在大溪高爾夫俱樂部隆重舉行的 Audi Celebrity Cup 名人菁英盃高爾夫球賽,則為今年的高球活動畫下圓滿結尾。Audi Celebrity Cup 匯聚來自全臺北中南的高球菁英,以球會友,共襄盛舉。今年賽事更邀請到 Audi Golf League 三位高爾夫球大使─詹世昌、李玠柏與錢珮芸親臨賽事,為參賽選手提供專業指導與技術建議,一同往追求卓越球技的路上邁進。

Audi Celebrity Cup 名人菁英盃高爾夫球賽,今年賽事邀請到 Audi Golf League 三位高爾夫球大使─詹世昌、李玠柏與錢珮芸親臨賽事。

活動現場更展示品牌純電車款 Audi Q4 Sportback e-tron,其寬敞的行李置物空間可輕鬆容納高爾夫球具,為球友帶來便利且舒適的用車體驗。同時,Audi Q4 Sportback e-tron 融合高效性能與經典設計,提供流暢穩定的操控感,與高爾夫運動的專注與優雅精神相呼應。

廣  告

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表示:「Audi 品牌與運動的關係相當緊密,今年初,我們啟動了 Audi Golf League 計畫,名人菁英盃高球賽作為今年計畫的完美收尾,希望為熱愛高球運動的消費者創造深刻的體驗機會。未來我們也會持續以實際行動支持體育活動,攜手共創精彩的運動旅程。」


Toyota Prado和Kia EV5獲得5星評級、Suzuki Swift僅拿1星,ANCAP公布最新測試成績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5 16:00:00

發文

#620498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期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的新車安全評等制度 ANCAP 公布新一輪測試成績,接受考驗的車款包含 Toyota Prado、Kia EV5 和 Suzuki Swift,前兩者最終都獲得最高 5 星的肯定,至於 Swift 先前在 Euro NCAP 曾獲得 3 星的評級,不過由於在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上市的規格版本與歐洲不同,因此再進行額外測試,然而最後卻僅得到了 1 星的評價,不過國內所販售的 Swift 其是與 ANCAP 測試版本不同。

Toyota Prado 獲得 ANCAP 5 星肯定。
Kia EV5 獲得 ANCAP 5 星肯定。
Swift 先前在 Euro NCAP 曾獲得 3 星的評級,不過由於在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上市的規格版本與歐洲不同,因此再進行額外測試,然而最後卻僅得到了 1 星的評價,不過國內所販售的 Swift 其是與 ANCAP 測試版本不同。

在這次 ANCAP 所公布的評測成績中,Toyota Prado 和 Kia EV5 均得到了最高 5 星的肯定。先看到 Prado 的表現,4 大項測試成人防護、兒童防護、行人防護和安全輔助成績,依序拿到 85% ( 34.39/40 ) 、89% ( 43.62/49 ) 、84% ( 53.38/63 ) 與 82% ( 14.83/18 ) ,在正面偏位撞擊測試項目中,駕駛和前排乘客多數的關鍵身體部位保護都相當良好,而在駕駛腿部下段和胸部的保護被評為足夠與邊緣,另外 ANCAP 表示對於第二排兒童假人的保護性很好,獲得了最高分。

Toyota Prado 4 大項測試成人防護、兒童防護、行人防護和安全輔助成績,依序拿到 85% ( 34.39/40 ) 、89% ( 43.62/49 ) 、84% ( 53.38/63 ) 與 82% ( 14.83/18 ) 。

至於 EV5 4 大項測試成績依序為成人防護 88% ( 35.47/40 ) 、兒童防護 86% ( 42.41/49 ) 、行人防護 74% ( 46.96/63 ) 和安全輔助 ( 14.79/18 ) ;ANCAP 表示,在側面撞擊項目中,駕駛的保護獲得最高分,同時在正面偏位撞擊時,兩個假人兒童的防護也獲得最高分,並且在自動煞停系統的作動表現也很出色。不過在立桿撞擊項目中,前座乘客的頭部保護稍微沒那麼夠,另外在正面偏位測試中,前座乘客的膝蓋可能會與前方頂觸,因此也有所被扣分。

EV5 4 大項測試成績依序為成人防護 88% ( 35.47/40 ) 、兒童防護 86% ( 42.41/49 ) 、行人防護 74% ( 46.96/63 ) 和安全輔助 ( 14.79/18 ) 。

廣  告

ANCAP 提到,先前進行 Honda Civic、CR-V 和 ZR-V 進行評測時發現歐洲和當地市場的安全配備有所差異,而這點也和此次 Swift 的情況有些相似,最終 Swift 僅拿到 1 星,不過當地販售車型其是和歐洲與國內都不同,國內的 Swift 其是走向歐規設定。

在 4 大項測試成績中,依序拿到成人防護 47% ( 18.88/40 ) 、兒童防護 86% ( 29.24/49 ) 、行人防護 74% ( 48.40/63 ) 和安全輔助 ( 9.78/18 ) ;在正面偏位撞擊測試中,駕駛的胸部和腿部受傷風險都較高,而在全寬撞擊項目中,後排乘客的胸部保護表現也不佳,該項也被評為差,同時在正面和側面撞擊測試時,兒童假人的頭部與胸部防護表現並不好,ANCAP 也提到 59%的兒童防護成績是至今最低分數。

Swift 這回在 ANCAP 的測試僅拿到 1 星,4 大項測試成績中,依序拿到成人防護 47% ( 18.88/40 ) 、兒童防護 86% ( 29.24/49 ) 、行人防護 74% ( 48.40/63 ) 和安全輔助 ( 9.78/18 ) 。


[間諜照]三菱中小型休旅再現蹤!Mitsubishi XForce偽裝測試車國內捕獲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5 16:00:00

發文

#620498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的中華汽車法說會曾預告未來兩年會推出國產 Mitsubishi 新車,不過未透露導入的車款,但此前國內網友就曾捕獲到 Mitsubishi 最新推出的中小型休旅 XForce 身影,即便原廠僅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任何車型都會研究評估」的說法,但隨著偽裝測試車的捕獲,也更加深了 XForce 引進國內的可能性。而就在近期 U-CAR 網友捕獲到 1 輛貼滿偽裝貼紙的測試車,雖然被包的密不透風,不過從整體輪廓、車尾樣貌以及輪圈造型,推測應就是 XForce。

先前的中華法說會曾預告未來兩年會推出國產 Mitsubishi 新車,不過未透露導入的車款,但此前國內網友就曾捕獲到 Mitsubishi 最新推出的中小型休旅 XForce 身影,而原廠僅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任何車型都會研究評估」的說法。
就在近期 U-CAR 網友捕獲到 1 輛貼滿偽裝貼紙的測試車,雖然被包的密不透風,不過從整體輪廓、車尾樣貌以及輪圈造型,推測應就是 XForce。

2025 年 Mitsubishi 新車會是 XForce 嗎?

Mitsubishi 所推出的全新中小型休旅產品 XForce,其最初是在 2023 年 8 月於印尼發表,主要也是先鎖定東南亞市場,而這也是目前 Mitsubishi 的規劃,現階段以東協市場為重心。而隨著 XForce 在 2024 年 7 月份於菲律賓上市後,更增添不少導入國內市場的契機,主要也在於 XForce 也擁有了左駕的車型,如今現在國內網友也再次捕獲到了 XForce 測試車的身影。

從 U-CAR 網友捕獲到的照片來看,這輛測試車雖然佈滿全身的偽裝貼紙,不過其輪廓是和 XForce 非常相似,並且從車尾看來,其牌照框是落在下半部,也與 XForce 的設計相吻合;此外,輪圈的造型是最明顯之處,五幅刀削式的設計更能辨別出應就是 XForce。

從 U-CAR 網友捕獲到的照片來看,這輛測試車雖然佈滿全身的偽裝貼紙,不過其輪廓是和 XForce 非常相似,並且從車尾來看,其牌照框是落在下半部,也與 XForce 的設計相吻合。
輪圈的造型是最明顯之處,五幅刀削式的設計更能辨別出應就是 XForce。

從原廠所公布的資訊來看,XForce 車身尺碼為車長 4,390mm、車寬 1,810mm、車高 1,660mm、軸距 2,650mm,其為中小型休旅的級距,而綜觀在國內的競爭者,包含了 Honda HR-V、Toyota Yaris Cross、Nissan Kicks、MG ZS 等車款。

配備設定部分,參考海外規格,XForce 採用的是 12.3 吋的中央資訊螢幕,搭配上 8 吋數位儀表,另外音響系統也和 Yamaha 合作來開發,原廠強調音響系統可以對應到車速來調整音量和音質,即使行駛在崎嶇的道路上,也能提供清晰低音、中音和高音的聲調;此外,音響系統能提供 4 種聲音類型,來滿足不同喜好和格調的聲樂享受。

從原廠所公布的資訊來看,XForce 車身尺碼為車長 4,390mm、車寬 1,810mm、車高 1,660mm、軸距 2,650mm,其為中小型休旅的級距。
配備設定部分,參考海外規格,XForce 採用的是 12.3 吋的中央資訊螢幕,搭配上 8 吋數位儀表,另外音響系統也和 Yamaha 合作來開發。
廣  告

動力部分,目前 XForce 僅有單一動力設定,搭載的是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最大馬力及大扭力分別為 104 匹和 14.3 公斤米,同時原廠也提供 XForce 共 4 種駕駛模式,包括一般 Normal、砂石路面 Gravel、泥濘 Mud 以及濕地 Wet;此外,XForce 搭載了 AYC 主動偏航控制系統,可分別控制左前和右前輪的驅動力、制動力、牽引力及轉向,透過系統精準分配,能有效應付各種路段的變化。安全輔助系統也包括了 ACC 自適應巡航、FCM 前方碰撞緩解、AHB 自動遠光燈、盲點偵測、LCA 車道變換輔助、RCTA 後方交叉路口警示等。

動力部分,目前 XForce 僅有單一動力設定,搭載的是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最大馬力及大扭力分別為 104 匹和 14.3 公斤米,同時原廠也提供 XForce 共 4 種駕駛模式,此外,XForce 搭載了 AYC 主動偏航控制系統。

引擎效能與安全規格強化,新年式Fuso Canter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5 16:00:00

發文

#620499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戴姆勒亞洲商車股份有限公司 ( DTAT ) ,針對國民貨車代表 Canter 推出新年式車型,以多項升級滿足國內法規需求,尤其在引擎效能調校與安全規格等再進化。DTAT 針對新年式 Canter 5 噸貨車車款更以出廠便完成代檢、快速完成交車/領牌、獨家設定的全新貨床,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不僅如此,全臺服務廠也將在 12 月 16 日正式展開為期 40 天的【時來運轉.蛇龍舞春】服務活動,不僅有 28 項免費車輛健檢,還有購車優惠活動。

台灣戴姆勒亞洲商車股份有限公司 ( DTAT ) ,針對國民貨車代表 Canter 推出新年式車型,以多項升級滿足國內法規需求,尤其在引擎效能調校與安全規格等再進化。

新年式 Canter 加寬貨床使其擁有較寬大的載貨空間,並升級鋼材作為橫樑材質,具備更加出色的耐用性。同時,經過優化的引擎,不僅動力表現更為出色,更以與同級相比較低稅金,降低車主營運成本,並且提升 DPF 排碳效能,提升使用壽命與便利性,再透過世界首創 Duonic 濕式雙離合器自手排系統,結合自排的便利性與手排的耐用性,讓新手駕駛也能輕鬆上手。

新年式 Canter 加寬貨床使其擁有較寬大的載貨空間,並升級鋼材作為橫樑材質,具備更加出色的耐用性。
經過優化的引擎,不僅動力表現更為出色,更以與同級相比較低稅金,降低車主營運成本,並且提升 DPF 排碳效能,提升使用壽命與便利性。

除了效率與便利性,新年式 Canter 更主動加入多項先進的安全配備。車輛搭載了 AEBS 自動緊急煞車系統,能在危險發生時自動煞停,有效降低碰撞風險;BOS 煞車優先系統則確保緊急情況下煞車的絕對優先,進一步提升安全性。HAS 坡道起步輔助系統則在坡道起步時穩定車輛,讓駕駛更加安心。此外,還將更高解晰的 7 吋四鏡頭行車視野輔助系統整合進車輛,讓行車更加安全可靠。

廣  告

此外,Fuso 特別於 2024 年歲末至 2025 年新春期間推出【時來運轉.蛇龍舞春】服務月活動,為所有車主提供專屬的回廠優惠與感恩回饋。活動期間為 2024 年 12 月 16 日至 2025 年 1 月 24 日,享有以下多重優惠:

  1. 28 項免費車輛健檢服務:涵蓋動力、冷卻、尿素、底盤及輪胎系統的全面檢查,確保車輛行駛狀態良好,為新一年的挑戰做好準備。
  2. 指定零件更換 85 折優惠:針對健檢中涉及的動力系統、冷卻系統、尿素系統、底盤系統及輪胎系統提供零件更換 85 折優惠,讓維修更經濟實惠。
  3. 鈑噴 8 折優惠:活動期間,不分品牌與車型,進廠整裝鈑噴可享【鈑烤工資 8 折】及【外觀件零件 8 折】優惠,讓愛車煥然一新。
  4. 輪胎 8 折換新優惠:針對乘用車、Fuso Canter 3.49 噸與 5 噸小型貨車,提供輪胎 8 折換新優惠,提升行車安全性。
  5. Fuso 全車系購車優惠:即日起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購買 Fuso 全車系並交車,即可享有各項專屬購車優惠,助您輕鬆入主高效能車款。

電氣化車款占比持續增加,經濟部公布113年1~10月新車掛牌統計資料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5 16:00:00

發文

#620499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經濟部於今 ( 12/16 ) 公布關於 113 年 1 月~10 月新車領牌數統計資料,以及其對比之前成長的比率,這之中電氣化新車掛牌數快速攀升,近 5 年平均年增率逾 6 成,尤其又以電動車成長最為明顯,相對的燃油車的新車領牌數則明顯下滑;至於油電混車動力車型占整體汽車新車掛牌數逾 1/4,另外根據經濟部公布的資料,德國為我國電動汽車最大進口國,其進口值為最高。

經濟部於今 ( 12/16 ) 公布關於新車領牌數統計資料,以及其對比之前成長的比率,其中是以電氣化車款為這次主軸,這之中電氣化新車掛牌數快速攀升,近 5 年平均年增率逾 6 成,尤其又以電動車成長最為明顯。

據經濟部統計,隨缺料緩解,進口車到港交車數增加,112 年營收達 8,885 億元,年增 17.4%,規模值及增幅均創歷年新高,而 113 年累計 1-10 月營業額 7,601 億元,續增 3.8%。聚焦在電氣化車款部分,經濟部表示,108 年電氣化新車掛牌數大幅年增逾 2 倍,之後每年以雙位數增幅快速攀升,近 5 年 ( 108-112 年 ) 平均年增 66.8%,113 年 1-10 月新車掛牌數達 12.8 萬輛,規模已超越 112 年全年 12.5 萬輛,續增 28.5%。

據經濟部統計,隨缺料緩解,進口車到港交車數增加,112 年營收達 8,885 億元,年增 17.4%,規模值及增幅均創歷年新高,而 113 年累計 1-10 月營業額 7,601 億元,續增 3.8%。

其中電動車領牌數超過 3.1 萬輛,油電混合車則是近 9.7 萬輛;相反的,燃油汽車新車掛牌數於 110 年後均低於 40 萬輛,近 5 年平均年減 3.7%,113 年 1-10 月續減 14.2%,數量不到 25 萬輛。在電動車持續蓬勃之餘,油電混合車款的比例也有所提升,其中油電混合車占新車比例達 25.7%,較 107 年增加 23.7 個百分點,占比和上升幅度則高於純電動車之 8.2%及 8.0 個百分點;整體來說,電氣化車款占整體新車掛牌數由 107 年之 2.2%上升至 113 年 1-10 月的 33.9%

1~10 月電動車領牌數超過 3.1 萬輛,油電混合車則是近 9.7 萬輛;相反的,燃油汽車新車掛牌數於 110 年後均低於 40 萬輛,近 5 年平均年減 3.7%,113 年 1-10 月續減 14.2%,數量不到 25 萬輛。
廣  告

而根據海關進口統計,電動汽車進口值由 107 年 85 億元快速上升至 112 年的 1,214 億元,近 5 年平均成長 70.3%;113 年 1-11 月進口值續升至 1,524 億元,年增 35.3%。電動汽車占整體汽車進口值占比,亦由 107 年之 4.9%攀升至 113 年 1-11 月之 60.9%。另就進口國別觀察,113 年 1-11 月以德國占整體電動汽車進口值 42.4%最高,近 5 年 ( 108-112 年 ) 平均年增 145.6%,占比與增幅均居首位,其次依序為日本 ( 占 20.6% ) 、美國 ( 占 18.3% ) ,前 3 名占比合計逾 8 成。

就進口國別觀察,113 年 1-11 月以德國占整體電動汽車進口值 42.4%最高,近 5 年 ( 108-112 年 ) 平均年增 145.6%,占比與增幅均居首位,其次依序為日本 ( 占 20.6% ) 、美國 ( 占 18.3% ) ,前 3 名占比合計逾 8 成。

[U-EV]交通專業立委林俊憲:「電動車馬力課稅引恐慌」,電動車收稅議題檯面化,交通部善意回應汽燃費估2030年課徵、最高15,720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5 16:00:00

發文

#620499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長期關心交通的立委林俊憲,今日(12/16)於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審查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預算時,質詢有關電動車「汽燃費」何時課徵問題。交通部回應依預估電動車車口數比例要到 2030 年才會開徵,初步規畫將依換算馬力輸出的公式徵收,而且電動小客車最高限制與汽油車相同、最高不會超過每年 15,720 元。

林俊憲在質詢中提醒,電動車多具有以程式修改馬力輸出的設計,屆時在課徵的公平性上將造成問題,應更深入研究並進行設計。

至於另外先前被外界就被俗稱高額「電動車馬力稅」的「牌照稅」,是由財政部課徵,現行法規仍維持電動車牌照稅免徵延長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電動車「牌照稅」是否延長免徵時限、或是調整以馬力課稅方式,也是接下來各方持續熱議的話題。

長期關心交通的專業立委林俊憲,於立法院質詢交通部有關電動車「汽燃費」何時課徵,交通部指出目前預估將於 2030 年開徵、最高不會超過 15,720 元。
  1. 影片 1:16:25 起為此次相關電動車質詢內容

全名為「汽車燃料使用費」的汽燃費,用途為道路養護等之用,並且也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關心相關交通議題的專業立委、欲挑戰臺南市長大位的林俊憲,在 12 月 16 日的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中指出,交通部曾就徵收方式是為隨車徵收、隨油徵收或是隨里程徵收、隨車重徵收等,編列超過 700 萬元預算進行研究,最後維持隨車徵收,並維持原名。唯目前電動車仍處於政策鼓勵階段,尚未開始課徵。

全名為「汽車燃料使用費」的汽燃費,若要依交通部所預估的在未來向電動車開徵,交通專業立委林俊憲指出應當像運研所 2018 年的研究建議進行改名,可朝向「道路養護使用費」、「公路養護護及修護安全管理費」等進行調整。

交通部初步回應電動車汽燃費估 2030 年開徵、「天花板」為 15,720 元

林俊憲接著指出,許多電動車主目前相當惶恐,對於是否需要課徵以及要課徵多少的問題,都沒有答案,要求交通部需要對外進行政策的說明與溝通。林俊憲並指出,網路上有人估算許多大馬力電動車 1 年需繳近 10 萬、或超過 10 萬的稅費,恐將影響電動車的銷售,並造成既有車主的惶恐。林俊憲進一步向交通部問及電動車是否會課徵「汽燃費」、並且規畫何時課徵?

運研所長林繼國指出,現階段維持朝向規畫隨車徵收,而且當未來電動車普及度提高,將會進行徵收,徵收方式目前規劃依馬力輸出換算進行分級徵收。交通部長陳世凱與交通部司長林福山也補充,目前全臺電動小客車掛牌數為將近 9 萬輛,全部掛牌小客車數量比例約為 1%多左右,電動車的保有量尚沒有實質影響汽燃費用途的分配,因此還沒有開徵,預估是在 2030 年才會開始徵收。交通部在會後受訪指出,預估將在電動車小客車掛牌量達 50 萬輛、電動機車達到 240 萬輛時起徵,推估時間點會落在 2030 年。

林俊憲指出,若交通部針對電動車開徵「汽燃費」,符合道路使用者的公平原則,唯應當進行更名,改名為「公路養護修復與安全管理費」,以達名實相符。

林俊憲亦指出,汽燃費隨車徽收是全世界最落後的徵收方式,無法確實反應使用量的徵收原則,亦應進行修改。

林俊憲後續問及電動車是否會課徵「汽燃費」、並且規畫何時課徵?交通部也善意回應電動車屆時將會在 2030 年開徵,並依照排氣量換算馬力的公式課徵。

只不過詳細各種馬力所對應的電動車「汽燃費」收費標準,交通部尚未有進一步詳細公告。這可能會與財政部徵收的「牌照稅」級距略有差異,因為交通部徵收的「汽燃費」級距在燃油車的排氣量區分比起「牌照稅」更細,電動車的級距確切如何分級徵收有待後續揭示。

交通部會後受訪表示,按現有的汽油車燃料使用費的分級,最高等級的 7,801~8,400cc 級版的汽燃費,每年收取費用為 15,720 元,電動車的相對應費用,不會超過此一天花板。

自用汽油車燃料費、牌照稅分級對照
排氣量 燃料費(元) 牌照稅(元)
500cc 以下 2,160 1,620
501~600cc 2,880 2,160
601~1,200cc 4,320 4,320
1,201~1,800cc 4,800 7,120
1,800~2,400cc 6,210 11,230
2,401~3,000cc 7,200 15,210
3,001~3,600cc 8,640 28,220
3,601~4,200cc 9,810 28,220
4,201~4,800cc 11,220 46,170
4,801~5,400cc 12,180 46,170
5,401~6,000cc 13,080 69,690
6,001~6,600cc 13,950 69,690
6,601~7,200cc 14,910 117,000
7,201~7,800cc 15,720 117,000
7,801~8,400 15,720 151,200
交通部指出電動車會比照燃油車的「天花板」,電動車「汽燃費」最高不會超過 15,720 元。圖為行照標示為 641 匹的 Hyundai Ioniq 5 N,按照財政部先前的「牌照稅」級距、其每年牌照稅將達 117,000 元。但電動車對應的「汽燃費」細則尚未出爐,若對照燃油車牌照稅同樣金額級距,「汽燃費」會有 14,910 元、15,720 元兩種金額。

牌照稅的課徵分級將會是下一階段重點

與一般燃油車相同,電動車除了汽燃費之外,還同樣有財政部徵收的「牌照稅」。由於政策獎勵之故,電動汽機車免徵優惠,原先 2021 年底屆滿,因 2021 年 11 月 4 日決議再度延長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為止,因此截至 2025 年底前仍為免徵。

然而主管單位財政部在 2012 年就已經先行公布完全以電能為動力之電動小客車使用牌照稅稅額表。該表是以電動車馬達最大馬力做為分級單位,其所課徵的稅額與燃油車自用小客車的稅額有所對應,U-CAR 經整理後,製成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燃油車部份,是以排氣量做為分級標準,500cc 以下排氣量獨立成級,501-600cc 排氣量為一級,之後每增加 600cc 排氣量為一級,到 3,000cc 之後,每 1,200cc 為一級,直到 7,801cc 以上全為一級。而電動小客車則以馬力輸出做為分級標準。

從 2 種標準對應來看,當時的對應約莫是以 1,000cc 排氣量可以輸出 100 匹馬力做為標準進行轉換,2.0 升汽油引擎與 200 匹馬力的馬達會處於同一級距,而 4.0 升引擎與 400 匹馬力的馬達會徵收相同的稅額。

然而一如前述,此份對照表是 2012 年所公布,在過去十數年前,引擎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加上渦輪技術的導入,汽油車的輸出與排氣量之間的關係已經完全改變。因此若依此一表格做為課徵的基礎,同樣馬力輸出的電動車,所需要支付的牌照稅金額,將會遠高於同樣動力的燃油車。

主管機關是由財政部徵收的「牌照稅」,先前在 2011 年就公布電動車由排氣量換算馬力的公式課徵級距、費用。不過目前已延長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為止前為免徵。

以 Mercedes-AMG GLC 63 S E Performance Coupe 為例,建議售價為 619 萬元,最大綜效輸出馬力為 680 匹,其中安裝排氣量 1,991cc 的 476 匹的 2.0 升增壓引擎與 204 匹的輕油電馬達,牌照稅為 11,230 元。而國產電動車代表的 Luxgen n7 5 人純粹版,售價為 99.9 萬元,最大動力為 234 匹,一樣要支付 11,230 元。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建議售價為 233.79 萬元,最大馬力為 460 匹,依制度其牌照稅為 46,170 元。

從前述 3 車來看,GLC 63 的綜效輸出為 680 匹,比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的 460 匹還要來得大,但是其牌照稅僅需 11,230 元,Tesla 車主將需要付出 46,170 元,超過 4 倍。就馬力數字來看,GLC 63 光是引擎輸出就跟 Model 3 相當,但是稅金只要付出 1/4,而且 GLC 63 的馬達輸出完全不需要課稅,很明顯就有稅制上的不公平。而同樣的牌照稅,售價 619 萬元的 GLC 63 也僅需要與 99.9 萬元的 Luxgen n7 繳付一樣的稅額,同樣彰顯稅制的問題。

以能源署揭示最大馬力 346 匹的 Tesla Model 3 Long Range 為例,若開徵「牌照稅」,每年需負擔的牌照稅稅額約為「3,001-4,200 c.c.」級距、金額為 28,220 元。至於汽燃費則很有可能是 8,640 元、或是 9,810 元。

另外,交通專業立委林俊憲也提出,交通部在電動車「汽燃費」徵收若比照馬力課稅,像部分電動車的馬力可以透過後續軟體調整,電動車掛牌後才進行馬力升級,在稅賦課徵時會有所爭議。同樣的問題也將在牌照稅的課徵上出現,而金額差異更大的牌照稅,其帶來的爭議將會更為巨大。

廣  告

Tesla 近期就在臺灣、美國等地推出 Model 3 Long Range 煥新版的「加速提升」方案,其僅需加價 6.1 萬購買,就能將靜止加速破百公里成績由 4.4 秒、縮短為 3.8 秒。雖然 Tesla 原廠沒有公布詳細增加動力的數據,但按照過去 2019 年 Tesla 同樣也替 Model 3 Long Range 推出的「加速提升」方案為例,當時海外 YouTuber Wugz 實測車輛馬力約增加 50 匹,若以現行 Long Range 煥新版的 346 匹推估,可能增加來到 400 匹的水準。在特定狀況之下,車主將可以節省 1 個級距以上的稅費,明顯不公。

像 Tesla 近期就在臺灣、美國等地推出 Model 3 Long Range 煥新版的「加速提升」方案,美國市場為 3,000 美金、臺灣市場僅需加價 6.1 萬購買,加速縮短 0.6 秒,馬力推估增加 50 匹左右。因此這類事後的軟體調整馬力,對應馬力課稅制的公平性也值得探討。

燃料費與牌照稅使用馬力課稅是否公平

汽燃費與牌照稅在國內均是行之有年的汽車相關稅費,其分級制度出現在內燃機技術相對單純原始的數十年之前,在以自然進氣為主、渦輪效率不佳的年代,排氣量與動力、與產品的階層、售價有明顯的正相關,以排氣量進行分級是一種簡單明確的方法。

然而隨時光流逝,車輛的動力系統不斷精進,電子化、電腦化、渦輪化、電動化,引擎的效率與輸出持續成長,市場需求亦不斷改進,再以數十年前所制定的排氣量分級制度,已明顯出現課徵不公平的狀況,而在排氣量上再以十數年前的技術進行馬力轉換計算,對於電動車車主而言進一步造成課徵的不公平。

在林俊憲委員於立法院進行首次相關質詢之後,電動車車主的權益問題正式浮上檯面,也期待更多立委與政府機關對於電動車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設計出公平的新架構,以在兼顧社會發展之時,保護電動車車主的權益,並與燃油車維持稅費的公平。至於應該採用什麼樣的制度進行課徵,U-CAR 也將持續進行探討,並為大家關注政策的發展。


歐洲新年式Toyota Yaris登場,GR Sport版更新、增車色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4 16:00:00

發文

#620498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歐洲 Toyota 在 11 月底時推出 2025 年式 Yaris。新年式 GR Sport 新增「風暴灰」車色,其餘車型則新增「森林綠」車色,並可搭配雙色車頂選擇。新車預計將於 2025 年 2 月正式上市。

2025 年式 Yaris 新增「森林綠」車色。
廣  告

第 4 代 Yaris 於歐洲上市近 3 年。歐洲新年式 Toyota Yaris GR Sport 可選擇專屬的「Storm Grey 風暴灰」車色與雙色車頂搭配,展現出獨特的氣息。外觀部分則未有其餘新變化,GR Sport 有著與一般車型相同的配置,僅有專屬的 18 吋鋁圈,以及前後「GR」銘牌為較明顯的識別。

歐洲新年式 Toyota Yaris GR Sport 可選擇專屬的「Storm Grey 風暴灰」車色與雙色車頂搭配。

而內裝部分,新年式 Yaris GR Sport 於雙前座頭枕上新增「GR」標誌壓紋,搭配上既有的灰色內裝及紅色車縫線、運動化金屬踏板,與方向盤、啟動鍵上的彩色「GR」徽飾,展現出不落俗套的低調熱血風格。

新年式 Yaris GR Sport 於雙前座頭枕上新增「GR」標誌壓紋。

配備部分則包含 Toyota Safety Sense 與進階的 Toyota T-Mate 駕駛輔助系統,以及 10.5 吋中央觸控螢幕;高階車型還配備 Smart Digital Key 智慧型手機鑰匙、12.3 吋數位儀表等配備。

灰色內裝及紅色車縫線、運動化金屬踏板,與方向盤、啟動鍵上的彩色「GR」徽飾搭配。

動力方面,歐規 Toyota Yaris 全車系搭載油電混合動力,採用 1.5 升直列 3 缸引擎,搭配馬達、鋰電池的系統,並分有 Hybrid 115 與 Hybrid 130 兩種動力輸出。其中 Hybrid 115 具有綜效馬力最大 116 匹(ps)的輸出;而 2024 年式起新增的 Hybrid 130 則為 130 匹,更可於 9.2 秒完成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加速。


美國Mitsubishi預告小改款Outlander登場時機,內裝小幅更新先曝光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4 16:00:00

發文

#620498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北美 Mitsubishi Motors 於 11 日時發布小改款 Outlander 的內裝照,並預告新車將於 2025 年 2 月 24 日發表。從內裝可看出,小改款 Outlander 針對中控佈局有小幅更新,並如歐、日規小改款新車一樣,導入由 Yamaha 開發的音響系統。

北美 Mitsubishi Motors 於 11 日時發布小改款 Outlander 的內裝照,並預告新車將於 2025 年 2 月 24 日發表。
廣  告

根據官方預告圖,Outlander 小改款重點包括全新中控設計,將置杯架前移、並加入更多皮革包覆,更注重操作便利性與舒適性;同時也新增內裝配色選擇;全車系均標配由 Yamaha 大幅升級的音響系統,同時高階觸控螢幕尺寸也更大,比照歐規車型應會增至 12.3 吋。

Outlander 小改款重點包括全新中控設計,將置杯架前移、並加入更多皮革包覆,更注重操作便利性與舒適性。
Yamaha 開發的音響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首次由 Yamaha 為北美市場開發車用音響系統,同時也是 Mitsubishi 首度支援 SiriusXM 360 隨選串流娛樂服務的車型。

雖然沒有公布外觀,但可預見美規車型應會跟隨歐、日規,換上小幅更動的水箱護罩、燈組設計與全新造型鋁圈,並針對 NVH 車室隔音進行加強。

可預見美規車型應會跟隨歐、日規,換上小幅更動的水箱護罩、燈組設計與全新造型鋁圈。

原廠也預告,小改款 Outlander 全車系標配 Super-All Wheel Control(S-AWC)四輪驅動系統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帶來更多駕駛信心與安全感。保固方面,Mitsubishi Confidence 計劃,包括 10 年或 10 萬英哩動力總成有限保固;5 年或 6 萬英哩新車有限保固、5 年無限里程道路救援服務,以及兩年限量保養服務。透過提供大範圍的保固,重拾消費者對品牌與產品的信心。


外媒捕獲小改款Mercedes-Benz C-Class測試中,提前備戰2026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4 16:00:00

發文

#620498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日前,外媒於歐陸捕獲小改款 Mercedes-Benz C-Class 以偽裝車身份進行路試,從偽裝後的外觀仍可透露,這款小改款的車型將以更精緻的設計與升級的動力系統,在面對全新大改款 Audi A5 以及未來 BMW 3 Series 的夾殺下保持競爭力。

從最新的偽裝照片看來,小改款的 C-Class 重點集中於車頭與車尾設計。圖為現行 C-Class 手繪圖。

從最新的偽裝照片看來,小改款的 C-Class 重點集中於車頭與車尾設計。儘管 Mercedes-Benz 近年採用更一致的設計語言,但這款在偽裝下,小改款 C-Class 依然保留了其獨特的視覺辨識度,並可望與未來的純電動車型形成區別。

廣  告

外媒推測,小改款新車在車頭部分,會有面積更大的水箱護罩,搭配重新設計的 LED 頭燈與星形晝行燈,更為彰顯 Mercedes-Benz 品牌風格。車側則基本維持現有的鈑金設計,但後視鏡經過更新,新增雙條 LED 指示燈與環景鏡頭。前擋風玻璃上還加入更多感應器,預期將有更新的進階駕駛輔助系統(ADAS)。

從最新的偽裝照片看來,小改款的 C-Class 車尾變化相對較小,主要集中於 LED 尾燈的新造型設計與後保險桿的細微調整。圖為現行 C-Class 手繪圖。

車尾變化相對較小,主要集中於 LED 尾燈的新造型設計與後保險桿的細微調整,與整體設計保持一致。

動力部分,部分外媒大膽推測,性能車型 Mercedes-AMG C63 S 有望放棄備受爭議的四缸 PHEV 系統,改用更具吸引力的輕油電與 V8 引擎的大配,與未來的 CLE 63 S 相同,為性能迷們帶回期待已久的強悍聲浪與駕駛樂趣。

外媒推測,小改款新車在車頭部分,會有面積更大的水箱護罩,搭配重新設計的 LED 頭燈與星形晝行燈,更為彰顯 Mercedes-Benz 品牌風格。圖為現行 C-Class。

面對全新亮相的 Audi A5 轎車,以及即將登場的 BMW 3 Series 。3 大德國品牌將不僅在傳統燃油車市場有著激烈競爭,還將同步推出基於獨立平臺的純電動版本,進一步擴大產品線。

圖為現行 C-Class。

美國IIHS:車輛高度加重車速對行人安全的影響,住宅區限速40公里可能過快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3 16:00:00

發文

#620496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當車輛碰撞行人時,車速越快,造成行人重傷的可能性越高。根據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的最新研究,這種風險的增加程度部分取決於車輛的高度,而較高的車輛會進一步加劇高速撞擊的危險。

根據 IIHS 在本週二(10 日)所發布的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分析美國本土 202 起行人車禍數據,研究人員根據涉事車輛的照片,測量了車輛引擎蓋前端的高度,並研究車速和車輛高度對不同傷害嚴重程度的影響。發現隨著車速提高,行人受重傷的可能性隨之上升。這並不令人意外。但 IIHS 進一步發現,當肇事車輛具有較高的車頭設計時,重傷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隨著車速提高,行人受重傷的可能性隨之上升。這並不令人意外。但 IIHS 進一步發現,當肇事車輛具有較高的車頭設計時,重傷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此外,與歐洲的車禍數據相比(歐洲較少使用高車輛),美國的風險曲線顯示,行人在較低車速下就會遭受更嚴重的傷害。

「雖然 SUV 在歐洲市場的市佔率正在增加,但那裡的一般乘用車長期以轎車為主。相較之下,如今美國道路上的乘用車大多是 SUV 或貨卡。」這項研究的主持人、IIHS 高級統計學者 Sam Monfort 表示,「這樣的選擇對行人安全有著非常實質的影響。」

IIHS 總裁 David Harkey 在聲明中表示:「即使車速只有小幅提升,也會大幅增加行人的危險性。而美國市場對 SUV 和貨卡的偏好更進一步強化這種影響力。」

與歐洲的車禍數據相比,美國的風險曲線顯示,行人在較低車速下就會遭受更嚴重的傷害。因為市場對 SUV 和貨卡的偏好更進一步強化這種影響力。
廣  告

IIHS 提到的一個例子顯示,當車速從時速 15 英里(約 24 公里)提升至時速 35 英里(約 56 公里)時,行人受重傷的風險從 9% 增加到 52%。然而,當肇事車輛是一輛較高的中型皮卡時,這一數字從 11% 飆升至 91%,風險大幅增加。

這與 IIHS 早期的研究結果一致,即車頭較高的車輛在撞擊行人時更有可能導致死亡。在這項新研究中,死亡率的變化模式與中度和重度傷害相似,但統計上未達顯著水準。

當車速從時速 15 英里(約 24 公里)提升至時速 35 英里(約 56 公里)時,行人受重傷的風險從 9% 增加到 52%。然而,當肇事車輛是一輛較高的中型皮卡時,這一數字從 11% 飆升至 91%,風險大幅增加。

根據 IIHS 的研究結果,目前美國住宅區和市中心常見的時速 25 英里(約 40 公里)速限可能過高。今年 10 月,紐約市已確認計劃將部分道路的限速降至時速 20 英里(約 32 公里),特別是靠近學校或共用道路的街道。

這項研究的結果與 IIHS 在 2023 年 11 月發布的另一項研究相符。該研究指出,具有垂直且方正前端的車輛對行人更加致命。

Harkey 補充說:「這項研究清楚地顯示出,車速與車輛高度這兩個因素如何共同導致道路上的負面結果。同樣,要改善行人安全,需要交通領域不同層面的協作與行動。」


全新純電SUV測試中,Mercedes-AMG新作擁千匹馬力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3 16:00:00

發文

#620496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ercedes-AMG 正在打造兩款全新獨立的性能車型——高性能 SUV 和四門轎跑車。這兩款車都將採用品牌最新的 AMG.EA 平臺架構,並且採用純電驅動。日前原廠官方測試照片,揭露全新 SUV 在瑞典進行測試,設計相當引人注目。

儘管仍包覆著偽裝,但可以看出這款高性能 SUV 具備類似四門轎跑車的設計語言,車頭銳利,車身線條流暢。
廣  告

早在今年初,這款 SUV 就曾以剪影形式預告。儘管仍包覆著偽裝,但可以看出其具備類似四門轎跑車的設計語言,車頭銳利,車身線條流暢。該車型的尺寸接近現款 GLS,但設計與目前的 Mercedes EQ 系列產品截然不同。

雖然目前動力系統的具體資訊仍有限,但可以確定這款 SUV 的性能表現將非常強勁。Mercedes-AMG 表示,這款 SUV 將採用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並搭載全新的高性能電池組,其能量密度將提升 40%。同時,原廠也表示,該車型的性能輸出將超過 1,000 匹馬力。

可以確定這款 SUV 的性能表現將非常強勁。性能輸出將超過 1,000 匹馬力。

除了 SUV,Mercedes-AMG 四門轎跑車的測試車則是在今年稍早時遭到外媒捕獲。這款全電動轎車將取代目前的 AMG GT 4-Door Coupé ,同樣配備軸向磁通馬達,並提供「無與倫比的能量密度、尺寸和重量」平衡。


耗時5年淬煉、1,079 匹馬力,Aston Martin Valhalla地表終極超跑誕生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3 16:00:00

發文

#620496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歷經 5 年的開發,搭載中置引擎與油電混合動力的 Aston Martin Valhalla 終於正式亮相。這款超跑擁有 1,079 匹馬力,極速高達每小時 350 公里,在在彰顯 Aston Martin 的技術實力與設計美學。

歷經 5 年的開發,搭載中置引擎與油電混合動力的 Aston Martin Valhalla 終於正式亮相。

Valhalla 可以追溯至 2019 年,當時它以 AM-RB 003 概念車的形式首次亮相。雖然經歷多年延期,但這款備受期待的中置引擎超跑終於與世人見面,並且比最初登場時所揭示的規格更加出色。

Valhalla 採用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結合了 4.0 升雙渦輪增壓 V8 引擎 和 3 個電動馬達,總輸出高達 1,079 匹馬力。

Valhalla 採用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結合了 4.0 升雙渦輪增壓 V8 引擎 和 3 個電動馬達,總輸出高達 1,079 匹馬力。其中,817 匹馬力來自全新設計的 V8 引擎,而 3 具電動馬達,其中一個整合於 8 速雙離合變速箱,主要負責啟動及充電;另外兩個分別驅動前輪,提供四輪驅動與扭力分配,達成賽道級的動態操控表現。

此外,Valhalla 還支持純電行駛模式,可在最高時速 140 公里行駛 14 公里。值得一提的是,Valhalla 沒有設計倒車檔,僅靠前輪馬達進行倒車。

廣  告

在 3 馬達與引擎的全力驅動下,Valhalla 可在 2.5 秒內完成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加速,並達到極速每小時 350 公里。其主動空氣力學系統,包括在高速行駛時平整收起的後翼與可自動調整的前擾流翼,可以達成最大 600 公斤的下壓力。

其主動空氣力學系統,包括在高速行駛時平整收起的後尾翼與可自動調整的前擾流翼,可以達成最大 600 公斤的下壓力。

Aston Martin 的整合式車輛動態控制系統(IVC) 負責管理懸吊、轉向、煞車及扭力分配等動態調整。並包含 Race、Sport+、Sport 模式與預設等 4 種駕駛模式。

Valhalla 採用碳纖維單體結構(Monocoque),搭配五連桿後懸吊與源自 F1 的推桿式前懸吊,後者與鋁合金副車架相連。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了操控性,也為前置馬達提供了更多空間。整車乾重為 1,655 公斤,在 AWD 混合動力超跑中可屬輕量級。

煞車系統則是選用 Brembo 碳陶瓷煞車系統,前輪直徑 410mm,搭配六活塞卡鉗;後輪為 390mm 的四活塞卡鉗。前後分別搭配 20 吋與 21 吋輪圈,並配備 Valhalla 專屬的 Michelin Pilot Sport Cup 2 輪胎。

Valhalla 專屬的 Michelin Pilot Sport Cup 2 輪胎。

Valhalla 的內裝設計以賽車風格為主,車門開啟後映入眼簾的是大量裸露的碳纖維材質與 F1 靈感的方向盤。中控為碳纖維橫樑,並包含數位儀表與中央顯示幕,座椅則採用單體碳纖維結構,提供高度支撐性。

Valhalla 的內裝設計以賽車風格為主,車門開啟後映入眼簾的是大量裸露的碳纖維材質。

雖然內裝風格偏向性能導向,但並不缺少豪華元素,例如 Bowers & Wilkins 音響系統、Alcantara 麂皮質包覆、衛星導航,以及 Apple CarPlay 支援。

裝風格偏向性能導向,但並不缺少豪華元素,例如 Bowers & Wilkins 音響系統、Alcantara 麂皮質包覆、衛星導航,以及 Apple CarPlay 支援。

Aston Martin Valhalla 將於 2025 年第二季開始量產,僅限量生產 999 輛。價格尚未公布,但可預見將成為市場中最頂級的產品之一。


《Toyota GR品牌嘉年華》,Corolla Cup統規賽與車手表演精采呈現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3 16:00:00

發文

#620497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由和泰汽車主辦的 2024 年 12 月 14 日《Toyota GR 品牌嘉年華》在臺中麗寶國際賽車場盛大登場。這場活動不僅展現了 Toyota GR 品牌的賽車精神,還成功吸引了來自各地的車迷與民眾。線上註冊報名近萬人,現場更湧入許多車主參與活動。場地內歡笑加油聲不斷,賽車的聲浪與現場觀眾的歡呼聲交織,營造無與倫比的熱血氛圍,成為賽車愛好者與親子客群體驗 GR 品牌魅力的最佳盛會。

由和泰汽車主辦的 2024 年 12 月 14 日《Toyota GR 品牌嘉年華》在臺中麗寶國際賽車場盛大登場。
線上註冊報名近萬人,現場更湧入許多車主參與活動。

和泰汽車指出,品牌精神源於賽車運動,期待透過各類賽事、活動及車款,鼓勵更多人參與賽車運動,提升大眾對賽車文化的認識與熱愛。今(14 日)登場的 Corolla Cup 統規示範賽,賽車由專業團隊以 Corolla Altis GR Sport 為基礎,採用 FIA 認證 Sparco 賽車椅及六點式安全帶,並優化懸吊及煞車系統,包含 Corolla Cup 統規賽專屬規格鋁圈、Alcon CAR98 卡鉗、浮動碟盤煞車系統、Project μ (ProjectMu)煞車皮及金屬油管,以及 Corolla Cup 統規賽客製開發 2way 倒插單筒式外掛氮氣瓶懸吊系統,以追求賽用穩定度與容易上手的靈活操控為開發目標。

賽車由專業團隊以 Corolla Altis GR Sport 為基礎,採用 FIA 認證 Sparco 賽車椅及六點式安全帶,並優化懸吊及煞車系統,包含 Corolla Cup 統規賽專屬規格鋁圈、Alcon CAR98 卡鉗、浮動碟盤煞車系統、Project μ (ProjectMu)煞車皮及金屬油管。

Corolla Cup 統規賽車與車手表演

2024 年的 GR 品牌嘉年華亮點之一,無疑是首次舉行的 Corolla Cup 統規賽車示範賽。12 位專業賽車手駕駛改裝過的 Corolla Cup 統規賽車進場,現場瞬間充滿緊張的競賽氛圍。比賽前也開放所有民眾到賽道上近距離觀看賽車、與參賽車手互動。當賽車在賽道上疾速奔馳,流暢過彎、細膩操控,每一次攻防的畫面都讓觀眾心跳加速。透過現場轉播搭配專業賽評,展示出車手超凡的駕駛技術,讓觀眾不論在大螢幕前還是在看臺座位區都身歷其境。

2024 年的 GR 品牌嘉年華亮點之一,無疑是首次舉行的 Corolla Cup 統規賽車示範賽。12 位專業賽車手駕駛改裝過的 Corolla Cup 統規賽車進場,現場瞬間充滿緊張的競賽氛圍。

除了統規賽事,現場還有一場車手的精彩飄移表演。由飄移魔術師戴曉祥和金卡納國手廖君豪駕駛 GR86 進場,演繹驚豔的極限駕駛技巧,觀眾的驚嘆聲此起彼落。知名車手蔡雨軒隨後登場,精湛的技術也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每一次完美的過彎甩尾都引來了全場的掌聲與歡呼。

金卡納體驗與百台經典車聚,共享賽車文化的樂趣

《Toyota GR 品牌嘉年華》活動現場還設有各式各樣的週邊活動,為車迷和家庭帶來更多樂趣。金卡納繞錐活動成為了現場的體驗熱點之一,金卡納賽車是一項強調靈活操控和精準駕駛技巧的競技運動,車手需在設置的障礙物間快速而穩定地駕駛車輛,挑戰車輛的操控極限。這項賽事對於駕駛者的反應速度、車輛控制及駕駛技術要求極高,作為一項專業的賽車賽事,金卡納不僅是賽車手們展現技術的舞台,也讓所有參與者體驗賽車運動的挑戰與樂趣。車迷們在專業指導下,駕駛 Corolla Altis GR Sport 車輛進行金卡納挑戰,體驗車手們如何在場地中敏捷駕駛、快速轉彎。

《Toyota GR 品牌嘉年華》活動現場還設有各式各樣的週邊活動,為車迷和家庭帶來更多樂趣。金卡納繞錐活動成為了現場的體驗熱點之一。

同時,現場還特別展示百輛 Toyota 經典車輛,成為車迷們心中無法錯過的車聚盛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和泰汽車此次展出了日本天皇座駕─Toyota Century,這輛擁有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經典車款,在車迷與收藏家心中佔據獨特地位。這些車輛承載著對汽車文化的深厚熱愛,每一輛經典車都吸引觀眾駐足停留,感受其獨特的魅力與歷史價值。

現場還特別展示百輛 Toyota 經典車輛,成為車迷們心中無法錯過的車聚盛會。
和泰汽車此次展出了日本天皇座駕─Toyota Century。

此外,設置在場地另一側的親子活動區,也吸引了許多大小朋友前來,輪胎圈圈樂、輪胎保齡球、輪胎投擲挑戰等遊戲,都讓小朋友能夠盡情遊玩,共享賽車文化的快樂時光。現場亦設置「頭文字 D」賽車遊戲機,吸引了不少賽車遊戲愛好者。卡丁車賽道則讓民眾能親身體驗賽車的駕駛快感,無論年齡大小,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

現場也提供卡丁車賽道體驗,讓民眾能親身感受賽車的駕駛快感,無論年齡大小,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

百輛車輛熱血集結賽道,Toyota GR 品牌嘉年完美落幕

活動的最後,所有參賽車輛與經典車款齊聚賽道,形成壯觀的畫面。《TOYOTA GR 品牌嘉年華》無論對於車迷還是參與者來說,都將成為難忘的回憶。在 Corolla Cup 示範賽告一段落後,緊接著 2025 年 Corolla Cup 統規系列賽即將揭開序幕,敬請持續關注 TOYOTA GR 官方社群,掌握賽事最新資訊,期待明年與更多車迷粉絲在賽道相見。


美國Toyota Corolla Cross推出新年式,全車系新增車色、配2.0L第5代油電或汽油動力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3 16:00:00

發文

#620497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 Toyota 於 12 月初時針對旗下 Corolla Cross 車系推出 2025 新年式車型。此次更新變動並不大,僅將原 Nightshade 夜色特式車專屬的「魂動紅(Soul Red Crystal)」下放至全車系皆可選擇,並在 Hybrid 油電車型上提供雙色車頂選項。

美國 Toyota 於 12 月初時針對旗下 Corolla Cross 車系推出 2025 新年式車型。

同時,新年式延續推出 Nightshade 特式車,並新增 Wind Chill Pearl 珍珠白車色與雙色車頂搭配;部分車型車外後視鏡蓋改採黑色烤漆並改搭鯊魚鰭天線;Hybrid 油電車型則新增「HEV」銘牌識別。

美國新年式 Toyota Corolla Cross 外觀部分並未跟隨臺灣與泰國進行改款,依舊維持汽油、Hybrid 雙車頭造型配置。圖為汽油車型。

美國新年式 Toyota Corolla Cross 外觀部分並未跟隨臺灣與泰國進行改款,依舊維持汽油、Hybrid 雙車頭造型配置。動力部分亦不同,汽油車型延續採用 2.0 升 Dynamic Force 引擎,搭配可模擬 10 速的無段變速箱(美國市場稱 CVTi-S),可輸出最大 169 匹(hp)馬力,除前驅外,另提供 AWD 四驅選擇。

廣  告

油電動力方面,則是採用 Toyota 第 5 代油電系統搭配四輪驅動,由 2.0 升引擎搭配 ECVT,以及鋰電池組成的 HEV 動力單元結合,總效輸出可達 196 匹馬力,並可於 8 秒完成靜置至時速 60 英里加速。

包含 LTA 車道追蹤系統與 PDA 主動式駕駛輔助系統的 Toyota Safety Sense 3.0,亦屬美國 Toyota Corolla Cross 標準配備。其餘標準配備還包含原廠 8 吋多媒體系統等。

此外,包含 LTA 車道追蹤系統與 PDA 主動式駕駛輔助系統的 Toyota Safety Sense 3.0,亦屬美國 Toyota Corolla Cross 標準配備。其餘標準配備還包含原廠 8 吋多媒體系統、7 吋數位顯示幕,部分車型則標配雙區恆溫和後出風口等。


別說不可能!Toyota bZ4X售價139萬元的可能性發想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2 16:00:00

發文

#620495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作為 Toyota 集團以全新 eTNGA 模組底盤架構,自 2022 年推出首款全球戰略電動車–bZ4X 後,至今產品世代已滿 2 年,同時,隨著集團資源共享與車廠結盟合作,採用 eTNGA 同平臺的孿生車款,還包括 Lexus RZ 450e 與 Subaru Solterra 車系,這 3 款車也隨著原廠時程而陸續導入臺灣銷售。

而在 Lexus 總代理和泰汽車於 2024 年 11 月 14 日,宣佈以限量 100 輛,售價較常販版 279 萬元 RZ 450e 大幅降價達 39 萬元,推出優惠價格 230 萬元的 RZ 450e 旗艦版,甚至在 12 月追加 100 萬 40 期 0 利率促銷優惠;無獨有偶,Subaru 總代理意美汽車也在 12 月,宣佈針對建議售價 189.8 萬元的 Solterra,祭出達 40 萬元降幅的促銷優惠,讓 Solterra 促銷價格來到 149.8 萬元,首次壓低至 150 萬元以內!

在孿生車系 RZ 450e 與 Solterra 紛紛放大絕招,大手筆降價促銷後,各界不免好奇,先前自 11 月推出 155 萬元優惠價的 Toyota bZ4X (建議售價 167 萬元),面對這兩波系出同源電車放大絕下殺後,該如何應對?

從 RZ 450e 與 Solterra 走在前頭,之後是否有可能牽動的連鎖反應,一口氣讓 Toyota bZ4X 售價大幅降價,甚至有可能到壓低至 139 萬元嗎?

Lexus RZ 產品策略的調整,反應出 Toyota 豐田集團務實面對現實

首先,我們先來聊 Lexus RZ 車系,Lexus 原廠對於品牌首款純電車系 RZ 的推出,當然是寄予厚望,也因此在初期的產品設定採上攻策略,自同平臺 bZ4X 與 Solterra 所設定的純電中型 SUV 運動休旅級距,在 Lexus RZ 車系不論車格與售價,都往上挑戰純電大型休旅級距,這樣的設定也註定埋下 RZ 上市後遭遇不小的銷售挑戰。

現在,Lexus 原廠顯然對 RZ 產品設定已有重新認知,並在 2024 年底針對 RZ 產品策略進行全面調整,這波調整其實不僅僅是 Lexus 原廠向來重視的臺灣市場,更具關鍵性的,是包括 Lexus 銷售大本營的北美市場,也緊接於 11 月宣佈 2025 年式 RZ 車系全新編成,在美國零售價格 (MSRP) 大幅降價超過 1 成。

不僅如此,北美 Lexus 更針對單馬達與雙馬達動力各新增一款入門車型,這兩款入門車型分別為 RZ 300e 的 43,975 美元(當時匯率約合新臺幣 142.4 萬元),RZ 540e 的 48,675 美元(當時匯率約合新臺幣 157.5 萬元),北美 RZ 這兩款入門車型價格帶,正好與現行 2024 年式 Toyota bZ4X 價格帶重疊,這將是合理推估北美甚至臺灣 bZ4X 車系,後續價格帶極可能連動調降的重要參考依據!(待會最後一段會再提到)

雙馬達四驅的 Solterra 降至 149.8 萬元,竟低於單馬達 bZ4X 的 155 萬元促銷價

接著,我們來看 Toyota bZ4X 另一輛 eTNGA 平臺攣生兄弟 Subaru Solterra,在 2024 年 12 月推出推出 149.8 萬元入手價格,促銷優惠幅度高達 40 萬元,是 Solterra 自 2022 年 10 月底在臺灣以 189.8 萬元 (單色版) 上市以來,最大幅度的促銷優惠!

Subaru Solterra 在 2024 年 12 月推出推出 149.8 萬元入手價格,促銷優惠幅度高達 40 萬元。

這次採用雙馬達四輪驅動版本的 Solterra,一口氣促銷下殺至 149.8 萬元,就讓單馬達設定的 bZ4X,處於十分尷尬的狀況,因為,售價 167 萬元的 bZ4X,先前才在 11 月推出限量 50 輛,搭配總價值高達 18 萬元的優惠,包括限時優惠價 155 萬元 (降價 12 萬元),以及「充電金 1 萬元」、「車身鍍膜」、「丙式車體險」及「5 年 14 萬公里延長保固(限準時定保)等促銷套裝,上述促銷套裝若以和泰算法約落在 6 萬元的價值,整體購車條件相當不錯。

但是, Solterra 此次突襲式出大招促銷優惠價 149.8 萬元,反而比起 bZ4X 限量優惠價更低!

店頭折讓傳超過 20 萬加上 6 萬元促銷套裝,bZ4X 購車成本下殺逼近 140 萬元

關注 bZ4X 銷售動向的 U-CAR,近日掌握 Toyota 第一線經銷體系的資訊,為應對年底這波電動車銷售競爭,bZ4X 店頭折讓幅度其實已超過 20 萬元,若以售價 167 萬元來推算,售價已經來到 147 萬元以下,若再加上一段提到限量 50 輛促銷套裝的優惠 6 萬元,其實現在 bZ4X 的購車折讓與優惠條件,已讓整體購車成本下殺至逼近 140 萬元!

bZ4X 車系目前在店頭推的限量 50 輛促銷價是 155 萬元,車價折讓約 12 萬元,不過,目前傳出車價折讓已擴大到 20 萬元之多。

促銷折讓與重談售價截然不同,從 230 萬元 RZ 450e 旗艦版到 139 萬元 bZ4X 可能嗎?

最後,我們把議題聚焦在促銷折讓與車價重訂上面。不論是 Subaru Solterra、Toyota bZ4X 與 Lexus RZ 450e 在上市之後,為積極提振銷售量,在總代理與經銷端持續加碼,包括推出車價折讓與促銷優惠等,但是,這些都屬於總代理或經銷商,選擇犧牲獲利來進行促銷的範疇,當然,也有測試市場接受度,甚至作為日後售價調整的重要依據。

但是,Lexus RZ 450e 此次在臺灣推出的 230 萬元 RZ 450e 旗艦版,以及北美市場發表的 2025 年式 RZ 車系降價,本質跟促銷折讓完全不同,是屬於地區總代理跟原廠協商後,重新訂定新車銷售價格,並不影響總代理與經銷體系毛利率的價購,屬於層級更高的產品銷售策略與定位調整!這也讓人直接聯想,從 RZ 450e 旗艦版這波銷售價格調降,後續連鎖反應到 bZ4X 是否可能?售價調降幅度是否有可參考的依據?

臺灣此次 RZ 450e 旗艦版降價幅度達到 18%降幅之多。是 Lexus 與和泰汽車雙方協商後,確認改變銷售策略並重訂車系銷售價格,展現 RZ 車系重整旗鼓的積極度。

對此,藉由整理北美版 RZ 與臺灣版 RZ 在 2025 年式售價優惠幅度,可以發現北美版 RZ 車系的售價降幅約落在 12%上下,臺灣此次 RZ 450e 旗艦版降價幅度更高,竟然達到 18%降幅之多。

至於臺灣 bZ4X 車系的 167 萬元售價,若放在現行 155 萬元促銷價格是降幅 7%,但是店頭目前據傳促銷折讓已擴大到 12%,大約落在 147 萬元左右。如果從售價調降的層次來看,bZ4X 若比照北美 RZ 此波售價降幅 12%,價價大約落在 147 萬元左右,剛好跟目前店頭折讓價格接近,若進一步比照臺灣 RZ 450e 此波高達 18%車價降幅,bZ4X 甚至有可能直接壓低在 140 萬元以內,例如開出 139 萬元的積極銷售策略,若從這脈絡來推估的話,大家覺得可能性高嗎?

當然,最終答案仍待時間來揭曉!

北美 2024 售價
(美元)
降幅 北美 2025 售價
(美元)
450e AWD 48,675
450e Premium AWD 18 吋 59,850 12% 450e Premium AWD 18 吋 52,875
450e Premium AWD 20 吋 61,090 11% 450e Premium AWD 20 吋 54,115
450e Luxury AWD 65,580 11% 450e Luxury AWD 58,605
300e FWD 43,975
300e Premium FWD 18 吋 55,150 13% 300e Premium FWD 18 吋 48,175
300e Premium FWD 20 吋 56,390 12% 300e Premium FWD 20 吋 49,415
300e Luxury FWD 60,880 11% 300e Luxury FWD 53,905
臺灣 2024 售價
(台幣萬)
臺灣 2025 售價
(台幣萬)
RZ450e (18 吋) 279 18% RZ450e (20 吋) 230
臺灣 2024 售價
(台幣萬)
降幅
bZ4X 售價 167
bZ4X 促銷 (限量 50 輛)  155 7%
若比照北美 RZ 降幅 12% 147 12% 推估可能車價約 149 萬元
若比照 RZ 臺灣降幅 18% 137 18% 推估可能車價約 139 萬元

高英凱總編輯

評論

從促販加碼到售價調降,Toyota 電車新布局可望讓市場更活絡有趣

跟短期促銷加碼層次不同,和泰汽車在與 Toyota 原廠協商新車售價,是採用雙方確認車輛銷售價格後,再回頭回推各階段的固定利潤比率,也就是所謂的「小賣制度」,因此,不論是 Toyota 或者 Lexus 在臺灣的車型售價,都是經過嚴謹協商與計算後才拍板。這也是 Lexus RZ 近期售價大幅調降,隱含後續 bZ4X 車價連鎖調降可能性的關鍵意義。不管最終降價幅度如何,Toyota 似乎正醞釀的電車銷售策略新布局,將有機會讓臺灣電動車市場更活絡有趣。


[U-EV]和泰欲導入的第2款電動車、Suzuki e-Vitara雙生版本,純電Toyota Urban Cruiser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2 16:00:00

發文

#620495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先前就報導過,掌握到 Toyota 國內總代理和泰汽車欲導入繼 bZ4X 後第 2 款電動車,將會是 Suzuki e-Vitara 的雙生車,並且以 2023 年 12 月亮相的 Toyota Urban SUV Concept 概念車為基礎打造。

如今時隔 1 年,Toyota 正式推出 Urban SUV Concept 量產版本,其正式命名改為 Urban Cruiser,並非外界原先猜測的 bZ2X,但架構與 Toyota 在印度同車名的跨界小休旅完全不同 ,是由 Suzuki Heartect-e 純電平臺打造、並採印度生產,目前提供 49kWh 與 61kWh,並搭配單馬達前驅與雙馬達四驅可選,最大馬力 184 匹,不過 WLTP 續航里程尚未公告,預計 2025 年布魯塞爾車展會公布更多資訊。

Toyota 正式推出 Urban SUV Concept 量產版本,其正式命名改為 Urban Cruiser,並非外界原先猜測的 bZ2X,其是 Suzuki e-Vitara 的雙生車,並有極高機率成為 Toyota 國內繼 bZ4X 後第 2 款電動車。

Toyota 在 2023 年 12 月首度亮相純電休旅概念車 Urban SUV Concept。U-CAR 掌握到 Suzuki 以 OEM 方式向 Toyota 提供的電動 SUV 車款,就是 Suzuki e-Vitara 的雙生,而且 Toyota 的 e-Vitara 雙生車更將會是品牌在國內第 2 款市售純電車,如今其公布正式命名 Urban Cruiser 並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 Toyota 曾在印度同樣以 Urban Cruiser 命名,作為 Maruit Suzuki Vitara Brezza 的雙生車在當地販售;甚至後續 2022 年還有 Toyota Urban Cruiser Hyryder、也是作為 Toyota Grand Vitara 的雙生車;另外瞄準中小型跨界休旅級距的 Toyota Urban Cruiser Taisor,亦是 Suzuki Fronx 的雙生。可見 Urban Cruiser 族系的命名,慣用在 Toyota 與 Suzuki 合作的車款,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何此次的電動休旅並沒有以 Toyota bZ 家族為命名基礎。

Toyota 在 2023 年 12 月首度亮相純電休旅概念車 Urban SUV Concept。
Suzuki 在 2024 年 11 月率先推出 e Vitara 車系。
Toyota 過去曾有一系列的 Urban Cruiser 命名休旅車,但其都是與 Suzuki 合作開發的作品,因此不難看出為何此次 Urban SUV Concept 並沒有採用 Toyota bZ 純電家族命名。

而繼 Suzuki 率先於 2024 年推出以品牌 Heartect-e 純電平臺打造的 e Vitara 後,Toyota 品牌也終於接續推出純電 Urban Cruiser。其在車身尺碼設定為 4,285mm、車寬 1,800mm、車高 1,640mm、軸距 2,700mm,最小迴轉半徑為 5.2 公尺,最小離地間隙則為 180mm。

若對比國人熟知的亞太規 Toyota Yaris Cross 休旅車系,Yaris Cross 的長寬高為 4,310 x 1,770 x 1,655mm、軸距為 2,620mm,Urban Cruiser 顯得略短且略矮,但 Urban Cruiser 在軸距與車寬則有展現純電平臺的優勢。

Urban Cruiser 車身尺碼設定為 4,285mm、車寬 1,800mm、車高 1,640mm、軸距 2,700mm。

外觀方面,雖然 Urban Cruiser 不是以 Toyota bZ 家族為命名,但車頭還是用上一如 bZ3、Prius 等車的 C 字形頭燈組,不過中央廠徽處僅以黑色飾材貫穿,並不是全然的貫穿式頭燈,而水箱護罩與下氣壩等處的造型,則不同於 e Vitara 的粗獷,改為以接近 Urban SUV Concept 的精緻風格示人。

車側 Urban Cruiser 提供黑色後視鏡、以及黑色車頂的選項,讓其形成懸浮式車頂的視覺,甚至也像 e Vitara 般在 C 柱採用隱藏式車門把。

車側 Urban Cruiser 提供黑色後視鏡、以及黑色車頂的選項,讓其形成懸浮式車頂的視覺,甚至也像 e Vitara 般在 C 柱採用隱藏式車門把,足下則提供 18 吋或 19 吋鋁圈,鋁圈造型上也與同平臺的 e Vitara 相當類似。車側下方則有大面積的黑色防刮材質與輪拱,彰顯其粗獷氣質。充電孔則位於車身左前側(這點與 bZ4X 相同,Urban Cruiser 比起 e Vitara 還多出了「BEV」字樣示別。Urban Cruiser 在車尾則採用類似 e Vitara、還有 Urban SUV Concept 的貫穿式尾燈,但車尾門右下方有 Toyota 專屬的 Beyond Zero 圖騰搭配 BEV 字樣,從車側延伸的黑色防刮材質則一路到車尾整合牌照框,形塑相當戶外的風格。

Urban Cruiser 在車尾則採用類似 e Vitara、還有 Urban SUV Concept 的貫穿式尾燈。

Urban Cruiser 座艙則是大致類似 e Vitara,採用 10.25 吋數位儀表與 10.1 吋中央觸控螢幕的懸浮式架構,並搭載平底雙輻式方向盤、還有中央如 bZ4X 等車系的旋鈕式排檔,高階車型配有 JBL 環繞音響系統,前方座椅上方則配置大面積天窗、但並非全景設定。在空間機能部分,Urban Cruiser 還特別配置後排座椅前後滑動功能,並搭配椅背傾角調整、4/2/4 分離傾倒,不過原廠目前尚未提供確切的行李廂容積。

安全防護方面,Urban Cruiser 在高階車型提供 360 度環景系統,並且包含 AEB 預防碰撞系統、ACC 主動跟車、車道置中循跡輔助、車道偏離警示等一系列 ADAS 輔助。

Urban Cruiser 座艙則是大致類似 e Vitara,採用 10.25 吋數位儀表與 10.1 吋中央觸控螢幕的懸浮式架構,並標配 Apple CarPlay 等連結。
Urban Cruiser 還特別配置後排座椅前後滑動功能。
後排搭載 4/2/4 分離傾島,但原廠目前尚未提供確切的行李廂容積。

Urban Cruiser 採用 Suzuki 新開發的 Heartect-e 平臺來打造,原廠強調其具備輕量化結構、高電壓保護以及能創造寬敞室內空間等特點,此外,車底取消了底板下的支撐結構,因而提高了電池容量。

動力系統上採用將馬達和逆變器一體化的 eAxle 馬達,四驅系統在 Trail 模式下,當一側的輪胎懸空時,系統能對空轉的輪胎施加煞車,並將驅動扭矩分配到另一側的輪胎 ( LSD 功能 ) ,從而使車輛能夠順利脫離惡劣路況。

Urban Cruiser 採用 Suzuki 新開發的 Heartect-e 平臺來打造。

電池容量方面,目前 Urban Cruiser 公布將採用兩種容量的 LFP 磷酸鐵鋰電池,分別為 49kWh、61kWh。其中 49kWh 僅有單馬達前驅車型,最大馬力 144 匹、最大扭力為 19.3 公斤米。至於 61kWh 則有 FWD 單馬達前驅、以及 AWD 雙馬達四驅可選,61kWh 單馬達前驅版動力提升為最大馬力 174 匹、最大扭力 19.3 公斤米;61kWh AWD 雙馬達四驅,則是在後軸增加了能輸出 約 65 匹馬力 的馬達,最大馬力提升為 184 匹 ,最大扭力則是 30.6 公斤米。

圖為 Urban Cruiser 公布之動力數據。

針對歐洲寒冷天候,Urban Cruiser 配置熱泵,並配置可手動啟動的電池預熱功能。充電功率部分,雖然此次 Toyota 並未進一步揭露,但先前 e Vitara 公布為最大 150kW,30 分鐘可完成 15%至 70%充電。WLTP 續航里程則有待原廠後續揭示。新車目前預計會在 2025 年 1 月比利時布魯塞爾車展登場,臺灣市場後續引進的動向,U-CAR 仍會持續追蹤,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針對歐洲寒冷天候,Urban Cruiser 配置熱泵,並配置可手動啟動的電池預熱功能。
充電功率部分,雖然此次 Toyota 並未進一步揭露,但先前 e Vitara 公布為最大 150kW,30 分鐘可完成 15%至 70%充電。

中華賓士捐200萬助橫山國小重建,愛心善舉點亮偏鄉希望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2 16:00:00

發文

#620495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國內豪華進口車品牌「中華賓士集團」,多年來推動公益不餘遺力,贊助全國北中南偏鄉兒少教育。近年因偏鄉人口外移嚴重,新北市三芝鄉「橫山國小」招生人數年年下降,由於資源匱乏,學童無法享有完善的學習環境及公共設備。

「聲情並茂響徹橫山」愛心慈善捐贈活動,中華賓士集團總裁楊弦錚、執行董事劉楚文、協理曾祥杰帶領集團多位高階主管熱情踴躍出席參加,與橫山國小孩童相見歡。

今年颱風接連肆虐,受到山陀兒颱風豪雨致災影響,「橫山國小」校區公共設施首當其衝,校園圍牆遭大水沖破,造成全校師生緊急撤離。風災導致學校經濟現況雪上加霜,中華賓士集團得知學校遭受風災摧殘後,捐出新台幣兩百萬元善款,作為災後校區重建以及學童獎助學金之用。

中華賓士集團總裁楊弦錚(右)將新台幣貳佰萬元支票捐贈予橫山國小,由校長吳景泉收受。

2024「聲情並茂 響徹橫山」愛心慈善活動,中華賓士集團總裁楊弦錚捐贈新台幣貳佰萬元予橫山國小,橫山國小亦回贈中華賓士集團感謝狀,並現場演出薩克斯風以表謝意,近年來新北市三芝橫山國小,積極發展茭白筍手工燈具等工藝製品,在每年廣受歡迎的「三芝茭白筍節」活動中展出、販售多樣化文創手作產品,全體教職員皆以教育為己任,體現「有志者事竟成」的教育理念。

中華賓士集團表示,將秉持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初衷,持續投身慈善公益,希望藉此拋磚引玉,為臺灣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讓愛心永遠延續!

橫山國小學童以精湛的薩克斯風音樂展演,表達對中華賓士集團的感謝之意。

能源署2024年11月油/能耗:Škoda Enyaq車系能耗揭露、BMW新世代X3、M-Benz Vito Tourer等車送測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2 16:00:00

發文

#620495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期 11 月份經濟部能源署的油耗與能耗資訊正式公布,其中國產車型並沒有任何送測,而在進口車方面,主要是先前已發表、或是原廠已有公布相關訊息,重點車款為即將 12 月 19 日正式發表的 BMW 新世代 X3 車系,另外甫於先前發表及上市的 5 門 Mini Cooper、BMW 大改款 1 Series、Škoda 小改款 Octavia 和 Mercedes-Benz Vito Tourer 等等也在於此,至於此前宣布代理 Dallara 的嘉鎷興業,其也送測了 Dallara Stradale;另外Škoda Enyaq 車系的續航成績也正式揭曉,WLTC 標準下有著 506 公里~609 公里的表現。

近期 11 月份經濟部能源署的油耗與能耗資訊正式公布,其中國產車型並沒有任何送測,而在進口車方面,主要是先前已發表、或是原廠已有公布相關訊息。

雙車型設定,新世代 X3 國內即將發表

在 11 月中旬時,BMW 總代理汎德正式展開新世代 X3 國內預售活動,首波確認導入國內市場的選擇,分別是入門的 X3 20 xDrive M Sport,以及頂規的 X3 M50 xDrive 兩款車型,預售價格分別是 X3 20 xDrive M Sport 的 279 萬,M50 xDrive 則是 385 萬,而新車也將在 12 月 19 日正式來發表。在能源署的送測資訊當中,20 xDrive M Sport 平均油耗成績為 13.5km/L,能源效率為 2 級,至於 M50 xDrive 則是 11.8km/L 的表現,能源效率則是 3 級的成績。

在能源署的送測資訊當中,20 xDrive M Sport 平均油耗成績為 13.5km/L,能源效率為 2 級,至於 M50 xDrive 則是 11.8km/L 的表現,能源效率則是 3 級的成績。

進口小貨車、小客貨兩用車及小客車 ( 非轎式、非旅行式 ) 車型送測資訊部分除了 BMW 新世代 X3 外,於 10 月發表的 2 度小改 Mercedes-Benz Vito Tourer 也在名單中,其繳出了平均油耗 15.9km/L、能源效率 1 級的表現;至於 Land Rover 也有多款車型有送測紀錄,包含了 Range Rover 車系、Range Rover Sport、Defender 車系、Discovery 等等。

於 10 月發表的 2 度小改 Mercedes-Benz Vito Tourer 也在名單中,其繳出了平均油耗 15.9km/L、能源效率 1 級的表現。
廣  告

在進口小客車車型部分,其包含了 10 月上市的大改款 Mini Cooper 5-Door 五門掀背車型,S 和 C 雙車型油耗成績來到 15.5km/L 與 16.6km/L,能源效率為 2 級和 3 級;至於汎德公司還送測了已展開預售的小改款 BMW M2 手排與自排版,以及在 11 月底上市的 BMW 大改款 1 Series。而Škoda Taiwan 在 10 月中下旬所發表的小改款 Octavia 車系,共送測了 1.5 TSI e-TEC、RS 和 Combi RS 共 3 個車型。

由嘉鎷興業所代理的 Dallara,其限量量產街車 Dallara Stradale 繳出了 10.9km/L 的油耗成績;至於在 11 月底發表的 Mercedes-AMG 大改款 GT Coupé,這回則是送測了 63 S E Performance Coupé車型。

11 月底上市的 BMW 大改款 1 Series 出現於此。
Škoda Taiwan 在 10 月中下旬所發表的小改款 Octavia 車系,共送測了 1.5 TSI e-TEC、RS 和 Combi RS 共 3 個車型。
由嘉鎷興業所代理的 Dallara,其限量量產街車 Dallara Stradale 繳出了 10.9km/L 的油耗成績。
在 11 月底發表的 Mercedes-AMG 大改款 GT Coupé,這回則是送測了 63 S E Performance Coupé車型。

電動車部分,已經於國內上市的Škoda Enyaq 車系,其 3 個車型能耗成績也正式揭露,這之中續航成績最好的是 Enyaq Coupe 85,擁有 WLTC 609 公里的續航表現,能效值為 7.3km/kWh,至於 Enyaq 85 的成績則是最高 573 公里續航和 6.6km/kWh,而動力最強悍的 Enyaq Coupe RS 續航成績則是 506 公里,能效值為 5.8km/kWh。

已經於國內上市的Škoda Enyaq 車系,其 3 個車型能耗成績也正式揭露,這之中續航成績最好的是 Enyaq Coupe 85,擁有 WLTC 609 公里的續航表現,至於 Enyaq 85 的成績則是最高 573 公里續航,而 Enyaq Coupe RS 續航成績則是 506 公里。

全員少年感,臺灣2025第一季亮相,Rolls-Royce Cullinan Series II & Ghost Series II上海直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2 16:00:00

發文

#620495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Rolls-Royce 分別於 2024 年 5 月及 10 月、發表 Cullinan Series II 與 Ghost Series II 車系後,U-CAR 編輯部也在日前應邀前往於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舉辦的品鑒活動,靜態體驗 Cullinan Series II 及 Ghost Series II,同時會場還展出了搭載 Black Badge 專屬套件的新車;且據了解,Cullinan Series II 應該 2025 年第一季就會率先在臺灣亮相。

Rolls-Royce 分別於 2024 年 5 月及 10 月、發表 Cullinan Series II 與 Ghost Series II 車系後,U-CAR 編輯部也在日前應邀前往上海,靜態體驗 Cullinan Series II 及 Ghost Series II。
此次亮相於專享品鑒活動的 4 輛 Series II,風格各異且有轎車以及 SUV 車型,但卻不約而同都看到了「少年感」。

年輕有為催化劑
Cullinan Series II

43 歲,在多數人定義為中年的這個數字,但在 Rolls-Royce 的世界,絕對稱得上是年青有為。這是 Cullinan 之於 Rolls-Royce 的催化作用,要知道,在這輛超豪華 SUV 問世之前,Rolls-Royce 車主的自駕意願並不高,甚至低於 70%。但如今 Cullinan 的車主根據調查,只有 10%的客戶仍保留了專職司機,而平均年齡亦由 2010 年的 56 歲,降至如今的 43 歲。

在 Cullinan 問世之前,勞斯萊斯車主的平均年齡由 2010 年的 56 歲,降至如今的 43 歲。

不過當你看過 Cullinan Series II 之後,你會認為,設計師還想讓「43」這個數字,再降一降。

每次看到 Cullinan 的實車,第一個直覺反應會覺得這車好大,畢竟它的車身長度超過了 5.3 公尺,車寬逼近 2.2 公尺。那 Cullinan Series II 的改動相信你也發現了,呼應了大都市裏光彩照人的摩天大樓,新車外觀設計理念的關鍵主題為縱向線條,所以頭燈外側多了一條 LED 晝行車往下延伸,下保險杆的進氣孔也增大了面積,並且其中線條構成了一個隱隱的「V」形,也增加了擾流葉片設計。

以摩天大樓為靈感,頭燈外側多了一條 LED 晝行車往下延伸,進氣孔也增大了面積並增加了擾流葉片設計。

至於標誌性帕德嫩神廟進氣格柵,也首次配備發光格柵,並匹配了更為低矮的前緣設計。我們都知道 Cullinan 發表於 2018 年,過去的設計很大部份靈感來自於 Phantom。經過了 6 年的時間,Cullinan 不僅成為 Rolls-Royce 最熱賣的車型,車主的平均年齡也只有 43 歲,所以在 Cullinan Series II 身上,很明顯的能看出,它已經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廣  告

來到車側,Cullinan Series II 的車身輪廓仍呈現出豐富的變化,並首次配備 23 吋的輪圈,每個輪圈均由鋁錠銑削製成,而其中 7 輻立體型面設計則為客戶提供了局部拋光工藝或全面拋光工藝兩種輪圈配置選項。此外,Cullinan Series II 還擁有了專屬開發了全新漆面:「松露石紋棕」,其靈感源自一種帶有如松露般紋理的淺棕色大理石,呈現出頗具現代化風格的灰棕色調複合純色飾面。

車尾也有比較明顯的改動,除了重新設計的 LED 尾燈組,下方的排氣尾管的開口也變大了,外框則採用鏡面不銹鋼材質飾面。其實,這回的 Cullinan Series II 或許動力沒有改動,仍是 6.75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但隨著路上的電動車越來越多,想像一下,在這輛車的使用週期,好比 5 年後的 2030 年,這時你還開著一輛保有碩大排氣尾管的 Rolls-Royce,那絕對是這條路上最有品味,且最孤傲的存在。

內裝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但卻換上了與 Spectre 相同的全數位儀錶。

來到車內,你會很高興在 Cullinan Series II 上沒有看到太大的改變,沒有看到電動車那種一堆螢幕的毛病。維持著過往的基調,也有著無盡的內裝材質以及 Bespoke 訂製供準車主發揮想像。但眼尖的你應該還是發現、它換上了與 Spectre 相同的全數位儀錶,標誌著 SPIRIT「奢華數字架構」首次運用於搭載 V12 引擎的 Rolls-Royce 車型中,並且 Bespoke 訂製部門還能替客戶自由搭配儀錶的色彩。

內裝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但卻換上了與 Spectre 相同的全數位儀錶。

其次,副駕乘客正前方的這塊面板,乃繼而運用於 Spectre 之上,此一面板帶有「Cullinan」字樣和別致的都市景觀圖案,靈感同樣來自摩天大樓,通過在暗色鋼化安全玻璃的背面以鐳射蝕刻技術、雕刻出 7,000 個點。

不過最讓筆者感興趣的,還是副駕一側的「歡慶女神」時計畫廊。你可以看到這個石英鐘和增加的實心不銹鋼小型歡慶女神塑像,這一將「歡慶女神」安置於內裝設計中就歷經 4 年研發工作,當車主步入座艙,儀錶盤、中控屏與面板將依次點亮,隨之光線將向內投射至透明展示櫥窗,從下方照亮歡慶女神像,這儀式感的營造,絕對對得起它的身價。

副駕乘客正前方的這塊輝光面板靈感同樣來自摩天大樓,副駕一側的「歡慶女神」時計畫廊,安置於內裝設計中就歷經四年研發工作。
車內配色呈現了 Rolls-Royce 在新型植物纖維材質及現代手工藝技術方面的全新成果。
廣  告

自駕車主的理想樣貌
Ghost Series II

嚴格來說,我認為 Ghost Series II 的改動幅度沒有 Cullinan Series II 大,但膽大的程度卻是贏了。

看到了嗎,Ghost Series II 把 Rolls-Royce 最標緻性的方燈造型改了,可以說是以最小的改動換來了最大的變化,車燈上部的輪廓線條自帕德嫩神廟進氣格柵的「門楣」下部起筆,橫向延伸至兩側前葉子鈑邊緣,包含進氣格柵的切角也跟 Spectre 有點像,切角更為圓潤,夜裏也可以透出光線,而這項功能也與 Cullinan Series II 一樣成為標配。

Ghost Series II 最大的改變或許只是頭燈的形狀,但卻讓車頭有著不同的視覺感官,而帕德嫩神殿進氣格柵也迎來了發光功能。

這麼說好了,以前我們看到 Ghost,你會覺得它是昂首的,它是挺拔的,但我們都知道,買 Ghost 的車主跟 Cullinan 很多都是自駕屬性,其實他們並不希望開這輛車的時候像個司機,所以現在 Ghost Series II 的車頭,已經變成一種隨時向前俯衝的姿態,更像是西裝暴徒的視覺效果。

更為側面的角度更能看出頭燈的變化,卻勾勒出一種隨時向前俯衝的姿態。

至於車尾同樣換上與 Spectre 相似的 LED 透明燈組,更好適配不同車色,內部燈條形狀也更呼應車側線條。至於車色方面,如今在 Rolls-Royce 現存的多達 44,000 種顏色中,再次新增了全新金屬漆色名為「馬斯蒂克島藍 (Mustique Blue)」,完美映射出冠以其名的這座加勒比海島的迷人色調及非凡魅力。

新車仍規劃標準軸距以及長軸距版本,而尾燈也進行了小幅修改,車色增加了全新金屬漆色名為「馬斯蒂克島藍(Mustique Blue)」。

Ghost Series II 車內則也和 Cullinan Series II 一樣,換上了全數位儀錶以及 SPIRIT「奢華數字架構」,擁有石英鐘和增加的實心不銹鋼小型歡慶女神塑像,並升級成 18 支喇叭、輸出功率可達 1,400W,並一樣可選配星空頂篷,還增加了一種名為「灰染白蠟木 (Grey Stained Ash)」的工藝材質,可運用於座艙內裝之中。

Ghost Series II 車內也跟 Cullinan Series II 一樣,換上了全數位儀錶以及 SPIRIT「奢華數字架構」,石英鐘和增加的實心不銹鋼小型歡慶女神塑像。

動力上,Cullinan Series II 與 Ghost Series II 還是維持搭載 6.75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可提供 571 匹 (PS) 的最大馬力,以及 86.7 公斤米最大扭力。

動力上,Cullinan Series II 與 Ghost Series II 還是維持著 6.75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

夠叛逆,選 Black Badge 性能特式車

同場加映的 Black Badge Cullinan Series II 以及 Black Badge Ghost Series II,還是令人熟悉的配方,均以駕駛人體驗為核心進行升級,在外觀上進行細節「黑化」處理,好比在車頭的歡慶女神 (Spirit of Ecstasy)、水箱護罩格柵、行李廂飾條、前進氣飾條與排氣管的鍍鉻表面等,都改為暗色系。

Black Badge 性能特式版本同樣在不少部件進行「黑化」處理,以獲取更性能的視覺張力。

至於傳動搭配與性能表現方面,Black Badge Cullinan Series II 以及 Black Badge Ghost Series II 則是維持相同的規劃,以 6.75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來提供增加至 600 匹 (PS) 之最大馬力,最大扭力則為 91.8 公斤米 (900Nm),搭配 8 速自排變速箱與四輪驅動設定,並擁有較運動化設定的懸吊與煞車,且駕駛人還能藉由換擋撥杆上的「Low」按鈕夠、解鎖全套 Black Badge 性能科技。

Black Badge 性能特式版本性能上也相對提升,用以呼應其運動化外觀。

更長里程表現、585公里續航實測– Mercedes-Benz EQE 350+能耗測試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1 16:00:00

發文

#620493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 2021 年 5 月推出旗艦大型電動轎車 EQS 後,Mercedes-Benz 採用純電 EVA 平臺打造的第 2 款轎車 EQE 在 2021 年 9 月接續發表,EQE 定位為與過去 E-Class 身型相仿的中大型豪華電動轎車,臺灣市場則是在 2022 年 9 月將 EQE 進行導入。

EQE 車系最早於 2022 年 9 月導入。

而在引進國內約 2 年的產品週期後,台灣賓士為讓 EQE 與對手 BMW i5 抗衡,在 2024 年 6 月取消原有 EQE 300 及 Mercedes-AMG EQE 43 雙車型,改採首度導入的 EQE 350+車型單一設定,新車售價則為 330 萬元起,僅較原有 EQE 300 車型售價增加 4 萬元,與對手 BMW i5 eDrive40 M Sport 的 329 萬售價相仿,並搭載可用容量提升的電池組,進一步強化車型續航里程表現。

此次 U-CAR 搶在 EQE 350+新車正式在臺上市交付之際,規畫臺北至臺南來回 585 公里的高速續航實測,替讀者們一同解析其續航、充電等電氣性能實力。

搭載 AMG Line 運動化外觀,外型更顯張力

相比於先前 U-CAR 最早於 2022 年體驗過的 EQE 300,EQE 車系在後續年式已進行過一波年市強化,最主要從過去標配的外觀 Electric Art 套件,升級為更具運動風的 AMG Line 外觀套件。因此 EQE 350+標配包含夜幕星芒型水箱護罩、19 吋五輻雙肋式輕合金輪圈以及車尾雙道橫柵式鍍鉻飾條皆為標配,讓其整體更具視覺張力。

EQE 從過去標配的外觀 Electric Art 套件,升級為更具運動風的 AMG Line 外觀套件。

而標配的多光束智慧型數位頭燈,其包含自動遠光燈輔助、還有 Ultra Range 超長距遠光燈,也帶來相當出色的照明效果。EQE 350+上也相較最早的 EQE 300 車型,追加了更具視野通透感的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甚至也包含便利的充電孔電動外蓋開啟機能。至於後視鏡套件則包含、自動防眩車內及駕駛側後視鏡、電動收折車外後視鏡、後視鏡迎賓燈、雙側賓士 logo 投射燈。

標配的多光束智慧型數位頭燈,其包含自動遠光燈輔助、還有 Ultra Range 超長距遠光燈,也帶來相當出色的照明效果。
AMG Line 套件的加入,包含夜幕星芒型水箱護罩、還有下方兩側前氣壩的黑色裝飾。
EQE 在車側採用伸縮平整化車門把,並在前方 A 柱有車系名稱標示。
標配 AMG Line 套件的 EQE 350+,在足下搭載 19 吋五輻雙肋式輕合金輪圈,整體更具視覺張力。

維持既有內裝格局,導入 5G、YouTube 串流服務

座艙方面,一如其餘 EQE、EQS 家族,其標配橫置的 12.3 吋數位儀表、以及 12.8 吋的直立式 OLED 觸控螢幕,搭配手機無線充電裝置、MBUX 擴增實境導航功能。

至於由 12.3 吋寬螢幕數位儀表、17.7 吋 OLED 中央觸控螢幕、12.3 吋 OLED 前乘客座高畫質觸控螢幕共 3 組螢幕築構的 Hyper Screen 超寬幅螢幕,在 EQE 350+需另以 45.4 萬元選配;對手 i5 標配的抬頭顯示器,在 EQE 350+上則需以 6 萬選配稍嫌可惜。而標配的 710 瓦 Burmester 3D 環場音響系統、15 支喇叭,在娛樂音效上有一定水準,但在環場立體感與空間感還是有升級空間。

一如其餘 EQE、EQS 家族,EQE 350+標配橫置的 12.3 吋數位儀表、以及 12.8 吋的直立式 OLED 觸控螢幕。
標配的 710 瓦 Burmester 3D 環場音響系統、15 支喇叭有一定水準,但在聽覺空間感部分仍有一定的升級空間。

不過現行的 EQE 350+,一如外觀搭載的 AMG Line,在內裝相比 EQE 300 已有更多運動化鋪陳,最主要已升級多項 AMG Line 內裝套件,其包含 Nappa 多功能平底跑車方向盤,再加上具有運動化包覆的雙前座跑車型座椅,並搭配相當肅黑的 ARTICO/MICROCUT 黑色座椅、黑色織布車內頂篷、 AMG 腳踏墊、ARTICO 包覆儀表臺附紅色縫線、MICROCUT 材質包覆車門飾板、AMG 不鏽鋼行車踏板附橡膠防滑凸點。

Nappa 多功能平底跑車方向盤,在整體的握感、觸感與包覆性都相當出色。
EQE 350+已換上相當肅黑的 ARTICO/MICROCUT 黑色皮質,並相較最早的 EQE 300 升級為雙前座跑車型座椅。

只是較為可惜的是,雙前座標配仍為加熱功能,通風功能則須加選 4.3 萬、再加上加選真皮內裝組合。另外標配僅有雙區恆溫空調,相比對手 i5 標配四區恆溫空調在陣容上略有差距。後座椅雖然標配有麂皮頭枕,但後座角度椅背較為挺直,成人容易頂到車頂,若能加入傾斜調整舒適度會更佳。

後座椅雖然標配有麂皮頭枕,但後座角度椅背較為挺直,若躺到最後方、成人容易頂到車頂,若能加入傾斜調整舒適度會更佳。以筆者 178 公分乘座下,膝部空間約有 2 拳、頭部空間若算到全景天窗則為 1 拳。
後座底板因純電平臺算是相當平整,但標配僅有雙區恆溫空調,後座僅有出風口視覺上略顯單薄,相比對手 i5 標配四區恆溫空調在陣容上略有差距。

而在內裝影音娛樂體驗部分,EQE 350+也有所升級。首先在中控螢幕中的原廠導航圖資,進一步整合國內第三方充電站點資訊,不過筆者認為其資訊的完整度、還有也沒有導航目的地預估電量,皆有提升空間。

此外 EQE 350+上也首度加入了 5G 聯網功能、進階娛樂套件,其中「進階娛樂套件」提供多項開通後 3 年內免費的體驗,其包含 Spotify/Apple Music 音樂串流、網路廣播電台、MBUX 服務行動數據、收音機延伸資訊,以及此次首見的 YouTube 影音串流,YouTube 影音串流更能在充電時消磨時光,只是其整體操作、串流影音撥放訊號載入的流暢度仍與智慧型手機有所差距,若原廠能強化其載入影片的速度,相信會更受電動車消費者歡迎。至於小遊戲的流暢度與可玩性同樣也有提升空間。

中控螢幕中的原廠導航圖資,進一步整合國內第三方充電站點資訊,不過筆者認為其資訊的完整度、還有也沒有導航目的地預估電量,皆有提升空間。
EQE 350+上也首度加入了 5G 聯網功能、進階娛樂套件,「進階娛樂套件」更首度包含首見的 YouTube 影音串流,只是其整體操作、串流影音撥放訊號載入的流暢度仍與智慧型手機有所差距。
小遊戲的流暢度與可玩性同樣也有提升空間。

WLTP 續航增加 54 公里,最大馬力提升至 292 匹

採用純電平臺的 EQE 雖然是以純電 EVA 架構打造,但與 EQS 相同全車系目前仍採 400V 電壓、而非 800V 電壓架構。EQE 350+採用可用容量 96kWh 的三元鋰電池組(標稱總容量 105kWh),對比過去 EQE 300 的可用容量 89 kWh 電池(標稱總容量 100kWh),皆有著約 5~7kWh 的提升。

EQE 350+採用可用容量 96kWh 的三元鋰電池組(標稱總容量 105kWh),並為後軸單一永磁電動馬達設定,具備 292 匹最大馬力及 57.6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

動力輸出部分,採用後軸單一永磁電動馬達設定,具備 292 匹最大馬力及 57.6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動力輸出較 EQE 300 車型的 245 匹馬力/56.1 公斤米扭力有所提升。根據原廠測試數據顯示,EQE 350+可在 6.5 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較 EQE 300 消去 0.8 秒,極速則為時速 210 公里。

DC 最大充電功率則維持 170kW,原廠宣稱最快可在 32 分鐘內完成 10%~80%的快充。續航方面,EQE 350+可帶來 WLTP 最高達續航里程達 693 公里的表現,比起 EQE 300 的 639 公里多出約 54 公里,能源署 NEDC 測試的續航里程則為 777 公里、能耗值為 6.6km/kWh。

DC 最大充電功率則維持 170kW,原廠宣稱最快可在 32 分鐘內完成 10%~80%的快充。充電規格為 CCS1。

行車模式部分,EQE 350+ 共計有 Individual、Sport、Comfort、Eco 可選,其中 Individual 模式可在動力、轉向、ESP、模擬聲浪等細項,進行 Comfort/Sport 等段位微調。不過由於 EQE 300 標配的是傳統的圈簧懸吊,並沒有搭載氣壓懸吊或可調式的電子避震器,因此其懸吊的回饋皆不會受行車模式而改變、也無法微調。

回充方面,EQE 同樣在方向盤兩側有撥片調整,段位分別有回充最大的 D-、車輛自動判斷的 D Auto、以及回充最小的 D+。而一如 EQS 車系,關閉 Creep 緩起步選項搭配 D-後,EQE 同樣就能達成全然的 One-Pedal 單踏板行車模式。不過 D Auto 等模式下,車輛自動制動時煞車會踏板自動下潛,一開始駕馭可能會不太習慣,是值得注意的細節。

行車模式部分,EQE 350+ 共計有 Individual、Sport、Comfort、Eco 可選。
Individual 模式可在動力、轉向、ESP、模擬聲浪等細項,進行 Comfort/Sport 等段位微調。
EQE 同樣在方向盤兩側有撥片調整,段位分別有回充最大的 D-、車輛自動判斷的 D Auto、以及回充最小的 D+。
撥片調為 D-並搭配關閉「緩起步」,車輛可達成全然的單踏板模式。

實際將 EQE 350+開起來下,筆者認為其輸出調性上仍與對手 BMW i5 有很大差異,不像 340 匹的對手 i5 eDrive40 是初段就提供很強勁動力輸出;EQE 350+是在非 Sport 模式下,皆以較為和緩的動力曲線供輸,帶來的感受是不像對手般戰戰兢兢,但 EQE 350+若要很「跟腳」的動力反應,則需要切換到 Sport 模式才能實現。

標配的煞車力道制動性已算足,但若常在市區走走停停可使用單踏板會較有線性制動力道。隔音靜肅性則是在 80 公里以下有一定靜謐性演出,但高速時輪拱共鳴與風切聲還是偶有傳入,若常開高速建議可選包含前檔與前車門雙層玻璃、選配價 5 萬元的「聲學舒適套件」進一步提升。

實際將 EQE 350+開起來下,筆者認為其輸出調性上不像對手般戰戰兢兢,以較為和緩的動力曲線供輸。若要很「跟腳」的動力反應,則需要切換到 Sport 模式才能實現。

而在行路表現部分,EQE 350+雖然在低速維持品牌的舒適特質,不過受限於平鋪底盤的電池組重量,再加上懸吊並非氣壓懸吊、而是傳統圈簧懸吊,因此遇到較大的碎震與起伏,車身容易有較為明顯因底盤重量上下的慣性、而回傳到車內的晃動,尤其在後座乘坐時,較容易給乘客帶來不適,車身左右側傾在重心變換上也會比起對手更多,因此建議若注重行路舒適性的消費者,建議可加價 9.6 萬選配 AIRMATIC 氣壓懸吊系統含可變阻尼懸吊系統 ,懸吊應付路面時較能「抓」的住回彈晃動。

標配並非氣壓懸吊、而是傳統圈簧懸吊,因此遇到較大的碎震與起伏,車身容易有較為明顯因底盤重量上下的慣性、而回傳到車內的晃動。

轉向方面 EQE 350+屬於較為中性的設定,大部分彎道都能帶來穩定的指向,稍微快速一點變換車道也能給予穩定回饋。只不過單馬達後驅設定的 EQE 350+因少了前軸馬達配重,因此遇到較大的伸縮縫時,其前軸較易因配重較輕、而有循跡抓不住的情形產生,因此建議配胎上也能進行升級。至於可供 7.1 萬選配、最大角度達 10 度的後輪轉向,雖然能大幅減少在都會中迴轉的次數,但其轉向較為迅速,在停車時多半得搭配動態輔助線參考,才能較為筆直停車。

轉向方面 EQE 350+屬於較為中性的設定,大部分彎道都能帶來穩定的指向,稍微快速一點變換車道也能給予穩定回饋。
EQE 350+可加價 7.1 萬選配後輪轉向,但根據過去試車組體驗的經驗,其轉向較為迅速,在停車時多半得搭配動態輔助線參考,才能較為筆直停車。

臺北臺南來回 585 公里高速續航測試說明

  1. 測試路線:U-POWER 新北林口文化站>國道 1 號南下>國道 1 號 324K 大灣交流道>U-POWER 臺南永康裕農站>國道 1 號北上>U-POWER 臺北內湖民善站
  2. 測試天候:陰有雨,約 22.7 度~25.5 度。
  3.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限表速+9 公里,以 ACC 系統行駛,以「Eco」節能模式行車、搭配 D Auto 回充模式
  4. 冷氣空調:恆溫空調調整至 22 度,風量開到 2 段。
  5. 車上載重:1 位工作人員與隨身行李

試駕當天,EQE 350+於上午 6 點在 U-POWER 新北林口文化站充滿電時,儀表顯示的滿電續航為 642 公里,我們將行車模式設為 Eco、並將回充調為 D Auto 後就南下出發。當天規劃的路線為 U-POWER 林口文化站出發,沿途經國道 1 號與高架段南下,最後到 U-POWER 臺南永康裕農站進行折返,回程後也依國道 1 號原路北上、並一路從國道 1 號高架段到 U-POWER 臺北內湖民善站結束,總計行程約 580 多公里。

EQE 350+於上午 6 點在 U-POWER 新北林口文化站充滿電時,儀表顯示的滿電續航為 642 公里。

而 EQE 350+沿途行車 281 公里至國道 1 號 324K 臺南永康大灣交流道附近,並於 U-POWER 臺南永康裕農站紀錄時,電量剩下約 56%、表顯續航剩下 363 公里,儀表能耗為 6.8km/kWh,行車均速也為相當高的 98 公里。

EQE 350+沿途行車 281 公里至國道 1 號 324K 臺南永康大灣交流道附近,並於 U-POWER 臺南永康裕農站紀錄時,電量剩下約 56%、表顯續航剩下 363 公里。

而按原路線加上部分增加的北上路線後,行車北返至 U-POWER 臺北內湖民善站後,EQE 350+當天總行駛里程來到 585 公里,電量剩下 8%、儀表續航剩下 49 公里,而儀表的能耗顯示為 6.6km/kWh。

若以%數來換算,EQE 350+此次相當於 1%電可行駛 6.35 公里、高速滿電續航里程約為 635 公里上下,對照 WLTP 的 693 公里公告值約為 9 折、比許多車款的 8 折更貼近,更有機會突破 600 公里大關,算是國內市場上相當長里程的車款。

行車北返至 U-POWER 臺北內湖民善站後,EQE 350+當天總行駛里程來到 585 公里,電量剩下 8%、儀表續航剩下 49 公里,儀表的能耗顯示為 6.6km/kWh。推算高速滿電續航里程約為 635 公里上下,對照 WLTP 的 693 公里公告值約為 9 折。

我們同樣在使用 500A 液冷槍實測下,EQE 350+一插上槍功率很快就來到 160kW 以上,充電 5 分鐘來到 20%、功率為 170kW,甚至一路維持充電功率高原到 48%左右,功率更比原廠宣稱的 170kW 更高、來到 177kW 的峰值,以儀表板來看充電 5 分鐘可補進 72 公里表顯續航、充電 10 分鐘則為 144 公里。10~80%充電時間則約為 30 分鐘左右。實測 8~100%區間充電快充為 58 分鐘。

而實際能耗部分,最終補進的電量為 97.84kWh,以 585 公里換算後約為 5.98km/kWh,雖然包含能源損耗後同樣與表顯 6.6km/kWh 有落差,但在純電中大型轎車中已算是相當出色。

Mercedes-Benz EQE 350+ 剩餘
電量
行駛
里程
累計行駛
里程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U-POWER 林口文化站出發 100% 0 0 642 公里 0
U-POWER 臺南裕農站 56% 281 公里 281 公里 363 公里 6.76
U-POWER 內湖民善站結束 8% 304 公里 585 公里 49 公里 6.62
車款 Mercedes-Benz EQE 350+
總 行駛里程 (公里) 585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8% / 49 公里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6.62
8%~80%充電時間 31 分鐘
8%~100%充電時間 58 分鐘
快充峰值功率 (kW) 179
平均充電功率 (kW) 99
充電度數(kWh) 97.84
實測能耗(km/kWh) 5.98

Honda Civic e:HEV獲94%、5星肯定,JNCAP公布2024新一輪測試成績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1 16:00:00

發文

#620493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先前日本 JNCAP 公布 2024 首批測試車款 Toyota Crown Sedan 的成績 ( 95%、5 星 ) 後,近日 JNCAP 也公告了 2024 第 2 款車的測試結果,接受考驗車型為有在國內所販售的 Honda Civic 車系,並且是 e:HEV 動力車型。現行世代的 Honda Civic 曾在 2022 年獲得 Euro NCAP 5 星評價,而這回接受 JNCAP 的測試下,其也獲得 5 星、94%的肯定,不過%是略低於 Crown Sedan。

近日 JNCAP 也公告了 2024 第 2 款車的測試結果,接受考驗車型為有在國內所販售的 Honda Civic 車系,並且是 e:HEV 動力車型,最終獲得 5 星、94%的肯定。

新年度測試項目稍有調整,Civic 在主動安全測試項目獲高分

相較於 Euro NCAP、ANCAP 或是國內的 TNCAP 等等,JNCAP 的評測結果除了擁有星級成績外,另還會提供%的數值,屆時若車輛都是獲得 5 星的時候,就可以參考%的成績,就如同這次的 Honda Civic 與 Toyota Crown Sedan,皆都是得到 5 星的肯定,不過參考%的成績時,Crown Sedan 就勝過 Civic,%數值的排名也會攸關到 JNCAP 年度最大獎「5 星大賞」,以 2023 年度為例,Subaru Crosstrek/Impreza 便以 98%高分獲得此殊榮。

JNCAP 的評測結果除了擁有星級成績外,另還會提供%的數值,屆時若車輛都是獲得 5 星的時候,就可以參考%的成績,就如同這次的 Honda Civic 與 Toyota Crown Sedan,皆都是得到 5 星的肯定,不過參考%的成績時,Crown Sedan 就勝過 Civic。

2024 年度 JNCAP 依然維持著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共 3 大項,不過在安全測試項目中的總分略有所下調,3 大項合計總分來到了 193.8。至於新年度在撞擊測試項目中,其在駕駛座和後座正面全寬撞擊的評比中,與 2023 年度不同之處在於原先的測試中,其中一個假人是坐在副駕駛座的位置,不過新年度則是將這個假人移到後座。

另外在車與車的偏位撞擊項目中,除了自身車輛的保護性能外,現在還會評比另外一輛車遭受撞擊時的情況;至於在行人保護的項目中,行人腿部防護的評估中新增了先進腿部衝擊器。

新年度在撞擊測試項目中,其在駕駛座和後座正面全寬撞擊的評比中,與 2023 年度不同之處在於,新年度將假人移到後座。另外在車與車的偏位撞擊項目中,除了自身車輛的保護性能外,現在還會評比另外一輛車遭受撞擊時的情況。

而在安全測試項目中,主要是增加了十字路口煞車緩解測試,其模擬了交叉路口內的事故,並針對右轉和左轉時與行人或車輛的事故進行了評估。至於交通標識識別系統 ( TSR ) 和其他安全配備系統的評估也首次納入考量。

在安全測試項目中,主要是增加了十字路口煞車緩解測試,其模擬了交叉路口內的事故,並針對右轉和左轉時與行人或車輛的事故進行了評估。
廣  告

看到 Honda Civic 這次的測試結果,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 3 大項成績分別為 89% ( 89.64/100 ) 、98% ( 84.80/85.8 ) 、100% ( 8/8 ) ,總分為 94% ( 182.44/193.8 ) 。細看到各項的測試成績,主動安全測試多個環節都拿到最高 5 級的肯定,該項成績更是高於 Crown Sedan,唯獨在誤踩油門踏板抑制這項被評為 4 級。

至於在車輛撞擊測試部分,正面全寬撞擊、正面偏位撞擊、側向撞擊等項目都獲得了 5 級,不過在後方車輛撞擊頸部保護 ( 駕駛與乘客 ) ,兩項都被評為 4 級,另外在安全帶警示部分也是得到 4 級,共計有 3 項 4 級的成績也稍微拉低了該項總分。

看到 Honda Civic 這次的測試結果,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 3 大項成績分別為 89% ( 89.64/100 ) 、98% ( 84.80/85.8 ) 、100% ( 8/8 ) ,總分為 94% ( 182.44/193.8 ) 。

[U-EV] 寒流低溫下的幾個小撇步,幫助維持電動車續航力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12/11 16:00:00

發文

#620493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相較於傳統燃油車,電動車受氣溫的影響更為顯著,而臺灣身處亞熱帶,雖然冬季氣溫不似高緯度地區那般寒冷,但在強烈寒流來襲、高山地區、沿海空曠地區,少數日子仍有可能溫度低至攝氏零度左右;低溫狀態下,使用電動車有哪些注意事項,U-CAR 整理以下幾點。

U-CAR 整理出低溫狀態下,使用電動車有哪些注意事項,包含有:胎壓、預熱電池以及舒適功能。

氣溫每降低 6 度,胎壓會下降 1 PSI

根據物理定律,氣壓會隨著溫度而升降,當寒流來襲時,輪胎內部的氣體溫度也會隨著下降,而溫度每下降攝氏 6 度、輪胎的胎壓就會降低 1 PSI,如果是以氣溫 36 攝氏度和 0 度相比,理論上胎壓會差距到 6 個 PSI。

溫度每下降攝氏 6 度、輪胎的胎壓就會降低 1 PSI,如果是以氣溫 36 攝氏度和 0 度相比,理論上胎壓會差距到 6 個 PSI。

當然,現在的新車都配備有胎壓偵測器,但由於系統各異、或存在有容許值,可能會出現系統判斷對行車安全無危害、但胎壓確實已降低的狀況,而電動車的續航力受胎壓影響因素大,即使是看似差距不大的 3、4 個 PSI,但整個冬季累積下來,減損的累加續航里程還是不能輕忽,因此建議駕駛人在冬季,特別寒流來襲時,可以先檢查胎壓值維持在高檔狀態。

廣  告

寒流時充電速度變慢? 可善用預熱電池功能

或許有些電動車車主會發現,冬天寒流來襲時,電池的快充功率不如平常那麼高,導致整體的充電時間會拉長。這是因為電池的最佳充電效率溫度大約是攝氏 20 度至 35 度左右,超出這個範圍,效率便會降低,因而造成充電時間變長。

為了讓使用者擁有好的充電體驗,有部分的電動車款會加入 Winter Mode 冬季模式功能,透過預熱電池的技術,在快充之前、預先讓電池溫度達到適合的狀態,縮短低溫下的充電時間。

為了讓使用者擁有好的充電體驗,有部分的電動車款會加入 Winter Mode 冬季模式功能,透過預熱電池的技術,縮短低溫下的充電時間。

當啟用冬季模式或預熱電池的功能時,會額外耗費電能進行加熱,如果您的充電習慣是絕大部分使用快充、不想耗費過多的時間等待充電,可以選擇啟用冬季模式或預熱功能,維持與其他季節一致的快充體驗。

如果您的充電習慣是絕大部分使用快充、不想耗費過多的時間等待充電,可以選擇啟用冬季模式或預熱功能,維持與其他季節一致的快充體驗。

充電狀態下預熱乘客艙;座椅加熱比暖氣更省電

氣溫驟降時,有部分的駕駛人會開啟車內的暖氣功能,而冷/暖氣是電動車的電量消耗的主要來源之一。如果車主有開暖氣的習慣,建議可以在充電狀態下、準備出發前,對乘客艙進行預熱,讓電池免去這段電量的消耗,延長續航里程。

相較於暖氣功能,座椅加熱所消耗的電能更少,若愛車有座椅加熱的配備、對車輛續航里程在意/敏感的車主,下次不妨可以將暖氣切換成座椅加熱功能,試試兩者的差異。

此外,相較於暖氣功能,座椅加熱所消耗的電能更少,若愛車有座椅加熱的配備、對車輛續航里程在意/敏感的車主,下次不妨可以將暖氣切換成座椅加熱功能,試試兩者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