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M 慶祝 50 周年,今日(5/20)在義大利 Concorso d'Eleganza Villa d'Este 古董車展正式發表 M4 CSL,其是 G82 世代 M4 的限量輕量化車型,全車相較 M4 Competition 減重 100 公斤,並將 3.0 升直 6 雙渦輪引擎提升至 550 匹,靜止加速破百僅需 3.7 秒、最高極速 307 公里,成為 BMW 史上最速量產車,全球限量 1,000 輛配額、國內確認取得配額導入,但確切的配額數與引進時間有待總代理汎德後續公布。
在 BMW 品牌長年的歷史中,凡是冠上 CSL 之名的車款,就代表著結合競技化與輕量化於一身的轎跑車款,是 Coupé(轎跑)、Sport(運動)、Lightweight(輕量化)這 3 個字詞的縮寫,對於喜愛 BMW 性能車款的車迷而言,往往是相當具有指標意義性的夢幻車款。
而 BMW 先前是在 5 月初陸續釋出車身前後剪影圖、預告影片等,來替 G82 世代 M4 的限量輕量化車型 M4 CSL 預作暖身,如今新車在 5 月 20 日登場的義大利 Concorso d'Eleganza Villa d'Este 古董車展中正式發表,成為 BMW M 慶祝 50 周年的最佳賀禮。
從外觀來看,M4 CSL 有著比起原先外界預期更加乖張的造形,首先就是其雷射頭燈組,效仿 M5 CS,將頭燈內部的晝行燈條由白光改為更具識別度的黃光,而改為黃光最主要也是與 BMW 過去的 GT 廠車進行連結。
車尾部分也採用品牌首見的雷射尾燈技術,藉由 3 層次極細的導光條互相交疊,速要出兼具動感與高科技的外型視覺。
車頭部分 M4 CSL 在原先就已相當具識別度的超大型直立雙腎水箱護罩中,加入 Y 字型狀的黑色格柵,全車包含水箱護罩外框、M4 CSL 字樣等處都導入專屬的紅色元素,前後廠徽也皆為 BMW M 50 周年紀念的彩色廠徽,引擎蓋上方肌理隆起有黑色搭配紅色邊框視覺,下方氣壩也以黑色支架塑造乖張的進氣口,車身周圍最下方則是有 CFRP 碳纖維材質的定風翼、側裙、車尾下擾流等。
除了上述細節外,全車在引擎蓋、車頂、後行李箱也同樣採用 CFRP 碳纖維材質製成,藉此達到極度輕量化的目標,甚至車頂上方還有兩道紅色賽車條紋視覺。延伸至後行李廂蓋上方的則是 M4 CSL 專屬鴨尾設計,比起一般 M4 Competition 更為外突上揚。
BMW 原廠強調 M4 CSL 的整車重量來到 1,625 公斤,比起一般 M4 Competition 減少約 100 公斤,全車也達到約 2.95 公斤/匹的重量馬力比。
車內搭載的全碳纖維 M Carbon 座椅減少約 24 公斤,後座則直接捨去改為置放安全帽的空間、達到輕量化目的。底盤也採用 M Carbon 碳纖維陶瓷煞車組、前 19 吋後 20 吋的 M 輕量化鍛造圈組搭配 Michelin Pilot Sport Cup 2 R 高性能胎,這兩項也減重了 21 公斤。全車在後方的隔音材質減重,也達到減少 15 公斤的效果。全車部分 CFRP 碳纖維材質的採用,也減少約 11 公斤的重量。車尾像是採用鈦合金的排氣管消音器也減重 4 公斤,而包含水箱護罩/尾燈/地毯/空調系統的減重也同步減少 4 公斤。
車內部分,M4 CSL 並沒有導入如小改款 3 Series 的 iDrive 8 曲面螢幕介面,主要仍維持 12.3 吋數位儀表、10.25 吋觸控螢幕的 iDrive 7.0 介面,中央導入獨特的全碳纖維中央鞍座,並且有著 CSL 專屬的 M Carbon 全碳纖維桶型座椅,而且一如廠車一般,M4 CSL 的雙前座椅無法調節椅背傾角,至於座椅高度只能回廠用工具進行調整,頭枕則是可拆卸、以便駕駛下賽道時更能戴著安全帽入座。
M4 CSL 延續現行 M4 的 S58 3.0 升直列 6 缸雙渦輪動力設定、但最大馬力比起 M4 Competition 的 510 匹增加 40 匹,來到最大馬力 550 匹/6,250 轉,最大扭力則維持 66.3 公斤米/2,570~5,950 轉不變,但 M4 CSL 並沒有提供 M xDrive 四輪驅動以及手排變速箱,而是採用傳統的後輪驅動、搭配運動化 8 速 M Steptronic 手自排變速箱組合。
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3.7 秒、比 M4 Competition 快上 0.2 秒,靜止加速至時速 200 公里為 10.7 秒,車輛極速也來到最高 307 公里,皆創下 BMW 量產車史上最速成績。新車在紐柏林北賽道則有著 7 分 20 秒 207 的單圈最佳成績。
M4 CSL 相較一般 M4 Competition,提供專屬的循跡控制系統,其中一組方便車主進行甩尾、另一組則是強化在賽道上的單圈成績,更有專屬的 TC 設定模式讓車輛的電子系統達到介入最小的情況。車身則比起 M4 Competition 降低 7.6mm,煞車組則採用前 6 活塞與固定卡鉗,後軸則是浮動式卡鉗。車輛在 M setup 主選單中,還可設定煞車踏板的回饋力道。
M4 CSL 全球僅限量 1,000 輛的配額,預計自 7 月開始在德國 Dingolfing 產線生產,M4 CSL 目前國內也已確定取得配額,但詳細抵臺的時間點、以及國內爭取到的配額數,仍有待後續公布。而接著在 6 月 23 開幕的 Goodwood FOS(Festival of Speed)速度嘉年華,BMW M 預計也將帶來 M3 Touring,國內也確認導入、預計將於 11 月排入生產線,但引進的時間則可能落在 2023 年了。
Kia 於全球宣告正式邁入品牌新紀元,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除了致力以「零時差」的理念、以最快速度導入 Kia 最新世代車款之外,更持續擴展並升級國內通路與服務據點,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甫於今年四月正式上市的純電智慧跨界休旅 Kia EV6,屢獲國際車壇大獎,繼榮奪 2022 歐洲年度風雲車後,近日更再次榮獲英國 Autocar「最佳電動汽車 Best Electric Car」的殊榮肯定。
Kia EV6 同樣深受國內前瞻車主的熱愛,不僅累積訂單已突破 700 張,首批到港的 EV6 也於 6 月開始陸續交車。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特規劃於 5 月 21 日至 5 月 22 日,於全臺展示中心舉辦 「The Kia EV6 初夏試乘會」 ,敬邀所有喜愛 Kia EV6 的車迷親臨現場,體驗完美詮釋 Kia 品牌精神「Movement that inspires 移動 ‧ 啟發人心」的 Kia EV6,感受不只超越、更加卓越的前瞻電能魅力。
設計美感與智能科技並存的 Kia EV6,自問世以來不但贏得多項國外車壇大獎肯定,近期在 2022 英國最佳汽車獎 2022 Autocar Britain’s Best Car Awards, 更榮獲「最佳電動汽車 Best Electric Car」的殊榮肯定,同時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U.S. News & World Report 評選為 「最佳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 Best Hybrid and Electric Cars」,讓斬獲多項大獎殊榮的 Kia EV6 ,成為新世代電動車中最具代表性的前瞻車款。
Kia EV6 由內而外展現了新世代電動車的革新風貌,車頭採用 Kia 全新設語彙 Digital Tiger Face,結合天翔之翼數位日行燈,雙月之刃貫穿尾燈組,打造出更迷人且動感的純電美學。內裝則搭載雙 12.3 吋全景曲面顯示螢幕,同時支援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結合 14 具 Meridian 頂級環場音響系統,打造智慧化車室環境,提供創新的操作體驗。
除了美型外觀,Kia EV6 擁有強悍的動力表現,可輸出 325 匹最大馬力及 61.7 公斤米最大扭力的性能表現,且 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加速僅需 5.2 秒。Kia EV6 更搭載出色電能科技,擁有先進 800V 電能系統,在 240KW 超高速充電支援下,於 18 分鐘就可完成 10%到 80%充電,而 Air 增程版車型根據 WLTC 測試之數據,最高續航里程可達到 560 公里,展現出色的續航表現。
為讓更多喜愛 Kia EV6 的車迷朋友或準車主,能體驗 Kia EV6 的前瞻電能魅力,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特別規劃於 5 月 21 日至 5 月 22 日,於全臺展示中心舉辦「The Kia EV6 初夏試乘會」。 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敬邀您親臨全台展示中心,一同體驗 「Movement that inspires 移動 ‧ 啟發人心」的 Kia 品牌精神,感受 Kia EV6 帶來的電能移動新體驗。
Gogoro 宣布首間由綠電供電營運的 Gogoro 桃園中華都會概念店,即日起開始試營運、並規劃於 21 日正式開幕。繼建置太陽能電池交換站後,Gogoro 逐步探索提高使用再生能源的可能性。全新開幕的桃園中華都會概念店更打造了專業的 Gogoro Café 店中店,不僅提供賞車消費者與車主休憩聚會的舒適空間,寬敞的賞車區域與複合式的完整服務,將會成為桃園地區的嶄新地標。
Gogoro 桃園中華都會概念店每年的電力需求約為 30 萬度,將設定 100 % 綠能供電為銷售之外的營運目標,透過經濟部能源局核可之再生能源售電業者(配合的是天能綠電、陽光伏特家和富威電力等再生能源售電業者),以再生能源轉供與再生能源憑證方式達成 100% 綠電使用,未來 Gogoro 將規劃更多的綠電營運門市及落實更多綠電的應用場景。
踏入全新 Gogoro 桃園中華都會概念店,映入眼簾的是開闊明亮的新車展示區及客戶休息區,展示空間陳設 Gogoro 全系列車款,消費者能在眾多車款中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座駕;客休區運用淺色木紋的暖系材質,嘗試在擁擠的水泥森林中,營造出讓客人感到放鬆與自在的休憩氛圍。
除了導入綠電營運外,Gogoro 桃園中華都會概念店另一個重要的服務亮點,是迎來台首間的 Gogoro Café 店中店,極簡自然的設計風格,輔以明亮的白色基調,不但在視覺和嗅覺上帶給客人舒適、輕鬆的感覺,在欣賞 Gogoro 新車之餘,還能夠在店裡品嘗由專業咖啡師沖泡的咖啡。一杯咖啡在手,自然不能少了甜品相伴,Gogoro Café 將不定期的與知名甜點品牌合作,推出快閃嚴選點心小食,為每一位前來賞車的客人,用心雕琢愉悅的體驗和美好的時光。
寬敞舒適的店內空間也規劃成為日後車主聚會的新據點,車主可透過門市官網預約使用共享空間舉辦活動,咖啡搭配甜品,分享彼此的騎旅生活。為歡慶 Gogoro 桃園中華都會概念店開幕,5 月 21 日至 29 日,到 Gogoro 桃園中華都會概念店的 Gogoro Café 購買任一飲品可享買一送一的優惠,歡迎大朋友小朋友一起同樂、一騎喝咖啡。
U-CAR 先前報導過中興 iCharging 在 5 月初啟用 5 處臺北市區 DC 快充站點,今日(5/20)則再公布 2 處市區站點的新增與更新。其中新增最高 60kW 的臺北萬華昆明地下停車場站、採 CCS1 雙槍;另外原先已有 180kW CCS2 的永固便利汐止 PC 站、此波則再增加最高 60kW 的 CCS1 雙槍設備,總計 5 月份 iCharging 在大臺北地區新增 7 座站點,臺北市與新北市的市區累計有 9 座 DC 快充站點。
中興電工 iCharging 快充品牌指出,未來 3 年 iCharging 規劃沿線在全臺建立 200 個快充站,而有鑑於電動車日漸普及,尤其臺北市中心居家充電無疑是大部分車主最難解的困境之一。iCharging 快充站以停車場嘟嘟房場站做為建站基礎,具有建站動能、站點位置等優勢,可解決日後電動車主無法在自身住家裝設置充電樁之窘境,強調在外用餐、逛街、甚至上班,補電已經可以滿足日常所需電量,期望實現一站式「停車即充電」體驗。
快充服務除提供 iCharging 配合之 iParking App,可即時搜尋充電地圖以及各站充電規格之外,更提供信用卡折抵停車費優惠以及快速車牌辨識出入場。
5 月初中興 iCharging 已新增 5 處臺北市區的 DC 快充站點,並依據站點與服務車主族群的不同,分別有全站 CCS1、全站 CCS2、全站 CCS1+CCS2 這共計 3 種不同類型的配置。
前述 5 處新增站點,分別為臺北市中崙高中地下停車場(規格 CCS2)、臺北偶戲博物館地下停車場(規格 CCS1)、僑安停車場(規格 CCS2)、市民大道地下停車場-中山林森站(規格 CCS1+CCS2)、市民大道地下停車場-林森金山站(規格 CCS1+CCS2)。單樁最高充電功率分為 180kW 或 60kW。
如今在 5 月下旬,中興 iCharging 在再新增 2 站點,分別為臺北萬華昆明地下停車場、永固便利汐止 PC 站(汐止遠東中心),不過永固便利汐止 PC 站(汐止遠東中心)並不是全新新增的站點,主要是在原地點再新增 CCS1 設備。
昆明地下停車場站部分,地址位在台北市萬華區昆明街 46 號 B1 停車場,該站全數採美規 CCS1,配置的是最高功率 60kW 的單一充電樁、並分為 2 支 CCS1 充電槍,若同時有 2 輛電動車充電將會各動態分配為 30kW。
至於永固便利汐止 PC 站(汐止遠東中心)部分,原先即有啟用瞄準新款 Tesla 車主、最高 180kW 的 CCS2 單樁雙槍設備。此波則是在該站另新增 CCS1 單樁雙槍設備,該站的 CCS1 設備同樣為最高功率 60kW 的單一充電樁、分為 2 支 CCS1 充電槍,若同時有 2 輛電動車充電將會各動態分配為 30kW。
中興 iCharging 總計在 5 月啟用大臺北市區共計 7 處 DC 快充站點,一口氣集齊僑安、市民大道(中山林森站)、市民大道(林森金山站)、中崙高中、偶戲博物館、遠東世界中心(永固汐止 PC 站)、昆明站停車場 7 大站點,品牌成立至今也已累計達 9 座市區站點。各站收費部分為 12 元/度電(kWh),但透過 iParking App 則可以會員 8 元/度電享受 DC 直流快充優惠。
Mercedes-AMG 推出 Vision AMG 概念車,此純電四門 Coupe 跑車搭載 AMG.EA 平臺,長軸距、短懸垂的比例,整體視覺效果如同淚珠一般,與 Vision EQXX 類似,充分展現具有空氣動力學優勢。目前原廠尚未公布 Vision AMG 續航里程、電池尺寸、功率、風阻係數等規格。此次 Vision AMG 概念車推出,可讓車迷們搶先一睹 AMG 邁入 2025 年後,全電動化未來的模樣。
2021 年 7 月 Mercedes-Benz 宣布 2025 年停止開發油車平臺,而專用性能電動跑車的 AMG.EA 平臺,目前正在 Affalterbach 開發中。Vision AMG 外型是一體成型式,前方 A 柱設計極傾斜,長軸距、短前懸,還有空氣動力學優化的後懸,寬大的輪拱搭上肌肉發達的車身線條,賦予了它十足的運動感。
AMG GmbH 首席執行官 Philipp Schiemer 說,AMG 正在自我重塑,從 AMG.EA 電車專屬平臺到革命性的動力系統技術,將性能電動汽車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Vision AMG 概念車將車身接縫處減少到最低,前方輪廓分明有如鯊魚鼻一般的車頭,搭配封閉式 AMG 格柵,改用照明發光的垂直光條,以此保留原先直瀑式水箱罩的特點。前大燈採用 3 個 LED 燈組,形成風格化立體 Mercedes 之星。
從原廠公開資料中可見,Vision AMG 還搭載專用高性能高壓電池之外,以及上軸向磁通電動馬達(Axial Flux Motor),其是由 Mercedes-Benz 子公司 YASA 開發,它更輕巧、體積更小,將提供比目前多數電動車採用的徑向磁通馬達(Radial Flux Motor)更大的功率。據外媒數據指出,軸向磁通電動馬達所產生的扭矩,比類似尺寸的徑向磁通馬達高 30-40% ,並且具有更好的冷卻效果。相信未來應用於電動跑車會帶來創新的變革。
Vision AMG 後窗和側窗則採用 Alubeam 銀色製成,Vision AMG 的後懸比前懸略長,車側裙以 Mercedes-AMG Petronas F1 車隊顏色完成的 AMG 門檻。執行官 Philipp Schiemer 表示,通過此次研究,現在可以初步了解如何在 2025 年開始全電動化時,將 AMG DNA 保留住 。
根據公開資料指出,Mercedes-Benz 將在 2022 年至 2030 年期間,在電動車相關技術與平臺開發上投入約 400 億歐元,原廠公開表示,2025 年之後所推出都將是純電車。除了 AMG.EA 平臺以外,目前還包括 MB.EA 平臺:用於中大型車、VAN.EA 平臺:將用於純電廂型休旅與商務廂型車等共 3 種電車平臺架構。
先前 U-CAR 曾以文章與影片方式跟廣大網友分享,首次使用「Toyota 智慧購」APP 線上下訂 Toyota bZ4X 的喜訊,要完成完整訂車流程必須在下訂 5 天內,至當時選擇的 Toyota 營業所與銷售業務簽署實體購車合約,因此 U-CAR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去簽約賞車,同時集結網友們回饋的不少問題給我們,身為準車主,一併幫大家問第一線銷售業務,為大家解答。
來到這是我們選定位於新北市的「林口營業所」,服務人員熱情招呼,進入展間後映入眼簾的就是今天要簽約下訂的 Toyota bZ4X!
現場展示的是「鉑鑽白」車色,同時段進入展間想一窺 bZ4X 風采的消費者不少,大概還有 3 到 5 組顧客。在先前完成線上下訂之後,現場銷售業務會再次帶著消費者更深入了解 bZ4X 的規格、配備等,並包含簡易的功能操作、乘坐體驗等。
雖然 U-CAR 先前已在媒體公辦試駕中深入體驗 bZ4X 的魅力,但下訂成為準車主之後,再次看到即將入手的公務車,更增添幾分新車入手的喜悅感。銷售業務仔細介紹車內功能及動力設定,在展間旁邊也展示了配合充電樁廠商的家用充電設施模型,若未來消費者有需要額外在家中安裝,也可以透過 Toyota 配合廠商協助場地評估與安裝報價。
在完成車型瀏覽後,我們來到一旁的洽談區,銷售業務事先準備好購買相關文件及當時訂車我們提供的資料,除了傳統紙本,Toyota 目前也將大部分顧客資料上傳電子雲端,兼具操作便利與資料更新即時性。
此次 bZ4X 採用線上訂車,使用和泰汽車推出的「Toyota 智慧購」APP 完成車型、車色、資料填寫及刷卡預付訂金等,因此實際到營業所現場後,需要花費的處理時間相對於以往傳統購車快上不少。
現場業務端需要確認收到的資料與我們當初提供的相同,包含選擇的車色為「星河鈦」、領牌人個資、和泰 Pay 會員資料、信用卡刷訂紀錄等,確認完成後以電子化簽名確認,確保雙方權益。雖然是首次採用線上訂車方式購買,但實體簽約並不會與過往傳統購車有太大落差,銷售業務同樣會依照顧客欲付款方式,完成保險、分期付款、購車尾款的結算。
在確認所有資料核對、填寫及款項結算後,這次 bZ4X 的訂車就算大功告成了。透過這次線上訂車到實體簽約,順道體驗與跟第一手分享新世代購車方式,消費者可以手指輕點,就像在家網購一樣便利,Toyota 透過導入全新電動產品 bZ4X 為契機,推廣消費者使用「Toyota 智慧購」APP 訂車,讓一般品牌也可以跟上豪華品牌領軍的線上購車趨勢。
這次使用線上訂購 bZ4X,並與廣大網友們分享購車喜訊的同時,我們也收到許多提問與回饋,大家不論是對於訂車方式、購車選擇甚至是交車內容等傳來如雪花般的訊息,我們身為 bZ4X 的準車主,直接詢問總代理和泰汽車及第一線經銷所,透過 Q&A 的方式為各位解答!
A:基本上和泰汽車僅認定最後有去 Toyota 營業所簽訂實體購車買賣合約的訂單,重複下訂的部分,可直接請當時於「Toyota 智慧購」中選擇的銷售業務於營業所進行刷退作業。
A:由於 bZ4X 目前規劃並不是大量販售的車款,因此僅會在部分營業所展出,除了透過線上訂車時選擇的銷售業務得知,消費者在前往賞車之前也可以事先透過電話聯絡,確認車輛展出期間、位置與車色版本。
A:即使沒有線上訂車,一樣也可以前往 Toyota 營業所賞車,若當下決定要訂車,將由銷售業務協助安裝、操作「Toyota 智慧購」APP,完成線上訂單後,即可於現場簽訂實體購車買賣合約。
A:由於訂單是以當時填寫的資料為主,因此若想要更換車色或修改填寫資料,必須重新下訂,無法單純更改已送出的訂單內容,重新下訂將無法保留當時下訂的先後順序。
A:目前 Toyota 經銷端表示「星河鈦」、「貴族黑」2 款車色的接單狀況最多,選擇的車色是否影響交車時間將取決於日本原廠配額,但目前和泰汽車並未透露 2022 年度引進的車色數量及比例。
A:此次 bZ4X 線上訂車並無「清票制度」,扣除重複訂單或者資料錯誤者後,將直接將後續下訂的訂單遞補上,並不會開放第 2 次的訂購時間。
A:由於目前全球汽車製造仍面臨車用零件短缺,車輛排程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原廠每月配給臺灣市場的數量及顏色皆不固定。實際交車時間需以原廠當月生產、來車狀況為主,選定的銷售業務將隨時掌握預計交車時間並與顧客保持聯繫。「Toyota 智慧購」預選完成後獲得的預選序號為隨機產生的不規則序號,並不代表交車順序。
A:Toyota 之銷售業務將主動於 24 小時內依據訂車顧客所填的聯絡資訊與消費者接洽 ; 實體購車買賣合約必須在線上預選後 5 天內(含假日)於營業時間至選定的營業所簽訂,即完成 bZ4X 的完整訂車流程。
身為 Mercedes-Benz 電動子品牌的 Mecedes-EQ,最早在 2021 年 4 月正式推出大型旗艦電動車 EQS,而 EQS 雖然車名中有 S 字樣,但卻與第 7 代 W223 S-Class 沒有直接血緣關係,而是改採獨立的 EVA 電動車平臺(Electric Vehicle Architecture)所打造,所以從產的出發點上就已與傳統燃油 S-Class 有著完全不同的考量。
國內 EQS 車系選在 2022 年 3 月 2 日公布售價正式上市,國內並未導入 580 車型,僅推出 450+動力、Pioneer 與 Premium 兩車型選擇;冠有 Mercedes-AMG 之名的 EQS 53 4Matic+也同步推出。EQS 450+ Pioneer 正式售價為 553 萬,EQS 450+ Premium 正式售價為 613 萬,EQS 53 4Matic+售價則為 810 萬。
而在 EQS 上市之前,U-CAR 編輯部受台灣賓士之邀,先行短暫體驗 EQS 的產品實力。
受限於此次屬於短暫的產品說明與體驗行程,我們除了先行聆聽 EQS 的產品簡報外,也在停車場先試乘了 Mercedes-AMG EQS 53 4Matic+車型,其搭載了可用容量 107.8 kWh 的鋰電池組(NCM811),配置前後各一具 AMG 所調校的電動馬達,動力數據分別為 484 kW (658 匹)與 96.9 公斤米最大扭力,從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需時 3.8 秒,極速設定在時速 220 公里。另外 EQS 53 4Matic+還可選配 Dynamic Plus Package,動力輸出則能提升到 560 kW (761 匹)、104 公斤米的水準,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加速表現也縮短到 3.4 秒,極速更上看 250 公里。
我們在封閉停車場中由原廠講師駕駛示範 EQS 53 強勁的加速性能。有趣的是,在加速前其全車前後的氣壓懸吊,還會特別在車室提供震動回饋的效果,並搭配車內外的 AMG Sound Experience,太空船要發射的模擬音效,強化加速前的熱血氛圍。衝出去後其動力輸出曲線幾乎已不能再用「電光石火」、「推背感」來形容,而是有種接近火箭推進的猛爆強勁力道,基本上加速時幾乎會被車輛強大的 G 值推進、有種全身壓在座椅上的感受,尤其電動馬達瞬間就能達到峰值的高輸出,更是跟傳統性能燃油車還要拉轉的秒差相當不同。
原廠也強調其前後的 AMG 高性能同步馬達,搭載了高性能定子壓板與高密度同線繞組,以及高功率交流電電力電子裝置,並配有高性能馬達冷卻系統、AMG 高性能動力管理系統。前後兩具馬達還具有最高 300 kW 的回充功率,搭配前後 AMG 高性能煞車系統,帶來相當強勁的回充與煞車減速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在面積侷限的停車場,原廠還擺出連續錐筒陣、讓 EQS 53 展現其繞錐能力,畢竟 EQS 53 標配的後軸轉向系統、最大可轉 9 度,以高速在停車場繞錐時仍呈現相當靈活、俐落的動態。車內的氛圍燈在加減速時還有動態效果,包含油門加速時是白燈、全油門更會變紅色,回充的時候是藍色基底、搭配綠色燈光慢慢向中控台中央流動的意象。
EQS 全車系有提供所謂的 D Auto 自動回充模式,其主要會在攝影機掃瞄到前方有車輛時、加大回充的減速力道,甚至在接近前車時會直接停至靜止,而且 D Auto 是搭配馬達回充與傳統卡鉗煞車,減速力道達到 0.5G、比起 D-模式的 0.2G 更大。現場也示範前方有車時,放開油門後,D Auto 會直接加大力到直至車輛停止。
EQS 的 D 檔主要分為 D、D+、D-,一般 D 檔的減速 G 值為 0.07G;D+模式則為 0.01~0.02G、主要以類似空檔滑行模式來增加續航里程;D-模式如前述會加大到 0.2G、讓馬達變為發電機將動能回收至電池。EQS 的 One-Padel 單踏板模式,則是要先將模式設為 D-,並將車內的 Creep 緩起步功能關閉。
EQS 全車系還有 2 個藉由 GPS 所觸發的功能,一個是偵測到預設的記憶地點時,車輛會自動詢問要不要將氣壓懸吊伸高,來避免掉低底盤在一些停車場撞到下巴。另一個藉由 GPS 觸發的功能則是 360 度環景攝影機,像如果在原廠導航中將窄巷等地點記憶,下次抵達窄巷時、車輛便會自動開啟環景攝影機。
而在體驗完 Mercedes-AMG EQS 53 4Matic+的試乘後,台灣賓士接著讓我們實際短暫試駕 EQS 最入門的 EQS 450+ Pioneer 車型。從外觀來看,EQS 450+的尺碼來到長寬高 5,216x1,953x1,512mm、軸距則為 3,210mm,其等於車長介於短軸 S-Class 的 5,210mm、長軸 S-Class 的 5,289mm 之間,但因為要 EVA 純電平臺要平舖電池組、讓前後軸盡量向車身前後外擴,所以 EQS 的 3,210mm 軸距、甚至比 S-Class 長軸的 3,206mm 還略長。
整體造型 EQS 也踩前後流線的圓弧形設計,原廠設計團隊將 EQS 車頂線條稱之為「一體式弓形」,車身上減少接縫與突起,就連車側肩線延伸到後側處,也以頗為肌肉感的線條收束,讓 EQS 風阻係數來到 0.20。車頭處的前蓋不可開啟,車頭內主要是配置前馬達,以及大型可過濾 99.65%各式懸浮粒子的 HEPA 濾網,要添加雨刷水要從駕駛座側前葉子鈑的彈出式添加孔補充。
車頭處標配的多光束智慧型數位頭燈,還能在前方投影多樣的動畫效果。車側 EQS 則是有著後方角窗的設計、甚至加上車尾門整片上掀的斜背設計,產品設定明顯與後座買家取向的 S-Class 有所不同,EQS 比較偏向是自駕取向的豪華旗艦電動車買家。車尾則是有著貫穿式的尾燈,明顯也與 S-Class 較傳統的尾燈布局不同。
走進 EQS 450+ Pioneer 車型車內,比較可惜的是此等級並沒有配備 3 螢幕相連的 Hyperscreen 超寬幅螢幕,而是配置與一般 S-Class 相似的 12.3 吋數位儀表、再加上 12.8 吋 OLED 中控螢幕,其內採用的系統也為 MBUX 多媒體系統,但諸如 MBUX 擴增實境導航、無線 Apple CarPlay 等功能都依應具全,車艙還提供 Energizing 空氣淨化系統,只可惜少了 Hyperscreen 螢幕,副駕駛座前方就換為大面積的木質飾板。
後座部分的表現也是 EQS 與傳統 S-Class 的一大分野,雖然 3.2 公尺的軸距,讓身高 178 公分的筆者乘坐 EQS 後座有超過 3 拳的腿部空間,但 EQS 椅背相比 S-Class 就較為直立,並且也沒有像 S-Class 的向後傾倒或更高階腿靠功能,前座椅背也沒有提供影音螢幕,地板因為電池組而有所墊高,但好在座高也相對提高、並沒有小腿懸空的情形產生,座椅椅墊泡棉相當舒適。
EQS 將空間保留很多給後行李廂,讓其未傾倒前的行李箱容積提高到 610 公升,比 S-Class 最大的 525 公升容積更大,傾倒後的底板與後座銜接也相當平整,展現不同於傳統 S-Class 的靈活機能。
而 450+車型同樣是配置 107.8kWh 鋰電池組 (實際可用),450+車型為後軸 1 具電動馬達的後驅設定,動力輸出 333 匹最大馬力,以及 57.7 公斤米最大扭力,NEDC 測試下 EQS 450+車型續航里程為 857 公里。
實際把 EQS 開起來後,可發現其底盤因為配置前後軸氣壓懸吊,達到過去市售電動車少見的舒適,雖然配置氣壓懸吊的電動車並不少,但 Mercedes 把過去在 S-Class 累積對舒適的見解,導入到電車之上,讓電動車的舒適度確實來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再加上全車雙層隔音玻璃塑造相當良好的隔音,行車的舒適寧靜度在國內市售車絕對無人能出其右。
動力輸出雖然並未如 EQS 53 一般強,但 EQS 450+仍舊在各種模式下都有充足強勁的推力,甚至 Sport 模式下的動力輸出更為直接,好在氣壓懸吊設定得宜,車內乘員基本很少有前傾後仰的情形產生。而 EQS 450+搭載更大角度達 10 度的後輪轉向,擁有僅 5.45 公尺的迴轉半徑,在關渡小巷間穿梭相當容易。
MBUX 擴增實境導航在巷弄間的指引相當清晰,更能夠在 HUD 上顯示,而 EQS 單踏板模式可以控制的相當線性平順。至於 D Auto 模式雖然能判別速限與前車距離加大回充,但像在關渡巷弄間有很多摩托車穿梭的情況下,D Auto 時常會判斷到摩托車就減速,建議這項功能在國內部分摩托車多的路況還是不要開啟,免得會有過度偵測靈敏的反應。
而由於此次體驗的時間較短,算是牛刀小試,後續我們會在有更長里程的體驗後,帶來有關充電、以及車輛更為深度的實車試駕報導。
Volkswagen 與印度車廠 Mahindra 宣布正式簽署一項新協議,未來合作將聚焦在電動車上。在此協議之下,Volkswagen 將提供該集團的 MEB 模組化電動車平臺相關零組件,給予 Mahindra。但有關於確切合作項目和細節,目前雙方仍在討論當中,還沒有達成最終共識,最快可能要到年底才能完成。
等最後確認協議一切都能符合德國與印度的相關法規後,才會公開完整協議內容。Mahindra 希望透過這項合作案,讓印度汽車產業能夠加速展開電動化轉型,由於印度屬於成長極為快速,而且具備高度發展潛力的汽車市場,因此在全球減碳策略中,預料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目前還沒有揭露雙方協議的進一步細節內容,但 Volkswagen 指出 MEB 架構不僅具備高度彈性,也能讓車廠以快速有效率的方式生產電動車,使得投資成本能夠減少。除了 Mahindra 之外,Volkswagen 先前也曾與 Ford 簽署協議,接下來幾年內會有 2 款使用 MEB 平臺開發的 Ford 新車會推出,其中純電跨界休旅明年就會現身。
VAG 零件部門執行長 Thomas Schmall 表示,Mahindra 集團在印度是純電移動產業的開創者,同時也是 MEB 模組化電動車平臺的絕佳合作對象。透過雙方合作,希望能夠替印度汽車產業電動化帶來明顯貢獻,不僅為了日後龐大的成長潛力,同時也能在保護氣候變遷問題上取得重大成就。
印度市場現在仍然是燃油車的天下,去年大約賣出 300 萬輛新車。由於貧富差距大,再加上基礎建設相對落後,因此在電動化轉型發展上的確落後於歐美國家。不過印度打算跟隨歐洲的腳步,希望能在 2035 年禁售燃油車。換句話說,剩下 10 來年的時間,電動車需要快速成長,至少得要做到 2030 年電動車佔新車銷售比例的一半以上才行。
在市售車輛撞擊評比中,有著權威地位的 IIHS 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日前再針對市售 18 款中型 SUV,進行更嚴苛的新式側面撞擊測試,其中半數以上車款,在綜合評分上皆取得優良級成績,且沒有車款評比不及格。對比先前小型 SUV 近乎全軍覆沒的側撞結果,此次測試表現十分優異,顯示多數車廠皆有能力且願意提升車輛的安全性能。
此次實施的車輛撞擊測試,目的在模擬汽車行經十字路口時,遭遇側面高速撞擊之下,車身結構與安全配備能否有效保護車內乘客免受傷害。IIHS 表示,此次他們加強了障礙物的質量與衝撞速度,目的是模擬出道路上常見的車輛形態,讓測試結果更符合現實情況。
此次 IIHS 測試的評比標準,主要以車輛受到側面撞擊後的結構完整度,以及是否造成車內假人身體部位損傷為基準。此次受測的市售中型 SUV 車款,全數皆獲得及格(Marginal)以上的評比,其中 Mazda CX-9、Infiniti QX60 與 Ford Explorer 等車款,綜合分數都為優良級(Good),其中也包含電動休旅 Volkswagen ID.4,其更與 Mazda CX-9 並列唯二通過全數測驗的車款。
其他評級中較值得關注的,則是 Jeep Wrangler,其在車身結構與身體保護的測試上,雖然多數皆為優良,但由於後座側面並未設置安全氣囊,測試假人在面臨衝擊時,頭部直接撞上車門窗框。這可能在側撞中造成嚴重傷害的設計,使得 Jeep Wrangler 在後座頭部安全的評分上,獲得最差的糟糕(Poor)等級,拖累綜合評分僅止於及格(Marginal)。
對比於 IIHS 先前幾乎全軍覆沒的小型 SUV 側撞測試,此次受測的中型 SUV,除了全數及格外,在保護乘客胸腹部的表現,更明顯優於前者。IIHS 車輛研究中心副總裁表示,較高車身的車輛,能讓撞擊點落在相對身體較低且堅固的位置,保護車內乘客免於受到大量衝擊。
車身高度先天就相對低扁的轎車,為了同樣能在撞擊時,透過車身鋼性保護乘客,也有自己的應對方式。Mercedes-Benz S-Class 搭載了名為 Pre-Safe 的主動側撞防護系統,能在偵測到車側即將迎來撞擊時,主動抬升衝擊面車高,盡可能讓堅固的車體結構吸收撞擊。這項科技未來也有可能下放到其他車款,無論駕駛車型為何,乘客都有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
IIHS 為品牌車款進行撞擊測試已經行之有年,並隨實際用車情況,定期更新測試標準,受測車輛更是直接由市場購得,而非車廠提供,保證評分結果的中立與可靠性。研究數據也證實,在 IIHS 側撞測試中,獲得優良評級的車款,發生事故時能夠降低 70%的死亡率。
即便如此,這些通過評比的車輛中,仍有 23%的乘客在事故中死亡。因此,IIHS 不斷增加測試強度,成為目前車界最為嚴苛,同時也最具指表性的安全標準。如同前述提到的 Jeep Wrangler,雖然平均表現皆為優良,但只要在關鍵測試中失誤,便會淪落及格邊緣。
IIHS 評比已經成為消費者在購車時的重要參考指標,也連帶使得車廠更加注重加強車輛安全,以獲得更好的測試成績。IIHS 測試工程師表示,很高興能夠看到此次受測車款,皆能通過如此嚴苛的測試,撞擊結果更能幫助車廠調整研發方向,改進產品的安全表現。
與 Toyota bZ4X 雙生的 Subaru Solterra,在昨日(5/19)先行公布預售價,分別為單色車型 179.8 萬、以及雙色車頂(冰川白/黑車頂單一組合選擇)181.8 萬,全數改採雙馬達四驅。
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新聞稿中並未提供預售規配,不過由 U-CAR 掌握的經銷商流出資訊來看,Solterra 比起 bZ4X 多出雙馬達四驅、20 吋輪圈、全景天窗、副駕駛座 4 向電動椅、電子後視鏡、動能回收調整撥片、抓地力控制調整、以及自動停車等高階配置,售價多出 20 萬,新車預計 7 月底 8 月初上市,並將在 8 月交車。
從 U-CAR 由經銷端掌握的資訊來看,Subaru Solterra 在動力規格方面,全數改採前後雙馬達四驅配置、國內目前並未有提供前驅版選項。
國內 Solterra 與 bZ4X 一樣是搭載容量 71.4kWh 的鋰離子電池組,與美規四驅版 Solterra 的 72.8kWh 鋰電池組容量有所不同,但馬達同樣採前後各 1 具 StarDrive 永磁同步馬達、總計雙馬達的配置。前後馬達可各輸出 80kW(109 匹),綜效最大馬力達到 160kW/218 匹;前後馬達的扭力也各輸出 17.2 公斤米,綜效最大扭力來到 34.4 公斤米,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6.9 秒。相比於國內 bZ4X 採用前驅單馬達的輸出 150kW/201 匹、27.2 公斤米,以及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 7.5 秒,國內 Solterra 馬力多出 17 匹、扭力增加 7.2 公斤米,加速成績則快上 0.6 秒。
Subaru Solterra 與 Toyota bZ4X 駕駛模式差異對比 | ||
品牌車型 | Subaru Solterra | Toyota bZ4X |
售價(萬) | 尚未公布 | 159.9 |
車長 x 車寬 x 車高(mm) | 4,690x1,860x1,650 | |
軸距(mm) | 2,850 | |
最小迴轉半徑(公尺) | 5.6 | |
離地高(mm) | 210 | 185 |
輪胎規格 | 235/40 R20 | 235/60 R18 |
電池容量 | 71.4kWh | |
電池型式 | 鋰離子電池 | |
馬達數量 | 2(前 1+後 1) | 1(前置單馬達) |
傳動型式 | AWD 四輪驅動 | 2WD 前輪驅動 |
最大馬力(ps) | 前馬達輸出:80kW(109ps) 後馬達輸出:80kW(109ps) 綜效馬力:160kW(218ps) |
150kW(201ps) |
最大扭力(kg-m) | 前馬達:17.2 後馬達:17.2 綜效最大扭力:34.4 |
27.2 |
0~100 km/h 加速 | 6.9 秒 | 7.5 秒 |
AC 交流電充電規格 | SAE J1772 | |
AC 交流電最大支援功率 | 7 kW | 6.6 kW |
DC 直流電充電規格 | CCS1 | |
DC 直流電快充最大支援功率 | 150kW | |
DC 快充至 80%最快時間 | 30 分鐘 | |
前懸吊系統 | 麥佛遜附防傾桿 | |
後懸吊系統 | 雙 A 臂附防傾桿 |
充電規格方面,從流出資訊來看,國內 Solterra 同樣在左前方具有單一充電孔,並確認會採用與 bZ4X 相同的充電規格,也就是 AC 交流電 J1772、DC 直流電 CCS1 的規格。
有趣的是,不同於 U-CAR 原先介紹過美規四驅版 Solterra 採 72.8kWh 鋰電池、最高僅 100kW 的 DC 充電功率。國內的四驅版 Solterra 除了改採與 bZ4X 相同的 71.4kWh 鋰電池,在 DC 最高充電功率則來到 150kW,強調充電到 80%最快僅 30 分鐘,比起美規四驅版 Solterra 的 56 分鐘快上不少。另外國內 Solterra 在 AC 交流電充電功率來到 7kW,比起國內 bZ4X 的 6.6kW 略高。
重點配備部分,Solterra 外觀造型設計除導入了 Subaru 家族的六角型水箱護罩樣式,也比起國內 bZ4X 改搭更高階的四眼式 LED 頭燈組,從海外規格來看此等級可望擁有 AHS 智慧型遠光燈自動遮蔽系統、相較 bZ4X 的 AHB 遠近光自動切換更為先進,國內 Solterra 在下方也多出 LED 前霧燈組。
此外,國內 Solterra 更追加固定式全景玻璃天窗(不可開啟),足下也改採 20 吋 5 輻式輪圈組(尺寸 235/40 R20),外觀鋪陳比起國內 bZ4X 的 18 吋輪圈附雙色輪圈蓋更為精緻。
Subaru Solterra 相較 Toyota bZ4X 多出之重點配備 |
20 吋輪圈組(235/40 R20) |
四眼式 LED 頭燈 |
LED 前霧燈 |
可加價 2 萬選配冰川白/黑車頂 |
固定式全景玻璃天窗 |
副駕駛座 4 向電動調整座椅 |
高解析度電子後視鏡 |
煞車多段式動能回收調整撥片 |
雙模式 X-Mode |
Grip Control 抓地力控制調整系統 |
3 模式駕駛模式切換(Normal、Power、Eco) |
智慧型自動停車輔助功能 |
車身的離地高度 Solterra 也達到 210mm、比起 bZ4X 的 180mm 略高些許,主要是能帶來比 bZ4X 更佳的地型穿越能力。車色部分共有 6 款單色車身塗裝,包含雲霧藍、冰川白、貴金灰、星河藍、瑪瑙紅、玄武黑;預售價多出 2 萬的雙色車身塗裝版本,則是僅提供單一冰川白車身搭配黑車頂的組合。
內裝配備方面, 國內 Solterra 也搭載許多更高階的配置,包含在副駕駛座多出 4 向電動調整座椅、而國內 bZ4X 相對而言則是僅有副駕駛座手動 4 向調整。國內 Solterra 亦直接導入高解析度電子數位後視鏡,除可提供更為廣角清晰的畫面,亦能在傳統後視鏡與電子後視鏡間切換。此外,國內 Solterra 也標配智慧型自動停車輔助功能,支援自動倒車入庫與路邊停車,並提供高解析度 360 度 3D 環景停車影像。
駕駛模式輔助方面,一如 U-CAR 先前所介紹的美規 Solterra,國內 Solterra 比起前驅的 bZ4X,也多出煞車多段式動能回收調整撥片、雙模式 X-Mode、Grip Control 抓地力控制調整系統、3 模式駕駛模式切換(Normal、Power、Eco)共 4 項功能。
首先在一般駕駛模式切換方面,Solterra 的 3 模式駕駛模式切換,主要多出運動化的 Power 模式,Solterra 的 Snow 雪地模式則是整合在 X-Mode 當中。方向盤後方增加的多段式動能回收調整撥片,則可調整 4 段回充,而中控臺與 bZ4X 一樣有回充可調鍵、只是改稱為 S-Pedal,但 S-Pedal 開啟後只是將回充力道加至最大、一樣無法讓車輛回充至停止,並不能達到真正的單踏板行駛。
越野模式控制部分,國內 Solterra 多出的雙模式 X-Mode 越野脫困模式,共有 Snow / Dirt 雪地泥地、Deep Snow / Mud 深積雪泥濘地 2 段可切換。國內還在中控臺提供所謂的 Grip Control 抓地力調整控制系統, 可進行 4 段陡坡緩降或爬升速度的調整。
Subaru Solterra 目前流出駕駛模式與 Toyota bZ4X 對比 | ||
品牌車型 | Subaru Solterra | Toyota bZ4X |
駕駛模式 | Normal、Power、Eco | Normal、Snow、Eco |
雙模式 X-Mode | 標配 (Snow/Dirt、Deep Snow/Mud) |
無 |
Grip Control 抓地力調整控制系統 | 標配 (4 段抓地力調整) |
無 |
從目前來看,國內 Solterra 此波在 bZ4X 發表後旋即展開預售,有可能是觀察到 bZ4X 接單超過 1,500 張的熱銷氣勢而隨後「出招」,bZ4X 採取是價格壓低的策略、Solterra 則改採「大滿配」的手法期望吸引消費者轉單,兩邊陣營都希望在預接單時都能有一定的銷售氣勢,據瞭解預售價公布後 Solterra 接單表現也超乎預期。不過 bZ4X 首波配額僅有 300 輛,Solterra 則是尚未公布配額,如何向原廠爭取更多配額不讓消費者候車期太久,將成 2 大陣營都需面對的課題。
上市時間部分,目前 U-CAR 掌握到國內 Solterra 可望在 7 月底或 8 月初上市,經銷端是以 5 萬元的訂金接單,預估最快交車時間可望落在 8 月。U-CAR 後續也將持續追蹤相關動向,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Mercedes-Benz 將捨棄掉部分 NGCC 家族戰力,目標維持集團利潤的消息,前些時日持續流傳在網路上,甚至於執行長 Ola Källenius 在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也曾經確認地透露過相關訊息;近日,Mercedes-Benz 直接在官方網站上揭示,Mercedes-Benz 將會集中火力打造成頂級豪華品牌,對應此一策略的實際執行,就是集團 75%的資源將會投注在中階與高階產品上,同時也將會推出名為 Mythos 的系列產品,專攻頂級限量市場。
Mercedes-Benz 將麾下作品區分為 Top-End Luxury、Core Luxury 以及 Entry Luxury,在如此品牌策略之下,對多數消費者而言最關鍵的,莫過於 Entry Luxury 歸類的 NGCC 家族作品,成員將會大幅縮減至 4 個車系,未來入主 Mercedes-Benz 的門檻也會再次提高。
Mercedes-Benz 之所以這樣調整與規劃,主要就在於越是高階的產品其利潤自然也越高,因此雖然從市場銷售表成績來看,S-Class 銷售量無法與 C-Class 同日而語,但 C-Class 單車利潤卻又遠不及;在新區分設定下,如 S-Class,、G-Class、EQS、EQS SUV、SL、GLS、Mercedes-Maybach 以及 Mercedes-AMG 作品等頂級戰力,乃是隸屬於 Top-End Luxury 的作品。
原廠用「核心」Core Luxury 來定義的,主要就是包含了 C-Class、E-Class、GLC、GLE、EQE 等作品,也就是主要用來強攻市占的銷售重點車系,這也意味著未來將會出現的 EQE SUV,同樣也會是 Core Luxury 等級的作品。在這兩個重點分級之上,Mercedes-Benz 還將會推出 Mythos 系列作品,未來將會在 Mercedes-Maybach、Mercedes-AMG、G-Class、EQ 等子品牌上現身,主打的乃是限量,鎖定金字塔頂峰的消費族群,Mythos 系列的第一款作品,將會是以新世代 SL 為基礎所打造的 SL Speedster。
至於列為 Entry Level 的 Merceds-Benz 車款,其實就是 NGCC 家族作品,在首代 NGCC 登場時,Mercedes-Benz 乃是希望能將市場戰線往下延伸,以國內市場來說,就是讓入主三芒星廠徽門檻落在 160 萬售價左右,但 Mercedes-Benz 應該是查覺到雖然 NGCC 幫助 Mercedes-Benz 拓展了戰線,但獲利卻沒有原先預期的出色;未來原廠將會縮減 NGCC 家族編成。
目前 NGCC 家族共計有 A-Class、A-Class Sedan、B-Class、CLA、CLA Shooting Brake、GLA、GLB 等 (原廠 NGCC 的 8 個車系還包含 A-Class Sedan 長軸版),未來哪幾款車系將畫下句點,Mercedes-Benz 並未透露,但以產品重疊性高的狀況來看,B-Class 很可能會畫下句點,而 A-Class Sedan 與 CLA 則應當可以適度合併,不過究竟會如何規劃,仍有待原廠後續揭示了。
除了重新定義麾下戰力、針對眾多車系「去蕪存菁」之外,Mercedes-Benz 也在配備上做出調整,未來配備將會以套件組的模式推出,簡化原先豐富龐雜的選配設定,也就是說要選就要套裝而不大會有單一選配項目的提供。至於套件組的設定邏輯,則是會以市場需求與喜好為依歸,Mercedes-Benz 也表示,透過這樣品牌策略調整以及相關設定,預計在 2026 年左右就能提升 8%到 14%的利潤。
儘管 2021 年只有交付 1,710 輛新車,且花了整整 70 年的時間,才在 2018 年十、賣出第 10 萬輛新車,但是剛發表純電 SUV:Eletre,且自中國吉利汽車集團獲得大筆資金後,Lotus 不但預計 2023 年時,會再推出一款鎖定 Porsche Taycan 的純電轎跑車,更在日前喊出將在 2028 年年銷 10 萬輛的目標!
![]() |
Lotus 總裁 Matt Windle 還在受訪時表示:目前原廠已有許多電動車的計畫正在進行,不但將在 2023 年開始交付 Eletre,且很快地我們就會推出四門轎跑車設定的全新車型 (開發代號 Type 133),並在 2025 年推出第二款純電 SUV,2026 年則是帶來令人興奮的純電跑車。
至於 Eletre 部分,這款劍指 Porsche Cayenne、售價 10 萬美元起,且將自 2023 年開始交車的大型純電 SUV,由於採用雙馬達的配置、擁有最高約 600 匹的馬力輸出,所以原廠不但已將其定位為全球首款電動超跑級 SUV (Hyper-SUV),而且搭配 100kWh 的鋰電池組後,可提供約 600 公里的純電續航力。
較為可惜的是,由於 Eletre 將在位於中國武漢的 Lotus 全新工廠生產,所以短期內恐怕沒有辦法在國內看見這款外型酷炫、輸出亮眼的純電 SUV!
雖然 Tesla 早在 2017 就發表了全球首款電動貨車 Semitruck,不過受到 4680 電芯產能不足以及全球晶片荒的影響,實際量產日也從原先的 2019 年推遲至 2023 年。所幸隨著 Tesla 德州超級工廠的開張,以及 4680 的量產逐漸步上軌道,Tesla 終於在近日重新開啟 Semitruck 的預定,而售價也與 2017 年發表時相同,為 15 萬美元起跳。
Tesla Semitruck 共分短里程、長里程等兩種等級。短里程版續航力為 300 英里(約 482 公里),售價 15 萬美元;長里程版本續航力則提升為 500 英里(約 804 公里),售價為 18 萬美元,目前下訂的訂金則為 2 萬美元。
就現有資訊看來,Semitruck 的動力配置與 2017 年發表時相同,在後軸配置了四具電動馬達,加上風阻係數僅達 0.36 cd 值的設計,讓 Semitruck 在未拖載貨斗狀態的下,從靜止加速到時速 60 英里 (98 公里),僅需 5 秒即可完成,而在滿載 8 萬磅貨物時,也僅需 20 秒就能從靜止加速到 60 英里。另外,仰賴近年電池技術的進步,先前也有傳出 Semitruck 將會導入 800V 的高壓電能系統,藉此進一步提昇充電速度。不過由於 Tesla 官網暫時沒有公佈詳細規格,因此仍不確定原廠是否有此規劃。
雖然 Tesla 並沒有說明 Semitruck 的交車時間,不過就先前原廠釋出資料看來,Tesla 會先將大部分產能給予 Model Y,其次是 Cybertruck,而 Semitruck 以及第二代 Roadster 則會擺在最後,因此不難推算 Semitruck 的實際量產、甚至交車時間,最快也必須等到 2023 年之後。
Hyundai Ioniq 轉型為純電子品牌,所推出的第一款新車 Ioniq 5,甫上市便造成不小的迴響,開出優秀的銷售成績外,更榮獲許多獎項。而 Hyundai 也十分重視 Ioniq 5 這款車,除了是品牌電氣化轉型的第一步,更視為改變消費者生活模式的一輛車。日前 Hyundai 便進行了系列企劃,邀請消費者與各領域的 KOL,一起感受 Ioniq 5 所帶來的純電生活。
成為子品牌的 Ioniq,有著自己的行銷定位,品牌以“I’m in charge”為訴求標語,除了象徵著充電電動車外,也有著主導未來,做出對環境友善的選擇,改變現狀之意。系列企劃以此為出發,邀請藝術、音樂與媒體等領域的 KOL,分享他們與 Ioniq 5 的純電生活所帶來的改變。
Ioniq 5 擁有 V2L 供電系統,能夠將車上儲存的電力供應給地面設備使用。Hyundai 便邀請 DJ Sofia Kourtesis、視覺藝術家 Philipp Frank,分享他們透過 Ioniq 5 的 V2L 功能,如何讓創作和表演地點不再受限。
DJ Sofia Kourtesis 提到,旅行與自然,能夠激發出創作靈感,在美麗的景致中表演,感受與自然的連結十分重要。因此,她駕駛著 Ioniq 5 來到葡萄牙海岸,架好所需器材,靠著車載電力,完成一場前所未有的直播表演。
視覺藝術家 Philipp Frank 表示,透過 Ioniq 5 的 V2L 供電,他感受到真正的藝術自由。喜歡透過投影,在戶外環境創造光影流動的他,以往都會受限於供電設備限制,無法隨心所欲前往理想地點,有了 Ioniq 5 的 V2L 電力輔助,便能不受限於此,能在更多樣的環境進行創作。
為了近一步證實 Ioniq 5 的純電生活的可行性,Hyundai 邀請汽車媒體 ellectric 創辦人 Britta Reineke,分享他日常駕駛電動車的看法。她提到,基於科技進步,不論是續航里程或是充電速度,都已大幅成長,現在已是轉換為電動車的最佳時機,而車輛價格也會越來越容易負擔,不久後,人人皆能落實純電生活。
為了讓大眾都能享受純電移動體驗,Hyundai 也以 Ioniq 5 為基礎,開發 robotaxi 自動駕駛計程車。從官方影片可以看到,車輛能夠偵測乘客需求,適時作出提醒,也能因應道路狀況,調整行駛路線 ,並提供專業駕駛般安全平順的乘坐體驗。Hyundai 表示,Ioniq 5 robotaxi 服務,預計於 2023 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開始運行。
Hyundai 藉由邀請各領域名人體驗,實際展示 Ioniq 5 面對各種生活情境所帶來的便利,體驗文章除了增加車款功能的信服度與真實感,更能將 Ioniq 品牌與純電生活做連結,這也是 Hyundai 以子品牌形式行銷電動車的目的。
子品牌能夠與傳統車廠原先形象做出區隔,重新規劃符合目標客群的訴求定位,同時保有原品牌累積的市場信任與知名度。
Ioniq 子品牌的定位,是希望能提供每位消費者做出環境友善選擇的機會,因此,Ioniq 的目標市場,鎖定在相對平實,大部分消費者皆可以負擔的價格級距。而品牌所建立與純電生活的連結,也代表後續再 V2L 等相關技術的應用將會更加多元。或許我們可以更加期待,Ioniq 子品牌會帶給我們哪些嶄新的用車體驗。
與 Toyota bZ4X 雙生的 Subaru Solterra,在 bZ4X 正式於國內上市發表後,Subaru 台灣也快速地搭上電能風潮,在 5 月 19 日正式展開 Subaru Solterra 國內預售,與 bZ4X 相同的是 Solterra 也僅有單一車型設定,雖然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公告了兩個價錢,但分別是單色車型與雙色車型 (冰川白/黑車頂) 兩種,雙色車型價格比單色車型的 179.8 萬預售價格高出 2 萬,來到 181.8 萬的預售設定。
但值得留意的是,台灣意美目前僅單純公布預售價格,並預計在 2022 年第三季於國內上市,其餘資訊如規格配備設定、動力資訊、相關配套措施、則並沒有絲毫訊息透露,僅能有待 2022 年第三季上市後了。
Subaru Solterra 外觀造型設計導入了家族的六角型水箱護罩樣式,兩側搭配科技感十足的 LED 車頭燈,並標配有全景式天窗、20 吋鋁合金造型輪圈,以及造型動感的後擾流板,充分展現戶外運動休旅訴求。而位在充電孔及車尾的 EV 字母銘牌則為其純電動力提供清楚的動能識別。車色部分共有 6 款單色車身塗裝,包含雲霧藍、冰川白、貴金灰、星河藍、瑪瑙紅與玄武黑,搶眼雙色車身塗裝則是冰川白車身搭配黑車頂。
而 Subaru 一向自豪的四輪驅動系統,同樣也在 Solterra 上出現,搭載「SAWD 對稱式全時四輪驅動」,「X-MODE 脫困科技 (附 HDC 陡坡緩降系統) 」,超強抓地力以及 21 公分的離地高度;再加上 e-Subaru Global Platform 純電動車專用模組化底盤科技,運用扁平化電池搭配車身前後獨立電動雙馬達設計,賦予車輛擁有低重心的優勢,搭配長軸距、短前/後懸的設計,打造出具備操駕及越野實力的純電休旅座駕。
Land Rover 原廠近日發出預告,確認 Defender 採 8 座與更長車長設定的 Defender 130 車型,預計將會在 5 月 31 日進行線上全球首發,並釋出新車首張預告照,預計將採用 2+3+3 的 8 座布局設定。國內部分 U-CAR 掌握到也將同步於臺灣官方網站預告暖身,甚至傳出 Defender 130 臺灣市場可望將在 6 月 1 日公布預售資訊。
身為 Land Rover 品牌經典的越野車系 Defender 車系,在新世代於 2019 年 9 月法蘭克福車展發表後,即因大幅革新的產品面貌,再加上強悍的越野能力,受到全球許多消費者的歡迎。而除 Defender V8 車型,在 Land Rover 原廠的產品規劃藍圖裡,還有一款 Defender 130 車型將推出。
如今 Land Rover 原廠在 2022 年 5 月 19 日公布,將於 5 月 31 日替 Defender 130 車型進行全球線上首發,並同步釋出新車首張預告照,從預告的沙漠馳騁照來看,其確實比現行的 Defender 110 長軸車型更長。而且原廠也揭示 Defender 130 將不同於 Defender 110 在第 3 排要另行選配,Defender 130 會直接採三排座椅設定,並且以 2+3+3 的 8 座布局現身。
從先前海外媒體揭露的資訊來看,Defender 130 車型會維持與 110 相同的 3,022mm 長軸距,但車身長寬高來到 5,100x1,999x1,915mm,主要在車長上比起 110 車型多出 342mm,車高稍微調降 1mm。第三排座椅的乘坐空間亦會較現行 110 有所放大,改善現行 110 車型第三排較為狹小的窘境。
動力方面,Defender 130 可望提供搭載 2.0 升 4 缸渦輪汽油引擎的 P300,以及搭載 3.0 升直列 6 缸雙渦輪汽油引擎與 48V 輕油電系統的 P400 車型,還有近期甫新增的 5.0 升 V8 機械增壓引擎動力、最大馬力 525 匹。
U-CAR 也掌握到國內市場除將於近期在官方網站替 Defender 130 預作暖身外,6 月 1 日可能過內就會馬上釋出 Defender 130 車型的國內預售資訊,U-CAR 將持續追蹤相關動向,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Crafter 於上市初期雖以廂式貨車為主力,台灣福斯商旅為滿足國內高端接駁旅遊市場等顧客需求,福斯商旅向德國原廠爭取引進 Crafter 9 人座客車,成為歐陸以外的國際市場中唯一有 Crafter 客車的國家。雖目前全球車市受到供應鏈影響之缺車問題仍嚴峻,福斯商旅亦努力為消費者爭取穩定車源,更於第 2 季大量到港,以滿足臺灣買家需求和期待。
回顧 Crafter 在臺灣市場發展,過去一直以寬敞、高挑的車室空間搭配舒適 9 人座椅,成為 3.5 噸以下頂級小巴士首選,成為知名演藝人員、運動明星,甚至國際觀光客的指定接駁用車或保姆車,為同級車市場上的銷售冠軍。全新 Crafter 在 2019 年引進臺灣初期以廂式貨車為主力,熟知臺灣消費者的台灣福斯商旅,針對買家的強勁需求,特地向原廠爭取專為臺灣市場開發的專屬 9 人座客車版本,並於 2021 年 11 月正式引進後,廣受消費買家的好評與支持,更於今年第 2 季大量新車到港。
台灣福斯商旅共引進中軸平頂以及長軸高頂 2 款9人座客車車型,中軸坪頂車型軸距為 3,640mm,具備長 3,201mm、寬 1,832mm、高 1,726mm 的客艙空間。長軸高頂車型則是將軸距加長至 4,490mm、客艙空間升級至長 4,051mm、寬 1,832mm 與高 1,961mm 水準,就算是身高超過 195 公分的成人也可以在車艙中愜意自由行走。
放眼目前台灣車市的九人座客車中,Crafter 具備有最寬敞、最高挑客艙空間,配上「聰明變」鋁合金無段滑軌地板、快拆設計 6 組單人座座椅,靈活規劃座椅位置和行李空間,打造每位乘客不受干擾的獨立空間感。
Crafter9 人座客車搭載福斯集團最新 TDI 高效柴油渦輪增壓動力,中軸平頂車型以 140 匹馬力、34.7 公斤米扭力的 2.0 TDI 柴油引擎作為動力來源,長軸高頂車型同樣以 2.0 TDI 柴油引擎作為動力心臟,馬力輸出提升至 177 匹水準,扭力同步強化為 41.8 公斤米,兩款車同樣搭配 8 速 Tiptronic 手自排變速箱,兼顧性能和便利性,讓旅程加倍輕鬆。
就安全配備而言,Crafter 9 人座客車全面標配頭燈彎道輔助照明、高亮度晝行燈、Crosswind Assist 側風穩定輔助、ESP 電子行車穩定、ABS 防鎖死煞車、EBD 電子煞車力道分配、EDL 電子防滑差速器、ASR 加速循跡控制、TCL 循跡防滑控制、HSA 斜坡起步輔助、駕駛疲勞警示、PDC 前後停車導引(聲音警示)等安全配備,再加上 MCB 二次碰撞預煞系統等。
受到疫情以及全球局勢不穩影響,全球汽車市場都面臨產能有限的巨大挑戰,車源不足已是全球汽車市場普遍現象。為滿足臺灣消費者對於 Crafter9 人座客車需求,台灣福斯商旅積極向原廠爭取車源,更於第2季新車大量到港,在缺車陰影籠罩之下為臺灣消費者提供充足車源,不僅讓臺灣成為歐陸以外的國際市場中唯一有 Crafter 客車的國家,同時以回應臺灣消費者對於 Crafter9 人座客車熱情的支持和殷勤的期盼。
以南美洲艾瑪拉 (Aymara) 語「風神 (Huayra Tata)」為名的 Huayra 車系,在結束長達 11 年的產品生命週期後,總部設在義大利 Modena 的 Pagani,不僅今日 (5/19) 終於在官方社群媒體上,宣布將在今年 (2022) 的 9 月 12 日、於義大利米蘭 (Milan) 推出目前仍以開發代號「C10」稱呼的全新後繼車款,還釋出了首張出自創辦人 Horacio Pagani 之手的設計圖!
Pagani 並表示:在這個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鍾愛的城市裡,即使在今天,他仍舊以藝術與科學可以並存的信念,激勵著我們不斷向前,也所以我們才會選擇在米蘭揭開下一代超級跑車的面紗。
不過,關於「C10」、我們目前所獲得的資訊非常稀少,只知道它同樣會搭載來自 Mercedes-AMG 的 6.0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並可選擇搭配手排或自手排變速箱,最大輸出馬力則可能會落在 900 匹左右。
此外,雖然 Pagani 還沒有公布「C10」的售價,但據了解、「C10」未來只會手工生產 300 輛,且目前已可預付 30 萬歐元下訂、預計 2023 年開始交車。
Kia 在 2022 年 3 月份股東大會 (Investor Day) 活動中,再次重申了品牌的電能轉型計畫 Plan S,並公告 2027 年時將共有 14 款純電車款販售,目標在 2030 年時達到年銷 400 萬輛目標,而純電車款則要佔其中 120 萬輛,也就是說陸續也將會有更多 Hybrid、Plug-In Hybrid 等電能動力車型。在 14 款電動車的目標計畫中,將包含兩款純電貨卡與一款入門車型,此外,Kia 也預計會推出多款 PBV (Purpose-Built Vehicle) 。
PBV 比較像是功能性車款、或者可以說是針對某些特殊需求所打造的訂製車型,在 2022 年 5 月初時,Kia 就首度展示了 PBV 的成果,以舊世代 Niro 為基礎、車身尺碼加長些許、並導入客製專屬系統打造出將作為韓國專屬計程車的 Niro Plus,這就是 PBV 的最佳詮釋;不過,Kia Niro Plus 乃是採用舊世代 Niro 底盤所打造,並不屬於 Plan S 計畫中 PBV 大軍的一員。
Kia 近日宣布將於韓國成立 PBV 車款專屬產線,該生產基地會設置於韓國華城市廠區內,預計在 2023 年上半年就開始施工建造,首款 PBV 作品則會在 2025 下半年投產,原本目標產能設定在年產 10 萬輛,但未來隨著 PBV 市場的需求打開,將會拓展到 15 萬輛的水準。Kia 還表示,這個全新生產基地會配置有 E-Forest 環保系統,能有助於減少碳足跡。
針對 PBV 戰力的發展規劃,Kia 藉由生產基地消息公布,也透露了 4 輛 PBV 作品的預覽,廂式車體設計搭配鮮明 LED 燈條辨識,純電與功能性的產品初衷不言而喻,體型最小的 PBV 車款乃是用來作為運送物品所用,而兩款中型 PBV 車款則是設計作為運送物品、無人自動計程車使用需求,而大型 PBV 車款則是兼具載貨與通勤運輸車輛使用。
Toyota bZ4X 近日以 159.9 萬單一前驅車型上市、年度配額 300 輛,但創下甫開放訂車不到 3 小時就接單超過 1,500 張的佳績。
而外界也相當關心與 bZ4X 同屬雙生車設定的 Subaru Solterra 動向,目前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仍溝通第三季上市,並將主推 X-Mode 與 AWD 雙馬達四驅車型、藉此與 bZ4X 做出區隔。U-CAR 除有網友拍到無偽裝間諜照外,U-CAR 也掌握到新車可能售價會比 bZ4X 略高、並且有望在 6 月展開預售的資訊,本篇也將解析 Solterra、bZ4X 在細節設定的差異之處。
Toyota 純電動休旅 bZ4X 首波年度配額為 300 輛,在 5 月 18 日透過「Toyota 智慧購」App 開放線上訂車後,不到 3 小時時間已累積超過 1,500 張完成訂金支付的訂單,在話題度與銷售皆具有相當高的熱度。
有趣的是在 2022 年的國內電動車新車市場,除了先前上市的 Hyundai Ioniq 5 與 Kia EV6 為其中一組雙生電動休旅;另一組就是血緣關係極濃的 Toyota bZ4X 與 Subaru Solterra,等於今年有 2 組電動雙生休旅新車同場較勁,潛在車主一定會做比較,外界自然也會關心尚未上市的 Subaru Solterra 動向。
而 Subaru Solterra 這邊似乎也已逐漸在為上市前預作暖身,像先前已有社群媒體傳出 Solterra 無偽裝測試車在速食店得來速被捕捉到的照片外,U-CAR 網友"aU(blue25420)"近日也在桃園特力屋前的 EVALUE 華城電機充電設備,捕捉到 1 輛懸掛「試 1477」試車牌的藍色無偽裝 Solterra 實車,與之前社群媒體捕捉到的車輛相同、經確認也為台灣意美汽車所有。
不過根據 U-CAR 間諜照與影片「破案獎金」制度,因此 Solterra 在其他平臺已被捕獲,U-CAR 網友 "aU(blue25420) "僅可獲得「U-CAR 首發獎」獎金 1,000 元。
回到產品本身來看,Solterra 的車名是由「SOL」和「TERRA」這兩個拉丁文中的「太陽」和「地球」詞彙所組成,原廠主要強調其與大自然之間共存的精神。另外雖然 Subaru 強調其是以新開發 e-Subaru Global Platform(e-SGP)純電全球模組化底盤打造,但其實骨子裡就是 Toyota e-TNGA 模組化底盤架構。
由於國內 Toyota bZ4X 首波設定僅有前驅單一車型、並未有導入 AWD 雙馬達四驅版本,因此導入 Solterra 的 AWD 四驅版,自然成為過去與 SAWD 四驅系統品牌形象密不可分的 Subaru、可切入之市場著力點。
由於國內 Solterra 確認會採用與 bZ4X 相同的充電規格,也就是 AC 交流 J1772、DC 直流 CCS1 的規格,我們以 Solterra 美規車型的數據參考來看,美規 Solterra 更是只有導入 AWD 四驅版,其搭載比 bZ4X 前驅版 71.4kWh 略大的 72.8kWh 鋰電池組,採前後各 1 具 StarDrive 永磁同步馬達總計雙馬達的配置,最大輸出功率來到 160kW/215 匹、最大扭力為 34.4 公斤米,比起前驅版的 150kW/201 匹僅高出些許,美國公布的 EPA 續航里程為 222 至 228 英里不等(約 357 至 366 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美規 bZ4X 前驅版可支援到最高 150kW 的 DC 快充功率,不論是美規 bZ4X 或 Solterra 的 AWD 四驅版,其 DC 快充功率最高僅能到 100kW,快充至 80%需時 56 分鐘,比起前驅版快充至 80%的時間 30 分鐘更慢了不少。
四驅版 Solterra 在車輛規格與行車模式、回充等細節,也與 bZ4X 前驅版有所不同。像國內販售的 bZ4X 前驅版僅有 Normal/Snow/Eco 等模式,回充也僅有在中控臺可調式回充按鍵的 2 段切換。
若以美規四驅版 Solterra 來看,其主要還搭載了 X-Mode 越野脫困模式(美規 bZ4X 四驅也有搭載),但在方向盤後方多出 bZ4X 全車系皆沒有的回充調整撥片。
其中 X-Mode 越野脫困模式共有 Snow / Dirt 雪地泥地、Deep Snow / Mud 深積雪泥濘地,並還在中控臺提供所謂的 Grip Control 緩行模式、可進行 4 段陡坡緩降或爬升速度的調整。至於四驅版 Solterra 行車模式除 Normal/Eco 外、還另外新增運動化的 Power 模式,方向盤回充調整撥片則可調整 4 段回充,中控臺與 bZ4X 一樣有回充可調鍵、只是改稱為 S-Pedal,但 S-Pedal 開啟後只是將回充力道加至最大、一樣無法讓車輛回充至停止,並不能達到真正的單踏板行駛。
外觀而言,從國內 Solterra 測試車也可看到,Solterra 除導入鷹眼頭燈與 C 型尾燈等 Subaru 品牌元素外,更加入 bZ4X 所沒有的車頂架配置,強調與過去 Outback 等車款的連結。Solterra 足下國內測試車、則採比國內 bZ4X 18 吋輪圈更高階的 20 吋五幅輪圈組,推測在配備等級會比 bZ4X 更高階,車側防刮材質在 Solterra 上統一沒有鋼琴烤漆塗裝。車身的離地高度 Solterra 也達到 210mm、比起 bZ4X 的 205mm 略高些許,主要是能帶來比 bZ4X 更佳的地型穿越能力。
車內網友雖未捕獲,但相信仍與 bZ4X 大致相同,會搭載 7 吋數位儀表與 12.3 吋中央觸控螢幕,Solterra 並沒有搭載異型線控方向盤。
目前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仍溝通 Solterra 第三季上市,雖然可確定會以四驅版 Solterra 搭配 X-Mode 作為產品主打,售價上會比 bZ4X 略高,但也尚未能排除導入像部分市場有提供的 Solterra 前驅版、來壓低價格門檻的機率。U-CAR 則掌握到經銷端將於 6 月展開預售的資訊,後續也將持續追蹤相關動向,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日前 U-CAR 曾報導,Mercedes-AMG 慶祝 AMG 問世 55 週年,推出 G 63、GT Black Series、A 35 與 CLA 35 等 Edition 55 系列作品,其中採用 Plug-In Hybrid 動力的 Mercedes-AMG GT 63 S E Performance 特式版,以 F1 Edition 命名,全球限量 200 輛,而台灣賓士近日透露將開放訂車,詳細車款上市時間、正式售價尚未確定,比較特別的是先行公佈「F1 Edition」套件的選配價為新臺幣 69.2 萬元。
Mercedes-AMG GT 63 S E Performance F1 Edition 搭載性能味十足的夜色套件,並在外觀、內裝上有專屬塗裝,先前報導中提到「F1 Edition」套件可供車主另行加選,當時公佈的售價為 23,800 歐元 (約合臺幣 74 萬元),而台灣賓士導入該車型後,「F1 Edition」套件的選配售價為新臺幣 69.2 萬元,較原本換算售價更為優惠,此套件預計 2022 年 7 月才會開始生產。
台灣賓士公佈即將導入 Mercedes-AMG GT 63 S E Performance 的動力規格,搭載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引擎,再加上後軸電動馬達與 6.1kWh 的鋰電池組,變速系統為 AMG Speedshift MCT 9 速跑車變速箱,可輸出 843 匹最大馬力,自靜止加速至百公里僅需 2.9 秒,可視為 Mercedes-AMG 家族中追求性能表現的猛將。
「F1 Edition」套件包含外觀特殊「層峰灰」塗裝、21 吋 AMG 輪圈、全車夜色套件等,內裝配有 AMG 高性能平底跑車方向盤、豪華 Nappa 高性能賽車座椅、AMG 亮面碳纖維飾版等,台灣賓士公佈的選配售價為新臺幣 69.2 萬元,有興趣的車迷朋友可至全台 AMG Performance Center 旗艦中心洽詢。
目前臺灣僅導入 Mercedes-AMG GT 4-Door Coupé的 GT 43 4Matic+單一車型,此次台灣賓士宣佈將引進 Mercedes-AMG GT 63 S E Performance 車型,且可額外選配「F1 Edition」套件,升級 Mercedes-AMG GT 63 S E Performance F1 Edition 賽道紀念版,讓先前傳出 Mercedes-AMG GT 63 S E Performance 在國內登場的消息逐漸明朗,詳細車款上市時間、正式售價尚未確定,但經銷據點已開放訂車,後續將由 U-CAR 持續為車迷朋友們追蹤。
南陽實業在 2022 年 2 月中旬時,搶先展示了新世代 MPV 作品的 Staria 車系,為了兼顧商用與客用等不同需求,Staria 共計推出 5 種車型,並且有 7 座、8 座與 9 座等不同車室空間設定,2 月中旬時預售價格乃是 150 萬起至 212 萬的價格分布,南陽實業在 5 月中旬公布了 Staria 的正式售價,相比於預售價格分別調降臺幣 2,000 元、1.2 萬以及 2.2 萬不等。
Staria 車系共有 GLD-A、GLD-B、GLD-C、CEO-A、CEO-B 等 5 種車型,其中 CEO 兩車型為 7 座配置,配備與價格設定也是高階版本,鎖定的自然是自用為主的消費族群,而 GLD 系列車型則分別是 9 座與 8 座空間配置,鎖定了則是貨車的商用市場為主,入門的 GLD-A 與 GLD-B 甚至還是鐵圈、並且僅有雙前座氣囊的被動安全系統設定,鎖定商用市場的設定更是不言而喻。
高階車型部分駕駛座 12 向電動座椅、同級首見 SBW 電子線傳排檔、先進 8AT 手自排變速系統、10.25 吋數位儀錶以及全車系標配的 Qi 無線充電座、Drive Mode 多重駕馭模式,創造如乘用駕駛的便利。瞄準後座買家的設定從配備來看更加清楚,雙側智慧感應電動滑門,科技感應自動啟閉,豪華二排搭載雙獨立電動座椅、並配備二、三排獨立恆溫空調、大型雙天窗,智慧電動尾門及第三排座椅長滑軌設計,將空間高度化運用。
先進主動安全配備的 Hyundai SmartSense,同樣也是產品設定上的重要區隔,在 GLD-C 車型開始將之列為標配,包含 SCC 智慧型主動車距維持系統、LFA 全速域車道維持輔助、LKA 車道偏移輔助系統、LDW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FCA-JT 對向來車防撞輔助、FCA 前方碰撞警示與主動煞停輔助、FCW 前方撞擊警示系統、BCA 盲區碰撞避免輔助、RCCA 後方交通防撞輔助、ROA 後座乘員未下車警示和 SEA 安全下車輔助。
Staria 全車系僅有單一動力配置,皆為 2.2 升柴油引擎,擁有 177 匹最大馬力以及 43.8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變速系統採用了 8 速手自排變速箱 ,前輪驅動設定,CEO 車型更採用電子線傳按鍵式排檔;比較有趣的部分,是 GLD-A 與 GLD-B 兩車型配置的是 17 吋鐵圈,GLD-C 車型雖然也是相同的 215/65 R17 輪胎配置,但搭載的乃是鋁圈,而 CEO 等級兩車型則是升級至 235/55 R18 的鋁圈配置。
Lexus 於 2022 年 5 月 18 日、首度揭示大改款 RX 車系的訊息,並預告新車將在 2022 年 6 月 1 日進行全球首演,受到消費者的高度重視。現行第四代 RX 車系於 2015 年發表,同年 10 月導入臺灣市場販售,接續在 2017 年首度推出提供 6 人及 7 人座設定的 Lexus RX L 車系,並在 2019 年推出小改款車型。
而大改款 RX 車系即將在 6 月 1 日全球首演,現今國內新車導入時程、目前雖尚未確認,但現行第四代 RX 車系在國內的銷售狀況,亦受到臺灣消費者注目,雖然大改款車型科技及配備等設定,絕對優於前世代車型,但大改款新車在價格折扣設定上,可能無法與舊款車型相比,另外舊款車型亦擁有著較高的產品成熟度,亦有不少消費者、會鎖定末代車型進行購買。
有鑑於此,U-CAR 也特別蒐集了目前現行世代 RX 車系的銷售資訊。據 U-CAR 多方探詢經銷據點的訊息,都指向 RX L 車型屬於 RX 車系供應量較少的車型,推測將最早趨於完售階段。不過,對於此訊息和泰汽車表示 RX L 車型屬於特定車型,仍可提供生產配額,因此,對於 RX L 車系有興趣的消費者,需多加留意配額。而 RX 450h 以及主力 RX 300 車型,目前銷售端皆有現車可交,且未來新車仍將持續到港。
此外據日媒先前的報導指出,第 5 代 RX 車系將不再提供 RX L 的車型選擇。主要原因在於新車推出後的市場反應不如預期,且 Lexus 車系銷售陣容中,仍不乏車身尺碼更大、且第三排空間機能更加出色的運動休旅車款,如此也使得 RX L 車型並沒有絕對存在的必要性。另外,Lexus 亦有計畫推出全新的 TX 車系,藉以取代現行 RX L 車系的市場地位。
國內小改款 BMW 8 Series 預告將於進日公布預售,而搶在小改新車上市之前,國內總代理汎德先行與原廠爭取 1 輛「THE 8 X JEFF KOONS」特式車來臺進行亞洲首演,其由當代藝術大師 Jeff Koons 以小改 840i 為基礎打造全車內外的普普藝術風格,惟新車在全球僅限量 99 輛且全數售罄、國內並未有配額,但會在 5 月 20 日至 22 日舉辦的「2022 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公開展出,後續也將於中南部經銷商進行巡展。
BMW 原廠最早是在 2022 年 1 月推出小改款 8 Series Coupé/Gran Coupé/Covertible,以及 M8 車系家族,當時國內就預告小改款 8 Series 與 M8 臺灣市場預約上半年導入,至於原廠還在小改公布時同步發表全球限量 99 輛的「THE 8 X JEFF KOONS」特式車。
這輛全球限量僅 99 輛的「THE 8 X JEFF KOONS」市售藝術特式車,先前已在洛杉磯弗里茲(Frieze)藝術節上首次向全球觀眾展示,其中限量第 99 輛的「THE 8 X JEFF KOONS」更於 4 月 6 日在紐約佳士得進行慈善拍賣,最後以 US$47.5 萬成交(約台幣 1,370 萬),所有收益將捐給國際失蹤與受虐兒童中心(ICMEC,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Missing & Exploited Children),成功得標的買家將可獲得 Jeff Koons 本人親自導覽,前往他在曼哈頓的工作室參觀。
BMW 原廠指出,有「當代藝術大師」稱號的 Jeff Koons,是當代普普藝術的探索者、潮流文化的領航員,劃破了平淡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界線,日常所見的物品、可愛的卡通形象都能夠以不可思議的尺寸放大並創新,顛覆大眾對美和藝術的所有定義,在世界各地蔚為風潮。而 Jeff Koons 最著名的大型不鏽鋼氣球動物、翻玩復古廣告海報和麥克傑克森的陶瓷雕刻等作品都震撼世人,大膽結合藝術以及生活。
「THE 8 X JEFF KOONS」是以 840i Gran Coupé為基礎,不過因要配合全車普普藝術風格,所以特式車並沒有採用 8 Series 獨具特色的發光雙腎水箱護罩,而是黑色塗裝設定,但仍可看出小改款 8 Series 水箱護罩幾何造型更動的輪廓、並且有著雙勒式造形處理。
「THE 8 X JEFF KOONS」外觀由藍色、黃色、銀色等 11 種高飽和度色彩所交織而成,色彩與極富視覺張力的「POP!」爆炸圖案呈現潮流風格魅力,車身精緻複雜的幾何線條設計充滿活力與熱情,Jeff Koons 解釋每一側由纖細至開闊的線條,象徵著 「THE 8 X JEFF KOONS」的力量和速度,車尾爆炸性的高彩度線條也是向自己於 2010 年所創造的 BMW Art Car 致敬。
座艙空間耳目一新的俏皮風格一覽無疑,座椅由強烈的紅色和明亮的藍色形成鮮明對比,使人聯想到漫畫世界中超級英雄的顏色、以及 BMW M 品牌的代表色,其他內裝設計由 BMW 一貫的高端材質和精美皮革所組成,而杯架飾板上的簽名 Jeff Koons 特別選擇了 BMW 標誌性的巴伐利亞藍。
「THE 8 X JEFF KOONS」的精緻外觀來自 BMW 集團的頂尖製車工藝,在外部油漆塗層上花費了超過 200 小時的時間,更經常需要使用放大鏡手工繪製複雜的彩色圖騰,車輛漆面和飾面生產的負責人 Hermann Knott 說道: 「最大的挑戰是從一開始要理解和捕捉藝術家的精神,並使用技術以及手工藝精確完成需求,但對於我們而言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體驗,我認為這些限量車是真正的藝術。」
而此次選擇 BMW 8 系列是因最初的為 8 系列在 1990 年推出的第一款車型,並為先進駕駛技術創造全新的視角,不論是優雅外型或跑車性能都吸引了許多熱愛車的鑑賞家購買,Jeff Koons 也延續了創新的精神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限量車款。
此次 BMW 總代理汎德特別於本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中,展出 2022 年 BMW 與當代藝術家中最具指標性的人物 Jeff Koons 合作,打造出絕無僅有的「THE 8 X JEFF KOONS」,新車預計也將於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結束後,陸續於國內中南部 BMW 經銷端巡展。
至於此次也是小改款 8 Series 在臺灣市場首度亮相,主要在內裝也從 10.25 吋、升級為 12.3 吋中控螢幕,但維持 iDrive 7.0 介面設定,小改款 8 Series 市售新車預計在近日將公布預售價等資訊。
許多消費者開始考慮換電動車,但當意外發生時,鋰電池火災難以單純用水撲滅,且會出現持續復燃的狀況,LG Chem 日前宣布已開發出一種用於電動車電池的新型塑膠產品,能夠防止電池起火時火勢蔓延,是目前耐燃性最高的防火塑膠。
LG Chem 集團開發了新型塑膠產品,其中使用包含聚苯醚 (PPO) 和聚酰胺 (PA) 樹脂等複合式材質,其可用於電池組裝,能長時間抵抗火焰燃燒,在溫度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仍能維持形狀。根據公布資料指出,此產品能在 1,000°C 的高溫下,阻止火焰傳播超過 400 秒以上,能有助於疏散所需的時間驅動和滅火,比一般阻燃塑膠材質好 45 倍。LG Chem 預計從 2023 年開始全面生產,目前正在韓國、美國和歐洲申請專利中。
LG Chem 旗下子公司 LG Energy Solution(LGES)是全球第 2 大電動車電池廠商,根據統計,LGES 約占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場 2 成左右,2022 年 3 月才宣布與全球第 4 大汽車集團 Stellantis 聯手合作。
鋰電池火災難以撲滅,且延燒時間長,滅火過程比一般油車複雜許多,且電池通常裝設於電動車底部,難以用灑水降溫方式滅火,相信此材質未來量產化後,能在意外發生時,為駕駛與乘客爭取更多逃脫的機會。
台北合眾汽車 Isuzu 首度擔任臺北國道馬拉松合作夥伴,在 2022 年 5 月 15 日舉辦全臺唯一的封國道馬拉松賽事「臉部平權運動臺北國道馬拉松」,以公益及平權為主軸,希望獨一無二的每一張臉,都能獲得同等重視。
縱使在疫情籠罩之下,仍舊吸引近 5 千為跑者共襄盛舉,支持臉部平權,為到場的陽光傷友加油打氣。台北合眾汽車身為 2022 年的賽事中的合作夥伴,除了將 Isuzu 舞臺車打造成全程、半程馬拉松組起跑鳴槍臺,還以旗下車款支援馬拉松殿後車、工作人員接駁車,協助主辦方完成賽事,熱心公益不落人後,是此次活動中的堅強後盾。
賽事現場同時展示全新 Euro 6 六期車款作為馬拉松賽事打卡點,Euro 6 六期車款主打安全、動力、耐用度升級,台北合眾汽車表示,未來將持續提供消費者兼具環保、舒適、實用的日系商用車。同時台北合眾汽車也提供環抱束口背袋,作為馬拉松賽事完賽的證明紀念。
台北合眾汽車總經理黃脩程先生也親自參與此次馬拉松賽事,同時號召公司同仁與貴賓等一同響應。黃脩程受訪表示:每張臉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值得好好被尊重,同時與幾千位跑者共同支持臉部平權跑上國道,具紀念意義,也很有成就感,期盼未來大眾能對顏損者提供更友善的環境。
Peugeot、Citroën 國內總代理寶嘉聯合,於近期針對兩款品牌進行車型以及售價的更新。據寶嘉聯合表示,受到全球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汽車相關零組件製造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原物料、車用晶片、運輸物流及人事等成本皆大幅攀升,不僅嚴重影響車輛生產成本,更造成交車時程多所延誤。法國原廠受此諸多因素衝擊,已調漲車輛出廠價格,所以國內新車售價也同步調漲。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 (萬) |
調漲後 售價 (萬) |
價格 差異 (萬) |
備註 |
2008 Allure | 103.9 | 106.9 | +3 | Cielo 車型+6 萬 |
2008 GT | 114.9 | 117.9 | +3 | Cielo 車型+6 萬 |
2008 GT Pack | 122.9 | 125.9 | +3 | Cielo 車型+6 萬 |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 (萬) |
調漲後 售價 (萬) |
價格 差異 (萬) |
備註 |
3008 1.2L PureTech Allure | 137.9 | 141.9 | +4 | |
3008 1.5L BlueHDi Allure | 144.9 | 148.9 | +4 | |
3008 1.2L PureTech Allure+ | 147.9 | 151.9 | +4 | |
3008 1.5L BlueHDi Allure+ | 154.9 | 158.9 | +4 | |
3008 1.6L PureTech GT | 159.9 | 163.9 | +4 | 純黑特式版 168.9 萬 |
3008 1.6L PureTech GT Cielo | 165.9 | 169.9 | +4 | 純黑特式版 174.9 萬 |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 (萬) |
調漲後 售價 (萬) |
價格 差異 (萬) |
備註 |
5008 1.6L PureTech Allure | 157.9 | 162.9 | +5 | |
5008 1.5L BlueHDi Allure | 159.9 | 163.9 | +4 | |
5008 1.6L PureTech Allure+ | 167.9 | 172.9 | +5 | |
5008 1.5L BlueHDi Allure+ | 169.9 | 173.9 | +4 | |
5008 1.6L PureTech GT | 174.9 | 179.9 | +5 | 純黑特式版 183.9 萬 |
5008 1.6L PureTech GT Cielo | 181.9 | 186.9 | +5 | 純黑特式版 190.9 萬 |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 (萬) |
調漲後 售價 (萬) |
價格 差異 (萬) |
備註 |
508 SW GT | 189.9 | 194.9 | +5 | |
508 SW GT Cielo | 197.9 | 202.9 | +5 | |
508 SW GT Cielo+ | 229.9 | 235.9 | +6 |
首先在 Peugeot 品牌部份,2008 全車系皆調漲 3 萬元,3008 車系除了甫推出的純黑特式版車型價格未有調整之外,其餘車型皆調漲 4 萬元。5008 車系採用 1.6L PureTech 動力車型皆調漲 5 萬元,配置 1.5L BlueHDi 柴油動力車款則調漲 4 萬元。508 SW 車系部份, SW GT 以及 SW GT Cielo 車型皆調漲 5 萬元,頂規 GT Cielo+車型則調漲 6 萬元。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 (萬) |
調漲後 售價 (萬) |
價格 差異 (萬) |
備註 |
Berlingo Live+ | 114.8 | 118.8 | +4 | |
Berlingo Feel | 125.8 | 129.8 | +4 | |
Berlingo XTR | 134.8 | 138.8 | +4 | |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 (萬) |
調漲後 售價 (萬) |
價格 差異 (萬) |
備註 |
Berlingo Van 短軸 M | 82.9 | - | 停止引進 | |
Berlingo Van 長軸 XL | 93.9 | 96.9 | +3 | |
Berlingo Van 長軸 XL EAT8 | 103.9 | 106.9 | +3 | |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 (萬) |
調漲後 售價 (萬) |
價格 差異 (萬) |
備註 |
C5 Aircross 1.2L PureTech Feel Pack | 130.9 | - | 停止引進 | |
C5 Aircross 1.6L PureTech Feel | 138.8 | - | 停止引進 | |
C5 Aircross 1.6L PureTech Shine | 146.8 | - | 停止引進 | |
C5 Aircross 1.6L PureTech Shine Pack | 151.9 | 155.9 | +4 |
Citroen 品牌部份,在此回有著明顯的車型編成及售價調整,其中 Berlingo 車系中包含 Live+、Feel 以及 XTR 車型皆調漲 4 萬元,Berlingo Van 商用車停止導入短軸 M 入門車型,改採長軸 XL 以及長軸 XL EAT8 車型雙編成,售價皆調漲 3 萬元。C5 Aircross 車系由原本的雙動力四車型,改為單一頂規車型設定,售價亦調漲 4 萬元,後續將導入小改款車型。
2021 年 8 月在美國首度亮相的 Nissan Z,近日公佈美國當地售價,三個等級分別是 Sport、Performance 以及限量 240 輛的 Proto Spec,售價自 41,015 美元起(約合新臺幣 122.2 萬元起),與先前日本公佈的售價 524 萬日圓起相去不遠。
統一搭載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變速箱可選擇 6 速手排或 9 速自排系統,相較於同為日系經典跑車的 Toyota Supra 在美國,3.0 升引擎車型售價 51,890 起(約合新臺幣 154.6 萬元)親民不少。
美規 2023 Nissan Z 與日規車型大同小異,但因應法規增加車側反光板定位燈,不同於日規命名為「Fairlady Z」,美規車型僅以「Z」作為車名,因此在車尾銘牌上只留下簡潔的「Z」字樣,同樣提供黑車頂的雙色車型塗裝。
基本版的 Sport 車型售價為 41,015 美元起(約合新臺幣 122.2 萬元起)、Performance 車型升級 4 活塞卡鉗搭配 14 吋煞車碟盤、19 吋 Forged 鍛造鋁圈搭配抓地力更佳的原廠配胎、限滑差速器等配備,售價為 51,015 美元起(約合新臺幣 151.9 萬元起),限量 240 輛的 Proto Spec 車型以經典黃色為主軸,從外觀塗裝到內裝細節等,處處流露初代 240Z 車型復刻氣息,售價為 54,015 美元起(約合新臺幣 160.9 萬元起)。
2023 Nissan Z 全車系搭載 12.3 吋數位儀表及先進輔助駕駛系統,座椅為麂皮搭配織布雙材質,標配單區恆溫空調及 8 吋車載螢幕,內建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Performance 以上車型升級 9 吋觸控螢幕、雙座加熱座椅及 BOSE 音響。若選擇搭配 9 速自排系統的車型,排檔桿改為線傳按鍵式控制,2 種變速系統車型的手煞車皆維持傳統形式。
不同於先前 370Z 車型搭載的 3.7 升 V6 自然進氣引擎,2023 Nissan Z 採用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搭配 6 速手排或 9 速自排變速箱,可輸出最大 400 匹馬力、扭力峰值達 48.4 公斤米。若以同樣在美國販售的日系經典跑車 Toyota Supra 捉對,採用 3.0 升直 6 渦輪增壓引擎搭配 8 速自排變速箱,提供最大 382 匹馬力、扭力峰值達 50.9 公斤米,售價自 51,890 起(約合新臺幣 154.6 萬元起),2023 Nissan Z 擁有更高最大馬力及更低入手門檻,即使扭力稍稍不如對手,但或許還是能吸引不少想入手日系經典傳奇的車迷。
上一代 Nissan 370Z 在臺灣售價為新臺幣 198 萬元,370Z 於美國 2020 年的售價為 30,090 美元起至 47,190 美元(約合新臺幣 89.5 萬元至 140.4 萬元)。競爭對手 Toyota Supra 目前導入國內的車型為 3.0 升 Premium 版本,售價為新臺幣 256 萬元,對比同樣在美國的 3.0 升 Premium 車型售價為 55,040 美元(約合新臺幣 163.7 萬元)。
由前代車型與競品價格對比下,新世代 Nissan Z 在美國的售價自 41,015 美元起至 54,015 美元(約合新臺幣 122.2 萬元至 160.9 萬元),未來若導入臺灣,推測價格很可能會落在新臺幣 200 萬元至 250 萬元之間。
面對全球疫情肆虐,嚴重影響車用零件供應鏈,因此 Nissan Z 在 2021 年 8 月於美國亮相後,直到近日才公佈正式售價與車型編成消息,而同樣販售 Nissan Z(當地稱為 Fairlady Z)的日本同樣出現產能不足的問題,當地預計 2022 年下半年才會正式上市。
臺灣市場部分,經 U-CAR 詢問後,裕隆日產表示上一代 370Z 車型已經於 2021 年正式停產,原先規劃導入後繼車款 Nissan Z 接棒,但因目前 Nissan Z 受限噪音測試,無法滿足臺灣法規 70 分貝要求,因此現階段仍暫時無法導入,臺灣喜歡 Z 系列經典跑車的車迷朋友可能得先等等了。
瑞典工程公司 ABB 和 Shell 殼牌石油近日在德國聯合發表了 Terra 360 EV 充電樁,充電功率達到當今業界最快的 360kW,並且單一充電樁可以同時提供四輛電動車使用,不過充電功率也會因此下修。Shell 預估首波 200 支充電樁會在未來一年內在德國完成布建,並在隔年進軍英國,未來也會導入至北美以及亞太地區。
這次 ABB 與 Shell 的合作,其實是 Shell 轉型新能源公司計劃的一部分。Shell 預計在 2025 年時,在全球佈建 50 萬支充電樁、並在 2030 年時將數字提升至 250 萬,用以配合許多車廠在 2035 年完全轉型電動車的計畫。另外,ABB 也強調 Terra 360 充電樁所使用的乃是 100%的可再生能源,藉此進一步將低碳足跡。
從產品面看來,電動車的充電速度取決於電池系統的電壓設計。目前各大車廠力推的 800V 高壓系統快充規格,能夠讓充電如同傳統加油般快速方便。雖然目前 800V 系統仍然稱不上主流規格,但是預估再過幾年就會變成業界標準。目前市場上採用 800V 快充的電動車,Porsche Taycan 與 Audi e-tron GT ,能在 23 分鐘內完成 10%-80%的電池充電;Hyundai Ioniq 5、Kia EV6,則僅需 18 分鐘即可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在德國發表的 Terra 360 充電樁,雖然是業界最快、卻不是全球唯一。事實上,在臺灣由旭電馳科研所推出的 U-POWER 超高速充電站,也同樣達到了 360kW 的充電功率。U-POWER 除了能夠對應 CCS1、CCS2 充電頭外,也提供 500A 液冷式充電槍,藉此達到更佳的散熱表現。U-POWER 目前已簽約站點為 16 站,預計在上半年完成 15 個站點的布建,並目標在年底達到 25 個站點,因此未來臺灣電動車主也能夠享受到目前全球最快的充電速度。
Audi 公布 2023 新年式的 RS 4 Avant 和 RS 5 車型更動。年式更新的兩款車系最大的變化在於增加了新的 Competition 套件,讓車輛的性能表現更霹靂,造型更低趴、更刺激。
新年式的 RS 4 Avant 和 RS 5 在外觀上並沒有太多變化,可見部分僅為全新的輪圈造型,以及部分黑化的外觀件。重點升級在於兩車系新增的 competition plus 套件,提供的內容包括比一般 RS 版本降低 10mm 的懸吊、Pirelli P Zero Corsa 輪胎以及 RS 運動排氣系統,其中,懸吊更可以再自訂降低 10mm,讓最低可降 20mm。這套新的排氣系統擁有更大的聲浪,並移除了部分車內隔音材料,以便減重 8 公斤並增加聲浪的氣氛。
competition plus 套件還針對變速箱控制進行升級,在 Dynamic 駕駛模式下用有更快速的升降檔速度;在搭載 competition plus 套件後,RS 4 Avant 和 RS 5 的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加速分別可在 3.9 秒與 3.8 秒完成,較一般 RS 車型減少 0.2 與 0.1 秒。此外,搭配上 ABS 軟體的更新與 RS 陶瓷煞車系統,讓時速 100 公里至靜止的煞停距離減少了 2 公尺之多。
在內裝部分,新車依舊由大量的碳纖維、黑色鋼琴烤漆、Alcantara 麂皮等材質構成,車艙充滿運動氛圍。座椅採用 Nappa 真皮和 Dinamica 絨面材料包覆,提供優異乘坐舒適度和運動包裹性,RS 印花同樣具有辨識度。
動力方面,2023 新年式的 RS 4 Avant 和 RS 5 並沒有升級引擎,依舊搭載 2.9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可以輸出 450 匹最大馬力,峰值扭力為 61.2 公斤米。傳動部分,配置的是 8 速 tiptronic 手自排變速箱,並且帶有 quattro 四輪驅動系統。
和泰汽車宣布,甫於昨(17)日發表的 Toyota 純電動休旅 bZ4X,今(18)日 上午 9 點透過全新 App「Toyota 智慧購」開放線上訂車後,不到 3 小時的時間已累積超過 1,500 張完成訂金支付的訂單。
和泰汽車表示「Toyota 智慧購」於上線後擁有破萬下載人次,透過「Toyota 智慧購」App 以和泰 Pay 方式支付 2 萬元預選金,即可獲得搶先擁有 bZ4X 的機會。此次和泰汽車更特別推出專屬 bZ4X 交車禮:2 萬元充電金,贈送予 6 月底前於 Toyota 智慧購 App 參加預選並完成正式汽車買賣契約簽訂的 bZ4X 車主們。
U-CAR 編輯部今日亦操作「Toyota 智慧購」App,選購未來的公務車 bZ4X 星河鈦。後續也將介紹完整流程。
在日前 U-CAR 報導過,中國工信部揭露了小改款 3 Series 的完整樣貌後,BMW 近日透過媒體官網完整揭露小改款 3 Series 的完整資訊,一如往昔周期間小改款節奏,轎車版 3 Series 與旅行車 3 Series Touring 同步現身;小改款主要集中在外觀面容細部調整,包含水箱護罩、頭燈、前後保桿、排氣尾管等都做出調整,甚至也換上了全新設計輪圈,期許能帶來視覺上的新鮮感。
國內市場部分,目前總代理汎德尚未透露小改款 3 Series 的登場時機,不過從往昔節奏來看,最快應當有機會在 2022 年底前上市,只是有鑑於現今受到晶片荒與戰事影響,缺車情況較為嚴重,種種因素都影響著國內的上市節奏。
隸屬於 G20 世代的小改款 3 Series,相比於小改款前版本,車頭主視覺上最大改變,就是水箱護罩與頭燈組,水箱護罩呈現更為清楚的 8 角形,合組成 BMW 品牌高辨識的雙腎樣貌,尚未改變成家族流行的縱向大面積型式;頭燈組輪廓也從原先不規則多邊形,調整為平順的狹長後掠樣式,晝行燈條從小改前的下緣換到上方,並有著更明顯的「倒 L」字樣。
前保桿氣壩做出調整,將牌照框納入範圍之中,賦予車頭看上去更加運動競技化的氣勢,兩側斜切角度也變得更明顯,兩則氣孔造型也同樣有所調整;針對不同等級車型,在水箱護罩上也有所區隔,包含了鍍鉻、橫飾條、高光澤鋼琴烤漆等不同設定,在 330i、330e、M340i、M340d 等車型上都有所差異,標配的胎圈組同樣也所不同,不過,這也與各市場產品設定有所關連,國內市場版本仍有待屆時汎德公佈。
至於主打偏近於性能喜好的 M340is 車型,廠徽也會與一般車型有所區隔,會採用 BMW Motorsport 專屬版本,這也是慶祝 BMW M GmbH 成立 50 周年的環節之一。
在內裝部分,主要改變在於導入最新世代數位駕駛座艙,包含了 12.3 吋數位儀表與 14.9 吋中央觸控螢幕,合組而成的曲面螢幕設計,車載系統也換成了最新版本 iDrive (Operating System 8),在 Intelligent Personal Assistant 有所提升,升級版本後能支援語音操作車窗與天窗啟閉,並且能夠操作空調系統。
除了外觀與內裝上的細部調整,動力架構小改款並沒有進行調整,包含了直 4、直 6 等動力系統,還有 Hybrid 油電車型的 320e 與 330e 等,電能化科技導入還包含有 48V 輕油電混合動力系統,在汽油車型中僅有 M340i 標配 48V,柴油動力單元則是從 318d 到 M340d,全數都標配有 48V 輕油電科技。所有車型變速系統皆為 8 速變速箱,四輪驅動系統的 xDrive 則主要是列為選配規劃。
U-CAR 於 2013 年正式啟動 [ 直購直測 ] 新車測試單元,為網友們帶來最直接的用車心得體驗與養車成本分析,U-CAR 編輯部已測試過相當多元化的車型級距車款,包含傳統燃油車、PHV 車款、甚至是未來將主宰汽車市場的純電動車等。
近期和泰汽車為國內市場導入開創 Toyota 電動車新紀元的重量級產品 bZ4X,U-CAR 編輯部在歷經 bZ4X 公辦長里程試駕後,決定以 [ 直購直測 ] 方式,為大家帶來一系列 Toyota 純電動產品用車分享。
和泰汽車於 2022 年 5 月 17 日正式發表並公開 bZ4X 的正式售價 159.9 萬,並預告此次 bZ4X 將採用線上專賣,5 月 18 日早上 9 點透過和泰汽車全新推出的「Toyota 智慧購」APP,綁定「和泰 Pay」後,預付新臺幣 2 萬元,即可完成線上 bZ4X 訂車。
決定購入 bZ4X 作為 U-CAR 公務車使用後,編輯部同仁準時使用「Toyota 智慧購」完成 bZ4X 訂車流程,對於 Toyota 首次採用線上 APP 訂車,感到新鮮感十足,以下將透過圖文及影片,讓不管是對 bZ4X 有興趣的車迷朋友,亦或者同樣下訂成功的車友共同分享新型態線上購車的喜悅。
5 月 18 日早上 9 點整,編輯部點開「Toyota 智慧購」APP,點擊首頁的「立即預選」即可看到 bZ4X 的線上購買頁面,選取「即刻預選」之後,首先選擇編輯部決定購買的「星河鈦」車色,接著選擇單一規格「159.9 萬」的等級,往下選取「2 萬充電金」交車禮,同意使用條款後即可送出預選單。
接著選擇希望取車的營業據點及銷售顧問,消費者可自行在選單中尋找合適地區內的營業所,以及銷售業務(亦可選擇不指定),此次 U-CAR 選擇位於新北市林口區的林口營業所作為取車地點。下ㄧ個頁面中,需要填寫領照人、性別、電子信箱及手機號碼(需要注意個資填寫的領照人與和泰會員之手機號碼持有人必須為同一人)。
在輸入完個資後,需再次確認會員帳號(同註冊手機號碼)以及和泰會員的密碼才能進入「和泰 Pay」支付畫面,系統會預先輸入好預選人姓名,因此僅需要補上身分證字號即可認證,選擇完「和泰 Pay」綁定的信用卡之後,會看到系統已經帶入預選支付訂車金 2 萬元及確認先前輸入過的電子信箱。
上述所有資料皆完成並確認後,便可按下同意付款,由於此次 bZ4X,需要透過綁定「和泰 Pay」信用卡支付,因此要等待手機簡訊接收刷卡的 OTP 服務密碼,輸入完成驗證後,便會出現「預選單已成立」代表已經完成 bZ4X 的線上訂車流程(手機簡訊會通知刷卡交易完成 ; 在「預選單已成立」頁面可點選查看預選單,即可看到剛剛建立完成的訂單內容)。
Toyota 經銷端部分,在顧客完成線上訂車流程後,會收到顧客填寫的預選單資料,並於 24 小時內主動聯繫已訂車的消費者,消費者必須在 5 天內前往展示中心,做實車鑑賞以及最後確認訂車意願,完成實體汽車買賣契約簽訂後,bZ4X 的訂車流程就算大功告成嘍!
新型態線上訂車是以往買車從未擁有的體驗,因應現代人高度依賴線上購物及疫情影響下的零接觸購物,Toyota 此次以「Toyota 智慧購」APP 為平價品牌購車跨入新的紀元,雖然過去 Tesla、Porsche 等車廠也曾推出線上訂車或選配的購車方式,對於習慣前往實體展示間賞車、購車的朋友們,可能還需要些時間適應,或許未來 Toyota 旗下更多車款,如 GR 86 等,也會採用「Toyota 智慧購」方式提供消費者訂購,值得大家關注。
bZ4X 是 Toyota 跨足新世代電動車市場的重要角色,雖然並非傳統燃油、Hybrid 車款,首批導入數量也僅 300 輛,但品牌光環照耀下,搭配產品本身競爭力,開放線上訂車後不到 3 小時,便已經接單突破 1,500 張,對目前市場上其他純電動車款來說,是來勢洶洶的勁敵。
U-CAR 很高興能與廣大的網友分享第一次線上訂車、第一次購買 Toyota 新世代純電動車的消息,我們將延續這份喜悅,後續透過 [ 直購直測 ] 單元中的豐富內容,跟各位分享 bZ4X 作為 U-CAR 公務車的純電生活。
Hyundai 集團日前宣佈將投資 74 億美元,在美國展開車輛生產與研發計畫,包括電動車產線興建、新型載具設計開發,與自動駕駛實驗等。而前述提到的產線興建,代表著 Hyundai 將會在美國建設新廠,生產 Ioniq 5 等電動車供應當地市場。品牌目前尚未公告設廠地點,謠傳可能因地方政府提供的誘因利多,落腳於喬治亞州。
Hyundai 集團此次所興建的電動車新廠,據傳將位於美國南部的喬治亞州,當地政府近來常以稅務優惠或補助等誘因,吸引車廠進駐。新創電動車品牌 Rivian,日前便因政府提供價值 15 億美元的優惠,在當地設廠。Hyundai 此次的電動車產線,預估能帶來 8 千個工作機會,活絡地方發展,這也是州政府積極爭取車廠前來投資的原因。
Hyundai 集團的 74 億美元投資計畫,除了生產並為旗下電動車引入最新科技外,也將致力於發展未來城市的移動解決方案。集團合資設立了眾多專注在包含 UAM(Urban Air Mobility)空中載具設計、自動駕駛科技研發,與 Robotaxi 運輸服務等領域的子公司。
Hyundai 日前也宣布在美國蒙大拿州設立 New Horizon Studio,將在未來 5 年投資 2 千萬美元,開發終極移動載具 UMV(Ultimate Mobility Vehicles),其先前曾因出眾的外型震驚車壇。UMV 擁有能夠變形的四肢,可做出行走、攀爬等動作來跨越地形障礙,帶著乘客探索未曾想過的地方。該研發設施預計能創造 50 個研發相關的工作機會。
此次 Hyundai 赴美投資的計畫,短期內效果最顯著的莫過於電動車產線的建置。由於美國市場對電動車的需求急速增加,品牌在許多地區的年度配額皆已銷售一空。目前僅在南韓與印尼生產的 Ioniq 5,若能在美國直接生產,滿足當地需求,勢必能提升品牌市占率。
Lexus 原廠在臺灣時間今(18)日 18:00 預告大改款 Lexus RX 車系將在 6 月 1 日 8:00 發表。Lexus 表示,歷經全然煥新,全新一代 RX 將呈現豪華 SUV 的嶄新風範。
雖然目前 Lexus 原廠僅揭露新車部分車頭的相片,但可以應證過去測試車所帶來的猜測。可見大改款 RX 擁有相當複雜的交叉型格柵狀水箱護罩設計,與現行 NX 直列式的格柵設計有所不同,更近似於 F Sport 車型的配置,頭燈造型則與 NX 有些神似,皆是將箭矢型 LED 晝行燈鑲崁於頭燈組中央。
而過去在 Lexus RZ 發表記者會影片上,所先行預告的產品規格來看,新車將是繼 RZ 車系之後,第 2 款配置 Direct4 全新電子四驅系統的市售車型,但較為特別的是此車將採用 PHEV 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而非以電動馬達驅動,所以在動力元件的驅動方式將有所差異性,也可視為首款配置 Direct4 四驅系統的 PHEV 插電式油電車型。
大改款 RX 車系預計將擁有至少 4 款動力配置,其中包含採 2.4 升直噴汽油渦輪動力的 RX 350、搭載 2.5 升油電混合動力的 RX 350h,以及具備 2.5 升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的 RX 450h+車型,另外預計在新一代 RX 車系首見的 RX 500h 車型,則有可能採用 2.4 升汽油渦輪引擎與油電系統的搭配,成為新世代 RX 車系的頂規動力配置。
Tesla 中國 2022 年 5 月 16 日針對在上海超級工廠生產出的 10 萬 7 千多輛車發起召回,受影響的車型包含 Model 3、Model Y ,召回原因是為了解決中控螢幕出現過熱的問題,所幸大部分車輛應可用 OTA 軟體更新解決此問題,無法 OTA 更新的車主,也可至服務中心手動更新。
根據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SAMR)的公告,被召回影響的車輛於 2021 年 10 月 19 日至 2022 年 4 月 26 日期間,在上海超級工廠生產 Model 3、Model Y,共 107,293 輛,此次召回將於 5 月 23 日正式啟動,原因是因其在使用 DC 直流快速充電時,受影響車輛的 CPU 無法充分冷卻,導致中控螢幕過熱而反應遲鈍,嚴重時會導致無法顯示倒車顯影、檔位顯示等功能,導致碰撞風險增加。
5 月 12 日美國 Tesla 同樣針對中控螢幕過熱問題,召回共 12.9 萬多輛,其中受影響車型同為 Model 3、Model Y,生產期間於 2021、2022 年。兩次事件處理方式雷同,同樣針對受影響的車輛提出 OTA 無線更新至 2022.12.3.3 版本以後,無法 OTA 更新的車主,也可至服務中心手動更新,受召回影響的車主無須支付相關維修費用。
根據資料顯示,從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4 月,Tesla 中國目前已發起共 8 次召回,主要集中在 Model 3 和 Model Y,針對美國、中國 Tesla 相繼發生螢幕過熱導致反應遲鈍的問題,臺灣 Tesla 表示,目前臺灣還沒此問題,有需要更新的車輛使用 OTA 更新即可。
Tesla 上海工廠日前因疫情趨緩已逐漸復工,預計於 5 月 23 日恢復兩班制運作。根據資料顯示,2021 年上海工廠共交付 48.41 萬輛車,占了 Tesla 2021 年總交付車輛數量一半,上海工廠儼然成為 Tesla 重要出口點。
德國 Audi 近日針對旗下 2022 年式車款更新車色及輔助駕駛等配備,RS Q3 及 TT RS 補上一般版的車色 ; Q2、Q3、A6 等車系增加原本僅有部分車型搭載的 4 款車色 ; Q7 與 Q8 額外再追加 3 款新色。針對 A4、Q7、A8 等車系導入新配備包含 Driver Assistance Pack 輔助駕駛、Dinamica 環保極細座椅材質等,搭載新年式車色及配備的車款預計將在 2022 年 5 月 23 日後陸續出廠。
RS Q3 及 TT RS 目前在德國市場分別推出 7、8 款車色,此次增加的車色為 Floret Silver(金屬盔甲銀)原本僅為一般版 Q3 與 TT 提供,其他車色例如:Daytona Grey(珍珠鋼鐵灰)等則維持不變。相較於德國市場,臺灣市場目前販售的車色與德國大致相同,但臺灣的 RS Q3 及 TT RS 皆額外提供「脈衝橘」車色。
原本僅部分車型提供的 District Green(金屬軍裝綠)、Ascari Blue(金屬渦輪藍)、Chronos Grey(金屬克洛諾斯灰)與 Dew Silver(金屬朝露銀)將在此次更新後導入 Q2、A3、Q3、A4、A5、Q5、A6、A7、Q7、Q8 及 TT 全車系,Q7 和 Q8 雙車型將額外再追加 Satellite Silver(金屬衛星銀)、Waitomo Blue(金屬懷托摩藍)、Tamarind Brown(金屬羅望子棕)3 款新色。
除了車色更新,德國 Audi 也針對特定車型導入新年式配備。 A4 車系導入 Driver Assistance Pack 輔助駕駛系統,包含 360 度環景攝影、變換車道輔助及附方向盤輔助的停車助理等功能。 Q7 和 Q8 雙車系主要更動為座椅材質改變,將原本採用的 Alcantara 材質,更換為新型環保極細纖維 Dinamica。 A8 車系則是在新年式將增加後座電動遮陽簾列為標準配備。
此次德國 Audi 更新搭載新年式車色及配備的車款,預計將於 2022 年 5 月 23 日後陸續出廠。臺灣奧迪福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5 月 10 日為國內市場帶來小改款 A8,隨即新增後座電動遮陽簾配備 ; 至於 A4 車系增加 Driver Assistance Pack 輔助駕駛系統、Q7 及 Q8 雙車系座椅材質更換為環保極細纖維 Dinamica,經 U-CAR 確認後,目前皆還在評估階段。
Mercedes-AMG 慶祝 AMG 問世 55 周年的「周年慶」活動持續進行中,先後推出了 G 63、GT Black Series、A 35 與 CLA 35 的 Edition 55 系列作品,近日則是首度在周年慶系列作品中,導入 Plug-In Hybrid 動力車型,也就是推出 Mercedes-AMG GT 63 S E Performance 的特式版,這次則是以 F1 Edition 來命名。
延續此次周年慶特式的布局,Mercedes-AMG GT 63 S E Performance F1 Edition 主要也是將夜色套件全數上身,並在外觀內裝上有專屬塗裝作為辨識,原廠新聞資料中提到,F1 Edition 即日可供車主另行加選,售價為 23,800 歐元 (約合臺幣 74 萬元)。
此次 Mercedes-AMG 推出的 GT 63 S E Performance F1 Edition,一如前面幾位周年慶成員,在動力與架構上並沒有做出更動,GT 63 S E Performance 的動力單元同樣是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引擎,搭配後軸電動馬達與 6.1kWh 的鋰電池組,雖然鋰電池電池容量能提供的純電行駛里程杯水車薪,但燃油引擎與電動馬達組成的油電動力架構,能供輸 620kW (843 匹) 最大馬力輸出,才是這輛追求性能表現之座駕的特點所在。
Mercedes-AMG 也透露,GT 63 S E Performance 所採用的動力架構,未來也將會模組化運用在其他 Mercedes-AMG 成員上,這也意味著,除了 Mercedes-Benz 的電能化腳步之外,Mercedes-AMG 也同樣積極在電能領域上拓展,包含已經問世的 EQS 53、EQE 53 等純電車型,同步也會在既有的 EQ Boost 動力設定之外,另行追加推出 Plug-In Hybrid 動力車型。
F1 Edition 特式套件其實整合了 AMG Aerodynamics package、夜色外觀套件 (AMG Night Package) 以及夜色套件 (Night Package II),包含有高光澤黑色可調式尾翼、更誇張的全車空力套件等,讓外觀造型更加競技運動感,車身上還有 AMG 彩繪樣式。 車室內則式專屬 Nappa 皮革、紅色安全帶、碳纖維飾板等內容。
早些時候曾有傳聞指出 Mercedes-Benz 將在 6 月 1 日發表大改款 GLC 跨界休旅,隨著原廠在官方媒體網站釋出預告照片,稍微曝光新車部分設計樣貌,同時也一併確認傳聞為真。原廠將在 6 月 1 日於 Mercedes Me 平臺舉行線上發表會,雖然官方照片光線黯淡,但簡單圖像處理,倒也暴露不少訊息。
大改 GLC 部分設計靈感來自於最新一代 C-Class,這點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畢竟這兩個車系本就有著一定關連度。Mercedes-Benz 表示,全新 GLC 將換上全數位駕駛艙,並且帶來更加豐富的標準配備。這輛跨界休旅還亦會具備多變空間設定,很可能是可以前後滑動的第二排座椅之類。當然,MBUX 資訊娛樂系統不會缺席。
在動力輸出方面,GLC 與 C-Class 應該會很相近,除了有為數不少的電動化車型,輕油電動力系統是必然成員,另外也會推出多達 3 款 PHEV 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系統。這些 PHEV 車型在純電模式行駛時,可擁有約 100 公里續航力,最高車速更可達到 238km/h。
這一代 GLC 採用新平臺開發,車身尺寸比之前有所增長,這意味著行李空間、頭部與腿部空間都更為充裕。GLC 除了後驅設定外,也有 4Matic 四驅車型,為改善乘坐舒適性與駕馭感受,空氣懸吊會列在選用配備表內。
畢竟 GLC 是 Mercedes-Benz 品牌旗下目前最為重要的車系之一,原廠對於新世代寄予相當大的期望,預料會有很明顯的升級幅度。更加豐富的標準配備與選用配備,將能讓 GLC 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再獲得提升。在 GLC 發表後,接下來就可以期待 AMG 車型以及與之對應的純電車系 EQC SUV。
BMW 今日(16 日)首次公開了 M GmbH 首款電動力作--XM 的部份規格,同時預告將在同年 12 月在美國量產。XM 採用 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配置,擁有最大馬力 650 匹以及最大扭力 81.6 公斤米,純電行駛里程達到 80 公里。為了強調運動化特質,原廠也導入了專為 PHEV 車款設計的 M xDrive 四驅系統,而且 XM 依舊保持了 50:50 的前後配重。
雖然在本次 BMW 的預告當中,量產版 XM 的外觀依舊隱藏在重重偽裝之下,不過依然可以看出整體輪廓與 2021 年底登場的 XM Concept 概念車相當接近。暫時撇除目前無法看清的外觀細節不談,量產版 XM 保持了概念車充滿力量的車身線條,尤其在前保桿、引擎蓋、車側腰身以及後輪拱等處,起伏的鈑件更是帶出非常強烈的肌肉感。為了配合強烈的視覺印象,原廠也將 XM 的輪圈尺寸一舉提升至 23 吋。
另外,本次 BMW 也首次釋出了 XM 的內裝設計。不過很可惜的是,原廠仍是把儀表臺、車門扶手排檔桿以及座椅通通包覆住,因此仍然無法看出太多細節。不過就現有的照片看來,XM 的內裝將會以相當熱血的紅色為基調,而車內頂蓬應當是採用灰色的 Alcantara 超細纖維做為搭配。XM 的 M 款三幅式方向盤中,可以確定除了各項安全系統的控制之外,也包含了換檔撥片;值得一提的是,在換檔撥片旁的兩個小按鈕(目前被原廠以貼紙貼住),應該會是 M 車款專屬的車輛動態設定快捷鍵,用以記憶兩組個人化駕駛動態設定。
在動力系統方面,量產版 XM 以一具 4.4 升 V8 汽油引擎和電動馬達構築成 PHEV 系統,綜效輸出達到 650 匹馬力、最大扭力則為 81.6 公斤米。另外根據外媒報導,BMW 有望在 2023 年推出 XM 的高性能版本,讓最大馬力看齊概念車的 750 匹,不過目前看來高性能版 XM 不會以 Competition 為名。另外,XM 採用 48V 的電力系統,在 WLTP 規範下達到 80 公里的純電續航力,不過電池組容量目前尚未公布。
為了提升操駕表現以及越野能力,量產版 XM 將會採用專為 Hybrid 車款設計的 M xDrive 四驅系統,當中包含電子控制的後軸中央差速鎖定。不僅如此,原廠也確認 XM 將會配置 Active Roll Comfort 防傾控制、以及 Integral Active Steering 整合式主動轉向系統(俗稱後輪轉向),同時 XM 的車身前後配重將會維持在 50:50。
BMW iX 在 2021 年 12 月上市、並在 2022 年 4 月中旬陸續交車並舉辦媒體試駕,不過接單狀況一直相當熱烈,早已突破千張訂單,更有著 xDrive50 候車期較長的情況。
而近期 BMW 經銷端就傳出國內 iX 於 2022 年 7 月以後生產的 22/23 年式車型,xDrive40 旗鑑版預估接單價將從 320 萬調漲 10 萬、來到 330 萬;至於 xDrive50 旗鑑版則預估從 390 萬、調漲 40 萬來到 430 萬。其中 xDrive40 還需強制加價 6 萬選配前後座加熱套件,xDrive50 則是將原先價值 22.5 萬的前後軸氣壓懸吊、後軸轉向這 2 項改增列標配。
BMW 旗鑑純電休旅 iX 國內先前最早是在 2021 年 7 月以 316 萬 xDrive40 旗艦版、386 萬 xDrive50 旗艦版預售接單。但 2021 年 12 月 30 日正式上市時,建議售價全數向上調整 4 萬,來到 320 萬 xDrive40 旗艦版、390 萬 xDrive50 旗艦版。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首批排產的 xDrive50 旗艦版,原廠強制另在車價基礎上,加選代號 2VR 的前後軸水平氣壓懸吊、以及 2VH 整合式主動轉向系統,2 項配備原先選配價值總計為 22.5 萬,但 xDrive50 旗艦版首批選配這 2 項的優惠價為 12 萬。
如今在 2022 年 5 月中旬,國內 BMW 經銷端傳出 22/23 年式 iX 預估售價調漲的資訊,主要是排產於 2022 年 7 月生產的 iX 車系將會進行售價調整。其中 xDrive40 旗艦版的預估售價將從 320 萬、調漲 10 萬來到 330 萬;而頂規 xDrive50 旗艦版預估售價則是會從目前的 390 萬、調漲 40 萬來到 430 萬。
不過,上述 7 月開始生產的 22/23 年式 iX 為預估售價,正式建議售價調整仍以總代理公告為準。
此外 7 月開始生產的 22/23 年式 iX 相對而言接單配備也有所調整,像預估售價調整為 330 萬的 xDrive40 旗艦版,還需強制加選代號 4HC 的前後座加熱套件(原選配價值為 10.8 萬),但國內強制加選的優惠價為 6 萬,等於 xDrive40 旗艦版加上強制選配後的售價會來到 336 萬。
至於在 7 月生產的 22/23 年式 iX xDrive50 旗艦版配備部分,則是將原先首批車強制選配的前後軸水平氣壓懸吊、整合式主動轉向系統改列為標配,預估車價來到 430 萬。
而針對在 iX 在 2021 年 12 月 30 日(含當天)正式上市前訂購、並完成線上訂購程序的車主,經銷端將以維持原先最早的預售價來供應,像這類車主的 xDrive40 旗艦版選用預估售價就是以 316 萬為基礎,但同樣需另外強制加價 6 萬優惠價選配前後座加熱套件。
至於去年 12 月 30 日(含當天)已完成訂購 xDrive50 旗艦版的車主,其選用預估售價則為 408.5 萬起,是以原先 386 萬預售價再加上 22.5 萬的前後軸水平氣壓懸吊、整合式主動轉向系統而來。
不過上述資訊目前皆為經銷端流出,BMW 總代理汎德尚未正式公布 iX 的建議售價調整,詳細價格變動仍需以後續總代理公告為準。此外,經銷端近期也傳出因晶片短缺,因此 5 月開始生產的 iX、i4 車系將暫時取消腳踢感應尾門功能,U-CAR 後續將持續追蹤相關動向,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無預警地在上週 (5/12) 以 3 張仰望視角的天空景致、宣布將在 2022 年的 5 月 25 日 (週三) 發表敞篷版 MC20 的 Maserati,昨晚 (5/16) 不僅在官方社群媒體正式確認了這個消息,也正式對外公布這款 MC20 的全新敞篷車型,副車名將會加上義大利文的「天空」,以浪漫的 MC20 Cielo 為名。
Maserati 表示,Cielo 為義大利文的「天空」,代表 MC20 Cielo 擁有不同之性能概念與無與倫比的多感官駕駛體驗,可以在它的車頂打開後,讓你體驗到全新的感受。
然而,除了車名外,Maserati 還是沒有揭露任何其他有關新車的規格資訊,但從先前原廠所釋出的測試偽裝照來看,MC20 Cielo 不僅可能是 Maserati 第一款電動硬頂敞篷雙門跑車,且將搭載修改自 MC20、可兼顧輕量化與高剛性的碳纖維單體座艙。
至於傳動規劃方面,MC20 雖然確定會純電車型,但一般預料、下週首演的 MC20 Cielo,應該還是會名為「海王星 (Nettuno)」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擁有 630 匹 (CV) 最大馬力與 74.4 公斤米最大扭力,性能表現也將和 MC20 相近,應該 3 秒左右便可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 (MC20 為 2.9 秒),極速亦應可達時速 325 公里!
美國汽車情報網站 WardsAuto 宣佈了 2022 年的 Wards 年度十大內裝和用戶體驗獲獎車款。今年內裝與 UX 獲獎名單中有一半是 BEV 純電動車,另外 5 個名額是包含了大型/中型貨卡、2 款休旅車與高鋼砲掀背車。首度參加評選的新創企業如,Lucid(Air)和 Rivian(R1T)雙雙都入選。
有 11 年歷史的 Wards 年度十大內裝獎跟年度十大用戶體驗獎,自今年起開始合併評選。WardsAuto 表示,內裝設計和車載電子設備在創造整體使用者體驗方面共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認為現在以更全面的方式來評選和鼓勵這些車款是更合理的選擇。
「今年是 Wards 十大內裝和用戶體驗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Wards 分析師和評選委員 Drew Winter 說,「我們的獲獎者中有 50%是純電動汽車,這告訴我們這些車型的內裝現在和它們的剽悍的加速性能一樣令人敬畏。車廠正在為這些車輛創造美麗的車艙設計,將新的理念與過去永恆的設計、以及偉大的先進技術(如 AR 擴增實境)結合起來。」
在過去一年所推出的全新或大量重新設計內裝和 UX 的車輛中,Wards 的評選委員花費了近 3 個月,在日常駕駛中體驗了這些車輛。並從中選擇出 22 款車輛入圍。
在入圍車輛中,22 款車的評量內容包括營造使用者的車內體驗各個面向,包括內裝的美學和設計、材料品質、配置和裝飾、連線性資訊娛樂、控制功能的舒適性和可用性、IP 設計、資訊傳遞和操作便利性、駕駛輔助的可用性和性能,以及整體價值。
「今年我們評量的車輛的內裝和 UX 創新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在我們的獲獎車輛中,內裝設計和螢幕上有更多獨特的圖形,更有許多創意的材質選擇和好用技術出現,」Wards 分析師和評委 Christie Schweinsberg 說。
雖然它們的動力來源互不相同,但所有 2022 Wards 十大內裝和用戶體驗獲獎車輛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出色的內裝設計、高品質和獨特的材料、良好的組裝品質以及舒適的座椅,還有在外觀和使用友善度方面表現出色的車載系統。包含好用的導航所的中央螢幕、簡易的電話配對和辨識度高的語音辨識,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也是吸引人的特點。
雖然評選車款沒有售價上限,但獲獎車輛必須提供良好的 C/P 值、性價比,這是 WardsAuto 評選的另一個重要指標。
於 2021 年上海車展以概念車之姿首度亮相的 Toyota bZ4X,繼量產車型於同年 10 月正式登場後,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亦確認將在 2022 年導入國內販售,而在 5 月 17 日國內新車正式發表前,總代理和泰汽車亦先行舉辦了媒體試駕活動,搶先體驗這款 Toyota 正式邁入純電世代的全新運動休旅產品。
採用專用電動車設計 eTNGA 模組底盤架構所打造的 Toyota bZ4X,擁有著與國人熟悉的 RAV4 車系相近的級距車身尺碼設定,雖然車長僅增加 90mm,不過軸距卻是進一步增加 160mm 來到 2,850mm 的水準,且車寬亦增加 5mm,車高則縮減了 35mm,透過更為低扁的車身外觀,進一步強調外觀的動感架構。
此外,為了強調其全新世代的純電休旅車型特色,bZ4X 除了具備大型化的黑色霧面輪拱延伸、並與鈑件及頭燈結合的特殊設計外,水箱護罩線條更刻意覆蓋至頭燈兩側上方,加上光條式 LED 尾燈與兩側鈑件結合的線條架構,搭配兩片式的車尾擾流尾翼配置,使得 bZ4X 外觀處處皆充滿了全新的設計特色,具備了鮮明的車型特質。
在內裝設定上,bZ4X 亦採用了全新的中控台設計,其中安置於中央的 12.3 吋觸控螢幕,可說是內裝設計上的一大亮點,整合了包含無線 Apple Carplay、有線 Android Auto、聲控空調與導航以及 PVM 環景顯示等機能,下方則具備了雙區恆溫空調控制、前雙座椅電熱以及方向盤加熱控制按鍵。排檔改採旋鈕方式切換,兩側則安置包含可調式動能回充開關、電子煞車、Auto Hold、Eco 及雪地模式、循跡關閉按鍵等。
bZ4X 亦具備全新的 7 吋液晶儀表及多功能方向盤設計,並刻意將儀表位置向前安置在靠近前擋風玻璃的下方,藉此讓駕駛可以不須低頭、就能更輕易的看見儀表上方所顯示的各項車輛相關行車資訊。且為了提升車室置物空間的實用性表現,除了具備大型的中央扶手內部置物盒外,排檔座下方亦擁有大型的開放式置物空間,後方則設置 Qi 無線充電座,方便駕駛及乘客為手機進行充電。
拜較長的車身軸距設定之賜,bZ4X 擁有較 RAV4 車系更優異的後座膝部空間表現,並具備後座出風口及雙 Type-C 充電插孔設計,後座椅背亦擁有兩段式傾斜調整機能,不過較為可惜之處,在於其車身底部必須放置電池模組,仍犧牲了小腿空間,讓座椅的小腿支撐度略受影響。
原廠為 bZ4X 提供了前驅及四驅車型選擇,國內目前首波上市車型僅提供前驅設定,採用安置於前方的電動馬達配置,可提供 201 匹最大馬力及 27.2 公斤米最大扭力,與之搭配的則是容量為 71.4 kWh 的鋰電池。受惠於純電動力隨傳隨到的扭力輸出特質,bZ4X 亦具備了充沛的推力表現,原廠提供測試數據、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為 8.4 秒,U-CAR 編輯部以 Qstarz 實際路測,則繳出了更加優異的 7.8 秒表現,且在關閉循跡系統的前提下,前輪亦未出現打滑狀態,且動力輸出相當穩定,並未因多回測試而出現衰退跡象。
而在主動安全配備設定上,Toyota bZ4X 亦首度導入了 Toyota Safety Sense 3.0 主動安全系統,其中主要的更新部分,除了加入 RSA 道路標示辨識輔助系統外,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亦增加路口對於車輛及行人的辨識機能,LTA 車道循跡輔助進一步可偵測道路兩旁電線桿及障礙物,ACC 主動式定速則強化了車輛動態的平順性表現,避免車道切換後的急加速或減速,強化車輛行進的穩定性。
U-CAR 編輯部試駕當天中午於 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將 bZ4X 充至 100%後充電槍跳停,路程於 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出發、結束時晚間 9 點抵達 U-POWER 臺東鐵花站後,bZ4X 儀表板所顯示的行駛里程來到 324.2 公里,電量 bZ4X 儀表板並不會顯示%數、當下僅顯示剩餘續航里程 95 公里,儀表板顯示臺北至臺東的單趟平均能耗為 7km/kWh。
而我們將 bZ4X 插上最高功率 360kW 的 U-POWER 臺東鐵花站、並使用耐用電流 500A 的液冷式槍線充電,插上充電槍後充電樁顯示 bZ4X 當下剩餘的電量(SoC)為 27%,車上儀表板並不會顯示充電功率等資訊、僅顯示預估約 1 小時 55 分鐘可從 27%充到 100%。最終結束充電後,統計充電用時為 117 分鐘(1 小時 57 分鐘),過程中最大充電功率為 134kW、因為電量不夠低尚未能來到 bZ4X 原廠宣稱最大 150kW 的功率,平均充電功率則為 23kW,充電電量為 46.148kWh。
以行駛里程 324.2 公里、除以充電電量 46.148kWh,得出的實測能耗值為 7.02km/kWh,與儀表板顯示的 7km/kWh 相去不遠,以 bZ4X 這樣 1.9 噸的電動休旅而言能耗表現相當不俗,只不過將近 2 個小時的快充時間、加上 80%以後充電功率驟降,相較於目前市面上部分採取 800V 高電壓的對手,bZ4X 充電效率表現仍有提升空間。而如此設定的主要原因,在於 Toyota 期望藉由較慢的充電速度,獲取更高的電池耐用度表現。
整體而言,在運動休旅的基礎架構下,Toyota bZ4X 雖可看見許多品牌首見的創新設計,但相較於許多品牌邁入電動世代的大破大立,Toyota 這步純電之路仍是走得相當保守而謹慎,確保消費者在面對全新電動車世代來臨之時,不會因動力系統的明顯切換,而出現適應不良的情形,即使純電化之後,bZ4X 仍是眾多消費者熟悉的 Toyota 品牌車款。
於 2021 年上海車展以概念車身份首度亮相的 Toyota bZ4X 車系,繼量產車型於美國、歐洲、日本及中國市場相繼推出後,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亦選擇在 2022 年 5 月 17 日,正式於國內發表 bZ4X 車系,採單一車型設定,正式售價為 159.9 萬,首波僅 300 輛。
作為 Toyota 首款導入國內販售的新世代純電休旅,總代理和泰汽車亦採用相當特別的新車販售方式,需在「Toyota 智慧購」APP 以和泰 Pay 方式支付新台幣 2 萬元預選金,方可取得新車的預購資格。本次和泰汽車特別推出專屬 bZ4X 交車禮 2 萬元充電金,贈送予 6 月底前於 Toyota 智慧購參加預選並完成正式汽車買賣契約簽訂的 bZ4X 車主。
Toyota bZ4X 採用專用電動車設計的全新 eTNGA 模組底盤架構,外觀以大型化的黑色霧面輪拱延伸、並擁有與鈑件及頭燈結合的全新設計外,另外水箱護罩線條更覆蓋至頭燈兩側上方,加上光條式 LED 尾燈與兩側鈑件結合的線條架構,並搭配兩片式的車尾擾流尾翼配置。車身尺碼設定上,與 RAV4 車系相比,其車長增加 90mm,軸距增加 160mm 達到 2,850mm,車寬亦增加 5mm,車高則縮減 35mm,藉由增長的車身軸距,帶來更寬闊的乘坐空間。
內裝配置部份,bZ4X 除了擁有車型專屬的全新中控台及方向盤設計外,中央 12.3 吋觸控螢幕整合了包含無線 Apple Carplay、有線 Android Auto、聲控空調與導航以及 PVM 環景顯示等機能,並擁有雙區恆溫空調控制、前雙座椅電熱以及方向盤加熱控制按鍵機能。排檔亦改採旋鈕方式切換,全新的 7 吋液晶儀表亦為 bZ4X 車系專屬配置。
bZ4X 首度採用馬達發電機、聯合傳動器、變頻器整合一體式的全新電能驅動系統,具備 201 匹最大馬力及 27.2 公斤米最大扭力,與之搭配的則是容量為 71.4 kWh 的鋰電池,國內販售車型續航里程部份,根據 NEDC 規範測試下為 626 公里,未公佈 WLTP 測試數據。在充電規格部份,bZ4X 國內市場販售車型 AC 慢充採 SAE J1772 規格,最大功率為 6.6 kW,DC 快充則採 CCS1 規格,最大高率為 150 kW。在使用 DC 快充的前提下,約 30 分鐘可充至電量的 80%,若使用 AC 慢充約需 9 小時可將電池充滿。
而在主動安全部份,bZ4X 則首度導入 Toyota Safety Sense 3.0 主動安全系統,與 2.0 系統相比之下,除了首度加入 RSA 道路標示辨識輔助系統外,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更新增路口對於車輛及行人的辨識機能,LTA 車道循跡輔助增加可偵測道路兩旁電線桿及障礙物機能,ACC 主動式定速則強化了車輛切換車道時的加減素平順性表現,提供更為出色的整體安全動態防護表現。
此外在充電及售後服務部份,bZ4X 除了適用全臺超過 1 千個公共充電站點外,Toyota 全臺經銷商據點亦委由士林電機建置 80 個以上的充電站,並與電網營運商 Evalue 策略合作,提供總計超過 150 個快/慢充充電站(包含 Evalue 站點),車主透過 bZ4X 車主專屬的 APP「Toyota bZ」即可掃碼進行充電,並享有 96 折之車主專屬優惠,且 APP 亦可查詢充電紀錄及查找充電站。另外,全臺 161 個保修據點都具備受過專業訓練的技術人員,並配備純電車維修保養工具,提供完整的新車售後保養、維修服務。
有鑑於國內電動車市場持續蓬勃發展、車口數增多,電動車 DC 直流電快充站的普及,不僅可讓電動車再補電時間更為縮短,亦能讓消費者安裝 AC 交流電家用慢充的必要性降低,甚至車廠也可能不必再朝向追求高續航里程的產品、而是搭配高充電功率來減少充電等待時間。
為此我們特別將目前國內 50kW 以上已啟用的快充站進行統整,包含品牌車廠自行建置的 DC 快充點、以及第三方營運商經營的 DC 快充站點全數統整,讓電動車主更能瞭解各 DC 快充站的數量、配置、功率等細節。而未來我們也將滾動式將最新的 50kW 以上快充站資訊統整於以下表格,提供電動車主作為旅途中需快速進行補電需求的參考。
Audi 原廠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Aud i 臺北濱江 | CCS1 | 1 樁共 2 槍 | 180 kW |
Audi 臺北內湖 | |||
Audi 新北新莊 | |||
Audi 桃園 | |||
Audi 新竹 | |||
Audi 臺中 | CCS1 | 1 樁共 2 槍 | 180 kW |
Audi 臺南 | CCS1 | 1 樁共 2 槍 | 180 kW |
Audi 高雄 | |||
目前啟用站點:8 站 |
BMW 原廠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台北 101 地下停車場 | CCS1 | 1 樁共 1 槍 | 50 kW |
BMW 大桐桃園 | 1 樁共 2 槍 | 180 kW | |
BMW 長慶南投 | CCS1 | 1 樁共 2 槍 | 180 kW |
BMW 台南汎德永康 | CCS1 | 1 樁共 2 槍 | 180 kW |
BMW 高雄汎德 | |||
目前啟用站點:5 站 |
Hyundai 原廠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Hyundai 臺北內湖 | CCS1 | 1 樁共 2 槍 | 90 kW |
Hyundai 臺中西屯 | |||
目前啟用站點:2 站 |
Lexus 原廠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Lexus 臺北濱江 | CCS1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50kW CHAdeMO 50kW |
Lexus 臺北內湖 | |||
Lexus 桃園 | |||
Lexus 臺中 | CCS1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50kW CHAdeMO 50kW |
Lexus 臺南 | CCS1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50kW CHAdeMO 50kW |
Lexus 高雄民族 | |||
目前啟用站點數:6 站 |
Mercedes-Benz 原廠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北部 | |||
中華賓士臺北內湖 | CCS1 | 1 樁共 2 槍 | 120 kW |
中華賓士臺北關渡 | |||
台隆賓士臺北濱江 | |||
台明賓士新北三重 | |||
賓航賓士新北中和 | |||
中華賓士桃園 | |||
中部 | |||
中彰賓士台中 | CCS1 | 1 樁共 2 槍 | 120 kW |
中彰賓士河南中古車 | |||
南部 | |||
中華賓士台南永康 | CCS1 | 1 樁共 2 槍 | 120 kW |
賓泓賓士台南 | |||
中華賓士高雄高屏 | |||
德冠賓士高雄北高雄 | |||
東部 | |||
中華賓士花蓮 | CCS1 | 1 樁共 2 槍 | 120 kW |
目前啟用站點:13 站 |
Nissan 原廠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Nissan 桃園元隆北中壢 |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 50 kW |
Nissan 臺中市裕民五權西路 | |||
Nissan 雲林匯聯斗南 | |||
Nissan 高雄裕昌一心 | |||
目前啟用站點:4 站 |
Porsche 原廠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北部 | |||
台北保時捷 | CCS1 | 4 樁共 4 槍 | 320 kW |
台北 j 敦南保時捷 | 1 樁共 1 槍 | 320 kW | |
新北保時捷 | 2 樁共 2 槍 | 320 kW | |
新竹保時捷 | 2 樁共 2 槍 | 320 kW | |
中部 | |||
麗寶 Outlet Mall 站 | CCS1 | 2 樁共 2 槍 | 320 kW |
台中保時捷 | 2 樁共 2 槍 | 150 kW | |
南部 | |||
嘉義水牛公園站 | CCS1 | 2 樁共 2 槍 | 320 kW |
高雄保時捷 | |||
屏東北基楓港站 | |||
東部 | |||
花蓮新天堂樂園站 | CCS1 | 2 樁共 2 槍 | 320 kW |
目前啟用站點:10 站 |
Tesla 原廠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充電規格:CCS2+TPC | ||
北部 | ||
微笑臺北社區停車場 (V3) |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250kW |
Tesla 內湖 (V2) | 10 樁共 20 槍 CCS2 × 10、TPC × 10 |
120 kW |
士林中油福林站(V3) | 6 樁共 6 槍 CCS2 × 2、TPC × 4 |
250kW |
臺北花博公園 (V2) | 6 樁共 12 槍 CCS2 × 6、TPC × 6 |
120 kW |
臺灣大學地下停車場 (V3) |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250 kW |
北投雅樂軒酒店 (城市超充) | 4 樁共 8 槍 CCS2 × 4、TPC × 4 |
58 kW |
南港展覽館 2 館 (V3) | 6 樁共 6 槍 CCS2 × 2、TPC × 4 |
250 kW |
汐止日月光 (V3) |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250 kW |
愛買三重店 (V3) | 6 樁共 6 槍 CCS2 × 3、TPC × 3 |
250 kW |
中和環球購物中心 (城市超充) | 8 樁共 16 槍 CCS2 × 8、TPC × 8 |
58 kW |
新店彭園婚宴會館 (城市超充) | 4 樁共 8 槍 CCS2 × 4、TPC × 4 |
58 kW |
土城日月光廣場 (V3) |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250 kW |
桃園-龜山(V3) | 6 樁共 6 槍 CCS2 × 2、TPC × 4 |
250 kW |
南崁台茂購物中心 (V2) | 8 樁共 16 槍 CCS2 × 8、TPC × 8 |
120 kW |
青埔環球購物中心 (V3) | 6 樁共 6 槍 CCS2 × 2、TPC × 4 |
250 kW |
桃園-八德 (V2) | 4 樁共 8 槍 CCS2 × 4、TPC × 4 |
120 kW |
桃園-楊梅郭源益 (V3) |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250 kW |
湖口服務區北向 (V3) |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250 kW |
湖口服務區南向 (V3) |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250 kW |
新竹湳雅大潤發 (V3) | 5 樁共 5 槍 CCS2 × 2、TPC × 3 |
250 kW |
竹北嘉豐南路 (V2+V3) | V2 2 樁共 4 槍 CCS2 × 2、TPC × 2 V3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V2 樁 120kW V3 樁 250kW |
竹北哈洛德 (城市超充) | 6 樁共 12 槍 CCS2 × 6、TPC × 6 |
58 kW |
新竹科學園區 (V2) | 8 樁共 16 槍 CCS2 × 8、TPC × 8 |
120 kW |
中部 | ||
苗栗銅鑼科學園區 (V2) | 12 樁共 24 槍 CCS2 × 12、TPC × 12 |
120 kW |
臺中清水服務區 (V3) |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250 kW |
臺中愛買豐原店 (V3) | 6 樁共 6 槍 CCS2 × 3、TPC × 3 |
250 kW |
臺中洲際棒球場 (V3) | 6 樁共 6 槍 CCS2 × 4、TPC × 4 |
250 kW |
臺中愛買水湳店 (V2) | 4 樁共 8 槍 CCS2 × 4、TPC × 4 |
120 kW |
臺中 Jmall 商場 (V2) | 8 樁共 16 槍 CCS2 × 8、TPC × 8 |
120 kW |
臺中勤美誠品綠園道 (V2) | 8 樁共 16 槍 CCS2 × 8、TPC × 8 |
120 kW |
臺中愛買復興店 (V2+V3) | V2 2 樁共 4 槍 CCS2 × 2、TPC × 2 V3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V2 樁 120 kW V3 樁 250 kW |
南投-草屯草溪路 (V2+V3) | V2 2 樁共 4 槍 CCS2 × 2、TPC × 2 V3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V2 樁 120 kW V3 樁 250 kW |
南部 | ||
嘉義太保水牛公園 (V2+V3) | V2 8 樁共 16 槍 CCS2 × 8、TPC × 8 V3 9 樁共 9 槍 CCS2 × 4、TPC × 5 |
V2 樁 120 kW V3 樁 250 kW |
嘉義中埔穀倉客家文化會館 (V2+V3) | V2 2 樁共 4 槍 CCS2 × 2、TPC × 2 V3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V2 樁 120 kW V3 樁 250 kW |
臺南東山服務區 (V3) |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250 kW |
永康愛買臺南店 (V3) | 6 樁共 6 槍 CCS2 × 3、TPC × 3 |
250 kW |
臺南美術館 2 館 (V3) | 8 樁共 8 槍 CCS2 × 2、TPC × 6 |
250 kW |
臺南奇美博物館 (V2) | 8 樁共 16 槍 CCS2 × 8、TPC × 8 |
120 kW |
高雄路竹黑松露 (V2+V3) | V2 2 樁共 4 槍 CCS2 × 2、TPC × 2 V3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V2 樁 120kW V3 樁 250kW |
高雄義享天地 (V3) | 3 樁共 3 槍 CCS2 × 1、TPC × 2 |
250 kW |
高雄誠悅廣場 (V2) | 4 樁共 8 槍 CCS2 × 4、TPC × 4 |
120 kW |
高雄亞洲新灣區 (V2) | 6 樁共 12 槍 CCS2 × 6、TPC × 6 |
120 kW |
屏東-枋山 (V2) | 6 樁共 12 槍 CCS2 × 6、TPC × 6 |
120 kW |
東部 | ||
宜蘭-女中路 (V3) | 6 樁共 6 槍 CCS2 × 2、TPC × 4 |
250 kW |
花蓮翰品酒店 (V2) | 8 樁共 16 槍 CCS2 × 8、TPC × 8 |
120 kW |
臺東娜路彎大酒店 (V2) | 8 樁共 16 槍 CCS2 × 8、TPC × 8 |
120 kW |
V2 站點採單樁雙槍,但單樁 CCS2 與 TPC 僅能擇一充電 V3 站點採單樁單槍 城市超充站點採單樁雙槍,但單樁 CCS2 與 TPC 僅能擇一充電 |
||
目前啟用站點:46 站 |
Toyota 原廠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Toyota 臺北內湖充電站 | CCS1 | 1 樁共 2 槍 | 150 kW |
Toyota 新北新莊充電站 | |||
Toyota 桃園中壢充電站 | |||
Toyota 台中充電站 | |||
Toyota 台南充電站 | |||
Toyota 高雄充電站 | |||
目前啟用站點:6 站 |
Volovo 原廠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北部 | |||
Volvo 臺北內湖 | CCS1 | 1 樁共 2 槍 | 200 kW |
Volvo 臺市仁愛 | |||
Volvo 新北中和 | |||
Volvo 新北新莊 | |||
Volvo 桃園蘆竹 | |||
Volvo 新竹 | |||
中部 | |||
Volvo 臺中公益 | CCS1 | 1 樁共 2 槍 | 200 kW |
Volvo 彰化花壇 | |||
南部 | |||
Volvo 嘉義 | CCS1 | 1 樁共 2 槍 | 200 kW |
Volvo 臺南永康 | |||
Volvo 臺南中華 | |||
目前啟用站點:11 站 |
U-POWER DC 直流快充站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U-POWER 台北內湖行忠站 | CCS1 +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360 kW |
U-POWER 屏東恆春站 | |||
U-POWER 台東鐵花站 | |||
目前啟用站點:3 站 |
台泥 NHOA.TCC 充電服務 DC 直流快充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花蓮台泥 DAKA 園區 | CCS1 CCS2 CHAdeMO TPC(採 CCS1 轉接) |
全站 2 樁 CCS1 × 1 槍 CCS2 × 2 槍 CHAdeMO × 1 槍 |
CCS1 120 kW CCS2 120 kW CHAdeMO 60 kW |
目前啟用站點:1 站 |
iCharging DC 直流快充站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南港展覽館 2 館停車場 | CCS1 | 1 樁共 1 槍 | 50kW |
中崙高中 地下停車場 |
CCS2 | 1 樁共 2 槍 | 180kW |
臺北偶戲館 | CCS1 | 1 樁共 2 槍 | 60kW |
僑安地下停車場 | CCS2 | 1 樁共 2 槍 | 60kW |
市民大道 中山林森站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60kW |
市民大道 林森金山站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CCS1 60kW CCS2 180kW |
臺北小巨蛋 地下停車場 |
CCS2 | 1 樁共 2 槍 | 180kW |
汐止遠東中心 | CCS2 | 1 樁共 2 槍 | 180kW |
高速公路 湖口北站服務區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200kW |
高速公路 湖口南站服務區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200kW |
高速公路 清水服務區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200kW |
高速公路 東山服務區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200kW |
目前啟用站點數:12 站 |
TAIL 特爾電力 DC 直流快充站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TAIL 臺北市福林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200kW |
TAIL 雲林縣西螺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200kW |
TAIL 嘉義縣民雄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200kW |
TAIL 台南頂泰捷豹路虎 | CCS1 | 1 樁共 2 槍 | 200kW |
TAIL 台南崑山 | CCS1+CCS2 | 3 樁共 6 槍 CCS1 × 3 CCS2 × 3 |
200kW |
TAIL 中華西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200kW |
TAIL 屏東楓港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200kW |
TAIL 臺東日盛 | CCS1+CCS2 | 2 樁共 4 槍 CCS1 × 2 CCS2 × 2 |
200kW |
目前啟用站點數:8 站 |
EVOASIS DC 直流快充站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北部 | |||
家樂福台北三民店 | CCS1+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家樂福台北重慶店 | CCS1+CCS2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CS2 × 1 |
120kW |
桃園路站前停車場 | CCS1+CCS2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CS2 × 1 |
120kW |
家樂福桃園中原店 | CCS1+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錸寶科技湖口超充站 | CCS1+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竹北超充站 | CCS1+CCS2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CS2 × 1 |
120kW |
中部 | |||
苗栗公館綠能超充站 | CCS1+CCS2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CS2 × 1 |
120kW |
台中中清交流道站 | CCS1+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家樂福台中文心店 | CCS1+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南部 | |||
樹谷服務中心停車場 | CCS1+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速邁樂超充永康站 | CCS1+CCS2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CS2 × 1 |
180kW |
目前啟用站點數:11 站 |
ChargeSmith 宅電 DC 直流快充站資訊 | |||
站點 | 充電 規格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桃園 晶麒莊園 |
CCS1+ CHAdeMO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目前啟用站點數:1 站 |
EVALUE 華城電能 DC 直流快充站資訊 | ||
站點 | 充電樁與 充電槍數量 |
站點最高 充電功率 |
充電規格:CCS1+CHAdeMO | ||
燦坤 3C 台北內湖總部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60kW |
萬里沐舍酒店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60kW |
桃園南崁特力家居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60kW |
金弘笙竹北店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臺中燦坤 3C 五權店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7-11 南投竹秀門市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7-11 南投鑫中潭門市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金弘笙永康店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金弘笙九如店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宜蘭九號溫泉旅店 | 1 樁共 2 槍 CCS1 × 1 CHAdeMO × 1 |
CCS1 120kW CHAdeMO 60kW |
目前啟用站點數:10 站 |
於 2021 年 11 月問世的第三代大改款 Suzuki S-Cross(臺灣稱為 SX4)跨界休旅,近日又有新車型推出。Suzuki 為了拓展商用市場,於 2022 年 5 月 11 日在歐洲發表了雙座版本的商用車型,在取消了後座的配置後,平坦的置物空間讓行李容積一舉提升至 1,340 公升的水準,同時置物縱深也來到了 1.44 公尺。
特別的是,這款商用版 S-Cross Hybrid 乃是由歐洲 Suzuki 和法國貨床改裝公司 Jocquin 聯手開發,在底版部分採用了特殊的強化材質,以對應嚴苛的貨物裝卸需求。另外,商用版 S-Cross 也提供了車廂分隔網、擋板以及車廂蓋板等選配,選配價自€625 歐元(約新臺幣 1.9 萬元)至€1,340 歐元(約新臺幣 4.2 萬元)不等。
從車身規格看來,雖然商用版 S-Cross 的內裝經過大幅度變更,但是車身規格依舊不變,車長、寬高數據分別為:4,300mm、1,785mm、1,580mm,軸距則為 2,600mm。基於同樣的車身規格,置物空間卻有著大幅增長,容積表現從一般版本的 1,269 公升提升至 1,340 公升,而貨床的長、寬表現則來到了 1.44 公尺和 1.25 公尺的水準。
在動力方面,商用版 S-Cross 延續了 1.4 升輕油電渦輪增壓汽油引擎的配置,可輸出最大馬力 127 匹與 23.9 公斤米扭力,並且可以選擇前驅或 Allgrip 四驅等配置。搭配的傳動系統也與一般車型相同,提供了 6 速手排以及 6 速自排等選項。
U-CAR 先前報導過,2025 年底前高公局將完成全臺高速公路 15 處服務區電動車快充站之建置,先前第 1 期啟用由中興 iCharging 得標的湖口(南北站)、清水、東山共 3 個服務區。
第 2 期招標近日則舉辦說明會,標案為關西、泰安(南北站)、仁德(南北站)、蘇澳服務區共 4 個服務區,並將以能夠快速補電的 DC 直流快充為主,要求得標廠商需建置最低 60kW 以上的充電樁、每站至少具有 1 座 CCS1 規格充電樁,週轉率目標將電動車在國道充電時間縮短在 2 小時內。
隨著國內電動汽車數量增加,對於各交通運輸節點的充電需求益增,高公局先前在 3 月宣布將於 2025 年底前,完成全臺高速公路 15 處服務區電動車快充站之建置,串連國道充電路網。
目前高公局第 1 期已由中興 iCharging 快充品牌得標 3 個國道服務區快充站,細部分為新竹湖口北向站、湖口南向站、臺中清水、臺南東山共 4 處,上述站點已自 2022 年 3 月 12 日起正式營運。
除公開招標的第 1 期 3 個國道服務區快充站標案,國內另外在雲林西螺服務區北向的北基中油加油站,還有著由北基國際 TAIL 特爾電力所營運的 DC 快充站。至於新竹關西服務區則是先前就有建置 AC 慢充服務。
至於高公局第 2 期招標的國道服務區快充站,則敲定有 4 個服務區,細部分為新竹關西、苗栗泰安(南北站)、臺南仁德(南北站)、宜蘭蘇澳服務區共 6 處,主要考量是以國 1、國 3 原有的充電站北中南相對區域設置;而國 5 蘇澳服務區則為串聯宜花東地區的重要充電補給站,上述第 2 期國道服務區快充站預定於 2023 年底前完成建置及營運。
依據高公局配合政府「推動運具電動化」的政策,高公局將規畫至 2025 年底前,國道沿線各服務區將建置總計 130 格電動車充電停車位。
從此次公開的第 2 期國道服務區快充站資訊來看,高公局將不會像第 1 期站點還有保留 AC 慢充的規劃。第 2 期全數改為要求得標廠商建置最低功率 60kW 以上的 DC 直流電充電樁,充電規格則要求各站點至少要具有 1 座美規 CCS1 規格充電樁,站點其餘充電樁則可由得標業者自行選擇配置歐規 CCS2、Tesla TPC、或者是日規 CHAdeMO 充電槍。
第 2 期標案各站點的停車格數與充電樁數量規劃方面,新竹關西服務區總計將設置 4 座充電樁、總共 8 支充電槍,來對應全站共 8 格充電停車位,充電停車格預計將設在 I 區。
宜蘭蘇澳服務區方面,則將規劃設置 3 座充電樁、共 6 支充電槍,對應全站共 6 格充電停車位,充電停車格預計設在蘇澳服務區停車格的 I 區。
苗栗泰安服務區則是有分為北向、南向 2 站,考量中部地區為南北交通樞紐、運量大,各站將各設置 4 座充電樁、8 支充電槍,各站充電停車格位數為 8 格。
臺南仁德服務區同樣有分北向、南向 2 站,但數量規劃上則未像苗栗泰安服務區一樣多,各站將僅設置 3 座充電樁、共 6 支充電槍,全站充電格位為 6 格。
高公局也希望得標的充電業者能提高充電功率、縮短充電時間,進一步提升服務區充電車位的週轉率,建議服務區的 DC 快充樁能在 2 小時內讓電動車主完成補電。但為讓電動車主不會面臨過高的國道充電費率,高公局要求國道服務區快充站得標業者的收費標準,不能高於業者自身在其他地區充電站的收費。
充電樁用電則是由廠商自行依設置充電樁規劃,向標的服務區所在電力公司申請專用電源。而充電樁若有必要可考量增設照明設施,以利車主在夜間充電。充電站得標業者也可視未來國內電動車市場發展趨勢,向高公局提出變更申請核准後變更。
目前高公局預計第 2 期國道快充站標案將在 2022 年的 6 到 8 月公告,並最後於 9 月進行評選,標案出租期限則為 8 年,後續續約則以 4 年為限。全臺 15 個服務區,除第 1 期的 3 個服務區、此次第 2 期的 4 個服務區,第 3 期標案將會把剩下 8 個服務區統一招標。U-CAR 將持續追蹤相關動向,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U-CAR 編輯部於 2021 年 8 月,首度購入了隸屬於一般品牌 6/7 人座中大型運動休旅級距的 Peugeot 5008 小改款車型,作為 U-CAR[ 直購直測 ] 單元的測試車款。實際上 [ 直購直測 ] 新車測試單元於 2013 年首度正式啟動後,U-CAR 編輯部已測試過相當多元化的車型級距車款,但 6/7 人座中大型運動休旅車款仍是屬於全新的體驗。
而在歷經了約 9 個月時間、總計達到 2,2000 公里的使用里程後,U-CAR 編輯部除了出差公務使用以及編輯假日用車外,亦針對 5008 車系進行了相當完整的車輛評測項目,其中包含了超過 1,000 公里的長里程測試、麗寶賽道的單圈計時測試,以及包含定型化 U-CAR 平均油耗的綜合測試篇,透過多元化的測試項目,提供網友更深度的用車評量報告。此外,U-CAR 亦舉辦了 U-CAR 網友 Peugeot 5008 試駕活動,透過 U-CAR 網友最真實的用車分享,實際感受車輛設計的每一分細節。
[ 直購直測 ] 體驗法式 7 座休旅的獨特風情─Peugeot 5008,購車篇
[ 直購直測 ] 解封後的千里巡行—Peugeot 5008,長里程試駕篇
[ 賽道測試 ] 不僅空間出色、更具備操控樂趣─Peugeot 5008
[ 直購直測 ] 深度完整使用體驗—Peugeot 5008,綜合測試篇
當然,對於與 Peugeot 5008 相處時間最長的 U-CAR 編輯部來說,此車亦有許多的車型設計特點值得提出,首先是其 7 座的設定,相較於 U-CAR 編輯部其它 5 座車型的公務車來說,在空間運用度上顯得更為自由,若有 4 人以上的乘坐需求來說,Peugeot 5008 絕對是編輯部出差的首選,不但可獲得更寬裕的後座乘坐空間,且第三排座椅亦可視置物需求變化。
此外,若是碰上麗寶賽道測試單元的出差需求,Peugeot 5008 絕對是首選公務用車,因為除了第三排雙獨立座椅可依需求收折外,採三座獨立設定的第二排座椅,更可依需要獨立向前折疊,即使碰上如旗桿類的長型物品,在輕鬆置入之餘還可保留第二及第三排的乘坐空間,或是將後排座椅全數傾倒後,也可放置如摺疊桌等大型物品,提供相當出色的乘載能力。
而 Peugeot 5008 多元化的座椅及行李廂空間變化,亦使得 Peugeot 5008 在假日時成為編輯用車的熱門車型,除了一般家庭出遊需求外,對應於三代同堂的多人乘坐亦不成問題,也可省去多開一輛車的額外支出。在進行露營活動時,由 5 座設定下的 780 公升行李廂基礎容積,至後座座椅全數折疊後的 1,940 公升容量,亦可滿足多種露營器材的乘載需求。
動力設定部份,U-CAR 編輯部所購入的 1.6L PureTech Allure 車型,採用了 1.6 升四缸直噴渦輪引擎配置,具備了 180 匹最大馬力及 25.5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並搭配 8 速手自排變速箱以及前輪驅動設定。就 U-CAR 編輯部的使用經驗看來,這具動力的表現相當稱職,其在引擎轉速 1,650 轉,便可全數輸出 25.5 公斤米最大扭力,且透過 8 速手自排寬廣的齒比設定,以及引擎自動啟閉系統的輔助下,搭配具備 Eco 模式的駕駛模式選擇,在 [U-CAR 平均油耗 ] 定型化測試規範下,可繳出每公升汽油可行駛 13.216 公里的平均油耗表現。
在主動安全配置上,Peugeot 5008 亦具備了相當完整的配備設定,其中包含了 ACC 全速域主動式定速、ASB 主動式煞車輔助、BSM 盲點警示、FCW 前方碰撞預警、HDA 高速公路駕駛輔助、LKA 車道維持輔助、LPA 車道保持等皆全數列為標準配備,無論是在 U-CAR 編輯部公務長途出差,或是家人出遊使用,都多了一份安全的保障,亦同步降低了意外發生的可能性。
整體來說,Peugeot 5008 除了擁有專屬於法式的獨特外觀及內裝設計風格外,合宜的車身尺碼設定與 7 座空間的多元變化設定,都使得其提供了相當優異的車輛使用機能,搭配高效能的汽油動力與完整的主被動安全設定,都在在展現出其優異的產品本質設定。
台鈴機車繼全新七期 SEP 引擎的新款 Suzuki Saluto 125 與 Swish 125 後,今(16)日,台鈴針對 Suzuki GSR 125 再次推出導入七期節能引擎新車,象徵七期機種全面到齊。
GSR 125 承襲 GSX-R 重車的銳利造型,並保留原 GSR 125 的精良配備,包含 32 公升大置物箱、大面積 LED 尾燈與高辨識度數位儀表板等。GSR 125 新車售價為 79,800 元,5 月底前提供 5,000 元購車金再加碼 1,800 元,以及零利率、車險等優惠。
GSR 125 命名乃源自日本新幹線,代表快速、迅行之義。GSR 125 之外型設計,源自於日本 Suzuki GSX-R 車系的設計語彙,導入重車 DNA 的銳利大燈造型與流暢車身線條,提供運動感與侵略性十足的外觀,同時搭載 LED 日行燈,並與大面積的 LED 尾燈呼應,除兼顧熱血造型外亦具備可辨識度。此外,這次七期新車更推出 2 款新色。
另配備大面積數位儀表板,提供時速、轉速、時間、與電瓶電壓監控功能,可時時掌握所有行車資訊,加上前置防水 USB 充電孔,可供手機等 3C 產品補充電力。置物機能部分, GSR 125 提供 32 公升置物箱,既寬且深的平底設計,可容納全罩式安全帽,不論是人身部品或是出遊、通勤,乘載方便性都更高。
GSR 125 配備日本研發設計的 SEP(Suzuki Eco Performance)全新七期節能引擎。Suzuki 強調,SEP 共有四大特色:輕量小型化、安靜低噪音、節能低油耗以及加速性能強。650 c.c.的機油交換量可以降低養車開銷。低摩擦技術,在低中高速轉速域皆能有完美的動力輸出並降低耗損。GSR 125 也保留救急踩發桿預留孔位,車主可自由選配,當啟動不易或電源不足時,只要輕鬆踩踏踩發桿擺脫困境,提供更安心的騎乘旅程。
隨七期 GSR 125 上市,台鈴推出現金購車優惠 5,000 元或分期零利率(二選一),再贈送安心丟車賠車險,更有「疫情挺您暖心方案」加碼補助 1,800 元,搭配政府汰舊換新方案,最高補助達 13,100 元,優惠期間為即日起至 5 月 31 日止。
台鈴工業強調,推出第 3 款七期機種、不只是電車的延續,也代表油車市場也不會落後。今後仍會致力於油電並行的開發與引進。
中國電動車新創品牌 Leapmotor 零跑汽車,近期展開全新純電中大型轎車 C01 的預售作業,該車強調是全球首款搭載 CTC 無電池包的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車款,搭載最大容量 90kWh 電池組,四驅版搭配前後雙油冷電動馬達下,可輸出最大 544 匹馬力,靜止加速破百僅 3.66 秒,CLTC 續航里程最高達 717 公里,中國預售價為人民幣 18 萬至 27 萬、折合臺幣 79 至 118 萬不等。
中國電動車新創品牌 Leapmotor 零跑汽車,最早是在 2015 年 12 月成立,品牌創辦人朱江明,曾是監控設備和服務供應商浙江大華股份的創始人之一,大華股份先前在全球的監控設備市佔率位居第 2。
2019 年零跑汽車發表品牌首款量產車 S01、其定位為雙門轎跑,其 NEDC 續航為 441 公里,並搭載 Level 2 駕駛輔助與 OTA 升級功能,售價為 11.99 萬人民幣起跳。後續還帶來純電小車 T03、中型純電 SUV 車款 C11,其中 C11 搭載 Leap Pilot3.0 系統與 22 項駕駛輔助科技,加上全車多達 28 個駕駛輔助偵測,在中國市場也成為話題。
如今 Leapmotor 零跑汽車則再於 2022 年 5 月,正式發表定位為中大型電動轎車的 C01。C01 在車身尺碼來到 5,050x1,902x1,509mm、軸距則為 2,930mm,對比中國蔚來 Nio ET7 的 5,101x1,987x1,509、軸距 3,060mm,在車長與軸距都略短一些,但設計風格也有些許相似之處。
原廠強調以全封閉式車頭配合貫穿式前大燈設計,展現科技感。而數位化的 LED 大燈,具備流水及呼吸動態效果,並支持多種燈語模式,可帶來不同的動畫效果。車尾發光的 Leapmotor Logo 廠徽,嵌入橫置的貫穿式尾燈,搭配燈具燻黑塗裝帶來精緻質感。而斜背造型的車身,加上無窗框車門、隱藏式門把手,尾部項上揚起的鴨尾設計等,也是零跑汽車強化整車動感的手法,更實現 0.226 的超低風阻。
內裝方面,C01 透過長軸距,強調打造如客廳般的寬敞空間,後座膝部空間可達 319mm,並擁有 496 公升的行李箱容積。採用「合而不擾」雙客廳設計思維,以中控臺作為座艙核心,與兩側車門構成廣角一體設計,加上上方的全景玻璃車頂,拓展視覺感受,中央則採用由 10.25 吋數位儀表、12.8 吋中央觸控螢幕、10.25 吋副駕駛螢幕共 3 螢幕相連設計,其搭載高通 Qualcomm Snapdragon SA 8155P 處理器,並配有科大訊飛 3.5 代語音識別系統,可實現電話通訊、導航、多媒體控制、座艙功能控制,亦可與車機問答互動。
車輛也搭載 Face ID 人臉識別啟動技術,可自動關聯 25 項設定;配有 Android 虛擬機功能在車內安裝中國熱門應用 App,車機亦可下載斑馬小程序 App 等應用程式。C01 還搭載 OPPO 智能車聯,讓車主可從手機迅速查看車輛撞太,並可記由手機聲控助理遠端控制車輛,亦可用 OPPO Watch 手錶快捷使用一鍵尋車、開關車內空調等遠端遙控功能。使用 Apple 裝置的消費者,也能透過 Apple Watch 遠端控制,包含通過 Siri 語音喚醒 C01,並對車輛進行解鎖、上鎖、一鍵尋車、自動駛入駛出等功能操作。
全車也以皮質包覆車門板,並配有 Nappa 真皮方向盤、麂皮車內頂篷,並可選配 Nappa 真皮座椅,還配有「電動老闆位」,可一鍵控制座椅前後移動和角度調節,與前排座椅保持聯動,讓前座椅自動前移 10 公分,後座靠背則可自動後傾達 10 度的範圍。全車也搭載 12 支喇叭的 Hi-Fi 環繞立體聲音響,由法國 Arkamys 調音團隊調校,具有 3D 音效、7 種音場選擇,還配有雷石車載 KTV 系統,配合專屬定制麥克風,讓座艙並成 KTV 包廂。音響系統還支持 OTA 軟體升級強化功能。
安全方面,C01 採用高強度籠式車身,車身高強鋼佔比高達 73.9%、並配有多處防撞樑設計,全車標配 6 具氣囊,搭載 Continental MK100 ESC High Plus 車身穩定控制系統。全車系標配 Leapmotor Pilot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搭載 23 項智能駕駛輔助功能,全車共有 28 個感測器與攝影機,提供 AR 擴增實境導航、APA 智慧自動停車系統,提供車內一鍵自動停車、車外門把手停車、車外遠程自動駛入 \ 泊駛出。
另外可訂閱 NAP 智能領航輔助系統、搭配高精度導航,可達到自主進出匝道、最優先車道規劃、自動超車、自動限速調節等功能。
C01 強調是全球首款採用 CTC(Cell To Chassis)無電池包、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的車款,簡單而言就是將電池度具整合於底盤內的技術,強調相比傳統電池與底盤架構分離的布局,零件數量減少 20%,整車減重 15 公斤,電池佈置空間增加 14.5%。電動馬達組方面,C01 也採用業界首見的可變架構油冷電動馬達,最高轉速可達 16,000 轉,設計壽命超過 100 萬公里。
規格部分,全車系最高搭載 90kWh 鋰電池組,單馬達版本最大輸出達 200kW/272 匹、最大扭力 51 公斤米。而四驅版本搭載前後雙油冷馬達,最大輸出功率 400kW/544 匹,最大扭矩 73.4 公斤米,其中 630 Pro+四驅高性能版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3.66 秒,車系 CLTC 續航最高可達 717 公里。
目前 C01 在中國市場分為 500 標準續航版、606 長續航版、717 超長續航版及 630 Pro 性能版、630 Pro+高性能版共計 5 種車型選擇,車型的數字即代表 CLTC 的續航里程,預售價格帶為 18 至 27 萬不等。
來自瑞士的 Micro Mobility Systems AG 2022 年 5 月 12 日推出了 Microlino 2.0 Pioneer 系列,限量 999 輛,此系列將由位於義大利 Turin 的工廠生產。Microlino 原廠表示,未來一旦工廠全面投產,預計將每 20 分鐘生產一輛車。根據資料顯示,80%以上的 Microlino 零件均是歐洲製造,大部分是在義大利。
Microlino 實際上在歐盟被歸類為 L7e 級四輪機動車,此次首批 999 輛保留給 6 年前於日內瓦車展訂車的支持者,999 也象徵紀念 Microlino 創始者 Wim Ouboter 於 1999 年開發了 Micro Scooter 電動滑板車。
Microlinos 2.0 Pioneer 系列搭載 10.5kWh 的電池,據悉最高續航里程為 177 公里,最高時速為 90 公里,此次發表的版本共 2 個顏色:Atlantis 藍、 Torino 鋁色。僅 Pioneer 系列提供天窗、純素皮革、麂皮以及攜帶式藍芽喇叭等選項。該車已經可以預訂,預售價為 12,500 歐元(折合新臺幣約 38.7 萬元)。
外型激似 BMW 於 1955 年推出的 Isetta, Microlino 2.0 電動微型車因此受到不少車迷的愛戴。而部分汽車品牌也瞄準這種在都市間穿梭的電動小車市場,像日本 Toyota 也針對人口稠密的都會區 2020 年底推出 C+pod,並在 2022 年讓 C+pod 加入市售車行列。C+pod 車長約 2,490mm,最高時速為 60 公里,最高續航里程為 150km,使用 200V 充電設備僅 5 分鐘就可充飽電。
於 2015 年 7 月首度發表第二代車款的 Toyota Sienta 車系,新車於 2016 年 11 月首度導入臺灣市場,並以國產化車型推出, 接續在 2019 年 11 月導入小改款車型,並在 2020 年推出 Sienta Crossover 跨界版本車型。而隨著現行 Sienta 車系已屆大改款週期,雖然原廠尚未釋出相關資訊,但日本媒體已多次揭示大改款 Sienta 車系的相關資訊。
根據日媒報導指出,大改款 Sienta 車系將在 7 月 4 日正式投產,且預計 7 月下旬在日本市場上市,而日媒亦搶先獲得了新車的相關資訊,大改款 Sienta 車系改採 TNGA-B 模組化底盤架構,將採用現已搭載於日規 Yaris 車系的 1.5 升三缸自然進氣引擎,以及首見於新一代 Aqua 車系的 1.5 升油電混合動力系統與雙極性鎳氫電池組之搭配,此外大改款 Sienta 車系亦有可能推出採純電動力的 EV 車型,但新車預估最少會在 2023 年後才會推出。
而在車型等級設定上,大改款日規 Sienta 車系將提供相當豐富的車型編成,在兩款新世代動力的設定基礎下,其中搭載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車型將依 5 人座及 7 人座設定,提供 5 種等級設定,油電動力車型同樣具備 5 種等級及 5 座/7 座選擇,且將首度提供採用 E-Four 電子四驅車型,提供消費者更豐富的車型選擇。
至於在安全配備部份,大改款日規 Sienta 車系預計採用新世代的 Toyota Safety Sense 主動安全系統,包含可偵測行人、單車及機車騎士的 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LDA 車道偏離警示、LTA 車道循跡追蹤輔助、ACC 主動式定速巡航控制、AHB 遠光燈自動切換以及 RSA 道路標示辨識系統,高階車型更將擁有全速域 ACC 配置及主動停車輔助系統,提供更為完善的主動安全輔助配置。
澳洲 Honda 近日公布大改款 HR-V 的在地售價。新車將採用 1.5 升汽油 Vi X 與油電 e:HEV L 兩種動力車型選擇。算上當地規費,Vi X 與 e:HEV L 售價分別自 36,700 及 45,000 澳元(約合新臺幣 75.5 萬和 92.6 萬元)起。
其中,澳規 HR-V Vi X 汽油版與國內即將上市的版本搭載相同動力,為源自 Earth Dream Technology 的 1.5 升自然進氣汽油引擎,動力數據分別是 121 匹最大馬力,以及 14.8 公斤米最大扭力。
澳規 HR-V 並非採用美規 HR-V(中規 ZR-V)的較大平臺車型,而是延續歐、日版本的設定。外觀部分,兩車型皆是採用與國內未來頂規 Prestige 車型相同的車身同色配置,包含 LED 頭尾燈光源、Smart Keyless 等配備都與國內相同,但澳規 HR-V 全車系配備 18 吋雙色切削輪圈,在視覺上有著與國內版本有著不同呈現。而澳規的 e:HEV L 版本上,還增列了頭燈自動水平、LED 霧燈與主動彎道輔助燈源、前流動式方向燈,以及感應式電動尾門等配備。
內裝部分,全車系標配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與有線 Android Auto 的 9 吋 Advanced Display Audio 影音系統,而 e:HEV L 則更多了雙區恆溫、布/皮混質座椅、前高音喇叭等舒適配備。
安全配備除了 e:HEV L 多增加了 BSI 盲點偵測外,其餘 Honda Sensing 都屬於澳規 HR-V 標配。與國內版本相同,含有 CMBS 碰撞緩解煞車、FCW 前方碰撞警示、ACC 主動車距調節定速巡航、LSF 低速自動跟車、LKAS 車道維持輔助、RDM 道路偏移抑制、LDW 車道偏移警示和 AHB 遠光燈自動切換等功能。當然,6 氣囊也是標準配備之一。
澳規 HR-V 雙車型 36,700 及 45,000 澳元的售價,與日系競爭對手相比有著較高的設定。動力設定相近的 Toyota C-HR 1.2 Turbo 與 1.8 Hybrid 入手價為 34,667 及 41,618 澳元;採 2.0 升自然進氣引擎的 Mazda CX-30 售價自 33,989 澳元起。但韓系競爭對手、澳規 Kona 2.0 的 29,490 澳元的入手價,仍是級距中售價更低的選擇(以雪梨售價計算)。
國內部分,台灣本田在 HR-V 尚未發表前,僅公布了新車內外觀以及編成配備設定,預售價格還未公佈,預計上市時間落在 6 月中旬。根據了解,此一世代導入油電 e:HEV 動力單元的機會並不高,最快也要等到小改款的時機才有機會導入國內市場。
根據美國 NHTSA 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日前公布的最新召回訊息,Mercedes-Benz USA 將展開大規模召回作業,影響範圍集中在中大型車款,包括 ML、GL 以及 R-Class,出場年份介於 2006 年到 2012 年間,估計共有 292,287 輛車需要回廠。由於召回原因和煞車失靈可能有關,因此原廠警示符合條件的車輛切勿再次行駛,並盡快安排拖車運送回廠檢修。
2021 年 7 月一名消費者抱怨煞車輔助力道衰退,在研究問題出自何處時,發現煞車倍力器外殼有腐蝕痕跡。更換修復後,原廠更進一步針對使用同型號煞車倍力器的車款展開大規模調查。並且在煞車倍力器供應商美國 Continental 輪胎協助下,在 2022 年 3 月發現了另外一個相同案例。於是決定通報有關當局,展開自 2017 年後最大的召回案。
由於該項故障疑慮與安全有關連,因此 Mercedes-Benz 要求車主勿再繼續駕駛,因為在煞車倍力器破損的情況下,會使得煞車踏板難以踩踏,無法發揮充足制動力量。原廠將會提供免費載運至最近保修據點的服務,假如當天沒辦法更換修理,經銷商也會協助提供代步用車。
另外,雖然目前已經有兩個案例發現煞車倍力器腐蝕受損,但並沒有任何與之相關的事故或者傷亡通報。根據 Mercedes-Benz 的說法,煞車倍力器外面由一層橡膠套包覆,水分很可能會從縫隙滲漏導致倍力器外殼腐蝕。如果暴露在潮濕環境下時間夠久,煞車倍力器很可能會洩漏導致真空不足,進而降低煞車輔助力道。在特定情況下,煞車倍力器故障甚至有可能導致無法修復的損壞,不過類似情形極為稀有。此外,原廠也強調,這項故障不會影響駐車煞車。
所有 ML、GL 以及 R-Class,不分車型,全部都在召回名單內。目前僅有美國市場發現此情況,歐洲方面則並未有相同故障的通報紀錄。
從品牌成立到現在,BMW 推出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車系,並衍生出大量車型,雖然並非每款都能受到消費者青睞,但其中絕對不乏令人難忘的經典。1972 年 3.0 CSL、2003 年 E46 M3 CSL,應該都能算上一號。而今年 BMW 即將讓 CSL 重現江湖,預計在 5 月 20 日推出 G82 M4 CSL,原廠也在新車發表前頻頻釋出預告,雖然無法一窺廬山真面目,但也能嗅出些許蛛絲馬跡。
BMW M 官方社群帳號陸續上傳了數張 M4 CSL 的照片,並且從第 8 天開始倒數,目前已經來到了發表前 6 天。只不過目前有車子出現的畫面都相當模糊,僅能概略看到一些特點,看起來與先前公布的測試原型偽裝車似乎稍有不同;車頭引擎蓋前的廠徽也與一般車型不同,在 BMW 與藍白圖樣外圈,有著三道半圓線條環繞,分別是一深一淺的藍色,以及一道紅色。紅色也與腎形水箱護罩格柵外圍的紅色飾條相呼應。
從先前外媒捕捉到的間諜照裡面已經將一些外觀特色和內裝細節曝光出來,輪子裡面安裝了紅色卡鉗,除此之外,筒型座椅、換檔撥片、內裝縫線…等多處也同樣採用搶眼紅色,中控台下方還有 CSL 的 logo 點綴。雖然目前能夠看到的影像很難肯定 M4 CSL 與 M4 Competition 有多少差別,但基本尚可以期待兩者會有著明顯區隔。而且 BMW 有意將 M4 CSL 設定為專注賽道表現的雙座輕量化車型,因此拆掉後排座椅減輕約 100 公斤,或許是個合理的選擇。
另外,也不用期待 M4 CSL 會有手排變速箱,BMW 僅提供自排配置。原廠尚未公布性能數據,但傳聞會從 M4 Competition 的 503 匹大幅提昇到 550 匹馬力,甚至還有為慶祝 BMW M 50 週年,動力會提高到 600 匹的說法。BMW 倒是大方公布了 WLTP 油耗數據,平均油耗為 9.9~10.2 km/l。
共
41,466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