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於海外發表 Potenza Race,屬於半熱溶街胎設定,是專門為賽道環境所設計,並可合法使用於道路環境。目前 Potenza Race 已取得 Lamborghini Huracán STO 與 Seat Leon Cupra 的認證,成為其高性能版本的原廠配胎。
在目前 Bridgestone 的產品規劃中,Potenza 系列屬於高性能、富操控樂趣的胎款,新款的 Potenza Race 推出之後,取代了 Potenza Sport 的定位,成為品牌內最高階的街道用胎產品。
Potenza Race 雖屬於街胎,但其設計是針對賽道競技需求,可以說是賽道為主、街道為輔的設定,若對照其他品牌的競品,可參考 Michelin Pilot Sport Cup2 的等級,約莫為 80%賽道、20%街道的需求所設計。
Bridgestone 原廠亦委託 TÜV SÜD 進行測試,對照市場上其他同級的產品,Potenza Race 確實能夠有效縮短賽道圈時,並且提供充足的抓地力與操控性能。Potenza Race 是由 Bridgestone 歐洲研發中心設計,並且在歐洲製造,首波預計稍晚在歐洲上市,至於臺灣是否將導入,U-CAR 後續也將持續追蹤。
Volkswagen 集團釋出 A 級距純電小車預覽影像,未來將接替 Volkswagen e-up!、Seat Mii Electric 與Škoda Citigo-e iV 這幾款產品的市場定位,以入門都會用戶為主要客群。雖然原廠提供了車輛設計草稿,但這波操作並非預告新車有望在近期推出,事實上可能還得等上超過 3 年時間才會問世。
受到休旅風潮盛行影響,歐洲 A 級距入門都會小車銷售量持續萎縮,再加上原本這塊市場利潤就不高,導致部分車廠決定不再推出續作,比如 Peugeot 108、Citroën C1,Volkswagen 集團的 Volkswagen up!、Seat Mii 與Škoda Citigo 也面臨類似命運。但 A 級距純電小車則又是另一番氣象,e-up!甚至賣到不得不暫停接單,直到最近才又重新開放訂購。
目前關於這款三生純電小車的資訊並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原先推測 2021 年在 IAA 車展發表的 ID. Life 應該會是新世代都會小車雛形,然而從設計草稿來看,Volkswagen 集團下一代純電三兄弟與 ID. Life 有著明顯不同,這也呼應早先入門純電車系會重新設計的傳聞。
另外,由於 Cupra 從 Seat 當中獨立出來成為子品牌,主打入門市場,因此 Seat Mii Electric 的後繼產品將會由該品牌負責。而且早在 2021 年的時候,Cupra 就曾經以 UrbanRebel 概念車的名義在 IAA 車展上出現。實際量產版本肯定不會有那麼誇張的侵略性,更不可能擁有 400 多匹馬力的性能,當時就曾透露將在 2025 年上市。兩相比對之下,UrbanRebel 就是 Volkswagen 集團新世代 A 級距純電小車三兄弟成員的機會就相當之高了。
適逢 BMW M 慶祝 50 周年,BMW 近日在社群媒體上預告將於義大利 Concorso d'Eleganza Villa d'Este 古董車展中,正式亮相 G82 世代 M4 的 M4 CSL 限量輕量化車型,從預告圖來看其擁有更為乖張的性能與競技化扮相,甚至尾燈造型也與一般版有所不同,性能則預計整車將減重達 100 公斤、並將 3.0 直列 6 缸雙渦輪引擎馬力提升 40 匹、來到 550 匹,採全球限量 1,000 輛模式販售,據總代理汎德表示國內有相當大的機率導入!
在 BMW 品牌長年的歷史中,凡是冠上 CSL 之名的車款,就代表著結合競技化與輕量化於一身的轎跑車款,是 Coupé(轎跑)、Sport(運動)、Lightweight(輕量化)這 3 個字詞的縮寫,對於喜愛 BMW 性能車款的車迷而言,往往是相當具有指標意義性的夢幻車款。
而先前外媒也已不斷捕獲現行 G82 世代的 M4 CSL 偽裝測試車,如今 BMW M GmbH 也直接在社群媒體上放出車身前後剪影圖,並預告新車將於 5 月 20 日登場的義大利 Concorso d'Eleganza Villa d'Este 古董車展中正式現身。
從 BMW M 原廠釋出的預告剪影照來看,M4 CSL 外觀除了提供灰色消光塗裝外,甚至也效仿 M5 CS,將頭燈內部的 LED 晝行燈條由白光改為更具識別度的黃光,前保桿下方則多出更多乖張的競技化定風翼設計。
車尾部分,從剪影圖來看,除了更為向上揚起外突的鴨尾設定,M4 CSL 在 LED 尾燈組內也導入與一般 M4 截然不同的導光條設計,其藉由細條紋多層次的 LED 燈條堆疊、讓尾燈組在夜間辨識度上擁有更為銳利的視覺感受。而外媒也預估 M4 CSL 屆時將會藉由導入碳纖維引擎蓋、碳纖維車頂、碳纖維傳動軸、碳纖維車身下擾流,並將車內等多處材質採輕量化處理,導入 M 跑車 Alcantara 麂皮方向盤,加上 M 碳纖維筒形座椅設計,帶來更佳的激烈操駕競技氛圍。
預期 M4 CSL 將延續現行 M4 的 3.0 升直列 6 缸雙渦輪動力設定,動力可望提升至 550 匹馬力左右,較現行 M4 Competition 的 510 匹馬力更高出 40 匹。此外,M4 CSL 車重將會獲得近一步減輕,藉由拆除後座等工程後,可望將車重降低 100 公斤以上。為了達成 CSL 車型輕量化的精髓,外界預估 M4 CSL 並不會提供 M xDrive 四輪驅動的選擇、而是維持較為傳統的後輪驅動設定,但可能將只提供 M Steptronic 手自排版本車型,不過以上訊息都尚未獲得原廠正式確認。而 M4 CSL 預計將在全球採總計限量 1,000 輛的模式販售。
目前據 U-CAR 向總代理汎德詢問,透露國內有相當高的機率導入 M4 CSL 新車,但預計導入的時間點目前尚未確認。
不過無獨有偶的是,為慶祝 BMW M GmbH 部門誕生 50 周年,針對國內喜愛 BMW M 的車迷,國內總代理汎德特別規畫 2022 年 3 月至 10 月間生產的 M Power 車款(M3、M4、M5、M8、X3 M、X5 M、X6 M 等)、以及過去俗稱的 M Performance 等級車款(M135i、M235i、M240i、M340i、M550i、M850i、X3 M40i、X4 M40i、X7 M50i 等),限時免費升級搭載 BMW M 50 週年紀念廠徽,其在包含車頭車尾、以及輪框處的廠徽外框,皆加入藍白紅三色的視覺,在外觀更具 M 專屬的視覺辨識度。
先前 U-CAR 曾報導豪華品牌 Bentley 將在 2022 年 5 月 10 日發表旗下第 5 款新車,當時推論有可能為純電產品,因為 2022 年 3 月、在編輯部與 Bentley 原廠公關總監 Wayne Bruce 的線上訪談中,他們確實曾經提過將在 2025 年推出首款純電作品,且將成為品牌第 5 款車系。
但是隨著發表日期越來越近,在 Bentley 釋出的第 2 波預告照中,我們發現案情並不單純,因為寬敞的後座、清晰的門板線條,以及神似旗下 Bentayga 的後窗輪廓,讓人不禁猜測,難道第 5 款新車是 Bentayga 的延伸車型嗎?
隨全球消費市場改變,休旅車當道,即使是豪華品牌也紛紛增加休旅戰力,例如 Mercedes-Benz GLS、BMW X7 等,來自英國的 Bentley 也不例外,在奢華休旅 Bentayga 上市後,很快便成為品牌旗下的銷售主力,甚至在 2021 年更佔了 Bentley 銷售的約 4 成。雖然目前 Bentley 並未公開表示推出其他休旅產品線,但這次釋出的後排座椅預告圖,讓期待新豪華休旅車的消費者看到曙光。
除了釋出寬敞舒適的後座預告照,Bentley 也針對即將推出新車款的配備進行揭露,將採用號稱「有史以來最先進的汽車座椅」,具備 22 項電動調整及 177 種多點舒壓變化功能,甚至具備「自動溫度感應系統」,偵測乘坐者的體溫變化,啟動座椅通風或加熱功能,Bentley 表示希望以媲美航空商務艙的舒適座椅體驗,搶攻層峰休旅消費市場。
Bentley 一向以精緻內裝質感做工聞名,即將登場的新車款也同樣承襲,無論是先前公開的車門氣氛燈或者是這次的後座預告照,皆可看到菱格紋搭配紫色氣氛燈的內裝特色,Bentley 表示在門板皮革飾板上採用僅有 1 毫米的開孔,透過多點式 LED 氣氛燈照明,營造奢華工藝及造車技術的展演。
對於 5 月 10 日推出的新成員,Bentley 表示將會是品牌第 5 款車型,並強調會帶給乘坐者「額外」寬敞舒適的乘坐空間,因此外媒推測極有可能為長軸距車款。
透過預告照的車窗線條、門板造型和音響飾蓋位置,可以發現新車款與 Bentayga 擁有濃厚血緣關係,甚至有可能會是 Bentayga 的長軸版本嗎?不過 Bentley 先前曾說,新車款會是品牌第 5 款車型,因此即使是 Bentayga 的長軸版本,也可能將不會沿用 Bentayga 的車名。對於即將登場 Bentley 新車款,U-CAR 編輯部將持續鎖定,為車迷朋友們帶來即時消息。
雖然正逐漸在轉型為純電動車品牌,但是英國跑車品牌 Lotus 並沒有忘記他們品牌源自賽道、追求極致操控的初衷,不但在 2022 年的 2 月、正式成立 Lotus Advanced Performance Division (縮寫為 LAP) 高性能部門,更在今日 (5/5) 帶來以 Emira 為基礎所開發的賽車:Emira GT4。
2021 年 9 月便曾曝光、但是測試調校至今才正式發表的 Emira GT4,是 Lotus 用來取代 Evora GT4 的新一代 GT 賽車,也是 Lotus 與英國賽車暨高性能工程公司 Ray Mallock (RML 集團) 共同成立 LAP 高性能部門後的第一款作品,每輛的不含稅造價為 16.5 萬英鎊 (約新臺幣 620 萬元),但 2022 年的生產配額已經完售,所以 2023 年原廠將會增加產量。
Emira GT4 擁有符合 FIA GT4 組別賽事規範的空力套件,包括:巨大的固定尾翼、更突出的前/後下擾流,以及 18 吋的輕量化鍛造輪圈搭配 Pirelli 提供 GT4 賽車使用的競賽胎,乾燥重量為 1,300 公斤 (市售道路版 Emira 的車重亦僅有 1,405 公斤)。
座艙內,Emira GT4 配置了 FIA 認證的防滾、附 6 點式安全帶的賽車椅、電子滅火器系統、斷電開關、數據記錄系統,以及高達 96 公升的 FIA 認證防爆油箱。
至於傳動搭配方面,Emira GT4 則是沿用了道路版 Emira 所配置、來自 Toyota 的 3.5 升 V6 引擎,可輸出 400 匹 (hp) 的最大馬力,搭載 6 速 Xtrac 序列式變速箱與後輪驅動的設定,懸吊系統則為 Ohlins 的 TTx 可調避震器,並換上了 Bosch 所生產的賽車級可調 ABS 系統,可對應車手習慣與賽道狀況進行設定。
作為 Nissan 品牌旗下最重要的性能車系,GT-R 擁有相當特殊的地位,然而隨著產品世代甚至還比較年輕的 370Z 也迎來大改款,推測可能代號為 R36 的下一代 GT-R 卻仍無消息。不過 Nissan 在投入電動化轉型之餘,並沒有忘記 GT-R,根據集團營運長 Ashwani Gupta 的說法,GT-R 遲早會變成電動車。
這個消息並不能算振奮人心,因為並沒有提及新世代的相關開發或者是計畫,甚至連 GT-R 電動化的時間表都不知道。在各大車廠都在積極轉型乘純電品牌之際,油耗驚人無法通過更加嚴苛排放法規,進而拖累車廠平均碳排放數字的高性能內燃機車款,電動化轉型也算是意料之中。
這一代 GT-R 在 2007 年推出,到現在已經近 15 年,原廠也並未鬆口確認大改 GT-R 的相關消息。Ashwani Gupta 的言論,至少提供車迷一個可以放心的理由,未來 Nissan 產品陣容當中,仍舊會有 GT-R 的存在。Gupta 表示,現在要說何時推出純電 GT-R 還言之過早,而且 Nissan 認為現在的純電技術還不能滿足 GT-R,甚至是 Z 車系這樣的高性能產品。
無論是 GT-R 或者 Z 車系,對 Nissan 與支持者而言,早已不僅只是一輛車,更是過去回憶和文化的一部份。Ashwani Gupta 表示,他們早已進行數次 GT-R 車系電動化的電腦模擬,但仍沒有找到足以定義這些經典的合適科技。因此短時間內恐怕還看不到純電 GT-R 或者是純電 Z,只能確定電動化轉型勢必發生,就是不知道還要多久。
Nissan 歐洲地區副總 Guillaume Cartier 近日表示,將推出新款 Nismo 高性能版電動車,這是繼 2018 年推出第 2 代 Leaf Nismo RC 之後的新性能電動產品計畫,預計採用全新世代底盤架構搭配固態電池技術。此外 Nissan 也計畫將固態電池技術沿用到市售車上,採用此技術量產的新電動車有望於 2028 年問世。
不少喜愛 Nissan 性能車款的車迷朋友一定知道 Nismo,Nismo 為 Nissan Motorsports International 的縮寫,於 1984 年由 Nissan 旗下兩個賽車部門整併而成,是主要負責 Nissan 賽車及性能產品開發的子公司。 Nismo 於 2022 年 4 月與 Nissan 旗下強調運動質感風的配件子公司 Autech 合併,成為新子公司 Nissan Motorsport & Customizing。
Nismo 過去針對 Nissan 旗下車款推出性能版本,例如 GT-R Nismo、370Z Nismo 等車款,近年隨品牌規劃轉變,逐漸轉向電動車性能產品開發,於 2018 年以第 2 代 Nissan Leaf 為基礎,推出 Leaf Nismo RC 純電動賽車,以輕量化套件搭配碳纖維賽車車殼,讓車重僅有 1,220 公斤,動力採用雙馬達 4 輪驅動的設定,提供 65.3 公斤米最大扭力,可產生合計 240 kW 動力(約 322 匹的馬力),從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只需 3.4 秒。
Nissan 傳出將推出的新款 Nismo 高性能版電動車,預計會採用新世代底盤架構以及固態電池技術。目前大部分電動車廣泛使用的鋰電池或許將邁入發展瓶頸,而固態電池近年被視為可以繼承鋰電池地位的新寵,擁有的功率重量比較高,能量密度高於現有汽車電池的 2 至 3 倍,因此有望成為電動汽車使用的理想電池,Nissan 高層也表示雖然打造電動性能車款並不是當務之急,但仍然對以固態電池技術來打造純電動跑車,抱有很高的興趣。
Nissan 投入量產電動車已多年,從 2010 年第 1 代 Nissan Leaf 到 2017 年的第 2 代 Leaf,甚至是 2020 年推出的大型純電休旅 Ariya,量產技術發展超過十年以上,近期更針對固態電池量產著手研發,預計採用固態電池技術的量產電動車將會在 2028 年問世。
Nissan 針對電動車市場佈局提出願景,在歐洲地區計畫 2023 年後僅推出電動車新產品,2026 年時希望達到品牌總銷量 75%皆為電動產品的目標。而美國市場部分,則預計在 2025 年為 Nissan 與 Infiniti 兩個品牌帶來新型電動產品,並於密西西比州的工廠投產。
美國電動車廠 Fisker 日前公布第 3 款純電作品,名為 Ronin 的雙門 GT 跑車,品牌宣稱其將擁有所有量產電動車中最高的續航里程。甫公開的新車目前仍屬於計劃階段,車廠希望在 2023 年 8 月正式發表,並於 2024 年中開始生產。Fisker 對於車款的預期售價與規格資訊等則尚未公布。
Fisker Ronin 車名取自勞勃·狄尼洛主演的同名動作電影。品牌 CEO Henrik Fisker 表示,這輛雙門 GT 跑車,是結合團隊工程、動力與軟體實力的集大成之作。志在成為擁有業界最高續航里程的電動車款,不過,目前 Fisker 尚未正式公布續航里程,目前由各家海外媒體的訊息彙整,單次充飽電續航里程至少超過 500 英里,換算是 804 公里以上。
不過,目前電動車廠競爭激烈,先前 Lucid Air Dream Edition Range 在美國 EPA 測試中續航突破 836 公里 (520 英里) 的亮眼里程,不僅如此,預告 2022 年 9 月上市的蔚來 Nio ET5,最大電量的 150 kWh 版也在中國 CLTC 測試拿到續航里程可達 1,000 公里的成績,另外,Mercedes-Benz EQXX Concept 在 TÜV Süd 見證下,由德國 Sindelfingen 行駛至義大利 Cassis,也創下 1,008 公里的行駛里程。Fisker Ronin 最終能否順利摘下最長巡航里程量產電動車,仍有待時間來證明。
Fisker Ronin 目前仍屬計劃階段,原廠也僅公佈一張車款輪廓的示意圖,據官方表示,電動跑車會擁有易於進出的獨特車門設計,採用雙門 4 人座的車室佈局,擁有能容納所有成員行李的置物空間,並會配有主動式的空力套件。
Fisker 先前發表了 Ocean SUV 與 PEAR 兩款電動車,前者預計在 2022 年 11 月起開始生產,後者則會在 2023 年起由鴻海代工製造。儘管交車日期未定,Fisker 的需求仍快速成長,截至 2022 年 5 月,已收穫超過 4 萬 5 千張的訂單。CEO Henrik Fisker 也宣布,計畫在 2024 年將產能提升 3 倍,達到全年 15 萬輛新車的生產目標。
在 2021 年 6 月中旬時,Honda 決定在 2021 年年底時,關閉位於日本埼玉縣的本田狹山工廠,該產線主要負責多款產品的生產製造,其中一款車就是 Odyssey,這意味著日規 Honda Odyssey 要畫下句點,也代表了台灣本田當時僅有的 4 個車系將再去其一;當時台灣本田回應表示,國內當時的配額不受影響,而隨著時間推移,時序邁入 2022 年 5 月份時,台灣本田官方網站的車款介紹中,僅餘下 CR-V 與 Fit 兩車系了。
原本 Honda 在國內維持好些時日,共計有 CR-V、Fit、HR-V 與 Odyssey 等 4 車系的販售,而原先國內販售的 2 代 HR-V 在 2022 年 4 月初,就從官方網站上悄悄下架了,而新世代 HR-V 日前已經正式現身,並預計 6 月中旬上市販售。不過,Odyssey 的下架卻又是不同狀況,因為目前尚未有新世代的現身,台灣本田也還沒端出 MPV 相關產品。
在 2021 年日本本田狹山工廠停產 Odyssey 消息傳出後,台灣本田雖然表示仍有配額,但根據了解,後續在第一線經銷通路端也逐步停止受訂接單,而是以消化原先訂單為主;作為台灣本田銷售主戰力之一的 Odyssey,其 MPV 車格加上台灣當初乃是導入日規版本,而非體型更為寬大的美規版本,成為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高接受度的產品優勢之一,平均每個月都有數百輛領牌數之多,是 Honda 國內市占分額的一大重要倚賴。
Odyssey 會不會有後繼?雖然也有日沒報導指出,Honda 預計再 2022 下半年推出新世代 MPV 車款,但是否為新世代 Odyssey,或者是全新車系取代原先戰力地位,目前尚未有相關資訊傳出,但可以確定台灣本田應當會積極找尋中大型尺碼的 MPV,畢竟原先攻下的市場份額不容小覷;另一個關鍵點在於新世代 CR-V,即將現身的 6 代 CR-V,國內市場很可能有機會在 2023 年就登場,如果屆時也有 5+2 的選項,那麼挾著 CR-V 在市場上的名聲,應當也可以搶食不少 7 座市場。
除了 MPV 之外,或許是因應市場潮流轉變之故,也或許是品牌在國內經營方向的影響,轎車市場的持續式微,也讓台灣本田逐步退出轎車市場,在 2020 年年底 Honda City 停產後,台灣本田可說是正式退出轎車市場,餘下的戰力分別是 SUV、MPV 以及小型掀背;這也意味著仍舊有不少戰力選擇空間,例如中型掀背的 Civic Hatchback、中型轎車 (雖然級距市場持續萎縮) 等。
能否成功導入的幾個要素,就是售價能否吸引消費者,以及電能化的動力系統配置,Civic 是否重返國內市場的傳言,早在 10 代小改款時就已經持續傳出,但根據側面了解,動輒百萬起跳的價格,讓 Civic 的重返持續成為子虛烏有;這一點在 e:HEV 動力車型上也是相同,畢竟科技導入也意味著價格上揚,即便 Fit 車系導入 e:HEV,帶來吸引消費者的多種優勢,但配備再好、價格高到市場無人問津,那也不過就只是徒勞無功而已。
Mercedes-AMG 正式發表與美國饒舌歌手 Will.I.Am 合作的聯名車款「The Flip」。這輛全球唯一的概念跑車,是以 AMG GT 4-Door Coupé為基礎,融合 G-Class 和 SLS AMG 的設計元素,外觀細節上更融合品牌與設計者的個人風格。「The Flip」發表後將會用於慈善拍賣,並利用收益所得資助社區教育計畫。
「The Flip」設計靈感源自於 Mercedes-Benz 旗下車款。以 AMG GT 4-Door Coupé為基礎,帶來長車頭/短車尾的經典輪廓,原先 4 片車門也改為後開式雙門設計。車頭部分,換上啟發自 G-Class 的方正造型,並可在引擎蓋和前葉子板,見到與 SLS AMG 歐翼跑車相同的散熱孔設計。輪圈則選用來自 90 年代,品牌經典的 5 輻式大餅輪框。
近一步欣賞「The Flip」造型細節,除了車頭兩側氣霸的 AMG 線條外,Will.I.Am 將 Mercedes-Benz 三芒星廠徽,融合進他所設計的「Bear Witness」熊臉標誌。於此同時,他也穿著印有此圖樣的衣服配件,品牌表示,同名服飾系列將會在邁阿密的展示中心和線上商城限量發售。
此次聯名設計的「The Flip」概念跑車,將會在 F1 美國邁阿密大獎賽週末期間實體展出發表,隨後將會進行拍賣販售。車款和周邊服飾的收益所得,將用於 Will.I.Am 的 i.am/Angel 教育基金會,讓社區孩童能夠學習科學、工程、數學與音樂等領域知識,給予他們更多的發展機會與方向。
Mercedes-AMG 並未透露「The Flip」概念跑車將採用何種動力系統。Will.I.Am 表示,他並未對引擎進行任何更動,因為 AMG 所打造的引擎已經非常優秀。由於是基於 AMG GT 4-Door Coupé所設計,「The Flip」或將採用和 GT43 相同的直列 6 缸動力,亦或是 GT63S 車型的 V8 雙渦輪引擎。不過,對於收藏價值大於實際使用的概念作品而言,採用何種動力,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
來自新加坡的 GreenWay 格菱威隔熱紙今(6)日在臺北市舉辦記者會,宣布旗下頂級 GS 禦守系列 05Plus 新色正式上市。記者會上 GreenWay 更邀請代言人王陽明出席分享,並藉來臺 10 週年機會宣布系列產品即將推出優惠,同時捐贈 1 萬才 GS 禦守系列隔熱紙予醫療、教育等抗疫前線單位免費安裝。
GreenWay 格菱威隔熱紙產品皆為新加坡進口,赤道炎熱濕潤氣候與臺灣接近,因此品牌自詡品質與實力兼具。其中旗下產品最高規格的 GS 禦守系列自 2021 年 6 月在臺推出後,首批抵臺已經完售;而 GreenWay 今年夏季再度導入 05Plus 低透光新色,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
GS 禦守系列強調產品具有高度隔熱效用及清晰視野,並導入醫療級抗病菌面罩的塗層技術。紅外線部分可以達到 900 至 1,800nm 間阻斷,阻隔率達 99%,同時也可抵禦 99.9%的有害紫外線,在不含金屬材質、不影響 GPS、5G 訊號收發的情況下,隔熱性能已達到 IR 膜的頂尖水準,與高階的金屬隔熱紙產品比肩。
除了新推出的 05 低透光外,GSPlus 進階系列還具有 15、35 和 70 等透光度,數字愈小透光愈低,全數採用 FilmTack 研發的超薄奈米島型塗層技術,打造持久穩定、多刺不平整的表面,不利病菌存活。
GreenWay 來臺發展 10 年,除了持續推出最新技術產品外,也發展出獨特的「隔熱紙規劃師」專業轉型計畫。目前全臺合作的據點累計超過百家,帶起了隔熱紙客製化配置潮流,也提供消費者更專屬的服務。同時,GreenWay 為慶祝達到 10 年里程碑,宣布捐贈 1 萬才 GS 禦守系列隔熱紙予醫療、教育等抗疫前線單位免費安裝。
GreenWay 系列產品也即將在 5 月中旬推出優惠,包含 E 系列、G 系列、GT 系列以及 GS 系列,最低全車安裝只需 9,999 元;GS 系列則是自 23,999 元起。
臺南市政府與宏碁智通於 2022 年 5 月 6 日共同舉辦「臺南市第二期智慧路邊停車計費系統興建營運移轉案(簡稱臺南 BOT 二期)」第一階段上線記者會,由臺南市長黃偉哲、宏碁公司暨宏碁智通董事長陳俊聖等人領軍進行智慧停車充電樁啟用儀式,未來充電樁與路邊停車系統結合,提供「隨停隨充」服務,讓民眾擁有更方便、友善且智慧的交通環境。
全球汽車市場逐漸走向電動化,多家車廠紛紛將新世代電動車款導入國內,從銷售數據統計來看,臺灣 2021 年電動車總市場銷售達 7,064 輛,相較 2020 年的 6,257 輛成長 12.8%,電動車的銷量逐年增加,因此對於充電樁的建置將是電動車發展關鍵。宏碁智通目前已為路邊停車環境推出智慧停車充電樁,有望加快政府機關規劃充電樁基礎建設的腳步。
宏碁智通開發的智慧停車充電樁採用 7kW 的 AC 充電槍,智慧化系統整合車牌辨識,可開立停車單及搭配車擋等管理機制使用。收費方式以市府建議停車與充電費率為主,分開計算,系統中「充電前後 3+3」的步驟可以在路邊環境同時完成充電計費及繳費,並支援多種支付方式。若搭配電子票證則無須綁定會員,可提供充電與再停車收費服務,增加路邊停車「隨停隨充」服務的便利性。
目前臺南市規劃 500 個智慧停車格,採用新一代智慧停車柱,地區包含臺南市北區台南公園周遭、南區部分路段以及安平區市政園區等,其中 12 個智慧停車格將搭配智慧停車充電樁,整合停車與充電計費功能。臺南市從 2022 年 5 月 6 日起推出多個智慧路邊停車及充電優惠方案,整理如下,邀請民眾在臺南共同體驗「隨停隨充」的服務,鼓勵大家多加使用智慧停車格。
Lexus 日前才發表品牌首款以純電平臺打造的電動新車 RZ 450e、該車採目前主流的 400V 電壓架構。不過 Lexus 總工程師渡邊剛近日向外媒 Green Car Reports 透露,Toyota 集團即將開發完成 800V 高電壓架構的電動車平臺、可帶來更高功率的 DC 快充效能,但不會是所有未來電動新車皆採 800V,集團主要將針對 100kWh 或更大容量電池的車款才會導入 800V 平臺。
Lexus 原廠日前在 4 月 20 日發表 RZ 450e 純電休旅,該車採用與 Toyota bZ4X 相同的 e-TNGA 純電模組化底盤打造,並為主流的 400V 電壓架構,搭載 71.4kWh 電池容量,擁有 450 公里續航里程,以及前後各一組電動馬達,搭配 Direct4 全新電子四驅系統。系統可隨時調配前後軸出力,在前驅、後驅及四驅之間切換。前軸馬達可供輸 150kW (約為 201hp),後軸馬達則是 80kW (約 107hp),讓 RZ 450e 擁有 230kW 的最大輸出。
當時 Lexus 並未公布 RZ 450e 的充電規格,但其與 Toyota bZ4X 相同底盤與電池容量,因此應當也是以 DC 直流電 150kW 快速充電前提下,可在 30 分鐘完成 80%的充電量。
不過外界也相當好奇,究竟 Toyota 集團何時會導入像 Audi、Porsche、Hyundai-Kia 集團的 800V 高電壓架構。Lexus 電氣化車型總工程師渡邊剛(Takashi Watanabe)近期就向外媒 Green Car Reports 透露,其實 Toyota 集團自有的 800V 電動車平臺也已在最後開發階段,但集團旗下未來包含 Toyota、Lexus 品牌的電動新車,並不會全數皆採用 800V 架構、而是會針對車型搭載的電池容量大小而定。
渡邊剛指出,由於像電池的充放電倍率(C-Rate)等因素影響,其實往往較大電池組的電動車,就會能有支援更高充電功率的能力;同樣的,電池越大的電動車,若充放電倍率(C-Rate)拉高,再加上 800V 架構可讓支援的 DC 直流電快充功率更高,在快充時間就能進一步有效縮短,減少大容量電池電動車的充電等待時間。
所以渡邊剛表示,Toyota 集團未來可能的規畫,將是電池容量在 100kWh、或甚至是搭載 100kWh 以上電池組的電動車輛,會有可能搭載 800V 的高電壓架構。
這樣的規畫,也與先前 Tesla 動力及能源工程部副總裁 Andrew Baglino 透露的類似,Tesla 認為高電壓底盤架構對電動車發展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主要可能適用於需要更高充電功率、更大扭力的中大型車款,所以外界推測 Tesla 還不會將 800V 架構搭載在 Model 3、Model Y 等一般級距車款,而是會運用在電池與車身尺碼更大的 Cybertruck、Semi Truck 兩款車上。
渡邊剛同樣也指出,由於 Toyota 與 Lexus 的電動車將在全球各市場販售,但各市場在 DC 快充樁的基礎建設進展不一,以及考量到 800V 架構較高的開發成本、可能帶來較高的車價,所以 Toyota 集團必須考量到目前全球各國電動車市場的發展情況,帶來因地制宜的電動車產品。
像部分歐美與亞洲國家已陸續有 350kW 以上的 DC 快充樁,但歐美市面主流的 DC 充電樁功率仍落在 150kW 左右,甚至很多東南亞地區主流的還是 50kW 的 DC 充電樁,高功率 DC 快充樁在全球各國市場的普及度仍有提升空間。
所以在 Toyota 集團表示全部市場皆推行 800V 電壓與高充電功率的電動車,可能會有「無用武之地」窘境。Toyota 集團認為 CCS(包含 CCS1 與 CCS2)充電規格會是未來全球電動車的標準,而且表示現行像 Toyota bZ4X 與 Lexus RZ 450e 支援到最高 150kW 的規格,仍會是未來許多市場的電動車主流標準。
此外談到 OTA(Over-the-Air)遠端更新的議題,渡邊剛亦表示集團也不會對 OTA 系統的發展有所設限,舉凡像電動馬達控制、充電、車載系統、車輛連動 App 等環節,未來都有可能透過 OTA 遠端更新進行優化升級,但能達到這樣進行軟硬體同步透過 OTA 更新升級的關鍵,渡邊剛指出就是可持續更新的 ECU 控制、以及車輛通訊系統,而這也正是目前 Lexus 原廠正在開發的重要項目。而有關 Toyota 集團的 800V 架構與 OTA 更新發展,U-CAR 將持續追蹤,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Honda Taiwan 在臺成立以來屢創銷售佳績,深受顧客的支持與肯定,為回饋廣大的消費者,即日起推出「Honda 好車停不停專案」,入主全車系可免費抽價值$78,000 的「全臺嘟嘟房 1 年份停車位」,每週抽出 2 名幸運車主獲贈 1 年份停車位,車主可 24 小時隨時隨地、不限次數至全臺任一嘟嘟房停車場停車,讓您出遊零負擔,由北到南任意停!
此外消費者亦可登入專屬活動網頁,參與線上「Honda 停車九宮格連連看遊戲」,闖關成功者即免費獲贈 1 小時全台嘟嘟房停車劵;此外遊戲破關者即刻前往 Honda 來店賞車,可再抽 1,000 小時停車劵機會,讓您輕鬆駕馭、處處盡享 Honda 便利禮遇。
全國 Honda Cars 即日起展開全車系來店試乘送限量「Honda 柴犬零錢包」。針對換購顧客凡符合資格者,本月入主 Honda 車款,可再享有舊換新 5 萬立即領補助。敬請廣大消費者把握本月最佳購車良機。
Honda Taiwan 秉持原廠全方位優質服務及 Global Honda 高規格的造車工藝與品質,打造符合台灣市場需求的優異商品。全新世代 CR-V 自上市以來,以創新科技、超越同級的產品力再度席捲市場、樹立 SUV 嶄新標竿,至今已累積 25 萬車主的銷售口碑與一致肯定,連續 5 年獲得國產中型 SUV NO.1 的冠軍殊榮,展現出不可撼動的國產中型休旅霸主地位。為與廣大的消費者共享榮耀,本月限時推出入主 CR-V 即享「環景輔助系統」(VTi 車型不適用)、「前後雙鏡頭行車紀錄器」、「80 萬高額零利率」。讓更多喜愛 Honda 的消費者能輕鬆入主,享受高科技帶來的舒適便利與全面的安心防護。
CR-V 全車型配置 1.5L VTEC Turbo 渦輪增壓引擎,創造領先同級的 193 匹超大馬力、24.8 公斤米強勁扭力實現絕佳的駕馭樂趣;全車型採用車身強度與輕量化並俱的 Inner Frame 先進工法及 ACE 鋼骨結構車體,造就難以匹敵的車體結構;全車型搭載先進的 Honda SENSING 智慧安全主動防護系統,提供車主高達 23 項主被動安全防護。全新世代 CR-V 不僅延續歷代優異基礎,更以凌駕同級 SUV 的動感性能、安全防護、先進驚艷外觀、上乘質感以及絕佳的寬敞舒適空間,為重視家庭的您帶來嶄新價值。
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正式在臺灣發表全新旗艦級街胎產品 SportContact 7,尺寸範圍自 18 吋到 23 吋,提供約 51 種規格,將陸續導入臺灣販售。SportContact 7 瞄準超級跑車、超高性能車、豪華性能等車款,是目前 Continental 品牌最高階的街胎產品。
Continental SportContact 7 訴求超高性能的抓地力與操控力,適合用於 Lamborghini 、McLaren、Porsche、 Audi RS、BMW M 以及 Mercedes AMG 等超跑與高階豪華性能車款;此外,包括 Focus ST 與 Volkswagen Golf R 等訴求操控樂趣的一般品牌旗艦車款,也都有提供適用的規格。
根據 Continental 提供的資料,SportContact 7 較前代產品的整體使用壽命增加 17%,賽道上的測試里程壽命增加 10%、溼地煞車距離縮減 8%、乾地煞車性能提升 6%。並且在乾地與濕地操控性能也均有提升。
SportContact 7 導入多項的新技術,包括 Adaptive Pattern 自適應胎紋設計、Force Clustering 力量分群、BlackChili3 第三代黑辣椒配方;依照其各自不同的功能部位,從胎面花紋、胎體結構到橡膠配方的層次,都有新的設計,因此讓 SportContact 7 有著全面性、整體的性能提升表現。
Adaptive Pattern 自適應胎紋設計的技術,可提供 SportContact 7 在乾溼地都能發揮最佳性能,透過非對稱式、創新的胎面的花紋設計,輪胎在溼地煞車、加速與過彎時可提供優異的抓地力。
Force Clustering 力量分群技術,是透過車輛重量、大小與引擎輸出的差異,進行輪胎規格差異化的設計,Continental 的工程師與研究人員根據輪胎尺寸開發了新技術,依照不同車型的需求,提升胎邊剛性與穩定性,讓輪胎發揮最佳的抓地性能。
BlackChili3 第三代黑辣椒配方,則是由 Continental 所研發出的膠料科技,具備柔韌的特質,適合非常堅固的低扁平比輪胎設計,可提供絕佳操控性能,並增加里程壽命。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台灣本土確診個案快速飆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日前表示,高鋒時期單日確診人數可能將達十萬人以上。考量日後緊急就醫人數可能大幅增加,避免救護車量能緊繃下影響醫護效能,三陽工業拋磚引玉,捐贈 20 輛救護車,協助政府增加緊急醫療量能。
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回饋精神,三陽工業這次捐贈的救護車,是由旗下南陽實業代理之現代汽車,最新推出的旗艦商旅車款 Hyundai Staria 9 人座車型所改裝而成,以最適切的急救配備,協助提升前線緊急救護能量。
三陽工業吳清源董事長表示:「我們製造生產車子,除了讓民眾行的安心,也努力讓車輛發揮最大的功效,能藉此幫助更多不同需求的人。」
未來 20 輛救護車將會陸續投入各地前線救護勤務,提高緊急危難救護效能,讓需要的病患得到及時治療,守護更多寶貴生命。
已經於 2 月開始預售的 Hyundai Staria 預計 5 月 19 日正式上市並公布價格,南陽實業表示,自預接單以來,已累計超過 250 張訂單,並集中在 8 人座和 9 人座車型。
台灣賓士在 2022 年 2 月底時,因反應運費與原物料調漲,針對麾下多數戰力的新年式進行價格調整,調漲幅度為 3 萬至 15 萬不等、約莫為 1.5%的百分比,不過,當時的價格調整之中並不包含 V-Class 車系;近日,在台灣賓士官方網站中會發現到,Mercedes-Benz 22/23 年式的 V-Class,除了入門且商務設定需求為主的 Vito Tourer 之外,其餘 V-Class 車型售價皆調漲 1 萬。
調漲 1 萬售價後的 V-Class 售價依序為 V 220 d 231 萬元,V 250 d 售價為 257 萬元,而頂規的 V 300 d AVA 售價則是來到 305 萬元。
針對 V-Class 車系的設定,台灣賓士其實相當積極地持續調整,雖然在 2022 年 2 月底那一波調整中,V-Class 並未加入其中,但實際上台灣賓士在 2021 年下半年度,就已經有所調整,不僅調整了售價,也簡化編成內容,並適度調整配備設定,讓消費者的火力更加集中。
雖然有不少消費者已經清楚知道,但在此還是贅述一下,台灣賓士以商旅車來統稱的 V-Class,其實有 Vito Tourer 與 V-Class 兩種出發點不同的選擇,V-Class 更趨近於一般消費者常用的 MPV 車款,而 Vito Tourer 則是更貼近於商用使用,這也是此次調整價格差異的關鍵所在。
新年式 V-Class 導入了電子後視鏡,但 Vito Tourer 卻沒有,此外,V-Class 在內部許多零組件也有所調整,因此價格全數調漲 1 萬,Vito Tourer 則維持原先 198 萬的價格設定。
美國政府宣佈將投入 30 億美元,作為電動車電池產業鏈投資,這項資金將從 2021 年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的「基礎設施法案」中分配,透過電動車電池在地化生產,有望降低生產成本,並創造產業界更多就業機會,推行電動車減少碳足跡的同時,加快實現 2030 年達到新車銷售一半以上為純電動車的願景。
近年來各國大力推行新能源車,雖然目前純電動車在美國的普及率仍低於歐洲各國,但美國仍喊出在 2030 年達到新車銷售一半以上為純電動車的計畫。源自美國的汽車品牌,除了電動車龍頭 Tesla、新創電動車廠商 Rivian,甚至是傳統車廠 Ford、Chevrolet 等都紛紛增加電動車產品,除了符合日益嚴苛的環保法規,更不容錯過全球電動車浪潮。
當電動車需求增加時,如何掌握關鍵零件-電池,也就成為市場上的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全世界電池製造大廠分別為 CATL 寧德時代、LG Energy Solution 及 Panasonic 等 ; 尤其來自中國的寧德時代,在 2021 年電池市占率甚至達到總市場 30.7%。縱使電池大廠們提出計畫在美國設廠,面對電動車崛起,電池廠提供的產能將會是一大挑戰。
2021 年全球乘用車電池製造商排名 | |||
排名 | 業者 | 容量 | 2021 年市占 |
1 | CATL 寧德時代 | 87.8 GWh | 30.7% |
2 | LG Energy Solution | 63.5 GWh | 22.2% |
3 | Panasonic | 41.4 GWh | 14.5% |
4 | BYD | 24.2 GWh | 8.5% |
5 | Samsung SDI | 15.1 GWh | 5.3% |
以 Adamas Intelligence 公布2021 年全世界乘用車電池(BEV、PHEV、HEV)出貨並安裝容量統計。
美國總統拜登在 2021 年時簽署了「基礎設施法案」,針對能源部分的資金高達 1 兆美元 ; 此次提出投資電動車電池產業鏈的計畫預計將耗資 30 億美元,主要用於建立及改造電池工廠、購買電動大眾運輸工具、普及化電動車充電樁等,更包含回收並重新加工電池中的礦物及化學原料。據傳美國政府目前已經與 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GM 通用汽車執行長 Mary Barra 以及 Ford 執行長 Jim Farley 協議,共同研擬如何攜手佈局未來美國電動車電池的發展。
烏克蘭與俄羅斯皆為全球鎳、鋁、鈀等金屬供應大國,烏俄戰爭後讓這些原料價格飆漲、供應吃緊,更直接影響到電動車與電池的生產。基於國際情勢與原料短缺,加速美國投入電池產業鏈,除了解決電池需求問題,更希望透過在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當電動車價格壓低,民眾接受度增加,將有助於電動車推行,以達成 2030 年新車銷售一半以上為純電動車的遠景。
30 億美元的電動車電池供應鏈投資,有望在美國製造更多就業機會,在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後,失業、待業人口上升,或許這將會是另一個解決高失業率的方案。此外,美國政府表示,投入的資金主要用於電池廠建設與電池回收後的二次應用,並不會用於開發美國國內新的礦場,原因為牽涉到當地民意反對以及與拜登政府提出的環保法規背道而馳。
Mini 旗下的跨界休旅車 Countryman,先前便曾推出過 Untamed Edition 限量版本,以戶外風格外型與實用越野機能,深受市場歡迎。近日為了進一步充實車款的 Outdoor 定位,英國車廠推出一系列戶外專用配件,包含車頂帳、自行車架以及 18 吋越野巧克力胎等設備,讓喜歡往外跑的 Mini 車主們,能夠更盡情享受野外活動。
目前 Untamed Edition 有極高的機率導入國內,但相關專用戶外配件則尚未確認是否導入國內。
此次 Mini 推出的配件中,以裝設在車頂的露營帳最受矚目。這項配件是由義大利車頂帳品牌 Autohome 所設計,裝上後不顯突兀,兼顧造型與舒適實用。車頂帳展開後擁有長 2.1 公尺、寬 1.3 公尺的室內空間,能夠容納兩名成員休憩使用,帳內配有 LED 燈光照明,門窗開口處使用網眼設計,阻擋蚊蟲進入。
Mini 也提供 Countryman ALL4 Untamed Edition 專用的自行車架,採用車尾懸掛的方式,可以裝載兩部越野自行車。自行車架擁有容易安裝與節省體積的設計,在最小化增加車身長度的前提下,最大化承載空間。裝上後不會增加駕駛負擔,輕鬆享受更多探索戶外的方式。
為了增強戶外活動所需的行駛機能,Mini 提供選配 17 吋輪圈搭配 Grabber AT3 越野巧克力胎來應付非鋪裝路面。搭配四輪驅動系統,使 Countryman ALL4 Untamed Edition 4 缸渦輪引擎的 178 匹馬力,無論泥濘濕地,皆能完整發揮,享受越野行駛的樂趣。
Mini Countryman ALL4 Untamed Edition 在外觀設計上大量採用護板與防刮材質等元素,營造堅韌強悍的越野風格。車門下方的四道石灰色條紋,搭配專屬 Momentum Grey 灰色車身,增加車款辨識度。裝上此次原廠推出的各項機能配件後,便能成為全能的戶外探險用車。
美國 Kia 在 2022 年 5 月 4 日,正式發表 2023 年式的第 3 代 Soul 小改款車型,主要變動方向除了外觀的小幅更新之外,原廠也提供全新車色塗裝、並將許多原先列為選配的安全輔助系統轉變為標準配備;同時,小改款 Soul 的車型等級也簡化,僅剩 LX、S、EX 以及 GT-Line 等四種等級,至於售價則會在今年稍晚公布。
從外觀看來,第 3 代小改款 Soul 最大的變動之處,在於全新設計的車頭造型。首先,頭燈組在重新設計之後加入了更多的摺角,也帶來了一點鷹眼的味道,當中的 LED 光條也重新安排,從燈殼上緣向左右延伸,並在收尾處往下方收折。在前保桿部分,下氣壩造型在小改款後變得更為簡單俐落,同時,原先大型霧燈的設計也經過大幅修改,巧妙的隱藏在下氣壩的左右兩側。
在安全輔助配備方面,2023 年式小改款 Soul,已經將前方行人防撞輔助(FCA-Ped)、LKA 車道維持、LFA 車道置中、DAW 駕駛注意力警示、LDW 車道偏離警示、HBA 遠光燈輔助以及 ROA 後座乘客開門警示等系統,列為全車系標配。
在動力系統部分,由於原先搭載 1.6 升汽油渦輪的 Turbo 車型遭到原廠取消,因此小改款 Soul 自 2023 年式開始將統一搭載 2.0 升自然進氣直列 4 缸汽油引擎,以及原廠稱為 IVT (Intelligent Variable Transmission) 的無段變速系統,擁有最大馬力 147 匹以及最大扭力 18.2 公斤米。
據外媒報導,上海地方當局運送了 6,000 多名員工回到 Tesla 上海廠,代表著上海廠將有很大的可能將重新啟動。而 Tesla 還計畫於現有上海廠附近的土地新建一座小廠,期望新工廠能達到 45 萬輛的年產量。目前還沒有新廠明確的設建時程表,而一旦當新廠建置完成後,Tesla 在上海的產能有望上看至 100 萬輛,使上海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地區。
由於近期疫情在中國持續蔓延,並因當地政策的實施,使得上海廠在 2022 年 4 月份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關閉的狀態,但此狀況有望在 5 月有了新改變。據外媒掌握的消息,上海地方當局已運送了 6,000 多名員工回到 Tesla 上海廠,並進行消毒的作業,而上海廠將採閉門的方式來執行工作,員工必須在工廠內過夜,無法自由的外出。
Tesla 計畫在上海設立小廠後,還將規劃在柏林和德州這兩個地區,仿造在上海的模式,建立一座小廠。目前 Tesla 柏林和德州兩個廠在產能全開的情況下,每年預計能產出各 100 萬輛;如果兩座新廠建設完畢後,估計共能再多生產超過 50 萬輛,屆時未來 Tesla 在全球勢必能達到超過 200 萬輛的年產能。
根據 2022 年第一季的銷售數據,雖然上海廠受到疫情的影響,但 Tesla 還是交出了 31 萬輛的成績,以此推估下,Tesla 在 2022 年可望賣出 180 萬輛。但對訂單數量早已爆滿的 Tesla 而言,如果上海廠能恢復正常運作,並解決車用零組件短缺的問題,加上其他地區超級工廠的產能,未來 Tesla 的年產量將會有更亮眼的數字。
Tesla 可說是目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電動車品牌,雖然全世界現在還是以燃油車為大宗,但在逐漸走向電動車的趨勢中,使未來 Tesla 的發展潛力深不可測,可望對傳統車廠造成極大的威脅。
臺灣保時捷宣布在臺灣東部新增高速充電站 (Turbo Charging)據點,於臺東娜路彎大酒店設置保時捷高速充電站,進一步優化東部的充電服務,提供保時捷車主更完善的充電地圖,及無後顧之憂的純電移動旅程。保時捷 Taycan 車主可透過保時捷高速充電站、保時捷目的地充電站、以及遍布全臺超過 3,100 多個公共充電站,享受更加便捷、完善之充電體驗,保時捷電動車主可拋下里程焦慮,安心駕駛。
臺灣保時捷為達成每座保時捷高速充電站距離皆於 150 公里內的目標,已經在雙北、桃園、新竹、臺中、高雄、花蓮、屏東、嘉義以及臺東設置了 12 處高速充電站。2022 年底前亦計畫增設宜蘭、臺南兩處全新保時捷高速充電站 (Turbo Charging),預計今年年底將達成 14 處保時捷高速充電站,持續打造完善的高速充電網絡,兌現永續的品牌願景。
此外,臺灣保時捷持續在國內熱門旅遊景點新增目的地充電站,除了今年第一季完成在桃園、新竹、臺中、雲林、高雄高鐵站設置 5 處目的地充電站,更插旗臺東,使保時捷車主專屬的充電網絡更加完整。截至目前為止,全臺自北到南,保時捷高速充電網絡共有 12 處保時捷高速充電站(Turbo Charging),共達 25 支充電樁,充電功率達自 2020 年即立下業界標竿的 320kW,另外,保時捷也提供 66 處目的地充電站 (Destination Charging),合計共 140 支充電樁,近乎完整的充電網絡遍及全臺各地。
另外,臺灣保時捷也提供 Porsche Charging App 保時捷專屬的應用程式,車主可查看高速充電站、目的地充電站、遍布全台的公共充電站位置的充電網絡地圖,與充電樁使用狀態,讓駕駛保時捷電動車變得更加便利、暢行無阻,實現純電移動新生活。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推出「B-care 安心保固 絕對守護」活動,共計有雙重優惠好禮。第一重「B-care 安心保固 絕對守護」,即日起一次購買 4 條 13 吋以上普利司通轎車胎/休旅車胎(RE71RS/RE12D/Driveguard 除外),2 週內至普利司通臺灣 Line 官方帳號登錄,經審核通過之後可享 1 年內輪胎道路損壞保固服務
第二重「星巴克飲料券贈品活動」,即日起至 5 月 31 日前,到普利司通指定通路買 4 條 15 吋以上普利司通轎車/休旅車輪胎,並加入普利司通臺灣 Line 官方帳號,即贈 2 張星巴克飲料券 100 元,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時節即將進入國人出遊的旺季,開車出遊時,輪胎是汽車接觸地面的唯一部件,建議車主可以隨時注意輪胎狀況,守護旅途安全。普利司通即日起全新推出「B-care 安心保固 絕對守護」活動,祭出全面性購胎路損保障,擴大保固範圍涵蓋指定輪胎所有吋別、不限行駛里程數且殘餘溝深 3.5mm 以上,凡一年內購胎並完成活動步驟,經判定輪胎受道路損壞無法修補,即享本保固服務。
Mercedes-Benz 日前正式發佈 E-Class 車系專屬的 Night Edition (夜色) 外觀套件。結合 AMG-Line 運動化外型與夜色套件亮黑部件,帶給車主專屬的時尚風格。本次發佈的全新外觀套件,包含 E-Class 轎車、旅行車與 Coupé等全車系皆可選配,價格部分則會依據車型與動力形式略有不同,原廠表示將會落在 5,295.50 至 9,222.50 歐元之間 ( 約合新臺幣 16.4 萬至 28.6 萬元 ) ,歐洲市場現已開放選購。
E-Class 車系的 Night Edition 外觀套件,是由 AMG-Line 與夜色套件為基礎設計而來。換上黑色塗裝的單柵式鑽石水箱罩、排氣管飾蓋與後視鏡,原為鍍鉻處理的窗框同樣換為亮黑色,輪圈則選用高光澤的亮黑 AMG 鋁圈,車側更貼有專屬 Night Edition 銘牌,低調彰顯它的與眾不同。
E-Class Night Edition 在車室部分呼應車型主題,黑色車頂棚下的內裝,以銀黑鋁質搭配深色木紋飾版,營造內外呼應的沈穩層次。皮革部分,車主可以選擇人造皮革或是 Nappa 真皮包覆。迎賓踏板和地毯也換上套件專屬式樣,搭配中央鞍座的 Night Edition 銘牌,時刻提醒乘客車輛的特殊身份。
Mercedes-Benz E-Class 全車系皆可選配 Night Edition 外觀套件。歐洲市場部分,Coupé與敞篷車型現已開放選購,轎車與旅行車則會隨後開放。套件售價依據車型會落在 5295.50 至 9222.50 歐元之間 ( 約合新臺幣 164,4 萬至 286,3 萬 ) ,臺灣部分開放選配的時程則尚未公布。
隨著大改款 S-Class、C-Class 陸續發表,W213 E-Class 雖有小改款的車型更新,但仍屬上一世代的作品,品牌此次推出外觀套件,正好能為生命週期將盡的產品增添亮點,維持車款戰力。
Maserati 總代理臺灣蒙地拿今日 (5/5) 宣布,2022 年 1 月開放接單且國內限量 30 輛的 Levante GT Eracle Edition 已於日前到港,建議售價 458 萬元起、較預售時減少 10 萬元,並透露這款以希臘神話宙斯之子:Hēraklês 海格力斯(義大利文為 Eracle) 為名,搭載 2.0 升高效混能動力、配備 ADAS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升級 21 吋 Eracle 輪圈與煞車系統的特式車型,5 月便可開始交車。
編按:原文售價誤植為預接單價、特此更正。
Levante GT Eracle Edition 搭載 Maserati 自主研發的 2.0 升直列 4 缸汽油引擎,且透過 eBooster 串聯傳統渦輪,擁有 330 匹 (hp) 最大馬力與 45.9 公斤米最大扭力,搭配 8 速 ZF 手自排變速箱、Q4 智慧型四輪驅動系統與 48V 車電系統後,從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6 秒,且擁有時速 240 公里的極速,並能兼顧燃油效率及稅率。
而且 Levante GT Eracle Edition 升級搭載了 21 吋的 Eracle 輪圈、380mm 的加大打孔通風碟盤,搭配 6 活塞 Brembo 紅色卡鉗 (標準 GT 車型為 4 活塞配置),還標配有氣壓懸吊及後軸機械式 LSD 限滑差速器,前/後軸主動式 6 段氣壓懸吊,可控制最多 8.5 公分的底盤高度調整,以及可針對個別避震器調整軟硬的 Skyhook 電子阻尼和 Q4 主動式扭力控制四輪傳動系統。
此外,Levante GT Eracle Edition 的 ADAS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包括了 ACC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主動式定速巡航、FCW (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 Plus) 進階緊急煞車輔助系統、ABSA (Active Blind Spot Assist) 主動式盲點偵測輔助系統以及 LKA (Lane Keeping Assist) 主動式車道維持輔助系統,並將 360 度環繞影像系統列為標配。
總代理還表示,Levante GT Eracle Edition 將從 5 月開始交車,並進駐全臺展示中心,有興趣的消費者可致電服務專線:412-8968 預約鑑賞。
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臺灣分公司宣布,曹國偉 Kok Wai Chow 正式接任德國馬牌輪胎臺灣分公司總經理一職,並於 2022 年 4 月初履新。年僅 39 歲的曹國偉來自馬來西亞,為歷來最年輕的臺灣分公司總經理,前一份職務掌管馬牌輪胎策略營運發展中心(Head of Strategy & Business Development),熟諳財務及策略管理,對輪胎事業部從前端產品研發、製造、銷售推廣到後端客服技術服務的每個流程有深入的了解。
曹國偉於 2014 年加入 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加入德國馬牌輪胎前,曹國偉曾任職於 Samsung 三星電子、Motorola 摩托羅拉電子、Nokia 諾基亞,在引領科技前行的科技品牌客戶技術服務部裏擔任不同高層主管角色。
曹國偉對已調任馬來西亞總經理前任臺灣總經理安黛莉(Andrea Somorova)獻上誠摯的感謝,其 4 年任內展現充沛經營決心和執行效率,讓德國馬牌輪胎營運穩定成長,並持續推動多項數位轉型計畫,2021 年對於馬牌集團來說意義非凡,不但適逢成立 150 週年里程碑,臺灣市場在安黛莉總經理數年的耕耘下躍昇為消費者肯定的進口輪胎品牌。
未來曹國偉將持續領導臺灣開利耐特全體同仁和授權經銷商繼續為消費者服務,在面對疫情、全球供應鏈調整、和原物料波動等挑戰時,持續推動業務、將數位與發展策略緊密結合、引進馬牌全新 7 代產品陣容和提供完善售後服務,致力成為客戶最值得信賴的業務成長夥伴、消費者最信任的品牌。
光陽機車於 2022 年 5 月 4 日發表新款 VJR125,售價為 VJR125 4V 版 82,000 元 ( 不含牌檢 ) ,VJR125 TCS 版為 91,000 元 ( 不含牌檢 ) ,TCS 版則還擁有 ABS 及金屬煞車油管的專屬配備。全新 VJR125 搭載 SSC 水平懸吊系統及高強度鋼性車架,最大馬力為 10.8 匹,0 到 100 公尺加速只需 8.51 秒;前後燈具都採 LED 的設計,車色則有黯夜黑、星光白及魅影藍三種選擇;在 6 月 30 日前購車可享購車金 5,000 元或 36 期 0 利率 2 選 1 的早鳥優惠,並再加送黑隼手機架 ( VJR 聯名款 ) 。
在 VJR125 TCS 版上,搭載了 TCS 循跡控制系統及 ABS 的專屬安全配備。TCS 系統透過偵測輪速差異,判定車輛是否打滑,經由 ECU 系統主動降低動力輸出,降低意外發生機率;而 VJR125 TCS 在煞車油管上採用金屬的材質,使油管耐高壓不膨脹變形,讓煞車手感更為紮實,反應也更靈敏。
新款 VJR125 使用了 SSC 水平懸吊系統,可使引擎的推進力與引擎吊架連桿方向一致,提升過彎及加速瞬間的車身穩定性,並強化引擎與車架結合之剛性。另外使用了高強度鋼性車架,以及複筒式強化雙後避震器,可滿足消費者對外觀和引擎個性化改裝需求。
新款 VJR125 採用了 LED 投射式大燈、LED 導光條尾燈和電炫彩光雕方向燈,並搭配鑽石煞車燈。車頭部分則有 V 型 LED 定位燈及塊面的設計感,而尾部的造型是源自超跑的橫貫是尾燈設計。儀表板採用 LCD 4.5 吋高反差的設計,無論陽光下及夜間行車資訊都能一目了然。
全新 VJR125 以 750mm 低座高搭配 1,210mm 軸距,輪圈則採用 6 爪鋁合金的設計,搭配前後皆為 180mm 的浪花碟造型,並配有 5V2A 防水 USB 充電座,具有防水、短路偵測、低電壓斷電、蜂鳴器和警示燈顯示等功能,再搭配跑車舒適握把、舒適防滑坐墊、可拆式防跳脫掛鉤、隱藏式飛旋踏板、20.6L 置物空間。
原廠表示,年輕族群會以外觀造型及高性能為入手的考量點,而家長則會以安全為重點;因此新款 VJR125 延續酷炫的外觀造型及出色的動力輸出,並加入 TCS 循跡控制系統,同時滿足年輕人及家長的需求。有興趣的消費者可以詢問附近經銷商,在 6 月 30 日前購車享有購車金 5,000 元,或是 36 期 0 利率 2 選 1 的優惠。
自 Toyota 於 2020 年首度發表全新 Yaris Cross 車系後,Lexus 亦傳出將以 Yaris Cross 車系為基礎,開發全新的入門跨界休旅車型,藉以取代 CT 200h 的品牌車系入門定位,並在 2020 年 8 月註冊了全新的 LBX 車名,外媒亦推出此款全新入門跨界休旅、以 LBX 為名的機率相當高。
雖然 Lexus 至今尚未確認全新入門跨界休旅產品推出的可能性,不過近期據最新的日本媒體報導指出,Lexus 將有望在 2023 年推出較現行 UX 車系、更為入門的休旅產品,以接替將在 2022 年 10 月於日本市場停產的 CT 200h 車系,且有望採用全新的 LBX 車型名稱。
在車型配置上,這款 Lexus 全新入門跨界休旅預計採用與 Yaris Cross 車系相同的 TNGA-B 模組化底盤架構所打造,而在動力配置上的輪廓則尚未清晰,可確認的是這款全新休旅將具備油電動力的選擇,但會否採用與 Yaris Cross 車系相同的 1.5 升油電混合動力,或是換上首見於新世代 Noah/Voxy 車系上的新世代 1.8 升油電動力系統,則尚未有更明確的消息。
在外觀設計上,日媒表示 Lexus 全新入門跨界休旅,在車頭設計造型上可能會更趨向 Toyota 品牌的 Keen Look 設計特色,而非 Lexus 品牌現行既有的紡錘型水箱格柵設計,藉此塑造出更具車型特色的外觀配置,內裝則會採用自新一代 NX 車系起始的「Tazuna (日文韁繩)」為設計理念的全環繞式駕駛座艙,且新車將有望與現行日規 Yaris、Yaris Cross 等車系採用相同的工廠生產線。
甫於 2022 年 4 月推出品牌第一款 V6 混合動力敞篷跑車:296 GTS 的 Ferrari,無預警地在剛剛 (5/5) 於官方社群媒體上,向車迷發表了他們「One-Off」訂製系列的最新成員、以 Ferrari F8 Tributo 為基礎所開發、全球僅此一輛的雙門雙座運動型中置引擎超級跑車:SP48 Unica。
由首席設計師 Flavio Manzoni 所領導的 Ferrari 設計中心 (Ferrari Styling Centre) 與 Maranello 內的工程團隊、完全依照顧客的想法所開發的 SP48 Unica,雖然是以 F8 Tributo 為基礎,卻擁有截然不同的外觀,且大量地採用了電腦參數建模技術和 3D 立體列印技術,除了在箭矢型的車頭,換上重新設計、更銳利的 LED 頭燈組,下擾流與車頭前艙蓋的進氣散熱孔,也是全新的造型。
此外,SP48 Unica 亦擁有全新開發的車頂、前/後葉子鈑、車側進氣孔、側裙和引擎蓋,並在車尾設計了可讓氣流從兩側通過的一體式尾翼,且搭配了燈條式的 LED 尾燈組、雙出式的排氣尾飾管,以及空力重新設計的大型底盤分流器。
Ferrari 還表示,SP48 Unica 的座艙雖然保留了 F8 Tributo 的佈局,但是為了呼應外觀的設計,他們不但以黑色打孔 Alcantara 類麂皮包覆了座椅、搭配消光碳纖維的飾板,還在內部巧妙搭配了與車色相同的刺繡,並導入與車頂塗裝相仿的點綴。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雖然原廠並沒有著墨太多,但既然是以 F8 Tributo 為基礎,SP48 Unica 就應該搭載的是那具連續 4 年 (2016~2019) 榮獲「國際年度引擎大獎 (International Engine of the Year)」殊榮的 3.9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並可輸出 720 匹 (CV) 以上的最大馬力。
日前 Ford 原廠宣布將 Mustang Mach-E 拖曳能力提高到 1,000 公斤之外,進一步的更新還包括:電池 80 到 90%容量 (SOC) 充電時間縮短至 15 分鐘。在此之前,國外媒體曾多次測試 Mustang Mach-E 充電曲線,發現其在 80%容量後,因本身軟體限制而僅能以 12 kW 速度充電,身為運動性能感十足的 Mustang Mach-E 來說,必然是一大痛點,目前原廠已改善其充電效率。
除此之外,還對 ESC、單踏板駕駛功能進行微調。Mustang Mach-E 於海外銷售成績極佳,目前美國因供不應求已暫停接單,而 Mustang Mach-E 現已在歐洲發售一年多,據了解,高達 3 成以上消費者選擇直上性能最強的 GT 車型。
此次 Ford 在軟體更新的部分,大幅改善了充電速率。Mustang Mach-E 標準車型配備 75.7kWh 的電池,RWD 車型配備 98.8kWh 增程電池,原先官方指出,使用 150kWh 的直流充電樁,可在 45 分鐘內將電池充至 80%SOC,經外媒測試後的確相符,但要將電池充滿 100%,卻需要約 2 小時 32 分鐘。
一般來說,充電曲線均是先快後慢,但有國外媒體測試 Mustang Mach-E 從 0%充電至 100%發現,Mustang Mach-E 接受 150 kW 最大充電率的時間,竟然只有最開始 2 分鐘,等於是在電池 0-5%SOC 這區段,之後便開始下降,而在 70 至 80%此區段仍有 74kW 的充電速率,但到 80%後快速衰退至僅 12 kW。如今 Ford 在這次更新改善了這個部分,將電池從 80 到 90%的充電時間從 52 分鐘減少到 15 分鐘,可說是一大躍進。
Mustang Mach-E 拖曳能力從先前的 750 公斤調升為 1,000 公斤,適用於 RWD 後輪驅動和 AWD 全輪驅動的增程版,原廠表示,這足以讓駕駛拖曳一艘小型漁船,Ford 德國發言人確認,這也同樣適用於已交付車輛,他表示「改進拖曳能力不需要新增硬體設備」。
另一方面,這次更新重新校準了單踏板模式,讓駕駛能夠在低速行駛時更平穩,並且也調整了 ESC 功能,顯著提高車輛的平衡性與舒適感。
廣受歐美市場消費者喜愛的 Mustang Mach-E,北美地區於 4 月宣布不再接受新訂單,配備增程電池的 RWD 版車型最受消費者愛戴,因其續航里程可達 600 公里(以 WLTP 標準),而 Mustang Mach-E GT 版擁有最大馬力 465 匹與高達 84.64 公斤米的扭力,備受歐美消費者矚目。
今年 4 月 30 日施行的民眾交通檢舉新制,為避免惡意檢舉泛濫,經內政部警政署彙徵各警察機關意見,限縮民眾可檢舉的交通違規態樣。U-CAR 正面表列出共計 46 項可檢舉項目,而針對不在列舉項目,民眾仍可透過撥打 110 請員警到場處理,以維護交通秩序。
交通部表示,本次修法是為了兼顧警力及維持交通秩序之平衡,亦可避免惡性檢舉。交通部將持續會同內政部警政署關注新法施行後違規情形,並適時檢討精進相關法令規定。
第 7 條之 1 開放民眾檢舉項目 | |
(一)動態違規項目,以對交通安全危害性較高, 且警察不易實施稽查取締之違規項目 |
|
對應態樣 | 備註 |
所載貨物滲漏、飛散、脫落、掉落 | 駕駛人違規裝載 |
未戴安全帽 | 駕駛人不當行為 |
手持行動電話 | |
點燃香菸駕駛 | |
(高、快速公路)未保持安全距離 | 高、快速公路不當駕駛及裝載 |
(高、快速公路)未依規定使用車道 | |
(高、快速公路)未依規定變換車道 | |
(高、快速公路) 違規超車、迴車、 倒車、逆向行駛 |
|
(高、快速公路)未依規定使用路肩 | |
(高、快速公路)裝載貨物未覆蓋捆紮 | |
(高、快速公路)未依標誌標線號誌行車 | |
(高、快速公路)行駛禁行路段 | |
(高、快速公路) 連續按鳴喇叭、 變換燈光或其他方式迫使前車讓道 |
|
(高、快速公路)向車外丟棄物品 | |
(高、快速公路)車輪、輪胎膠皮 或機件脫落 |
|
人員、車輛、動力機械 違規進入高、快速公路 |
高速公路人員及車輛管制 |
汽缸排氣量 550 立方公分以上 大型重機於高速公路違規行駛 |
|
不依規定使用燈光(如方向燈) | 不當駕駛行為(燈光) |
危險駕駛、(蛇行) | 不當駕駛行為(危險駕車) |
迫近、驟然變換車道(逼車) | |
於車道驟然減速、煞車或暫停(擋車) | |
二車以上競駛競技 | |
車輛不禮讓行人 | 不當駕駛行為(禮讓) |
車輛不禮讓視覺功能障礙者 | |
不按遵行之方向行駛 | 不當駕駛行為(車道、避讓) |
駛入來車道 | |
多車道未依規定駕車 | |
行駛人行道 | |
機車不依規定車道行駛 | |
占用自行車專用道 | |
未依規定避讓(警備車、消防車等) | |
違規超車 | 不當駕駛行為(超車) |
不依標誌標線號誌轉彎或變換車道 | 不當駕駛行為(轉彎、變換車道) |
多車道轉彎未依規定 | |
設有快慢車道分隔島轉彎未依規定 | |
直行車佔用轉彎專用車道 | |
交岔路口闖紅燈 | 不當駕駛行為(闖紅燈) |
行經大眾捷運系統共用號誌路口闖紅燈 | |
違規行駛鐵路平交道 | 不當駕駛行為(闖平交道) |
不遵守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指示 | 不當駕駛行為 |
(二) 靜態違規項目,限縮於路口、公車招呼站、消防車 出、入口等嚴重影響交通安全與秩序之違規停車 |
|
對應態樣 | 備註 |
「交岔路口、公共汽車招呼站十公尺內、 消防車出入口五公尺內」之處所違規臨時停車。 |
違規臨時停車(特定地點) |
違規併排臨時停車。 | |
「交岔路口、公共汽車招呼站十公尺內、 消防車出入口五公尺內」之處所違規停車 |
違規停車(特定地點) |
佔用身障停車格 | |
違規併排停車 |
交通部說明,新修正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7 條之 1 規定自 4 月 30 日實施,民眾如果在施行日期前已經提出檢舉但尚未完成查證舉發之案件,將以民眾檢舉時之法律為處理原則,也就是說民眾於新法實施前向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檢舉,即使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於新法實施後尚未完成查證舉發作業,仍應適用舊法規定受理民眾檢舉;民眾於新法實施前違規,如果於新法實施後才向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檢舉的話,就有新法規定之適用。
台灣山葉日前宣布 2022 年式 Yamaha YZF-R15 V4 車系,包含 YZF-R15M 等兩車型開始預售活動,預售價格分別自 14.6 萬與 15.5 萬元起,預計將於第三季導入國內。
YZF-R15 V4 車系搭載 155 c.c. 水冷四行程單缸 SOHC 4V 引擎,可輸出 18.4 匹最大馬力與 1.4 公斤米最大扭力,並且標配 ABS、TCS 等安全配備與 Y-Connect App 連線機能,YZF-R15M 則新增 Quick Shift,減少升檔所需時間。
源自 Yamaha MotoGP 的賽事精神與設計理念,Yamaha 強調 YZF-R15 V4 擁有強調空氣力學的車身線條、頂級跑車的駕駛艙,以及新世代 R 系列的面孔造型。動力方面採用 155c.c.水冷 4 行程高性能引擎,搭載 DiASil 壓鑄鋁矽合金汽缸、鍛造活塞以及 VVA 可變氣門揚程技術,此次更搭載 TCS 循跡控制系統 ,讓騎士安心享受騎乘樂趣。此外搭配 Y-Connect App 讓車輛與手機連動,透過 App 中 Revs 儀錶板,可使用保養建議、里程/ECO 排行、油耗管理、停車位置等多項功能。
本次台灣山葉同步推出承襲自 Yamaha 仿賽 YZF-R1M 專屬塗裝的 YZF-R15M 車型,並獨家搭載 Quick Shift(快速排檔系統),能減少升檔所需要的間隔時間,讓 YZF-R15M 成為攻克賽道的利器。2022 年式 YZF-R15 V4 將提供三款車色;而 YZF-R15M 將提供兩款車色,包含 Monster Energy Yamaha MotoGP Edition。
中國廣汽本田今(5)午於官方網站上亮相全新 SUV 車型「ZR-V 致在」,新車為美國規格 Honda HR-V 的中國版本,車身尺碼較現行 Vezel 繽智或歐、日亞規新款 HR-V 稍大。外觀亦比照美規車型,具有圓潤動感之體態。ZR-V 新車預計將在今年正式在中國發表。
於 2022 年 4 月初亮相的美規 Honda HR-V,乃是款以 Civic 底盤為基礎開發的 SUV,與國內熟知的歐、日亞規 HR-V 相比,無論在尺碼或是外型上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區別,因此雖然兩者車系名稱相同,但的確是全然不同的兩種車款。
除了在美國市場推出外,過去亦有消息指出美規 HR-V 將以「ZR-V」之名,於日本等全球市場銷售。如今中國廣汽本田則是開出第一槍,率先讓 Z-RV 正式亮相。
事實上,日本 Honda 早在 2020 年 10 月就向日本專利局註冊了 ZR-V 的車系名稱。而美規 HR-V 導入其它市場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猜測,就是要力抗 Toyota Corolla Cross 等車款,尤其在 CR-V 回歸日本後銷售不振的背景下,更顯得日本市場的重要性。
綜觀目前 Honda 的 SUV 產品線,由於 CR-V 在第 5 代車型問世後,車身尺碼已經放大不少,也因此在目前歐亞規的 HR-V 以及 CR-V 之間的確存在戰力空缺。與此同時,Toyota 則是針對中型以及中小型跨界 SUV 級距,分別推出了 Corolla Cross 以及 Yaris Cross 滿足市場需求。對比 Honda 目前僅有 HR-V 作為對抗,難免顯得勢單力薄,也更顯得導入這款以 Civic 為基礎開發的 ZR-V 重要性。
事實上,除了中國之外,先前就有傳出 ZR-V 也會陸續在今年與明年陸續導入日本和歐洲市場,成為 Honda 新的全球戰略車款。甚至未來導入臺灣所屬的亞大市場也不無可能。後續 U-CAR 會繼續追蹤 ZR-V 的後續消息,敬請持續鎖定。
職場上,唯有不停進修才能保持不敗地位,同時增加自己對企業的價值,為自我的專業職涯鍍金!ARTC 車輛中心每年開辦專業技術課程,甫出爐的最新 2022 年度課程聚焦於自駕車、智慧聯網、電動車等車輛產業熱門議題,多達 22 堂專業課程現正熱烈受理報名中,都是不容錯過的精彩課程!
放眼全球,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簡稱 ARTC,車輛中心)是極少數整合研發、檢測與驗證於一體的研測機構。並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的支持下,自 1990 年起已累計超過 30 年的車輛研測專業經驗。
ARTC 車輛中心位於彰濱工業區現址有著國內唯一實車碰撞實驗室、亞洲一流的電磁相容實驗室等 12 座專業實驗室群以及國際級試車場,提供對應全球市場所需的專業檢測與驗證,拉近臺灣車輛產品與世界的距離。
同時,ARTC 車輛中心教育訓練結合相關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TEEMA,電電公會)及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TTVMA,車輛公會)辦理對應產業需求的專業技術課程,每年辦理超過 20 堂課程,受訓學員達 500 人次,高水準的教育品質廣獲業界肯定。此外,每年 ARTC 車輛中心亦約辦理多場次的研討會及法規交流會,向產業分享最新的研發技術、測試驗證趨勢及政策走向等議題,協助產業掌握最新趨勢。
隨著電動車與自駕車議題愈發熱門,以及車輛電子市場的巨幅成長,今年 ARTC 車輛中心持續偕同 TEEMA 電電公會以 TTVMA 車輛公會共同合作開辦專業課程,鎖定自駕車、智慧聯網以及電動車等關鍵議題,滿足個人和業界對於車輛先進技術相關新知的需求。不僅結合專業課程研發與測試能量,也透過實務案例講解,匯聚成為符合業界需求的學習議題,讓產業掌握轉型的契機,超前部署並加速升級。
自 5 月開始,每月的專業課程包含自駕車、電池技術、車聯網、電磁相容 EMC、車輛電子可靠度等內容。如 ARTC 車輛中心與 TEEMA 電電公會合開的「自動駕駛智慧控制與決策技術」課程,將邀請成大電機系莊智清教授及車輛中心研發處許琮明專員,針對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自駕車智慧控制與決策系統進行深入介紹,並帶來自駕車決策系統模擬/實車驗證案例,6 小時的專業課程不僅精采,更將讓學員收穫滿滿。
此外,由車輛中心主辦的政府補助「智慧電子人才應用發展推動計畫」課程也即將於 5 月下旬開始舉辦,共有 4 堂課程,分別為「車電 EMC 設計與對策實務及完整案例分析」、「電動車馬達驅動控制與系統整合技術」、「電動車用電池包與電池管理系統設計」及「OBD-II 車上診斷系統原理、應用與系統開發實務」,參訓廠商最高享有 70% 政府學費補助,每班人數達 10 人(含)即開班、名額上限 20 人,每年課程報名踴躍,歡迎有興趣者及早報名。
ARTC 車輛中心亦提供客製化的企業專班,針對個別企業及政府單位需求規劃主題式課程,如車輛 SLAM 技術、車輛結構加速耐久、車燈開發及測試等項主題,課程頗受好評。其他特色課程也將針對各單位需求量身訂做,目前亦持續有企業接洽中。
透過 ARTC 車輛中心專業課程,不僅可以成為專業與實務並重的專才,也提升企業與產業價值,協助產學界整體發展與國家整體競爭力。
ARTC 車輛中心專業課程更多課程資訊請上網搜尋「車輛中心教育訓練」(http://artctw.cc/training)網站連結或電洽(04-7811-222 分機 2330,何小姐)以了解更多課程訊息,有意參加者務必把握機會報名參加。
為了致敬 1993 Defender 110 First Edition 30 週年,美國 Land Rover 推出限量 500 臺 2023 年式 Defender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以當地一般版的 Defender S 110 為基礎,搭載 2.0 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引擎,擁有 296 匹馬力,僅提供富士白塗裝搭配白色鐵圈,並在車尾附上 30 週年紀念專屬序號車型銘牌,售價為 76,350 美元。
1993 年 Land Rover 在美國推出 Defender 110 First Edition 車型,當時採全車包含鋁圈皆為白色塗裝。近日美國 Land Rover 推出的 2023 年式 Defender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採全車富士白烤漆,搭載的 18 吋白色懷舊造型鐵圈,擁有較高扁平比,比起其他車型搭載的 19 吋、20 吋烤漆鋁圈,更適合 Off-Road 駕駛者,完整復刻當年 Defender 110 First Edition 硬派俐落的越野氣息。
限量 500 臺的車型在車尾都配有序號銘牌,彰顯紀念價值。配備部分含烏木內裝飾板、拖車包、越野套件、車側梯與踏板、車頂行李架等配備,售價為 76,350 美元(約合新臺幣 225.4 萬),相較於同樣搭載 2.0 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引擎的基本版 Defender S 110 車型 57,200 美元(約合新臺幣 168.8 萬),售價增加不少,但 30 週年紀念版的光環搭配許多原本需額外付費選配的車體套件,或許還是能吸引不少越野玩家及收藏家的目光。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版本的 Defender 為美國限定車型,因此國內應當沒有引進計劃。而 Land Rover Defender 90 與 110 雙車型在臺登場後,以優異越野性能與硬派外型創下銷售佳績,在 2021 年底時便展開 2023 年式預售,預售價分別為 Defender 90 D250 S:242 萬元、Defender 110 D250 SE:270 萬元、Defender 110 P300 HSE:303 萬元,增加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手機無線充電等便利配備,預計 2022 年 6 月、7 月陸續交車。
2022 年是 BMW M 部門成立 50 周年,許多 M 系列車款將在今年陸續問世,包括 M3 Wagon、XM SUV 及 M4 CSL。而繼 2021 年捕獲大改 M2 偽裝照後,近日 BMW 在 IG 上發布了一張測試車照片,推測這輛車就是大改 M2,表示該車可能處在最後開發階段;並據外媒推測,大改 M2 預計在 2022 年內將會正式發表,屆時將能完整目睹全新 M2 的完整樣貌。
新款 BMW M2 將於墨西哥的 San Luis Potosi 工廠進行生產,為全球第 4 座生產 M 車型的工廠,而 BMW 並未透露大改 M2 詳細的動力規格,但根據外媒透露,預計會使用 M3 及 M4 所搭載代號為 S58 的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逼近 500 匹,比 M2 Competition 與 M2 CS 車型動力都還來的強。
在外觀方面,新款 M2 不會採用 M3 和 M4 的超大型雙腎水箱護罩,而是維持與第 2 代 2 Series Coupé相同的寬扁水箱護罩,並使用 M2 獨有的可調式前大燈設計,再搭配前後輪拱採取爆龜及大進氣口的設定,而測試車足下的黑色輕量化鍛造鋁圈、搭配高性能煞車組,凸顯了新一代 M2 擁有更佳出色的動態表現。
車尾的部分,搭載與 M240i 相似的鴨尾設定,不過車尾後保桿比起 M240i 呈現更為寬體的視覺感受,而下方的排氣管造型採用圓形雙邊雙出的設計,與 M240i 矩形雙邊單出的排氣管相比,使大改 M2 更具其狂傲的性能感。
據外媒推測,大改 M2 將會跟上 i4 及 iX 的腳步,換上最新時代的 iDrive 8 系統,並採用 12.3 吋與中央 14.9 吋築構的相連式大尺寸曲面螢幕結構,並且也將空調控制面板取消而整合在螢幕內,支援自然語音控制與 5G 連網等機能;而據日前國外網友在 IG 洩露,新世代 M2 將延續 M3 及 M4 所使用的碳纖維桶型賽車座椅,使全新 M2 更具跑車氛圍。
雖然 BMW 還未正式公布全新 M2 的詳細資訊,但從多方透露的消息看來,新一代的 M2 承襲了老大哥 M3 及 M4 許多特性,包括引擎動力的部分,以及內裝賽車椅和雙邊雙出的排氣管設計,在在提升了大改 M2 各方面的性能及操駕感。並據外媒推斷,新款 M2 將在 2022 年內正式發表,預計於 2023 年在各地市場上市。
現行 R35 世代的「東瀛戰神」Nissan GT-R,自 2007 年問世至今已經超過 15 個年頭,其間雖然在 2016 年進行過一次小改款,卻仍然擋不住全球車迷最新世代車款的殷殷期盼。而關於新世代 R36 車型的消息,目前也都仍處於眾說紛紜的階段。根據日本媒體報導,R36 世代的 GT-R,有可能會延續現行 R35 的底盤平臺以及動力設定,但是會加入輕油電系統改善排放、油耗以及噪音等環保問題。
報導中指出,R36 GT-R 有可能會依循新世代 Nissan Z(日規稱為 Fairlady Z)的開發模式,也就是以舊世代的底盤平臺為基礎,將內外觀、引擎、懸吊等重要系統重新設計,使之成為一款全新車系。如果這個消息成真,那麼可以預期新世代 GT-R 依舊會延續汽油渦輪引擎的配置,不過目前所採用的 VR38DETT 3.8 升 V6 引擎是否會繼續使用,目前仍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在 2021 年 11 月時,Nissan 就曾表示過車輛設計在 2018 年已經展開,而且 R36 GT-R 必定會使用新平臺來搭配新的電氣化動力單元,而這樣的說法其實與這次日媒傳出的,延續現行底盤平臺的消息相當矛盾,其中的關鍵,其實仍然在於 R36 GT-R 是否會電動化?或是更精確的問,會電動化到什麼地步?
由於在電動化的光譜之中,輕油電(MHEV)與純電動(BEV)可以說是兩個極端。要將一般傳統燃油車改造成輕油電動力並不算困難;但是若要加入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甚至完全轉變成純電動車(BEV),其底盤平臺勢必要經過一定程度的修改與重新設計。這也是為何 R36 GT-R 是否會採用全新平臺的問題,其實完全取決於其需要的電動化程度。
當然,Nissan 也不是完全沒有給出線索。先前 Nissan 設計總監 Alfonso Albaisa 曾經提過,開發團隊始終秉持著「GT-R 要成為同級最快超跑」的目標。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繼續使用純燃油動力是最簡單的選擇,但歐洲日益嚴苛的排放法規,加上品牌對於電氣化車輛的未來方向下,使得未來不太可能會有新世代純燃油 R36 GT-R;相較之下,以純燃油動力為基礎,加入輕油電或是 PHEV 系統,才是比較有可能同時達到「同級最快超跑」以及法規配合的做法。後續 U-CAR 會繼續追蹤,敬請持續鎖定。
台灣本田於 2022 年 5 月 4 日首度在媒體活動中展示新世代 HR-V,一如先前 U-CAR 在相關報導中所提到,新世代 HR-V 共計推出單一動力兩車型的編成設定,分別是 Prestige 與 S+,皆搭載源自 Earth Dream Technology 的 1.5 升自然進氣汽油引擎,根據了解,此一世代導入油電 e:HEV 動力單元的機會並不高,最快也要等到小改款的時機才有機會導入國內市場。
新世代 HR-V 全車系皆將 Honda Sensing 列為標配,包含有與 CR-V 相同的 CMBS 碰撞緩解煞車、FCW 前方碰撞警示、ACC 主動車距調節定速巡航、LSF 低速自動跟車、LKAS 車道維持輔助、RDM 道路偏移抑制、LDW 車道偏移警示、AHB 遠光燈自動切換等功能之外,還新增 LCDN 前車駛離提醒。
台灣本田雖然首度正式亮相新世代 HR-V,第一線經銷通路也早已開始接單受訂,但預售價格仍舊還未公佈,預計上市時間落在 6 月中旬
新世代 HR-V 外觀造型車頭看上去似乎比較方正,但箇中其實有許多細節與線條勾勒,前代 HR-V 最為濃厚的跨界視覺印象,其實在車側與車尾造型處還是可以看出端倪,碩大的水箱護罩則是此次車系編成中,最明顯的視覺辨識所在,入門的 S+車型採用黑色水箱護罩,而頂規 Prestige 車型則是車身同色配置。
車側輪拱與下緣處採用了防刮塑料,展現多功與跨界的調性,而後車門與前代 HR-V 相同,都將車門把手設置在 C 柱上,多少有著設計上的傳承概念;頭尾燈組同樣都是 LED 的配置,車尾燈組則擁有更多辨識特徵,除了尾燈內的 LED 辨識造型之外,串聯左右的貫穿式設計,也符合了現今車壇潮流元素;比較有趣的,是兼顧了便利性,Prestige 車型上標配了感應式電動尾門,並且還搭載有 Walk-Away Close 離開自動關閉的功能 (全車系標配)。
車室空間內最重要的產品優勢,就在於空間靈活運用,台灣本田特別溝通到,HR-V 為了提升空間舒適性,將油箱置於底盤中間,從而能更善用且提供平整空間使用,而後排座椅的膝部空間放大了 35mm,搭配 Ultra Seat 多功能變化座椅,讓 2,610mm 軸距運用更加出色,後排座椅翻摺傾倒後,創造出頗為寬大的平整後廂空間,不過,台灣本田一直鮮少溝通行李廂容積。
在駕駛座艙部分,HR-V 全車系標配有 4.2 吋彩色液晶螢幕,8 吋中控螢幕,車載系統支援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因應 Honda Sensing 的標配,多功能方向盤上滿布按鈕,駕駛人能夠挪動拇指就操作先進主動安全配備,以及相關影音娛樂界面。此外,Prestige 車型標配有換檔撥片,並且支援手機無線充電功能。
在 HR-V 尚未發表前,國內車迷最為關心的應當就是動力系統搭配,新世代 HR-V 只有導入與 Fit 相同的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這具動力單元乃是源自 Earth Dream Technology,並採用 DOHC 取代原先 SOHC 版本,在效能上的提升乃是重點所在,這也是台灣本田先行溝通其每公升 17 公里平均油耗的重點所在。至於油電版本的 e:HEV 動力單元,國內消費者恐怕需要更多耐心來等候了。
2021 年曾經傳出引進消息的 Rezvani Motors (簡稱 Rezvani),雖然目前旗下只有軍規 SUV:Tank,以及六輪驅動的大型貨卡:Hercules 6X6,但是這個 2013 年才在美國加州由美國籍伊朗裔企業家 Ferris Rezvani 所成立的獨立車廠,首發成名之作並不是 SUV 或貨卡,而是一款以「野獸」為名的雙門雙座超級跑車,也就是這次即將發表新世代車型的 Beast!
將以 2023 年式新車於今年 (2022 年) 夏天登場的新世代 Beast,目前原廠並沒有公布太多資訊,只有透露它將會與品牌第一款超級跑車同名,且搭載以碳纖維所製作的輕量化車身,並很可能會沿用招牌的 SideWinder 前開式車門而已。
此外,Rezvani 還證實,新一代 Beast 將採中置引擎設定,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將可輸出超過 1,000 匹 (PS) 的最大馬力,且目前僅需要付出 250 美元 (約新臺幣 7,300 元) 就可下訂
源自 Volvo 的電動子品牌 Polestar 推出 2023 年式 Polestar 2,導入內外觀新色、新款雙色鑽石切削鋁圈,並針對動力系統優化,單馬達車型的續航里程 EPA 測試值提升至 270 英里(約 434 公里),包含雙馬達車型在內的 2 款車型電池容量皆為 78kWh,最大馬力分別為單馬達車型 231 匹、雙馬達車型相較 2022 年式提升 68 匹來到 476 匹。
Polestar 2 首次登場是在 2019 年日內瓦車展,是 Volvo 電動子品牌 Polestar 的首款 Fastback 斜背電動車,以豪華品牌光環,鎖定對手 Tesla Model 3。2023 年式 Polestar 2 外觀部分導入兩款新色,分別為 Jupiter(木星粉金色)、Space(太空金屬黑色),以及增加新款雙色鑽石切削鋁圈 ; 內裝部分新增灰色木紋飾板與淺灰色 Nappa 座椅的配置,並為全景玻璃車頂增加可拆卸的遮陽簾。
除了外在升級,2023 年式 Polestar 2 動力部分也有所提升,針對機械熱泵部分進行溫度優化,在極端氣候環境下,可以維持車輛最佳效能,並更換化學成分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單馬達車型的續航里程提升後,經 EPA 測試,提升至 270 英里(約 434 公里),雙馬達車型則為 260 英里(約 418 公里)。
2 款車型搭載的電池容量皆為 78kWh,可以提供單馬達車型最大馬力 231 匹、雙馬達車型最大馬力 476 匹。售價部分相較 2022 年式小幅增加,分別為 48,400 美元(約合新臺幣 142.8 萬)及 51,900 美元(約合新臺幣 153.2 萬)。
Polestar 公司與英國能源區塊鏈研究公司 Circulor 合作,追蹤電動車電池關鍵原料鈷元素和雲母的來源,透過合作,確保 Polestar 車款採用的電池原料皆符合人道開採方式。除了確保電池原料來源,Polestar 公司對於車用鋁金屬的供應商也不馬虎,選擇採用永續能源的衛星工廠,減少製造車輛時產生的碳足跡。
Škoda 跨入電動化世代代表作 Enyaq iV,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缺乏來自烏克蘭生產的線束而導致停工,經過數周的努力,目前已恢復生產,預計一周產量為 1,000 輛,產能將逐漸增加。
目前Škoda 雖已設法恢復供應基本零部件,但原廠目前對於供應鏈無法做出預測,難保證日後不會再面臨中斷生產。日前Škoda 位於捷克 Mladá Boleslav 主工廠逐漸增加其產能,每天生產多達 370 輛 Enyaq iV 和 Enyaq Coupe iV。
EnyaqiV 於 2021 年發表後,備受車迷們矚目,Enyaq Coupe iV 與 Enyaq 相同,都是沿用 Volkswagen 集團的 MEB 電動車模組化底盤平台,是歐洲唯一一款在德國以外生產的 MEB 車型。Enyaq Coupe iV 是更運動化的跑旅版本,頂規 RS 車型馬力達 295 匹、扭力 46.9 公斤米,而且電池支援 135 kW 快充,只需 36 分鐘即可充滿電量 80%。
Škoda Enyaq iV 尺碼小於 Kodiaq,單馬達架構下頂規 Enyaq iV 80 續航力可達 500 公里,而四驅車型採用雙馬達架構,最頂 RS 版則有 301 匹馬力,零百加速僅需 6.2 秒,最高續航力為 460 公里。而跑旅版的Škoda Enyaq Coupe iV 則因為天生身材優勢,比 Enyaq iV 擁有更低的風阻係數 0.234Cd,續航里程為 545 公里 (依 WLTP 標準)。
隨著當代汽車功能配備日益增多與數位化,加上雲端 OTA 應用普及,許多新車都能透過網路更新,取得最新功能。不過,假如未來需要每月支付訂閱費用,來讓汽車系統保持在最新狀態,甚至,原本傳統選配的硬體功能也需要付費解鎖,車主們是否還能接受呢?
根據外媒對於汽車配備訂閱制的問卷調查,詢問近兩年有意購買新車的消費者意見,其中有 7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願意以訂閱方式來購買配備與功能。92%的消費者認為,硬體類的配備,如空調,加熱座椅等,應在購買新車時,包含在車價內一次付清。尤其是安全方面的配備,買家對於車廠採用月費制更為反感。
身為市場上最為新創的產品,搭載各式酷炫功能的電動車,是否更為適合推動訂閱制的商業模式?根據調查結果,潛在的電動車買主對於付費解鎖馬達性能、釋放電池容量與增加續航力等這類原本就存在於車上的硬體功能,同樣不感興趣。倒是對於訂閱制購買車輛軟體的更新,消費者普遍較能接受,但車主們至多也只願每月額外支付 35 美元的訂閱費用。
消費者對汽車配備訂閱制的接受度不高,主要是因為,額外付費解鎖本身就存在於車內的功能,如同被車廠勒索,造成像是繳交保護費般的不適感。先前 BMW 就曾嘗試以訂閱制的方式,向車主索取 Apple CarPlay 的使用費,不久後,德國車廠便取消了這項政策,顯示現階段想讓消費者習慣這種消費模式,還有一段時間要走。
訂閱制度也並非一無是處。透過軟體更新來解鎖功能,可以允許消費者更細節的選購所需的配備,讓車廠提供更深度的客製化服務,落實有使用,再付費的消費概念。雲端 OTA 線上更新的問世,也讓車主能在未來回購車輛功能,避免買車時一選定終身所造成的遺憾。購車時也不用思考自己到底需要哪些設備,只要在需求出現時,付費訂閱即可,不需要時,也能一鍵取消,減少浪費。
其實訂閱制度,早已在消費市場行之有年,我們早已熟悉的各式串流媒體、電腦軟體等,許多都採用這種商業模式。定期付費換取功能與服務,讓買方與賣方建立並維持長期關係,廠商想要留住消費者,勢必要透過不斷地增強產品性能,才能讓訂閱戶持續掏錢。或許汽車產業引入訂閱制,對人車生活的提升反而是助力,更是品牌在售後市場佈局的革命性演進。
近年來在聯合國的倡議下,「ESG 永續發展」成為企業重要的經營目標。順益集團與桃園市政府攜手,將集團的中壢汽車城升級為「綠能示範廠區」。甫完成綠能建置的順益中壢汽車城綠能示範廠區,是目前臺灣汽車業最先進的綠能示範廠區,2022 年 5 月 3 日,由桃園市鄭文燦市長及順益集團林純姬董事長,共同為順益集團綠能建置示範廠區做啟動儀式。
順益集團中壢汽車城綠能示範廠區的建置,成為臺灣汽車產業第 1 座企業級虛擬電廠。中壢汽車城「綠能示範廠區」具備「自發自用」、「電力調度」、「能源監控」三大應用之虛擬電廠模型,並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儲能蓄電池設備」,並採用聯齊科技實際應用於日本之「能源管理系統」,針對電力生產、儲存和分配做最佳化運用。
尤其是在這兩年因疫情影響,臺灣每個人更能親身感受到商用車運輸的重要性;為讓頭家車主沒有後顧之憂,順益集團並於同日舉辦「2022 年裕益汽車商用車巡迴展」,將來自德國戴姆勒集團,引領世界車輛安全標準的高科技商用車導入臺灣。
現場並展示 Fuso Canter 小型(5 噸)/中型(6.5/7.9/8.55 噸)貨車、Fuso Fighter 大型貨車(10.4~16.3 噸)、Fuso Super Great 重型商用車(21.5~43 噸)、Mercedes-Benz Actros 重型商用車(26~43 噸)、戴姆勒賓士 OC 500 大客車(18.5 噸)等全新六期環保法規之車種,滿足臺灣頭家車主多元化的載運需求;此外順益集團更特地從日本 Fuso 總部運來,Fuso 發表第 1 輛純電動卡車 eCanter(7.5 噸)。
新創公司 ZipCharge 推出新型態共享充電設施 GoHub,每座 GoHub 含多個 ZipCharge Go 車用行動電源,採用模組化設計,概念好比電動車行動電源倉庫 ; 透過低成本及高機動性,利於安裝在不同停車場域,對於需要快速拓展電動車充電設施的國家及地區,將會是全新選擇。
新世代能源車正逐漸改變著你我的用車環境與習慣,電動車與我們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相似度越來越高,例如:能透過軟體更新車輛功能、搭載高密度電池與快速充電等,既然我們出門都會為電子產品準備行動電源,那是不是將來我們也會為電動車準備行動電源呢?
這樣的概念被英國新創公司 ZipCharge 實現了,2021 年 ZipCharge 公司推出名為 ZipCharge Go 的電動車用行動電源,尺寸約為登機箱大小,重量約 23 公斤,目前開發 4 kWh 和 8 kWh 兩種容量規格,充電 30 分鐘,分別可以提供約 32 公里與 64 公里的行駛里程,預計在 2022 年第 4 季量產。
近日 ZipCharge 延續了車用行動電源的概念,推出 GoHub 共享充電設施,模組化設計的 GoHub 中內含 5 至 10 個 ZipCharge Go,不佔用空間的特性讓 GoHub 可以安裝在停車場、人行道邊等地方,針對不同環境可採用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輔助電力來源,GoHub 站點間與 ZipCharge 公司透過網路連線進行大數據分析,依照電動車數量增加區域性擴建。
大家都知道電池經過多次充放電後,效能會降低,GoHub 利用使用後,效能較差的 ZipCharge Go 做電能儲存使用,增加可用性、延續使用電池使用壽命,將大幅降低成本。GoHub 的造價相較於傳動電動車充電樁便宜,模組化設備讓安裝時間也大幅降低 ; 因此若部分地區充電網路佈局較慢,需要趕上電動車數量增加速度時,或許新型態的車用行動電源共享設施將會是新解方。
ZipCharge Go 車用行動電源原先是透過會員用戶訂閱方式租借,若搭配 GoHub 共享充電設施,將可以提供 24 小時站點出租的服務,只需透過手機 APP 事先預訂,即可在 GoHub 站點取用 ZipCharge Go。綁定服務與操作的概念,類似國內超商及車站提供的手機行動電源租借服務,便利簡易的模式將有利於新型態共享充電設施推廣。
汽車行動電源的概念其實在燃油車時代便已存在,但功用主要是提供燃油車電瓶沒電時的緊急救援。隨著交通工具逐漸從燃油車輛轉變為電動車,周邊的車用設備也與時俱進。
對於電動車普及所仰賴的供電系統,目前以固定式充電與換電系統為兩大主流,固定式充電又可區分為 AC 慢充與 DC 快充,然而,充電體系需要政府與民間龐大的資金投入,才能布建一定的充電站點密度。ZipCharge Go 創新的移動式充電服務,可以適時地補足充電站點尚未能涵蓋之處,也提供更具彈性的充電支援。
移動式充電可以在高車次充電需求的都會地區,彌補充電站不足的空窗。譬如賣場或者辦公室、停車場,若有很高的充電需求,就可以適時調整供應,不一定要廣設慢充。
臺灣現階段電動車充電設施仍在成長階段,不論是車廠或民間業者佈建,方便性還不及加油站的隨處可見,期望未來臺灣也能導入電動車用行動電源的產品概念,有望緩解苦於里程焦慮而遲遲不敢下手購買電動車的民眾。
IIHS 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近日公布最新獲選 Top Safety Pick+的車款,由新一代 Subaru BRZ 和 Toyota GR 86 來獲得此殊榮。過往休旅車及房車因整體的設計,以及豐富的安全配備,較有會獲得 Top Safety Pick+進階安全首選的肯定,而這次評選顛覆過去的印象,代表了跑車不只擁有出色的性能,也具備良好的安全配備。
要能獲選 Top Safety Pick +,首先車款的頭燈規格均需達到「良好」或「可接受」的評價才能入圍,而新一代 BRZ 及 GR 86 都配有了 4 種不同的頭燈系統,並且都獲得「良好」的評價。再來需經 IIHS 的 6 項耐撞性的測試,包括前方小面積偏位撞擊測試、前方一般偏位撞擊測試、側撞測試、車頂強度及頭枕防護,只要有其中一項測試被評為 Marginal,就無法獲得 Top Safety Pick +。
而在這 6 項的耐撞評估中,新一代 BRZ 及 GR 86 均達到最高 Good 的評級,在安全配備及耐撞性上都擁有相當好的表現。
綜觀這幾年獲選 Top Safety Pick +的車款,幾乎都是由休旅車及房車來得獎,其中以 Volvo 為 Top Safety Pick +的常客,2022 年共有 13 款車獲選。而過去鮮少會有性能車能得到此殊榮,Subaru 上一代 BRZ 在 2015 年時也僅獲得 Top Safety Pick,Toyota 86 系列更是從未獲得過安全評選的肯定,而這次新一代 BRZ 及 GR 86 獲得了 Top Safety Pick +進階安全首選,也為性能車樹立了新的安全里程碑。
據 U-CAR 所掌握的消息,BRZ 2022 年式已停止接單,若現在下訂為 2023 年式,將於 2023 年到港。2023 年式建議售價雙車型皆漲 10 萬元,分別為手排新臺幣 162.8 萬、自排新臺幣 166.8 萬,目前為經銷商第一線傳出的資訊,正式消息仍需待 Subaru 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公佈。
至於 BRZ 的雙胞胎兄弟 GR 86 則預計會在國內第 3 季登場,並依之前的消息傳出,將可能參加「2022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若以時間點推估,最有可能參與場次將是 6 月 24-26 日第 2 站賽事,屆時將有機會目睹 GR 86 在國內登場。
Volkswagen Commercial Vehicles 福斯商旅 5 月份針對 Caddy Maxi、T6.1 Caravelle 全車系、T6.1 Multivan 全車系、Crafter Van 全車系以及 Caddy Cargo 等 5 款車型推出購車優惠,方案「2022 好禮成雙」適用期間從 2022 年 5 月起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止,各車款低利率分期以及加購保固如下圖表格。
適用車型 | 優惠內容 |
Caddy Maxi | 《2022 好禮成雙》 100 萬 36 期低利率 優惠加購第五年全方位防護型保固 |
T6.1 Caravelle 全車系 |
《2022 好禮成雙》 100 萬 36 期低利率分期 贈送第五年全方位防護型保固 |
T6.1 Multivan 全車系 |
《2022 好禮成雙》 100 萬 40 期低利率分期 贈送第五年全方位防護型保固 |
Crafter Van 全車系 |
《2022 好禮成雙》 100 萬 36 期低利率 優惠加購第五年全方位防護型保固 |
Caddy Cargo | 60 萬 36 期低利率 優惠加購第五年全方位防護型保固 |
第五年全方位防護型保固適用第 5 至 6 年期間,自車齡 49 - 60 個月或 49 - 72 個月 ( 依購買方案為準 ) ,享與原廠相同品質的延長保固服務。
保固期間如因原廠製造、組裝或零件品質發生瑕疵時,就瑕疵部份提供免費維修服務;倘無法修護時,則免費更換瑕疵零件。範圍包含引擎、變速箱、空調系統等 14 項。
儘管成功創造許多話題,且在兩年的任期內、於 2021 年交出一張年銷 6,182 輛新車的亮眼成績單,並讓 Aston Martin 與 Mercedes-AMG 創造了更為緊密的關係,但是據傳因管理風格較為「穩健」、導致許多資深人員離開,所以 Aston Martin 今日 (5/4) 宣布,已聘請 Ferrari 前執行長 Amedeo Felisa 來接任 Tobias Moers 的職務,7 月 1 日正式生效。
現年 76 歲的 Amedeo Felisa,2021 年 5 月曾被中國一汽集團與美國 Silk EV 所合資的 Silk-FAW 公司聘請為執行董事長兼特別顧問,負責制定公司未來的全球戰略,且將紅旗 S 系列打造成頂級超跑品牌,並於 2008 年至 2016 年間擔任 Ferrari 的執行長,更早之前則是在 Alfa Romeo 負責產品的開發,
此外,Ferrari 前工程師 Roberto Fedeli,也將和 Amedeo Felisa 同時上任,這位 2006 年至 2014 年間負責 Ferrari 技術開發、催生了品牌第一款油電超級跑車 LaFerrari 的工程師,將會成為 Aston Martin 的首席技術長。
Aston Martin 還說到,Amedeo Felisa 將專注在實現公司永續經營的目標、穩定團隊和財務目標和電氣化,且將領導一個新的組織結構,通過提升內部人才的方式來擴大技術團隊,並將在未來的幾週內對外宣布。
彷彿就像是希臘神話裡,總是忠實地伴隨海神波賽頓 (Poseidon) 出征的黃金戰車一樣,擁有 630 匹 (CV) 最大馬力、即將帶領 Maserati 重返賽道的 MC20,靜的時候不但能立刻撫平愛琴海的大浪,給予駕駛和乘客、舒適且寧靜的行路質感,動起來還可以輕易地在岸邊掀起滔天巨浪,以強悍且直接的性能表現、回擊對手的無理挑釁!
儘管 2021 年 10 月 19 日、MC20 在臺首度正式現身的當下,我們便已被它的線條與造型深深吸引,但是與這輛身披 Giallo Genio 專屬車色外衣之 MC20 在戶外的重逢,你才更能體會為什麼 MC20 可以在 2020 年初全球首演後,馬上在 2021 年席捲包括:德國紅點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EPDA 歐洲產品設計獎 「Product Design of the Year」,以及第 36 屆法國 Festival Automobile International「Most beautiful supercar of 2021」的全球汽車設計大獎。
因為在自然光的照耀下,以 Maserati Corse (Maserati 賽車部門) 的縮寫:「MC」,加上原廠發表年份:2020 年之「20」為名的 MC20,不僅能夠更自豪地展現新世代 Maserati 的家族設計語彙,大方秀出全新 LED 頭燈組與水箱護罩的設計,由特殊耐熱材質所打造的後擋風罩散熱孔上,還以現代主義的手法、重新詮釋了「三叉戟」,且試駕車並選配有加入了三叉戟意象、全新開發的「Birdcage」鑽石切割輪圈,完整地呼應了廠徽的設計。
而且 MC20 上那雙令人驚豔的蝶翼式側掀車門,不只可讓車輛整體的造型更加美觀,開啟高度 1,903mm、開啟寬度 679mm 的設計,結合由義大利賽車工作室 Dallara 所製造、門檻既低又薄的單體式碳纖維座艙後,還能大幅提升進出車室的便利性。
此外,雖然在 MC20 的車身上,看不見任何唐突的主動式空氣力學套件,但是為了提供強大的下壓力,Maserati 不但為它進行了超過 2,000 小時的風洞測試,以及 1,000 次以上的 CFD 流體力學模擬,還在兼顧撞風散熱效應與穩定性的考量下,調校出 0.38Cd 的風阻係數,並大量將空氣導入車身兩側的導流孔道與平整式的車底,像 F1 賽車一樣、利用地面效應進來穩定 MC20 的動態操控表現,將藝術美感和機械美感巧妙地融合。
輕輕拉起由鍛造碳纖維所製造的蝶翼式側掀車門、緩緩地跌坐進可提供 10 向電動調整功能 (6 向坐姿、4 向腰靠) 的 GT 跑車座椅後,MC20 極具戰鬥氛圍且完全駕駛人導向設計的座艙空間裡,放眼所及幾乎都是由消光碳纖維、黑色麂皮和頂級皮革所構成。
MC20 駕駛人前方的碳纖維/皮革三幅式多功能競技方向盤上,下方不但多了引擎啟動/熄火按鈕及獨立的彈射起步按鈕 (需切換至 CORSA 模式),中央盤輻還有音量控制、語音控制、定速巡航、定速巡航車速控制,以及可抬升 40mm 車高之車頭抬升系統 (選配) 的控制鍵,後方則配備了兩片 Maserati 經典的大型固定式碳纖維換檔撥片 (選配、標配為鋁質撥片)。
方向盤前方的 10.25 吋高解析度數位儀表板,不僅可隨著駕駛模式的切換、改變顯示的資訊與方式,儀表板左右兩側的顯示資訊,還可藉由方向機柱上兩根撥桿前方的按鈕來進行切換。
視線從儀表板移到中控臺後,則可見到尺寸同為 10.25 吋的觸控式資訊整合系統,並搭載了最新的 Maserati Intelligent Assistant (MIA) 智能多媒體系統,除了可用來監控與設定車輛的模式,還可提供倒車顯影、空調設定等功能,並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及 Android Auto,且標配手機無線充電功能,車內頂篷上方則有能為駕駛人帶來完整後方視野的電子後視鏡。
與漂浮式中控台完全隔開、採用消光碳纖維製作的中央鞍座區塊,前方為可供手機進行無線充電的區域,中央鑲著醒目的全新設計駕駛模式控制鈕,駕駛人可旋轉選定 GT (道路模式)、SPORT (運動模式),以及支援彈射起步的 CORSA (賽道模式)、WET (濕滑路面模式) 或 ESC-Off 模式,控制鈕中央的懸吊按鈕則可手動調整避震器的阻尼強度 (不亮燈:一般、白燈:中等,紅燈則為高強度);後方則為 D (自排模式) /M (手排模式) 與 R (倒車檔) 的按鈕,以及窗戶啟閉按鍵、車門鎖、MFS 多功能旋鈕 (操作音響與多媒體系統) 和中央扶手與置杯架的位置,空間分配非常清晰、各項操作上也很快就能上手。
迫不及待地按下方向盤左下方的引擎啟動按鈕、喚醒 MC20 的動力核心:Nettuno (海王星) 引擎後,這具由 Maserati Innovation Lab 創新實驗室及 Via Delle Nazioni 工作室聯手設計、導入許多 F1 賽車頂尖技術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不但馬上會低沉地回應你一聲渾厚的聲浪,由於導入了雙火星塞系統與 F1 賽車的預燃燒室 (Pre-Chamber) 設計,以及供油壓力高達 350bar 的雙點火系統 (Twin Injection System),可達到 TJI (Turbulent Jet Ignitio) 紊流噴射點火效應,所以即使排氣量只有 3,000c.c.,但是搭配 8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後,卻能夠在引擎轉速 7,500 轉時、爆發 630 匹 (CV) 的最大馬力,且可在引擎轉速 3,000~5,500 轉、穩定輸出 74.4 公斤米之最大扭力,除了可在 2.9 秒完成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的加速外,由靜止衝刺到時速 200 公里也僅需 8.8 秒,還擁有超過時速 325 公里的極速表現。
而且為了對應 MC20 強大的輸出動力,並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和循跡表現,Maserati 的工程師們還會它設計了虛擬轉向軸,並搭配有防傾桿與前/後雙 A 臂懸吊的設計,臺灣導入車型並標配了 ELSD 電子限滑差速器,以及前 6/後 4 活塞的 Brembo 高性能煞車卡鉗搭配碳纖維陶瓷煞車碟盤。
然而,實際上路後,你不但馬上就會沉溺在 MC20 直接且飽滿的輸出之中,且發自內心地佩服它那可兼顧行路舒適性與敏銳指向性的操控表現,還會對 MC20 所呈現的舒適空間感、車內的寧靜度,以及線性的制動表現感到驚艷不已,因為 GT 模式下的 MC20,懸吊設定非常舒適、動力輸出非常輕快,駕駛人還可以享有開闊的視野,以及紮實的組裝與車體,無形之中就能讓你對它的動態表現深具信心。
此外,雖然車底還是偶爾會傳來一些輪胎捲起地面碎石的細微敲擊聲,但是與其它中置引擎布局的超級跑車相比,MC20 不但真的可以讓你好好地享受車上的音響系統 (也難怪試駕車會選配擁有 12 支喇叭的 Sonus Faber 頂級音響系統),大幅延伸駕著它 GT 壯遊的距離。
而且就像天候、浪況多變的愛琴海一樣,一但將波賽頓黃金戰車的駕駛模式控制鈕、切換到 SPORT 與更激進的 CORSA 模式,且改以手排模式操駕後,MC20 馬上便會回應你的要求、給你較硬的懸吊,以及更快的輸出反應與渾厚排氣聲浪,讓你能夠馬上從優雅的 GT 姿態、回歸成那個血統純正的超級跑車,只需設定好入、出彎角度,就可以放心地駕駛它朝著彎頂點切進去,享受中置後驅 (MR) 車款獨有的中性轉向調性,一氣呵成且非常受控。
比較遺憾的是,由於時間場地無法配合,所以這次我們無緣在賽道上徹底解除 MC20 的封印,不過、即使只是在山路上以較快的速度行駛,你也依然能夠在過彎的時候、體會到虛擬轉向軸正在幫你儘可能地加大輪胎接觸面積,並誘惑著你不斷想要加快過彎的速度、探索它那深不見底的極限;因此試駕後我相信,MC20 不僅絕對夠格撐起百年 Maserati 的未來,也一定擁有帶著三叉戟廠徽重返榮耀的實力!
Hyundai 性能子品牌 N Performance 開山始祖 i30 N 於 2017 年正式發表後,以韓系性能鋼砲之姿吸引不少車友矚目,2022 年 5 月 2 日 Hyundai 宣布推出 i30 N Drive-N Limited Edition(包含四門斜背車型),限量 800 輛,其中 620 輛於歐洲市場販售、另外 180 輛保留給澳洲市場。
目前這批限量特仕版已於 4 月底開始生產,並未針對底盤做改變,標配動力稍微提升,最大馬力可達 276 匹,i30 N Drive-N Limited Edition 提供五門掀背與四門斜背兩種車型,並有珍珠黑與珍珠白兩種全新車色,搭配 19 吋深古銅色鋁圈,值得注意的是,這批特仕版兩側葉子板上具有專屬 Drive-N 徽章,上面還標上 Hyundai 位於德國紐柏林測試中心的 GPS 坐標,開發 i30 N 過程中最重要的地點,以此徽章象徵其身分。
i30 N Drive-N Limited Edition 標配 Performance Package,也同樣支援 NGS 模式(20 秒超增壓以提升 7%扭力輸出)、NPS 技術(掌握最佳換檔時機)、NTS 技術(激烈操駕時依 G 值等資訊主動換最適合檔位)等,其中通過使用 N Grin Shift 按鈕,汽車將在 20 秒內獲得額外 9.8 匹馬力的提升。
在內裝部分,可以看到特仕版內充滿了紅色元素,換上了紅色安全帶、方向盤上 NGS 模式按鍵、排檔桿、手煞車縫線均是紅色,方向盤由 Alcantara 麂皮全部包覆,運動化座椅則由皮革與 Alcantara 交織而成,因其限量 800 輛,原廠在中控台下方都附上了 800 的徽章強調其身分。
順利地推出品牌第一款超級 SUV:DBX 後,Aston Martin 不但已在 2021 年時,交出一張年銷 6,182 輛新車、較 2020 年增加 82%的亮眼成績單,且來勢洶洶地在 2022 年的第一季、接連發表 DBX 的性能版:DBX707 及 V12 Vantage,Aston Martin Lagonda 執行長 Tobias Moers 還計畫在接下來的 3 年內,透過增加車款定制比例與電氣化的方式,實現追上 Ferrari 年銷破萬的近程目標。
Tobias Moers 日前接受國外媒體訪問時表示:他剛加入 Aston Martin 時,公司是以製造為核心,而不是以工程為主導,他認為這在超豪華品牌中是很瘋狂的,因為在年銷較小的品牌中,公司需要的是靈活性和敏捷性。
Aston Martin 表示,自從 2020 年、Tobias Moers 加入後,定制訂單的比例已經從總銷售金額的 6%上升到 50%,雖然仍低於 Ferrari 的 55%,但是這樣的改變,其實就已經讓這個英國豪華跑車品牌的獲利大幅成長。 此外,Aston Martin 還透露,未來像 Valkyrie 這樣需要昂貴開發費用的大型計畫將不會再發生,而是會有更多利潤較高的定制車款。
至於電氣化的規劃部份,剛在 2022 年世界地球日 (4/25) 公布品牌最新綠能計畫:Racing. Green.的 Aston Martin 則是表示,他們將仰賴其股東 Mercedes-Benz 的既有油電及純電基礎,於 2025 年推出品牌首款純電動車 (現行 DB11 或 Vantage 的後繼車款),並在 2030 年全面轉型為純電品牌。
Mazda 以新後驅平臺搭配直列 6 缸引擎開發 CX-60 休旅車,接下來還會採用相同組合推出 3 款休旅新車。然而在 2017 年東京車展上曾出現過的 Vision Coupé概念車,卻可能是這場休旅熱潮中的受害者。這款概念車展示了新世代魂動設計美學,並影響了包括 MX-30 電動車、新世代 Mazda 3 以及 CX-60 等車款。但其量產版本,卻遲遲沒有後續消息,現在看來希望又更渺茫了些。
Vision Coupé首次亮相是在 2017 年舉辦的東京車展上,延續 2015 年 RX Vision 概念車的腳步,將「少即是多」的概念孕育成熟。Mazda 的確並沒有正式公開表明 Vision Coupé有量產計畫,但從車格定位到造型輪廓等各方面,都讓人聯想到這是下一代 Mazda 6 的雛形。預計要成為 BMW 5 Series 的對手,採用後驅平臺和直 6 引擎。
而現在新後驅平臺和直 6 引擎的搭配已經打造出 CX-60 這款休旅新車,但這也意味著 Mazda 產品策略傾向拓展休旅市場。歐洲 Mazda 產品開發主管 Joachim Kunz 先前便表示,休旅熱潮仍在持續延燒,對 Mazda 來說更是如此,銷售量需要依靠休旅車的大力支撐。
Kunz 進一步透露:「下一代 Mazda 6 或者是大型雙門跑車能夠採用前置引擎後輪驅動搭配 6 缸引擎當然很好,我們也希望這麼做,但目前這個時間點來說,銷售休旅車更加重要。」這番言論也替大改款 Mazda 6 的出現時間打上問號。
現在後驅平臺以及 6 缸引擎組合除了催生出 CX-60 之外,緊隨其後會推出的新車基本上也已經確定,那就是搭載轉子引擎的增程版 MX-30,以及 CX-60 的 7 人座版本 CX-80。另外,CX-70 與 CX-90 也在醞釀當中。換句話說,Mazda 新世代休旅軍團正蓄勢待發,其他重要性較次的車系也只能暫時讓路。
市場引頸期盼的商用三輪智慧電車-宏佳騰 Ai-2 Gather 於 2022 年3月底陸續交車,除了受外送族群的喜愛,也獲得國際大廠台灣松下 Panasonic 的青睞,4 月 28 日於台灣松下廠區舉辦 32 輛宏佳騰智慧電車 Ai-2 Gather 交車儀式外,協助企業實踐 ESG。
交車儀式由台灣松下電器董事長洪裕鈞、台灣松下銷售董事長林淵傳與宏佳騰董事長鍾杰霖共同舉行;台灣松下銷售服務本部長洪聰明、宏佳騰董事長特助鍾亞成與沐特國際董事長蔡斯傑等貴賓均到場見證同賀。
台灣松下銷售董事長林淵傳表示,公司長期以來致力提供同仁最便捷安全的交通工具,採用 Gogoro Network 換電能源系統的宏佳騰商用三輪智慧電車 Ai-2 Gather,不但滿足 Panasonic 重視同仁騎乘安全與產品運送過程具備安全保障的需求,更是公司重視 ESG 永續趨勢、節能減碳的營運理念下,善盡企業責任改善地球環境、實踐運具電動化的最佳選擇。未來車輛將做為維修同仁運送產品維修料材工具使用,使運輸移動更環保、更安全且更具效率。
宏佳騰董事長鍾杰霖表示,Ai-2 Gather 是提供物流人員兼具安全、同時降低職業傷害的最佳選擇。Ai-2 Gather 採用全新開發的齒輪直驅傳動系統、三點一面、三輪設定的方式,兼具騎乘靈活性及載貨穩定度,並標配實用的倒車鍵與倒車警示燈,讓車輛從停車格中移出更加安全且輕鬆。同時,搭配兩大省力設計-駐車拉桿與高度 73.5 公分的後貨架空間,可大幅度減少工作人員職業災害,未來也希望成為外送商用市場最堅強的後盾。
不僅車款吸睛,回饋消費者也同樣用心,隨著即將到來的 5 月母親節,宏佳騰舉辦「暖馨獻Ai 來店寵愛活動帶來溫馨獻禮,即日起至 5 月 8 日,凡至宏佳騰全臺智慧門市賞車,即可獲得價值近百元的知名醫美品牌「寵愛之名面膜乙份」。試乘任一車款還可再抽電影限量授權商品組;宏佳騰也同步推出線上活動,完成指定任務更有機會免費將價值近千元的寵愛之名保養品帶回家。
針對想購買 Ai-2 Gather 系列車款的消費者,宏佳騰也持續加碼預購即享限量 1 萬元優惠,並可選擇綁定 319 元雙電池自由省月租費或適合商業用的高用量自由省系列,現在購車還享有全車系指定信用卡最高 30 期零利率優惠目前全臺宏佳騰智慧門市陸續開放試乘服務,要讓消費者完整體驗 Ai-2 Gather 獨步市場的全新騎乘體驗。
不僅如此,迎接溫馨 5 月到來,宏佳騰智慧電車亦推出一系列購車好禮優惠活動。消費者購買頂規標配的 Ai-1 Ultra ABS 車款,即贈送總價值超過 4,000 元的品牌風格安全帽與輕量化鋁合金腳踏墊。入手綠牌智慧電車 Ai-4 Ever,即享總價值近 2,000 元貼心三好禮。而購買搭載效能更強大 CROXERA 6 智慧儀表系統的 Ai-1 Sport +、以及 Ai-1 Sport/ABS、Ai-1 Comfort+、Ai-3 Comfort 系列車款,再加碼贈送總價值逾 3,000 元的品牌三好禮;用滿滿回饋獻上最極致貼心的誠摯祝福。全車系購車還可搭配 23,300 元起的政府補助(以 6 月底即將截止的台北市振興加碼加上環保署汰購補助為例)。
此外,持續與企業共創節能減碳的優質生活環境,宏佳騰與台塑企業攜手合作推出企業員工專屬全車系優惠,5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凡台塑員工購買宏佳騰智慧電車,即可享有總價值最高 51,300 元以上購車優惠(以臺北市振興加碼及政府補助汰購 Ai-1 Ultra ABS 27,300 元,加上台塑企業員工汰購補助 16,000 元與宏佳騰提供台塑員工購車優惠最高 4,000 元與 Ai-1 Ultra ABS 購車贈品價值 4,000 元以上計算),不僅可同享門市購車專屬購車禮,亦可搭配刷卡最高 30 期零利率優惠,最新活動與相關優惠資訊,再隨時關注宏佳騰官方公告。
Volkswagen 集團宣佈旗下品牌加入 F1 戰局的消息,Audi 與 Porsche 將於 2026 年參戰 F1 錦標賽。目前 Audi 與 McLaren F1 車隊協商,有望買下 McLaren F1 車隊甚至是併購其公司 ; Porsche 則與 Red Bull 車隊討論在未來提供賽車引擎技術,亦或者加入車隊,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Volkswagen 集團執行長 Herbert Diess 日前在訪談中提到,汽車市場逐漸走向電動化,賽車活動也面臨節能減碳壓力,但 F1 仍是全世界賽車迷關注的焦點,因此具備電動車發展實力的 Audi 與 Porsche 兩個品牌,都將加入 2026 年的 F1 錦標賽。
F1 賽車(Formula 1)是國際汽車聯盟(FIA)舉辦最高等級的賽車比賽 ; 2021 年底國際汽車聯盟宣佈,2026 年起,針對賽車動力將做出改變,一半的動力來源將改用馬達,並改採合成燃料,有效降低車隊參賽成本,也改變 1950 年 F1 開幕以來的賽車傳統。
McLaren Racing 來自英國,成立於 1963 年,是現役 F1 車隊中,參賽歷史僅次於 Ferrari 的車隊,也是 F1 最成功的車隊之一。先前釋出的消息指出,目前 Audi 正野心勃勃,積極與 McLaren Racing 協商,希望在未來買下 McLaren Racing,甚至併購整個公司,但據傳目前雙方仍在研議之中,但對這個歷史悠久的車隊將是相當大的變革。
Red Bull Racing (紅牛車隊) 則是奧地利紅牛公司旗下的 F1 車隊,2005 年首次出賽,也是目前 F1 中知名度頗高的車隊。2019 至 2021 年間的賽季,Red Bull Racing 的賽車引擎技術是由 Honda 提供,Volkswagen 集團宣佈 Porsche 將加入 F1 賽事後,已與 Red Bull Racing 接洽,希望未來能夠如 Honda 一樣為車隊提供引擎技術,亦或者加入其車隊,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讓 Porsche 融合 F1 的賽車精神,延續賽車靈魂的傳統。
Audi 與 Porsche 基於 Volkswagen 集團積極推行產品電動化的基礎,分別推出 e-tron、e-tron GT 及 Taycan 等電動車款,未來兩個品牌投入 F1 賽事,預計可搭上 2026 年起的賽車動力新規範,有望將低碳引擎與電動車技術應用於賽車開發,提升品牌環保永續的形象。
累計僅有 19 個工作天的 4 月份,在往昔銷售節奏上,4 月份也多半是比較持平的時機點,不過,近兩年受到疫情嚴峻的影響,加上晶片荒與航運節奏等因素,各大品牌在交車量上的表現,一直無法持之以恆的穩定輸出,也是各大品牌最為重要的課題。
2022 年 4 月份台灣新車總市場累計領牌數為 35,254 輛,不僅與 2021 年 4 月份相比僅達 93%,衰退幅度為 7 個百分點,與 2022 年 3 月份對照,也有著超過 1 成的下滑幅度,僅達 89.4%的成績,不少國產品牌受到晶片與缺料等影響,直接反應在領牌數字上,少部分則是在新款座駕到港的帶動下,繳出大幅成長的成績,也連帶影響市場排名及佈局。
缺晶片的影響持續發燒與進行中,每個品牌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波及,頗有風水輪流轉的概念,這當然也直接在總市場排行名次上帶來改變,在 2022 年第二季受到晶片與缺料影響的 Ford,產能已經逐步回穩,4 月份已 2,432 輛領牌成績站上第 2 名,而台灣本田則是因為缺晶片的關係,4 月份直接跌出 5 名之外,後續台灣本田也將推出新世代 HR-V,是否能夠解決晶片荒困擾,成為重大關鍵之一。
豪華品牌國內市場龍頭的 Mercedes-Benz,受到原廠產能的影響,2022 年的總市場排名一直起起伏伏,4 月份新車到港數量的關係,總計繳出 1,918 輛領牌數,排名雖然較 3 月份上升一位來到第 6 名,但 BMW 在到港數量的基礎下,領牌數一舉來到 2,165 輛之譜,爬升到總市場第 3 名,也成為豪華品牌在 4 月銷售表現中最搶眼的。
2022 年 4 月總市場銷售 Top 10 | ||
排名 | 車款 | 單月銷售量 |
1 | Toyota Corolla Cross | 3,446 |
2 | Toyota Corolla Altis | 1,728 |
3 | Toyota RAV4 | 1,432 |
4 | CMC Veryca | 1,399 |
5 | Ford Kuga | 1,260 |
6 | Nissan Kicks | 1,073 |
7 | Ford Focus | 992 |
8 | Toyota Town Ace | 916 |
9 | Lexus NX | 781 |
10 | Honda CR-V | 778 |
2022 年 4 月 廠牌別排行 (國產+進口) | |||||
名次 | 品牌 | 銷售量 | 上月 比 (%) |
去年 比 (%) |
市占 率 (%) |
1 | 和泰豐田 Toyota |
10,869 | 93.8 | 100.0 | 30.8 |
2 | 台灣福特 Ford |
2,432 | 87.3 | 99.6 | 6.9 |
3 | 汎德 BMW |
2,165 | 248.0 | 134.6 | 6.1 |
4 | 裕隆日產 Nissan |
2,129 | 94.1 | 78.3 | 6.0 |
5 | 中華汽車 CMC |
1,929 | 91.1 | 101.6 | 5.5 |
6 | 台灣賓士 M-Benz |
1,918 | 107.5 | 91.5 | 5.4 |
總市場 | 35,254 | 89.4 | 93.0 | 100.0 |
國產休旅與商用車市場,最大的競爭舞臺自然是中型 SUV 級距,4 月份戰情有著不小轉折,Ford Kuga 回復產能之餘,也透露過 5 月份將會價格調漲的訊息,在第一線也進行了一波銷售衝刺,全月份 Kuga 累計領牌數達 1,260 輛,而 5 月份全車系調漲 1 萬,同步也推出相關促銷優惠來吸引消費者,是否能夠再次寫下新猷值得期待。
台灣本田銷售主力的 Honda CR-V 車系,因為晶片荒的影響,領牌數字幾乎可以說是直接砍半,4 月份僅繳出 778 輛的領牌成績,與 3 月份相比下滑幅度超過 60%,與 2021 年同期相比則是衰退 40%以上,根據了解,晶片缺的狀況很可能還會延燒到 5 月份。Honda 另一款 SUV 戰力的 HR-V 車系,在 3 月份已經完成了最後出清,台灣本田預計 5 月 4 日會首度正式展演新世代,但正式發表則應當是落在 5 月底 6 月初的時間,因此實際銷售表現有待 6 月份的銷售報告才能得知了。
南陽實業也同樣受到缺晶片的影響,其商用市場戰力的 Porter 車系,4 月份累計領牌成績為 462 輛,南陽實業表示 Porter 大舉缺車,訂單仍有 1,000 輛區額;Hyundai 國產小型 SUV 的 Venue,同樣也是近年來南陽實業的一大利器,但 4 月份僅繳出 92 輛的領牌成績,是受到晶片荒影響最大的車系,缺車訂單超過 1,000 台。此外,Tucson L 的缺車訂單將近有 2,000 輛之多。
2022 年 4 月 國產休旅車/商用車 Top 10 | ||||||||||||||
名次 | 車款 | 銷量 | 銷售組成 | |||||||||||
1 | Toyota Corolla Cross | 3,446 |
|
|||||||||||
2 | CMC Veryca | 1,399 | ||||||||||||
3 | Ford Kuga | 1,260 |
|
|||||||||||
4 | Nissan Kicks 1.5 | 1,073 | ||||||||||||
5 | Toyota Town Ace | 916 | ||||||||||||
6 | Honda CR-V 1.5 | 778 | ||||||||||||
7 | Mitsubishi Delica | 743 | ||||||||||||
8 | Toyota Sienta 1.5/1.8 | 653 |
|
|||||||||||
9 | CMC Zinger 2.4 | 530 |
|
|||||||||||
10 | Hyundai Porter | 462 | ||||||||||||
其他車款 (以下排序不代表名次) | ||||||||||||||
DFSK 穩發 | 0 | |||||||||||||
DFSK 金穩發 | ||||||||||||||
DFSK 大穩發 | ||||||||||||||
Hyundai Venue | 92 | |||||||||||||
Hyundai Tucson | 424 |
|
||||||||||||
Honda HR-V 1.8 | 0 | |||||||||||||
Luxgen U6 | ||||||||||||||
Luxgen URX | 94 | |||||||||||||
Mitsubishi Outlander 2.4 | 183 | |||||||||||||
Nissan X-Trail | 182 |
|
福特六和在 4 月底時正式公布 22.5 年式 Focus 車系,配備上並沒有大幅度更動,只有在頂規車型中增列數位儀表配置,並且調漲 1.9 萬,其餘車系成員則單純調漲 1 萬,而在漲價前的一波衝刺,累計繳出了 992 輛的領牌數,未能破千輛大關較為可惜;根據了解,小改款版本國內上市時機不會太快,因此如何維持既有世代銷售量能值得持續觀察。
台灣本田受到晶片荒影響所致,4 月份銷售成績大受影響,新世代 Fit 車系領牌數也同樣大幅下滑,全月共計 448 輛的領牌成績,單月下滑幅度將近 60%;值得持續觀察的是新世代 Fit 油電車型的銷售佔比,從原先將近 70%的比例,到 4 月份 54%的佔比,對於後續台灣本田在銷售策略上的設定,會有著些許的影響及調整。
2022 年 4 月 國產轎車 Top 10 | ||||||||||||||||||||
名次 | 車款 | 銷量 | 銷售組成 | |||||||||||||||||
1 | Toyota Corolla Altis 1.8 | 1,728 |
|
|||||||||||||||||
2 | Toyota Yaris 1.5 | 1,057 | ||||||||||||||||||
3 | Ford Focus 1.5 | 992 |
|
|||||||||||||||||
4 | Toyota Vios 1.5 | 584 | ||||||||||||||||||
5 | Nissan Sentra 1.6 | 538 | ||||||||||||||||||
6 | Honda Fit 1.5 | 448 |
|
|||||||||||||||||
7 | Mitsubishi Colt Plus 1.5 | 371 | ||||||||||||||||||
8 | Nissan Tiida 1.6 | 287 | ||||||||||||||||||
9 | Mitsubishi Grand Lancer 1.8 | 53 | ||||||||||||||||||
銷售報告轎車數據,涵蓋轎車、掀背車、旅行車、轎跑車與敞篷車等車型 |
進口車款除晶片影響的產能之外,受到航運影響也較為嚴重,在 2021 年下半年開始,國內進口車市場就有著大幅震盪,嚴重影響市佔比率,2022 年 4 月份進口總市場累計為 15,270 輛,單月下滑不到 4%,與 2021 年同期相比則有著超過 10%之多,不過 4 月份的佔有率從 3 月份的 40%提昇來到 43.3%,推估如此的震盪仍會持續好些時間。
除了 Toyota 挾著 RAV4 的強勢銷售,以及其餘車系在各級距的表現,持續穩居進口總市場第 1 名之外,市場前五名之中以豪華品牌居多,BMW 在 4 月份大量車口數到港,因此在 4 月份繳出搶眼的 2,165 輛領牌成績,搶上了第 2 名的排名。
Mercedes-Benz 與 Lexus 之間的競爭則持續激烈進行中,Lexus 在 NX、RX 以及 UX 等車系的發威之下,一直在銷售端有著穩健成績,4 月份也繳出 1,631 輛領牌數,雖然比 Mercedes-Benz 的 1,918 輛少了些許,但在年度累計成績中則是以 7,383 輛的成績緊追其後,後續戰情預計也仍舊會激烈維持。
2022 年 4 月 廠牌別排行 (進口) | |||||
名次 | 品牌 | 銷售量 | 上月比 (%) | 去年比 (%) | 市占率 (%) |
1 | Toyota | 2,485 | 98.7 | 57.2 | 16.3 |
2 | BMW | 2,165 | 248.0 | 134.6 | 14.2 |
3 | Mercedes-Benz | 1,918 | 107.5 | 91.5 | 12.6 |
4 | Lexus | 1,631 | 74.9 | 95.8 | 10.7 |
5 | Mazda | 1,080 | 64.4 | 83.6 | 7.1 |
6 | Volvo | 786 | 103.1 | 97.5 | 5.1 |
總市場 | 15,270 | 96.7 | 84.8 | 43.3 |
一般進口休旅
受到船運到港時間影響,進口市場的交車領牌數字起起伏伏,不過 Toyota RAV4 並不讓人意外的持續領航獨走,4 月份累計交車數量來到 1,432 輛,大幅度領先其餘競爭對手;Subaru 在 2021 年底時於國內發表的小改款 Forester,在 4 月份繳出出色成績單的 645 輛。
準確來說,許多市場上競爭力強勢的進口 SUV,4 月份的領牌數可以看出,逐步展現了應有實力,但相信還是受制於產能與航運因素,因為一般進口休旅市場排名第 4 名開始,就已經落到了 300 輛以內;在一般進口休旅市場中另一款值得觀察的,就是已經停產的 Honda Odyssey,目前就只是逐步消化之前的國內訂單,後續是否會有產品取代其戰力地位,相信是不少國內消費者所關注的。
一般進口轎車
作為 Kia 現行國內銷售重點代表之一的 Picanto,在 4 月份隨著到港數量的增加,也繳出了 316 輛的領牌成績,一舉擺脫前幾個月的低靡,站上一般進口轎車市場的第 1 名。雖然中大型轎車市場持續萎靡,但 Toyota Camry 在國內市場仍舊有著穩定銷售表現,雖然 4 月份被 Picanto 擠下冠軍寶座,但 253 輛的領牌成績,仍舊是許多競爭對手難以望其項背的。
2022 年 4 月 進口一般品牌 | ||||||
名次 | 轎車車款 | 銷量 | 名次 | 休旅車款 | 銷量 | |
1 | Kia Picanto | 316 | 1 | Toyota RAV4 | 1,432 | |
2 | Toyota Camry | 253 | 2 | Subaru Forester | 645 | |
3 | Toyota Corolla Sport | 203 | 3 | Mazda CX-5 | 577 | |
4 | Mazda Mazda3 | 178 | 4 | Volkswagen Tiguan | 227 | |
5 | Suzuki Swift | 159 | 5 | Škoda Kamiq | 200 | |
6 | Volkswagen Golf | 122 | 6 | Škoda Kodiaq | 178 | |
7 | Škoda Scala | 50 | 6 | Suzuki Carry | 178 | |
8 | Mazda Mazda6 | 44 | 7 | Toyota Hilux | 167 | |
9 | Škoda Octavia | 31 | 8 | Honda Odyssey | 166 | |
9 | Toyota Prius PHV | 31 | 9 | Mazda CX-30 | 142 | |
其他轎車 | 其他休旅車 | |||||
Kia Stinger | 26 | Kia K2500 | 129 | |||
Volkswagen Polo | 23 | Volkswagen Caddy | 126 | |||
Suzuki Ignis | 21 | Toyota C-HR | 117 | |||
轎車數據涵蓋: 轎車、掀背車、旅行車 轎跑車與敞篷車等車型 |
休旅車數據涵蓋: 運動休旅、廂式休旅 與貨卡車等車型 *包含電動車型 |
豪華進口休旅
Lexus 麾下 NX 車系 4 月份繳出 781 輛的成績,成為 Lexus 品牌銷售主力之外,也成為豪華休旅第 1 名,其中 NX 200 共計銷售出 679 輛,銷售佔比高達 87%。Mercedes-Benz 休旅銷售主力的 GLC,繼 3 月份的高檔演出後,4 月份維持到港數量與交車量能,繳出 562 輛居於豪華休旅市場第 2 名。同級距的 BMW X3 也不惶多讓,雖然名次居後的第 3 名,但也繳出 503 輛而緊追在後。
豪華進口轎車
Mercedes-Benz 轎車在 4 月份有著不錯的斬獲,雖然沒有強勢領牌數字,但 E-Class 260 輛、C-Class 209 輛、以及 S-Class 的 139 輛,在豪華進口市場較低靡的狀態下,還是分別獲得不錯的名次;但比較可惜的,也在於 C-Class 及 S-Class 分別是 2021 年登場的新世代,受到產能影響,鮮少能夠將產品力轉化成實際單月領牌成績,較長的交車等待期,對消費者還是會有著不小的意願影響。
BMW 在 4 月份受惠於大量到港的關係,因此品牌總成績一舉超越 Mercedes-Benz 與 Lexus,這一點直接反應在休旅戰力上,也符合市場主要潮流走勢,轎車市場部分則僅有 5 Series 突破 200 輛的領牌數字,3 Series 與 2 Series 則分別繳出 153 輛以及 117 輛。
2022 年 4 月 進口豪華品牌 | ||||||
名次 | 轎車車款 | 銷量 | 名次 | 休旅車款 | 銷量 | |
1 | Mercedes-Benz E-Class | 260 | 1 | Lexus NX | 781 | |
2 | BMW 5 Series | 209 | 2 | Mercedes-Benz GLC | 562 | |
3 | Mercedes-Benz C-Class | 204 | 3 | BMW X3 | 503 | |
4 | Audi A1/A3 | 159 | 4 | Lexus RX | 313 | |
5 | Lexus ES | 157 | 5 | BMW X4 | 301 | |
6 | BMW 3 Series | 153 | 6 | Volvo XC40* | 278 | |
7 | Mercedes-Benz S-Class | 139 | 7 | Volvo XC60 | 271 | |
8 | BMW 2 Series | 117 | 8 |
Lexus UX* |
230 | |
9 | Mercedes CLA | 98 | 9 | Mercedes-Benz GLE | 228 | |
10 | Volvo S60/V60 | 86 | 10 | BMW X6 | 217 | |
其他轎車 | 其他休旅車 | |||||
Mercedes-Benz A-Class | 85 | BMW X5 | 132 | |||
Lexus IS | 75 | Mercedes-Benz GLA | 121 | |||
BMW 1 Series | 59 | Audi Q3 | 108 | |||
轎車數據涵蓋: 轎車、掀背車、旅行車 轎跑車與敞篷車等車型 |
休旅車數據涵蓋: 運動休旅、廂式休旅 與貨卡車等車型 *包含電動車型 |
Tesla 在 4 月份並未有領牌數字出現,而電動車市場第 1 名則是由正式開始交車的 BMW iX 車系,以累計 57 輛的領牌成績奪下,其中頂規的 iX xDrive50 旗艦版僅有 5 輛,而 xDrive40 旗艦版則達 52 輛之多。第 2 名則同樣也是首度開始交車的 Hyundai Ioniq 5,累計領牌數字為 39 輛,雙馬達四驅版本的 Ioniq EV500 Performance 累計 9 輛。
Porsche Taycan 車系緊追在 Hyundai Ioniq 5 車系之後,其中 Taycan 領牌數為 31 輛,如果將 Cross Turismo 車型的 6 輛加入,則是累計 37 輛之譜,如此成績主要還是受制於原廠產能的因素;Volvo 積極往電能方向推展,不過目前主要仍是以 PHEV 動力為主,而唯一純電的 XC40 Recharge,在 4 月份雖然沒有 3 月份的 60 輛來得搶眼,但也還是穩定的繳出 30 輛的成績。
2022 年 4 月電動車銷售 | ||
排名 | 車款 | 單月銷售量 |
1 | BMW iX | 57 |
2 | Hyundai loniq 5 | 39 |
3 | Porsche Taycan | 31 |
4 | Volvo XC40 Recharge | 30 |
5 | Audi e-tron Sportback | 15 |
6 | Hyundai Kona Electric | 11 |
7 | Lexus UX300e | 10 |
8 | Audi e-tron GT | 9 |
9 | Audi e-tron | 7 |
10 | Porsche Taycan Cross Turismo | 6 |
10 | CMC e-Veryca | 5 |
12 | Audi RS e-tron GT | 5 |
13 | Jaguar I-Pace | 4 |
13 | Nissan Leaf | 0 |
13 | Mercedes-Benz EQS | 0 |
13 | Honda e | 0 |
13 | Mini Cooper SE | 0 |
13 | Tesla Model 3 | 0 |
13 | Tesla Model X | 0 |
13 | Tesla Model S | 0 |
2022 年 4 月的稀有車市場,銷售成績最吸睛的、依舊是幾款熱賣的超級 SUV,不僅 Aston Martin 有 4 輛 DBX 掛牌,Bentley 與 Mercedes-Maybach 也分別交付了 3 輛 Bentayga (2 輛 V8 與 1 輛 Speed) 與 3 輛 GLS600,不過,數據上最搶眼的,仍是首創此級距且銷量始終不墜的 Lamborghini Urus (13 輛)。
此外,3 雄鼎立的高性能超跑級距中,雖然本月沒有新車現蹤,但是 Ferrari 還是交出了 2 輛 F8、2 輛 Portofino M 和 1 輛 812 GTS,而 Lamborghini 則是多了 1 輛 Huracan EVO 及 1 輛限量的 Aventador SVJ ,至於 McLaren 則是交出 1 輛 GT、1 輛 720S、1 輛 765LT Spider,以及 1 輛身價上億的開放式上空超跑 Elva。
2022 年 4 月 稀有車種銷售表 | ||
廠牌 | 車款 | 銷量 (輛) |
Alfa Romeo | Giulia AWD | 1 |
Stelvio Veloce Ti | 1 | |
Aston Martin | Vantage | 1 |
DB11 V8 | 1 | |
DBX | 4 | |
Audi | S3 Sportback quattro | 1 |
RS Q3 quattro / Sportback quattro | 1 / 2 | |
RS4 Avant quattro | 4 | |
RS6 Avant quattro | 1 | |
TT 45 / S / RS | 4 / 6 / 7 | |
Bentley | Flying Spur / V8 | 3 / 3 |
Continental GT V8 / Speed convertible | 10 / 1 | |
Bentayga V8 / Speed | 2 / 1 | |
BMW | M135i xDrive Hatch | 3 |
M235i Gran Coupé | 4 | |
M240i Coupé | 5 | |
M340i / Touring / M3 Competition | 1 / 12 / 5 | |
M440i / M4 / M4 Competition | 13 / 3 / 6 | |
M550i / M5 | 3 / 5 | |
M850 GC / M8 GC | 1 / 1 | |
X3 M40i / X3 M | 20 / 1 | |
X4 M40i | 39 | |
X6 M | 1 | |
X7 M50i | 2 | |
BMW i | i8 Roadster | 2 |
Chevrolet | Camaro | 1 |
Dodge | Challenger GT / SXT Plus 3.6 / SRT Demon | 1 / 1 / 1 |
Charger GT | 1 | |
Ferrari | F8 Tributo / Spider | 1 / 1 |
Portofino M | 2 | |
812 GTS | 1 | |
Fiat | 595 / Abarth 595 Monster Yamaha | 5 / 1 |
500X | 1 | |
Ford | Mustang 2.3 | 2 |
Honda | Civic / Sport Touring / Type R / LE | 1 / 2 / 3 / 1 |
Accord Hybrid | 1 | |
Jaguar | F-Type 2.0 RWD / Convertible S 5.0 | 3 / 2 |
Jeep | Wrangler / Rubicon 392 / Sport S / Unlimited | 7 / 2 / 1 / 2 |
Grand Cherokee 3.7 4WD HB | 1 | |
Gladiator Mojave | 1 | |
Lamborghini | Urus | 13 |
Huracan EVO | 1 | |
Aventador SVJ | 1 | |
Lexus | LC500h | 1 |
Lotus | Exige Sport 390 / Sport 350 / Cup 430 / Cup 260 | 1 / 1 / 1 / 1 |
Maserati | Ghibli GT / GranSport | 1 / 1 |
Quattroporte S Q4 | 2 | |
Levante GT / S / Modena | 13 / 1 / 5 | |
Mercedes-AMG | A 35 / 45 S | 5 / 2 |
CLA 35 / 45 / 45 S | 18 / 5 / 1 | |
C 43 / Coupé | 17 / 1 | |
C 63 S / C63 S Coupé | 7 / 2 | |
CLS 53 | 5 | |
E43 | 7 | |
E53 | 11 | |
E63 S/ 63 S Estate | 4 / 4 | |
S63 / S63 Coupé AMG | 1 / 1 | |
G 63 | 18 | |
GLA 35 / 45 S | 3 / 2 | |
GLB 35 | 7 | |
GLC 43 / 43 Coupé | 13 / 6 | |
GLC 63 | 1 | |
GLE 43 / 43 Coupe | 1 / 7 | |
GLE 53 / 53 Coupe | 6 / 80 | |
GLE 63 S | 1 | |
GT S / 43 4Matic+ | 1 / 14 | |
Mercedes-Maybach | S580 | 2 |
GLS600 | 3 | |
McLaren | GT | 1 |
720 S Coupe / 765LT Spider | 1 / 2 | |
Elva | 1 | |
Nissan | 370Z | 1 |
Peugeot | RCZ | 1 |
Porsche | 718 Boxster GTS / Spyder | 4 / 3 |
718 Cayman / T / GTS / GT4 | 11 / 1 / 1 / 2 | |
Boxster 2.0 | 5 | |
911 | 24 | |
911 Turbo / Turbo S | 1 / 2 | |
911 GT3 | 3 | |
Renault | Twingo GT | 1 |
Rolls-Royce | Ghost | 1 |
Toyota | GR Yaris | 37 |
Supra 2.0T / 3.0 | 1 / 26 |
環顧全球從 2020 年開始的諸多波動,疫情、戰爭等持續帶來諸多動盪,而這對於汽車市場也有著嚴重影響,包含了晶片荒、缺料、航運量能不足等,從而每個月每個月在各品牌、各個車系中都會出現端倪,國內市場也從往昔上市即開始交車的慣例,到如今消費者需要更進一步了解交車等待期多久,對有意購車的消費者而言,都是需要時間去習慣的。
最重要的,就是單月份的銷售成績,已經比較不能代表產品銷售實力,而是要從年度累計數量來判讀,以目前台灣市場 1 到 4 月份的累計成績來看,總市場累計達 139,598 輛,相比 2021 年前 4 個月的累計,達成率僅 87.5%,也就是下滑超過 12 個百分點,後續各大品牌如何兼顧市場潮流與法規需求,持續推出新作來吸引消費者關注,都將會是年度汽車市場銷售的重點戲碼所在。
2022 年 4 月 累計銷售排行 (國產+進口) | |||||
名 次 |
品牌 | 銷售量 | 去年 比 (%) |
市占 率 (%) |
與領先差 |
1 | 和泰豐田 Toyota |
42,883 | 92.7 | 30.7 | |
2 | 台灣本田 Honda |
9,512 | 100.3 | 6.8 | 33,371 |
3 | 裕隆日產 Nissan |
8,659 | 77.1 | 6.2 | 34,224 |
4 | 台灣福特 Ford |
8,404 | 81.9 | 6.0 | 34,479 |
5 | 台灣賓士 M-Benz |
8,323 | 79.6 | 6.0 | 34,560 |
6 | 中華汽車 CMC |
7,773 | 90.8 | 5.6 | 35,110 |
總市場 | 139,598 | 87.5 | 100.0 |
2022 年 4 月 累計銷售排行 (進口) | |||||
名次 | 品牌 | 銷售量 | 去年比 (%) | 市占率 (%) | 與領先差 |
1 | Toyota | 11,226 | 76.1 | 19.0 | |
2 | M-Benz | 8,323 | 79.6 | 14.1 | 2,903 |
3 | Lexus | 7,383 | 93.0 | 12.5 | 3,843 |
4 | BMW | 5,690 | 91.6 | 9.6 | 5,536 |
5 | Mazda | 5,079 | 90.3 | 8.6 | 6,147 |
6 | Volkswagen | 2,978 | 86.8 | 5.0 | 8,248 |
總市場 | 59,053 | 82.8 | 42.3 |
儘管目前 Mercedes-AMG 只有非常神祕地在其官方社群媒體上,預告將在 2022 年的 5 月 5 日、與搖滾樂團「黑眼豆豆」的主唱兼團長 Will.I.Am,共同發表一輛名為「Will.I.AMG」的概念雙門跑車,但從目前原廠已經公布的車頭與車側之照片和預告影片來看,這款概念跑車不但將擁有類似 G-Class 的車頭設計、長車頭/短車尾的純正 GT 跑車外型,還會搭配開門方式與 Rolls-Royce 雙門車款相同的前開式車門。
與為了紀念已故設計師 Virgil Abloh、Mercedes-Maybach 所推出的 Project Maybach 概念車一樣,Mercedes-AMG 與 Will.I.Am 打造 Will.I.AMG 也有其公益目的,係為了資助市中心學校的工程費用,好讓年輕人可以在裡面習得更好的專門技術。
不過,目前 Mercedes-AMG 與 Will.I.Am 都沒有透露「Will.I.AMG」將搭載哪一套動力系統,所以想一睹「Will.I.AMG」廬山真面目的車迷,請期待屆時我們所帶來的完整報導。
BMW 7 Series 首款純電旗艦轎車 i7 ,除了後座有足足 31 吋,解析度達 8K 的影院級螢幕之外,還可選配 Bowers & Wilkins Diamond 環繞音響系統,而且為了配得上如此頂級的配備,BMW 集團還合作兩屆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得主 Hans Zimmer,為 i7 打造獨特的影音世界。
號稱「世界上第一輛全電動豪華轎車」,BMW i7 在聲音部分一點也不馬虎,不但透過創造「整體性的聲音世界」,設計獨特的駕駛體驗,還與 Hans Zimmer 合作打造 i7 專屬的音頻提示聲,透過 My Modes 選單,就可單獨選擇駕駛聲音體驗,在不同模式下環繞各自獨特的音效,駕駛回饋聲音的強度、頻率,則是取決於油門深淺和駕駛情況,其中在 Expressive、Relax 模式中,燈光搭配螢幕上的圖形變化,兩者交互作動會較活潑。
被選為「本世紀在世天才」的 Hans Zimmer,1995 年憑《獅子王》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也是電影《全面啟動》、《星際效應》的配樂者,2022 又因電影《沙丘》再得奧斯卡獎。
如果駕駛過程中完全不想聽到音景,則可切換至 Efficient 模式,i7 車室加強了隔音效果,驅動單元配有降噪技術,同時底盤前部、輪胎均含有噪音吸收泡沫;在 Efficient 模式下,能體驗幾乎無聲的駕駛過程,而在 Sport 模式下,聲音效果會明顯加大,可呼應 i7 超過 600 匹馬力、75.8 公斤米扭力的強大輸出。
BMW 集團設計主管 Domagoj Dukec 表示:此次 BMW IconicSounds Electric 創新技術,將使 i7 成為嶄新駕駛體驗的先驅。
由日本 Toyota、三井住友汽車保險以及豐田金融服務株式會社共同成立的車輛訂閱制公司 Kinto,近日正式公佈了日規 Toyota bZ4X 的租賃方式細節。以定價 600 萬日元的頂規 Z 版前驅車型為例,首次申請須支付 77 萬日元(約新臺幣 17.5 萬元)的申請費,其後每月使用費再納入政府補貼後約為 8.8 萬日元(約新臺幣 2 萬元),並在第 5 年後逐年遞減直至最高訂閱年限 10 年。
從 Kinto 公布的資料看來,Z 版本前驅 bZ4X 在首四年的每月使用費原本為 107,800 日元(約新臺幣 2.4 萬元),但是由於日本政府提供的國家補助以及地方市政補助,因此每月使用費降為 88,220 日元(約新臺幣 2 萬元),以 10 年租賃合約完全走完做計算,總支付金額在扣除政府補助後約為 870 萬日元(約新臺幣 197 萬元)。
雖然總支付金額的 870 萬日元,與定價 600 萬日元有不少落差,不過實際上包括車輛註冊費、稅、保險、車檢、保養維修、維修代步車、車輛耗材等,都不需再額外出錢,等於幾乎不用再額外負擔任何售後問題;此外,Kinto 的租賃方案中也保證了車輛的電池健康度,在十年合約中至少保持 70%以上的水準,並且會讓車輛軟體保持在最新版本。
日規 bZ4X 預計會在 2022 年 5 月 12 日中午展開訂閱申請,首批限額 3,000 輛。除了車輛標配之外,消費者亦可加價選配各類內外觀部件,例如升級 20 吋鋁圈、特殊色塗裝、尾翼、全景天窗、太陽能充電系統以及內裝配色等。值得一提的是,日規 bZ4X 已經將全套 TSS 列為標配,包含了 PCS 前方預警、LDA 車道偏移警示、LTA 車道置中、全速域 RCC 自動跟車定速、AHS 自動頭燈等重要系統以及 BSM 盲點偵測。
轉型電動車復活的 Hummer 車系獲得高度矚目,有著經典元素和強悍性能,更透過獨特「Crab Walk」蟹行功能讓越野實力進化。Hummer 蟹行功能其實就是角度可達 10 度的四輪獨立轉向,而根據 Hyundai 在美國所提出的專利申請,這家韓國車廠似乎正在開發轉向角度可達 90 度的四輪獨立轉向功能,真正實現水平橫移,甚至是原地旋轉掉頭也絲毫沒有問題。
GMC 替 Hummer 裝上的 Crab Walk 功能,可以在車身維持相同方向的前提下,進行水平移動,雖然移動方向與角度受到四輪轉向 10 度的限制,但是在一些艱困地形或狹窄地區時,就顯得格外實用。而 Hyundai 這套專利基本概念上並無不同,但是四輪可轉向角度大幅提高到 90 度,能夠達到與車身垂直的程度。
因此理論上若採用此項專利技術,車輛將可以進行「水平」移動,另外也可以做到原地旋轉、接近 0 回轉半徑掉頭等操作。透過四輪角度不同組合,車輛幾乎可以實現各種獨特的移動方式,大大增加可操作性以及靈活度。
這份多達 21 頁的專利申請內容都在討論系統如何作用,但並沒有涉及實際技術面的細節。因此可以預料的是,Hyundai 申請此專利並非已經開發出類似技術並即將量產化,更像是保護一個設計概念。即使電動化後,可以透過四組電動馬達組成四輪傳動系統,而且還不需要使用傳動軸,大幅提高設計彈性。但想做到四輪獨立轉動達 90 度,車體、懸吊等硬體結構都需要重新開發,而這絕非易事。
為了即將舉行的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與 Bulldog Racing 合作打造,新款 Mini John Cooper Works 已於最近幾週,在法國南部馬賽附近的普羅旺斯賽道上,完成了擴展賽道測試計劃。
在紐柏林舉行的 24 小時耐力賽,被認為是對車手與機器的終極耐力測試,睽違了 10 年,Mini 與 Bulldog Racing 合作一同打造 JCW 戰車將重返賽事。
長期致力於開發 BMW 和 Mini 系列產品,BMW 集團底盤工程師 Patrick Häussler 駕駛約馬力 306 匹的 Mini,於 BMW 集團 Miramas 場地測試,廣泛收集於底盤與動力系統的耐力數據。該車基礎車型為 Mini John Cooper Works,配備該車系最強版本的 4 缸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達 306 匹,最大扭力為 45.8 公斤米。
除此之外,這輛 Made in Nürburg 的 Mini JCW 特別選用 1960 年代賽車經典配色,為了因應賽事除了安裝防滾籠,底盤改成可調運動化懸吊與 M Performance 的煞車系統、油箱加大至 100 公升。Bulldog Racing 將在接下來的幾週內持續進行開發,第一場比賽將於 2022 年 5 月 6 日至 8 日,參與位於紐柏的 ADAC 24 小時預選賽。
全新配置 Tesla Model S 與 Model X 將在 2022 年 5 月 3 日起快閃現身臺灣北中南體驗中心,其中搭載三馬達全輪驅動系統、最大馬力輸出達 1,020 匹、0-100 公里加速僅需 2.6 秒的 Model X Plaid 將首度現身於臺中與高雄 Tesla Center 體驗中心。據 Tesla 臺灣官網顯示,目前 Model S 與 Model X 全車系都跟其他車系一樣,3,000 元即可下訂單。
Model S 與 Model X 配備全新 Yoke 方向盤,並且取消了撥桿,均還配備 17 吋 2,200 x 1,300 高解析度觸控螢幕,同時電腦最高運算速度可達 10 teraflops,提供媲美當今最新電玩主機的車內劇院與遊戲饗宴。除此之外,時尚簡約的空間設計均標準配備三區域溫度控制、前排通風座椅、HEPA 過濾系統、22 組揚聲器、960 瓦音響系統及「主動道路噪音降噪」功能。
Tesla Model S 與 Model X 提供雙車型,性能旗艦 Plaid 採三馬達輸出 1,020 匹,Model S Plaid 車重達到 2,162 公斤,0-100 公里加速卻是驚人的 2.1 秒,極速達到 322 公里,但有國外車主在網路上透露,實際上時速被限制在 262 公里,加入賽道模式才能將最高速度提升至 278 公里,需要進行軟體更新才能達到官網公布的 322 公里。
Model X Plaid 的續航里程 536 公里,相較 Long Range 版本明顯少了一些。其車重來到 2,455 公斤,但 0-100 公里加速 2.4 秒,Model X Plaid 版本最大的特色為採三馬達全輪驅動,極速可達 262 公里。
Model S 自 2022 年 5 月 3 日起至 5 月 27 日, 將在新北新莊體驗中心登場亮相;而 Model X Plaid 則將現身臺中與高雄,目前兩款車型皆採官網預購制,詳細車款資訊可參考 Tesla 臺灣官方網站。
中國版 Toyota bZ4X 即將上市,如今也以線上發表會形式與消費者見過面,外觀與其他各國版本相同,2022 年 4 月 28 日,中國版 Toyota bZ4X 一汽豐田與廣汽豐田同步預售,綜合補貼後價格區間約在人民幣 22-30 萬元(折合臺幣約 99 萬至 134.4 萬元)。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 bZ4X 除了車型名稱不同外,在外觀、內飾、動力等方面配置基本一致。
中國版 Toyota bZ4X 可選配太陽能充電板車頂,據官方數據,有太陽能充電車頂的 bZ4X,一年可增加約 1,750 公里的續航里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版 bZ4X 在車輛保固方面實行 3 年或 10 萬公里整車保修(以先到者為準), 10 年或 20 萬公里 (以先到者為準)電池容量 70%保固,與日規、歐規版本提供的電池容量保固相同。
中國版 Toyota bZ4X 車室鋪陳與其他國家市場無特別差異,機艙層疊式的儀表,還有受消費者矚目的異形方向盤,中國市場同樣也有,但並非標配,詳細搭載的車輛價格,需等上市才可知。中國豐田也十分積極將 OMG(One Motion Grip)駕控套裝導入中國市場,而中國版本同樣也導入了遠端自動停車功能,可使用 APP 遙控停車。
官方資料指出,中國市場為確保冬天實際續航里程,除了座椅加熱、方向盤加熱,還有前排座椅腳下紅外遙感供暖系統。
根據官方資料指出,中國市場會提供前驅及四驅兩種版本,前驅車型採用 150kW 電動馬達,0~100km/h 加速為 7.5 秒;四驅車型配置前後各一的 80kW 馬達,0~100km/h 加速縮短至 6.9 秒。目前原廠公布最大續航里程,根據 CLTC 標準,新車約為 615 公里;四驅車型續航力 560 公里。中國市場兩種版本均採用 72.8kWh 鋰電池,據了解,是採用寧德時代的電池電芯組。相較於其他國家,歐規及日規 bZ4X 均採用容量為 71.4 kWh 鋰電池;美規 AWD 四驅版本的電池容量才增至 72.8 kWh 。
而在車輛保固方面,中國版 bZ4X 實行 3 年或 10 萬公里整車保修(以先到者為準),還有 10 年或 20 萬公里的免費基礎保養。
在國內市場部份,除了 Toyota bZ4X 偽裝測試車在 2021 年 12 月首度被 U-CAR 網友捕獲外,在 Toyota 臺灣總代理和泰汽車 2022 年初公佈的新車導入計畫中,和泰汽車也已宣布 bZ4X 將在 5 月 17 日發表上市,接下來就等和泰汽車正式宣布 bZ4X 的產品編成與車型售價。
感謝各方的關心與支持,U-POWER 團隊一直努力進行封測,以讓系統與服務更為完備。現在,按照計劃,U-POWER 將在 4 月 30 日起開始試營運,邀請各方好友一起來加入測試,協助我們找出系統以及服務上不足的地方。
U-POWER 的服務是以 App 進行,請參加試營運的朋友,在 App Store 搜尋 U-POWER 下載 App,之後,請依 App 說明,以手機號碼或是 E-Mail 加入會員後,請先點選左下角頭像進入個人資料頁面,再按右上角 6 角螺帽進行信用卡的付款設定以及發票設定後,便可以使用 U-POWER 的服務。
當您到 U-POWER 的站點之後,請先按下您所要使用充電槍的按鍵,以 App 掃描螢幕上的 QR Code,便可以進行充電。當充電完成後,您僅需要按壓按鍵 2 次,便可以停止充電。將充電槍插回到,便可以繼續您的里程。
由於 Android 平臺上架流程影響,目前 U-POWER APP 僅先在 iOS 平臺的 App Store 上架,使用 Android 平臺的使用者請耐心等候,待 Google Play 上架後,再會再行公告,邀請各方繼續使用。
除會員登入使用 App 外,使用者亦可選擇直接往前充電,或是以手機掃瞄充電樁上的 QR Code,開啟瀏灠器後,依網頁填入信用卡資料後,以訪客的方式啟用充電。
在 4 月 30 日試營運時 U-POWER 將先行開放臺北內湖行忠站、屏東恆春站以及臺東鐵花站,供 CCS1 以及 CCS2 的車主進行充電。原訂參與試營運的臺南裕農站,正在與臺電電網連接的最後工程階段,待完工後亦將加入服務行列。
由於試營運是要對現有系統的強度及運作流程進行測試,因此試營運期間均依正式價格進行收費,亦即會員以每度 9 元方式收費。而待系統穩定之後,U-POWER 將再進行回饋,以感謝各方朋友的參與。而若以訪客方式參與的朋友,由於無法登錄您的使用記錄,因此收費將比照會員價每度 9 元收取,待正式營運後將調回每度 10 元。
U-POWER 一向以提供最快最好的充電服務自許,渴望聽到大家的回應,在試營運期間若有任何問題,歡迎大家撥打 0809-0809-81 客服專線與我們連絡 ( 試營運期間下班時間請留言 ) ,或是透過 Line OA:@u-powertw 告訴我們您的想法,我們將盡速為您解決。
繼 2021 年洛杉磯車展發表了 EV9 純電 SUV 概念車後,Kia 預計 Concept EV9 於 2022 年內正式亮相,並確認將在 2023 年歐洲率先上市。儘管目前 Kia 原廠尚未正式公布 EV9 量產版本的規格,但仍可藉由先前發表的概念車 Concept EV9,推測量產版本可能的規格。Concept EV9 採用了與 EV6 一樣的 Electric-Global Modular Platform ( E-GMP )電動模組化平臺來打造,透過雙馬達的設置最大馬力可達 320 匹,並擁有 300 英里 ( 約 480 公里 ) 的最大續航力。
在外觀設計部分,Concept EV9 頭燈組採用隱藏式矩陣設計,在未開啟時會隱藏於車頭當中,另外,在除去了水箱護罩後不但可以減輕重量,更能進一步降低風阻、帶來更佳的空力表現。位於傳統引擎蓋後端的導風通道,原廠特意加入了太陽能板,為 Concept EV9 提供更多的電能供給。
車側方面,車門採用了對開式的設計,並搭配簡單的幾何線條設計,使 Concept EV9 更具肌肉感的輪廓,尤其在前後輪拱的外突造型,增添了整輛車的霸氣感。尾燈為垂直與直角的設計、搭配粗黑橫條的後保險桿,形塑現代而沈穩的車尾輪廓。
內裝部分,Concept EV9 使用簡約但極具科技感的樣貌,內裝飾板使用了類似石頭雕刻的元素,增添了新的內飾氛圍。搭配 27 吋的數位螢幕,並有環境攝影及資訊娛樂中心等功能,方向盤採用了可收合式設計。另外,原廠讓 Concept EV9 的玻璃比例放大,搭配全景式天窗,提升與車外空間連結、也帶來更佳的行駛視野。輔助系統部分,包括半自動駕駛輔助及實境導航等系統。
Concept EV9 透過雙馬達的設置,最大馬力可達 320 匹,而在高階的版本預計將有 576 匹的動力輸出。最大續航力約可達到 300 英里 ( 約 480 公里 ) ,且支援 350kw 的超高速充電,僅需 20 至 30 分鐘即可將電量從 10%充至 80%。
由於 Kia 隸屬 Hyundai 集團,使 Concept EV9 與 Hyundai 的 Seven Concept 將使用共用的平臺來打造,雙方在外觀及動力系統上將會有許多相似之處。而在中大型 SUV 電動車市場中,包括了僅在中國販售的 Volkswagen ID.6,以及豪華品牌的 Cadillac Lyriq、Mercedes-Benz EQS、BMW iX,和 Lexus 未命名的大型 crossover。隨著 Concept EV9 與 Seven Concept 將加入戰局後,中大型 SUV 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將會愈顯激烈。
Kia 的 Concept EV9 與 Hyundai 的 Seven Concept 為中大型 SUV 的設定級距,尺碼接近於現行 Telluride 與 Palisade;兩款車都是針對北美開發的大型 SUV 產品,而 Seven Concept 與 Concept EV9 可以說是大型 SUV 轉型電動化的成果。在電動化新作品推出後,原本大型 SUV 後續產品線是否會重新整併,將是觀察的重點。 畢竟大型車不先加速電動化,日後肯定過不了越來越嚴苛的環保法規。
依據 EV-volumes 的估計,2022 年第一季全球電動車銷售成長了 120%;而在全球電動車銷量中,主要市場集中在中國,並在 2021 年繳出了 291 萬輛的成績,佔全球電動車銷售 60%以上。而根據英國調查公司 ( LMC Automotiv ) 預測中指出,2022 年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將比 2021 年增加 5 成,達到約 700 萬輛,若解決車用零組件短缺對全球車廠造成的衝擊,電動車銷售量將再創新高。
根據 2022 年第一季的銷售數據,Tesla 交出了 31 萬輛亮眼的成績,與 2021 年第一季相比增長了 68%,與 2020 年第一季相比更增長了 250%;以此銷售的預估來看,至 2022 年底 Tesla 有望交出超過 160 萬輛的銷量成績,甚至上看至 200 萬的車輛,要知道 Tesla 2021 年也只有大約 93 萬輛的銷售數字,到時將會有雙倍的成長幅度。
過去 Tesla 以 Model 3 為銷售主力,佔 Tesla 全球的銷量一半以上,Model 3 也是 2022 年 Q1 德國、法國等國家最暢銷的電動車。而未來此局勢可能會有變化,以 2022 年第一季的數據來看,Model Y 在許多國家都擁有出色的銷量表現,其中在挪威為最暢銷的電動車,在奧地利則是第 2 暢銷;而在中國的電動車市場中,Model Y 也進入到 2022 年 2 月 Top 10 的名單。
在 Model Y 在德國柏林投產的情況下,未來 Model Y 的銷售有望逐步的成長,成為 Tesla 全球銷售的主戰力之一。
以目前全球電動車的趨勢來看,Tesla 2022 年絕對能提升品牌銷售輛與全球銷售排行名次;以 2021 年 Audi 共交出了 168 萬的數字來看,Tesla 將有非常大的機會擠下部分車廠,出現在全球車輛銷售前幾名的榜單上。目前 Tesla 有美國加州、中國上海及德國柏林 3 大超級工廠,如果能解決晶片短缺和疫情的問題,勢必能使 Tesla 繳出更亮眼的數字,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電動車廠。
面對 Tesla 崛起,傳統車廠也絕非坐以待斃,不只 Audi、Mercedes-Benz、BMW 與 Porsche 等歐洲傳統豪華品牌積極拓展電動車產品線,Ford 與 GM 等美系大廠也在原有利基產品轉型電動化,不僅如此,日系車廠 Toyota 與 Honda 近期也都宣示龐大的電動車投資計畫,加上韓系車廠 Hyundai 與 Kia 更是憑藉 Ioniq 5 與 EV6 的推出,展現在電動車發展超越對手的高度企圖心。或許,Tesla 成長勢不可逆,但全球車廠在電動車的競爭勝負,尚言之過早。
於 2022 年 4 月初亮相的美規 Honda HR-V,乃是一款以 Civic 底盤為基礎開發的中型跨界 SUV,與國內熟知的歐亞規 HR-V 相比,無論在尺碼或是外型上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區別,因此雖然兩者車系名稱相同,但的確是全然不同的兩種車款。
根據日媒最新消息,這款放大版的美規 HR-V,有可能會在 2022 年 10 月,以「ZR-V」之名導入日本,而且日本 Honda 早在 2020 年 10 月就向日本專利局註冊了 ZR-V 的車系名稱。美規 HR-V 導入日本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猜測,就是要力抗 Toyota 在 2020 年發表的 Corolla Cross!
綜觀目前 Honda 的 SUV 產品線,由於 CR-V 在第五代車型問世後,車身尺碼已經放大不少,也因此在目前歐亞規的 HR-V 以及 CR-V 之間的確存在戰力空缺。與此同時,Toyota 則是針對中型以及中小型跨界 SUV 級距,分別推出了 Corolla Cross 以及 Yaris Cross 滿足市場需求。對比 Honda 目前僅有 HR-V 作為對抗,難免顯得勢單力薄,也更顯得導入這款以 Civic 為基礎開發的美規 HR-V 的重要性。
事實上,除了日本有可能會導入美規 HR-V 之外,先前就有傳出歐洲也會在 2023 年引入美規 HR-V 的消息。由此看來,美規 HR-V 的地位,也很有可能從單一市場車型演變成全球戰略車款。甚至未來導入亞太市場也不無可能。後續 U-CAR 會繼續追蹤 ZR-V 的後續消息,敬請持續鎖定。
來自印度的汽車品牌 Tata,所屬集團 Tata Passenger Electric Mobility ( TPEM ) 日前發表了全新的電動概念車 Avinya,以最新 Gen 3 的平臺來打造,並預計將於 2025 年上市。Avinya 這個名字代表「創新」,源自梵語,強調擁有巨大的空間及舒適性,並配備新的技術及軟體;在續航力部分,TPEM 表示能在 30 分鐘的快速充電中,提供至少 500 公里的續航里程。
Avinya 概念車採用最新 Gen 3 的平臺來打造,結合了 SUV 和 MPV 的寬敞及功能性,並強調擁有更大更靈活車室空間;TPEM 表示 Avinya 概念車車長將超越 4.3 米,為一個短車頭長車身的設計,讓駕駛及乘客猶如在住在豪華套房一樣,享受奢華的舒適感。TPEM 強調 Avinya 概念車配有了許多高科技的設備,擁有人工智慧的系統,並可用聲音來做控制,為乘客打造最優質及豐富的體驗。
在外觀設計部分,前後燈採用細長的恆條式 LED 燈設計,而燈條延伸至中間時,有稍微再下向做一點點的延伸;最具有特色的是對開式的車門設計,使原本短車頭長車身的造型,在對開式的造型輔助下,創造出極大的車身視覺效果。
在內裝部分,前方兩個座椅是獨立式的設計,很類似辦公椅的造型,還有做旋轉的功能;在中控臺部分幾乎沒有任何的操作按鈕,僅有在方向盤上的螢幕,和前方兩邊 A 柱下方有兩個螢幕,推測大部分的功能都會以聲控來執行;後方的座椅則是一體式的造型,並擁有極大的膝部空間。
整車採用最新的質料來打造,透過高科技的演算運作,以及搭配專為電動車所設計的動力結構,實現最有效的效能管理。TPEM 沒有說明 Avinya 概念車詳細的電池容量,但表示能在 30 分鐘內的快充下,達到最大 500 公里的續航里程。
Tata 應對到電動車市場的發展,開始對未來電動車的規劃進行布局,繼之前發表的跨界 SUV 概念車 Curvv,這次發表了擁有超跑造型的概念車 Avinya,可見 Tata 對於電動車發展的野心。Tata 的董事長 Natarajan Chandrasekaran 也表示,期望 Tata 的電動車,在 2030 年時能在印度的電動車市場達到 30%的市佔率。
過去 Tata 主打以經濟時會的車款為主,最為人熟知的就是 2009 年發表,臺幣不到 7 萬元的 Nano 車系,而目前 Avinya 概念車還未有正式量產的時間,以 Avinya 概念車具有多項高科技輔助系統,以及類似超跑的外觀,屆時計畫正式量產的話,價格肯定不會那麼親民。
部分車廠對於電動化轉型的態度似乎稍有轉變,開始呼籲油電甚至是燃油動力對未來仍有重要價值,其中就包含了德國品牌 BMW 在內。但真正要面對電動化考驗之際,BMW 還是需要重新檢討現行產品佈局,部分車款勢必會遭到停產命運,現行入門前驅車系如 1 Series,很可能就無法存活。
根據外媒報導,BMW 內部消息來源指出,原廠正在重新檢視小型前驅車系的價值,也就是 UKL 平臺架構所開發出的產品。除了前面提到的 1 Series 之外,包括即將推出的新世代 X1 休旅車、Mini,因為硬體設計的原因,難以更換尺寸較大的油電混合動力系統。而假如 BMW 想要符合不斷加嚴的歐洲排放法規,卻難以更換體積更大的油電甚至是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系統。
除此之外,不具名消息來源還提到另外一個讓 BMW 猶豫是否要取消 UKL 平臺的原因在於銷售量。BMW 小型前驅產品在部分市場表現並不理想,但在中國卻有著相當優異的成績。一旦撤出該級距,勢必會把經營許久的客群拱手讓給其他競爭對手,這是 BMW 不想看到而且也不願意發生的情況,使得原廠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
汽車產品規劃需要預測未來,這一點相當困難,即使經驗再豐富的專家都不敢說自己能夠完全瞭解消費者偏好。況且,內燃機發展百年,或許車廠相對較有經驗,電動車領域包括電池、充電技術日新月異,不說消費者的購買傾向,就連產業接下來的樣貌都不容易預測。
由於新世代 X1 與 Mini 發表在即,至少可肯定前驅小車不會在這一代結束,甚至有傳聞這兩個車系都會提供 PHEV 選項,代表並非所有 UKL 平台的產品都無法電動化。只是究竟 BMW 會如何定案未來策略,這一點恐怕原廠到現在自己都還沒有確切答案。
福特六和宣佈 22.5 年式 Focus、Kuga 不同車型調漲 1 至 1.9 萬,並推出配備升級方案「全面鏡化」,在 2022 年 5 月 1 日至 5 月 31 日期間,於 Ford 經銷據點下訂 22.5 年式 Focus/Focus Active 及 Kuga 車系任一車款並完成領牌手續,即可升級 E-Mirror 電子式智慧後視鏡。
Ford 自從新世代 Focus、Kuga 在臺灣上市後,在銷售排行榜上與競爭對手廝殺,搭載達 Level 2 輔助駕駛系統搶市,較同級競爭對手有誠意的配備,銷售比舊世代成長不少。福特六和持續針對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編成,推出 ST-Line Lommel X、Lv2 超質型等車型,兩款銷售主力 Focus、Kuga 車系,22.5 新年式價格調整,讓即將在國內推出小改款的 Focus,於改款之前再次提升產品新鮮度。
新年式 Focus 五門與四門 ST-Line Lommel X、Active 任性版皆升級 12.3 吋數位儀表,價格皆調漲 1.9 萬元 ; 國產 Focus 入門、中階車型、Kuga 全車系漲價 1 萬,其它配備沒有更動,仍舊是維持在 Lv2 超質型開始,將 Co-Pilot360 的先進主動安全配備列為標配之設定。各車款調整後價格分別為 :
「全面鏡化」配備升級方案期間為 2022 年 5 月 1 日至 5 月 31 日止,在 Ford 經銷據點下訂 22.5 年式 Focus/Focus Active 及 Kuga 車系任一車款並完成領牌手續,即可升級 E-Mirror 電子式智慧後視鏡整合前、後行車記錄器,若於 5 月下訂且因可供因素無法當月完成領牌,仍可保有 5 月「全面鏡化」方案之適用資格。
E-Mirror 電子式智慧後視鏡整合前、後行車記錄器,採用 SONY 高感光鏡頭模組,將車輛動態影像傳輸至車內的電子式後視鏡顯示螢幕上,改善傳統後視鏡易被遮擋、視線死角的問題,亦可依使用需求關閉螢幕,切回傳統反射鏡,符合不同使用者多用途需求。
據 U-CAR 所掌握的消息,Subaru 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經銷端,2022 年 4 月 30 日傳出 BRZ 2022 年式停止接單的消息,若現在下訂 2023 年式,將於 2023 年到港,新年式配備維持不變,但針對價格進行調整,現有車系售價編成為手排版 152.8 萬元與自排版 156.8 萬元,2023 年式建議售價雙車型皆漲 10 萬元,分別為手排新臺幣 162.8 萬、自排新臺幣 166.8 萬,目前為經銷商第一線傳出的資訊,正式消息仍需待 Subaru 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公佈。
Subaru 於 2020 年 11 月發表第 2 代大改款 BRZ,搭載新世代 SGP 模組化底盤平臺、全新 2.4 升水平對臥缸內直噴引擎,首度在自排車型上提供 EyeSight 3.0 駕駛安全輔助系統。國內市場於 2021 年 11 月公佈的預售價,2022 年 3 月發表 2022 年式正式售價,當時的建議售價為手排新臺幣 152.8 萬、自排新臺幣 156.8 萬,並在 2022 年 3 月、4 月開始陸續交車。
2022 年 4 月 30 日傳出 BRZ 2022 年式停止接單,2023 年式配備部分將維持與 2022 年式相同,但針對價格部分進行調整,現有車系售價編成為手排版 152.8 萬元與自排版 156.8 萬元,2023 年式雙車型建議售價皆漲價 10 萬,分別為手排新臺幣 162.8 萬、自排新臺幣 166.8 萬,現在開始下訂的 2023 年式 BRZ ,將於 2023 年才會到港。
新世代 GR 86 隨著原廠改款節奏推移,和泰汽車也由 2021 年導入順延到 2022 年第 3 季推出,然而,就 U-CAR 所掌握的訊息,由於 GR 86 濃烈的運動風格,GR 86 此次前導行銷活動可望結合運動賽事作為切入點。
因此,前導曝光傳將參加「2022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若以時間點推估,最有可能參與場次將是 6 月 24-26 日第 2 站賽事,不僅替第 3 季登臺暖場,也著眼於藉由 Toyota 目前旗下 86、GR Supra 與 GR Yaris 等性能車系,在臺灣運動賽事與賽道日活動的熱度,持續拉抬品牌 GR 系列的聲勢。
依據上一代 Subaru BRZ 與 Toyota 86 的定價策略,即將登陸國內的 GR 86 有望以較 BRZ 稍微親民的售價,吸引同樣擁有熱血賽車魂的消費者。關於 Subaru BRZ 與 Toyota GR 86 這兩款雙生車系的後續動向, U-CAR 編輯部也將高度關注,並持續帶給消費者最新訊息。
車迷等待許久,終於迎來了 Toyota GR Supra 換裝手排變速箱。2023 年式 RZ 車型提供 6 速 iMT 手排選配,除了車內可以看到手排的排檔桿之外,Toyota 也把車尾的「Supra」車名徽飾改成紅色字樣。原廠雖然說明變速箱為新開發配備,不過既然專供 3.0 升引擎使用,不難推測與 BMW 應該有著深厚淵源。
除了換上手排變速箱,Toyota 也對手排版本進行不少更動,包括刪減皮革座椅、電動調整功能以及腰部支撐。搭配更換 19 吋輕量化輪圈,每顆能減重 1.2 公斤。此外,音響系統則換成 JBL Premium Sound System,林林總總的調整與更動,使得總車重下降 38.2 公斤左右。
GR Supra 上搭載的 6 速 iMT 手排變速箱,所使用的軟體特別針對性能需求客製,換檔時隨著離合器踩踏或釋放,系統會自動調整扭力輸出分配;降檔的時候則盡可能實現較為平穩而一致的性能感受。對於需要體會極限操控,或者享受操之在我樂趣的車主,也可以切換到 Sport 模式,關閉 iMT 的自動功能。
中控台鋪陳還有駕駛模式選擇介面位置稍加調整,好讓位給排檔座,並方便駕駛操作也能避免誤觸。比較可惜的是,只有 6 缸車型有機會選擇手排版本,4 缸引擎動力仍然只提供自排變速箱選項。不過所有新年式車型懸吊、轉向系統以及 Track 賽道模式都經過調整,讓車輛能更輕鬆實現甩尾操作。
在公布手排 GR Supra 的同時,也宣告將在美國市場推出 2023 年式 A91-MT 高階性能車型,限量 500 輛,僅提供手排版本。
近日 Bentley 公佈一段黑暗中炫目車門氣氛燈的預告影片,將在 2022 年 5 月 10 日發表旗下第 5 款新車。來自英國的豪華品牌 Bentley 以打造結合性能、科技及奢華的車款聞名,先前公司曾表示未來十年內投資 25 億英鎊,以實現品牌電動化,即將推出的新車會不會是品牌旗下第 1 款純電動車,萬眾矚目。
Bentley 旗下目前擁有 4 款產品,包含銷售主力 Bentayga 休旅車、豪華 2+2 GT 跑車 Continental GT 和敞篷版 Continental GT Convertible 以及 4 門轎車 Flying Spur。2020 年 Bentley 宣佈將實行「Beyond 100」品牌戰略計畫,致力減少碳排放、且於 10 年內逐步停止內燃機引擎的生產,在 2030 年完全轉型成純電動車品牌。
全球汽車市場隨消費習慣改變,除了休旅車型成市場主流,各家車廠也紛紛投入新世代能源車研發及生產。Bentley 目前已有 Plug-in Hybrid 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型在市場上銷售,原廠公關總監 Wayne Bruce 先前在訪談中提到,將於 2025 年推出首款純電車款,成為品牌第 5 款車系,共用集團如 Audi 等品牌的純電平臺資源。因此這次釋出將發表旗下第 5 款新車的消息,推測將會是電動車款的可能性相當高。
Bentley 於 2019 年 7 月歡慶百年,並推出 Bentley EXP 100 GT 純電動概念車,延續奢華設計與手造工藝,在內外設計中結合復合式材質與類菱格光學設計元素。釋出的最新預告中可見新車同樣擁有菱格紋發光飾版,兩者互相呼應,雖然 Bentley 並未公開表示新車款為 EXP 100 GT 的量產版本,但無論在設計元素與電動化上皆具有相當程度的連結。
發表首款純電動車,對輝煌歷史的豪華品牌 Bentley 來說,將是重大里程碑,尤其是同集團 Volkswagen、 Audi 旗下多款電動車在全球熱銷情況下,共用開發資源,將加速電動車問世時間。原廠表示問世的車款,將符合 Bentley 品牌定位與風格,提供超越以往的舒適奢華及使用體驗。
預計在今年(2022 年)現身的新世代 BMW X1,在經過外媒多次捕獲測試車的間諜照之後,近日又有新消息傳出。一間位於法國 Cholet 的 BMW 經銷商,近日透過 Facebook 發佈了新世代 X1 的輪廓照片,並且預告將在 5 月 2 日展開預賞。由於 BMW 總公司並沒有釋出任何資訊,因此目前不確定是否新世代 X1 的確會在同一天亮相。
根據這次 BMW 經銷商發布的輪廓照,再加以對比先前外媒捕獲的間諜照,可以確定新一代 X1 仍會延續品牌現行新世代的休旅家族設計語彙,採用相連的雙腎形水箱護罩,而且水箱護罩面積相較現行小改款還更為放大,水箱護罩外框也形成更為方正的格局,有著更貼近老大哥 X5、X7 的風格,至於 LED 頭燈組則呈現更為銳利的眼神。
另外,目前也可以確定新世代 X1 會首度出現純電版本,並同時提供傳統燃油版、Plug-in Hybrid 插電式油電混和等組合。在傳統燃油動力方面,目前傳出動力旗艦車型 X1 M35i,將會與 M235i 同樣搭載 2.0 升直列 4 缸汽油渦輪引擎,最大馬力上看 302 匹;至於純電動版本的 iX1 EV,則有可能會出現單馬達以及雙馬達的動力配置,不過實際輸出目前無法得知。
雖然目前沒有辦法得知,是否 BMW 官方也會在 5 月 2 日同一時間公開新世代 X1 的各項數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這次預賞會之後一定會有更多資料曝光;而無論 BMW 打算何時讓新世代 X1 亮相,U-CAR 都會持續追蹤,敬請持續鎖定。
Porsche 在 2020 年 6 月以 992 世代 911 Targa 4 為基礎,推出 911 Targa 4S Heritage Design Edition,這是 Heritage Design 產品策略四部曲中的第一款新車,全球限量 992 輛,台灣也分到 14 輛配額。雖間隔有段時間,但第二部曲新世代 911 Sport Classic 終於亮相,全球限量 1,250 輛,預計下半年開賣。Porsche Taiwan 亦在國內官方網站上釋出 911 Sport Classic 新車資訊,預計將有望導入國內販售。
911 Sport Classic 是以新世代 911 Turbo S 為基礎所打造的特殊車款,雖然有著經典元素和精神,不過所應用的科技仍是貨真價實的新世代產品。但車迷也別急著喪氣,因為 911 Sport Classic 還是做了一些重大改變,讓這款 Heritage Design 系列產品顯得獨樹一格。
動力採用 911 Turbo 的 3.7 升水平對臥雙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 543 匹馬力,與 911 Turbo S 相比明顯降低了一些。這是因為 Heritage Design 產品 911 Sport Classic 換上了 7 速手排變速箱,同時也捨棄 AWD 全時四輪傳動系統,改成後輪驅動設定。換句話說,這是一輛馬力超過 500 匹的手排後置後驅 911,即使在現代先進電子輔助系統幫助下,應該也不會是一輛能夠輕易操控的猛獸。
除此之外,911 Sport Classic 也使用許多來自 911 Turbo S 的技術與配備,包括陶瓷複合材質煞車系統、動態底盤控制系統、後軸轉向功能、主動懸吊管理系統…等等。其中後軸轉向功能因為 911 Sport Classic 沒有 AWD 全時四輪傳動系統,因此原廠稍稍增加了轉向角度,提供更靈活的表現。
從外觀上更可以看到不少來自 50~70 年代的元素,比如 1970 年代 911 Carerra RS 的大型鴨尾尾翼就是一個例子。除此之外,車上也搭載許多專屬設計,車頂由複合碳纖維材質製作,這是 911 Turbo 就算想選配也沒機會拿到的配備;內裝同樣提供大量專屬設計,將經典復古風味帶進車內,讓懷舊、質感、熱情通通融合在一起。
不僅將在位於臺北信義商圈的信義遠百 A13 一樓、打造全臺第一家 Maserati 品牌快閃店,才剛帶著媒體與北部車主前往新竹橫山鄉野漾莊園體驗完「2022 Trident Glamping」義式奢華露營行程的總代理,還將在快閃店正式開幕的 2022 年 5 月 11 日當天,正式發表原廠與街頭潮流教父藤原浩 (Fujiwara Hiroshi) 聯名、副車名加上了藤原浩之個人品牌:Fragment Design,且全球僅有 175 輛的 Ghibli Fragment 特式版。
Maserati 攜手日本街頭潮流教父藤原浩、將音樂創作融入車輛設計之中的 Ghibli Fragment 特式版,只擁有兩款限量車色:Operanera (歌劇黑) 與 Operabianca (歌劇白),且水箱欄柵及空力套件改採 Maserati 經典的網狀格柵設計,並鑲有「Fragment」專屬銘牌、標配 20 吋 Urano 消光黑輪圈,並於 C 柱加上特有的「閃電」徽飾。
座艙內,Ghibli Fragment 特式版的座椅則是升級成以 Alcantara 類麂皮和頂級皮革搭配包覆,並在椅面增加有「Ghibli Fragment」字樣的立體刺繡,且搭配亮藍色的安全帶。
此外,Ghibli Fragment 特式版還在車側散熱鰭孔下方加上「M157110519FRG」的數字密碼,前方四碼代表 Ghibli 的車型 ID,「110519」則是藤原浩和 Maserati 設計中心首次見面的日子 (2019 年 11 月 5 日),而「FRG」則為藤原浩個人品牌 Fragment 的縮寫。
近期疫情嚴峻,裕隆日產汽車為鼓勵消費者安心自駕,自 4 月 30 日起至 5 月 31 日止,限時推出「Nissan 有車皆吉」購車優惠專案,凡於期間內入主 Nissan 國產全車系,即可享有「首年丙式車體險及「防疫大禮包」雙重安心升吉,再享 2 萬元配件金、首年 5 千元低月付長期數貸款專案、68 無限延長保固、5 萬元舊換新政府補助優先領,讓消費者輕鬆入主,以車防疫,購車無負擔。疫情期間更持續貼心提供「網路預約、到府試乘」服務,帶給消費者安心、安全的賞車體驗,Nissan 一同齊心抗疫、安心自駕。
裕隆日產表示,近日疫情嚴峻,為感謝車主長期支持與愛護,減輕購車負擔以落實「以車防疫」,自 4 月 30 日起至 5 月 31 日止,推出「Nissan 有車皆吉」購車優惠專案,凡於期間內入主 Nissan 國產全車系,即可享有「首年丙式車體險」及「防疫大禮包」雙重安心升吉,「防疫大禮包」包含多酚負離子防護空調濾網、車用臭氧負離子空氣清淨機、免費臭氧殺菌服務;再享 2 萬元配件金、首年 5 千元低月付長期數、68 無限延長保固、5 萬元舊換新政府補助優先領等多項優惠,帶給車主最安心、安全、輕鬆的用車生活。
裕隆日產為回饋消費者支持與愛護,自 4 月 30 日起至 5 月 31 日止,入主 Sentra 可使用「Nissan 有車皆吉」贈送之 2 萬元配件金,升級限量「王者之聲套件組」(價值 32,000 元),「王者之聲套件組」包含 NVH 車艙寧靜工程、DSP 沉浸式數位音效系統及 JBL 聲動揚聲器,全面提升車室內聽覺感官享受,讓每位車主都能在駕車過程中感受王者之聲。
疫情期間,裕隆日產防疫不間斷,全國展示中心持續落實 5 大防疫措施:所有人員皆全日配戴口罩並於上下午量測體溫及以酒精消毒、展間桌椅環境定時進行消毒、展示車酒精消毒及試乘保養車輛臭氧殺菌、來賓體溫量測與手部酒精消毒、全場域使用免洗杯並全面停止點心食品供應。同時提供「網路預約、到府試乘」貼心服務,帶給消費者安心、安全的賞車體驗,與 Nissan 一同齊心抗疫、安心自駕、以車防疫。
Toyota 在 2019 年 9 月首度發表的日規新一代 Corolla 車系,提供了相當完整的銷售陣容,其中包含了 Corolla 四門房車、Corolla Sport 五門掀背以及 Corolla Touring 五門旅行車,並且擁有 Corolla 四門房車以及 Corolla Touring 五門旅行車更擁有日規專屬的車身尺碼設定,有別於其它海外市場所販售的車型配置。
近期日本媒體則揭露了日規 Corolla 車系的小改款相關資訊,新車將有望在 2022 年 10 月於日本市場推出,其中日規小改款車型的改款重點,將著重於動力系統的全面更新,預計將改採現已配置於 Yaris 車系的新世代 1.5 升三缸 Dynamic Force 直噴汽油引擎,藉此取代既有的 1.8 升自然進氣引擎,以及 1.2 升四缸渦輪引擎配置。油電車型亦將改採現搭載於 Noah/Voxy 車系的新世代 1.8 升油電動力配置,藉此強化車系動力的節能表現。
而在外觀設定上,日規小改款 Corolla 車系主要將針對水箱護罩、頭燈組、前保桿造型進行修飾,Corolla Touring 五門旅行車則將進一步修改後保桿線條,而首見於 GR Corolla 車系的新造型頭燈設計,亦有可能成為日規小改款車型配置。至於在內裝配置的更動部份,據日媒報導顯示,小改款高階車型將有望導入全新的 12.3 吋數位液晶儀表,中控台上方配置的觸控螢幕在高階車型上亦將放大至 10.5 吋,並提供更加豐富的導航機能。
據外媒報導,Dodge 的執行長 Tim Kuniskis 證實了 Hornet 將會以 SUV 形式回歸,將於 2022 年 8 月首次亮相,並預計會以 Alfa Romeo Tonale 的基礎來打造。Tim Kuniskis 還表示,計畫在年底前發表純電肌肉概念車,目標在 2024 年推出。在 2006 年時,Dodge 發表了 Hornet 的迷你 MPV 概念車,但因為後來 2009 年金融危機等因素,而放棄了 Hornet 的發展藍圖。
據消息指出,全新回歸的 Dodge Hornet 會使用 Alfa Romeo Tonale 為基礎來開發,從之前被捕捉的畫面看到,外觀造型上與 Tonale 有些許相似,並且為小型 SUV 的設計,而與 Tonale 一樣在義大利那不勒斯來生產。目前全新 Hornet 還不確定詳細的動力系統,可能搭載 Tonale 的 Plug-in Hybrid 動力,最大馬力可達 272 匹,又或是 2.0 升 4 缸渦輪增壓的引擎,並有 256 匹的馬力,確切的資訊還有待後續來追蹤。
據 Tim Kuniskis 表示,全新的 Hornet 將於 2022 年 8 月首次公開亮相,但因為供應鏈及晶片短缺的問題,Hornet 的正式上市日期可能會延遲。除此之外,Dodge 計畫在年底前,發表「eMuscle」純電肌肉概念車,目標在 2024 年推出。在走向電動化的未來,Dodge 也開始積極規劃電動車的布局。
Hornet 是 Dodge 所研發設計的迷你概念 MPV 車型,於 2006 年首次發布,主要是鎖定歐洲年輕族群市場來做設計,並於 2008 年時與 Nissan 合作,使用美規 Versa 車型的平臺來開發。原本預計在 2010 年時推出,但因 2009 年金融危機和 Chrysler 集團重組的原因,而放棄了 Hornet 的計畫。
Dodge 以美式肌肉車聞名,該品牌為「玩命關頭」系列電影馮迪索常用的車款,透過電影的影響力,打響了 Dodge 在全球的知名度。由於目前國內有 Ford 的 Mustang 的美式肌肉車為代表,而 Dodge 則是以貿易商來引進,所以能見度並不高。
台灣本田已經預告了即將在 2022 年 5 月 4 日,首度正式對外展出新世代 HR-V,這款曾經在國內稱霸國產休旅市場銷售排行榜的小型 SUV,新世代從 Honda 在日本東京發表以來,就吸引國內不少消費者關切,台灣本田也很快地就在 2021 年底時,就已經安排偽裝車在國內進行道路實測,來作為國內上市發表的前置作業,而後也有諸多產品資訊持續在網路上流傳。
隨著發表時機的逐步接近,正確的產品設定也開始慢慢浮出檯面,包含了首波僅有單一動力單元設定、先進主動安全配備的導入等,也正因為這幾項重點設定,即便 5 月 4 日的預賞活動台灣本田還不會公布預售價格,甚至很可能完整規配資料仍需要在等待些許時日,但對於準備購車或換車的消費者來說,已經可以大致與市場競爭對手、也就是小型 SUV 市場上的幾款車,有著更為準確的比對及參照。
小型 SUV 市場近年來競爭同樣激烈,如果單以銷售數字來看,Nissan Kicks 乃是 2021 年小型 SUV 市場上,銷售最高的作品,年度累計共達 12,762 輛,雖然已經邁入產品週期之末,小改款版本即將現身,但市場表現仍舊搶眼。Honda HR-V 則是在 2021 年累計銷售 4,579 輛,除了也是因為產品週期因素,另一項關鍵就在於當初小改款時未能搭上車壇潮流,沒有導入 Honda Sensing 直接影響銷售表現。
HR-V 國內小型 SUV 主流競爭對手 | ||||
車型 | Honda HR-V |
Mazda CX-30 |
Nissan Kicks |
Toyota Corolla Cross |
價格(萬) | 77.7~84.9 (現行售價) |
83.8~112.8 | 71.5~81.5 | 78.9~99.5 |
車長 (mm) | 4,340 | 4,395 | 4,295 | 4,460 |
車寬 (mm) | 1,790 | 1,795 | 1,760 | 1,825 |
車高 (mm) | 1,582 | 1,540 | 1,625 | 1,620 |
軸距 (mm) | 2,610 | 2,655 | 2,620 | 2,640 |
行李箱 (L) | 319~1,289 | 422~1,424 | 428 | 487 |
動力 1 | 1.5L 直 4 自然進氣 |
2.0L 直 4 自然進氣 |
1.5L 直 4 自然進氣 |
1.8L 直 4 自然進氣 |
燃料 | 汽油 | 汽油 | 汽油 | 汽油 |
馬力 (ps) | 121 | 165 | 124 | 140 |
扭力 (kgm) | 14.8 | 21.7 | 15 | 17.5 |
變速系統 | CVT | 6 速手自排 | CVT | CVT |
動力 2 | 1.8L 直 4 Hybrid |
|||
燃料 | 汽油 | |||
馬力 (ps) | 綜效馬力 122 (引擎 98、馬達 72) |
|||
扭力 (kgm) | 引擎 14.5、馬達 16.6 | |||
變速系統 | E-CVT | |||
先 進 主 動 安 全 配 備 |
CMBS 碰撞 緩解煞車 |
SBS 前行 煞車輔助 |
IEB 防追撞 緊急煞車 |
PCS 預警 防護含 行人偵測 |
FCW 前方碰撞 |
DAA 駕駛疲勞 |
P-IEB 行人防 追撞煞車 |
全速域 ACC | |
ACC 主動 車距控制 |
全速域 ACC | MOD 移動物體 偵測 |
LTA 車道 維持輔助 |
|
LSF 低速自動跟車 | RCTA 後車警示 |
LDW 車道 偏離警示 |
AHB 遠光燈 自動切換 |
|
LCDN 前車 駛離提醒 |
BSM 盲點偵測 |
FCW 前方 碰撞預警 |
BSM 盲點偵測 |
|
LKAS 車道 維持輔助 |
全速域 巡航 車道維持 |
PDW 行人偵測 警示 |
||
RDM 道路偏移抑制 |
LDWS 車道偏移警示 |
BSW 盲點警示 |
||
LDW 車道偏移警示 |
LAS 車道偏移防止 |
RCTA 後方車側警示 |
||
AHB 遠光燈 自動切換 |
HBC 遠近光燈 自動調節 |
已經成為新世代國內銷售神車的 Toyota Corolla Cross,其車身尺碼設定直接兼顧小型與中型 SUV 市場,品牌優勢以及出色的產品設定,國內上市後單月超過 3,000 輛領牌數,是相當常見的成績,自然也成為了小型 SUV 市場上的領頭羊。
前些年當小型 SUV 在國內市場蔚為潮流時,先進主動安全配備並非絕對與必須,爾後隨著消費者對安全防護與駕駛輔助的需求日益提升,各大品牌也陸續將更豐富的先進主動安全配備下放,也成為了產品設定時不可或缺的項目;目前可以確定台灣本田將會在新世代 HR-V 上,導入完整的 Honda Sensing。
這也呼應著新世代 Fit 上市時台灣本田所透露的,接下來 Honda 車款都會將 Honda Sensing 列為標配的目標,值得留意的是,HR-V 上所配置的 Honda Sensing,除了與 CR-V 相同的 CMBS 碰撞緩解煞車、FCW 前方碰撞警示、ACC 主動車距調節定速巡航、LSF 低速自動跟車、LKAS 車道維持輔助、RDM 道路偏移抑制、LDW 車道偏移警示、AHB 遠光燈自動切換等功能之外,還新增了 LCDN 前車駛離提醒,讓全速域的主動跟車功能更添便利性。
在動力單元部分,雖然沒有能在首波就導入油電的 e:HEV 動力,是比較可惜的一件事情,因為 e:HEV 動力系統在 Fit e:HEV 上,展示了出色的效能,不過,新世代 HR-V 搭載的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動力數據來到 121 匹最大馬力、14.8 公斤米最大扭力的水準,相比於競爭對手,如此動力數據並非相當出色,但能源局測試的平均油耗,仍較前代有著不小幅度的進步,從前代的每公升 14.5 公里,提升到每公升 17 公里的水準。
根據從第一線銷售端得到的資訊,新世代 HR-V 吸引不少消費者關注,甚至也有不少人已經預訂,顯見 Honda HR-V 擁有的高吸引力,在先前實車亮相的相關報導中會發現,台灣本田很可能是推出兩車型的編成規劃 (白色車款為頂規、紅色則是入門車型加裝配件版本),除新世代售價究竟怎麼設定之外,主力的頂規車型在便利舒適配備又會有那些,應當會是能否錦上添花的重點所在了。
2022 年不論是全球或臺灣市場,都有很多電動新車陸續推出、上市,汽車產業進入電動化時代的時間點已來臨。相信許多傳統消費者會覺得現在國內市面的電動車,普遍都要 100 萬以上,若與一般品牌與油車採同平臺的純電動力車型、售價都會比油車版本高出些許;但反觀豪華級距中,許多豪華電動車比較便宜!到底電動車貴?還是油車貴?
我們先來回顧電動車在歷史中的發展,電動車發明於 100 多年前,當時主流的交通工具是馬車。同一個時間萌芽的創新交通工具除了電動車之外,還有油車。
其實在當時,人們是看好電動車的。如果問人們,哪一項交通工具將取代馬車?大部分的人會回答是電動車。
不過在當時的市場上,電動車最後被油車擊敗,後面的發展大家都熟悉,油車統治交通工具市場一個世紀。
100 多年前,電動車輸給了油車,有當時科技解決不了的問題。隨著科技的進展,就像魔幻電影情節一般,有魔力的神物被封印了百年,某一天,解除了封印。
在歷史的發展中,電池技術進步緩慢,但持續有在進步。成本下降、能量密度提高,終於來到拐點。而解除這樣封印的就是 Tesla。
Tesla 解決電動車的三個問題:跑不快、開不遠、買不起。
像先前有許多 Tesla 挑戰傳統燃油超跑的畫面,足見現在的電動車開得飛快,一匹匹油車神獸,在電動車的挑戰下敗下陣來。
另外 Tesla 其他車款的誕生,也讓電動車續航里程越來越遠,早已跨過 400 公里的實用門檻,甚至 500、600 公里續航越來越普及。甚至進一步針對「開不遠」的疑慮,Tesla 也以自己的力量,建構快速充電 Supercharger 網路,證明快速充電的普及,可以有效解決電動車開不遠的難題。而且 Elon Musk 曾說,Tesla 可以做出續航 1,000 公里的產品,但實際上沒必要。
電動車初期價格不便宜,早期的 Tesla 在台灣售價 500 萬元起跳,第 1 代 i3 搭配 22kWh 電池續航只有 150 公里,售價也高達 239 萬元。
但隨著 Tesla 在 2019 年 3 月突襲式的降價,讓 Model S、Model X 一夕之間價格腰斬。當時整個汽車產業還在驚魂未定,除了早買而惱怒的 0.1%電動車主之外,其餘 99.9%的人都超想買電動車。事後證明,這個策略相當成功。
接著是 Model 3 陸續在全球上市,Tesla Model 3 首次於 2019 年 8 月在臺發表,起價不到 160 萬元,讓過去電動車價高不可攀的印象開始被鬆動。相對而言,一般品牌的電動車價格比起過去親民許多,但還稱不上便宜。
在一般品牌的級距裡,電動車的確比油車貴。像我們來看一下採用同樣平臺的 Hyundai Kona Electric 與燃油 Kona, 純電的 Kona Electric 在臺灣售價為 124.9 萬至 154.9 萬,相比於燃油 Kona 的 95.9 至 101.9 萬, 純電的 Kona Electric 高出至少 23 萬以上。而若看同品牌的同級距產品,以燃油 Toyota RAV4 與純電 Toyota bZ4X 為例,兩者並非同平臺打造、bZ4X 不算「油改電」產品,以純電平臺打造等因素加乘之下,bZ4X 售價同樣肯定比 RAV4 更貴。
但這樣的差距在豪華級距就有所不同了,像細究來看純電 BMW iX、比起燃油 X5 更便宜。因為以售價 320 萬的 iX xDrive40 為例,與 X5 入門售價 294 至 320 萬的 xDrive25d 價格接近、甚至一樣,但若比較起動力,iX xDrive40 的 326 匹、比起 X5 xDrive25d 的 231 匹動力高上「一截」。
若繼續往高階車型看,售價 390 萬的 iX xDrive50,售與 X5 xDrive40 的 352 萬至 382 萬的價格帶接近,但同樣比較 iX xDrive50 達 523 匹、X5 xDrive40 僅 333 匹,iX xDrive50 動力同樣也是高上「一截」。
而且 iX xDrive50 加速性能上雖然沒有 X5 M 快,iX xDrive50 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為 4.6 秒、X5 M 為 3.9 秒,但 iX xDrive50 也不慢,零百加速衝刺差不多是過去 M2 Competition(4.2 秒)的水準,但 iX xDrive50 的 390 萬價格、比 X5 M 的售價 694 萬少 300 萬。
所以這樣來看,iX 雖不是便宜的車,但豪華大型性能 SUV 的選項裡面比較,iX 超划算。
再來我們看 BMW i4。
因為像前述所提的 BMW iX 是純電平臺打造,單獨開發成本較高,所以比起油車「只便宜」一個數量級。
但如果是以油、電共用平臺的 4 Series Gran Coupé和 i4 而言,i4 相比 iX 有開發成本的優勢,i4 成本項目裡面的「開發成本攤提」,應該比起 iX 更低。
先講結論。相同價格下,i4 比 4 Series Gran Coupé動力更高上「二截」,可證明我的論點。
i4 eDrive40 售價為 250 萬、與 420i GC 的 243 萬接近同價,原廠數字命名位階上通常是 40→30→20,是不是高上二個數量級?而且 i4 eDrive40 的馬力達到 340 匹,420i GC 卻僅有 184 匹。
繼續往高階來看,i4 M50 的 305 萬售價、雖然比起 430i GC 的 292 萬更高出一些,但動力依然高上 2 個等級,數字位階為 50→40→30。這 20 萬的價差,是 M Performance 競技性能車型設定加上 xDrive 電動四驅,而且 i4 M50 的最大馬力 544 匹、比起 430i GC 的 245 匹,兩者相差高達近 300 匹。
而且 i4 M50 的時速 0-100 公里加速和 Taycan 4S 一樣快,3.9 秒,這樣的產品,過去如果在油車要 5、600 萬才碰得到。
這樣來看,過去傳統的汽車商品定價,是依動力論斤秤兩的。而且高性能油車的確開發成本高,主要是高性能油車為了炸出更高的性能,除了引擎本體為了應付更極端的燃燒環境,材料、強度都必須用上高檔貨,而周邊如散熱、控制等配套也得同步升級,花費驚人。因此,高性能油車的價格是一般動力的好幾倍。
但在電動車時代,要達成高輸出的配套,其實比起油車來得容易。可以說在電動車時代,「動力」正在貶值。而且 Tesla 就是用這招,來叫陣傳統性能燃油車。
從上述 iX、i4 的例子來看,這證明了電動車達到高性能輸出,不必然付出高成本,自然就不應該開高價。因為在豪華級距當中,電動車已經比油車便宜!
傳統汽車在競逐電動車市場時,就需要用電動車世界的新遊戲規則來看待。因為 iX、i4 走上正確的道路,市場也給予正面回報。
如果傳統汽車品牌仍沉溺在油車時代「過時」的規格,或許是民智未開、或許是人們持續熱烈擁抱電動車,需求強勁之下、或許還能撈到一些雜魚。不過我認為這些沉溺在過去油車「過時」規格下誕生的電動車,最終將會被潮流趨勢給拋下。
台灣福斯汽車導入了新 Arteon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雙車型,分別為 4 門轎跑 Fastback,與 5 門獵跑 Shooting Brake,售價為 205.8 萬及 213.8 萬。並搭載 R-Line 專屬外觀套件,標配大尺寸電動玻璃天窗,內裝則搭配專屬 Black Carbon 飾板、R-Line 專屬運動化湛黑頂篷,以及 Nappa Carbon 碳纖維紋真皮跑車座椅。新車取代過去接單的 380 TSI 車型,預計 5 月開始陸續交車。
動力部分,Arteon 430 TSI 採用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增壓汽油引擎,搭配 7 速 DSG 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最大馬力可達 280 匹;與過往 380 TSI 車型相比,最大扭力從 35.7kg/m 提升至 40.8kg/m,時速 0 到 100 公里只需 5.5 秒。
此外,並標配 4Motion 主動式智慧型 4 輪驅動系統,搭配 DCC 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駕駛模式可選擇:節能、一般、運動和 15 段調整的個人化設定,強調根據路況調整,無論顛簸路段或滂沱下雨的濕滑路面,都能給予安全穩定駕駛感受。
除此之外,Arteon 430 TSI 標配了 Harman Kardon 環繞音響系統,總輸出達 700W 配上 12 支高傳真揚聲器,行李廂空間表現上,Fastback 與 Shooting Brake 行李廂容積分別為 563 及 565 公升,座椅打平可提升至 1,557 和 1,632 公升。
台灣福斯汽車除了全車系 4 年新車品質保固服務外,5 月 1 日起推出「第 5-10 年延長保固服務」。凡是車齡 108 個月內,並且依據保養規範,回台灣福斯汽車授權服務中心進行定期保養的車主,即能購買「第 5-10 年延長保固服務」方案;其中,4 年保固期內之車主享有 9 折購買優惠方案。
保固方案依車齡分別為第 5-6 年「全方位防護型」與第 7-10 年「動力防護型」,兩者延長保固內容皆包含引擎、變速箱、傳動/驅動、油料、電路系統、燃油系統、冷卻系統、空調系統以及煞車系統多項保固項目,同時提供原廠零、配件品質保固與車身防銹穿保固服務。而第 5-6 年「全方位防護型」更包含懸吊系統、轉向系統、車體開關及倒車系統等保固服務。
外媒持續補獲大改款 Mini Countryman 的測試車,新車預計 2023 年登場,並且可望在改搭 FAAR 架構下放車身與車室空間。不過大改款 Countryman 可能將不會有純電,而是只有燃油、輕油電、PHEV 共 3 種動力,大多數車型將會採 1.5 升 3 缸渦輪引擎本體,至於純電休旅戰力將會由中國生產的神祕跨界新車擔綱、外界不排除這款車就是純電 Paceman。
Mini 在 2025 年時將會推出最後搭載內燃機引擎的 Mini 掀背車型。預計 2027 年時電氣化產品將會佔品牌銷售 50%以上,並且在 2030 年時達成全產品線電動化目標。此外,Mini 還預告將在中國生產全新電動掀背與跨界車款的訊息,外界預估可能為純電性能掀背 Mini JCW Pacesetter 的量產版本、以及 Paceman 休旅以純電方式重生。
除了 BMW 集團預計於 2022 年底推出大改款 X1、以及可視為純電 X1 的 iX1,大家也相當關心有關 Mini 休旅主力 Countryman 的大改款動向。先前 Mini 透露 2023 年將推出改在德國生產的大改款 Mini Countryman,產地將會由現行的荷蘭 Born 改至德國 Lepizig,與大改款 X1 共用產線生產。
所以由架構來看,改採 BMW 集團的 FAAR 前驅架構的大改款 Mini Countryman,在動力部份應當只會有傳統燃油、48V Mild-Hybrid 輕油電、Plug-in Hybrid 插電式油電混合等 3 種動力選擇,並不會有 EV 純電的版本,上述動力據外媒掌握資訊來看,大多數車型也將會採 1.5 升 3 缸渦輪引擎本體來驅動,像 PHEV 車型就可能結合 1.5 升 3 缸引擎、搭配可輸出 174 匹的電動馬達,達到綜效馬力 322 匹的水準,純電行駛里程則可來到 89 公里。不過外媒掌握的資訊中,也不排除仍舊會提供 2.0 升 4 缸渦輪汽油與柴油引擎的選擇。
從外媒近期捕獲的 Countryman 測試偽裝車而言,外觀上包含車頭水箱護罩、頭燈組造型都有所更動,經典的懸浮式車頂元素保留,車側則改換平整門把。而車尾除改採與第 1 代 R60 Countryman 將牌照框由尾門下移至後保桿,像外媒捕獲到的疑似 Cooper S 等級測試車,更搭載雙邊雙出排氣尾管的配置。
車身尺碼資訊方面,根據先前外媒資訊指出,進入第 3 代的大改款 Mini Countryman,在車身尺碼上將明顯放大,車長將加長約 200mm、至少超過 4,500mm,使其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 Mini 車款,也讓鎖定的競爭對手尺碼大上一階,如 Toyota RAV4、Nissan Qashiqai 等。
從此次外媒捕獲的測試車內裝照來看,中央經典的圓形控制幕比起過往更高、下方則有撥鍵式面板,旁邊的橫置出風口造型則與 BMW 2 Series Active Tourer 相似,駕駛座前方也有懸浮式數位儀表,至於方向盤的造型維持 Mini 經典原型元素,但加入 BMW 新世代車款的 ACC 控制鍵布局。
而有關大改款 Countryman 的相關資訊,我們將持續追蹤,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2022 年為台灣賓士數位化革新的里程碑,推出全新「Mercedes-Benz Pass 賓士暢行」APP,提供賓士等級便利功能及質感生活體驗,可透過 iOS 與 Android 兩大系統的 APP 商店下載,目前已累積超過 2 萬名用戶。除了致力於打造最令人嚮往的車輛,近年來 Mercedes-Benz 更積極投入資源開發數位服務,例如客戶所熟知的「MBUX 多媒體系統」及「Mercedes me 應用程式」等,只要有 Mercedes me id 數位帳號,就能進入 Mercedes-Benz 的數位世界,一指下訂精采生活。
台灣賓士特別攜手多方策略夥伴:台新銀行全方位金流服務及賓士聯名卡友權益、華城電機充電網絡、台灣大車隊 55688 代駕、與 FineDayClub 品味生活,以專屬車主進階權益,打造全方位在地化、24 小時全年無休的數位服務平台,將專屬尊榮服務向車外延伸。
電網絡遍布全台的華城電機,成為台灣賓士電動化的重要戰略夥伴,不僅透過手機打開「Mercedes-Benz Pass 賓士暢行」APP 就能夠快速便捷的找到最近的充電站外,華城電機更積極地持續在各縣市布局充電站。
華城電機執行長許逸晟指出,目前已建構 202 座充電樁 (包含即將啟用全台最快速 、充電時間減半的全臺首座 480kW 快充充電樁),預計 2022 年底將完成全臺 525 座充電樁的布局,延伸賓士車主的充電場景到電影院、百貨公司及飯店、以實現電動車充電的時間經濟。
同時,台灣賓士也與台灣大車隊 55688 代駕服務合作,嚴選專業駕駛接受台灣賓士教育訓練講師的培訓,透過「Mercedes-Benz Pass 賓士暢行」貼心提供賓士車主疲勞代駕及銀髮代駕,在商務晚宴或美酒佳餚下肚後,確保人車安全返家,是賓士車主獨享的尊榮行動禮遇。即日起,完成車輛綁定的賓士車主,凡透過「Mercedes-Benz Pass 賓士暢行」呼叫代駕服務,還有機會獲得限量禮遇。
台灣賓士攜手 FineDayClub 共同引領車主享受精緻生活,嚴選海內外頂級場域與活動,提供會員美好感官體驗。透過「Mercedes-Benz Pass 賓士暢行」,車主能挑選符合自我品味的專屬體驗,包含戶外的奢華野營、私人導覽的秘境旅行,以及不定期舉辦的獨有美饌、時尚、藝文和休閒活動,如:米其林星級餐酒饗宴、頂級珠寶精品展、世界古典音樂會、豪華遊艇海上行旅等。「極致服務與優質體驗,滿足賓士車主不只是擁有一臺賓士車、更是買到尊榮卓越的賓士人生。」FineDayClub 執行長蔡靜芳表示。
作為台灣賓士長期的金融合作夥伴,台新銀行跨出賓士聯名權益合作,提供 APP 其他合作夥伴及客戶完整金流系統及支付服務。針對「Mercedes-Benz Pass 賓士暢行」會員,台新銀行特別推出綁定「Mercedes-Benz 聯名卡」及消費達指定門檻,即有機會暢享國內頂級酒店一泊二食的尊榮行程。台灣賓士更加碼提供車主會員尊榮禮賓秘書服務,客製化打造全方位精采生活。
專屬禮遇也包含搶先掌握 Mercedes-Benz 與世界同步的快訊、閱讀多元的品牌相關專欄文章,還有機會可優先報名品牌相關活動,無論是 G-Class 故鄉奧地利格拉茲 (Graz) 的越野體驗活動,或是 Mercedes-AMG 車迷關注的一級方程式賽車 (Formula 1),AMG Driving Academy 雪地駕訓,甚至與時尚潮流品牌的跨界聯名等國內外重要消息,都能在此得到第一手消息。
臺灣的車主活動更不可少,像是車迷朋友最喜歡的新車發表會、或是各項贊助的藝文體育活動,甚至流行演唱會等等,甫結束的《aMEI ASMR 世界巡迴演唱會》,就特別為賓士車主們量身打造專屬行程,除了入住六星級台北文華東方酒店、享受飯店下午茶點與酒廊 Happy Hour,更直接入座演唱會 VIP 包廂,還有演唱會驚喜小禮物,探索超凡沉浸式的五感體驗。
「Mercedes-Benz Pass 賓士暢行」的潛力及可塑性精彩可期。台灣賓士將根據客戶回饋與在地化體驗的目標,持續優化系統與平台,並期待未來有更多新的優質合作夥伴加入,拓展服務項目,延伸賓士獨享精緻生活的更多面向,開創豪華移動的全新可能,提供全年無休的數位服務。
受全球供應鏈影響,汽車產能持續供不應求,不少有購車需求的民眾轉往二手車市場,推升二手車價上揚。驚人的是,現在在美國,想要購買一輛經過使用、里程數高達上萬英里的 Tesla 電動車,居然需要付出與新車一樣的代價。
打開美國 Tesla 官網的庫存頁面,其中有著不少現貨出售中的二手電動車,部分車款標示的售價都逼近、甚至超越選擇相同配置的新車。顯見來自消費市場的強勁需求對車價所造成的推升。
所有在美國官網出售的二手車中,Tesla 皆由標配的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新增 FSD 全自動駕駛功能,這可能也是推升中古車價的一大原因。另外,美國電動車廠近日也公布了一項新規則,向原廠租賃電動車的車主,將無法在租約期滿後,買下原先使用的車輛。這項限制增加了市場對 Tesla 產品的需求。各種因素交互影響下,造成車價推升到如今難以想像的局面。
透過官網訂購 1 輛 Tesla,需要等候將近半年的時間,現貨供應的二手車的確有著一定程度的誘因。不過,付出一樣的價格,雖然免除了等待的時間,但得到的卻是有著一定行駛里程與使用痕跡的中古車,這之間的價差是否值得,只能由消費者心中自行決定。
英國豪華超跑品牌 McLaren Automotive (以下簡稱 McLaren) 前任執行長 Mike Flewitt,在為公司貢獻 10 年的熱情並於 2021 年 10 月卸任後,執行長的工作,雖然已由集團執行董事 Michael Macht 所暫代,但 McLaren 在今日 (4/28) 宣布,執行長這個重要的職務,已確定將會由出生於德國的前 Ferrari 首席技術長 Michael Leiters 所出任,且於 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生效。
出生於德國的 Michael Leiters,擁有深厚的工程學博士背景,在 Porsche 擔任高階經理人時,主導且負責了 Porsche Cayenne 的開發與生產,並於任職 Ferrari 首席技術長職務期間,實際參與了 Ferrari SF90 車系、296 GTB 與品牌首款 SUV:Purosangue 等新車的研發;所以一般認為,Michael Leiters 不僅能馬上解決品牌首款油電超跑 Artura 遲遲無法交車的問題,也很有可能會為品牌帶來首款超級 SUV (因為 Michael Macht 反對推出 SUV)。
執行董事 Paul Walsh謹代表 McLaren 全體同仁歡迎 Michael Leiters 加入 McLaren 並擔任執行長一職,他擁有豐富的領導經驗,同時對工程技術和未來科技充滿熱忱,必將帶領我們的團隊邁入第二個令人振奮的十年。
執行長 Michael Leiters能夠在 McLaren 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時刻加入並擔任執行長,我感到無比興奮,McLaren 已被公認為全球最負盛名的豪華超級跑車製造商,我期待與我們忠實的客戶、員工、車迷和合作夥伴,再為這一榮譽添上新的色彩,為 McLaren 的發展寫下全新輝煌篇章。
McLaren 表示,Michael Leiters 將會負責品牌全球性的業務、領導超過 3,000 名的員工,於 McLaren 位於英國 Surrey 的 Woking 總部上班。
是的,Hyundai Elantra 已經在國內新車市場上消失,在 2021 年第一季末時,南陽實業公布年度產品規劃時,新世代的 Elantra 就沒有出現在規劃導入之列內,隨後也陸續傳來了 Elantra N、以及 Elantra 停產的消息,而在 2022 年初時,國產第 6 代 Hyundai Elantra 可以說已經畫下了句點。不過,近日有 U-CAR 網友分享了港口捕獲的間諜照,照片內容為數量簡單覆蓋白色貼紙的 7 代 Elantra,是否意味著南陽實業將重啟 Elantra 的產品線?
從 2020 年開始,Hyundai 所推出的新世代產品,有著幾項重點配置,包含將先進主動安全配備 Hyundai SmartSense 更全面導入配備之列,導入數位儀表與大吋數中控螢幕的數位駕駛座艙等,呼應市場潮流走勢之餘,也是在便利性與舒適性的全面提升;不過,配備大幅升級也意味著成本與售價的提高,這也是「百萬名車」早就已經是主流市場常態所在。
2022 年 03 月 國產轎車 Top 10 | ||||||||||||||||||||
名次 | 車款 | 銷量 | 銷售組成 | |||||||||||||||||
1 | Toyota Corolla Altis 1.8 | 1,536 |
|
|||||||||||||||||
2 | Toyota Yaris 1.5 | 1,401 | ||||||||||||||||||
3 | Ford Focus 1.5 | 1,340 |
|
|||||||||||||||||
4 | Honda Fit 1.5 | 1,113 |
|
|||||||||||||||||
5 | Toyota Vios 1.5 | 875 | ||||||||||||||||||
6 | Nissan Sentra 1.6 | 568 | ||||||||||||||||||
7 | Mitsubishi Colt Plus 1.5 | 337 | ||||||||||||||||||
8 | Nissan Tiida 1.6 | 172 | ||||||||||||||||||
9 | Mitsubishi Grand Lancer 1.8 | 73 | ||||||||||||||||||
銷售報告轎車數據,涵蓋轎車、掀背車、旅行車、轎跑車與敞篷車等車型 |
另一項市場關鍵潮流,就是休旅車款大行其道,直接壓縮到轎車市場的發展,對於原先在國內市場銷售就較為辛苦的 Hyundai Elantra 來說,當 Toyota Corolla Altis 銷售成績也逐步萎縮,國產的 Elantra 就更加辛苦了,也因此在國內市場先行畫下句點並不讓人意外。在南陽為 6 代 Elantra 畫下生產句點時,其實南陽實業並沒有將 7 代 Elantra 後續導入與否給說死。
以轎車持續衰退的步調來看,南陽實業其實並不應該繼續國產 Elantra,進口導入 Elantra 來試試水溫會是比較合宜的做法,甚至可以導入性能取向較高的 Elantra N,以此來與市場多數競爭對手做出區隔;此次網友分享的間諜照中,比較有趣的是並非只有一輛 7 代 Elantra 到港,且車輛看起來並不像是二手與美規車款,因此應當不是貿易商自行導入。
這也意味著這批 7 代 Elantra 是南陽實業導入的機會相當高,不過,與南陽實業詢問關於 7 代 Elantra 的導入計畫,並沒有獲得明確回覆,僅表示南陽實業是否導入 7 代 Elantra 仍在研究中。後續相關導入與否、車型規劃等資訊,U-CAR 也將持續追蹤並帶來後續報導。
Honda 在 2021 年底時,正式於國內帶來了新世代 Fit 車系最重要的一塊拼圖,也就是搭載 Hybrid 油電動力系統的 Fit e:HEV 車型,相比於汽油版的 Fit 1.5 升動力單元,e:HEV 的油電動力系統顯然有著更多話題性,其效能表現儼然也成為關注焦點。雖然是油電動力系統,但 Honda 為 Fit 所搭載的這套 e:HEV 系統,更多時候是有如增程式電動車的設定,高速時引擎才會參與到驅動之中。
這樣的組合,在賽道上又會是怎樣的成績,自然也是充滿話題與意義的一件事情了。
作為小型掀背戰力的 Honda Fit,車身尺碼雖然較前代有所放大些許,但實際上還是偏近於嬌小體型,車身尺碼分別是車長 4,054mm、車寬 1,695mm、以及 1,535mm 車高,軸距來到 2,530mm,而 Honda 積極強調的 MM 思想,也就是「Man-Maximum / Machine-Minimum」設計理念,透過設計巧思讓空間最大化、機械結構最小化,來打造出色的車室空間表現。這也是 Honda 麾下產品重要市場競爭力之一。
相比於小型掀背級距的眾多對手,新世代 Fit 確實擁有相對寬敞空間表現,但本質仍舊是小型尺碼的設定,在賽道上則是直接帶來更多樂趣,這也跟 Fit 的動力配置有直接關係,沒有強大動力輸出,但卻有偏於靈活的操控本質,帶給駕駛更加餘裕的駕馭樂趣。
Honda Fit 重點規格 | |
車型 | Fit e:HEV |
車長/車寬/車高/軸距(mm) | 4,054/ 1,695 / 1,535 / 2,530 |
參考空車重(kg) | 1,229 |
引擎 | 直列 4 缸 DOHC 汽油引擎 |
引擎科技 |
Hybrid 油電混合 |
供油方式 | 多點噴射 |
排氣量(c.c) | 1,497 |
最大馬力(ps/rpm) | 109 /3,500-8,000 |
最大扭力(kg-m/rpm) | 25.8 /0-3,000 |
變速箱 | E-CVT |
輪胎尺寸 | 185/55R 16 |
輪胎花紋(型號) | Dunlop Enasave EC330 |
驅動方式 | 前置引擎前輪驅動 |
前輪懸吊/後輪懸吊 | 麥佛遜 / 扭力桿 |
煞車系統 | 四輪碟煞 |
0~100 km/h (秒) | - |
極速 (km/h) | - |
原廠冷胎壓建議值 | 前 33 psi、後 33 psi |
台灣本田在 4 代 Fit 預售時,就已經先行公布了汽油與油電兩種動力單元,不過正式發表時,卻是僅有汽油版正式亮相,其搭載了 1.5 升 DOHC 雙凸輪軸自然進氣引擎,帳面動力數據為 121 匹最大馬力與 14.8 公斤米最大扭力,搭配 CVT 無段變速系統,整體產品調性更篇近於舒適性需求。
直到 2021 年底才正式發表的 Fit e:HEV 油電動力車型,採用 1.5 升 i-VTEC 自然進氣汽油引擎,搭配兩具電動馬達的組合,單汽油引擎本身所能提供的動力輸出,可輸出最大 98 匹馬力與 13 公斤米扭力,再加上電動馬達的輸出,則讓其綜效動力輸出,來到 109 匹馬力與 25.8 公斤米扭力的水準。單從帳面資訊來看,其實無法看出 Fit e:HEV 不同於一般 Hybrid 車型之處。
因為與其說 Fit e:HEV 是油電混合動力,不如說是增程式為主要設定的動力系統,因為 Fit e:HEV 在中低速域時,都會以電動馬達驅馳為主,即便電池在低電量時,引擎啟動也是會直接帶動發電馬達來為電池充電,仍舊是以驅動馬達來驅動為主;在高速行駛時,引擎才會直接傳動離合器來驅動,這意味著中低速時動力系統都是增程設定。
也正因為中低速時都是電動馬達驅馳,因此在動力輸出上擁有一定優勢,電動馬達能供輸的 25.8 公斤米最大扭力,其輸出區域乃是從 0 到 3,000 轉的範圍,這也正是電動車加速表現優異的特點之一;如此特點在賽道中更具優勢,因為進出彎道時能更早輸出動力,正是爭分奪秒的關鍵環節。
Honda Fit 賽道測試條件 | |
車款 | Fit e:HEV |
現場靜止噪音測試 | - |
輪胎規格 | 185/55 R16 |
輪胎花紋 | Dunlop Enasave EC330 |
測試日期 | 2022 年 3 月 27 日 |
賽道 | 臺中麗寶國際賽車場 |
車手 | 陳意凡 |
車手配重 | 80 公斤(車手 63 公斤+載重 17 公斤) |
車輛測試條件 | 空調 24 度、2 段風速 |
音響系統關閉 | |
開啟小燈 | |
油箱加滿 | |
胎壓:依照車手當天建議值 | |
駕駛模式 | - |
懸吊模式 | - |
四輪胎紋深度 | 左前 7.0mm 右前7.0mm |
左後6.0mm 右後 6.0mm |
此次的賽道測試同樣是由職業賽車手陳意凡操刀,車輛設定則也是依循 U-CAR 賽道測試規範,包含空調 24℃、2 段風速,音響關閉、開啟小燈且油箱加滿,車上配重為車手 (陳意凡/63 公斤) 加上 17 公斤載重,總計 80 公斤設定。胎圈組合則是 188/55 R16,輪胎花紋為 Dunlop Enasave EC330,胎壓則是依循車手建議值設定在 28psi。
呼應 e:HEV 油電節能的產品初衷,Fit e:HEV 並沒有 Sport 的駕駛模式選擇,但其以電動馬達為主的驅動系統設定,卻是能提供非常運動化的扭力輸出,最關鍵的就是 Fit 小型掀背車格設定,其車身長度僅 4,054mm,整體表現相當靈巧,其指向性搭配敏捷身手,在麗寶國際賽道裡面展現出高度樂趣。
在一般道路駕駛時,Fit e:HEV 會讓人輕易感覺到整體的舒適設定,原本也擔心如此設定在賽道上會較為吃虧,但實際在賽道上 Fit e:HEV 還是展現出一定的支撐性,並沒有展現出軟腳而影響操控與動力輸出;尤其在麗寶賽道的第一區段,從第 5 個彎道開始,是連續且速度不低的連貫操作,也考驗著車輛整體底盤設定的功力。
Honda Fit e:HEV 賽道最終繳出了 2 分 24 秒 843 的成績,在直線底則達到時速 132.07 公里的最高速,或許單就單圈成績來看並沒有令人驚艷,但以一輛最大馬力輸出 109 匹 (電動馬達)、最大扭力 25.8 公斤米 (電動馬達) 的小型掀背來說,如此成績相當不俗,尤其是其產品初衷更是以節能為出發,展現出來的操控樂趣卻讓人感受到一定程度的本田魅力。
不過,也正因為其篇近於增程式的動力系統設定,整場測試下來,油表顯示並沒有太多消耗,但單圈成績卻會隨著儀表左側的電池電量多寡,而有些微的影響,這也是比較少見的測試體驗。
近期 Porsche Taiwan 針對國內新車售價進行調整,除了 911 車系之外,包含 Taycan、Panamera、Macan、Cayenne 以及 718 Boxster、718 Cayman 等車系,在新車售價部分皆有所調漲,價格調整區間則依車型有著 8 萬~46 萬的漲幅。
首先在純電轎跑 Taycan 車系部分,全車系售價皆有調漲,其中以 Taycan、Taycan 4 Cross Turismo 售價調整幅度最低,僅漲價 12 萬元,售價調整最多車型則為 Turbo S,有著 21 萬的調漲幅度,而 Taycan 車系在此回的售價調整後,車系入門的價格門檻也提高至 381 萬元。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萬) |
調漲後 售價(萬) |
價格 差異(萬) |
Taycan | 369 | 381 | 12 |
4S | 484 | 499 | 15 |
GTS | 563 | 579 | 16 |
Turbo | 683 | 703 | 20 |
Turbo S | 823 | 844 | 21 |
4 Cross Turismo | 411 | 423 | 12 |
4S Cross Turismo | 490 | 505 | 15 |
而在運動休旅產品部份,二度小改款的 Macan 車系依車型有著 10 萬至 13 萬的漲價幅度。Cayenne 車系中除了 Cayenne、Cayenne Platinum Edition、Cayenne Coupé、Cayenne Coupé Platinum Edition 總計 4 款車型售價未調整外,其它則依車型則有著 8 萬至 45 萬的售價調漲幅度。Cayenne 車系中調價幅度最高者則為頂規的 Turbo GT 車型。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萬) |
調漲後 售價(萬) |
價格 差異(萬) |
Macan | 284 | 297 | 13 |
S | 348 | 358 | 10 |
GTS | 461 | 471 | 10 |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萬) |
調漲後 售價(萬) |
價格 差異(萬) |
Cayenne | 348 | 348 | - |
Cayenne Platinum Edition | 460 | 460 | - |
E-Hybrid | 428 | 436 | 8 |
E-Hybrid Platinum Edition | 498 | 507 | 9 |
S | 485 | 508 | 23 |
S Platinum Edition | 558 | 568 | 10 |
GTS | 586 | 608 | 22 |
Turbo | 705 | 738 | 33 |
Cayenne Coupé | 369 | 369 | - |
Cayenne Coupé Platinum Edition | 450 | 450 | - |
E-Hybrid Coupé | 447 | 455 | 8 |
E-Hybrid Coupé Platinum Edition | 492 | 501 | 9 |
S Coupé | 502 | 525 | 23 |
S Coupé Platinum Edition | 543 | 553 | 10 |
GTS Coupé | 594 | 617 | 23 |
Turbo Coupé | 728 | 761 | 33 |
Turbo S E-Hybrid Coupé | 871 | 904 | 33 |
Turbo GT | 950 | 995 | 45 |
Panamera 車系新車售價亦全面調漲,入門車型售價調高至 524 萬元,頂規 Turbo S 車型則一口氣調漲 46 萬元,新車售價來到 1,266 萬元。Panamera 4 Sport Turismo 車型維持單一車型設定,售價則由 554 萬元調漲至 573 萬元,有著 19 萬元的漲幅。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萬) |
調漲後 售價(萬) |
價格 差異(萬) |
Panamera | 505 | 524 | 19 |
Panamera Platinum Edition | 601 | 623 | 22 |
4 | 535 | 554 | 19 |
4 Platinum Edition | 628 | 651 | 23 |
4S E-Hybrid | 840 | 870 | 30 |
Turbo S | 1,220 | 1,266 | 46 |
4 Sport Turismo | 554 | 573 | 19 |
車型 | 調漲前 售價(萬) |
調漲後 售價(萬) |
價格 差異(萬) |
718 Cayman | 322 | 338 | 16 |
T | 348 | 348 | - |
S | 403 | 419 | 16 |
GTS 4.0 | 448 | 464 | 16 |
GT4 | 504 | 529 | 25 |
GT4 RS | 707 | 尚未公佈 | - |
718 Boxster | 327 | 343 | 16 |
T | 353 | 353 | - |
S | 408 | 424 | 16 |
GTS 4.0 | 453 | 469 | 16 |
Spyder | 482 | 506 | 24 |
跑車產品部份,718 Cayman 以及 718 Boxster 車系僅有 T 車型售價未有調整,且除了 718 Spyder 以及 Cayman GT4 分別調漲 24 萬及 25 萬之外,其餘車型皆調漲 16 萬元,另外原售價 707 萬元的 718 Cayman GT4 RS 車型,預計同樣會有著新車售價上的調整,但目前國內官方網站尚未公佈。
台鈴 eReady Run 自 2021 年導入後,結合跑格化外觀造型、運動化動力與煞車系統為重點。今年推出 eReady Run 全新新色:魔綠幻紫,建議售價為 NT$93,800 元 ( 不含牌險 ) ,並於 4/28 開始預購,預計 5/20 前交車。即日起有現金購車送購車金 4,000 元,或是 24 期 0 利率 0 手續費兩種優惠,並可升級炫彩夜行 4 套件 ( Carbon 大燈飾蓋、彩鈦電鍍風鏡、日本 RK 黃金鍊條、以及霧黑煞車拉桿 ) 。
在既有的 4 款顏色外,這次推出的新色魔綠幻紫採用變色龍烤漆,在不同的視角觀看擁有不同的變化。而本次炫彩夜行的 4 個套件,強化了 eReady Run 的炫彩程度;Carbon 大燈飾蓋以碳纖維紋飾增添了性能味;彩鈦電鍍風鏡結合了魔綠幻紫的色彩,使整輛車色調更具風采;日本 RK 黃金鍊條不僅外觀耀眼,更具耐用性的表現;高質感的霧黑煞車拉桿,則可更精準的掌握煞車節奏。而此次也導入新型靜音齒輪組,擁有更輕快的駕馭感。
eReady Run 採用 7.6kw G2 鋁合金水冷永磁同步馬達馬達 ( 相當於 10.1 匹最大馬力輸出 ) ,時速 0 到 50 公里約 3.7 秒,搭載 CBS 連動煞車系統,前輪採用 14 吋鋁合金切削輪圈,搭配 245mm 浪花碟盤與對向 4 活塞輻射卡鉗,後輪則是 13 吋鋁合金切削輪圈和 190mm 通風碟搭配單活塞卡鉗,車重 ( 含兩顆第三代電池 ) 為 121kg。車架搭配的是懸吊系統為 33mm 運動前叉內管,與雙槍式五段預載可調後避震,並可達最大傾角 46 度。
eReady Run 採用了 LED 雙魚眼前大燈,搭配前飾板俐落精實的設計;LED 雙魚眼前大燈由 18 顆環形碎鑽的日行燈組成,可自由切換上方遠光燈與下方近光燈 2 種不同組合。而後燈也呼應頭燈採用燻黑 LED 極線式下 U 型跑格尾燈。
eReady Run 配備了內嵌式雙前置物空間、前置 USB 插槽、26.5 公升容量置物空間與省力駐車架設計,並標配電子倒車鍵。LED 儀錶板採用了彩色的資訊螢幕,而外環指示燈會隨著速度展現 8 種色彩,另外把手搭配了 3 種功能可做選擇 ( 方格旗模式、超車燈功能、過彎感應方向燈 )。
台鈴 eReady Run 魔綠幻紫即日起開始預購,可享購車好禮 2 選 1,車主可選擇 24 期 0 利率 0 手續費的分期方案,也可選擇現金價方案,獲得原廠購車金 4,000 元,以 89,800 元來購得,並可升級炫彩夜行 4 套件,5/31 前購買則可加贈魔綠幻紫專屬智慧卡套。
隨著國內 HR-V 正式上市逐漸到來,台灣本田最近發表了有關 HR-V 的消息,結合了時下流行的虛擬資產 NFT( Non Fungible Token 非同質化代幣 )發表了一張圖片,這也是首次台灣本田正式公開 HR-V 的行銷圖。雖然這只是一張虛擬的行銷照片,但可看出照片中 HR-V 完整的樣貌。
台灣本田與國內知名 NFT Demi-Human 設計團隊 Demiverse Studio 共同合作,推出專屬區塊鏈編碼鑄造的「HR-V 2022 X Demiverse」NFT 數位作品,並於 4 月 30 日開放競標。全新 HR-V 結合了時下最流行的虛擬資產 NFT,期望透過 NFT 的影響力,為新款 HR-V 打響知名度,延續過去在國內市場銷售的佳績。
新款 HR-V 沿襲經典的造車工藝 MM 思想「Man Maximum-Machine Minimum」,以人為本的設計為出發點,將乘坐空間極大化,機械空間極小化,並融合 Compact SUV 的機能特性,創造同級車產品之間的競爭力。新世代 HR-V 在造型上有著耳目一新的改變,同時傳承過去 Honda 的空氣力學技術與經驗,達到較佳的燃油效率。新款 HR-V 將於 5 月 4 日進行發表,U-CAR 將會報導最新消息,請讀者敬請鎖定。
源點科技成立的新創充電品牌 EVOASIS,今日(4/28)宣布與統一精工合作打造 Smile 速邁樂快充站,首站在臺南永康速邁樂加油站登場,該站為 EVOASIS 首座最高 180kW 快充站,提供 2 個充電位、採單樁 CCS1+CCS2 雙槍,雙方更預告未來將釋出更多個聯合站點,結合具地利之便的速邁樂加油站,提供更便利的充電服務。即日起至 5/15 該站還提供 5.8 元/度電之優惠費率,充電滿 100 元者,還可 50 元加購洗車,再額外送車體護膜。
EVOASIS 品牌先前如苗栗公館快充站,以及家樂福臺北三民店、桃園中原店、臺中文心店等快充站點,站點最高功率多半為 120kW。
而此次與統一精工合作的首座指標充電站,選擇在臺南永康的速邁樂加油站設立,看準地點落在臺南中正北路的台 1 線上,鄰近國道 1 號及國道 8 號,也是電動車重鎮地的南科通勤族上下班必經之地。
充電功率上,該站改採 EVOASIS 旗下首見的 180kW、800V 的高充電功率 DC 快充裝置,並提供最新的 CCS1+CCS2 雙槍頭規格,採單樁 CCS1+CCS2 雙槍、總計 2 個充電車位模式的配置,強調電動車最快 10 分鐘就可補足 150 公里的里程,同時支援 CCS1+CCS2、也能讓跨品牌車主都能來此中繼站充電。
此外,EVOASIS 強調該站也是擁有完善周邊的據點,提供洗車、汽車美容等車用服務,一旁還有 7-ELEVEN 門市,及加油站附設的廁所,這些都是油車與電車共同存在的車主需求,期待透過充電服務的增設,為場域帶動更多消費人潮。
目前在臺灣已有越來越多民眾成為電動車主,截至 3 月全臺電車數更增長至 1.8 萬,所以 EVOASIS 此次攜手統一集團旗下,擁有 86 個服務據點的油品事業-統一精工,一同打造油電複合式能源供應站。
首波站點除此次的臺南永康速邁樂加油站,後續也將在位於通勤要道,及人口密集區的速邁樂加油站優先釋出。除了要緩解都會地區充電站點供不應求的情況,也希望藉由兩者服務的結合,為傳統加油站帶來更多元的發展,並展現重視綠能永續的精神;同時,也讓剛從油車轉換為電車的電動車主,無須改變原有的能源補給路線,可以更快接軌電動車的補電習慣。
對於這次的跨界聯手合作,EVOASIS 表示雙方都相當看好,目標結合兩邊資源,替據點及車主創造更大效益,並引領更多加油站跟進永續經營。
統一精工指出,除看中 EVOASIS 有豐富成熟的充電站建置經驗,熟悉加油站施工法規,能克服複雜的場域規範,再加上全年客服與定期站點檢修等細節注重,也讓在乎顧客及設施維護的統一精工感到合作安心。同時,EVOASIS 持續在旗下站點導入 30-50%綠電,對於綠能面向的經營,更符合統一精工在品牌永續形象的重視,這些都成為雙方最終合作的契機。
此外,EVOASIS 臺南永康速邁樂快充站這次開站為回饋車主,品牌祭出超驚喜方案,即日起至 5/15,前來 EVOASIS 臺南永康速邁樂快充站補電,就享 5.8 元/度電之優惠費率,充電滿 100 元者,還可 50 元加購洗車,再額外送車體護膜。
EVOASIS 更邀請到合作車廠夥伴 Kia,以旗下的 EV6 純電跨界休旅,作為該站的充電啟用示範車。EVOASIS 亦表示面對車主及車廠們的期待,將積極強化都市及環島充電站的密集度,2022 年內也有更多新站準備上線,要外界敬請期待。並號召更多加油站及企業夥伴,成為 EVOASIS 充電合作對象。
身為 Volkswagen ID.電動車計畫一員的 Buzz 廂型休旅,推出以來便因討喜外型而深受歡迎。日前為慶祝國際設計之日 ( World Design Day ) ,福斯集團設計總監 Klaus Zyciora,在社群平臺上貼出了 ID. Buzz Pickup 版本的預想圖,同時詢問網友,是否要將其推進到下一階段。
從設計總監 Klaus Zyciora 發佈的預想圖可以看到,ID. Buzz Pickup 的後方,換上了由貫穿式尾燈包圍的開放式的貨斗。車室空間仍然維持雙排五人座的設定,唯獨原為向後滑移的後車門,改為傳統的側開式,並採用隱藏門把的設計。滿版星型 5 角輪圈,呼應車款活潑定位。
其實 Volkswagen 與皮卡箱型車頗有淵源,早在 1950 年代,車廠就為旗下的 Type 2 休旅推出過 Pickup 版本,並與此次發佈的 ID. Buzz Pickup 預想圖一樣,採用雙排車室搭配貨斗的設計。設計團隊致敬品牌元老級車款意味濃厚。
Volkswagen ID. Buzz 電動休旅目前提供兩種車型,分別是雙排 5 人座的乘用版,以及採取封閉式後車廂設計的商用版。車室空間運用雙色鋪成,營造年輕動感的駕駛氛圍,內裝同時使用回收物料打造,呼應環保減碳的訴求理念。
雖然目前 VW ID. Buzz Pickup 只存在於設計團隊的構想,不過,設計總監 Klaus Zyciora 也在社群上詢問網友意見,考量到車款創新定位與話題性,或許真有機會見其成真也不一定。現階段已知,福斯商旅將會為 ID. Buzz 推出 Camper 露營車,與能提供 Robotaxi 服務的全自動駕駛版本。
2020 年登場的新世代 VWCV Caddy,擁有充沛空間與靈活機能,同時換上集團模組化的 MQB 底盤,讓商旅車的行路質感接近轎車,滿足自用與商用的多重需求。目前僅提供燃油車型的 Caddy,近日就被外媒捕捉到,疑似換上 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上路進行測試。
根據外媒拍攝的照片,VWCV Caddy PHEV 外觀部分與汽油版本差異不大,位於車頭左方葉子板的充電孔,明顯的表示其身為混合動力車型的身份。其餘外觀部分,包括封閉式水箱罩、前保桿蜂巢造型與燈組造型等,皆予以維持。由於測試車上的充電孔造型非常突出,或許最終版本還會有一定程度的修改。
VWCV Caddy 導入了與 Golf 車系相同的 MQB 轎式底盤,更是集團首輛採用此設計的商旅車。目前外界推測,PHEV 車型會以 1.5 升 TSI 引擎搭配電動馬達作為動力配置,使用 6 速雙離合器變速箱。電池儲存的電力可以純電模式行駛 50-60 公里。
目前Škoda、Audi 和 Volkswagen 部分車系都採用了福斯集團的 MQB 平臺,其中 Golf e Hybrid、Golf GTE 與 Tiguan eHybrid 同樣也使用此平臺;而此次 VW Caddy PHEV 使用了 MQB 後,也將能享受到福斯集團 PHEV 系統,並提升整體駕馭感受。
此次外媒捕捉到的 VWCV Caddy PHEV 測試車,沒有使用任何車身偽裝,外型設計一覽無遺。雖然沒有帶來太多驚喜,但車款開發似乎已接近完成,距離正式發表想必不遠。Caddy PHEV 將能為商旅 MPV 市場帶來更多動力選擇,U-CAR 也會持續追蹤車款的最新消息,敬請持續鎖定。
U-CAR 編輯部曾在 2012 年實際造訪、旗下車款一直都是以復古造型搭配 BMW 強悍汽油引擎的德國手工車廠 Wiesmann,在「電動化」的洪流下,不只終止了 Project Gecko 的燃油跑車計劃,還在日前推出品牌第一款純電動車:Project Thunderball,而且這款建議售價 30 萬歐元 (換算後約新臺幣 950 萬元) 起、僅會限量生產 1,000 輛的雙門雙座復古跑車,還將搭載 800V 系統,並擁有 500 公里的續航里程與 680 匹最大馬力。
與每一輛出自 Wiesmann 的手工跑車一樣,Project Thunderball 也擁有品牌標誌性的長車頭、短車尾復古外觀,以及典雅的四圓形頭燈組與肌理分明的前/後葉子鈑,並在車尾上緣添加了一支擾流鴨尾,且配置有電動軟頂敞篷機構。
雙座規劃的座艙裡,Project Thunderball 不但配備了兩只菱格紋真皮包覆的碳纖維跑車座椅、全數位的儀表板,以及三輻式造型、麂皮包覆的多功能方向盤,且延續了品牌的傳統、在中控臺鑲有 7 個數位顯示錶,下方還附有一只觸控設定的影音資訊螢幕。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Project Thunderball 則是採用與 Roding Automobile 共同開發的系統,兩具安裝在車身後段的電動馬達共可輸出 680 匹 (PS) 之最大馬力與 112.2 公斤米之最大扭力,搭配約 1,700 公斤的車重後,Wiesmann 預估採後輪驅動布局的 Project Thunderball,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將可在 2.9 秒完成。
此外,配置 800V 充電架構的 Project Thunderball,搭載了容量 92kWh 的電池,推估最大續航里程為 500 公里,並搭載有 5 段可調的 Wiesmann Intelligent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智能回充系統,駕駛人可透過方向盤後方的撥片切換設定。
Wiesmann 還表示:Project Thunderball 也會堅持「100% Made in Germany」及「全手工打造」的創廠使命,將在位於德國 Dülmen 的 Gecko 工廠生產,且全球只會有 1,000 位幸運兒有機會入主。
繼 Ford 將野馬馴服為純電跨界休旅後,身為美式肌肉跑車代表之一的 Chevrolet Corvette,也經由 GM 通用汽車證實,將在明年迎來電氣化。預計逐步推出混合動力版本,和使用集團 Ultium 電池平臺所打造的純電車型。而採用傳統汽油引擎的車型也會繼續生產,並與新推出的動力規格一同販售。
GM 通用汽車總裁 Mark Reuss 日前接受採訪時透露,純電版本的 Chevrolet Corvette 將會在 2023 年登場。新車採用集團所開發的 Ultium 電池平臺為基礎,搭載 AWD4 驅系統。至於動力輸出、確切發表時間等細節則仍然保密。
由於 Ultium 電池平臺的特殊設計,恐怕無法直接套入現行款的 Chevrolet Corvette 車身之中,因此,屆時發表的純電美式跑車與汽油版之間,或許會有著一定程度的差異。車廠勢必得進行調整,以便創造出能容納電池的空間,與調整車身重心的分配,來達成量產的可行性與維持操控性。
至於採用混合動力單元的 Chevrolet Corvette,GM 總裁 Mark Reuss 並未表示將採用 Hybrid 或是 PHEV 形式來打造。根據先前流出的資訊猜測,新車會以電動馬達搭配雙渦輪增壓引擎,輸出將近 1,000 匹的綜效馬力,並與純電版本一樣配備 AWD4 驅系統。
傳統燃油車型的部分,GM 總裁 Mark Reuss 認為,傳統內燃機引擎是讓 Chevrolet Corvette 眾所皆知的一大主因。因此,他表示此次推出油電與純電版本車型的目的,只是在於增加產品線的豐富度,並不是為了取代燃油車型。2023 年新的動力規格推出後,汽油版的 Corvette 也會持續販售。
GM 通用汽車集團希望在 2025 年前推出 30 款純電車型,並且在 2035 年時轉型成為純電動的汽車製造商。
BREAKING: An electrified #Corvette will be available as early as next year and a fully electric version to follow. Stay tuned for more. pic.twitter.com/6lDUWpOIZ2
— Chevrolet (@chevrolet) April 25, 2022
由《經理人月刊》、《數位時代》主辦的「2022 Futrue Commerce 未來商務展」將在 4 月 28 日(四)至 4 月 30 日(六),一連三天在臺北花博爭艷館展出。本次作為策展夥伴的裕電能源更是在 ESG 綠色經濟專區實體展出充電解決方案,裕電能源身為唯一同時具備光電及車電、並在今年跨足儲能領域的全臺最大充電服務營運商,累積了豐富的實績,透過展覽分享如何協助重視 ESG 企業主運用車電與光電,進而踏入企業綠色經濟 ESG 起點,透過綠能與綠電,一同與其創造永續行動。
因應 3 月底國發會正式公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明確揭示了政府規劃藍圖,也促使更多企業必須開始重視 ESG、綠色經濟與永續概念。裕電能源跨足車電與光電兩大未來發展領域,其中車電更包含電動汽車與電動機車充電解決方案,為目前市場上唯一提供全方位綠能服務營運整合商,同時具備軟硬體串接及前後台整合的優勢受許多車廠、科技廠辦、建商及公家單位青睞。
Porsche、Hyundai、Nissan 及中華 eMoving 皆是長久合作夥伴,YES 來電 App 或是車廠客製化 App,車主皆可尋找鄰近充電站點與享 24 小時客服服務等,更可設計進階功能如專為台灣保時捷車主客製化的行動 App,讓車主可透過綁定卡片進行充電、中華 eMoving 車主則擁有免掃碼輕鬆啟動充電等,運用雲端服務與客製化開發,致力讓車主的低碳生活越來越簡單方便,並積極打造低碳城市。
裕電能源秉持「停車即充電」的理念,尋找各種與車主相關的生活場域,再依場域特性建構適合的充電設備,不管是在百貨公司、量販店、公共停車場、加油站、遊樂園或是科技廠區都可以看到裕電能源 YES 來電充電站的身影。而在光電領域,中南部許多學校或是工廠屋頂都可以看見裕電能源光電案場,數據顯示自 2010 年以來已建置超過 100 個光電案場、光電發電度數超過 1,600 萬度、為電動車主提供超過 1,100 萬充電度數並累計已為地球減少 412 萬公斤碳排放量,重視 ESG 的企業主也可以透過裕電能源一站式的服務,一次解決光電、車電及儲能的業務需求。
裕電能源未來也積極與更多綠能城市新創應用合作,例如電動巴士智慧充電系統、5G 智慧杆或智慧停車柱等,藉由日常生活串聯充電及綠能服務,為地球與下一代的未來盡一份心力。為了讓大眾更了解裕電能源 YES 來電服務與相關活動,展覽期間至裕電能源攤位按讚「YES 來電 Facebook 粉絲專頁」即可兌換品牌限定充電頭。
Toyota 於 2021 年 12 月,曾透過線上直播方式舉辦集團品牌的全球電動車戰略記者會,並預計集團在 2030 年將達到年販 350 萬輛電動車的銷售目標,Lexus 則是預計在 2030 年達到 100 萬輛電動車銷售目標,且在歐洲、北美、中國等地區預計在 2030 年提供 Lexus 全車系的電動車銷售陣容,並在 2035 年轉化為純電動豪華汽車品牌。
Lexus 在會中除了展示先行揭示的全新純電跨界休旅 RZ 外,亦包含首度亮相的 Electrified Sedan 四門純電轎跑、Electrified SUV 大型純電運動休旅以及 Electrified Sport 雙門純電轎跑,以及包含獵跑及敞篷等多款特殊車型。而 Lexus 亦在 2022 年 4 月 20 日正式發表了 RZ 車系,為 Lexus 品牌純電化產品開啟全新的章節。
雖然 Lexus 純電化的產品計畫已正式啟動,但依目前 Lexus 僅有 UX 300e 及尚未正式開始量產的 RZ 車系,且在 2021 年度僅有數千輛的純電車款銷售成績來說,在 2030 年要達成百萬輛純電車生產及販售的目標,仍有著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必須得在 8 年內的時間完成,對於一個現階段非純電的豪華汽車品牌來說,並非易事。
據最新的外媒報導指出,Lexus 品牌電氣化總工程師 Takashi Watanabe 於日前接受訪問時,表示要達成 2030 年百萬輛的純電車銷售目標,除了需要積極開發全新的純電產品外,生產線的全面革新亦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特別是由傳統的內燃機轉化成為純電的汽車製造過程,更大幅增加了車輛生產製造的成本,所以 Lexus 的當務之急,便是創新車輛的製造流程以及降低電池的生產成本,藉此降低品牌電氣化轉型所需的花費。
而面對上述的轉型問題關鍵,Lexus 品牌電氣化總工程師 Takashi Watanabe 則提出兩個解決方案,首先是向 Toyota 品牌尋求更多的共享資源,其中包含了車輛製造與生產線的部份,首先便是 RZ 車系,其將與 Toyota bZ4X 以及 Subaru Solterra 在共同的新車生產線上製造,如此可明顯降低純電新車的生產成本,而如此共用生產線的模式,也預計將會出現在 Lexus 後續推出的更多純電新車產品上。
另外一個解決方式,則是在既有的新車生產線上,改採汽油、油電與純電的混線生產方式,如此的新車混線生產模式,實際上已出現在 UX 新車的生產線中,不過面對新世代 Lexus 純電車型包含底盤、動力及許多設計零件,皆與現行車款無法共用的前提下,在既有的工廠中開拓獨立的純電車生產線,亦是有可能實現的降低生產成本方式。
而就國內新車市場而論,臺灣亦是 Lexus 相當重視的海外市場,許多大改款新車亦幾乎是零時差同步推出,2021 年度國內電動車總市場全年銷量已來到創新高的 7,064 輛,相較 2020 年成長達 12.8%。而 Lexus 目前僅有 UX 300e 單一電動車型,RZ 則有望在 2022 年底前導入,但面對市場上諸多豪華純電新車產品的快速推出以及強勢競爭,Lexus 也勢必得加速純電新車產品的普及度,否則將難以抵擋其他品牌的電能大軍來襲。
於 2022 年初在日本東京改裝車展發表的,日規第 7 代 Nissan Fairlady Z 售價正式揭曉。日規 Fairlady Z 共有 4 種等級,售價自¥5,241,500 日圓(約新臺幣 120 萬)至¥6,462,500 日圓(約新臺幣 148 萬元)不等。不過,雖然日規版本售價已經公布,但上市時間卻因為產能不足而確定遞延至今年夏天。
日規 Fairlady Z 在外觀上與美規版本幾乎相同,唯一不同之處僅在於美規車型礙於法規因素而加入的黃色定位燈以及車尾銘牌。其不同點在於,日規版本延續了經典的「Fairlady Z」之名,而美規版本則是僅採用了「Z」作為新世代的車系名稱,因此日規車型在小鴨尾後方所貼上的車型銘牌,乃是「Fairlady Z」。在車色選擇上,日規 Fairlady Z 共有 9 種塗裝選擇,其中包括了黃、藍、紅、深灰、淺灰、白色等五種顏色,皆是搭配黑色塗裝的車頂而成雙色配置,另外的酒紅、銀色和黑色則為全車同色塗裝。
在動力單元部分,日規 Fairlady Z 搭載代號 VR30DDTT 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可在 6,400 轉時提供 405 匹最大馬力,其 48.4 公斤米最大扭力會在 1,600 至 5,600 轉時湧現。四種等級皆提供 6 速手排以及 9 速手自排變速箱的傳動選擇。其平均油耗為每公升 10.2 公里。
在市場方面,Nissan 也在今日(27 日)公佈了 2022 年第一季財報,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第一季的日本當地產量相較去年同期衰退了 43.9%,而乘用車的衰退幅度更是達到了 47.4。根據原廠說法,造成產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仍然來自於晶片短缺。
由於產能下降,也連帶的讓新世代的日規 Fairlady Z 上市時間必須往後遞延。原先原廠所預估的 2022 年 6 月上市時間,很有可能會延後至同年夏天,目前看來移至 7 月至 9 月的可能性相當高。另外,原先預計在 2022 年春天在美國上市的美規 Nissan Z,將會推出 Sport、Performance 以及 Proto Spec 等三種等級,不過目前售價仍然未公布。
Mercedes-Benz 於 26 日正式發表全新小型 MPV 車系 T-Class。新車以率先推出的商用 Citan 車系為基礎,換上更多舒適性的乘用配備與豪華質感外觀配置,鎖定家庭 5 人座 MPV 市場。T-Class 共推出 2 汽 2 柴動力單元選擇,並全數採用前驅設定。
全新 T-Class 車系的源頭可溯及 Mercedes-Benz 與 Renault-Nissan-Mitsubishi 聯盟在小型 MPV 以及商用廂車級距攜手合作,以新世代 CMF-C 平臺打造全新車系。其中包含 Renault Kangoo、Express、Nissan Townstar、Mercedes-Benz Citan 等車系都是雙方合作的產物。
早在 2020 年 7 月,Mercedes-Benz 就已預告將推出定位在 V-Class 之下的全新 MPV 車系,並定名為 T-Class。並率續推出 EQT 概念車與商用 Citan 車系,而 T-Class 則是依約於今年上半年正式亮相。
T-Class 在外觀有著與 Citan 相當類似的造型。車頭整體導入了 Mercedes-Benz 的最新家族設計語彙,圓潤的車燈與多邊形設定的水箱護罩輪廓等,正是當代家族風格的主要辨識特徵。不過,在細部設計上,Mercedes-Benz 賦予 T-Class 更多高質感的綴飾,如層次更立體的下氣壩、水箱護罩與後視鏡的鍍鉻飾條、17 吋鋁圈,以及更少的外觀塑料搭配等,同時推出 Style 與 Progressive 等外觀風格選擇。
此外,T-Class 高大的車身加上低矮的離底高設定,為車廂內爭取了相當寬敞的空間。並且於兩側都有滑動門,乘客可以方便地進入後排座椅,其寬度足以容納三個兒童座椅。前座座椅背上也附有便利的折疊桌或地圖袋。同時,延續商用 Citan 的低後廂離地高優勢,加上後排座椅可以折疊放平,T-Class 可以隨時變身成專業載貨的車款。其中,標準配置是一個基本的上掀尾門,但可以另行選擇對開式後門,且開口可達 180 度。
T-Class 內裝部分也同樣維持 Citan 的配置,包含因應高座高設計的半懸浮式排檔座、採上層圓形出風口與中央螢幕、下層空調控制等雙層中控設定,以及儀表 5.5 吋資訊幕、螢幕後方、排檔座下方等大型置物區。不過,T-Class 不僅導入了更高質感的內裝飾板,同時也加入了 7 吋觸控式 MBUX 車載系統。在乘用 MPV 的基礎設定下,還包含了 Keyless-Go、氣氛燈、Neotex 皮質座椅等。多功能方向盤設計則是與 Mercedes-Benz 車系採同樣設計。
安全配備部分,T-Class 包含斜坡起步、側風輔助、注意力警示,並且標配主動煞車、車道維持輔助、盲點警示,並可透過選配升級 Distronic 主動式車距維持、主動轉向輔助與自動煞車、自動停車輔助等進階主動安全配備。
動力方面,T-Class 搭載了來自 Renault 的 2 種柴油動力、2 種汽油動力選擇。搭配的柴油引擎為 1.5 升直列 4 缸 CDI 柴油渦輪引擎,有著 95 匹以及 116 匹最大馬力等選擇;至於汽油動力則是採用了一具 1.3 升直列 4 缸汽油渦輪引擎,2 種輸出版本分別為 102 匹以及 131 匹馬力。搭配的變速箱,則依照動力不同有著 6 速手排以及 7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等選項。
作為聯盟合作的產物,Mercedes-Benz T-Class 處處可見 Renault 的影子。不過除了已經發表的「三生車」Renault Kangoo 與 Nissan Townstar 以外,更令人期待的莫過於 Mercedes-Benz 即將發表針對 MPV 市場打造的全新 EQT,屆時更可見 Mercedes-Benz 在聯盟 CMF-C 平臺上,究竟還可以創造出何種驚奇。
華城電能 EVALUE 在 4/25 宣布與便利超商 7-ELEVEN 合作建置電動車直流快充充電站,首波首站為 7-ELEVEN 南投竹秀門市快充站正式啟用,建置 1 座 120kW DC 快充樁、並提供 CCS1+CHAdeMO 雙槍,另外 EVALUE 與 7-ELEVEN 合作的快充站在桃園江園門市也蓄勢待發,將在近期接續啟用電動車充電服務。
華城電能表示,電動車普及化的關鍵要角正是「充電」議題,隨著國內電動車掛牌數不斷增加,市場對於充電需求快速成長,華城電能 EVALUE 為讓車主體驗更完整便利的純電生活圈,積極於全台拓展充電據點,包括南港軟體園區、新竹科學園區、台中裕元花園酒店、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高雄漢神百貨、台東日輝國際度假村等,和不同場域類型業者合作提供充電服務,協同業者共同以智慧能源引領未來的綠色移動。
EVALUE 與 7-ELEVEN 合作建置電動車直流快充站,首站於南投「7-ELEVEN 竹秀門市」,即日開始營運,現場提供 DC 120kW 直流充電樁,可同時支援 CCS1 與 CHAdeMO 規格的電動車充電,並有 TPC 轉接頭供 TPC 規格 Tesla 車主使用,充電服務費每度 11 元,開幕優惠每度 7 元(優惠期間即日起至 5 月 9 日止 )。7-ELEVEN 竹秀門市位於南投縣竹山鎮,鄰近國道三號竹山交流道出口,挾著地理位置的優勢,為南來北往急需補電的電動車快速充電,車主等待充電的同時,可以到門市買杯 CITY CAFE、點心、各式民生用品,稍作休息,同時補足生活所需。
另外,為歡慶 EVALUE x 7-ELEVEN 合作首站電動車直流充電服務啟用,即日起至 EVALUE 竹秀站使用電動車充電服務前 11 名車主,充電超過 7 度以上並付款成功,將加碼贈送 EVALUE 會員充電點數 711 點,可 1:1 折抵充電服務費。
超商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不僅是 24 小時不間斷的營業時間,提供消費者全天候的服務,又或是其產品及服務的多元性,任何大小事皆可在超商獲得滿足。7-ELEVEN 在地超過 6,400 家門市,如今看見臺灣電動車主的充電需求,強調與 EVALUE 攜手建置直流快充站,提供車主快速且便捷的充電服務,打造超商結合充電站的複合消費環境。
而 EVALUE 與統一集團旗下關係企業合作計畫,2021 年陸續於新竹馬武督、台中谷關、屏東墾丁等地的統一渡假村建置充電站,2022 年更將計畫延伸至 7-ELEVEN,除了南投竹秀門市外,桃園江園門市將在近期接續啟用,第二波的建置計畫也已經開始啟動。EVALUE 已於全台建置公開營運型站點共 AC 慢充 205 座、DC 快充 15 座,服務站點將不斷增加中。
於 2018 年紐約車展發表的 Nissan 第六代 Altima 車系,裕隆日產汽車於 2019 年 9 月正式在國內發表,採用 2.0 升 VC-Turbo 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引擎、搭配 X-CVT 變速箱設定,並提供了豪華菁英版以及卓越菁英版兩款車型選擇。而隨著車型世代已屆小改款週期,海外媒體亦捕獲小改款偽裝測試車款,同時揭露了小改款車型的相關資訊,新車將有望在 2022 下半年推出。
根據海外媒體所捕獲的偽裝測試車款顯示,Altima 小改款車型將針對車頭外觀進行更動,除了換上新世代的大型廠徽設計外,包含採 V-Motion 2.0 設計的水箱護罩、頭燈組以及前保桿造型,皆會有所更新。此外較為特別的是,海外媒體所捕獲的美規偽裝車型,並未針對尾燈及後保桿重新設計,但中國規格車型卻針對尾燈內部採用全新的 LED 光條設計,同時也具備新型的多幅式鋁圈設計。
此外在內裝設定上,Altima 小改款車型主要在於中控臺配置的更新,採用懸浮式螢幕設計的 8 吋觸控多媒體系統,除了將移除兩側的旋鈕設計外, 亦放大了螢幕的面積,螢幕下方採用觸控按鍵,同時中央出風口造型亦經過重新設計,並採用了全新的消光木紋飾板強化車室質感表現。
而在動力配置部份,Altima 小改款車型預計將延續現行的動力架構,其中美規入門車型採用 2.5 升自然進氣引擎配置,高階車型則改採 2.0 升 VC-Turbo 汽油渦輪引擎配置。至於在國內市場部份,於 2022 年 4 月車安網釋出的最新撞擊合格資訊中,已出現 Altima 車型的相關資訊,裕隆日產汽車雖表示為配備更新的新年式車型,但依外媒預估小改款車型的推出時程看來,Altima 小改款於下半年在國內現身的機率應不算太低。
iX xDrive50 交車 1 周,我已經開了超過 1,000 公里。
汽車產業進入電動車世代之後,iX 這款車代表 BMW 面對新時代的所有答案。iX 的產品力,不管是動力、駕駛體驗,當然包含了輸出給駕駛的動力感受,還有操控、車輛對於道路行駛的回饋;乃至於座艙內,資訊娛樂系統的介面與使用者體驗,當乘員進入車內,對於車室用料、質感、氛圍、空間、機能等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而 iX 的誕生,等於是 BMW 給了消費者下一個世代產品的清晰樣貌,給予 Tesla 一個強而有力的回應,包含了產品力與產品價格。
尤其我會特別提到產品價格,以相同車格級距而言,iX 車身大小與 BMW 產品線當中的 X5 相當,但 BMW 拋下產品價格定位的包袱,拋下過去油車以動力論斤秤兩的邏輯,iX 開出 320 萬、390 萬的售價,比起 X5 更為超值的價格設定(X5 價格帶為 294~382 萬),直接回擊了 Tesla,代表 BMW 真正推出能夠一款與 Model X 在各個面向都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某個程度來說,我打從心裡感謝 Tesla,若不是 Tesla 橫空出世,傳統車企進化速度實在太慢。就算 Tesla 已經攻城掠地,傳統車企要嘛輕忽 Tesla 的挑戰、沉浸在過去燃油車帶來的成功;要嘛還在擔憂商業模式被打破而抗拒,推出的電動車還在打假球。隨著 Tesla 的成功,傳統車企就算已經覺悟,尚有應對不及的窘況需要排除。BMW 是最先醒來的車廠之一,而且也已經準備好面對這一局的競爭。
先來看一下 iX 在外觀內裝部分,我覺得可以值得一提的重點。像造型我就不多著墨了,美醜見仁見智,但我覺得 iX 外型上相當具有未來感,雙腎型水箱護罩等部分,也保留了 BMW 傳統的家族元素。
簡單而言,我自己覺得近期 BMW 新世代的造型,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實車看起來比照片來得好看」。相信許多讀者可以直接到展間看看,或者過一陣子在路上瞧見 iX 的身影,看看是不是認同我的觀點。
至於車身尺碼部分,iX 長寬高為 4,953x1,967x1,696mm、軸距為 3,000mm,與 G05 X5 的 4,922x2,004x1,745mm、軸距 2,975mm 相當,iX 大抵上同樣是大型 SUV 設定,只是車長與軸距較 X5 長、車高則是與 X6 相似。
走進車室之前,智慧 Comfort Access 系統就會自動點亮車外迎賓燈、並將自動車輛解鎖。甚至現在 iX 搭載 BMW 手機數位鑰匙 2.0 功能搭配 UWB 技術,帶著 iPhone 不用將手機對著門把感應,人走近車輛同樣會自動解鎖;進入車內也可用 iPhone 取代傳統鑰匙發動車輛,相當便利;交車時也配有數位卡片鑰匙、同樣能取代傳統鑰匙的功能。
我覺得 iX 的車室內用料、質感相當具水準,而且國內標配水晶套件超級加分。iX 也是 BMW 旗下首款將座椅調整鈕放在門板上的車系,這樣的設計邏輯類似 Mercedes-Benz 車款,而且就連座椅記憶功能也是水晶套件的一部分,將記憶 1/2、SET、座椅調節選單等四個功能按鈕放在同一塊水晶上,可說是相當精巧的工藝,按鈕安排的位置邏輯上也相當人性化。
內裝焦點就是 BMW 新一代 iDrive 8.0 駕駛介面,包含 12.3 吋數位儀表與 14.9 吋中控築構的曲面一體式雙螢幕,加上面積超大的 HUD 抬頭顯示器,都帶來有別於現行世代 BMW 車款的感受。至於造型獨特的 6 角型方向盤,其盤徑相當大,沒有不好用,但我個人不太喜歡,方向盤轉動起來的感受也相當輕手。
而 iX 的整個前艙可發現 BMW 設計新一代駕駛介面時,朝向「減法」的思維在打造,原廠溝通的名詞是「Shy Tech 隱形科技」,不知道這部分是不是師法 Tesla,將不必要的按鈕就盡量減少,像過去 BMW 車款經典的「1 到 8」按鈕就不見了。在方向盤上的駕駛輔助系統操作按鍵也大幅簡化,而駕駛輔助系統啟動時、會在抬頭顯示器顯示所使用的模式,不過顯示的時間我認為有點太長。
系統方面,我個人認為 iDrive 8.0 系統本身稱不上好用,佈局邏輯凌亂。還好原廠把最重要駕駛有關的項目,以「三條線」這樣一個漢堡選單的模式,在中央扶手的木質飾板上設置了按鈕。
所以這樣我才發現到,原來如此!車內許多地方可觸發 sub-menu 的「三條線」 無所不在,可說是減法思維下的重新佈局,車內總計有 4 個地方可觸發方塊狀的 sub-menu,4 個「三條線」對應包含座椅、車外燈光、車內燈光、駕駛與行車輔助等 4 大類功能。我個人認為不錯、蠻直覺,比起在 iDrive 8.0 系統本身裡面尋找容易。
sub-menu 雖然再深入一層的功能非常多,但各大類最常用的幾個項目、會跟方塊同樣出現在第一屏,這個設計不錯。
擴增實境的導航指引很炫,實用性也很高,只可惜只有中央 iDrive 螢幕會顯示,不像 Mercedes-Benz 還會顯現在 HUD 中。
BMW 的 360 度環景影像等相關輔助資訊,原本就是業界最高水準,解析度高,即便是燈光昏暗,類似 HDR 的運算,昏暗部分的細節也能清楚呈現。而且例如在小巷內穿梭,雷達偵測到靠近障礙物,會自動切換成環景視角、系統主動出現時機掌握的很好。
另外,環景鏡頭只要一遇到下雨,就會有我原本很困擾的鏡頭髒汙;但後來發現 iX 原來鏡頭有清潔功能,而且不像 Taycan 只有後面,iX 是前後鏡頭都可以清洗。
而 BMW iX 的自動停車輔助相當厲害,我第一次覺得有實用性,螢幕中選好倒車入庫或路邊停車的格位後,iX 就會很迅速的將車輛停妥,方向盤、排檔、油門煞車的調整在過程中全部自動完成。另外,可記憶最後 50 公尺路線的自動倒車輔助很實用、尤其 iX 車身尺碼不小,像有天去 TVBS 地球黃金線錄影,iX 在彎曲狹窄的防火巷車道也能記憶路線,直接幫助我倒退而出。
細節方面,iX 像前後車門開啟都採按鍵式,但實際上前後門板的下緣在置物區還有傳統機械式把手。無窗框車門的開關聲我覺得質感不好,像我有朋友還另外選配自動吸門,之後可以比較看看選吸門有沒有改進。前座頭枕的金屬框設計我覺得不好,身形矮小的乘客會碰到頭。
至於空調出風口可調方向、也可關閉,這我覺得相當方便,比起 Model 3 或 Taycan 要在螢幕中切換容易多了。至於電控全景玻璃車頂的效果不錯,不論透明與不透明,都不曬。
而 iX 車室內的空間真的很寬敞,完全發揮純電動車平臺的優勢,像前座 2 個座位中可穿透,而且前座真的很大、很舒服,甚至前座椅被調整幾乎可以往後躺平、很厲害。甚至我開了 1,000 公里才發現原來有駕駛座按摩椅這個功能,虧大了!
後座部分空間也很大,只可惜全車車頂都沒握把。另外後座椅背有點直,也沒有辦法調整,這是很多 BMW 車款的特色,像我身邊有許多朋友最後因為家人對於後座椅背過直、而否決購買 BMW。
後座未傾倒前的後廂容積公布為 500 公升,看似不太大,但 2 套球具輕鬆擺入。底板下方還有置物空間。
一坐入駕駛座啟動 iX,我認為 iX 的啟動音效相當令人振奮。iX 也可以調整虛擬聲浪,BMW 有邀請奧斯卡金像獎得主配樂大師 Hans Zimmer 製作聲浪音效,但目前還沒有上線,未來將透過 OTA 直接下載至車內。
動力方面,iX xDrive50 多達 523 匹的最大馬力、78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加上可在 4.6 秒內從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動力當然沒話說,而且加速上完全感受不到 iX 的尺碼與重量,還需要追求更快嗎?我個人認為是不需要了。
而 BMW 對駕駛體驗的自信,也體現在 D 檔和 B 檔的設計上,iX 不像許多其他品牌的電動車設有動能回收調整撥片,而是像 Taycan 一樣沒有配置撥片。
我後來發現 iX 的 D 檔與 B 檔,都超級好用。D 檔雖然有分為主動式、強、中、弱共 4 段可調,但基本上維持在主動式體驗就相當好了,完全不需要去切其他的強、中、弱,D 檔狀態下的滑行體驗更油車油門反應相當接近。
至於 B 檔其實就是 One-Paddle 單踏板模式,同樣超級好用,其減速力道夠,在市區時可以藉由很細膩的節奏、利用油門踏板控制車速,幾乎完全不需去使用煞車踏板,絕大部分時間 B 檔就能一次包含油門與煞車功能。
而國內導入的 xDrive50 首批車,都需在 390 萬的基礎上、額外強制加價 12 萬選配後軸轉向與前後軸氣壓懸吊。
這兩項我個人認為反倒對 iX 的操控大加分,像後軸轉向就有效縮短 iX 的迴轉半徑,操控上的動態也會更為精準。而前後軸氣壓懸吊,開起來舒適性比沒搭載的 xDrive40 更高,更有助於操控,而且還可以升高或降低車身。
至於駕駛模式調整,老實說這中間的差距感受不太出來,Sport 運動模式沒有更運動,原本預設的 Personal 個人專屬模式就很運動:至於 Efficient 節能模式感覺不出來節能,倒不如關掉冷氣比較直接。
駕駛輔助方面,我本來就對於 BMW 的 Personal CoPilot 駕駛輔助系統評價很高,這有一部份是因為我先前擁有過 G11 730i、所以相當熟悉。但我已沒擁有 BMW 超過 1 年,中間改用像 Porsche、Tesla 其他品牌的介面,這次購入 iX 則是再重新使用新世代的 BMW Personal CoPilot。
像 Tesla 的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我覺得很好,但它常常跳出的警示聲很吵。而且若沒選配 FSD 的 Tesla,只要打方向燈、換車道,AutoPilot 就得重新操作打開;傳統車廠的打完方向燈反倒不用重新設定,我覺得比較好。
回到 iX 的表現來看,它這次改為 ACC 的距離不能隨時在方向盤上改變,而是要進到 iDrive 系統內調整,我覺得這項改變「見仁見智」,但卻也足見 iX 的「減法思維」超級落實。車輛在駕駛輔助資訊的提供,則可主要以 HUD 上面的顯示一目了然,包含 3D 道路虛擬實境的顯示。
iX 現在這套 5AU 駕駛輔助系統的 ACC 在使用時,我一開始用,發現除了跟正前方的車之外、也會受到旁邊車道影響,很奇怪。後來找出原因,設定裡面有一項「避免右側超車」,預設值沒有勾選,這在臺灣會有嚴重實用性問題,我覺得業務員如果明瞭這件事,應該記得交車時幫車主改掉這個設定,否則這樣的 ACC 設定臺灣根本就不能使用。
在 iX xDrive50 的電氣性能表現部份,除了有著可用容量 105.2kWh(實際容量達 111.5kWh)的鋰電池組,然後 523 匹的性能很讚之外,有關續航里程與耗能表現部份,由於我們還沒用正式的「標準流程」進行測試,但我可以用幾段我在破千公里的長里程經驗,來跟大家分享 iX xDrive50 在續航、耗能、還有充電體驗的表現。
我從臺北開到花蓮和平台泥 Daka 園區進行 DC 直流電充電,抵達時為早上 8:33、剩餘電量為 57%,接著我插上台泥 Daka 快充站的 CCS1 充電槍後,去上廁所、並順便買咖啡;結束充電時間為 8:51,在這樣約 18 分鐘的時間充到 78%,等於充了 21%,台泥充電樁面板上顯示為 23 度(kWh)、金額為 286 元,而因為度數沒有小數點,所以若以 286 元回推、應該是充了 23.8 度。
值得一提的是,Daka 的充電設備是氣冷槍,最大電流 200A,所以在採用 400V 系統的 iX 上面,充電功率最高只會到達 80kW,所以充電速度並沒有很快。
接著我從花蓮 Daka 繼續南下、一路往臺東鐵花村前進,沿途路段我大部分都正常速度行駛,包含蘇花改、蘇花公路、花蓮市區道路、台 11 線海線往臺東等路段,其中我在臺東成功稍作停留買東西吃,並在車上吹冷氣。
部份路段我遇到下雨,先天上其實雨天不利於電動車能耗。另外,有時候我也是小飆一下,或者不留意時會開太快。抵達臺東鐵花村時,旅程電腦顯示開了接近 210 公里,最後電量剩下 46%,等於從花蓮 Daka 開到臺東鐵花村的過程中,電量用掉了 32%,中控臺甚至還顯示花蓮 Daka 開到臺東鐵花村這趟 210 公里的能耗為 6km/kWh,以 2.5 噸的電動休旅而言相當亮眼。換算下來,滿電真的續航里程可以破 600 公里,可以挑戰 650 公里看看。
回程北上的過程,我想特別提一下隔天在晚上 18:37 從宜蘭礁溪出發北返臺北時,當時電量只剩 10%、預估續航里程 49 公里。
那天因為國內疫情急遽上升的因素,導致周日宜蘭遊客量降低、車流量減少,所以原訂周日 15:00~20:00 的高乘載管制提早解除。有趣的是,設定完車上 iDrive 導航後,卻發現它建議的路線都是叫我走台 9 北宜公路、並沒有走高速公路的選項,我猜可能導航偵測到我車上只有 1 人、考量到原先高承載管制所做出的路線判斷,若真導航是如此判斷,那這套導航真的很聰明,但還需進一步實驗來驗證。
回程路上我依舊是選擇走較快的國 5 高速公路,出了雪隧、還有一段上坡路段。而過了彭山隧道開始下坡,這時電量剩下 5%,但沿途接著都是下坡,所以我不會很擔心,而且中途陸續有下坡回充、電量一度跳回 6%。
最後我抵達 U-POWER 內湖行忠站時,行車電腦顯示從礁溪到內湖這段路開了 42 公里,最終電量還有 5%、續航里程最後還有剩下 35 公里,等於累積行駛 42 公里與剩餘預估 35 公里,比起原先礁溪顯示剩餘的 49 公里、還多增加了 28 公里。
抵達 360kW U-POWER 內湖行忠站快充時,我發現 iX 車內還有充電的燈光呼吸秀、蠻炫的。
而由於 iX 車輛是採用 400V 系統,就算搭配搭配業界最高的液冷槍最大電流 500A,但它的最大充電功率就只有 200kW,因為這是 400V 系統車輛的天花板,沒辦法再高了。若搭配的是氣冷槍、尤其是一般最大電流僅 200A 的氣冷槍,更慘,就會只有 80kW。
那我在這邊充電時因為是 5%低電量,所以當時車輛電池電壓其實不到 400V,可能是 370V、380V,200kW 充電功率是理論值,實際上會低一些(當天大概 187~197kW 左右)。
而我在 U-POWER 內湖行忠站這邊補電 10 分鐘,就總計補進了 27%、約 33 度(kWh)的電量,儀表板顯示增加的續航里程增加約 227 公里的續航、超過 200 公里,可以說相當實用!
當然,這次我只是測試短時間快速補電的情境,之後會再完整測試不同電量充到滿的時間、充電曲線,之後我們會再跟大家公佈。
最後,我來跟大家談談 iX 車系目前車型選購的看法。我的認為是,不要因為現在 iX xDrive40 能夠可以比較早交車、就改買 xDrive40。
xDrive50 雖然車價比較貴,目前是多出 70 萬,但以「價值」來說,我認為 xDrive50 大勝 xDrive40,甚至 xDrive50 可說相當超值。
以操控而言,xDrive50 首批車強制加配的氣壓懸吊、後輪轉向,我認為是大大加分。而對比 xDrive40 與 xDrive50 的動力,xDrive40 為 326 匹、xDrive50 為 523 匹,雖然日常使用兩者皆綽綽有餘,但 xDrive50 就像是「財富自由」的人能充足餘裕靈活運用資金一般,隨時都有更高的彈性來輸出動力。
iX 車系本身就價格而言,我覺得是原廠因應 Tesla 壓境的壓力下,怕賣不動,而誕生出來的「超值」產品。但目前隨著 iX 車系在全球熱賣,我相信原廠應該會針對價格有所調整。
像我預期目前嚴重缺車的 xDrive50 接下來應該會漲價,現在就買到的我、可說真的幸運。而我認為原廠未來若要避免 xDrive50 累積接單量太多難以交付,可以做的就是增加 xDrive40 電池容量、讓續航能到 500 公里的門檻,縮小 xDrive40 與 xDrive50 的差異,這樣選 xDrive40 的價值與接受度,才有可能更高。
固態電池業者 Quantumscape 近日向投資人發出 2022 年第 1 季營運說明,已經將 10 層固態電池 Cell 送交合作的汽車廠商,並且通過初步的測試、進入驗證階段;同時,Quantumscape 認為新技術可將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提升超過 50%、快速充電時間減半的效果。
固態電池的名稱由來,是因其內部的電解質材料為固態,和現有主流車用高壓電池的液態電解質不同;由於固態電池擁有更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充放電速度更快、不易起火的安全性,因此被業界視為下一代電池的發展趨勢。
根據 Quantumscape 的資料,最新研發的 16 層 Cell 單元已經通過內部測試,在連續 500 次的快速充電循環下、電池健康度仍可維持在 80%以上。
此外,和現有高階鋰電池 600Wh/L – 720Wh/L 的能量密度相比,新電池可以增加至約 820Wh/L – 1000Wh/L,另外考量到固態電池的電池包比同級的鋰電池體積與重量更輕(模組化與安控元件減少),所以體積能量密度將會更高,Quantumscape 宣稱與鋰電池相比可達到 50%的提升。
另外在充電時間部分,Quantumscape 指出目前高階鋰電池的電量 10%至 80%約需時 18 分鐘至 35 分鐘,而新的固態電池可以在約 8 分鐘至 15 分鐘完成快充,減少 50%的時間。
Quantumscape 表示,目前已送出數款可商業化應用的電池 Cell 至汽車業者,其中,10 層 Cell 單元已通過 1 家汽車原廠的初步測試,準備進入驗證階段。Quantumscape 的主要投資人包含 Volkswagen 集團,其在 Quantumscape 紐約交易所掛牌前夕注資 1 億美元,未來可能採用固態電池的車款,U-CAR 也會持續追蹤。
於 2016 年首度在國內推出第四代車型的 Suzuki Vitara,隨著原廠車型的更新動作,接續在 2019 年導入了外觀內裝更新、並強化主動安全配備設定的小改款車型,且因應日益嚴苛的國內新車環保法規設定,於 2021 年 12 月推出改採 1.4 升渦輪搭配 48V 輕油電的新動力配置,藉此提供更出色的油耗表現。雖然此回動力上的更新,在於強調能耗部份,但 U-CAR 編輯部依然相當好奇 Suzuki Vitara 於賽車場上的真實能耐,也特別向 Suzuki Taiwan 商借 Vitara S 車型,進行實際的賽道單圈測試。
相較於改款前的車型設定,換裝新動力的 Suzuki Viatra 車系除了在外觀上採用新造型設計的 LED 頭燈組外,車尾部份亦新增 Hybrid 專屬字形徽飾,藉此強調其動力設定上與舊款車型的區別,而原有的 1.6 升自然進氣引擎配置,則已停止導入國內販售,全車系皆採 1.4 升渦輪搭配 48V 輕油電動力配置,並依車型提供前驅以及四驅系統配置。
Suzuki Vitara S 重點規格 | |
車型 | Vitara S |
車長/車寬/車高/軸距(mm) | 4,170/ 1,775 / 1,595 / 2,500 |
參考空車重(kg) | 1,215 |
引擎 | 直列 4 缸 DOHC 汽油引擎 |
引擎科技 |
渦輪增壓、48V 輕油電混合 |
供油方式 | 缸內直噴 |
排氣量(c.c) | 1,373 |
最大馬力(ps/rpm) | 129.2 / 5,500 |
最大扭力(kg-m/rpm) | 23.9 /2,000 |
變速箱 | 6AT |
輪胎尺寸 | 215/55R 17 |
輪胎花紋(型號) | Continental ContiEcoContact 5 |
驅動方式 | 前置引擎前輪驅動 |
前輪懸吊/後輪懸吊 | 麥佛遜 / 拖曳臂 |
煞車系統 | 四輪碟煞 |
0~100 km/h (秒) | - |
極速 (km/h) | - |
原廠冷胎壓建議值 | 前 36 psi、後 36 psi |
這套輕油電動力系統於汽油引擎部分,仍採用既有的 1.4 升 Boosterjet 缸內直噴渦輪增壓引擎配置,但最大馬力輸出則由原本的 140 匹調整為 129 匹,並結合了 48V ISG 整合式啟動發電機與鋰離子電池,成為 SHVS 智能混合動力系統,其中馬達部份擁有 10 kW(約 13.4 匹馬力)及 53 Nm(約 5.4 公斤米扭力),主要藉由電動馬達的輔助下,強化引擎的燃油效率表現。且根據原廠提供的數據顯示,其在引擎轉速 2,000 轉時即可輸出 23.9 公斤米最大扭力,透過低轉速即可全數釋放的最大扭力設定,進一步強化動力的日常實用性表現。
針對車輛賽道測試部分,此回 U-CAR 編輯部同樣邀請擁有豐富賽事經歷,並曾拿下 2017 年度 Porsche Carrera Cup Asia Pro-Am 組、2019 年 Lamborghini Super Trofeo Asia 統一規格賽 Pro 組年度冠軍的職業車手陳意凡進行測試,車輛將胎壓設定在車手要求,並以油箱加滿、空調 24 度 C 與 2 段風速、關閉音響、頭燈開啟小燈等規範,來進行賽道單圈計時,測試場地則為臺中麗寶國際賽車場,使用 2022 年 U-CAR 賽道計畫的全賽道 23 彎道配置,透過定型化的測試基準,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單圈測試成績。
Suzuki Vitara S 賽道測試條件 | |
車款 | Vitara S |
現場靜止噪音測試 | 89.2 分貝 (規定不得超過 104.9 分貝) |
輪胎規格 | 215/55R 17 |
輪胎花紋 | Continental ContiEcoContact 5 |
測試日期 | 2022 年 3 月 27 日 |
賽道 | 臺中麗寶國際賽車場 |
車手 | 陳意凡 |
車手配重 | 80 公斤(車手 63 公斤+載重 17 公斤) |
車輛測試條件 | 空調 24 度、2 段風速 |
音響系統關閉 | |
開啟小燈 | |
油箱加滿 | |
胎壓:依照車手當天建議值 | |
駕駛模式 | - |
懸吊模式 | - |
四輪胎紋深度 | 左前 6.0mm 右前6.0mm |
左後6.0mm 右後 5.6mm |
由於 Vitara S 車型並未提供動力以及懸吊模式設定的選擇,所以此回測試僅將循跡系統以及主動安全輔助系統關閉,藉此賦予駕駛更多的車輛操控自主權。而在經歷了約 14 公里的賽道測試里程後,Vitara S 於麗寶賽道的 23 彎單圈測試中,則跑出了 2 分 16 秒 559 的最佳單圈成績,於賽道中的最高時速則為時速 143.31 公里。
就 2021 年度以及目前 2022 年度已測試過的小型運動休旅級距看來,Vitara S 的 2 分 16 秒 559 單圈成績可說是相當出色,不但優於 Toyota C-HR 的 2 分 24 秒 818 及 Corolla Cross GR Sport 的 2 分 24 秒 213,甚至亦勝過了 Mazda CX-30 的 2 分 18 秒 121 單圈成績,僅略遜於採純電動力的 Hyundai Kona EV500、所創造的 2 分 15 秒 490 成績,以傳統燃油車型來說,Vitara S 仍是此級距目前賽道測試中、單圈最快的小型休旅車款。
據測試車手陳意凡表示,Suzuki Viatra S 於賽道進行實際的單圈測試後,車輛整體的操控靈活度要預期中更加出色許多,1.4 升輕油電渦輪動力的輸出亦有著一定的水準表現,整體動力與操控在賽道上有著出色的協調性表現,同時車輛的轉向特性亦相當直覺,讓駕駛可以更精準的判斷車輛進出彎時的動線,雖然懸吊設定仍為運動休旅的長行程設計,但在彎中仍可維持車輛動態的穩定性表現。
另外其配置的 48V ISG 整合式啟動發電機,除了可透過煞車減速回充電能外,在車輛起步或加速時亦可提供更為豐沛的動力輸出,搭配 6 速手自排變速箱相當直覺的動力反應,使得其在賽道的動力輸出特性表現上,亦頗受測試車手陳意凡的肯定。
於動力更新後強調節能特質的 Suzuki Viatra S 車型,憑藉著其僅 1,215 公斤的車重,以及注入 48V 輕油電輔助的 1.4 升渦輪動力配置,在麗寶賽道上亦創下了相當亮眼的單圈成績表現,在 U-CAR 賽道測試單元中,於小型運動休旅級距中更名列前茅,展現了其優異的動力以及整體操控特質。
在新世代 SL 車系發表後不久,Mercedes-AMG 於 2022 年 4 月初時追加推出了 SL 43 車型,最重要的不同之處,就是 SL 43 並非搭載 3.0 升 6 缸引擎,而是改換成 2.0 升直列 4 缸引擎,並搭配有 48V 動力科技;Mercedes-AMG 也在 4 月下旬時,推出了 Mercedes-AMG C-Class 車系的首位成員:C 43 4Matic,與 Mercedes-Benz C-Class 上市時採用相同節奏,Mercedes-AMG C 43 4Matic Estate 也同步揭示。
依循往昔台灣賓士在產品導入的節奏來看,Mercedes-AMG C 43 4Matic 與 C 43 4Matic Estate,應當有機會很快就會在國內經銷通路上展開預定,詳細產品資訊仍有待後續持續追蹤。
日前在 Mercedes-AMG 預告新產品的相關報導中有提到,順應電能動力科技發展與環保法規潮流,作為 Mercedes-Benz 性能子品牌的 Mercedes-AMG,正面臨著大幅調整產品規劃的時間點,包含了在 EQS 與 EQE 車系中推出了純電性能作品的 53 車型,於 SL 車系中導入引擎縮小排氣量的 43 車型,後續 63 車型又會是怎樣的設定,更加令人感到期待。
不同於 SL 43 的後輪驅動設定,Mercedes-AMG 為 C-Class 所推出的性能戰力 C 43,包含轎車與旅行車在內全數都標配了 4Matic 四輪驅動系統;搭配代號 M139l 的 2.0 升直 4 渦輪增壓引擎,導入有電子渦輪科技,動力數據表現上分別是 408 匹最大馬力,以及 51 公斤米最大扭力,48V 系統的啟動馬達發電機 (皮帶驅動) 能額外供輸 14 匹馬力。
根據原廠資訊顯示,C 43 4Matic 這套動力系統組合,讓 C 43 4Matic 能夠在 4.6 秒內完成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的加速,C 43 4Matic Estate 則是能在 4.7 秒內完成,這兩臺 Mercedes-AMG 新作極速都電子限速設定在 250 公里,選配解鎖後則可達到時速 265 公里。值得關注的,是隨著 43 車型改為 2.0 升引擎搭配 48V 科技的設定,似乎也意味著 NGCC 戰力導入 48V 科技的腳步將近。
Mercedes-AMG 推出的 43、53、35 等車型,乃是介於一般車型與 Mercedes-AMG 63 與 45 之間的車型,因此內外造型設定上都與一般車款更為貼近,也就是沒有純 AMG 車型那麼以競速與運動化為主要出發,這樣的設定在新世代 Mercedes-AMG C 43 4Matic 與 C 43 4Matic Estate 上仍舊維持。
相比於一般車型,C 43 換上了直柵水箱護罩,上面還有 AMG 銘牌,車側葉子板上則有著 Turbo、Electrified 的徽飾,展現 C 43 不同於一般 C-Class 車型的重要辨識;車尾部分的不同之處,則是呼應運動化的產品初衷,換上了左右各 2 的排氣尾管配置。另一項更重要的科技配備,就是導入有後軸轉向系統,這對於操控表現及便利性有著大幅度的助益。
車室空間內的配置,同樣也是導入有許多「AMG」跑車元素,最明顯的莫過於平底跑車方向盤,搭配雙肋式多功能方向盤設定,兩側盤輻下緣更有著 AMG Dynamic Select 的圓形旋鈕,運動化特色更明顯襯托而出。除卻方向盤之外,包覆性高的運動化座椅、搭配頸部透氣孔與 AMG 徽飾設計,更與 C 43 性能取向的產品設定相互呼應。
台灣福斯繼先前除於新春媒體記者會展示小改款 Volkswagen T-Roc,當時也同步預告可望導入 T-Roc R 車型。如今除小改款 T-Roc 已先行以 122.8 萬與 144.8 萬進行預售外,U-CAR 還掌握到 T-Roc R 實車近期正在國內街頭拍攝廣告的資訊,據瞭解 T-Roc R 確認將會導入國內、並且可望在 5 月中旬與一般小改款 T-Roc 共同正式上市,T-Roc R 採用 2.0 TSI 引擎搭配 4Motion 四驅下,將提供最大馬力 300 匹、靜止加速破百僅 4.9 秒的性能實力,成為國內性能小休旅的生力軍!
2017 年首度登場的 Volkswagen T-Roc 車系,原廠在 2021 年 11 月底為其進行小改款的更新。臺灣市場先前是在 3 月新春媒體記者會先行展示小改款 T-Roc,並在記者會中預告國內有極高機率首度導入性能車型 T-Roc R,與 Tiguan R、第 8 代 Golf R/Golf Variant R 共同成為國內的 R 車型戰力。
繼小改款一般 T-Roc 於 3 月底公布正式預售價 280 TSI Style Design 為 122.8 萬、3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為 144.8 萬,以及近期舉辦媒體試駕活動後,U-CAR 則掌握到 T-Roc R 實車於國內街頭的訊息,而且似乎就是在替上市時的廣告拍攝進行取景。
而據 U-CAR 掌握可靠資訊顯示,T-Roc R 不僅確認將會正式導入,而且有望與小改款 T-Roc 一般車型,共同在 5 月中旬公布正式售價上市,一般 T-Roc 車型的交車時間會落在 5 月~6 月間,至於 T-Roc R 亦可望在短期內到港陸續交車。
性能數據方面,根據海外原廠資訊來看,T-Roc R 採用 2.0 升 TSI 渦輪增壓引擎,搭配 7 速 DSG 雙離合器變速箱、以及 4Motion 主動式智慧型四輪驅動系統下,最大馬力來到 300 匹、最大扭力則為 40.8 公斤米,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4.9 秒,車輛電子極速則可來到 250 公里。T-Roc R 還具有 Launch Control 彈射起步、Race Mode 賽道模式等系統。
而且為強化運動外觀與車輛性能,T-Roc R 配有 430mm 運動化煞車系統、運動化懸吊,並可配置 DCC 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還具有 R Performance Torque Vectoring 扭力分配系統,足下還有與 Tiguan R 造型相似的 19 吋輕量化銀黑輪圈。小改款 T-Roc R 在外觀最主要的識別,則是水箱護罩的橫置 LED 晝行燈條、R 字樣銘牌,以及前保桿的造型修改。
有關小改款 T-Roc 與 T-Roc R 的最新動向,U-CAR 將持續追蹤、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Ford 邁向純電領域的節奏雖然沒有相當明顯,沒有如同許多品牌一口氣推出多款電動車的步調,但卻已經陸續揭露了不少電動車款的規劃,包含了沿用經典名稱的 Mustang Mach-1,鎖定美國最受歡迎市場級距的貨卡 F-150 Lightning 等。近日 Ford 公布 F-150 Lightning 正式投產,生產基地則是對 Ford 來說,相當具有歷史意義的 Rouge Electric Vehicle Center。
Ford 在 2021 年 5 月中旬時,正式發表了純電版本的 F-150 戰力,並且冠上 Lightning 的副車名來做出區隔,對於許多地大物博的市場來說,擁有高度實用性的貨卡車款,是市場上相當重要且受歡迎之級距,而 Ford 大型貨卡的 F-150,更是北美市場中的佼佼者,因此 Ford 先行以 F-150 來推出純電貨卡,搶攻商用市場並不讓人意外。
針對電能領域的發展,Ford 近期可以說是相當積極,在 2021 年時就公布將挹注 80 億美金的資金,用於即起至 2025 年的純電車款研發,再加上與韓國 SK 攜手於電池科技的生產研發著墨,累計已經投資超過 200 億美金。Ford 也預計在 2030 年時,Ford 純電 EV 車款全球銷售,應當會佔全品牌銷售成績的 40%,同時 Ford 也成立了針對商用車款的 Ford Pro 公司,就是著眼於電動車款在商業領域上的運用優勢。
從 Ford 公布的 F-150 Lightning 系列介紹影片,會看到 F-150 支援 V2L (Vehicle To Load) 外接供電功能,不僅限於戶外休閒生活,商務用途也同樣游刃有餘,貨斗的實用價值更是其賣點,除了高乘載力之外,還能夠防水以對應各種不同使用需求。而動力單元部分則是最大可達 563 匹馬力,最高續航里程為 482 公里等,支援 150kW 的 DC 快充等。
F-150 Lightning 問世後在北美市場確實獲得出色迴響,當時執行長 Jim Farley 表示,F-150 Lightning 在不到 48 小時的時間內,就接單超過 4.5 萬張,而在近日正式投產的新聞稿中則是提到,總計訂單超過 20 萬張,而 Ford 針對 F-150 Lightning 生產所建設的生產基地:位於美國密西根州 Dearborn 的 Rouge Electric Vehicle Center,預計年產量可達 15 萬輛。
除了 F-150 Lightning 之外,Ford 同樣也積極將電能科技導入更多麾下產品中,在 2021 年時也曾經公布將會推出純電 Ranger、Bronco 等車型上,這也意味著如果想要在國內市場導入電動車,福特六和會擁有更多切入角度選擇。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日前北美 Ford 因為受到晶片荒影響,停售 2022 年式 Mach-E,晶片荒對電動車的影響更加劇烈,這對於拓展電能市場的發展來說,會是一大困阻。
美國豪華電動車廠 Lucid 宣布,與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達成協議,將在 10 年之內,陸續向其採購包括 Air 轎跑車在內,總計 10 萬輛的電動新車。品牌最晚會在 2023 年第二季開始交車,初期目標訂在每年交付 2 千輛,之後逐年遞增。
Lucid 同時也表示,將會在沙國興建國際級新廠,提供當地人才就業機會,協助產業轉型與促進經濟發展,達成政府 2030 年國家發展願景。
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與 Lucid 協議的 10 萬輛新車中,有 5 萬輛是沙國政府保證購買的數量,另外 5 萬輛則會視情況決定是否增購。此次協議的車款中,除了電動轎跑車 Air 外,也包括品牌未來將推出的多款電動新車。想要盡可能地增加最終出售給沙國的數量,勢必得提供令其滿意的品質和服務。該起採購案是否會影響往後車款的研發方向值得關注。
由於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現在持有 Lucid 大約 62%的股權佔比,因此,沙國官方此次大手筆採購,算是對 Lucid 積極正面的支持,也將有利於主權基金身為 Lucid 最大持股者,後續在電動車產業極為可觀的獲益。
Lucid 與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協議的交車計畫中,初期每年會交付 1-2 千輛的電動新車,最晚在 2023 年第二季開始交車。除了亞利桑那州的工廠之外,品牌未來也將在沙國興建新的國際級生產基地,預計在 2025 年時,提供給政府的交車數目能提升至每年 4-7 千輛。
身為 Lucid 最大投資者之一的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除了透過此次採購來挹注品牌發展外,於當地所興建的新廠,更可以引入最新的電動車技術,為當地人才提供就業機會與促進產業轉型,協助產油大國達成 2030 年國家發展願景,提升經濟與科技方面的競爭實力。
2021 年 10 月才正式展開交車的 Lucid Air,擁有超過 800 公里的續航里程與千匹馬力的優異性能。採用 900V 高壓架構系統打造,條件符合下能在 20 分鐘內完成 10-80%的充電。折合新臺幣售價近 500 萬,定位在豪華車款的 Lucid Air,臺灣市場目前尚無引進消息。據傳品牌未來將推出平價的基礎車型,是否能複製成功模式,成為真正的 Tesla 殺手,值得車界拭目以待。
英國市場規格 Hyundai Ioniq 5 在近日推出 2023 年式升級,主要其在長續航版本向美規 Ioniq 5 看齊,將總電池容量由原先的 72.6kWh、升級為 77.4kWh 版本,其中長續航後驅的最大馬力增加 11 匹來到 228 匹、續航增加 25 公里來到 507 公里,長續航四驅則是增加 20 匹來到 325 匹、續航增加 20 公里來到 481 公里。23 年式還加入車外虛擬電子後視鏡、以及車內中央的電子後視鏡,並且全車系新增電池溫度自動調節功能、當導航設定至 DC 快充站時電池會自行預熱。
Hyundai Ioniq 5 先前最早是在 2021 年 2 月發表,臺灣市場則是在 2022 年 3 宣布預售導入,預售分為 145 萬 EV400、169 萬 EV500、189 萬 EV500 Performance 首年配額 120 輛旋即在 3.5 小時完售、後續累積接單超過 800 張,產品接受度可見一斑。不過臺灣市場目前導入的車型,跟隨先前歐洲市場分為 2 種電池容量,分別對應為 58kWh 的標準電池版本、以及 72.6kWh 的大電池版本,大電池版本容量並非美規的 77.4kWh。
不過如今英國市場規格 Ioniq 5 在 2023 年式也宣布率先跟進美規,針對長續航版本將總電池容量從過去的 72.6kWh、升級為 77.4kWh;至於標準電池版本則維持 58kWh 不變。而升級為 77.4kWh 電池的長續航版本,在 RWD 後驅、AWD 四驅車型的動力與續航,皆有所同步增加。
以 77.4kWh 長續航單馬達後驅車型而言,相比於過去 72.6kWh 版本後驅的最大馬力 217 匹、WLTP 續航里程 482 公里,77.4kWh 長續航後驅增加為最大馬力 228 匹、預估的 WLTP 續航里程則增為 507 公里,相較之下更新後馬力增加 11 匹、續航里程多出 25 公里,就連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成績也從 7.4 秒縮短為 7.3 秒。不過全車系的最高極速仍限制在 185 公里。77.4kWh 長續航後驅原廠預估的能耗值為 17 kWh/100km、相當於 5.8 km/kWh。
而在 77.4kWh 長續航雙馬達四驅車型部分,相比於過去 72.6kWh 版本四驅的最大馬力 305 匹、WLTP 續航里程 461 公里,改版為 77.4kWh 長續航四驅後增加為最大馬力 325 匹、預估的 WLTP 續航里程則增為 481 公里,相較之下更新後馬力增加 20 匹、續航里程多出 20 公里,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成績從 5.2 秒縮短為 5.1 秒。77.4kWh 長續航四驅原廠預估的能耗值為 17.9kWh/100km、相當於 5.58 km/kWh。
除了長續航車型的性能、續航同步增加外,2023 年式英國 Ioniq 5 全車系也全數標配加入「Battery Heater with Battery Conditioning」功能、就是所謂的電池溫度自動調節功能,其主要與車載導航地圖圖資結合,當駕駛在原廠導航中設定前往高功率 DC 直流快充站補電時,車輛就會自行在前往 DC 快充站的路途中,自動預熱或調節電池溫度,來讓電池在對適當的工作溫度下於 DC 快充站進行補電,強化 Ioniq 5 不論是在炎熱或寒冷等環境下的充電效率。
另外,英國市場在 2023 年式還追加名為「Ioniq 5 Namsan Edition」的等級車型,強調此等級車型提供消費者最完整的配備水準,其 Namsan 之名是取自韓國首爾龍山區的南山,當地最著名的就是可以俯瞰首爾市的 N 首爾塔(或稱南山塔)、以及南山纜車,並且還有 330 萬平方公尺的國家公園。
英國「Ioniq 5 Namsan Edition」為呼應其車名,最主要新增了源自韓國 Ioniq 5 的 DSM(igital Side Mirrors)車外虛擬電子後視鏡,也是歐洲 Hyundai 首度有搭載 DSM 電子後視鏡的車款,其可降低車外風阻,並在極端氣候下提供相當清晰的車後視野,車內相對應的是左右兩側 OLED 螢幕可顯示車外影像。此外還 Namsan Edition 追加 Vision 全景玻璃車頂的配置,並搭配電動玻璃車頂遮陽簾,並標配熱泵(Heat Pump)等配備。
另外,有鑑於許多車主反映無後雨刷的 Ioniq 5 下雪時後窗視線不佳,英國 23 年式 Ioniq 5 在 Premium 等級以上,也追加 DCM(Digital Centre Mirror)車內中央電子後視鏡的配置,其透過安置於車尾尾翼的鏡頭、呈現即時的車尾影像,車內電子後視鏡也依舊提供自動防眩的功能。有關國內市場是否會導入上述變化,U-CAR 將持續追蹤,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相關報導。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為年度最具代表性之環境保護節日,裕電能源秉持「停車即充電」的概念,尋找與車主日常生活相關的生活場域,建構適合場域特性的充電設備,因此攜手京站時尚廣場,一同大力響應「世界地球日」,以「綠電、綠能、綠美學」之品牌概念,一齊打造同時具備 25kW DC 快充與 7kW AC 慢充的「YES 來電電動車充電站」,一站滿足車主充電、購物、餐飲及娛樂等日常所需,5 月 15 日祭出開站享免費充電的限定優惠。除此之外,更宣布 5 月將共同把理念化為實際行動,結合環保與公益概念,共同注入環境友善的力量。
裕電能源總經理高秀枝表示 2022 年 3 月底,國發會正式公布「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揭示了政府規劃藍圖。而全球碳排放量有四分之一來自海、陸、空運等交通運輸,其中七成來自陸上交通,因此如何降低「陸上交通」這類日常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其實是節能減碳行動中最重要的一步。
裕電表示在與京站的合作意義重大,除了雙方擁有綠色生活的相同核心理念外,京站位於台北市重要交通樞紐交九用地上,周遭交通便利性高,而且提供了優質的購物、餐飲、娛樂環境。考量京站時尚廣場的立地優勢,位於京站停車場 B5F 的「YES 來電充電站」除了首次呈現裕電能源全新的自建站 CI 設計外,也配置了 25kW DC 快充設備(預計 4 月底正式上線)可提供車主緊急補電,同時配置了慢充設備讓車主在購物、享用美食及看電影的同時可以悠閒充電,充份的實現了裕電能源「停車即充電」的理念。
由於 2022 年地球日總部(Earth Day Network)以「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Our Planet)為主題,提倡 52 個投資星球的方法,希望人類藉由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購等行為模式的轉變,開始「綠生活」以行動投資地球。裕電能源也宣布五月將與京站時尚廣場舉辦捐鞋救命公益活動,每募集一雙鞋,裕電能源即捐出 10 元,目標 3,000 雙,作為舊鞋救命運費基金,提倡二手物資再利用以減少浪費。
另外為鼔勵消費者在日常生活落實綠生活準則,關心地球的消費者都可以在 YES 來電 Facebook 粉絲專頁參加 5 月份舉辦的「52 項綠行動」活動,就有機會抽中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及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門票共 40 位,一人中獎兩人成行。裕電能源希望透過簡單的活動鼓勵大眾將愛護地球的理念化為實際行動,也希望透過鼔勵大家近距離體驗森林遊樂區的美麗,落實做公益以外也為地球及下一代的自然環境盡一份心力。
京站時尚廣場總經理柯愫吟也表示,京站是以「環保、時尚、科技」為設計概念,自開店以來便有全台北最大植生牆,近三層樓高的牆面約有 2 萬 8674 株植栽,每日可吸收 48 公斤二氧化碳,「會呼吸的牆」也代表京站長久以來對於環保與時尚的重視,攜手裕電能源打造「YES 來電充電站」更象徵京站在綠電及綠能行動再邁出一大步,同時在「世界地球日」當天也與 Green Monday、上善蔬食合作一日蔬食活動,配合近期綠美學專區開幕,將一系列減碳綠行動帶入生活中,與大眾一同重視環保、健康有機及友善環境,創造永續共好。
「YES 來電京站充電站」位於京站時尚廣場停車場 B5F,即日起至 5 月 15 日祭出開站享免費充電的限定優惠,下載 YES 來電 App 後加入會員掃 QR CODE 碼即能啟動充電。
京站也表示,目前正值京站時尚廣場「女王購物節」,期間全館 8 折起,車主可在逛街、用餐及看電影的空檔順便充電。即刻啟程,與 YES 來電及京站時尚廣場一起踏入綠色新生活。
共
41,467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