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aru 原廠在 2025 紐約車展舞臺上,除帶來大改款 Outback、以及小改款純電 Solterra 車系外,也同樣以與 Solterra 相同的 Toyota e-TNGA 純電平臺,追加全新純電休旅車系 Trailseeker。其在產品位階與車身尺碼比起 Solterra 更高且更大,並搭載 74.7kWh 鋰電池組、搭配前後雙馬達四驅可達 380 匹馬力,比起小改 Solterra 四驅版的 343 匹更高,EPA 純電續航里程預估為超過 260 英里(約 418 公里),還改採 NACS 充電規格,目前公布 DC 最高充電功率為 150kW、10%~80%快充最快 35 分鐘,不過詳細的上市時程與售價尚未公告。
先前外界掌握的消息就指出,Toyota 與 Subaru 將會在美國市場,推出比起現行 Toyota bZ4X 與 Subaru Solterra 位階更高且尺碼更大的 SUV 純電休旅。而繼美國 Subaru 於 4 月 14 日先行釋出預告後,今日(4/17)Subaru 就率先在 2025 紐約車展舞臺上,帶來同樣以 Toyota e-TNGA 純電模組化平臺開發的中大型純電休旅 Trailseeker,不過與 Solterra 相同,其同樣是雙排 5 座的設定,並沒有提供 3 排 7 座的選擇。至於 Toyota 與 Subaru Trailseeker 相對應的雙生休旅則尚未推出。
在車型選擇部分,目前美國 Subaru 依序從入門至高階,分別釋出包含 Premium、Limited、Touring 共 3 種車型,但各車型售價尚未公布。在外觀造型上,Trailseeker 反而有較為類似過往 Outback 的 Wagon 旅行車風格,整體車身相當修長,車身尺碼比起 Solterra 的 4,690mm 多出 150mm、來到約莫 4,840mm 的水準,車高也比 Solterra 的 1,650mm 高出 25mm、來到約莫 1,675mm。至於底盤離地高則與 Solterra 相同,維持約 211mm 的水準,強調擁有優異的地形穿越性。
Trailseeker 在車頭處採用與小改款 Solterra 類似的封閉式水箱護罩造型,並且首度採用發光廠徽,搭配兩側新式樣的分離式頭燈組,頭燈上半部為 6 組燈源搭配中央橫置晝行燈、下半部則為主要的頭燈組,車頭廠徽以黑色飾條連接兩側頭燈組,大面積水箱護罩則延續置下方、並搭配中央粗獷的霧銀前氣壩、以及類似 Solterra 的兩側大型黑色防刮輪拱,塑造出相當濃烈的力量感。車側線條則大致與 bZ4X、Solterra 等車類似,只是車頂加入黑色車頂架,車側下方則導入黑色與霧銀材質的防刮飾板,輪圈組在入門 Premium 車型為 18 吋搭配低風阻輪圈蓋、高階 Limited 以上車型則換為 20 吋鋁圈。
車色選擇方面,目前全車系皆將提供 Brilliant Bronze Metallic 銅色、Daybreak Blue Pearl 藍色、Sapphire Blue Pearl 藍色、Crystal Black Silica 黑色、Crystal White Pearl 白色、Magnetite Gray Metallic 灰色共 6 色可選。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原先小改款前 Solterra 美規車型充電孔是位於車身左側前葉子鈑,但不論是小改款 Solterra 或 Trailseeker 如今都改為車身右側,並改配置 NACS 充電規格,至於全景天窗則是頂規 Touring 等級標配。車尾 Trailseeker 則有類似新款 Outback 的貫穿式尾燈組,不過 Trailseeker 改將廠徽變成橫置發光 Subaru 字樣示人,下方後保桿則有大面積的黑色防刮材質、搭配兩側 L 型霧銀飾條。
走進 Trailseeker 的車室當中,其諸多內裝元素也與小改款 Solterra 大量共用,除了駕駛座前方配置懸浮式 7 吋數位儀表、還有上下平把的不規則狀雙輻式方向盤外,中央也換上與 Toyota 集團相同的最新世代 14 吋觸控螢幕,其整合兩側的空調旋鈕,並且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連接,不過中央控台導入更細膩的多層次皮質與縫線包覆,中央出風口下方則有 2 組手機無線充電板,並整合旋鈕式排檔。
內裝採用雙排 5 座布局,入門 Premium 車型採用 StarTex 防水皮質包覆、雙前座加熱座椅、駕駛座電動座椅、電動尾門;往上一階的 Limited 車型則追加 harman kardon 音響、Digital Key 手機數位鑰匙、PVM 環景攝影、雙前座電動座椅、後排加熱座椅與方向盤加熱、感應式電動尾門 1,500W 後廂電源供應、以及 20 吋鋁圈。最頂規的 Touring 車型則配置全景玻璃車頂、數位電子後視鏡、雙前座電熱與通風功能、車內前座膝部加熱功能、以及高階皮質內裝。
全車系也標配 EyeSight Driver Assist Technology 智慧駕駛輔助,包含 TJA 壅塞交通輔助、低速 Hands-Free 可放雙手輔助駕駛、Active Lane Change 主動變換車道輔助、FCTA 前方車流輔助、DMS 駕駛注意力辨識、BSM 盲點偵測、倒車煞車輔助。
動力方面,Trailseeker 與小改款 Solterra 配置同樣的 74.7kWh 鋰電池組,只是 Trailseeker 換上出力更大的前後雙馬達組,其比起小改款 Solterra 的 343 匹再多出近 40 匹,來到 380 匹(PS)的水準,靜止加速至時速僅需 4.4 秒,比起 WRX STI 車型的 5.6 秒更快,是目前 Subaru 市售加速最快的車款,甚至其也提供雙模式 X-Mode 可切換、包含 Snow/Dirt 與 Deep Snow/Mud,還提供 Grip Control 抓地力控制系統與 DAC 陡坡緩降系統。
至於 EPA 純電續航則預估為 260 英里(約 418 公里),最高充電功率為 150kW、原廠宣稱 10%~80%快充最快 35 分鐘。
日本 JNCAP 繼 3 月份公布 Mazda CX-80 測試結果後,來到 4 月、也就是近期則揭露了在當地相當熱銷的車款 Honda WR-V 受測成績,其最終 WR-V 得到了最高 5 星肯定,百分比成績則為 90%。截至目前為止,JNCAP 所公布的 2024 年度受測評選結果共有 4 款,並都拿到了 5 星,但以過往的節奏來看,這次所公布的測試車數也少了許多,而現階段評分最高的車款為 Toyota Crown Sedan,其獲得 95%高分評價,至於 Civic 和 CX-80 雖然都是得到 94%,但以加總分數來看,CX-80 ( 183 ) 略勝 Civic ( 182.44 ) 一點。
Honda 日規 WR-V 在 2023 年底時正式上市,不過 WR-V 的起源必須先追溯至同年 6 月份,那時 Honda 在印度發表了全新小型休旅 Elevate,而當 Elevate 進入到日本後,便改名為 WR-V 的身分來販售,並且是採印度製、逆輸入到日本來銷售。這款定位於 HR-V 之下的小休旅在日本當地也相當受歡迎,雖然沒有油電動力,但以更親民的價格其斬獲不錯的銷售成績,而在今年 3 月時日本原廠也針對 WR-V 進行更新,主要是推出了 Black Style 車型,以及在車輛外觀和內部導入新顏色與材質等等。
看到 JNCAP 的測試規範,其是以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共 3 大項為主,3 大項合計總分為 193.8,而 2024 年度 JNCAP 的測試規範也有部份調整;在撞擊測試項目中,其在駕駛座和後座正面全寬撞擊的評比中,與 2023 年度不同之處在於原先的測試中,其中一個假人是坐在副駕駛座的位置,不過新年度則是將這個假人移到後座。
另外在車與車的偏位撞擊項目中,除了自身車輛的保護性能外,現在還會評比另外一輛車遭受撞擊時的情況;至於在行人保護的項目中,行人腿部防護的評估中新增了先進腿部衝擊器。而在安全測試項目中,主要是增加了十字路口煞車緩解測試,其模擬了交叉路口內的事故,並針對右轉和左轉時與行人或車輛的事故進行了評估。至於交通標識識別系統 ( TSR ) 和其他安全配備系統的評估也首次納入考量。
WR-V 在在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的成績分別為 86% ( 86.01/100 ) 、95% ( 82.22/85.8 ) 、100% ( 8/8 ) ,總分為 90% ( 176.23/193.8 ) ,相對於前幾輛測試的車款,WR-V 主要也是在撞擊項目方面表現並未那麼優異。而看到各個細項的測試環節,在車對車的正面全寬、正面偏位或是側向撞擊都是拿到滿分 5 級,不過被扣分的關鍵在於車輛遭遇後方撞擊時,對於駕駛或是副駕駛的頸部保護未很出色,兩項都僅拿到 4 級。至於在行人頭部保護與安全帶警示這兩項都僅得到 4 級。
而在主動安全測試項目中,AEB 自動煞停對於各個測試場景的表現都有不錯表現,包含對行人 ( 白天與晚上 ) 、機車和複雜的十字路口等等環節,但在頭燈的項目則有所扣分、並拿到 4 級,另外在誤踩油門抑制的項目中也只得到 4 級。
繼先前偽裝車在海外市場現身、北美 Subaru 釋出新車預告後,Subaru 原廠正式在 2025 紐約車展亮相全新第 7 代大改款 Outback 車系,車系邁入 30 週年之際,換上嶄新的新世代家族造型,車格設定靠攏正統 SUV,將提供 2.5 升自然進氣、2.4 升渦輪增壓兩種水平對臥動力,共 6 種車型編成,預計 2025 年底於美國市場上市。
北美 Subaru 表示,現階段僅揭露大改款 Outback 的重點資訊,詳細的規格/配備及售價資訊,則有待 2025 年底上市時公佈 ; 作為品牌旗艦車款,全新 Outback 將規劃 Premium、Limited、Touring、Limited XT、Touring XT、Wilderness 車型,車系以 2.5 升動力 (180 匹) 作為基礎,中高階戰力包含 XT 與 Wilderness 版本,則升級 2.4 升渦輪動力,其最大馬力達 260 匹。
大改款 Outback 在外觀設計部分,以更方正的造型作為雛形,車頭配置分離式 LED 頭燈組、佔比更大的水箱罩,下方則保留大面積防刮材質的設計,車側保留跨界旅行車修長的精髓,標準車型的離地高達到 8.7 英吋 (約 22 公分),上方提供可承重達 220 磅 (約 100 公斤) 的行李架,側窗加入同車身色飾版點綴,胎圈搭配依車型等級不同,由 17 吋至 19 吋不等。
車尾方面,大改款 Outback 配置鯊魚鰭天線、黑化塗裝處理的尾翼,並導入世代主流貫穿式 LED 尾燈組,整合廠徽作為主視覺,車型名則以置中排列方式呈現於尾門中央,防刮材質設計自車側輪弧延續至後保桿,並加入直立式反光片、Subaru 品牌名字樣刻印。
進入大改款 Outback 的車室,整體佈局已不再使用品牌當今世代的 11.6 吋直立式觸控螢幕作為主軸,而是換上駕駛導向橫向鋪陳的數位駕駛座艙,熟悉的 3 幅式方向盤前方搭載 12.3 吋全數位儀錶,整合行車資訊、地圖導航及 EyeSight 系統等顯示畫面,中央配置 12.1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支援語音識別、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雙區恆溫空調則從觸控螢幕中獨立,配置於出風口下方,並透過實體按鍵、旋鈕強化直覺操作介面。
原廠強調,大改款 Outback 全車系標配最新一代的 EyeSight 駕駛輔助系統,以 3 顆鏡頭組搭配雷達感測器,具備前方碰撞自動煞車、車距維持定速巡航、車道居中/偏離警示、後方車流警示等功能,更首度新增變換車道緊急停車輔助,可在駕駛啟用巡航功能但失去對車輛控制反應時,自動變換車道至路肩停止,開啟警示燈、解鎖車門同時聯絡緊急救護單位。
至於原廠溝通的「高速免持方向盤巡航系統」則是可以在特定條件、路段下,以最高時速 85 英里 (約 136 公里) 的速度巡航行駛,高階系統可以在進入彎道前主動降速,同時提供高速公路車道變換輔助的功能,則駕駛雙手能夠暫時離開方向盤,減少長途行車的疲勞程度。
大改款 Outback 全車系均搭載最新的 X-Mode 系統,強化越野性能,原廠公佈的車系編成中,Premium、Limited、Touring 車型,將搭載 2.5 升水平對臥自然進氣引擎,在 Lineartronic CVT 無段變速箱 (可模擬 8 速)、全時四輪驅動系統搭配下,可供輸出最大馬力 180 匹,最大扭力 24.6 公斤米 ; 至於搭載 2.4 升水平對臥渦輪增壓引擎的 Limited XT、Touring XT、Wilderness 車型,在相同變速箱、四驅系統架構下,最大馬力達 260 匹,最大扭力則為 38.3 公斤米。
Kia 於 2025 年 2 月的 Kia EV Day 上,首度發表了旗下全新 EV4 量產版本車型,其中 EV4 Sedan 轎車版本定位為全球戰略車款,而 EV4 Hatchback 掀背車則是主要針對歐洲市場販售車款。繼 2025 Kia EV Day 首度亮相後,Kia 也在 2025 紐約車展上正式推出了美規 EV4 車系,預計將在 2026 年初開始於美國市場販售,主要市場同級對手將設定為 Tesla Model 3 車系。
電氣規格設定部份,美規 Kia EV4 延續了與歐洲車型相同的基礎設定,皆採用 400V 架構 E-GMP 模組化平臺打造,統一搭載可輸出 201 匹最大馬力的前驅單馬達設定,其中入門 Light 等級車型配置 58.3 kWh 容量電池組,根據 EPA 測試規範下具備 235 英里(約 378 公里)續航表現。Wind 以及 GT-Line 等級則改採 81.4 kWh 容量電池組,其中 Wind 等級具備 330 英里(約 531 公里)續航里程,GT-Line 續航表現則尚未公佈。
至於在充電效率表現上,配置 58.3 kWh 容量電池的 Light 等級車型,根據原廠測試數據顯示,其由 10%電量補充至 80%可在 29 分鐘完成,採 81.4 kWh 容量電池組的 Wind 以及 GT-Line 等級車型,10%電量補充至 80%時間則增至 31 分鐘。此外 EV4 也將採用 NACS 北美標準充電規格,方便車主可使用 Tesla 北美超充站進行電量補充。
美規 Kia EV4 車系在外觀及內裝基礎上皆延續相同的設計,外觀提供標準以及 GT-Line 運動化車型配置,其中 Light 以及 Wind 皆採 17 吋鋁圈設定,GT-Line 則升級至 19 吋胎圈配置,此外更可選配具動態迎賓功能的 LED 頭燈組。內裝則以雙 12.3 吋螢幕及 5.3 吋空調螢幕為主軸,並可對應無線 Apple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手機連線以及 OTA 線上更新。此外包含 Digital Key 2.0 數位鑰匙、雙區恆溫空調含後座出風口、前雙座通風加熱座椅以及電熱方向盤等,皆列於美規 Kia EV4 車系的配備清單中。
Audi 近日預告即將於 4 月下旬展開的 2025 上海車展展出內容,Audi 預計展長內共將展出 19 輛車款,除了先前已經陸續公布、中國市場專屬的長軸版產品之外,Audi 也預告將會展出中國市場專屬品牌 AUDI,首款量產純電的 AUDI E5 Sportback,與上汽集團攜手設立的 AUDI 品牌,首款成果的展示,也是 Audi 更進一步強化中國市場的重要一環。
在歷經油電轉換的過程與市場洗牌影響下,傳統汽車品牌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大單一市場大幅衰退後,都更加積極的加大力道,也更進一步落實了專屬中國市場的多項規劃,Audi 在 2024 年底時成立了中國專屬的 AUDI 這個品牌,以全大寫的「AUDI」字母,取代原先四環廠徽,在 2025 年 3 月底的財會年度發布會中就有透露,將會在 2025 上海車展中,揭示 AUDI 品牌的首款作品。
隨著 Audi 預告 2025 上海車展展出內容,也確認了 AUDI 品牌首款作品,乃是鎖定中型級距市場的 AUDI E5 Sportback,針對 E5 的命名,其實還是有著 Audi 自家邏輯於其中,E 乃是代表了純電的 Electric,5 則是中型級距的數字;目前原廠公布資訊僅有偽裝貼紙的測試照片,完整詳盡產品資訊應當會在上海車展展開後,才會正式公布。
除了原廠預計 2025 年夏季於中國市場發表的 AUDI E5 Sportback,Audi 預計還會展出 A6L e-tron、A5L、A5L Sportback、以及新世代 Q5L。
近日 U-CAR 帶來一系列台灣福斯汽車新車上市計畫的相關報導,台灣福斯在 2025 年的產品更新節奏,由小改款 Golf 於 4 月下旬的上市發表揭開序幕,隨後在 5 月以及 6 月分別會有 Passat Variant、新世代 Tiguan 接續登場。預計在 5 月份才會開始交車的 8.5 代 Golf,在上市前一周的時間,也已經陸續進駐展示中心,分別是 Golf 280 eTSI Style 以及 Golf Variant 280 eTSI R-Line。
台灣福斯汽車針對 Golf 這款品牌經典代表車系,在原先 8 代 Golf 於 2024 年底完售後,在 3 月底針對自家車主的福斯人賞車活動中,就先行展示且預告了年度新車作品,其中自然就包含有 8.5 代 Golf,隨後也傳出將於 4 月 24 日舉辦上市發表會的消息。台灣福斯汽車在 4 月 11 日也正式宣布小改款 Golf 展開預售,預售內容分別是 Golf 280 eTSI Style 預售價 133.8 萬,旅行車的 Golf Variant 280 eTSI R-Line 則是 150.8 萬元。
8.5 代 Golf 目前單一車型展開預售,而 133.8 萬預售價格似乎有著小幅上揚,但如果撇開小改款前邁入出清節奏時的價格設定,與 2024 年式 280 eTSI Style 的 128.8 萬相比,僅有 5 萬價格差距,如果屆時正式售價又逕行下修些許,價格帶似乎就會比較貼近小改款前。當然,屆時正式發表應當也會有較為入門的產品設定,會是比較合理且更能吸引消費者目光的規劃。
小改款 Golf Variant 預售推出的 280 eTSI R-Line 車型,台灣福斯汽車報出 150.8 萬的預售價格,而原先 8 代版本的 Golf Variant 280 eTSI R-Line 售價則是 146.8 萬;根據台灣福斯汽車公布的資料,小改款 Golf 配備有水箱護罩連貫式 LED 定位燈、Volkswagen 廠徽光標定位燈,預售車型還配備有 IQ.Light:LED Matrix 矩陣式頭燈,3D 幾何序列式動態尾燈等。
車室空間內的變化主要是搭載 MIB4 模組化資訊娛樂系統,換成懸浮式設計的中控螢幕乃是 12.9 吋觸控螢幕,繁體中文智慧語音助理、中文介面等,搭配 Digital Cockpit Pro 10.25 吋全邏輯數位化儀表,再加上 HUD 抬頭顯示器、三區恆溫空調等,展現呼應數位科技的進化節奏。
Subaru 在 2025 紐約車展中,帶來多款重磅新車,包含大改款 Outback、全新純電休旅 Trailseeker 等,其中品牌首款電動車產品 Solterra,也在本次車展中迎來中期改款,正式跟上 3 月份雙生車款 Toyota bZ4X 階段性改款的腳步。
中期改款 Subaru Solterra 迎來外觀、內裝設計更新之外,電池容量提升至 74.7 kWh,快充功率則提升至 150 kW,原廠宣稱續航里程成長達 25%,同時支援 NACS 充電規格,新車預計 2025 年第 3 季在美國市場上市。
外觀部分,中期改款 Solterra 以平整化設計的封閉式車頭,取代過去類六角水箱罩的造型,搭載與 Trailseeker 相仿的分離式 LED 頭燈組,整合 6 點狀晝行燈及投射式遠近光燈,中央飾條鑲嵌平整化廠徽,下方進氣口保留些許黑色塑料原色,兩側原先連接輪弧的防刮飾板,在改款後則改為同車身色烤漆塗裝。
改款 Solterra 的車側維持既有車身輪廓,依車型等級不同,配置新式樣 18 吋、20 吋雙色切削鋁圈,值得關注的是,更換為 NACS 充電規格之外,原先位於左側車身的充電孔,改為設置在車身右側,未來全球市場車型是否隨美規車型調整,值得關注 ; 車尾設計與改款前相仿,兩側輪弧材質採車身同色處理,較明顯的更動為尾門上方的廠徽,改由 Subaru 字樣置中排列呈現。
改款 Solterra 在車室佈局方面,與改款後的雙生車型 Toyota bZ4X 近乎相同,換上重新設計、橫向鋪陳的中控臺,駕駛介面搭載懸浮式數位儀表、專屬非真圓 3 幅式多功能方向盤,中央配置 14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整合雙區恆溫空調、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功能,下方鞍座配置 15W 無線充電板、選鈕式電子線傳排檔、電子手煞車、環景系統、行車模式等按鍵。
原廠提到,改款 Solterra 同樣搭載 EyeSight 駕駛輔助系統,整合預防碰撞自動煞車、前方交岔路口車流警示、盲點偵測、車道偏離警示、交通雍塞輔助、車道變換輔助、進階 ACC 車距維持定速巡航等功能。
動力與性能部分,改款 Solterra 換搭容量 74.7 kWh 的鋰電池組,原廠宣稱續航里程可超過 285 英里 (約 458 公里),成長幅度達 25%,增加電池預熱系統,最佳化低溫充電效能的同時,快充功率提升至 150 kW,可在 35 分鐘內自電量 10%充至 80%。
原廠表示,改款 Solterra 在前後馬達輸出調整後,可提供最大 233 匹馬力,較舊款車型 (218 匹) 的動力提升,改款後新增的 Solterra XT 車型,具備更強大的雙馬達動力,輸出馬力可達 338 匹,原廠稱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60 英里 (約 96 公里) 可在 5 秒內達成。
改款 Solterra 擁有 8.3 英吋 (約 21 公分) 的離地高,具備品牌招牌對稱式全時四輪驅動系統,同時所有車型均配置抓地力控制、陡坡緩降系統及 X-Mode 雙模式系統,可切換雪地/泥地、深雪/泥漿模式,透過系統控制傳輸與動力,強化越野表現,原廠提到 Solterra 的懸吊、電子輔助轉向系統的精進,可提供更好的操控性與更平穩的駕駛體驗。
於國內擁有悠久車型銷售歷史的 Kia Picanto 車系,現行的第 3 代車款繼 2020 年 12 月首度在國內推出小改款車型後,隨著原廠於 2023 年 7 月推出了 2 度小改款車型後,Kia 總代理森那美起亞亦在 2025 年 3 月於國內正式發表,除了延續原廠 2 度小改款的車型變動外,亦簡化了車系編成設定,改為入門 Trendy、高階 Apex 的兩種車型選擇,此回試駕的則為高階等級的 Apex 車型。
雖然 2 度小改款的 Kia Picanto 車系在車型編成不若以往豐富,但實際上 Kia 總代理森那美起亞仍另外透過高階車型選配的方式,藉此提供消費者更多的車型設定選擇。首先以此回試駕的 Apex 車型為例,總代理額外提供了 Luxe 選配套件。另外在已選配 Luxe 套件的基礎前提下,還可額外選配 GT-line 套件及莫蘭迪綠套件,但若 3 項選配套件全選後,車價則需再額外增加 7.5 萬元。
有別於一般車型小改款的細節修飾,Picanto 車系此回的 2 度小改款,在車頭造型進行大幅的變動,直接導入了品牌新世代的直立式頭燈組設計,且因應頭燈造型的明顯變動,包含引擎蓋、葉子鈑以及前保桿等處皆重新設計,車尾部分亦換上新型尾燈組,在外觀上擁有相當明顯的辨識度。而包含 Vertical LED 光欄頭燈、Star Map LED 晝行燈以及 Star Map LED 星圖尾燈組等皆為 Apex 車型專屬設定。
此回試駕的 Apex 車型,則可算是 2 度小改款 Picanto 車系的大滿配示範,外觀部分已選配了 GT-line 套件及莫蘭迪綠套件,其中新增的莫蘭迪綠車色擁有頗為搶眼的外觀風格設定,而 GT-line 套件中則包含了專屬的前後保桿設計以及 16 吋鋁圈配置。
相比於外觀上的大幅更新,2 度小改款的內裝變化則顯得較為細微,基礎的中控台造型及三幅式多功方向盤皆維持以往,但在儀表部分首度換上了全數位設計,且列為全車系的標準配備,其改採左側時速以及右側轉速的數字顯示,中央仍維持多功切換機能的顯示。此外中央觸控顯示幕則維持與 2 度小改款前相同的懸浮式 8 吋多媒體影音觸控系統,具備 Apple Carplay & Android Auto 手機連接機能,維持著英文顯式介面並無變動。
至於在配備的設定上,Apex 等級則具備了免鑰匙進入及啟動、皮質包覆可調式方向盤含音響控制、高質感內裝套件、恆溫空調以及雙色原廠皮椅。但若是追加 Luxe 選配套件後,則進一步增加包含駕駛座通風座椅、雙前座加熱座椅、方向盤加熱功能以及前座頭枕前後滑移功能,另外包含在 GT-line 套件中的駕駛座 LED 化妝柔光燈、後座 USB 充電孔以及金屬踏板也皆可在此車上見到。
而在選配了莫蘭迪綠套件後,也讓此車的內裝配色顯得更為突出,除了前後座椅的椅面皆改採莫蘭迪綠色外,包含門飾板、排檔座以及冷氣出風口等處,皆改採莫蘭迪綠色處理以及同色縫線,透過雙色對比更能凸顯出內裝配色的設計巧思,且與外觀的車色相得益彰,更能凸顯與 2 度小改款前的車型差異。
動力配置部份,2 度小改款 Picanto 車系則維持 1.2 升四缸自然進氣引擎配置,但最大馬力輸出則由原本的 84 匹略為調降至 79 匹最大馬力,最大扭力輸出亦由 12 公斤米調降至 11.5 公斤米,並同樣搭配 5 速自手排變速箱。雖然在動力數據上略有減少,不過這具引擎仍維持著輕快的低速輸出反應表現,5 速自手排變速箱仍有著手排變速箱的傳動特性,主要在於換檔時的頓挫較為明顯,但善用手排模式,或是在變速箱進行升檔時略收油門,仍可得到較為順暢的動力銜接反應。
此外,2 度小改款 Picanto 車系在主動安全輔助配備設定上,亦有著更為完整的配置,將包含 FCA 前方主動防撞輔助、LFA 全速域車道維持輔助、HBA 智慧遠近光燈調節等先進主動系統等,皆已列為全車系的標準配備。
而在此回試駕的 Apex 等級,更進一步追加包含 FCA 前方主動防撞輔助系統(含行人、騎士、車輛、路口偵測)、BCW 盲區偵測警示系統、BCA 盲區防撞主動煞車輔助系統、RCCW 後方交通防撞警示系統、RCCA 後方交通防撞主動煞車輔助系統、SEW 後方來車防撞安全警示系統。但較為可惜的是,SCC 智慧廵航仍未列入、僅具備定速機能。
整體來說,此回 Picanto 車系的 2 度小改款雖未在動力配置上有所提升,但在外觀上的明顯變動已可感受到誠意所在,且在頂規車款上亦透過多樣化的選配項目,賦予了消費者更為多樣化的選擇,加上主動安全配備的明顯提升,使得 Picanto 車系即使只是小改款,也能進一步的完善車型各項配備設定,在同級市場中仍具備出色的競爭力表現。
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最早於 2024 年 4 月在澳洲雪梨發表 APAC 市場的旗艦胎款 MaxContact MC7,MC7 在產品位階主打的是高階市場,強調兼容高操控性能與靜謐性,原廠稱其為「Sporty Silent」,在臺灣的產品定位僅次於 SportContact 7。
而 U-CAR 編輯部除在 2024 年 5 月就於澳洲雪梨第一手體驗 MaxContact MC7 在賽道上的性能實力外,MC7 同年 6 月在臺上市後,我們也帶來 MC7 在公路上的表現,並且前進麗寶國際賽車場,以半天賽道日的強度,一窺 MaxContact MC7 的性能極限邊緣。
不過為了一探 MC7 在日常使用的表現,筆者也決定用自身的愛車 2020 年 Ford Focus ST-Line Lommel 賽道特化版五門掀背進行換裝,來實地感受其在長期使用下的性能魅力、以及原廠強調的靜音表現進化,究竟是否有感。
而筆者愛車原先使用的胎款,在 2021 年換裝後已經過 6 萬公里的行駛,不僅還遠遠尚未觸及安全線、胎溝深度還有約 4mm 左右的餘裕,整體磨耗仍有出色表現,算是相當符合當初通勤胎定位的預期。不過其靜音表現就非產品主打、甚至也隨時間就已有衰退,因此筆者此次換裝也特別著墨 MC7 的靜音表現,看看前後比對之下,MC7 在產品主打的靜音強化功力。
就用車型態而言,筆者算是相當頻繁使用車輛的駕駛,受惠於車輛本身就搭載 Ford Co-pilot360 駕駛輔助科技,讓筆者透過高速公路南來北往的機率相當高,在 2025 年 3 月中旬換裝 Continental MaxContact MC7 之前,儀表板顯示的總里程就已來到 9.4 萬公里。如今換裝為 MC7 胎款後,使用近 1 個月已累積 2,000 公里的里程。
從產品位階來看,MaxContact MC7 在臺灣市場的產品定位,若以操控等級來區分,僅次於 SportContact 7 之下,屬於高階的輪胎產品線。在 MaxContact MC7 的開發階段,Continental 表示原廠進行了市場回饋蒐集以及調查,對比 MC7 與 SportContact 7 最主要的差異點,在於 MaxContact MC7 強化了在舒適性與靜謐性的表現,成為更符合亞洲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同時也展現 Continental 品牌所強調「Sporty Silent」的產品特色。
在換裝之前,由於筆者使用的前一款胎款是以運動性加上長里程磨耗通勤特性為主;至於此次換上的 Continental MaxContact MC7,則是在運動性的產品位階更高,卻有著相當強調靜音表現的產品特質,讓筆者相當好奇 MC7 在日常使用如何兼顧「性能」與「靜音」的產品實力,因此在 3 月中旬就前往新北市三重德國馬牌 Best Drive 三重勁車坊進行安裝。
進入店內,技師詳細說明換胎流程,先行將筆者的舊胎換下。店內擁有多款專業換胎機器、檢測儀器,甚至更配有自動升降輪胎的拆胎機,由技師將舊胎從輪框拆下,並且換上新胎後,就將新胎與輪框降下,整體操作更為省力且安全,接著於平衡機上進一步做好平衡、胎壓等設定。
現場除配置最新世代的 Beissbarth 百世霸定位機,其定位系統更是採用無接觸式定位設計,無須像過往的定位夾具需與輪框接觸、避免在換裝時損傷輪框,技師透過四輪定位儀進行光學定位後,仔細的調整輪胎的束角、外傾角、後傾角。調整完後,技師在確認新胎在愛車上的胎壓、平衡、定位皆無虞後,便完成整個安裝程序,整體換胎過程僅耗時約 1.5 小時。
而從產品規格本身來看,筆者此次換裝的 18 吋 Continental MaxContact MC7,尺寸為 235/40 R18 95Y,主要在輪胎極速等級從前款胎的 W(極速 270 公里)、變為 Y(極速 300 公里),產地為泰國製。3T 指標標示部分,Treadwear 磨耗指數為 360,Traction 濕地抓地力為最佳的 AA,Teperature 抗熱性能標示為 A 等級。
根據 Continetal 原廠指出,MaxContact MC7 產品的核心技術主要使用了 4 個英文縮寫: C.T.R.L,不同的字母各有其涵義,而 C.T.R.L 恰好又有 Control 的意思,是原廠用來比喻 MC7 抓地力可以掌握各種路況的內涵。
其中字母 C 全名是為 Cornering Macroblocks,意思是強調透過胎塊與花紋設計的最佳化,讓輪胎的胎塊能夠在車輛過彎時提供支撐力,增加過彎的性能。
T 則是 Two in 1 NoiseBreaker 3.0 的縮寫,代表二合一功能噪音抑制器 3.0 技術,主要透過位於胎肋條的內部下方,形狀像是一個收縮的通道,可以打破噪音聲流通過時的能量分布,而能量與頻率被干擾之後,傳進人耳的感受程度就會大幅下降,進而達到抑制噪音的效果。
R 則是 Reflex Compound 的縮寫,代高剛性強度膠料配方,Continetal 透過特別設計的橡膠聚合物,讓輪胎因受力而變形的情況減輕,讓轉向與過彎時擁有更佳的支撐性與操控性。
L 代表的是 Laser-cut 3D Sipes,意思是雷射切割花紋設計,透過特殊的胎面花紋讓溼地的水分快速排出,提升輪胎的溼地煞車與抓地力效果。這點我們從此次的胎紋表面,就能夠清楚看到其 3D 雷射切割花紋由星形、閃電形、排水花紋組成,上述花紋一起從多個方向切割水膜,可有效將水從溝槽中排出。
彙整而言,在 MaxContact MC7 上採用的科技,包含「抓地花紋設計」、「噪音抑制系統 3.0」、「高剛性強度膠料配方」、「3D 雷射切割花紋」等 4 大項,強調可帶來精準操控,快速排水,高效制動、以及動中求靜的降噪設計。
筆者在愛車 Focus 換裝 MaxContact MC7 上路前,多少會對於 MC7 是否真能帶來上述效果持保留態度。
不過換裝新胎 MC7 上路後,筆者最明顯的初步感受就是胎壁比起前胎更為軟 Q,整體調性更搭配車輛 Ford Focus 的歐洲車底盤回饋。但 MC7 並不會說將駕駛所需要知道的路面資訊與路感過濾掉,而是透過具有韌性的胎體傳遞,讓駕駛在維持一定的舒適度之餘,也能保留相當具有運動感的駕駛體驗。
此外,MC7 在整體的煞停體驗部分,也帶來更線性的制動過程。筆者的前胎雖然整體的運動性與制動性也有不俗表現,差異在於前胎煞車時踩的第一下會有快速點頭,但後段時的制動力就未若初段來的「有力」。
不過在換上 MC7 後,在一樣的原廠輪框與煞車來令片等環境下,MC7 在踩下煞車的第一腳,就給予持續穩定的制動,相當方便筆者在市區走走停停時、放開油門滑行再制動,而不用像過往擔心快速制動時減速感受不一帶來的不適,而且 MC7 整體的制動過程相當的線性迅速,讓筆者能輕鬆的透過右腳煞車行程深淺微調制動力道,讓全車乘員都不用點頭晃腦,同時又保有相當安全的車距。
在操控環節部分,雖然筆者愛車的前胎已經有相當出色的乾地抓地力水準,但經過這 1 個月的使用下來,筆者認為 MC7 不論是乾地、濕地,都有更突出的表現。
誠如前述,因為 MC7 採用 Cornering Macroblocks 抓地花紋設計,透過靠近輪胎外側的穩定鏈接條,最大化胎面與路面的接觸面積,並有效將力量分配到輪胎其他部分,帶來更好的操控與穩定性。
因此,實地將換裝 MC7 的愛車在熟悉的高速山區彎道驅策下,整體的車頭指向性更為精準,讓筆者不用再對車輛的路徑,再多透過方向盤修正,而是維持原有的操控路徑就能輕鬆過彎。甚至過彎時隨著車速提高,MC7 不僅沒有明顯的響胎聲,更能持續以加高的車速通過,車頭動態在較為激烈的操駕下亦能維持穩如泰山的動態,充分發揮 Focus 原車底盤的優異特性,亦展現 Cornering Macroblocks 抓地花紋設計的精準操控產品特色。
讓筆者印象深刻的,還有 MC7 濕地抓地力的表現。除了 Reflex Compound 高剛性強度膠料配方,藉由調整橡膠聚合物硬度,讓輪胎增加應對變形的抵抗力,提高轉向動態回饋與轉向精確性外;橡膠聚合物在較高溫度下,也能提供優異的乾濕路面安全性。這點在筆者於不論是於大熱天、或雨天行經山路進行操駕時,都能夠充分感受到 MC7 胎體在保有彈性之餘,胎體在激烈操駕時並沒有明顯的折胎現象,胎溫升高時的抓地力亦相當保有銳利路感。
而且受惠於 3D 雷射切割花紋的多角度排水,還有多方橡切割水膜下,有效將水從溝槽中排出,筆者認為其在高速公路不論是遇到伸縮縫,或是積水與水坑等,上述較為嚴苛考驗濕地排水與抓地的情境,MC7 的表現也相當泰然自若,不太會有偏滑的情形產生,甚至往往都像是「船過水無痕」一般,讓筆者不用一遇到水坑前就要過度小心翼翼減速,或是積水會造成車輛偏滑的情形,換裝 MC7 後都在安全性更加提升。
不過最讓人相當驚艷的環節,乃是 MC7 在噪音抑制的表現,相信可以讓過去對於許多人運動性能胎、與靜音難畫上等號的印象改觀。其「噪音抑制系統 3.0」將車輛行駛中因氣流通過胎紋縱向溝槽產生的噪音,透過該技術破壞聲波的一致性,將聲波分解並轉化為低頻,防止噪音增強並傳遞到車廂內。
而筆者使用的車輛 Focus 在原廠設定下,其車窗在風切聲的抑制有一定水準,但在輪拱隔音並沒有特別強化,而且新車出廠時配的 OE 胎 Michelin Pilot Sport 4,原先就以運動為導向,因此新車出廠時高速的高頻也略為明顯。
如今換為 MC7 之下,其將上述高頻累積之下造成的共鳴聲削減,讓筆者常常在高速公路南來北往的長途情境中,能夠大幅降低上述音頻累積造成的聽覺疲勞,在車內與其他乘員交談時的音量也不用放大、更為輕鬆。當然,若與更為強調靜音表現的舒適導向胎款比較,MC7 的靜音表現受制運動取向還是有差距,但筆者認為 MC7 裝在許多車輛 NVH 靜肅性設定更佳的豪華品牌車款,相信還是能帶來相當出色的靜音效果。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 Continetal MaxContact MC7 的產品特色,在於其能有著相近於高階 SC7 產品的運動操控性,但針對許多亞洲駕駛者在意的「靜音」表現強化,讓日常通勤代步時有著舒適、靜謐的行車過程,而且即便是有著靜音的產品特性,其運動特性仍可圈可點、甚至有超乎預期的演出,在相近的價格帶下,可說是能文能武、靜音表現也驚豔,筆者認為相當難找到如此均衡的高階運動胎款。
Volvo 繼 2025 年 3 月發表了全新中大型純電轎車產品 ES90 車系後,接續在 2025 年上海車展帶來了 2 度小改款的 S90 車系,未來將採油電雙線的並行銷售策略,提供消費者更為多元化的車型選擇,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亦延續了先前 XC90 車系等改款方式,主要針對外觀及內裝配備等進行更新,藉此進一步延續現行車款的銷售週期。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車頭部份,採用了自 EX90 車系開啟的品牌新世代設計風格,車頭改採交叉橫柵式的大型水箱護罩設計,頭燈則以雷神之槌造型 LED 晝行燈為設計基礎,勾勒出更為細長的 LED 頭燈造型,同時也加入了 Matrix-Design LED 科技,提供更為寬廣且出色的照明範圍表現。車尾部份同樣將雷神之槌造型作為尾燈設計靈感,並透過後行李廂蓋、鈑件以及後保桿造型的更新,帶來更為運動化的視覺感受。
內裝設定上,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延續基礎的設定下,最明顯的變動在於加入了直立式 11.2 吋中央觸控螢幕配置以及新世代車載系統,並提供了 OTA 線上更新機能。動力設定部份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仍提供多元化動力選擇,其中包含了搭載輕油電科技的四缸渦輪引擎搭配前輪驅動設定,以及在 WLTP 規範下可提供 80 公里純電續航的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
Volvo 繼 2025 年 3 月發表了全新中大型純電轎車產品 ES90 車系後,接續在 2025 年上海車展帶來了 2 度小改款的 S90 車系,未來將採油電雙線的並行銷售策略,提供消費者更為多元化的車型選擇,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亦延續了先前 XC90 車系等改款方式,主要針對外觀及內裝配備等進行更新,藉此進一步延續現行車款的銷售週期。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車頭部份,採用了自 EX90 車系開啟的品牌新世代設計風格,車頭改採交叉橫柵式的大型水箱護罩設計,頭燈則以雷神之槌造型 LED 晝行燈為設計基礎,勾勒出更為細長的 LED 頭燈造型,同時也加入了 Matrix-Design LED 科技,提供更為寬廣且出色的照明範圍表現。車尾部份同樣將雷神之槌造型作為尾燈設計靈感,並透過後行李廂蓋、鈑件以及後保桿造型的更新,帶來更為運動化的視覺感受。
內裝設定上,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延續基礎的設定下,最明顯的變動在於加入了直立式 11.2 吋中央觸控螢幕配置以及新世代車載系統,並提供了 OTA 線上更新機能。動力設定部份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仍提供多元化動力選擇,其中包含了搭載輕油電科技的四缸渦輪引擎搭配前輪驅動設定,以及在 WLTP 規範下可提供 80 公里純電續航的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
Volvo 繼 2025 年 3 月發表了全新中大型純電轎車產品 ES90 車系後,接續在 2025 年上海車展帶來了 2 度小改款的 S90 車系,未來將採油電雙線的並行銷售策略,提供消費者更為多元化的車型選擇,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亦延續了先前 XC90 車系等改款方式,主要針對外觀及內裝配備等進行更新,藉此進一步延續現行車款的銷售週期。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車頭部份,採用了自 EX90 車系開啟的品牌新世代設計風格,車頭改採交叉橫柵式的大型水箱護罩設計,頭燈則以雷神之槌造型 LED 晝行燈為設計基礎,勾勒出更為細長的 LED 頭燈造型,同時也加入了 Matrix-Design LED 科技,提供更為寬廣且出色的照明範圍表現。車尾部份同樣將雷神之槌造型作為尾燈設計靈感,並透過後行李廂蓋、鈑件以及後保桿造型的更新,帶來更為運動化的視覺感受。
內裝設定上,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延續基礎的設定下,最明顯的變動在於加入了直立式 11.2 吋中央觸控螢幕配置以及新世代車載系統,並提供了 OTA 線上更新機能。動力設定部份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仍提供多元化動力選擇,其中包含了搭載輕油電科技的四缸渦輪引擎搭配前輪驅動設定,以及在 WLTP 規範下可提供 80 公里純電續航的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
Volvo 繼 2025 年 3 月發表了全新中大型純電轎車產品 ES90 車系後,接續在 2025 年上海車展帶來了 2 度小改款的 S90 車系,未來將採油電雙線的並行銷售策略,提供消費者更為多元化的車型選擇,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亦延續了先前 XC90 車系等改款方式,主要針對外觀及內裝配備等進行更新,藉此進一步延續現行車款的銷售週期。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車頭部份,採用了自 EX90 車系開啟的品牌新世代設計風格,車頭改採交叉橫柵式的大型水箱護罩設計,頭燈則以雷神之槌造型 LED 晝行燈為設計基礎,勾勒出更為細長的 LED 頭燈造型,同時也加入了 Matrix-Design LED 科技,提供更為寬廣且出色的照明範圍表現。車尾部份同樣將雷神之槌造型作為尾燈設計靈感,並透過後行李廂蓋、鈑件以及後保桿造型的更新,帶來更為運動化的視覺感受。
內裝設定上,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延續基礎的設定下,最明顯的變動在於加入了直立式 11.2 吋中央觸控螢幕配置以及新世代車載系統,並提供了 OTA 線上更新機能。動力設定部份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仍提供多元化動力選擇,其中包含了搭載輕油電科技的四缸渦輪引擎搭配前輪驅動設定,以及在 WLTP 規範下可提供 80 公里純電續航的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
Volvo 繼 2025 年 3 月發表了全新中大型純電轎車產品 ES90 車系後,接續在 2025 年上海車展帶來了 2 度小改款的 S90 車系,未來將採油電雙線的並行銷售策略,提供消費者更為多元化的車型選擇,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亦延續了先前 XC90 車系等改款方式,主要針對外觀及內裝配備等進行更新,藉此進一步延續現行車款的銷售週期。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車頭部份,採用了自 EX90 車系開啟的品牌新世代設計風格,車頭改採交叉橫柵式的大型水箱護罩設計,頭燈則以雷神之槌造型 LED 晝行燈為設計基礎,勾勒出更為細長的 LED 頭燈造型,同時也加入了 Matrix-Design LED 科技,提供更為寬廣且出色的照明範圍表現。車尾部份同樣將雷神之槌造型作為尾燈設計靈感,並透過後行李廂蓋、鈑件以及後保桿造型的更新,帶來更為運動化的視覺感受。
內裝設定上,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延續基礎的設定下,最明顯的變動在於加入了直立式 11.2 吋中央觸控螢幕配置以及新世代車載系統,並提供了 OTA 線上更新機能。動力設定部份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仍提供多元化動力選擇,其中包含了搭載輕油電科技的四缸渦輪引擎搭配前輪驅動設定,以及在 WLTP 規範下可提供 80 公里純電續航的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
Volvo 繼 2025 年 3 月發表了全新中大型純電轎車產品 ES90 車系後,接續在 2025 年上海車展帶來了 2 度小改款的 S90 車系,未來將採油電雙線的並行銷售策略,提供消費者更為多元化的車型選擇,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亦延續了先前 XC90 車系等改款方式,主要針對外觀及內裝配備等進行更新,藉此進一步延續現行車款的銷售週期。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車頭部份,採用了自 EX90 車系開啟的品牌新世代設計風格,車頭改採交叉橫柵式的大型水箱護罩設計,頭燈則以雷神之槌造型 LED 晝行燈為設計基礎,勾勒出更為細長的 LED 頭燈造型,同時也加入了 Matrix-Design LED 科技,提供更為寬廣且出色的照明範圍表現。車尾部份同樣將雷神之槌造型作為尾燈設計靈感,並透過後行李廂蓋、鈑件以及後保桿造型的更新,帶來更為運動化的視覺感受。
內裝設定上,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延續基礎的設定下,最明顯的變動在於加入了直立式 11.2 吋中央觸控螢幕配置以及新世代車載系統,並提供了 OTA 線上更新機能。動力設定部份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仍提供多元化動力選擇,其中包含了搭載輕油電科技的四缸渦輪引擎搭配前輪驅動設定,以及在 WLTP 規範下可提供 80 公里純電續航的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
Volvo 繼 2025 年 3 月發表了全新中大型純電轎車產品 ES90 車系後,接續在 2025 年上海車展帶來了 2 度小改款的 S90 車系,未來將採油電雙線的並行銷售策略,提供消費者更為多元化的車型選擇,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亦延續了先前 XC90 車系等改款方式,主要針對外觀及內裝配備等進行更新,藉此進一步延續現行車款的銷售週期。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車頭部份,採用了自 EX90 車系開啟的品牌新世代設計風格,車頭改採交叉橫柵式的大型水箱護罩設計,頭燈則以雷神之槌造型 LED 晝行燈為設計基礎,勾勒出更為細長的 LED 頭燈造型,同時也加入了 Matrix-Design LED 科技,提供更為寬廣且出色的照明範圍表現。車尾部份同樣將雷神之槌造型作為尾燈設計靈感,並透過後行李廂蓋、鈑件以及後保桿造型的更新,帶來更為運動化的視覺感受。
內裝設定上,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延續基礎的設定下,最明顯的變動在於加入了直立式 11.2 吋中央觸控螢幕配置以及新世代車載系統,並提供了 OTA 線上更新機能。動力設定部份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仍提供多元化動力選擇,其中包含了搭載輕油電科技的四缸渦輪引擎搭配前輪驅動設定,以及在 WLTP 規範下可提供 80 公里純電續航的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
Volvo 繼 2025 年 3 月發表了全新中大型純電轎車產品 ES90 車系後,接續在 2025 年上海車展帶來了 2 度小改款的 S90 車系,未來將採油電雙線的並行銷售策略,提供消費者更為多元化的車型選擇,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亦延續了先前 XC90 車系等改款方式,主要針對外觀及內裝配備等進行更新,藉此進一步延續現行車款的銷售週期。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車頭部份,採用了自 EX90 車系開啟的品牌新世代設計風格,車頭改採交叉橫柵式的大型水箱護罩設計,頭燈則以雷神之槌造型 LED 晝行燈為設計基礎,勾勒出更為細長的 LED 頭燈造型,同時也加入了 Matrix-Design LED 科技,提供更為寬廣且出色的照明範圍表現。車尾部份同樣將雷神之槌造型作為尾燈設計靈感,並透過後行李廂蓋、鈑件以及後保桿造型的更新,帶來更為運動化的視覺感受。
內裝設定上,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延續基礎的設定下,最明顯的變動在於加入了直立式 11.2 吋中央觸控螢幕配置以及新世代車載系統,並提供了 OTA 線上更新機能。動力設定部份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仍提供多元化動力選擇,其中包含了搭載輕油電科技的四缸渦輪引擎搭配前輪驅動設定,以及在 WLTP 規範下可提供 80 公里純電續航的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
Volvo 繼 2025 年 3 月發表了全新中大型純電轎車產品 ES90 車系後,接續在 2025 年上海車展帶來了 2 度小改款的 S90 車系,未來將採油電雙線的並行銷售策略,提供消費者更為多元化的車型選擇,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亦延續了先前 XC90 車系等改款方式,主要針對外觀及內裝配備等進行更新,藉此進一步延續現行車款的銷售週期。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車頭部份,採用了自 EX90 車系開啟的品牌新世代設計風格,車頭改採交叉橫柵式的大型水箱護罩設計,頭燈則以雷神之槌造型 LED 晝行燈為設計基礎,勾勒出更為細長的 LED 頭燈造型,同時也加入了 Matrix-Design LED 科技,提供更為寬廣且出色的照明範圍表現。車尾部份同樣將雷神之槌造型作為尾燈設計靈感,並透過後行李廂蓋、鈑件以及後保桿造型的更新,帶來更為運動化的視覺感受。
內裝設定上,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在延續基礎的設定下,最明顯的變動在於加入了直立式 11.2 吋中央觸控螢幕配置以及新世代車載系統,並提供了 OTA 線上更新機能。動力設定部份 2 度小改款 S90 車系仍提供多元化動力選擇,其中包含了搭載輕油電科技的四缸渦輪引擎搭配前輪驅動設定,以及在 WLTP 規範下可提供 80 公里純電續航的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
台灣福斯汽車於 4 月 17 日公布新年式 T-Roc,同步也公布針對 T-Roc 車系的優惠方案,25 年式 T-Roc 車系編成仍舊維持 280 TSI Life、280 TSI Style Design、330 TSI R-Line Performance,以及代表性能頂規的 T-Roc R 等 4 車型,價格部分入門與中階分別維持既有的 114.8 萬與 124.8 萬。
高階車型的 330 TSI R-Line Performanc 與 T-Roc 車型,相比原先年式則是調降 2 萬,價格依序為 144.8 萬與 182.8 萬,價格調降主要是反應原先標配的 Beats 環繞音響系統,而喇叭支數也改為一般標配的 6 支。
台灣福斯汽車總裁 Steffen Knapp 提到:「T-SUV Family 德藝休旅家族以豐富安全科技、卓越動力表現和靈活空間運用,深獲臺灣消費者青睞,其中 T-Roc 更在競爭激烈的 A0 級距進口休旅銷售戰中,年年取得佳績,充分展現全力以赴的宣傳主軸,成為臺灣市場熱愛的都會跑旅。」
台灣福斯汽車在新聞稿中提到,台灣福斯汽車以 114.8 萬起帶來 25 年式全新 T-Roc,包含 280 TSI Life、280 TSI Style Design、3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和 R 等 4 款車型,完美展現 Volkswagen 德藝休旅「感安全」、「 敢駕馭」的自信格調,本月推出低利率首年低月付分期付款專案,歡迎消費者前往全臺授權展示中心了解更多詳情。
針對 T-Roc 的優惠方案,內容乃是即日起至 4 月 30 日止,入主 T-Roc 25 年式全車系享低利率分期付款專案,首年月付僅 5,168 元,另有其它多元分期付款專案可自由選擇,敬邀消費者洽詢鄰近授權展示中心,把握良機。
共
50,745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