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文件不是給消費者看的,這比較像是商品開發部門對行銷部門/廣告公司的Briefing資料,或是對經銷商的商品教育資料。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生產台數,這些資料這裡都有
目前臺灣還有再組裝車輛的只剩下
裕隆 福特六和 中華 三陽 國瑞 臺塑 台灣本田
車輛工業同業公會的生產數字是叫會員公司提報的,一樣也是『爾虞我詐』的數字,參考就好,別當真。
300張訂單?以進口車來說,Auris表現還不錯嘛。
Auris主要競爭敵手Mazda3:七月領牌861台,八月625台。
Auris主客群設定為非Toyota愛好者,發表前已經取得Mazda3一半的量,表現不錯。
現在就要看Toyota Auris拿到的這些訂單,是不是從Mazda嘴邊搶來的,如果是的話,那Mazda3麻煩大了;如果這300張訂單都是原先Toyota愛好者的訂單,沒有從Mazda搶過來的話,表示Auris的商品仍然得不到非傳統Toyota車主的青睞,那Auris臉就丟大了。
網路上一堆都在講Auris比較好,Mazda3要加油囉,所謂人云亦云、三人成虎、西瓜靠大邊,別兩軍還沒正面開打,一開始就輸在廣告宣傳戰上,這就窘了...
回應 mikeyo(535i touring)所寫
跟監理站買的
但車廠內部還有跟檯面上數字不同的報表
那個就是機密啦
領牌/過戶/報廢資料屬於半公開資料,汽車公司/學術單位可以向數據所購買做非營利的研究使用,這就是U-CAR銷售報告的資料來源。
另外還有一些資料政府不會取得,也很難從個別品牌得知真正數字的有:
1. 生產台數、未出廠台數/到港台數:這只有組裝廠、製造廠/進口公司才知道。
2. 配車台數:總代理(NSC或Distributor)分配給經銷商的批發台數,這個數字加上庫存台數,就是目前可以銷售的最大台數,這只有銷售公司才知道。
3. 庫存台數:還沒有被消費者訂走的車輛台數,這個數字分為總代理庫存、經銷商庫存,這只有銷售公司才知道。
4. 訂單台數:簽了訂單收取足夠訂金的有效訂單數量(有新訂、退訂與實訂幾種數字),這只有銷售公司才知道。
5. 販賣台數:全車價款繳清準備領牌的數量,這只有銷售公司才知道。
6. 交車台數:領完牌照後把車輛與產權資料移交給購車者的數量,這個數字通常只用於內部管理使用,對市場競爭分析比較不重要,這只有銷售公司才知道。
當然還一些其他車輛台數資料,也都很難能取得真實的資料。
台灣有幾家大型的品牌,會定期交換各自的訂單/販賣數字(當然會爾虞我詐囉),用來評估競爭狀況,如果你不是這個圈子裡的,是不會知道的。
回應 andychiu04(安迪葛葛)所寫
各位大大
我剛進入相關產業
很好奇這邊發表的汽車銷售數據都是從哪來的?
還是說 UCAR自己調查的?
😕😕😕
你們公司沒有人知道怎麼取得監理所領牌資料?
那你們公司真的沒有任何台灣汽車產業的經驗,這事情嚴重了....
Land Rover的展間在哪裡,能幫忙列出來嗎?
成本就算再低,售價也不一定低。
名牌香水、名牌化妝品、名牌錶、名牌包、名牌XX....這些其實成本都很低,但是售價都很高。
任何車掛上牛頭牌,比別人貴3萬還是很多人買,你猜這是什麼道理?
回應 zekebobe(zeke)所寫
91.9萬.........的Auris。
馬3和Focus都要往下一個世代進步了,這台車是不是出得有點晚。不能用現行價去估算買賣,要現在實際去展間問會比較準確。網路上也有人說馬3在清倉優惠,Auris並不會佔優勢。
Toyota除了Hybrid之外,大部分都是在別人之後才出現的,所以出得有點晚對於豐田不是大問題。
馬3清倉大優惠的幅度,也不會優惠到Toyota跟不上的;別忘了台灣的和泰汽車除了強大的新車銷售/服務通路之外,還擁有分期/租賃、保險、配件用品這些週邊事業,集團戰力不是台灣馬自達可以比擬,發起價格戰馬自達討不到好處的。
馬自達只能更大幅度強化自己原先的優勢:品牌形象差異、車輛設計特性來轉移消費者對Auris的比較,避免捲入大家都能做的價格、優惠、免費贈送這種紅海戰術。
Auris的訂價策略相當高明,這種車格配出這種價格,讓Auris入門就比Camry貴,當然也比Altis貴,那些會買Toyota車的人,可能會認為Auris不實惠,所以Auris的導入不會影響現有Toyota潛在購車群。
很明顯,Auris要搶的是那些原先不想買Toyota的人;撇開品牌偏好不管,馬3價格帶74.9~93.9萬,Auris 87.9~91.9萬,顯然Toyota戰鬥主力是Auris旗艦版,用Auris 頂級旗艦91.9萬對上馬3 5門旗艦93.9萬,硬是便宜2萬去搶馬3市場。
只要擊敗這個區隔市場的領先者,取得市場主導權後,其他競爭者慢慢再收拾就好,不必一次面對太多對手,沒焦點、會分心難處理。
回應 mikeyo(535i touring)所寫
價錢設定的還蠻漂亮
很可能壓縮了不少成本
就怕業務賺得少
都不推這台
那會嚴重影響銷售量
這您就多慮了。
豐田訂價方式與其他車廠不一樣,成本降得再低,也不會壓縮到業代獎金的。
而且豐田銷售大軍一向唯命是從紀律嚴明,總代理一聲令下,經銷商跟業代前仆後繼埋頭就衝(不衝的會被後面的人踩死)。
所以,Toyota萬一賣不好,原因只有總代理操盤的問題。
回應 ccl5423(CCL)所寫
回應 mikeyo(535i touring)所寫
回應 gentlemen888(新好男人)所寫
有夠蝦的,天大的事情還誤植成去年的召回事件,這管理說有多鬆散就有多鬆散
沒關係
車主不在意
真沒關係的
台灣賓士不在意
[召回]火燒車風暴延燒至歐洲,BMW將針對歐洲32.4萬輛柴油車進行檢查、臺灣確認中
https://am.u-car.com.tw/42990.html
BMW車主跟汎德汽車應當也不在意吧
回應 mikeyo(535i touring)所寫
回應 gentlemen888(新好男人)所寫
有夠蝦的,天大的事情還誤植成去年的召回事件,這管理說有多鬆散就有多鬆散
沒關係
車主不在意
真沒關係的
台灣賓士不在意
回應 ccl5423(CCL)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對韓國人來說BMW是超級爛車
喔,傑森,南韓是全球少數地區BMW賣贏BENZ的國家耶。
正確一點的說法:2015年以前BMW在南韓都賣贏BENZ,是南韓的不只豪華車,同時也是進口車第一名,是南韓人最愛買的進口車。
請參考南韓KAIDA統計資料https://www.kaida.co.kr/en/kaida/bbsList.do?boardSeq=18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對韓國人來說BMW是超級爛車
喔,傑森,南韓是全球少數地區BMW賣贏BENZ的國家耶。
回應 wesley_huang(胖爸爸)所寫
其實哪家收都不好. 對消費者都沒好事. 選擇就少了很多
如..三富收了. 雷諾在台灣就勢微了. 不然當年雷諾9號也很精典啊.
90年代初標緻305/405滿街跑...還有當年老爸想入手的祥瑞....隨羽田沒..也變冷門車了
慶眾更是$#%@, 以前T4 百萬內就可入手, 現在沒150...買不到.
大慶也是...以前有金美滿可讓小家庭入手...現在除VIOS 好像也沒其它選擇.
看棒球時都知道的..國產的德國科技 睿智選擇 都還朗朗上口...可惜OPEL也沒了..多一個品牌 多一個選擇 每輛車都是好車. 只是不對的時間 不對的地方 遇到不對的人.......
『多一個品牌 多一個選擇 每輛車都是好車. 只是不對的時間 不對的地方 遇到不對的人.......』這句話真是說得好!
沒有賣得出去的車是爛車的,各式各樣的需求就有各式各樣的汽車去滿足,你說LUXGEN是爛車嗎?也不盡然。如果你要求全面電子環境監控、超大螢幕的話,Luxgen就是你的好車。Toyota是爛車嗎?如果你想要的是平平順順的交通工具、沒事不會出怪手耽誤你工作、原廠服務好收費合理的話,那Toyota絕對是首選。如果你不想在路上碰到開一樣車款的車的話,那Peugeot又有型又不容易撞衫。
品牌會退出市場有很多原因,但癥結只有一個:品牌代理商的能力。
品牌代理商若沒有能力建立品牌以及通路,只會把庫存塞給經銷商、壓迫經銷商達成目標、讓經銷商虧錢,又不會建立品牌的獨特性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或化品牌危機為轉機的話,退出市場只是時間的問題。有一些品牌代理商以為拿到好品牌就萬事OK躺著就賺,隨便找一些阿貓阿狗、沒能力只會抱大腿打嘴砲惡搞的人經營,下場就是吃屎退出。
之前退出市場的羽田、雷諾、喜悅、飛雅特、蘭吉雅、愛發羅蜜歐、通用、克萊斯勒.....或是退出又重新進入的Volvo、Honda、Daihatsu,都是因為品牌代理商能力的問題。
現在台灣市場上的品牌落到後段班的,也都不脫代理商的問題(不管是授權代理商、還是外國總公司派來的分公司欽差大臣),產品其實並不是的問題的真正核心(包括會爆炸、會暴衝、會煞不住的車)。
回應 swhite200336(綠豚街10號)所寫
請問空車價,要全新非領牌車,另加舊換新的報價,謝謝,人在北部
可找U-CAR https://buy.u-car.com.tw/
一樣米養百樣人,這句話同樣適用在買車的以及賣車的人身上。
大家會認為所有人都在貨比三家殺到見骨,那是因為這些人比較愛昭告世界他有多厲害、可以殺到宇宙低價,也就是『三人成虎』的效果,其實這些人只是少數;另外大部分的人,是不會在外面招搖說自己買到/問到多低價的車,這些人裡面有理性的是不會跑東跑西去殺價的,因為有想法要買車的時候其實錢都準備好了,頂多問一下親朋好友目前行情就去展示間看車,若花時間殺東殺西殺下來的價格,比使用浪費的時間可以賺到的要少很多,那就寧願找個順眼的好業代(通常是以前買過車的業代),給個合理優惠價格就買了,不會太囉唆的,我周遭的通常2週內看車->交車完成(AUDI、BMW、TOYOTA、M.BENZ...)。
只有7月單月超過30%,和泰今年累積還沒到30%,還要拼囉。
是啊,別再批評人家了,好歹人家經營企業集團變成這麼大,我們連他的小指頭都比不上,還在這裡指指點點,酸葡萄一個,幹嘛呢。
我們應當從中間找尋人家成功的原因,學起來,才對自己有幫助啊。
酸葡萄是沒辦法讓我們變厲害的....
不過,我還是沒看出端倪,所以我還是窮光蛋一個,囧
回應 airstage(氣噗噗)所寫
台本都有發召回訊息,如果車主不回原廠保養、也沒有回去換氣囊,責任不在車廠
不,車廠還是有責任。
車廠提供了一個會傷人命的產品給不知情的消費者,這是車廠原本就要負的責任;至於車廠通知後,車主來不及入廠,以致傷到人命,這個狀況只能當成減少車廠責任的考量之一。
若最後確認致死是因為氣囊造成,那建議家屬可以向車廠提告,要求賠償。
共
211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