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則留言

6

wan(wan61040)

2014/07/02 09:07:24

發文

#5444471 IP 252.199.*.*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回應 930103 (ken) 所寫
回應 kuochnshn (CarMaster) 所寫
引擎運轉幾小時應該很容易統計吧~


你去問100個人,沒有一個人會答的出來.

運轉幾小時,通常是針對固定轉速的發電機才會有.

車子引擎轉速有時不到1000轉,有時到7000轉,摩托車有時到上萬轉,要怎麼判定幾小時換機油?
請您幫我們判定,如果爆引擎或受損就找您負責.


你的問題真的是傭人自擾.

怪手堆高機及推土機就有引擎運轉時數表
通常是500小時換機油



CarMaster(kuochnshn)

2014/07/02 09:55:18

發文

#5444515 IP 189.57.*.*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回應 nidhogg (nidhogg) 所寫
小弟一年行車里程約60000km. 高速50%, 市區40%, 山路10%.
上一台車是馬六, 前三萬公里是每5000換油, 之後每10000換油.
個人開車習慣不太好, 引擎算是操的.
大約30%處於5000轉以上,30%4000轉以上......
所以大家討論的引擎工作環境, 工作時間小弟的車都測試過了.
8年開了26萬公里車況還OK.
現車legacy, 除了前10000公里內換了兩次油.
之後就都10000才換. 目前60000公里暫時沒啥異樣.
這台車因為手自排+換檔播片很好玩, 應該超過50%的比例引擎是在5000轉以上運轉.

個人是覺得不要用到假油最重要. 現在大廠機油水準應該都可以承受相當嚴苛的用車環境.
只要不是像WRC or F1那樣的長時間激烈操駕, 10000公里換油不至於傷害到引擎.
小弟的馬六以前曾經在40000km時亮過引擎燈, 原廠查不出原因, 只好推給自備機油......
那一陣子小弟確實換了大家狂推的某台製德國蠻牛油...............

後來據曾經在此活躍過的T大老表示, 那款油應該可以肯定是我引擎亮燈的原因..........
他好像知道啥內幕, 建議小弟改用國光牌or信得過的商家賣的國外大廠.

台灣所謂的油泥問題, 說不定根本就來自於假油充斥市場, 根本不是換油保養時間的問題.





T大=三頓

放水流(lostyou)

2014/07/02 11:05:05

發文

#5444609 IP 251.51.*.*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不會算
每5000km換一次
換油前後拉轉順暢度差異明顯
所以就不想延長換油時機了

星星(beau0918)

2014/07/02 16:11:10

發文

#5444818 IP 229.3.*.*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怎麼保養覺得應該要視車主駕駛模式與車輛駕駛環境
因為自己比較注重愛車預防保養~
我的做法是每萬KM保養自備材料回廠,每5000KM自己DIY保養

每0.5萬KM、1.5萬KM、2.5萬KM、、、DIY保養(機油、機油芯)
(洩漏式)TIIDA 16.5萬Km DIY 保養
(吸取式)TIIDA 13.5萬Km DIY 保養

每1萬KM、3萬KM、5萬KM、、、基礎保養(機油、機油芯)
TIIDA 15萬Km 基礎保養

每2萬KM、6萬KM、10萬KM、、、小保養(機油、機油芯、自排油、冷氣芯)
TIIDA 14萬Km 小保養

每4萬KM、8萬KM、12萬KM、、、大保養(機油、機油芯、自排油、水箱精、煞車油、動力方向油、冷氣芯)
TIIDA 16萬Km 大保養

另外自己訂每5萬KM換火星塞和皮帶
更換 NGK白金火星塞
更新 引擎外皮帶

朋友同款式的車,採一萬Km皆回原廠保養,雖然一樣能開能停
但是交換開雙方都可以感受性能上明顯差異
要怎麼照顧車子,還是取決車主對於車子的愛護程度

CarMaster(kuochnshn)

2014/07/03 08:30:33

發文

#5445271 IP 189.57.*.*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這幾天感覺車子加速不是很敏銳,加上引擎運轉有一點點輕微遲滯,今天進廠換機油啦~還沒5000千公里😆便宜的機油每次都撐不過5000,這次換長效型的5w/30看看能不能撐10000萬公里?

阿道(tw1963)

2014/07/03 10:23:25

發文

#5445447 IP 91.85.*.*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看車廠能不能設計個磨擦阻力裝置,讓馬達轉動測試其電流就能知道要不要換機油,或是外廠弄一個夾具夾住機油尺,拉一下看彈簧榜數就知道該不該換油,有的話我會買。不然要用手揉都弄不清楚。

開心者(wsxc19860223)

2014/07/03 10:35:25

發文

#5445461 IP 241.16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看到這篇....又顛覆了我以前的想法!!

A.J TAXI(jay_r521)

2014/07/03 11:19:12

發文

#5445542 IP 170.78.*.*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啊..
對齁....
為什麼機油瓶上不標示使用時數或是里程數的上限值或更換時機....
😝
大都會計程車,歡迎您的搭乘。

換氣中(cyma)

2014/07/03 17:21:41

發文

#5445808 IP 83.21.*.*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因為寫了 你就不會想去換機油了😀😀😀

a_fa(hilllotus)

2014/07/03 20:12:01

發文

#5445911 IP 164.227.*.*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數十年?!哪聽來的?!?!

25年前修的車大多是3K保養一次

你可以說我胡說
離退休的45個基數還剩66個月

wayhoney(wayhoney)

2014/07/03 21:30:58

發文

#5446023 IP 167.1.*.*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回應 kuochnshn (CarMaster) 所寫
應該很快會被刪掉
http://www.ntdtv.com/xtr/b5/2014/06/30/a1119836.html

這是一篇十分腦殘的文章,還專家勒~一個賣油的總經理這也太~~~~~~~~~~~~~

不管5000公里或10000公里,換機油都不一定正確,
假設一台車子平均時速80公里,一天跑24小時=1920,
連跑五天就快10000公里了,
若以5000換一次機油是不是就要換二次機油了??
可是請注意引擎只運轉120小時,
好~那再假設另一種情況,另一台車每天只開2小時,
平均時速只有20公里,一天只開40公里,
5000公里要開125天,250小時,
你說看看那一台的引擎會最先壞??
堵車、等紅燈,引擎也是在運轉的喔~請想清楚
何時換機油,正確是以引擎運轉小時來計算,而不是車子跑幾公里😌


當然要以每位車主的使用狀況來更換 原廠只是依照一般正常使用狀況而論 畢竟一般消費者誰會去算你假設的那種非常態
我們就遇過一個客人開RAV4 議員座車 一天24小時待命 電瓶每次都不到1年就掛 這就是異常 而並不是所有RAV4的電瓶1年就會壞
還有你假設的連開5天就要換2次機油...沒錯該換就是要換 管你開幾天 不然賽車的輪胎幹嘛不像一般車4萬左右再換
還有你所謂"運轉小時"也過於攏統 例如開高速公路跟市區塞車一樣時間對引擎甚至變速箱磨損也大不同
反正原廠說的都是通論 你要是非常態使用 那就自己去抓 該調整 該更換的時間 沒啥好疑惑

小寶(lsving2001)

2014/07/03 22:00:10

發文

#5446030 IP 238.5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之前都7000~7500間換油

我看下次8千再換油😆

Alec(alecchou)

2014/07/03 22:18:45

發文

#5446040 IP 155.105.*.*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想要公里數拉比較長換油

我也認為引擎運轉時速很重要

每天都在高速公路開個一兩百公里的人

五千換真的就有點快

但一年只開五千的人

還是乖乖五千換吧

省油大喵(yan99)

2014/07/03 23:25:47

發文

#5446077 IP 47.18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前題是 別加到假油😊😊

自由的我(yur)

2014/07/03 23:56:36

發文

#5446106 IP 177.159.*.*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上次保養11618,目前17000左右,感覺又不太順了,已經加了一瓶機油精撐著
我也想1萬保養一次,可是5000過後通常就衰退了,車子變沒力,非得用S檔拉一下才好開一些些
還要繼續撐3000公里才能做2萬保養,這下悲劇了😰

spirits(spirits)

2014/07/04 00:47:45

發文

#5446130 IP 189.219.*.*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什麼這類的問題還一直在討論呀?
坤宇大說的是正解,不這樣說車廠賺什麼?

只有台灣在汽車五千,機車一千公里保養
除非你每天在拉轉開nurburgring,五千換OK
最少一年(半年)換一次油也是廠商的話術

有位騎老舊空冷的HONDA 400CC機車,兩年騎4000公里沒換油並把油拿去化驗
化驗報告還叫他再騎幾千公里再拿來化驗,以判定是否需要換油
拿化驗報告的數據和資料來討論才有意義吧

裡面也有人提到外國的貨車、貨輪(船)換油哩程,應該也是超乎大家的想像
以前的SG、SH等級,外國都可以一萬或一萬五千英哩再換
現在都SM、SN等級,真的沒理由五千公里就換油

更新:國外機油發展現況及趨勢討論,飛踢台灣神油的假象及技倆~~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1531009&p=1
(Part II)國外機油發展現況及趨勢,台灣用油現象及保養觀念的差異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3018447

放水流(lostyou)

2014/07/04 00:54:56

發文

#5446131 IP 170.67.*.* 修改過 1 次 (顯示最近5筆修改紀錄) 檢舉這篇文章

2014/07/04 00:54:56

發文IP 170.67.*.*

如果要用算的, 引情運轉累計次數會不會更貼近實際? 但於不同轉速下運轉, 熱問題又怎麼算才好? 我仍然覺得還是以換油前後做比較為妥. 差異太大表示用油緊繃甚至過頭了. 沒啥差異的話, 也許可再偷ㄧ些里程數.

2014/07/04 01:22:02

發文IP 170.67.*.*

如果要用算的, 引擎運轉累計次數會不會更貼近實際? 但於不同轉速下運轉, 熱問題又怎麼算才好? 我仍然覺得還是以換油前後做比較為妥. 差異太大表示用油緊繃甚至過頭了. 沒啥差異的話, 也許可再偷ㄧ些里程數.
如果要用算的, 引擎運轉累計次數會不會更貼近實際?

但於不同轉速下運轉, 熱問題又怎麼算才好?

我仍然覺得還是以換油前後做比較為妥.

差異太大表示用油緊繃甚至過頭了.

沒啥差異的話, 也許可再偷ㄧ些里程數.

CarMaster(kuochnshn)

2014/07/04 06:31:15

發文

#5446145 IP 239.249.*.* 修改過 2 次 (顯示最近5筆修改紀錄) 檢舉這篇文章

2014/07/04 06:31:15

發文IP 239.249.*.*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跟5000公里換機油一樣 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 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 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 直至發現無法忍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熱水中熱死。  這真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實驗啊。 人們從中總結出了不少教訓: 1. 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你的成功與失敗。大環境的改變有時是看不到的,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多學習,多警醒,並歡迎改變。 2. 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對你最具威脅。要改變這一切,唯有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 3. 覺察到趨勢的小改變,就必須“停下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而學習,是能發現改變的最佳途徑的。 …… 不知有多少前輩在教訓我的時候都用到了這個故事。 我也總是戰戰兢兢地告誡自己:“要敏感,要警覺,千萬別被環境影響,變成煮熟的青蛙啊!” 突然有一天,我在微信群裡看到很多人都在轉發一篇名為: 《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的文章。 文章的大意是曾經有一位北京的女教師,組織全班來做“溫水煮青蛙”的實驗,來看看究竟青蛙會不會這麼蠢。  實驗的結果如文中的女教師所說: “青蛙在水溫升到60多度後自動跳走,說明它對水溫的本能反應並不因為溫度變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異。 它們沒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離的地步。 你們要記住,即便所有人都認同並且經常說的道理,也可能是錯的。 那些被社會普遍認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謊言。 凡事一定要經過親自實驗、調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多麼精彩的實驗和結論啊!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追求真相的好老師卻因為這個實驗被校方找藉口開除了。 該文的作者還寫道: “如果中國的教育環境,讚賞並鼓勵這位元老師的教學方式,帶出來的孩子,將來該是何等的優秀?孩子們那麼喜歡和認同她的教學方式,卻不能改變她被逐出校園的命運。 後來,我無意中與一位外國朋友談起此事,問他對“溫水煮青蛙”怎麼看?他聳聳肩,抱歉說從未聽說過這個原理,但說會請教做過實驗的專家。 哦,原來,在我們這裡幾乎人盡皆知的“溫水煮青蛙”故事,並非全球流行”。 同學們看到這裡後,還相信“溫水煮青蛙”這個實驗的最初結論麼? 反正,微信圈裡的好友們各個都恍然大悟了。 他們在轉發的同時,紛紛評論道: “原來青蛙不會那麼笨啊,相信了很久的實驗原來是假的!” “事實比言論更重要,大家來看真正的實驗結果吧。” “這就是有批判性思維的好老師啊,速速圍觀轉發!”(這真是讓我欣慰的評論啊。) 特別巧的事情是,我在校園裡也聽到了這樣的對話: 甲、 “網上說溫水煮青蛙的結論是錯的,你知道嘛?青蛙在一定溫度下,都會蹦出來呢!” 乙、 “啊,原來是這樣啊。看來我們真的容易輕信典故和名人名言呢。” 網路的力量真是不可忽視啊。 但是,黃老師總感覺有些奇怪: 我曾經在美國前任副總統戈爾主演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看到過美國人拿“溫水煮青蛙”這個實驗開玩笑。 片中的戈爾正在進行一場演講,當他將與青蛙實驗有關的段子被拋出之後,下面的觀眾們心領神會地笑成了一團而且掌聲四起。 最起碼,從這部紀錄片當中可以看到,美國觀眾們對青蛙實驗並不陌生,否則戈爾團隊的人怎麼可能拿這個實驗當包袱抖出來呢? 如果不熟悉,抖出來也不會是那樣的效果。  我進一步的疑問是:青蛙實驗到底是什麼結果?真的只有中國人才愛講這個段子?  我找到的答案是: 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過青蛙了。一個德國的科學家哥而茨,在尋找靈魂這個東西的時候,設計了這麼一個實驗。把切掉了大腦的青蛙放在冷水裡面慢慢加熱,青蛙就被煮死在裡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樣處理,正常的青蛙會試圖跳出來。這個實驗原意我們不用去理會到。不過,看來差不多150年前“溫水煮青蛙”這個事情就已經有了結論。不過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個在100多年前做這個實驗的。 1872,一個叫做亨滋曼的宣佈,如果你加熱的速率足夠低,那麼,青蛙並沒有跳出來的打算。1875年,這個實驗還被另外一個人證實。  兩個實驗矛盾嗎? 哥而茨與亨滋曼的實驗的區別是加熱的速度不同。哥而茨的實驗中,從17.5攝氏度加熱到56攝氏度,花了10分鐘,這樣,每分鐘的平均升溫速度就達到了3.8攝氏度,比後來霍奇森使用的加熱速率還快。所以,哥而茨觀察到青蛙很不喜歡這個溫度,試圖跳出來。 而亨滋曼的實驗,加熱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鐘把水從21攝氏度加熱到了37.5攝氏度,平均每分鐘升溫速率不到0.2攝氏度,就沒觀察到青蛙的行為異常。青蛙可耐受的臨界高溫(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加熱到37.5攝氏度,青蛙即使沒有立即死亡,已經喪失一躍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離它不遠了。 這些“煮”青蛙的實驗目的都是考察溫度和神經反射性的關係。在較快的加熱速率下,青蛙能跳出來,原因很好理解:熱刺激引起了青蛙的應激反應——跳走。 而在較慢升溫過程中,由於類似“感覺適應”的原因,持續細微的溫度變化使得青蛙適應了這種刺激,反射應激性降低,直到達到可耐受的臨界高溫,無法逃生。 從這點上來說,“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煮死青蛙的這個升溫條件和我們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樣。  看到這裡,同學們開始懵掉了麼? 以後到底該不該拿“溫水煮青蛙”舉例子嘛?!大叔們寫文章弄得跟盜夢空間似的幹什麼?! 好吧,我依然會拿青蛙說事兒,但是我會說清:在不同的條件下,實驗的結果是不同的。 其實,看到《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這篇文章後就開始四處宣傳青蛙實驗是假的人,並不比從一開始就相信“溫水煮青蛙”故事的人更加高明。 因為,他們同樣沒有做到審慎判斷,同樣輕信、盲從了片面的資訊和觀點。 就算文章中的北京女老師當場的實驗是真實的,但也不能夠充分的證明“溫水煮青蛙”原本的含義就完全錯誤。 因為,不同的加熱方式,青蛙會有不同的動作。 雖然我們非常尊重和同意《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這篇文章的作者所下的結論,但正如他的文章所支持的那樣,我們應當用事實說話。 可惜的是,作者恰恰忽略了對事實的進一步考證。 我們總是容易從一種極端,跳躍到另一種極端,還五十步笑百步。 這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 說到這裡,大夥應該知道我們為什麼那麼討厭成功學和心靈雞湯了吧? 簡單的結論和打雞血的推論往往經不住推敲。 雖然,在特定條件下的審慎判斷會讓人感到無趣,但這最起碼不會被人看作太簡單而且傻呼呼。 我真的很感謝最早寫下“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的人。 最後~青蛙怎麼這麼倒楣[大哭]

2014/07/04 06:33:46

發文IP 239.249.*.*

如果把標提5000公里換機油【改成溫水煮青蛙的故事】? 一個騙了大家數十年的謊話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跟5000公里換機油一樣 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 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 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 直至發現無法忍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熱水中熱死。  這真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實驗啊。 人們從中總結出了不少教訓: 1. 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你的成功與失敗。大環境的改變有時是看不到的,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多學習,多警醒,並歡迎改變。 2. 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對你最具威脅。要改變這一切,唯有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 3. 覺察到趨勢的小改變,就必須“停下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而學習,是能發現改變的最佳途徑的。 …… 不知有多少前輩在教訓我的時候都用到了這個故事。 我也總是戰戰兢兢地告誡自己:“要敏感,要警覺,千萬別被環境影響,變成煮熟的青蛙啊!” 突然有一天,我在微信群裡看到很多人都在轉發一篇名為: 《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的文章。 文章的大意是曾經有一位北京的女教師,組織全班來做“溫水煮青蛙”的實驗,來看看究竟青蛙會不會這麼蠢。  實驗的結果如文中的女教師所說: “青蛙在水溫升到60多度後自動跳走,說明它對水溫的本能反應並不因為溫度變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異。 它們沒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離的地步。 你們要記住,即便所有人都認同並且經常說的道理,也可能是錯的。 那些被社會普遍認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謊言。 凡事一定要經過親自實驗、調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多麼精彩的實驗和結論啊!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追求真相的好老師卻因為這個實驗被校方找藉口開除了。 該文的作者還寫道: “如果中國的教育環境,讚賞並鼓勵這位元老師的教學方式,帶出來的孩子,將來該是何等的優秀?孩子們那麼喜歡和認同她的教學方式,卻不能改變她被逐出校園的命運。 後來,我無意中與一位外國朋友談起此事,問他對“溫水煮青蛙”怎麼看?他聳聳肩,抱歉說從未聽說過這個原理,但說會請教做過實驗的專家。 哦,原來,在我們這裡幾乎人盡皆知的“溫水煮青蛙”故事,並非全球流行”。 同學們看到這裡後,還相信“溫水煮青蛙”這個實驗的最初結論麼? 反正,微信圈裡的好友們各個都恍然大悟了。 他們在轉發的同時,紛紛評論道: “原來青蛙不會那麼笨啊,相信了很久的實驗原來是假的!” “事實比言論更重要,大家來看真正的實驗結果吧。” “這就是有批判性思維的好老師啊,速速圍觀轉發!”(這真是讓我欣慰的評論啊。) 特別巧的事情是,我在校園裡也聽到了這樣的對話: 甲、 “網上說溫水煮青蛙的結論是錯的,你知道嘛?青蛙在一定溫度下,都會蹦出來呢!” 乙、 “啊,原來是這樣啊。看來我們真的容易輕信典故和名人名言呢。” 網路的力量真是不可忽視啊。 但是,黃老師總感覺有些奇怪: 我曾經在美國前任副總統戈爾主演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看到過美國人拿“溫水煮青蛙”這個實驗開玩笑。 片中的戈爾正在進行一場演講,當他將與青蛙實驗有關的段子被拋出之後,下面的觀眾們心領神會地笑成了一團而且掌聲四起。 最起碼,從這部紀錄片當中可以看到,美國觀眾們對青蛙實驗並不陌生,否則戈爾團隊的人怎麼可能拿這個實驗當包袱抖出來呢? 如果不熟悉,抖出來也不會是那樣的效果。  我進一步的疑問是:青蛙實驗到底是什麼結果?真的只有中國人才愛講這個段子?  我找到的答案是: 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過青蛙了。一個德國的科學家哥而茨,在尋找靈魂這個東西的時候,設計了這麼一個實驗。把切掉了大腦的青蛙放在冷水裡面慢慢加熱,青蛙就被煮死在裡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樣處理,正常的青蛙會試圖跳出來。這個實驗原意我們不用去理會到。不過,看來差不多150年前“溫水煮青蛙”這個事情就已經有了結論。不過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個在100多年前做這個實驗的。 1872,一個叫做亨滋曼的宣佈,如果你加熱的速率足夠低,那麼,青蛙並沒有跳出來的打算。1875年,這個實驗還被另外一個人證實。  兩個實驗矛盾嗎? 哥而茨與亨滋曼的實驗的區別是加熱的速度不同。哥而茨的實驗中,從17.5攝氏度加熱到56攝氏度,花了10分鐘,這樣,每分鐘的平均升溫速度就達到了3.8攝氏度,比後來霍奇森使用的加熱速率還快。所以,哥而茨觀察到青蛙很不喜歡這個溫度,試圖跳出來。 而亨滋曼的實驗,加熱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鐘把水從21攝氏度加熱到了37.5攝氏度,平均每分鐘升溫速率不到0.2攝氏度,就沒觀察到青蛙的行為異常。青蛙可耐受的臨界高溫(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加熱到37.5攝氏度,青蛙即使沒有立即死亡,已經喪失一躍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離它不遠了。 這些“煮”青蛙的實驗目的都是考察溫度和神經反射性的關係。在較快的加熱速率下,青蛙能跳出來,原因很好理解:熱刺激引起了青蛙的應激反應——跳走。 而在較慢升溫過程中,由於類似“感覺適應”的原因,持續細微的溫度變化使得青蛙適應了這種刺激,反射應激性降低,直到達到可耐受的臨界高溫,無法逃生。 從這點上來說,“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煮死青蛙的這個升溫條件和我們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樣。  看到這裡,同學們開始懵掉了麼? 以後到底該不該拿“溫水煮青蛙”舉例子嘛?!大叔們寫文章弄得跟盜夢空間似的幹什麼?! 好吧,我依然會拿青蛙說事兒,但是我會說清:在不同的條件下,實驗的結果是不同的。 其實,看到《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這篇文章後就開始四處宣傳青蛙實驗是假的人,並不比從一開始就相信“溫水煮青蛙”故事的人更加高明。 因為,他們同樣沒有做到審慎判斷,同樣輕信、盲從了片面的資訊和觀點。 就算文章中的北京女老師當場的實驗是真實的,但也不能夠充分的證明“溫水煮青蛙”原本的含義就完全錯誤。 因為,不同的加熱方式,青蛙會有不同的動作。 雖然我們非常尊重和同意《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這篇文章的作者所下的結論,但正如他的文章所支持的那樣,我們應當用事實說話。 可惜的是,作者恰恰忽略了對事實的進一步考證。 我們總是容易從一種極端,跳躍到另一種極端,還五十步笑百步。 這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 說到這裡,大夥應該知道我們為什麼那麼討厭成功學和心靈雞湯了吧? 簡單的結論和打雞血的推論往往經不住推敲。 雖然,在特定條件下的審慎判斷會讓人感到無趣,但這最起碼不會被人看作太簡單而且傻呼呼。 我真的很感謝最早寫下“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的人。 最後~青蛙怎麼這麼倒楣[大哭]

2014/07/04 06:34:36

發文IP 239.249.*.*

如果把標題5000公里換機油,改成【溫水煮青蛙的故事? 一個騙了大家數十年的謊話】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跟5000公里換機油一樣 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 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 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 直至發現無法忍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熱水中熱死。  這真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實驗啊。 人們從中總結出了不少教訓: 1. 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你的成功與失敗。大環境的改變有時是看不到的,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多學習,多警醒,並歡迎改變。 2. 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對你最具威脅。要改變這一切,唯有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 3. 覺察到趨勢的小改變,就必須“停下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而學習,是能發現改變的最佳途徑的。 …… 不知有多少前輩在教訓我的時候都用到了這個故事。 我也總是戰戰兢兢地告誡自己:“要敏感,要警覺,千萬別被環境影響,變成煮熟的青蛙啊!” 突然有一天,我在微信群裡看到很多人都在轉發一篇名為: 《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的文章。 文章的大意是曾經有一位北京的女教師,組織全班來做“溫水煮青蛙”的實驗,來看看究竟青蛙會不會這麼蠢。  實驗的結果如文中的女教師所說: “青蛙在水溫升到60多度後自動跳走,說明它對水溫的本能反應並不因為溫度變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異。 它們沒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離的地步。 你們要記住,即便所有人都認同並且經常說的道理,也可能是錯的。 那些被社會普遍認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謊言。 凡事一定要經過親自實驗、調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多麼精彩的實驗和結論啊!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追求真相的好老師卻因為這個實驗被校方找藉口開除了。 該文的作者還寫道: “如果中國的教育環境,讚賞並鼓勵這位元老師的教學方式,帶出來的孩子,將來該是何等的優秀?孩子們那麼喜歡和認同她的教學方式,卻不能改變她被逐出校園的命運。 後來,我無意中與一位外國朋友談起此事,問他對“溫水煮青蛙”怎麼看?他聳聳肩,抱歉說從未聽說過這個原理,但說會請教做過實驗的專家。 哦,原來,在我們這裡幾乎人盡皆知的“溫水煮青蛙”故事,並非全球流行”。 同學們看到這裡後,還相信“溫水煮青蛙”這個實驗的最初結論麼? 反正,微信圈裡的好友們各個都恍然大悟了。 他們在轉發的同時,紛紛評論道: “原來青蛙不會那麼笨啊,相信了很久的實驗原來是假的!” “事實比言論更重要,大家來看真正的實驗結果吧。” “這就是有批判性思維的好老師啊,速速圍觀轉發!”(這真是讓我欣慰的評論啊。) 特別巧的事情是,我在校園裡也聽到了這樣的對話: 甲、 “網上說溫水煮青蛙的結論是錯的,你知道嘛?青蛙在一定溫度下,都會蹦出來呢!” 乙、 “啊,原來是這樣啊。看來我們真的容易輕信典故和名人名言呢。” 網路的力量真是不可忽視啊。 但是,黃老師總感覺有些奇怪: 我曾經在美國前任副總統戈爾主演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看到過美國人拿“溫水煮青蛙”這個實驗開玩笑。 片中的戈爾正在進行一場演講,當他將與青蛙實驗有關的段子被拋出之後,下面的觀眾們心領神會地笑成了一團而且掌聲四起。 最起碼,從這部紀錄片當中可以看到,美國觀眾們對青蛙實驗並不陌生,否則戈爾團隊的人怎麼可能拿這個實驗當包袱抖出來呢? 如果不熟悉,抖出來也不會是那樣的效果。  我進一步的疑問是:青蛙實驗到底是什麼結果?真的只有中國人才愛講這個段子?  我找到的答案是: 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過青蛙了。一個德國的科學家哥而茨,在尋找靈魂這個東西的時候,設計了這麼一個實驗。把切掉了大腦的青蛙放在冷水裡面慢慢加熱,青蛙就被煮死在裡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樣處理,正常的青蛙會試圖跳出來。這個實驗原意我們不用去理會到。不過,看來差不多150年前“溫水煮青蛙”這個事情就已經有了結論。不過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個在100多年前做這個實驗的。 1872,一個叫做亨滋曼的宣佈,如果你加熱的速率足夠低,那麼,青蛙並沒有跳出來的打算。1875年,這個實驗還被另外一個人證實。  兩個實驗矛盾嗎? 哥而茨與亨滋曼的實驗的區別是加熱的速度不同。哥而茨的實驗中,從17.5攝氏度加熱到56攝氏度,花了10分鐘,這樣,每分鐘的平均升溫速度就達到了3.8攝氏度,比後來霍奇森使用的加熱速率還快。所以,哥而茨觀察到青蛙很不喜歡這個溫度,試圖跳出來。 而亨滋曼的實驗,加熱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鐘把水從21攝氏度加熱到了37.5攝氏度,平均每分鐘升溫速率不到0.2攝氏度,就沒觀察到青蛙的行為異常。青蛙可耐受的臨界高溫(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加熱到37.5攝氏度,青蛙即使沒有立即死亡,已經喪失一躍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離它不遠了。 這些“煮”青蛙的實驗目的都是考察溫度和神經反射性的關係。在較快的加熱速率下,青蛙能跳出來,原因很好理解:熱刺激引起了青蛙的應激反應——跳走。 而在較慢升溫過程中,由於類似“感覺適應”的原因,持續細微的溫度變化使得青蛙適應了這種刺激,反射應激性降低,直到達到可耐受的臨界高溫,無法逃生。 從這點上來說,“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煮死青蛙的這個升溫條件和我們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樣。  看到這裡,同學們開始懵掉了麼? 以後到底該不該拿“溫水煮青蛙”舉例子嘛?!大叔們寫文章弄得跟盜夢空間似的幹什麼?! 好吧,我依然會拿青蛙說事兒,但是我會說清:在不同的條件下,實驗的結果是不同的。 其實,看到《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這篇文章後就開始四處宣傳青蛙實驗是假的人,並不比從一開始就相信“溫水煮青蛙”故事的人更加高明。 因為,他們同樣沒有做到審慎判斷,同樣輕信、盲從了片面的資訊和觀點。 就算文章中的北京女老師當場的實驗是真實的,但也不能夠充分的證明“溫水煮青蛙”原本的含義就完全錯誤。 因為,不同的加熱方式,青蛙會有不同的動作。 雖然我們非常尊重和同意《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這篇文章的作者所下的結論,但正如他的文章所支持的那樣,我們應當用事實說話。 可惜的是,作者恰恰忽略了對事實的進一步考證。 我們總是容易從一種極端,跳躍到另一種極端,還五十步笑百步。 這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 說到這裡,大夥應該知道我們為什麼那麼討厭成功學和心靈雞湯了吧? 簡單的結論和打雞血的推論往往經不住推敲。 雖然,在特定條件下的審慎判斷會讓人感到無趣,但這最起碼不會被人看作太簡單而且傻呼呼。 我真的很感謝最早寫下“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的人。 最後~青蛙怎麼這麼倒楣[大哭]
如果把標題5000公里換機油,改成【溫水煮青蛙的故事? 一個騙了大家數十年的謊話】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跟5000公里換機油一樣

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

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
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
直至發現無法忍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熱水中熱死。

 這真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實驗啊。

人們從中總結出了不少教訓:
1. 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你的成功與失敗。大環境的改變有時是看不到的,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多學習,多警醒,並歡迎改變。
2. 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對你最具威脅。要改變這一切,唯有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
3. 覺察到趨勢的小改變,就必須“停下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而學習,是能發現改變的最佳途徑的。
……

不知有多少前輩在教訓我的時候都用到了這個故事。
我也總是戰戰兢兢地告誡自己:“要敏感,要警覺,千萬別被環境影響,變成煮熟的青蛙啊!”

突然有一天,我在微信群裡看到很多人都在轉發一篇名為:

《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的文章。

文章的大意是曾經有一位北京的女教師,組織全班來做“溫水煮青蛙”的實驗,來看看究竟青蛙會不會這麼蠢。

 實驗的結果如文中的女教師所說:

“青蛙在水溫升到60多度後自動跳走,說明它對水溫的本能反應並不因為溫度變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異。
它們沒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離的地步。
你們要記住,即便所有人都認同並且經常說的道理,也可能是錯的。
那些被社會普遍認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謊言。
凡事一定要經過親自實驗、調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多麼精彩的實驗和結論啊!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追求真相的好老師卻因為這個實驗被校方找藉口開除了。
該文的作者還寫道:

“如果中國的教育環境,讚賞並鼓勵這位元老師的教學方式,帶出來的孩子,將來該是何等的優秀?孩子們那麼喜歡和認同她的教學方式,卻不能改變她被逐出校園的命運。

後來,我無意中與一位外國朋友談起此事,問他對“溫水煮青蛙”怎麼看?他聳聳肩,抱歉說從未聽說過這個原理,但說會請教做過實驗的專家。
哦,原來,在我們這裡幾乎人盡皆知的“溫水煮青蛙”故事,並非全球流行”。

同學們看到這裡後,還相信“溫水煮青蛙”這個實驗的最初結論麼?
反正,微信圈裡的好友們各個都恍然大悟了。
他們在轉發的同時,紛紛評論道:
“原來青蛙不會那麼笨啊,相信了很久的實驗原來是假的!”
“事實比言論更重要,大家來看真正的實驗結果吧。”
“這就是有批判性思維的好老師啊,速速圍觀轉發!”(這真是讓我欣慰的評論啊。)

特別巧的事情是,我在校園裡也聽到了這樣的對話:
甲、 “網上說溫水煮青蛙的結論是錯的,你知道嘛?青蛙在一定溫度下,都會蹦出來呢!”
乙、 “啊,原來是這樣啊。看來我們真的容易輕信典故和名人名言呢。”

網路的力量真是不可忽視啊。

但是,黃老師總感覺有些奇怪:

我曾經在美國前任副總統戈爾主演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看到過美國人拿“溫水煮青蛙”這個實驗開玩笑。

片中的戈爾正在進行一場演講,當他將與青蛙實驗有關的段子被拋出之後,下面的觀眾們心領神會地笑成了一團而且掌聲四起。

最起碼,從這部紀錄片當中可以看到,美國觀眾們對青蛙實驗並不陌生,否則戈爾團隊的人怎麼可能拿這個實驗當包袱抖出來呢?

如果不熟悉,抖出來也不會是那樣的效果。

 我進一步的疑問是:青蛙實驗到底是什麼結果?真的只有中國人才愛講這個段子?

 我找到的答案是:

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過青蛙了。一個德國的科學家哥而茨,在尋找靈魂這個東西的時候,設計了這麼一個實驗。把切掉了大腦的青蛙放在冷水裡面慢慢加熱,青蛙就被煮死在裡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樣處理,正常的青蛙會試圖跳出來。這個實驗原意我們不用去理會到。不過,看來差不多150年前“溫水煮青蛙”這個事情就已經有了結論。不過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個在100多年前做這個實驗的。

1872,一個叫做亨滋曼的宣佈,如果你加熱的速率足夠低,那麼,青蛙並沒有跳出來的打算。1875年,這個實驗還被另外一個人證實。

 兩個實驗矛盾嗎?

哥而茨與亨滋曼的實驗的區別是加熱的速度不同。哥而茨的實驗中,從17.5攝氏度加熱到56攝氏度,花了10分鐘,這樣,每分鐘的平均升溫速度就達到了3.8攝氏度,比後來霍奇森使用的加熱速率還快。所以,哥而茨觀察到青蛙很不喜歡這個溫度,試圖跳出來。

而亨滋曼的實驗,加熱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鐘把水從21攝氏度加熱到了37.5攝氏度,平均每分鐘升溫速率不到0.2攝氏度,就沒觀察到青蛙的行為異常。青蛙可耐受的臨界高溫(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加熱到37.5攝氏度,青蛙即使沒有立即死亡,已經喪失一躍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離它不遠了。

這些“煮”青蛙的實驗目的都是考察溫度和神經反射性的關係。在較快的加熱速率下,青蛙能跳出來,原因很好理解:熱刺激引起了青蛙的應激反應——跳走。

而在較慢升溫過程中,由於類似“感覺適應”的原因,持續細微的溫度變化使得青蛙適應了這種刺激,反射應激性降低,直到達到可耐受的臨界高溫,無法逃生。

從這點上來說,“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煮死青蛙的這個升溫條件和我們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樣。

 看到這裡,同學們開始懵掉了麼?

以後到底該不該拿“溫水煮青蛙”舉例子嘛?!大叔們寫文章弄得跟盜夢空間似的幹什麼?!

好吧,我依然會拿青蛙說事兒,但是我會說清:在不同的條件下,實驗的結果是不同的。

其實,看到《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這篇文章後就開始四處宣傳青蛙實驗是假的人,並不比從一開始就相信“溫水煮青蛙”故事的人更加高明。

因為,他們同樣沒有做到審慎判斷,同樣輕信、盲從了片面的資訊和觀點。

就算文章中的北京女老師當場的實驗是真實的,但也不能夠充分的證明“溫水煮青蛙”原本的含義就完全錯誤。

因為,不同的加熱方式,青蛙會有不同的動作。

雖然我們非常尊重和同意《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這篇文章的作者所下的結論,但正如他的文章所支持的那樣,我們應當用事實說話。

可惜的是,作者恰恰忽略了對事實的進一步考證。

我們總是容易從一種極端,跳躍到另一種極端,還五十步笑百步。

這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 說到這裡,大夥應該知道我們為什麼那麼討厭成功學和心靈雞湯了吧?

簡單的結論和打雞血的推論往往經不住推敲。

雖然,在特定條件下的審慎判斷會讓人感到無趣,但這最起碼不會被人看作太簡單而且傻呼呼。

我真的很感謝最早寫下“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的人。

最後~青蛙怎麼這麼倒楣😭

沙沙亞(frankct)

2014/07/04 07:04:02

發文

#5446150 IP 177.158.*.*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回應 spirits (spirits) 所寫
裡面也有人提到外國的貨車、貨輪(船)換油哩程,應該也是超乎大家的想像
以前的SG、SH等級,外國都可以一萬或一萬五千英哩再換
現在都SM、SN等級,真的沒理由五千公里就換油


單指這個就好了
輪船等貨船是沒有再換油的..
不過船上有華油淨油機.及添加藥劑..

您每天使用的車上有嗎??

a_fa(hilllotus)

2014/07/04 19:15:38

發文

#5447292 IP 164.227.*.* 修改過 1 次 (顯示最近5筆修改紀錄) 檢舉這篇文章

2014/07/04 19:15:38

發文IP 164.227.*.*

看來、外行看門道內行看熱鬧! 哈哈哈!

2014/07/04 19:19:14

發文IP 164.227.*.*

看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哈哈哈!
看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哈哈哈!
離退休的45個基數還剩66個月
熱門新聞
2024年「U-CAR電動風雲車票選」開跑,囊括40款現行販售的純電車型、31款純電期待新車,讓您親身參與投票電動風雲車。
Bentley宣布、將在5月7日帶來全球僅會生產16輛的第三款Mulliner定製車型,且搶先公布兩張新車的局部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