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PPF透明膜心得分享

sevenlo(sevenlo)

2010/06/06 00:39:02

發文

#2183300 IP 189.66.*.*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說實在的,我也不曉得這算不算是開箱文,這部Fit不是我的車,倒是三不五時借來開,車子裝了什麼、改了什麼,幾乎都經過我們的建議與討論,嚴格來說,我也算是10%車主吧。截至目前為止,這部Fit幾乎維持原廠,唯一更換的部分只有Cusco防傾桿、加裝自排油冷,還有即將安裝的Continental CSC,以上都是有助於操控以及散熱的好東西,也都是我給車主的建議,至於3M PPF(Paint Protection Film),坦白說,這是我所陌生的東西,一般人只會貼隔熱紙,並不會幫車子貼透明膜。對我而言,這類產品的概念源自一位超級跑車玩家,據說他為愛車貼上一整套保護膜,費用高達十餘萬(這也是據說啦)…光是價錢就讓人傻眼,我總覺得這是有錢人玩的東西,所以感到陌生。簡單來說,貼PPF是為了多一層防護,就像在手機表面貼保護膜一樣,不怕刮花,又不影響美觀。透過網路,車主找到了PPF的網站,上面還有試算區,可以依照車型與需求自行換算,蠻好的。

工作的關係,這部Fit時常行駛高速公路,這是他第一次購買的新車,所以超級在意外表,住在危險的地球上,能做的防護其實很有限,你也只能勤奮的洗車、打蠟、美容,當然,這只能將車子弄乾淨,一旦在高速公路上遇受小碎石的襲擊…結果只是束手無策。Fit車主的老哥在汽車百貨業上班,透過他的介紹,找到了3M PPF這個有趣的東西,價錢也在預算之內,所以趁著工作空檔跑去貼貼看。抵達施工地點,施工的第一個動作就是進入電腦找車型,找好車型、年份、型號之後,再將空白的PPF放入機械進行”電腦割字”,師傅說,假如遇到罕見車種、骨董車,或者是改裝大包,那就要以純手工的方式切割,看似簡單,其實還蠻複雜的。

接下的動作是清潔貼覆的部位,Fit車主已經事先洗過車,在現場還是要做更進一步的清洗,師傅交代,貼PPF之前最好先打個蠟,這樣會比較容易施工,總之漆面要漂亮就對了,要不然,如果把傷痕與髒東西留在保護膜裡面,變成了琥珀,那就瞎了!接下來就是手工階段。師傅說:「透明的通西最難貼」,我想,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吧,首先要找到正確的PPF以及正確的部位,還真的需要眼力,至於貼上PPF的方式與貼隔熱紙一樣,必須先噴水,接著將PPF覆蓋上去,再用工具把水與氣泡刮掉,運用水做為貼覆的媒介,這樣才可以精準定位,貼好之後還可以細部微調,將PPF對到最正確的位置。

這次貼覆的部位包含前後保險桿,至於車門手把內側、後視鏡外側等容易刮傷的部位也一起貼,最難貼的地方就是前後保桿,由於Fit的保桿造形變化大(為了降低風阻,現在新車都是這樣設計的),所以保桿部位還分成兩上下兩片,以方便師傅施工,我想也對,PPF具有相當程度的彈性,3M網站上甚至公佈一張用筆也戳不破的照片,還是分成幾片才可以貼得漂亮,畢竟這可不是隨手撕掉的保鮮膜,萬一貼醜了,肯定心疼。經過一個半小時終於竣工,仔細檢查,師傅的功夫還是到家,在現場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氣泡與瑕疵,佩服!佩服!貼PPF與隔熱紙必須是慢工出細活,就好像修手錶一樣需要很好的耐性與手藝。回家之前,師傅特地交代在一個禮拜內千萬不要洗車,洗車場的高壓力噴水槍更要避而遠之,讓PPF與貼覆部位之間的水分乾掉,這樣PPF才能牢牢貼住,如果PPF還沒乾就跑去洗車,那就前功盡棄了。

經過兩個禮拜,Fit車主正常開車上下班,唯一不正常的是沒有洗車打蠟。為了檢驗是否有效,Fit車主終於在上個禮拜洗了車,發現保桿還是一樣乾淨,用手一摸,保桿表面又平又順,絲毫沒有碎石撞擊的痕跡,這東西真的有用。據說,貼上PPF的保桿與後視鏡可以承受小幅度擠壓而不會掉漆,Fit車主停車超級小心的,至今仍沒辦法實證這項說法,倒是有許多非汽車的玩家把重機油箱與單車車架拿來貼PPF,可以見得,這東西還蠻多元的…我問車主貼PPF究竟有什麼好處?他覺得很爽,雖然這東西當然不會增加馬力,卻可以增加駕駛的信心,原因很簡單,當你不怕前保桿被小碎石撞花的時候,心理壓力就會減少一點,在高速公路開車自然就會舒坦一點。減少壓力是很重要的,如果能裝點東西,進而少點壓力,我想,這是一種有好無壞的投資吧。


前陣子試了E 63 AMG(分享文)

sevenlo(sevenlo)

2010/06/06 00:17:40

發文

#2183228 IP 189.66.*.*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唯讀思維 試M-Benz E 63 AMG

我相信許多人可以將M-Benz的品牌價值與精神說得準確,因為M-Benz的經營策略明確無疑地指向安全、舒適、科技,還有豪華。至於AMG的品牌價值與精神為何?多數人認為AMG就是性能化的M-Benz,我不否認,但這是不夠的,因為AMG還有許多深入的、抽象的、唯讀的思維,讓人細細閱讀。

什麼是AMG?試E 63 AMG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原因何在?因為房車是M-Benz市售車的核心項目,E-Class是M-Benz房車的中流砥柱,所以試E 63 AMG就等於試AMG的想法。試駕暢銷車款,可以明白這家車廠的中心思想,這項原則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上一代的E-Class(W211)共有兩版AMG。我們在同一個世代中經歷兩種世代的動力系統,搭載5.5升機械增壓引擎的E 55 AMG可送出476bhp馬力與71.4kg.m扭力,以這股動力搭配五速自排變速箱,重腳油門的感覺形同天崩地裂,真是過癮!2007年改換E 63 AMG上場,動力系統一次更新為V8 6.3升引擎,搭載的變速箱也改成7G-Tronic。這具引擎是第一次由AMG主導設計的作品,起承轉合皆屬AMG思維,動力與操駕之間的應對進退呈現大幅優化。E 63 AMG(W211)令我印象深刻,整體出力均勻流暢,邁入高轉速亦瀟灑寫意;搭配的ESP設定也有進步,整體操控變得線性,不再受困於轉向不足與過度的兩極反應;514bhp與64.2kg.m的動力數據很驚人,這已是超跑水準,卻平易近人。

眼前的E 63 AMG(W212)是2010年台北車展發表的新鮮貨,除了全新的車體與底盤,最大馬力數據也追加11bhp至525bhp,扭力維持64.28kg.m。動力提升,油耗卻降低,按照原廠提供的資料,E 63 AMG的平均油耗為12.6L/100km (NEDC綜合測試模式),較上一代減低了12%,效率提升不少,難怪這具引擎可以在2009年拿下國際年度引擎大賞(International Engine of the Year)的年度最佳性能引擎與4.0L以上最佳引擎兩座大獎。

這具6.3升V8引擎經過軟硬體修改,除此之外,AMG SPEEDSHIFT MCT是新成員。這具變速箱維持七個前進檔位,不過將扭力轉換器改成多片式濕式離合器,這種動力傳輸的設計與手排變速箱如出一轍,動力嵌合比較直接,因此可以減少動力損耗;這是濕式離合器,隨時有潤滑油浸泡著,肯定比較耐用。除了傳輸效率提升,最佳起跑功能(Race Start)也是引入AMG SPEEDSHIFT MCT的附加價值,操作步驟有點複雜:1. 排入P檔。2. 左腳踩踏煞車。3. 入D檔。4. 切入ESP Sport模式。5. 選取RS (變速箱模式中的競速起步Race Start)。6. 右腳踩油門。7.引擎拉至4,000rpm,左腳放開煞車踏板。顯然,AMG並不希望Race Start成為伸手可及的功能,另外,如果你忘了解除腳煞車、方向盤未回正,Race Start是不能作用的。

雖然麻煩,安全與姿態的考量是更深入的,如果你喜歡頭枕頻頻重擊後腦勺的感覺,抱歉,E 63 AMG不來這一套,Race Start時,E 63 AMG的兩顆後輪並不會發生慘叫,整部車像背後裝上彈簧一樣往前躍進,這感覺,與其說是往前彈出,不如說是全世界迅速往後移動。說實在的,我向來不認為最佳起跑是舉足輕重的功能(試車時我通常只做一次Launch Control,有時候還會忘了試…),相信我,這是蜜月期的玩具,膩了之後就不太玩了。好的變速箱可以輕柔起跑,也可以奮力起跑,做到這點,那就夠了。

用了不一樣的離合器,E 63 AMG的換檔質地顯得鏗鏘硬朗,相較於他牌的雙離合器變速箱,AMG SPEEDSHIFT MCT又顯得柔順。這種不慍不火的調性正是AMG的味道,你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領教這具引擎的十八般武藝:在走停頻繁的市區裡可以奉公守法慢速前行,轉上高架公路,只要一小短距離就可以把前三檔的轉速用盡,不慌不忙的,腳下煞車(原廠稱為AMG高性能複合材質煞車系統)能迅速把速度降下,再回到市區,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似的。

從容不迫是AMG的調調,除了從容不迫的動力,懸吊設定也是從容不迫的。這次E 63 AMG的電子動態控制出現不一樣的思維,三段式電子操控系統(3-stage ESP®)取自SL 63 AMG與C 63 AMG,你可以旋轉ESP鈕選擇ESP ON、ESP SPORT或ESP OFF,變速箱有Controlled Efficiency、Sport、S+(Sport Plus)還有手排模式(Manual)四種模式,懸吊也有Comfort、Sport、Sport Plus三種軟硬設定…總共有數十種組合,為了方便使用,E 63 AMG還設有一項記憶功能,像座椅姿勢一樣,一顆按鍵即可立即進入自己設定的駕駛模式。試了一整天,我為自己選定了ESP SPORT+SPORT懸吊+Manual變速箱,都不是最High的模式,卻十分適合台灣的爛路,還有千奇百怪的行駛狀況。

對我而言,搭載全新動力與電子系統的E 63 AMG(W211) 是劃時代的產品,至於現行E 63 AMG(W212)則將操作個性與質感潤飾得更積極、更上層樓,車身反應更積極,轉向也變得更精準,E 63 AMG的性格變得更年輕,骨子裡仍保持應有的成熟穩健,可快可慢、不疾不徐的韻味,沒錯!這就是AMG的味道。這種味道其實來自M-Benz,不同於M-Power、Quattro Gmbh,AMG並不是M-Benz的原創部門。1967年,Hans Werner Aufrecht與Erhard Melcher創立的AMG,最初的經營項目是以M-Benz房車為基礎,經過巧手強化之後再賣給客戶,AMG在1971年SPA 24小時耐久賽事中一戰成名,冠軍車是一部裝載V8 6.3升引擎的300 SEL。坦白說,這種營業型態的結果十分兩極,經營得當的就能逐漸演變為獨立名牌(像RUF、BRABUS…),做得不怎麼樣的就是土砲。1988年,M-Benz與組成H.W.A Gmbh車隊參加DTM(德國房車賽事),雙方感覺良好,M-Benz進一步於1999年正式成立Mercedes-AMG GmbH,除了賽事研發,生產市售性能車款也是AMG的經營要項。

在接觸過的AMG之中,可以明確體會到不同世代的想法與演進。加裝機械增壓的C 32 AMG與E 55 AMG擁有殘暴加速,E 63 AMG呈現全面寬廣的力量,C 55 AMG平順好開,C 63 AMG活力四射,至於搭載V12雙渦輪動力的CL 65 AMG又是超凡入聖的境界…隨著車型不同,各種AMG呈現不盡相同的設定,中心思想則是如出一轍。不難發現,AMG總是不把引擎潛力壓榨殆盡,也不製造特別高的轉速;AMG重視扭力的程度勝過馬力,駕駛韻味總是維持同樣的調性:深入淺出的油門、越踩越沉的煞車、輕盈的轉向、厚實的懸吊…說到最後,AMG還是不脫安全與舒適的範疇,在不背離安全與舒適的前提之下,想玩多大的性能都可以。

我相信,50年後的AMG還是這樣造車的。






25歲的GIANT CHALLENGER...

sevenlo(sevenlo)

2010/06/01 00:22:03

發文

#2165419 IP 189.66.*.*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這幾年鋼管車變成了潮車,家裡有一部老捷安特CHALLEGER,沒記錯的話,應該是老爸在1984年送我的禮物,10段變速,車重約14公斤,PO幾張圖片與大家分享分享...本想把車子好好的升級一下,問過幾位鋼管專家之後,還是維持原狀好了,當時這部車的設定功能為通勤,比不上CONALGO.MASI.DEROSA...等一級賽車,通勤車就是通勤車,花錢改裝的意義實在不大,好好的保持(頂多改700C就好),讓這份記憶妥善儲存在車庫裡,往後,再將車子傳給下一代,就很很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