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於
2024/12/17 16:00:00
發文
Honda 與 Nissan 傳出將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會合資成立控股公司將兩大品牌業務納入麾下,如果合作成真,兩大品牌再加上 Nissan 持股超過 34%的 Mitsubishi,年銷售規模將可超過 800 萬輛,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不過目前事情尚未定調,仍有變化的可能性,而其中的關鍵,正是臺灣的鴻海科技集團。對於 MIH 聯盟尋找全球出海口的鴻海集團,Nissan 正成為最適當的標的。而甫從與 Renault 聯盟脫身的 Nissan,也因為鴻海的收購意圖,加大與 Honda 的合作力道,轉而出現合併的可能性,為全球汽車市場投下最新的震撼彈。不過,Nissan 最後將花落誰家,目前還有極大的變數。
鴻海科技集團在 2019 年時就確認將進軍電動車產業,在 2020 年時則是與裕隆集團簽署合資協議成立公司,並創立 MIH 聯盟,推出 MIH 電動車平臺,希望將鴻海集團最擅長的代工模式,擴大至汽車產業,成為鴻海集團在電子代工之後最新的成長核心。為能積極搶攻電動車市場,鴻海科技集團更在 2023 年延攬了在 Nissan 體系累積有 33 年資歷的關潤 (Jun Seki)擔任集團電動車策略長 (Chief Strategy officer for EV) 一職,提供鴻海科技集團於全球電動車領域佈局對策、集團內電動車業務整合、以及產業課題解方。在 MIH 聯盟成立 4 年以來,鴻海在全球市場一直尋找代工的機會,與許多新創品牌進行代工合作,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只有臺灣的 Luxgen 品牌推出 1 款產品的實績。最大的限制,就來自於鴻海目前還沒有全球的生產網路,無法適時適地為汽車品牌服務,讓其 CDMS 的汽車代工商業模式,遲遲無法大幅推廣。從此來看,就不難理解併購 Nissan,對於鴻海在 CDMS 事業的發展上,可以帶來多大的好處。
若成功購併 Nissan,鴻海開發的 MIH 電動車平臺,不僅可以成為 Nissan 與 Mitsubishi 次世代電動車產品的基礎平臺,獲得廣泛量產,並借重兩品牌在電動車生產經驗與全球佈局的生產線,讓迅速累積產量與生產經驗。更甚者,鴻海可以進一步以 Nissan 與 Mitsubishi 兩家車廠產線為基礎,打造出 CDMS 代工事業的全球生產線,進一步建立起跨品牌的電動車代工事業的根基。
事實上,鴻海 CDMS 事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目前電動車生產效率最高的 Tesla。鴻海相信在 CDMS 事業的規劃之下,其代工產線的生產效率,將能超越 Tesla,以更優勢的生產成本,讓 Tesla 轉而將生產都轉交給鴻華。一旦能打下最困難的山頭之後,鴻海將成為全世界電動車生產成本最具優勢的代工廠,所有的品牌,在理智的比較之下,都能將汽車生產轉移給鴻海,讓鴻海於汽車領域內重要其在手機生產上所具備的獨特優勢與生產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代工廠。以大家所熟悉的高階晶片為例,全世界各大晶片廠牌,都需要把生產交給臺積電。而未來所有電動車的生產,也都會交給鴻海。這就是鴻海在 CDMS 所想要達成的商業目標,也從中可以看出取得全球產線對於鴻海的重要性。因此當 Nissan 這個全球有數的大廠出現在市場上,鴻海自然勢在必得。
Nissan 在全球各地都擁有生產基地,完整的產銷通路,意味著入主 Nissan 即擁有全球產線,再加上 Nissan 擁有 Mitsubishi 股份,也成了現成的生產基地選擇,同時,兩大品牌在全球的代理商與銷售體系,也將成為鴻海電動車進軍全球新車市場的捷徑。這一點從先前已經傳出 Mitsubishi 將會採用 MIH Model B,來打造 Mitsubishi 電動車即戰力的消息,不難看出箇中優勢所在。
正好,Nissan 現在是買得下來的。Nissan 面臨重大營運危機,2024 年獲利大幅衰退、全球產能調降與裁員,在 2024 年 12 月中,日經推估其市值僅為 82 億美元。鴻海目前的市值超過 8,000 億美元,2023 年的稅後獲利超過 50 億美元,即便要將 Nissan 全面收購,都不成問題。更何況全球有豐富的金融機構能提供金融工具,在財務方面完全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Nissan 現在是買得到的。2023 年 11 月,Nissan 與 Renault 確認重新調整資本關係,Renault 自 1999 年收購 Nissan 高達 43%持股大幅降低至 Renault 與 Nissan 雙方各持股 15%,Renault 所出售的 Nissan 股權交由法國信託基金收購。而這批目前仍有多達 22.8%的股票在信託基金的手中,待價而沽。其就成為鴻海意圖收購 Nissan 股權並取得經營權的突破口。
不過鴻海如此積極想買,卻不見得買得到,因為這中間還出現了另一日本車廠─Honda。Honda 會加入這場併購風波,乍看之下似乎有著救國救民的英勇,因為在 2023 年全球銷售成績來看,Honda 全年累計超過 398 萬輛,領先 Nissan 累計的 344 萬輛,換言之雖然同樣遭遇中國市場的大幅失利,但相比於 Nissan 似乎 Honda 在銷售表現上還是相當穩定。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日本品牌包含 Daihatsu、Mazda、Isuzu、Suzuki、Subaru,都與豐田集團有著資本與技術合作,也就是豐田陣營,而 Nissan 與 Mistusibhi 現隸屬於 Renualt-Nissan-Mitsubishi 聯盟成員。換句話說,日本車廠中,Honda 是孤獨的存在。放眼全球汽車市場,面對快節奏的電動車研發,各大汽車公司無不到處結盟合作,希望以更大的規模基數,來分攤面對高昂的研發與生產成本,以面對電動車的海嘯。而 Honda,正在孤立無援的窘境。好不容易在 8 月份才與 Nissan 達成了合作的協議,若鴻海科技集團若順利收購 Nissan 股權,Honda 將再回到孤家寡人、自立自強的景況。在這樣的考量之下,也不難理解 Honda 想要加快與 Nissan 整併的步調,更精確的說,Honda 有著不得不把 Nissan 拿下的壓力。
結合 Honda 有不得不的理由以及種種跡象來看,Honda 與 Nissan 合併的機會相當高,外媒報導也傳出雙方將在近期內就會簽署合作備忘錄,但事情仍舊存在著一些變數,包含了 Renault、銀行團、甚至於日本產業經濟省等在內,Nissan 的被併購牽扯到多方利益,兩大品牌合併也有諸多內容與條款需要達成協議,還是存在著破局可能性,這也意味著資源雄厚的鴻海科技集團,仍有一搏的機會。
高英凱總編輯
Honda 與 Nissan 能否順利走向合併,創造年銷售達 800 萬輛規模的日系汽車集團?抑或是鴻海集團來個半路搶轎,突襲將 Nissan 與 Mitsubishi 納入麾下,躍升全球重量級汽車集團?目前事件仍在發展中,但是不管結局如何?從鴻海先前於 2016 年以約 35 億美元併購 Sharp 震驚日本產業界,到此次鴻海傳出有意併購 Nissan 的企圖,若對照 Honda 與 Nissan 從 2024 年初簽署合作備忘錄,才到年底就急劇轉向朝合併推進的動向,可以清楚看到在電動車「玩大的」鴻海集團,已對汽車產業界帶來始料未及的衝擊。
共
則留言
您已給過好/壞評
我們使用 Cookie 來確保您在網站上能獲得良好的體驗。如果您繼續使用本網站,我們將認定您接受並理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和使用者條款。
Honda 與 Nissan 傳出將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會合資成立控股公司將兩大品牌業務納入麾下,如果合作成真,兩大品牌再加上 Nissan 持股超過 34%的 Mitsubishi,年銷售規模將可超過 800 萬輛,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不過目前事情尚未定調,仍有變化的可能性,而其中的關鍵,正是臺灣的鴻海科技集團。對於 MIH 聯盟尋找全球出海口的鴻海集團,Nissan 正成為最適當的標的。而甫從與 Renault 聯盟脫身的 Nissan,也因為鴻海的收購意圖,加大與 Honda 的合作力道,轉而出現合併的可能性,為全球汽車市場投下最新的震撼彈。不過,Nissan 最後將花落誰家,目前還有極大的變數。
鴻海併購 Nissan 可立即獲重大利益,MIH 平臺實現全球化量產與數百萬輛規模
鴻海科技集團在 2019 年時就確認將進軍電動車產業,在 2020 年時則是與裕隆集團簽署合資協議成立公司,並創立 MIH 聯盟,推出 MIH 電動車平臺,希望將鴻海集團最擅長的代工模式,擴大至汽車產業,成為鴻海集團在電子代工之後最新的成長核心。為能積極搶攻電動車市場,鴻海科技集團更在 2023 年延攬了在 Nissan 體系累積有 33 年資歷的關潤 (Jun Seki)擔任集團電動車策略長 (Chief Strategy officer for EV) 一職,提供鴻海科技集團於全球電動車領域佈局對策、集團內電動車業務整合、以及產業課題解方。
在 MIH 聯盟成立 4 年以來,鴻海在全球市場一直尋找代工的機會,與許多新創品牌進行代工合作,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只有臺灣的 Luxgen 品牌推出 1 款產品的實績。最大的限制,就來自於鴻海目前還沒有全球的生產網路,無法適時適地為汽車品牌服務,讓其 CDMS 的汽車代工商業模式,遲遲無法大幅推廣。
從此來看,就不難理解併購 Nissan,對於鴻海在 CDMS 事業的發展上,可以帶來多大的好處。
若成功購併 Nissan,鴻海開發的 MIH 電動車平臺,不僅可以成為 Nissan 與 Mitsubishi 次世代電動車產品的基礎平臺,獲得廣泛量產,並借重兩品牌在電動車生產經驗與全球佈局的生產線,讓迅速累積產量與生產經驗。更甚者,鴻海可以進一步以 Nissan 與 Mitsubishi 兩家車廠產線為基礎,打造出 CDMS 代工事業的全球生產線,進一步建立起跨品牌的電動車代工事業的根基。
事實上,鴻海 CDMS 事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目前電動車生產效率最高的 Tesla。鴻海相信在 CDMS 事業的規劃之下,其代工產線的生產效率,將能超越 Tesla,以更優勢的生產成本,讓 Tesla 轉而將生產都轉交給鴻華。一旦能打下最困難的山頭之後,鴻海將成為全世界電動車生產成本最具優勢的代工廠,所有的品牌,在理智的比較之下,都能將汽車生產轉移給鴻海,讓鴻海於汽車領域內重要其在手機生產上所具備的獨特優勢與生產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代工廠。
以大家所熟悉的高階晶片為例,全世界各大晶片廠牌,都需要把生產交給臺積電。而未來所有電動車的生產,也都會交給鴻海。這就是鴻海在 CDMS 所想要達成的商業目標,也從中可以看出取得全球產線對於鴻海的重要性。因此當 Nissan 這個全球有數的大廠出現在市場上,鴻海自然勢在必得。
Nissan 在全球各地都擁有生產基地,完整的產銷通路,意味著入主 Nissan 即擁有全球產線,再加上 Nissan 擁有 Mitsubishi 股份,也成了現成的生產基地選擇,同時,兩大品牌在全球的代理商與銷售體系,也將成為鴻海電動車進軍全球新車市場的捷徑。這一點從先前已經傳出 Mitsubishi 將會採用 MIH Model B,來打造 Mitsubishi 電動車即戰力的消息,不難看出箇中優勢所在。
掌握 Nissan 主導權關鍵股票,鴻海怎麼買?去哪買?
正好,Nissan 現在是買得下來的。Nissan 面臨重大營運危機,2024 年獲利大幅衰退、全球產能調降與裁員,在 2024 年 12 月中,日經推估其市值僅為 82 億美元。鴻海目前的市值超過 8,000 億美元,2023 年的稅後獲利超過 50 億美元,即便要將 Nissan 全面收購,都不成問題。更何況全球有豐富的金融機構能提供金融工具,在財務方面完全不成問題。
更重要的是,Nissan 現在是買得到的。2023 年 11 月,Nissan 與 Renault 確認重新調整資本關係,Renault 自 1999 年收購 Nissan 高達 43%持股大幅降低至 Renault 與 Nissan 雙方各持股 15%,Renault 所出售的 Nissan 股權交由法國信託基金收購。而這批目前仍有多達 22.8%的股票在信託基金的手中,待價而沽。其就成為鴻海意圖收購 Nissan 股權並取得經營權的突破口。
鞏固日資企業? 還是不抱團會被孤立?Honda 必需入主的原因
不過鴻海如此積極想買,卻不見得買得到,因為這中間還出現了另一日本車廠─Honda。
Honda 會加入這場併購風波,乍看之下似乎有著救國救民的英勇,因為在 2023 年全球銷售成績來看,Honda 全年累計超過 398 萬輛,領先 Nissan 累計的 344 萬輛,換言之雖然同樣遭遇中國市場的大幅失利,但相比於 Nissan 似乎 Honda 在銷售表現上還是相當穩定。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日本品牌包含 Daihatsu、Mazda、Isuzu、Suzuki、Subaru,都與豐田集團有著資本與技術合作,也就是豐田陣營,而 Nissan 與 Mistusibhi 現隸屬於 Renualt-Nissan-Mitsubishi 聯盟成員。換句話說,日本車廠中,Honda 是孤獨的存在。
放眼全球汽車市場,面對快節奏的電動車研發,各大汽車公司無不到處結盟合作,希望以更大的規模基數,來分攤面對高昂的研發與生產成本,以面對電動車的海嘯。而 Honda,正在孤立無援的窘境。好不容易在 8 月份才與 Nissan 達成了合作的協議,若鴻海科技集團若順利收購 Nissan 股權,Honda 將再回到孤家寡人、自立自強的景況。
在這樣的考量之下,也不難理解 Honda 想要加快與 Nissan 整併的步調,更精確的說,Honda 有著不得不把 Nissan 拿下的壓力。
Honda 與 Nissan 報團機會高,但事情尚未完全定案
結合 Honda 有不得不的理由以及種種跡象來看,Honda 與 Nissan 合併的機會相當高,外媒報導也傳出雙方將在近期內就會簽署合作備忘錄,但事情仍舊存在著一些變數,包含了 Renault、銀行團、甚至於日本產業經濟省等在內,Nissan 的被併購牽扯到多方利益,兩大品牌合併也有諸多內容與條款需要達成協議,還是存在著破局可能性,這也意味著資源雄厚的鴻海科技集團,仍有一搏的機會。
高英凱總編輯
評論
從 Honda 與 Nissan 展現的焦慮,看到鴻海電車「玩大的」衝擊
Honda 與 Nissan 能否順利走向合併,創造年銷售達 800 萬輛規模的日系汽車集團?抑或是鴻海集團來個半路搶轎,突襲將 Nissan 與 Mitsubishi 納入麾下,躍升全球重量級汽車集團?目前事件仍在發展中,但是不管結局如何?從鴻海先前於 2016 年以約 35 億美元併購 Sharp 震驚日本產業界,到此次鴻海傳出有意併購 Nissan 的企圖,若對照 Honda 與 Nissan 從 2024 年初簽署合作備忘錄,才到年底就急劇轉向朝合併推進的動向,可以清楚看到在電動車「玩大的」鴻海集團,已對汽車產業界帶來始料未及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