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近利 美汽車業哀號能怪誰

雲深不知處(hys0124)

2009/04/02 08:13:58

發文

#954281 IP 92.137.*.*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短視近利 美汽車業哀號能怪誰 2009-04-02中時電子報 【劉屏/華盛頓一日電】

一九八四年,一位台灣留學生取得博士學位,到南方一個民風保守的小城任教。有天在校園停車時遇到系主任,這位年輕的助理教授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我這輛車是做學生時買的二手車……」。為什麼不好意思?因為它是日本車。

當時陳果仁命案發生未久,他是一位底特律(汽車城)的華裔工程師,遭一對白人父子以球棒重毆致死。因為當時日本車大舉進軍美國市場,導致美國汽車業失業率上升,那對父子誤以為他是日本人。

美國籍的系主任笑著回答,「噢,我這輛大概也是我最後一輛美國車了」。因為各項評比,名列前茅的總是日本車,墊底的總是美國車。

生意做不過人家,就可以把人活活打死?而且父子還獲判無罪?當時陪審團十二人的決定,一方面縱容了犯罪,一方面不知不覺淡化了美國汽車工業的抱殘守缺。

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在美國開日本車早已沒有任何罪惡感。愛國主義者的自我安慰是:名為日本車,實際上大多是在美國製造的。例如美國道路上的豐田車,六成是在美國生產,所以對美國的就業市場還是有貢獻。

真正的理由是:在自由經濟體制下,消費者選擇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產品。優勝劣敗,天經地義。美國一天到晚要求別人開放市場,總不好嚴以律人、寬以待人吧。

事實上,美國政府曾經使用非經濟手段處理這個經濟問題。短期有效,長期卻更糟。當時美國限制日本小汽車進口,結果日本汽車工業被迫改走高級路線。豐田有了Lexus,日產有了Infiniti,本田有了Acura,從此建立新品牌,不但重新搶占美國市場,更進而吞食美國汽車在世界各地的市場。美國的作法只能用「短視近利、得不償失」形容。

美國汽車工業大有問題。就管理言,最受詬病的當推「職位銀行(Jobs Banks)」制度。這是一種職業保障,但保障得也太過份了。廿五年來,被資遣的員工,只要沒找到新工作,就可繼續領取八成、甚至更高的薪水。三大汽車公司裡,這樣的離職員工,最高峰時約一萬五千人,甚至有人已經領了十五年,而現在還有三千五百人。去年在各方壓力下,總算把時限縮為二年。

近幾個月,三大公司鼓勵優退,資遣費至少美金四萬五千元(小學老師一年未必賺到此數);如果做了十年,資遣費高達美金十四萬元。通用的員工有廿五萬,但公司負擔養老金的退休人員卻將近四十八萬,幾乎一位工人要養兩位退休人員。

三大公司員工平均每小時工資為美金七十二元(換算年薪約十五萬美元)。而同樣在美國,日本車廠的員工平均時薪是美金四十四元。產品品質不如人家,待遇卻高了六成多,請問,競爭力在哪兒?

日本工廠的新進員工與資深員工,時薪相差近一倍,換言之,鼓勵資深。三大公司這種差距常僅一、二成,實在不合理,原因是工會的強大力量令公司管理階層不得不低頭。

近年來,在美國的日本車廠多建在南方,因為南方的人口增加較快,市場潛力較大;且南方民風純樸,工會勢力較小。很多人都問,日本人看得出來,何以美國人就看不出來?

就算美國人看得出來,也不一定有辦法。三年前,三大公司的銷量曾單月出現二位數下降,但同一月份,某型日本車卻供不應求。二年前,美國車銷量減少,豐田的Tundra在美銷量卻暴漲五七%。何故,油價不斷上漲,影響購車意願。日本及時變通,三大公司卻應付不及。

布希任總統時,曾親往底特律給美國業界打氣,當時他有句名言:「日本車品質好,所以占有美國市場是很合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不久前說,大趨勢難以逆轉,他擔心「美國汽車工業終會走入歷史」。

布希長他人志氣,克魯曼滅自己威風。然揆諸事實,三大公司又有什麼好怨的?

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Content/0,4518,9804020081+0+0+075247+0,00.html
Life takes its hues from the color of your mind.

8

則留言

1

窮學生(鍵盤車手)(firegl)

2009/04/02 08:19:07

發文

#954283 IP 250.117.*.*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汽車業待遇遠高過日本,主因是工會太過強勢😇
車都賣輸人家了,成本又比人家高,會倒也是遲早的事😌
vanity planning: GLK220 CDI maybe ML320 CDI

ssyang(ssyang)

2009/04/02 08:46:04

發文

#954305 IP 91.81.*.*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回應 firegl (鍵盤車手) 所寫
美國汽車業待遇遠高過日本,主因是工會太過強勢😇
車都賣輸人家了,成本又比人家高,會倒也是遲早的事😌


原文最後一段沒有貼出, 那才是重點, 在那種制度下, 不倒才怪!

該段如下:
美國汽車工業大有問題。就管理言,最受詬病的當推「職位銀行(Jobs Banks)」制度。這是一種職業保障,但保障得也太過份了。廿五年來,被資遣的員工,只要沒找到新工作,就可繼續領取八成、甚至更高的薪水。三大汽車公司裡,這樣的離職員工,最高峰時約一萬五千人,甚至有人已經領了十五年,而現在還有三千五百人。去年在各方壓力下,總算把時限縮為二年。
不要再叫我大大,因為我已經大過了!

25(airjim)

2009/04/02 10:00:56

發文

#954340 IP 93.169.*.*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媒體標準作風 報導屬猜測式
美國為了自由市場付出了代價
不但美國車無法生存 在美國市場 法國車 義大利
也不斷退出市場
最近韓國車廠也要求員工降薪
因為國際車廠平均每個工人每年可生產65輛汽車
韓國只15輛
所謂中國汽車工業也是保護主義下的產物
並沒有給外國車廠國民待遇
瑞智捷也為了申請一張牌 八仙過海

東瓜(gogogo123)

2009/04/02 10:05:21

發文

#954345 IP 92.135.*.*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制度腐敗

品質自然不如別人😞

破產重整說不定能起死回生

在搞下去花在多錢不改革也是沒用😝

太上無情(juns92)

2009/04/02 10:08:51

發文

#954349 IP 188.249.*.*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活該.市場是由消費者決定的
修羅類眾生:胎生的天道修羅。化生的人道修羅。卵生的鬼道修羅。濕生的畜道修羅。修行多布施,但是多瞋者,必落修羅界。 此生不成佛,必定成修羅。

C.J.(chengjil)

2009/04/02 10:24:02

發文

#954362 IP 187.124.*.*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策略面如此,產品面也一樣。

前一陣子開了現行的Cadillac DTS,這該算是典型美國旗艦了吧,空間用料與設計質感遠遜過S、7不說,搭配的居然還是4速自排!!!!

連入門CTS都有6速了,DTS竟然4速,很明顯的,就是吃定美國本土消費者,因為CTS是要出去跟3、C、A4打天下,但DTS只需要騙騙鄉下老美就能賣錢。

日本人把好料留境内,美國人卻專騙自己人,這樣的公司,到現在的環境,你不倒,該誰倒?















雲深不知處(hys0124)

2009/04/02 10:26:53

發文

#954369 IP 92.137.*.*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回應 airjim (25) 所寫
台灣媒體標準作風 報導屬猜測式
美國為了自由市場付出了代價
不但美國車無法生存 在美國市場 法國車 義大利
也不斷退出市場
最近韓國車廠也要求員工降薪
因為國際車廠平均每個工人每年可生產65輛汽車
韓國只15輛
所謂中國汽車工業也是保護主義下的產物
並沒有給外國車廠國民待遇
瑞智捷也為了申請一張牌 八仙過海


所以....我們得稱讚中國的共產主義....

因為不讓進就不進,不開放就不開放....

誰要他不自由,但市場又大......😰
Life takes its hues from the color of your mind.

東瓜(gogogo123)

2009/04/02 10:29:01

發文

#954371 IP 250.116.*.*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回應 chengjil (C.J.) 所寫
策略面如此,產品面也一樣。

前一陣子開了現行的Cadillac DTS,這該算是典型美國旗艦了吧,空間用料與設計質感遠遜過S、7不說,搭配的居然還是4速自排!!!!

連入門CTS都有6速了,DTS竟然4速,很明顯的,就是吃定美國本土消費者,因為CTS是要出去跟3、C、A4打天下,但DTS只需要騙騙鄉下老美就能賣錢。

日本人把好料留境内,美國人卻專騙自己人,這樣的公司,到現在的環境,你不倒,該誰倒?

美國車是吃油獸出名的😞















熱門新聞
2024年「U-CAR電動風雲車票選」開跑,囊括40款現行販售的純電車型、31款純電期待新車,讓您親身參與投票電動風雲車。
Honda宣布,預計投資110億美元在加拿大,於安大略省阿利斯頓設置車輛及電池的生產工廠,建立完整的電動車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