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保險桿鋼樑對於安全提升應該有用

大熊一百零六(orangebear1006)

2007/05/16 05:10:53

發文

#263955 IP 90.175.*.*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最近大家一直討論著保險桿鋼樑到底有沒有用捏
所以在論文突破並且稍微超前進度的時候
特別來個圖解
保險桿鋼樑撞擊受力方向分析圖
期望能對各位大大有所幫助
這是簡單物理受力方向所推估的
如果有錯誤還請指正唷

因為明天8點還要meeting(已經快清晨5點了=.=)
所以先畫有保險桿鋼樑的受力分析圖
明天有空在繼續畫沒有保桿鋼樑的受力圖
叉燒包是預留另外圖片的位置,請見諒阿


首先是有保險桿鋼樑的
1。


2。


3。


4。


5。





接下來是沒有保險桿鋼樑的
1。


2。


3。


4。


5。


6。



結論
優點:
1。有保險桿鋼樑,可以由引擎室結構鋼樑一起來拉住,因此對於抵抗撞擊型變應該是有幫助的
2。避免生存空間(座艙)變形的工作,可以提前到保險桿開始做起,應該可以有效提前保護乘客

缺點:
1。可能有中等碰撞,就會對於整體結構產生形變,上手術台可能會有許多操控性的後遺症
2。保險桿鋼樑前面若沒有填充緩衝保麗龍,撞擊行人可能對其造成更嚴重傷害

因此,若是後方保險桿有加裝鋼樑
基本上對於沒有屁股的車輛
或者是屁股短小的車輛
可以達到提前抵抗的功用
而且會把車身橫樑一起拉住,一起抵抗撞擊
對於追撞所造成後座乘客座艙生存空間的形變與傷害
應該是會有所幫助的

這是小弟的一翻淺見,如果有錯請指正
機率低不代表不會發生,機率高不代表一定發生,但是好車的高存活率一定比較時常發生

3

則留言

1

大熊一百零六(orangebear1006)

2007/05/16 05:44:01

發文

#263958 IP 90.175.*.*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一下子就5點40了
8點起床真辛苦
等一下會有一個屎臉給老師看了
希望頭腦還清醒
記得我要跟他討論啥東西
噗噗
機率低不代表不會發生,機率高不代表一定發生,但是好車的高存活率一定比較時常發生

Alvin(alvinchou)

2007/05/16 07:05:15

發文

#263959 IP 152.215.*.*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回應 orangebear1006 (大熊1006) 所寫
一下子就5點40了
8點起床真辛苦
等一下會有一個屎臉給老師看了
希望頭腦還清醒
記得我要跟他討論啥東西
噗噗


給你拍拍手,🙂
不過沒前REIN FORCE的變成叉燒包了。

另外,其實所有沒有前後REIN FORCE的車,其實還是有橫向鋼樑。
只是我覺得前後REIN FORCE在於低速撞擊時能將撞擊力分散,減少損傷。
至於中高速以上就沒啥鳥用了。

至於速度,美國的烏龜規定是5 miles吧。不然保險費會大增。
歐洲的烏龜規,不清楚。像小弟的車後面的REIN FORCE為鋼質,
前方的REIN FORCE為高密度合成樹脂。小弟在高速公路時速約二十km/hr以內無煞車的狀況下連續撞了
前車兩次。沒任何損傷,只有前車的車屁股留下兩顆螺絲印。
而一次被後方機車追撞,保桿破一小洞,對方機車前方損壞,車架變形,機車上物品飛到前方約六公尺的地方。

附帶一提:雖然後來備案了,但是他沒錢賠,他爸媽也說沒錢,找調解委員會也無解。最後就是自己花了六千多塊修車。整隻烤漆、飾條換新。

老爸同款的車,以較高的速度撞倒機車,REIN FORCE稍微龜裂,保桿移位,頭燈清洗器掛一個,保桿下方破裂,車身結構未損。

以上這就是REIN FORCE的作用。

而無REIN FORCE的車種,據小弟看過的經驗,就是保桿會變成內凹,不容易復原。
有時或許會有碰撞凹痕。

ANYWAY,就是REIN FORCE對大撞沒什麼差別。



大家一起討論。😆

盧心諾(lucino)

2007/05/16 09:59:53

發文

#263995 IP 75.68.*.*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回應 orangebear1006 (大熊1006) 所寫
最近大家一直討論著保險桿鋼樑到底有沒有用捏
所以在論文突破並且稍微超前進度的時候
特別來個圖解
保險桿鋼樑撞擊受力方向分析圖
期望能對各位大大有所幫助
這是簡單物理受力方向所推估的
如果有錯誤還請指正唷

這是小弟的一翻淺見,如果有錯請指正


Dear 大熊:

你的理論是正確的,但是那並不是保險桿鋼樑
而是車身大樑
一般加裝的保險桿內鐵並沒有經過這樣的設計測試
所以並沒有你所期望的這種功用

美規保險桿的意義在於保護引擎以及零件
而不是保護乘客
熱門新聞
2024年「U-CAR電動風雲車票選」開跑,囊括40款現行販售的純電車型、31款純電期待新車,讓您親身參與投票電動風雲車。
Honda宣布,預計投資110億美元在加拿大,於安大略省阿利斯頓設置車輛及電池的生產工廠,建立完整的電動車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