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找了條直路,試一試這顆 2.0 升 VVT-i 直列四缸引擎的動力如何。雖然只有 144 匹,起跑相當輕快,但是比起以往 Toyota 的車在一檔幾可稱為凌利的風格比起來,似乎又溫吞了點,可能因為較大的車身跟車重所造成的,但是起步的表現對於以都會區消費者為主力的客層設計而言,是相當切合的。從 2 檔到 3 檔、4 檔的換檔都極為平順。而即便引擎轉速拉到 6000 轉,車室內的寧靜亦能得到良好的保持,整體乘座的感受極佳。雖然直列四缸比起 V 型六缸引擎,沒有 V6 先天上的機械優勢,但 Toyota 不愧是全球最佳直四引擎製造廠,搭配可變氣門正時設計的 VVT-i,不論在馬力輸出及運轉平順上,表現可一點都不遜色。加上舒適軟調的顯吊系統,相信即使是南北縱走的長途旅程,亦能讓乘客有頭等艙級的感受。
駕乘舒適、操控信賴為主調的底盤懸吊設定
在彎道上的反應,對開過 Toyota 車系的朋友而言,一定十分地熟悉。講究舒適度的 Toyota 底盤,車身的側傾依舊是十分明顯,但是重心的變化,是些許緩慢而漸進的,並不會造成突然的變化,帶給人極為安心的信任感。而所配較高扁平比的輪胎,在車身的重心完全移轉的時候,還會讓車身再滑一點點,極為有趣。這種熟悉的反應,讓我在來來回回的山路上,享受了不少。唯一不習慣的是,沒有引擎聲浪的伴隨,不太像在彎道上來回。
車壇年度重量級房車
在台灣,由於汽車市場規模不斷萎縮,各大車廠為求生存,無不卯足全力,強化旗下的各式車款,以更好的產品吸引買家的青睞。也因此,國產車早以擺脫過去「銅管車」的形象,不論在動力、配備、品質上,都與進口車有一較長短的實力;加上價格的優勢及後續維修的考量下,國產車已成了許多消費者購車時的首要選擇。
去年 (2001 年) 此刻,Toyota 推出第九代 Corolla Altis 國產化車款。不論車身外型、內裝設定,Toyota 無不以台灣車市消費者的口味為藍本,成功地實踐深耕台灣的策略。果然,Altis 橫掃國內車壇,一掃第八代 Corolla (由美國進口)的銷售疲態,重新擦亮了 Corolla 暢銷車的招牌,一舉創下八個半月銷售近 3 萬台的佳績。
今年,Toyota 把目標擺在中大型房車市場,準備再掀起另一場市場大戰。Toyota 不再生產已導入國產多年的 Corona,而準備以更大、更豪華的 Camry 車款,來做為攻占中大型房車市場的武器。u-car 編輯一行來到南台灣的墾丁,準備親自試駕這一部堪稱 2002 年國內車壇最重量級的 Toyota Camry。
充滿熟悉感的初體驗
即使是早春的三月,南台灣的炙陽威力已令人震攝,10 點鐘的柏油停車場酷熱難檔,領了鑰匙便立刻鑽入車中,是一部 2,000 c.c.頂級車款 Toyota Camry 2.0G。透過 8 向電動調整駕駛座,很快地就找到了最適當的駕駛坐姿。此刻,手握著 Camry 的方向盤,心中浮起一股熟悉,因為在多年前,也曾與一輛 Exsior 朝夕相處達 1 年的時間,對於開車這門學問,有大半都是在那輛 Exsior 身上所習得,再度握著有著相同廠徽的方向盤,就像是好友多年重逢,直想閒話當年。
「該走了!」同伴的話語將我自悠悠中喚回。沒錯,在墾丁的豔陽下,我們是來試車的,有話上路再說。
突然發現耳朵有點不適應,因為一切靜得出奇。引擎室的隔音異常地良好,若不是看到轉速錶的指針略為浮起,根本無法相信引擎是啟動著的。Toyota 這次為了要挑戰被養到刁鑽的臺灣消費者胃口,在全新的 Camry 身上著實下了許多的苦心,期能以國產車的價位,做出豪華轎車的風格,方能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中,取得優勢。
在關上車門之際,曾發現過 Camry 在車門之處,並未像其他的車種採用雙重隔音膠條的設計。很明顯地,Toyota 在其他細節的著力,得到了極佳的成效。首先,在車室的隔音材料部份,以更先進的隔音/吸音材料所取代。如此一來,除了能有效隔離由車體所傳入的聲音外,亦有效地吸收車室內的反射音。Toyota 的工程師在車頂、座艙底板及後輪拱內側貼附有大面積的抑震材料,車身鈑件的震動亦減少。防火牆採用夾層式鋼板,自然,塞入了隔音/吸音材料,這便是造成了引擎噪音與車室良好隔絕的主因。而為了防止玻璃所傳入的噪音,在側窗的部份,更將玻璃的厚度加至 4 釐米以上,配合框架的強化,將傳統車室中最大的噪音來源,降到最低。即便是在後來的高速試駕時,其隔音的效果,亦是令人激賞的。
慢慢的加重油門,1AZ-FE 的直列四缸引擎運轉極為順暢,聲浪在車室內幾乎無法聽到,而所傳來的震動,更是微乎其微,所搭配的反向平衡軸功不可沒。排入 D 檔,Camry 慢慢滑出停車場,上路了。
全球最佳直四引擎製造廠 非浪得虛名
停車場出口的落差,在 Camry 長行程懸吊的處理下,漂亮的化解,車室內的感覺,就像在大沙發上晃了一下而已。
先找了條直路,試一試這顆 2.0 升 VVT-i 直列四缸引擎的動力如何。雖然只有 144 匹,起跑相當輕快,但是比起以往 Toyota 的車在一檔幾可稱為凌利的風格比起來,似乎又溫吞了點,可能因為較大的車身跟車重所造成的,但是起步的表現對於以都會區消費者為主力的客層設計而言,是相當切合的。從 2 檔到 3 檔、4 檔的換檔都極為平順。而即便引擎轉速拉到 6000 轉,車室內的寧靜亦能得到良好的保持,整體乘座的感受極佳。雖然直列四缸比起 V 型六缸引擎,沒有 V6 先天上的機械優勢,但 Toyota 不愧是全球最佳直四引擎製造廠,搭配可變氣門正時設計的 VVT-i,不論在馬力輸出及運轉平順上,表現可一點都不遜色。加上舒適軟調的顯吊系統,相信即使是南北縱走的長途旅程,亦能讓乘客有頭等艙級的感受。
駕乘舒適、操控信賴為主調的底盤懸吊設定
在彎道上的反應,對開過 Toyota 車系的朋友而言,一定十分地熟悉。講究舒適度的 Toyota 底盤,車身的側傾依舊是十分明顯,但是重心的變化,是些許緩慢而漸進的,並不會造成突然的變化,帶給人極為安心的信任感。而所配較高扁平比的輪胎,在車身的重心完全移轉的時候,還會讓車身再滑一點點,極為有趣。這種熟悉的反應,讓我在來來回回的山路上,享受了不少。唯一不習慣的是,沒有引擎聲浪的伴隨,不太像在彎道上來回。
內裝-便利、豪華、貼心,應有盡有
在回飯店的路上,找了不錯的景色,做些細節部份的拍攝。這才有機會對 Camry 的內裝做細細的品嚐。Camry 中控臺的基調,會讓人直覺想起 Avalon,以及美系車輛的風格。拉高、一字型的設計,讓腿部的空間極為寬裕。各個置物盒的設計亦十分就手,東西的放置與取盒極於方便。為了保持車室的寧靜,置物盒的卡楯亦全新設計,配合緩衝彈簧,活動過程安靜無聲。據說所有的開關速度還調整成相同,用心之細,令人動容。
就配備來看,目標 2.0 主流戰場的 Camry,並沒有讓我們可以挑剔的空間。白色發光型儀錶板,質感滿足。6 點式車體位置感應電達,讓都會行車無後顧之憂;後照鏡所附電子羅盤,在悠遊山水之際,指示行進的方向。2 DIN CD 音響 (可選配 VCD)、行車旅程電腦、空氣清淨機、電動後遮陽簾、恒溫空調等舒適設備一應俱全。ABS、EBD、BAS、VSC、TRC 等多項主動安全配備,加上 GOA 設計被動安全車體,不論是安全、舒適,都給你最優質的享用與保護。
值得一提的,當變速箱排進 R 檔時,後窗遮陽簾將自動降下,以提供良好的視野。換氣效率良好的空調系統,在 1 分鐘之內可以透過全車 13 組出風口,送出相當於 3 倍車室空間的冷氣,因此即便停車在豔陽下曝晒許久,在啟動冷氣後,我們仍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涼爽;全新設計的感應式雨刷,在天公下雨的 10 秒內就立刻啟動,而撥水效果之好,操作之安靜,亦讓我們歎為觀止。這兩項優點,對於高溫又常下雨的臺灣地區,絕對是消費者必需要考量的。
淺嘗 3.0 車款
至於在 3.0 的 Camry 部份,因車輛分配的關係,一直到即將踏上回程時,才有機會小開一段路。3.0 升引擎,因為沒有配上獨門的 VVT-i 密技,僅有 184 匹的輸出,一直是暗自非議的一點。但在試開後,僅能說:我們多慮了。雖然馬力略顯遜色,但優於同級對手的扭力輸出,讓 3.0 的 Camry 有著飛快的起步。原本對廠方宣稱的加速表現 (0~100km/h:8.2 秒) 的懷疑,頓時也煙消雲散。而在彎道上,3.0 的底盤則顯得更具韌性,趣味性隱然高於 2.0 的底盤。但就 Toyota 的人員表示,鎖定於後座買家的 3.0 車種,其阻尼卻是較軟的!時間有限,無法細試,讓小亮只能帶著滿心的疑惑,踏上回程。
而國產車首見的高壓氣體放電式頭燈,也由於試車行程安排於白天,無法體驗高色溫及高發光效率的 HID 頭燈在行路安全上的實效。不過從先前試駕的同門車款 Lexus ES300 身上,倒是可以稍稍想像一下,頭燈點亮泛著藍光時,給車主所帶來的滿足感。也由於時間的關係,加上小編總是習慣於駕駛座,忘了試坐 3.0V 車款的後座電動調整座椅,有興趣的買家,只好親自移尊至展示中心體驗一番囉!
在返程的飛機上,細細咀嚼試駕的感受。從現在的 2.0 房車市場而言,以這樣豐富的配備,持著如此響亮的品牌,Toyota 所訂下每個月 2,000 臺的目標,想必能輕易達成。車身的反應,維持 Toyota 一貫的傳統,內裝配備,可算是市場第一,加上有力的價格,對於一個中層的主管,喜歡較穩重的感覺,以都會區為生活重心,點綴著市郊風景區的假日闔家出遊,Camry,是極為舒適、安靜、優質的選擇。只是你要小心,不要因為太舒服,開一開就睡著了。
真的,不蓋你!
相關連結:Toyota Camry 2.0 規格、配備、線上虛擬賞車
相關連結:Toyota Camry 3.0 規格、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