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漢翔組裝的IDF就是用線傳飛控了. 還有那智捷汽車的電子油門用的也是這種技術. | ||||||||||||||||||||||
台灣第一台電子油門的國產車是 2006年出產的CIVIC 8
那智捷算在車用技術領域算很差勁
只是台很多電子裝置的電子花車罷了...
妙語如珠人又帥 法理反覆車帶賽 村民見朕快硊拜 正是神人下凡來
| |||
Q50在北美賣不好就是因為用了steer by wire. 除了初期有不少bug之外開起來也少了路感, 整個被硬粉砲到不行. 最常見到的評語就是開起來像在用電玩的方向盤.😀 也因此舊款的G37在北美還持續銷售中,只是改個名字叫Q40😆 http://www.infinitiusa.com/sedan/q40 之前有看到硬牌可能會放棄steer by wire的文章 http://www.motorauthority.com/news/1094165_infiniti-q50-may-revert-to-older-hydraulic-steering | |||
Q40感覺是用來沖銷售用途,事實上I牌銷量是不樂觀的😩😞😌
尤其是它們的前總裁或管理更是害死了I牌(雖說以走了並跑去害C牌)
但我想這樣的裝置在砲聲連連而且四冠又離開後
即將要大改款的Q60應該是不會再有電玩方向盤了吧😇
我承認我很酸是不對,但是有些事實不酸是無法解決事情跟找出真相
如今我已五星但依然還是很酸
於
2014/12/24 23:16:36
發文
於
2014/12/24 23:16:36
發文IP 129.34.*.*
[quote=simoncyc (潛水夫)][quote=hifeng0336 (柴油車110K)][quote=actychou (紫曦)]請問一下:「線傳轉向」有很厲害嗎?[無辜][/quote]
F-16 飛多久了, 台灣民間廠還做不出這種 X-by-wire 控制元件 ..... XX院應該有吧. [無辜][/quote]
漢翔組裝的IDF就是用線傳飛控了.
還有那智捷汽車的電子油門用的也是這種技術.[/quote]
幾乎從有 ESP在量產車使用開始, 就宣告鋼索式油門不可能用在 ESP系統上了 .....[嘆氣]
如果有[b]台灣設計製造[/b]的 X-by-wire 控制元件請告訴我, 我會很用力的拍拍手.
於
2014/12/24 23:18:05
發文IP 129.34.*.*
[quote=simoncyc (潛水夫)][quote=hifeng0336 (柴油車110K)][quote=actychou (紫曦)]請問一下:「線傳轉向」有很厲害嗎?[無辜][/quote]
F-16 飛多久了, 台灣民間廠還做不出這種 X-by-wire 控制元件 ..... XX院應該有吧. [無辜][/quote]
漢翔組裝的IDF就是用線傳飛控了.
還有那智捷汽車的電子油門用的也是這種技術.[/quote]
幾乎從有 ESP在量產車使用開始, 就宣告鋼索式油門不可能用在 ESP系統上了 .....[嘆氣]
如果有[b]台灣設計製造[/b]的 X-by-wire 控制元件請告訴我, 我會很用力的拍拍手.
對了, 漢翔的前身應該不是台積電或者台塑.
| ||||||||||||||||||||||
漢翔組裝的IDF就是用線傳飛控了. 還有那智捷汽車的電子油門用的也是這種技術. | ||||||||||||||||||||||
幾乎從有 ESP在量產車使用開始, 就宣告鋼索式油門不可能用在 ESP系統上了 .....😌
如果有台灣設計製造的 X-by-wire 控制元件請告訴我, 我會很用力的拍拍手.
對了, 漢翔的前身應該不是台積電或者台塑.
信用卡月欠境界: -_||一敗天地 >|< 二敗高堂 >"<" 夫妻對敗
李家同談103年英文會考:留學劍橋也0分!!出自LTN
於
2014/12/25 12:29:39
發文
很蠢的把研發能量放在一個無關緊要的裝置上面
這是我個人看法
這是我個人看法
我是壞人 壞到骨子裡了 沒救了
| |||
很蠢的把研發能量放在一個無關緊要的裝置上面 這是我個人看法 | |||
😆😆
同是天涯愛車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
線傳轉向...
我相信在靈敏反應上會很有幫助
但是個人推測對於汽車應用來說會有幾個問題:
1. 用在飛機上因為機翼必須隨時感應空氣流向來反饋,保持飛行的穩定性。
但對汽車駕駛人來說,僅少數激烈操駕或是過彎的駕駛行為需要如此高的靈敏度反饋。
而一旦用了線傳系統,需要高靈敏度的操駕又沒辦法感受到真實的路感回饋。除非是用在電動超跑的設計上可能還比較有價值。
(因為電動超跑本身就是用馬達驅動,可以跟電控系統整合)
不然的話花這錢開發出來的這種技術,包括整個車體結構設計都要修改,投入與回收不成正比。
2. 線傳系統靈敏度高,反應動作快,同時故障率也會稍高一點,除了原廠,這個維修技術要普及至少要花上10年。
(說真的,國軍光是從F-104和F-5E轉型接手二代機的飛控後勤訓練就超過10年的時間)
3. 線傳系統對於比較糟糕的路況,會造成轉向機構損耗與故障率更高。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有線傳轉向系統,作一次水溝蓋跑法會有怎樣的後果)😆
線傳轉向...
我相信在靈敏反應上會很有幫助
但是個人推測對於汽車應用來說會有幾個問題:
1. 用在飛機上因為機翼必須隨時感應空氣流向來反饋,保持飛行的穩定性。
但對汽車駕駛人來說,僅少數激烈操駕或是過彎的駕駛行為需要如此高的靈敏度反饋。
而一旦用了線傳系統,需要高靈敏度的操駕又沒辦法感受到真實的路感回饋。除非是用在電動超跑的設計上可能還比較有價值。
(因為電動超跑本身就是用馬達驅動,可以跟電控系統整合)
不然的話花這錢開發出來的這種技術,包括整個車體結構設計都要修改,投入與回收不成正比。
2. 線傳系統靈敏度高,反應動作快,同時故障率也會稍高一點,除了原廠,這個維修技術要普及至少要花上10年。
(說真的,國軍光是從F-104和F-5E轉型接手二代機的飛控後勤訓練就超過10年的時間)
3. 線傳系統對於比較糟糕的路況,會造成轉向機構損耗與故障率更高。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有線傳轉向系統,作一次水溝蓋跑法會有怎樣的後果)😆
於
2014/12/25 18:24:42
發文
飛機用到線傳飛控只是因為先天不穩定性所需要 如F16
車子需要的是方向盤傳來的手感 尤其是標榜操控的車型
線傳要作到類似的手感... 祝你好運😆
花那種錢在那種地方真是無言
就好像每次看到RX8就覺得馬自達你何苦呢?
明明真的很不賴的車 但看到轉子引擎就算了😌
像duke引擎這種好物才該花錢在上面😍
車子需要的是方向盤傳來的手感 尤其是標榜操控的車型
線傳要作到類似的手感... 祝你好運😆
花那種錢在那種地方真是無言
就好像每次看到RX8就覺得馬自達你何苦呢?
明明真的很不賴的車 但看到轉子引擎就算了😌
像duke引擎這種好物才該花錢在上面😍
我是壞人 壞到骨子裡了 沒救了
| |||
😌 線傳轉向... 我相信在靈敏反應上會很有幫助 但是個人推測對於汽車應用來說會有幾個問題: 1. 用在飛機上因為機翼必須隨時感應空氣流向來反饋,保持飛行的穩定性。 但對汽車駕駛人來說,僅少數激烈操駕或是過彎的駕駛行為需要如此高的靈敏度反饋。 而一旦用了線傳系統,需要高靈敏度的操駕又沒辦法感受到真實的路感回饋。除非是用在電動超跑的設計上可能還比較有價值。 (因為電動超跑本身就是用馬達驅動,可以跟電控系統整合) 不然的話花這錢開發出來的這種技術,包括整個車體結構設計都要修改,投入與回收不成正比。 2. 線傳系統靈敏度高,反應動作快,同時故障率也會稍高一點,除了原廠,這個維修技術要普及至少要花上10年。 (說真的,國軍光是從F-104和F-5E轉型接手二代機的飛控後勤訓練就超過10年的時間) 3. 線傳系統對於比較糟糕的路況,會造成轉向機構損耗與故障率更高。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有線傳轉向系統,作一次水溝蓋跑法會有怎樣的後果)😆 | |||
因為 Infiniti Q50 還有「機械備援」的設計:
| |||
.........(恕刪)........ 不過聽說 Q50 一樣有方向機,只是有個 "離合器" ,當偵測到有問題時,立刻切換成方向機轉向 | |||
所以小弟推斷 -- 它仍然保有傳統上源於阿克曼原理的那些轉向連桿機構;
而只是改用兩顆電動馬達(由電腦控制)來驅動那些連桿機構 .....
| |||
飛機用到線傳飛控只是因為先天不穩定性所需要 如F16 車子需要的是方向盤傳來的手感 尤其是標榜操控的車型 線傳要作到類似的手感... 祝你好運😆 花那種錢在那種地方真是無言 就好像每次看到RX8就覺得馬自達你何苦呢? 明明真的很不賴的車 但看到轉子引擎就算了😌 像duke引擎這種好物才該花錢在上面😍 | |||
當年 (1976年) F-16 之所以採用 fly-by-wire (線傳飛控)設計,
確實是因為它的機體設計在空氣動力學上是處於「負穩定」(靜力不穩定) 狀態、
很難由人類直接控制,所以改由電腦控制;
也因此,據說當年還有一些 F-14 飛行員對它嗤之以鼻 (稱之為「小孩子的電玩戰鬥機」) ....
但時至今日,
一些大型的民航客機,如空中巴士的 A320、A380、波音 777 等等,
也都全面電子化、全面採用 fly-by-wire (線傳飛控) 系統了,但它們可並不是處於「負穩定」狀態喔!
由此可見:
「XX-by-wire」確實有它的優勢,才會逐漸成為主流 .....
所以,包括 元智大學機械系的徐業良教授 (汽車購買指南的「史丹佛博士專欄」執筆)
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
量產汽車的「drive-by-wire 三部曲」( throttle-by-wire、steer-by-wire、brake-by-wire )
遲早會全面來臨!
只是,
證諸歷史,那些走在前端的「先驅者」,在當時往往「先被罵」.... 😇
but ---
話說回來,至於小弟個人嘛,還是偏愛傳統的機械式轉向系統 .... 😆
| |||
😌 線傳轉向... 我相信在靈敏反應上會很有幫助 但是個人推測對於汽車應用來說會有幾個問題: 1. 用在飛機上因為機翼必須隨時感應空氣流向來反饋,保持飛行的穩定性。 但對汽車駕駛人來說,僅少數激烈操駕或是過彎的駕駛行為需要如此高的靈敏度反饋。 而一旦用了線傳系統,需要高靈敏度的操駕又沒辦法感受到真實的路感回饋。除非是用在電動超跑的設計上可能還比較有價值。 (因為電動超跑本身就是用馬達驅動,可以跟電控系統整合) 不然的話花這錢開發出來的這種技術,包括整個車體結構設計都要修改,投入與回收不成正比。 | |||
這應該是為了以後的無人駕駛車而進行的開發項目.....這就是傳說中的出錢當白老鼠
綠螘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烤隻乾魷魚 淺酌好良伴
沒有 X-by-wire 系統, 只靠機械與 Relay來控制的汽車會有多重? 😌 X-by-wire 在量產型汽車大量應用是必然的 ... 😇
| ||||||||||||
當年 (1976年) F-16 之所以採用 fly-by-wire (線傳飛控)設計, 確實是因為它的機體設計在空氣動力學上是處於「負穩定」(靜力不穩定) 狀態、 很難由人類直接控制,所以改由電腦控制; 也因此,據說當年還有一些 F-14 飛行員對它嗤之以鼻 (稱之為「小孩子的電玩戰鬥機」) .... 但時至今日, 一些大型的民航客機,如空中巴士的 A320、A380、波音 777 等等, 也都全面電子化、全面採用 fly-by-wire (線傳飛控) 系統了,但它們可並不是處於「負穩定」狀態喔! 由此可見: 「XX-by-wire」確實有它的優勢,才會逐漸成為主流 ..... 所以,包括 元智大學機械系的徐業良教授 (汽車購買指南的「史丹佛博士專欄」執筆) 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 量產汽車的「drive-by-wire 三部曲」( throttle-by-wire、steer-by-wire、brake-by-wire ) 遲早會全面來臨! 只是, 證諸歷史,那些走在前端的「先驅者」,在當時往往「先被罵」.... 😇 but --- 話說回來,至於小弟個人嘛,還是偏愛傳統的機械式轉向系統 .... 😆 | ||||||||||||
信用卡月欠境界: -_||一敗天地 >|< 二敗高堂 >"<" 夫妻對敗
李家同談103年英文會考:留學劍橋也0分!!出自LTN
於
2014/12/26 11:56:03
發文
我是不知道有多重
如果你知道這套系統省了多少重量可以share一下
對重量要求最嚴苛的F1也只有後輪用brake by wire
還是因為採用hybrid系統"不得已"才開始用的
連對踏板感覺煞車反饋要求最高的F1經過一整個賽季都搞不定了
Q50就要搶著先搞steering-by-wire?
老實說 開過V36之後我覺得妮閃的Steering feel還不夠資格去玩新花樣...
如果你知道這套系統省了多少重量可以share一下
對重量要求最嚴苛的F1也只有後輪用brake by wire
還是因為採用hybrid系統"不得已"才開始用的
連對踏板感覺煞車反饋要求最高的F1經過一整個賽季都搞不定了
Q50就要搶著先搞steering-by-wire?
老實說 開過V36之後我覺得妮閃的Steering feel還不夠資格去玩新花樣...
我是壞人 壞到骨子裡了 沒救了
共
3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