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開始60%尺寸鍵盤忽然流行起來,小巧可愛的體積和重量,完全不會佔據桌面空間,加上完整的功能設計,無論是巨集和燈效控制都可以透過熱鍵輕鬆完成設定。這次周邊大廠SHARKOON也首次加入60%鍵盤的戰場,以極其優惠的價位,讓使用者能輕鬆入手這款功能應有盡有,還支援軸體更換,讓硬核玩家也能客製化自己想要的軸體,享受最舒適的手感
▲SKILLER SGK50 S4有兩種顏色,黑色和白色,這次要開箱的是白色,雖然說是白色,不過看外盒外觀,在按鍵上呈現黑與白兩種,在獨特性個人覺得要勝過全黑色,軸體採用凱華青軸,並支援RGB燈效,還有最重要的USB熱插拔設計,並支援3Pin / 5Pin可替換軸體
▲配件十分豐富,除了SKILLER SGK50 S4 White鍵盤本體外,還有替換式鍵帽,拔鍵器和拔軸器各一,操作說明書和可拆卸USB接線
▲USB接線為鍍金接頭,滿有趣的部份是將線材做成彈性捲曲設計,放置在桌面上就不用特別整線,不僅美觀而且長度也十分充足,有整整180cm
▲可替換式鍵帽採用耐磨的PBT材質,與原本光滑面的ABS不一樣,有大小兩顆可以使用,上方是SHARKOON的Logo,個人放置在左Ctrl和Esc,使用者也可以依照自己的習慣來隨意安裝
▲鍵盤本體,60%尺寸設計一手即可掌握,雖然標示為白色款式,不過兩側鍵帽是使用黑色配置,很像翅膀的雙翼一樣,在外觀上極具特色
▲按鍵採用內嵌式設計,這部分滿看人喜好的,首先是燈光部分勢必會受到影響,比較沒有懸浮式這麼閃亮,另外在清潔上也比較不容易,不過即便是如此還是有滿多鍵盤採用內嵌式,主要是讓整個鍵盤面變得更緊緻,而且SKILLER SGK50 S4 White是使用白色外框,在質感上頗為高級
▲後方是Type-C接孔,可插拔的USB設計讓使用者能夠隨身攜帶和放置,配合其輕巧的重量恰到好處
▲外框底部是全白色系,四角有止滑墊,腳架有兩段高度,個人習慣使用1段高度,因為內嵌式設計的鍵盤通常在高度上會比懸浮式高一些,若是使用1段則能讓手腕服貼在桌面
▲拔鍵器和拔軸器都是經典長型款式,可以深入內嵌式鍵盤將鍵帽和軸體輕鬆拉起,鍵帽部份我們比較熟悉,不過軸體已經底下連接著針腳,要注意用拔軸器上下扣住軸體,垂直往上拉,這樣才不會傷到針腳導致彎曲狀況發生
▲實際拔掉鍵帽和鍵軸的狀態,鍵帽採用ABS二色成型,軸體為凱華青軸,屬於有段落敲擊的手感,打字聲音會比較大聲且青脆,跟Cherry青軸的手感不太一樣,個人覺得凱華青軸比較沒這麼黏,按壓力度和反饋感比較輕,相對聲音就不會這麼大聲
▲軸體因為有支援RGB燈效所以使用透明上蓋,底部針腳為3pin,最多能支援到5pin,所以軸體上的支援應該不只凱華軸體,只要試用3pin/5pin針腳的軸體均可使用
▲燈珠位置在按鍵上方,這次卸除掉軸體後發光處更為明顯
▲接上電腦後,鍵盤燈光開始運作,之前也說過因為採用內嵌式設計,所以燈光在展示時比較不會這麼明顯,除非晚上關掉電燈
▲這種隱隱發光感覺有點像珠寶盒,透過白色外框將整體的五光十色包覆住,燈光效果十分漂亮不刺眼,是那種會一直想開著看他發光的鍵盤
▲燈效模式搭配燈色有多樣變化,SKILLER SGK50 S4因為沒有軟體,所以是靠實體按鍵來操作燈效控制,右下的選單鍵是調整燈光顏色,共有紅、橙、黃、綠、藍、靛、紫和白8種,右Ctrl鍵則是調整燈效模式,扣除單色模式,有近14種燈效
▲這邊列舉幾個個人喜歡的燈效展示給各位看
▲因為60%鍵盤沒辦法像80%或100%在按鍵上這麼充裕,絕大多數狀況都是必須透過這顆SKILL去進行組合才能出現想要的功能
▲比較常用的包括燈效控制鍵、媒體鍵、方向鍵和F1~F12等,不過這邊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就是F4的部分沒有印到
▲巨集按鍵也是透過實體鍵設定,有M1和M2兩個設定檔可以儲存,每個設定檔能進行16個動作
使用心得與個人想法
SKILLER SGK50 S4 White精緻的黑白相間外觀確實頗有質感,在燈效上的呈現雖然因為內嵌式設計較為低調,但是整體呈現出來的燈效變化還是相當不錯,總共有內建14種模式可以選擇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已經非常充足。軸體的部分雖然是使用凱華青軸,不過軸體是可以插拔的,只要3PIN/5PIN的軸體都有支援,對滿多玩家來說確實是一大福音,隨時可以依照需求更換紅、灰、青軸等,真的很方便,另外要針腳的部分要小心,空白鍵的位置跟其他按鍵位置是相反的,要留意一下。功能的部分SKILLER SGK50 S4 White其實已相當完整,不過方向鍵真的是打字族的痛點,注音選字要透過SKILL組合鍵切換上下左右方向真的好困難,雖然我這篇文章就是用這個鍵盤打的,真想玩得好還得花時間適應一下才可以。
▲▲▲
機殼大廠LIAN LI聯力在2020年推出了首款Strimer供電延長線,為機殼內部燈效增添了不少風采,隔年也推出了Strimer Plus,採用更容易彎折的矽膠材質包覆,並增加燈珠的數量,今年2022推出的Strimer Plus V2則是完整承繼了前代的特色,並在此之上更加提升其組裝和燈光的優勢,透過內附的L-Connect 3控制器不僅能完整呈現出Strimer Plus的華美燈效,還能與SL、AL系列風扇,和這周準備上市的全新UNI FAN SL-INFINITY風扇進行燈光同步,賦予了燈光控制全新的生命力。
▲今天要開箱的 Strimer Plus V2 系列分別是 24PIN 和 3X8PIN 的RGB延長線
24PIN延長線產品規格與特色
♦120顆LED燈珠
♦全新側燈條,正側皆有光
♦矽膠材質包覆,耐用不易變質
♦寬度再縮減,光效更柔和
♦厚度再縮減,輕薄易彎折,
♦UV彈性塗層可防曬、防變黃
♦附純白整線扣,靈活搭配箱內色彩
♦附L-Connect 3控制器,搭配Strimer PLUS V1 / V2可同步燈效
♦透過L-CONNECT 3軟體可呈現11種個體及13種一體式燈效
♦可與UNI FAN SL及AL燈光同步或與主機板RGB一起同步
3X8PIN延長線產品規格與特色
♦108顆LED燈珠
♦全新側燈條,正側皆有光
♦矽膠材質包覆,耐用不易變質
♦寬度再縮減,光效更柔和
♦厚度再縮減,輕薄易彎折,
♦UV彈性塗層可防曬、防變黃
♦分離式顯卡接線頭,安裝更便利
♦附純白整線扣,靈活搭配箱內色彩
♦附連接主板ARGB 3PIN 5V轉接頭
♦透過L-CONNECT 3軟體可呈現11種個體及13種一體式燈效
♦可與UNI FAN SL及AL燈光同步或與主機板RGB一起同步
♦雙6+2PIN顯卡電源延長線
Strimer Plus V2 系列產品開箱
24PIN延長線,長度標示為220mm,主要發光區域在中間燈條處。內容物有Strimer Plus V2 24PIN本體、L-Connect 3控制器、控制器燈效和電源接線、說明書和白色卡扣。
▲24PIN的延長線包裝
▲內容物一覽
Strimer Plus V2 24PIN 的外觀結構分成兩部份,前方我們看到卡扣LOGO的部分是三組燈條,採用彈性高的橡膠材質,由一白一透交錯而成,透明處是發光區域,從正面延伸到側面,發光區域範圍頗大。後方則是採用扁線設計的排線,不僅可以節省線材的體積,搭配前方的橡膠燈條材質在彎折度的調整也較為容易。
▲24PIN延長線本體
▲燈條線材為三組,採用彈性極高的矽膠材質
▲兩條電源排線,扁線設計更服貼燈條
卡扣本身可以拆卸,拆解時將兩側扣環打開即可分解,可以替換成白色搭配機殼,也可以自由調換接頭方向,卡扣LOGO的地方拆卸後是連接控制盒電源線的接點。
▲卡扣可以替換成白色,不過接頭的部分依舊是黑色
▲24PIN電源接頭和線材接點,卸下有LOGO的卡扣即可看到
只有24PIN的延長線才有附送L-Connect 3控制盒,所以想要完整搭配L-Connect 3軟體操作燈效,勢必一定要買一組24PIN才可以。L-Connect 3控制盒體積不大,為黑色外觀,正面LOGO處有鏡面材質增加外觀質感。內容物為L-Connect 3控制盒本體,USB接線、燈效接線和3M膠條。
▲控制盒配件一覽
▲鏡面處用膠膜覆蓋避免刮傷
連接延長線的接口總共提供三組,正面是24PIN接口,左側各為1組8PIN和1組3x8PIN接口,左側中央有控制鍵,想要使用3x8PIN接口要將按鍵向左調。電源的部分為Sata接頭,另外也附上USB線和同步燈效的接線,透過USB線連接主板才能使用L-Connect 3軟體功能。
▲燈效控制盒接口共有三組
▲控制盒的電源接頭、USB接線和燈效接線
3X8PIN延長線,顧名思義就是由3組8PIN結合而成,長度比24PIN要長,為300mm,內容物有Strimer Plus V2 3X8PIN本體、主板燈效接線、說明書和3組白色卡扣(沒有控制器!沒有控制器!沒有控制器!很重要~)。
▲3X8PIN外包裝
▲內容物一覽
Strimer Plus V2 3X8PIN跟24PIN延長線一樣分為兩部分,扁線設計的排線和橡膠材質的燈條,跟24PIN不同的是3X8PIN是3組排線搭配3組燈條,雖然長度較長,但是彎折起來一樣很容易。黑色卡扣部分可以拆卸,能更換成白色也可調換接頭方向,跟24PIN的設計大致是相同的,除了卡扣卸下的方式與24PIN不太一樣外,每一條8PIN都有獨立的卡扣。。
▲3X8PIN延長線本體
▲三組排線和三組燈條結合
▲換成白色卡扣
配件的部分因為8PIN延長線沒有控制盒,取而代之的是與主板同步燈效的連接線,這樣就無法使用L-Connect 3軟體,所以強烈建議預算不足先買24PIN為主,後續再來依需求決定購買的8PIN規格。
▲只有附上主板同步的5V接線
▲3X8PIN的電源接線可以接上主板燈效接線,或是控制盒的3X8PIN接口
L-Connect 3軟體介紹與操作
最早的L-Connect設計是為了給積木風扇UNI FAN SL系列做控制燈效使用,隨著Strimer RGB延長線和新系列的積木風扇AL系列上市後,L-Connect 也開始不斷的做出整合和升級,經歷了兩代的嘗試最終在今年推出全新的版本L-Connect 3。
L-Connect 3的介面採用簡單醒目的藍底白字為基底,可以設定和調整的選項都放在左側,右側則是設定功能的細部資訊,輕鬆好手上的操作完美承繼了前代的特色。
▲L-Connect 的初代介面,當時能調整的只有風扇轉速和燈效
▲L-Connect 3 的介面,相比前代功能已經增加很多,而且也將轉速和燈效放在不同區域
①系統資訊
在系統資源界面,會顯示主要設備包括CPU、GPU、記憶體、硬碟和網路的使用率、溫度和時脈等,隨時監控設備狀態。系統規格介面則會顯示目前裝置使用的硬體設備和相關名稱。
▲資訊系統介面,細部規格雖然沒這麼詳細,不過已經完整羅列出大部分的裝置
②轉速設定
轉速設定介面,因為風扇控制盒能安裝4組積木風扇,所以會顯示PART1~4,可以調整風扇模式,總共有4種轉速低、標準、高和全速,也可以自定義風扇曲線,個人偏好用定速60%,因為AMD CPU的浮動值很大,定速比較不會吵。
▲轉速設定介面,可設定風扇曲線或是定速
③同步燈光效果
如果使用者擁有積木風扇和Strimer Plus延長線,就可以使用該功能設定兩者同步燈效,燈光效果模式較少,只有六種包括彩虹、漸變彩虹、定色、呼吸、流星和跑道,右側能調整燈效方向和燈光速度,完整的燈效也會以圖示動畫表示。另外也可以開啟主板同步燈效,讓主機板、記憶體和顯示卡也能跟隨風扇和Strimer Plus一起連動。
▲同步燈效介面,即便沒有開啟主板同步,也能直接連動Strimer Plus和積木風扇
④風扇燈光效果
風扇燈光介面可以單純控制積木風扇的燈效,模式總共有14種之多,選擇的特效也會呈現在風扇的圖示動畫,總共有4組共16顆風扇可以控制,包括燈光的速度和方向都可以調整,這次我們著重在Strimer Plus延長線,這部分就不多贅述。
▲風扇燈效介面
⑤Strimer Plus燈光效果
只要設備有Strimer Plus系列延長線就會出現這個介面,因為這次安裝了Strimer Plus V2的24PIN和3x8PIN,可以分別針對兩者的燈光模式、亮度、速度和方向進行設定,燈光模式除了同步設定的彩虹、漸變彩虹、定色、呼吸、流星和跑道外,還有波浪、司諾克、混合、乒乓球、刷油漆、潮汐、爆炸火花和流星等共13種燈效。
▲Strimer Plus燈光介面,初始設定為彩虹燈效
值得一提的是Strimer Plus V2的燈效總共有六個區塊可以分別設定,以總共12個燈條來看,每兩條可以做一個區塊,這部分在定色上特別明顯,根據這些區塊可以自定義想要的顏色組合,顯現的特效在混合、乒乓球、潮汐等模式下會變得與眾不同。
▲Strimer Plus定色模式,可以看出有六組區塊可以設定
⑥功能設定
除了可以做語言和溫度設定外,最重要的自然是更新設定,其實只要使用過同步燈效軟體的朋友都很明白相容性的重要,有時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整個燈效設定就會跑掉甚至造成當機問題,L-Connect 3在期間也經歷過幾次更新,目前最新版本在6/13,Strimer Plus的控制器韌體在6/18也剛更新過,主要都是在硬體的相容性部分,這點真的要給聯力一個好評。
▲定期的更新設定讓使用者覺得安心
裝機與燈效展示
這次的硬體設備採用AMD的CPU,AORUS的主板和顯示卡,還有T-FORCE的記憶體,沒有接上主板的同步燈效,而是單純展示線材燈效和結合積木風扇燈效後的效果。
▲機殼採用Lian Li自家的O11 Dynamic Evo,積木風扇是3顆SL120
準備用Strimer Plus V2延長線取代原本電源接線,模組化線材的好壞在連接時就可以感受到,好的模組化線材在與電供線材的連接上特別密合,而且好插好拔,Strimer Plus V2在這部分做的相當不錯,後續接入主版和顯示卡也是輕輕鬆鬆。
因為有矽膠燈條有極佳的彈性,Strimer Plus V2延長線在走線上變得很容易,不用擔心在凹折時會造成燈條受傷。不過整線的部分要注意一下,因為積木風扇和Strimer Plus是兩個控制盒,這代表背面要有一定的空間才能容納這些線材,尤其是積木風扇插好插滿,更是會讓整個背面空間壅擠到不行,所以個人強烈推薦O11D系列這種分艙式的機殼,雖然寬度多了一些,但是在組裝上會節省很多時間。
▲Strimer Plus V2延長線安裝
▲2組控制盒雖然體積不大,但是也佔據不少空間
▲分艙式機殼的好處就是有足夠空間收納線材,加上一個遮線板後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有了Strimer Plus V2加持,燈光效果特別奪目,這次的燈條除了正面外也包括側面,在矽膠的包覆下,燈光感覺很柔和,而且無論是24PIN或是3X8PIN都具有100顆以上的燈珠,配合各種模式有千變萬化的燈光效果,非常奪目。
▲24PIN燈效
▲3X8PIN燈效
▲整機燈效(預設為彩虹燈效)
同步燈效模式
因為沒有開啟主機板同步模式,所以同步燈效僅有Strimer Plus V2延長線和SL120風扇,燈效模式有六種,定色模式配合風扇只能調整四個區域,燈光效果相當漂亮。
▲定色模式,跟風扇一起搭配起來還滿有氛圍
https://youtu.be/80ZUElwoEMs
▲燈光模式影片
Strimer Plus燈效模式
該模式下燈效很多,總共有13種燈效,24PIN和3X8PIN的燈效可分別設定,定色模式也有六個區塊可以調整,單純燈效的玩法上個人覺得比加上風扇還要更豐富。
▲定色模式,兩條延長線可以分別設定不同顏色
https://youtu.be/-VNVc4LTLWs
▲燈光模式影片
>>個人想法>>
Strimer剛上市的時候就曾經被評為是"完成RGB燈效的最後一哩路",經過兩年的進化後,Strimer Plus V2已經昇華為更強的燈效武器,為了讓燈光更華麗,不僅增加了燈珠數量,燈條區域也從正面延伸到側面,讓使用者可以在多重角度都能欣賞到燈效帶來的美感。為了組裝者的便利,延長線採用矽膠材質燈條搭配扁排線,不僅凹折方便不易損壞,在美觀度上亦是百分百,而且與電源接線的對接很輕鬆,有特地開AIDA 64做燒機測試半小時,使用上一切正常,可見線材的品質一貫維持著LIAN LI的高耐用水準,相當可靠。
提到燈效就不得不提到L-Connect 3這款軟體,同樣歷經兩年的變化,L-Connect 3提供的功能還有介面都改善許多,在操作上更容易上手,特別是在燈效方面,可以同步自家的積木風扇和Strimer Plus系列延長線,在使用上除了呼吸燈略有延遲外,其他燈效模式在轉換時都很順暢,個人尤其喜歡定色模式,可以完整展現出燈效在細部上的變化。只是積木風扇和Strimer Plus V2各需要一組控制盒,如果機殼後方空間沒有很大的整線空間
,在組裝上會增加些許難度,所以未來如果有能整合延長線和風扇的控制盒,對更多組裝者或許會有更大的吸引力。
最後我們來聊聊LIAN LI即將上市的最新風扇UNI FAN SL-INFINITY,同樣具備積木風扇好組裝的特色,還升級了軸承和燈珠數量,重點是中心和側面的鏡面燈效直接讓燈光轉化為無限狀態,從內圈到外圈均能控制燈效變化,絕對是燈效愛好者不可錯過的珍藏逸品。
▲即將登場的UNI FAN SL-INFINITY有黑白兩種顏色
▲L-Connect 3裡面已經可以看到有支援這款風扇,超期待上市的啦
於
2022/05/17 10:40:14
發文IP 114.43.*.*
去年D-Link友訊推出EAGLE PRO AI系列路由器,當時只有外接天線的R15、Mesh系統的M15和無線延伸器E15三款,網速均為AX1500,為了讓使用者在無線傳輸上有更高速的體驗,今年也推出更高階支援AX3200網速的M32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以下簡稱M32),秉持著EAGLE PRO AI系列的特色,M32在智慧連網、Mesh串聯、流量管控、家長監控和智慧助理等功能均能透過AI技術做進一步的強化,而且該系列產品不僅可以獨立運作,亦能相互Mesh串聯,以建構更為安全且穩定的Wi-Fi 6網路環境。
▲目前推出的EAGLE PRO AI全系列產品,今年新出的除了M32以外,還有支援4G行動上網的G415
▲同樣是Mesh Wi-Fi,今天要開箱的M32(左)和去年的M15(右)在外型上有不少差異
M32產品特色
Wi-Fi 6技術:網速達 AX3200 (5GHz頻段2402Mbps+2.4GHz頻段800Mbps)
AI Wi-Fi智慧連網:自動智慧連上最佳的 Wi-Fi 頻道
AI Mesh智慧串聯:打造訊號更強的 Mesh 連線
AI 流量控管:透過 AI QoS 技術,智慧分配頻寬
AI 家長監控:關心孩子的上網活動及時間
AI智慧助理:即時了解網路使用狀況並取得報告
超廣涵蓋範圍:每台 M32 可提供 84 坪涵蓋範圍
超高承載量:最多可支援 128 個連線裝置
Gigabit:1 個 Gigabit WAN 連接埠及 2 個 Gigabit LAN 連接埠
OFDMA+雙向 MU-MIMO:提高多裝置同步傳輸效率並減少延遲
乾淨網路計畫:確保傳輸資訊的安全性和隱密性
BBS 著色機制:有效減少多 Wi-Fi 環境的訊號干擾,達到更好的連網體驗
語音助理:支援 Google 助理與 Amazon Alexa 語音控制
M32產品規格
M32產品開箱介紹
M32 Mesh路由器的包裝比M15大非常多,同樣具備高速Wi-Fi 6、AI智慧連網、AI智慧串聯、AI智慧助理和超便利的彈性擴充等特色,不過在連網的涵蓋範圍大了不少,單一台就可達到84坪,兩台能到154坪,三台最高能達到224坪。這次我們一樣會使用兩台M32做Mesh系統,讓大家能完整享受不間斷的連網體驗。
▲外盒正面
▲外盒背面
▲內裝為環保紙盒
產品內容物很簡單,除了M32本體外,還有一條網路線、電源和安裝說明書,另附上止滑墊安裝於M32底部四腳座,電源和網路線均為白色,這次電源沒有提供國際板插頭,支援12V 2A電力輸出,網路線總長度約為1M。
▲產品內容一覽
▲電源,左邊的是M32專用,右邊可拆卸的是M15專用
▲止滑墊安裝於M32 底部四腳座的孔洞
M32外觀為長方體,顏色上與外盒一樣都是採用白色加上一點天藍色的配置,簡潔明亮的配色相當適合放置在家中的任何環境而不會有突兀感。四邊有圓角設計,上下和背面均有散熱孔,上方叉叉的位置是指示燈,下方則有標示路由器設定的各資訊,後方有網路連接埠,包括1組Gigabit WAN連接埠及2組Gigabit LAN連接埠,WPS鍵、電源鍵和Reset鍵。
▲M32正面,前方有D-Link Logo
▲M32背面,上方為大面積散熱孔,下方為連接埠和開關
▲M32頂部,叉叉位置是指示燈
▲M32底部,有快速安裝的QRCODE和Wi-Fi帳號密碼等資訊
對比外型嬌小可愛的正方體M15,長方體設計的M32體積要大上不少,兩者一比對,M32明顯氣勢十足,M32在散熱方面孔洞預留較多,尤其是背面大面積的散熱孔,能保持長久開機內部不易蓄熱。網路接埠方面M32要多一組LAN,可以多提供一組有線設備的傳輸。指示燈位置也從後方移到上方,安裝設定時更能輕鬆觀察路由器的狀態。
▲M32與M15對比
EAGLE PRO AI APP 安裝步驟
EAGLE PRO AI APP只針對該系列產品使用,相較於早期的D-Link Wi-Fi APP,EAGLE PRO AI APP在設定和操作上更為直覺簡單。以下將會分別介紹初次安裝主機和子機的過程 :
▲橘燈閃爍表示尚未安裝
▲白燈恆亮表示安裝完成
主機設定
▲主機安裝步驟1:下載EAGLE PRO AI APP,登入帳戶建議用D-Link帳號,允許定位權限,進入APP並點選「安裝新裝置」
▲主機安裝步驟2:掃描主機底部的QR CODE,選擇裝置為設定新網路,將M32與數據機用網路線連接,記得要插入網際網路連接埠(Internet),並插入M32電源進行開機
▲主機安裝步驟3:LED指示燈亮閃爍橘燈,連接數據機的網路,建立M32設備帳密,設定WEB介面密碼,裝置名稱越簡單越好,語音操作會更容易,確認所有名稱和密碼設定都沒問題,資料會透過D-Link帳號建立在雲端上,重新開機後就完成設定
子機設定
▲子機安裝步驟1:掃描子機底部QRCODE,在EAGLE PRO AI介面中選擇延伸我的網路,設備可透過無線或是有線來進行延伸
▲子機安裝步驟2:在來源路由器附近開啟要作為延伸設備的M32,此時指示燈為閃爍橘燈,將手機連接延伸設備
▲子機安裝步驟3:確認作為來源路由器的延伸設備後會重新開機,此時指示燈為恆亮白燈,設定完成後就可以選擇放置延伸設備的地方
安裝設定注意事項
▲主機和子機的位置,要距地面高度超過75cm,且距牆壁超過30cm收訊的最好
▲主機和子機的距離拿捏很重要,若是中間有實心的牆面作間隔,盡量以一面牆為主,若是輕隔板材質的夾層則可以間隔2~3面
▲上下樓層在設備擺設時,夾角建議超過30度,且彼此的距離不超過5公尺
EAGLE PRO AI APP重要功能介紹
簡潔介面,好操作易上手
EAGLE PRO AI介面以藍白為底,配置簡單且字體清晰,選擇M32進入主頁面,最上方是網路樹狀圖,從數據機端進入M32主機,再延伸到子機和用戶端,點擊圖示進去後可看到更細部的設定,包括硬體和韌體版本還有訊號強度等。用戶端設定則是能看到與M32連結的設備,有區分主帳號和訪客帳號,可針對各帳號的設備作管理和權限分配
▲EAGLE PRO AI介面
▲主機與子機設定內容
▲用戶端設定
APP中間的功能有三個分別是Wi-Fi用戶設定、AI助理和網路速度測試。Wi-Fi設定密碼可以透過通訊軟體分享給需要連線的對象,因為網路安全的關係,不管是原本內建的密碼或是自設密碼通常都會有點難度,對年紀大的人來說輸入不便,透過分享的方式就可以讓他們輕鬆進行連線。另外也可以開啟訪客Wi-Fi讓朋友使用,密碼預設與主機相同,也可以自行更改密碼,開啟後就會在Wi-Fi設備中多出dlink-guest的選項。網路測速則是使用speedtest軟體,測試的內容和日期皆會被完整記錄。
▲Wi-Fi用戶設定和dlink-guest連線
▲SPEEDTEST速度測試
AI助理好幫手,流量資訊一手掌握
AI助理會將每周的網路流量、Wi-Fi環境報告和夜間活動報告,全部整理出來,這樣就能針對傳輸資料較大或是夜間活動較活躍的設備進行管理。若是要進行Wi-Fi環境優化,記得要開啟AI Wi-Fi優化器,會自動連上最佳的Wi-Fi頻道,確保網路的高速傳輸和穩定性。
▲AI助理的每周報告
▲開啟AI智慧連網,優化Wi-Fi環境
APP下方有四個功能選項,包括家長監控、健康模式、優先權高低和語音助理。想使用Google語音操作,必須要連結Google助理,並與D-Link帳戶進行連動,最後設定語音助理PIN碼,就可以透過語音操作該設備
▲Google語音助理操作
▲之後透過Goolge助理加上預設PIN碼就可以語音操作設備
連線裝置優先權
無論是連入主機帳號或是訪客帳號,所有的連網設備都能透過QoS權限設定,優先權高低,時間最少為一小時,最長可以設定永久,可以針對每周報告中傳輸資料大的設備進行適當的管理,避免影響到其他設備的使用。
▲AI QoS技術,簡單管控設備流量
家長監控和健康模式,給予更優質健康的網路環境
一個良好的家庭網路環境,對於小孩子的成長來說影響相當深遠,畢竟網路上能獲取的資訊很豐富,對正在學習階段的學齡兒童無疑有巨大的吸引力,不僅緊握手機不放的狀況時常會發生,也容易接受到不良資訊而產生壞習慣等。而家長監控功能和健康模式,就能透過自動排程來安排上網和休息時間,可以設定的時間為一周七天的任意時段,時間可細分到5分鐘,透過長時間的規劃來幫助他們培養良好上網的習慣
▲新增一個設定檔以後就會進入家長監控頁面
▲排程的設定用時間表呈現
▲設定就寢模式與健康模式相同,時間可細分到5分鐘
▲網站過濾器,輸入網站名稱和關鍵字,徹底杜絕有害網站
中斷連線時會有特別訊息顯示,內建有4種因素,包括手動暫停、睡眠時間排程、自訂時間表和網站過濾器,訊息可以讓兒童清楚了解自己無法上網的因素,有可能是因為既定時間的排程,亦或連線到有害網頁等。
▲透過標語立刻能知道不能上網的原因,像這個標語就是因為手動暫停網路運作
進階模式頁面與設定
進階模式相當於進入電腦網頁中的管理中心,手機上的EAGLE PRO AI算是管理中心的簡化版,重要功能以圖示方式簡易操作好上手,若要進行更細部的設定則須進入管理中心。
▲網頁版管理中心介面
▲操作模式頁面,可以調整主機的運作模式,包括路由器、延伸器或橋接模式
▲無線網路設定,可以選擇更安全的加密方式,預設是WPA2個人級,最高可以調整到WPA3個人級。另外AI 智慧連網可以設定優化時間,讓Wi-Fi調整至最佳頻道
▲Qos設定頁面,更清晰的優先權管理設定,而且可觀看裝置的即時流量和每周用量~~~~~~
網路涵蓋範圍與速度測試
這次在家中約20坪的空間進行測試,主要路由器主機擺放位置在客廳靠近數據機處,子機則是作為延伸器放置在最遠的房間,兩者距離約有5~6M,下面會以平面圖的方式將路由器和延伸器擺設以及家中格局標示出來,分成ABCDEF六個區域,並分別針對各區域進行測速。
▲室內簡易平面及設備放置圖
▲家中申請的網速為100M,M32訊號真的不錯,實際測試速度都接近滿速,可以看到D房間距離雖遠,但是因為有子機作為延伸器,訊號強度與主機區域不相上下
▲Wi-Fi智慧連網會自動連上最佳訊號的頻道,初始設定完成時5G頻道為44,經過優化後就調整到40
▲無論是2.4GHz或5GHz,訊號強度表現不俗
>>個人想法>>
做為今年最新的EAGLE PRO AI系列路由器,M32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的表現相當優異。除了具備EAGLE PRO AI的各項特色外,訊號強度的提升和EAGLE PRO AI APP的優化是個人感覺改變最多的部分,即便僅架設一台M32,實際測速結果上也只略輸2台M15 Mesh一些,所以這次接上2台M32後,網路涵蓋範圍不僅大且非常穩定,連室外都能接收到良好的Wi-Fi訊號,這才是真正無縫漫遊的完整體現啊。
EAGLE PRO AI APP在去年剛出來的時候有一些缺點,包括開啟時進入系統過慢,容易有閃退等現象,這次在使用M32 Mesh後會發現這些缺失都改善了,進系統不再卡頓,設備選單的操作,也更順暢。另外在AI技術部分,智慧連網似乎更聰明了,尤其是優化網路環境時會切換到最佳頻道,這次在頻道選擇上更快速且精準地避開其他設備,所以將近一個月的使用上沒有遇到關於連線不穩定的問題。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在辨識用戶設備名稱時差了一點,像是iPhone和swtich等設備都容易顯示不明,若要設定QoS優先權還得先分清各項設備並且自行命名,多少會對使用者造成不便。
去年D-Link友訊推出EAGLE PRO AI系列路由器,當時只有外接天線的R15、Mesh系統的M15和無線延伸器E15三款,網速均為AX1500,為了讓使用者在無線傳輸上有更高速的體驗,今年也推出更高階支援AX3200網速的M32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以下簡稱M32),秉持著EAGLE PRO AI系列的特色,M32在智慧連網、Mesh串聯、流量管控、家長監控和智慧助理等功能均能透過AI技術做進一步的強化,而且該系列產品不僅可以獨立運作,亦能相互Mesh串聯,以建構更為安全且穩定的Wi-Fi 6網路環境。
▲目前推出的EAGLE PRO AI全系列產品,今年新出的除了M32以外,還有支援4G行動上網的G415
▲同樣是Mesh Wi-Fi,今天要開箱的M32(左)和去年的M15(右)在外型上有不少差異
M32產品特色
Wi-Fi 6技術:網速達 AX3200 (5GHz頻段2402Mbps+2.4GHz頻段800Mbps)
AI Wi-Fi智慧連網:自動智慧連上最佳的 Wi-Fi 頻道
AI Mesh智慧串聯:打造訊號更強的 Mesh 連線
AI 流量控管:透過 AI QoS 技術,智慧分配頻寬
AI 家長監控:關心孩子的上網活動及時間
AI智慧助理:即時了解網路使用狀況並取得報告
超廣涵蓋範圍:每台 M32 可提供 84 坪涵蓋範圍
超高承載量:最多可支援 128 個連線裝置
Gigabit:1 個 Gigabit WAN 連接埠及 2 個 Gigabit LAN 連接埠
OFDMA+雙向 MU-MIMO:提高多裝置同步傳輸效率並減少延遲
乾淨網路計畫:確保傳輸資訊的安全性和隱密性
BBS 著色機制:有效減少多 Wi-Fi 環境的訊號干擾,達到更好的連網體驗
語音助理:支援 Google 助理與 Amazon Alexa 語音控制
M32產品規格
M32產品開箱介紹
M32 Mesh路由器的包裝比M15大非常多,同樣具備高速Wi-Fi 6、AI智慧連網、AI智慧串聯、AI智慧助理和超便利的彈性擴充等特色,不過在連網的涵蓋範圍大了不少,單一台就可達到84坪,兩台能到154坪,三台最高能達到224坪。這次我們一樣會使用兩台M32做Mesh系統,讓大家能完整享受不間斷的連網體驗。
▲外盒正面
▲外盒背面
▲內裝為環保紙盒
產品內容物很簡單,除了M32本體外,還有一條網路線、電源和安裝說明書,另附上止滑墊安裝於M32底部四腳座,電源和網路線均為白色,這次電源沒有提供國際板插頭,支援12V 2A電力輸出,網路線總長度約為1M。
▲產品內容一覽
▲電源,左邊的是M32專用,右邊可拆卸的是M15專用
▲止滑墊安裝於M32 底部四腳座的孔洞
M32外觀為長方體,顏色上與外盒一樣都是採用白色加上一點天藍色的配置,簡潔明亮的配色相當適合放置在家中的任何環境而不會有突兀感。四邊有圓角設計,上下和背面均有散熱孔,上方叉叉的位置是指示燈,下方則有標示路由器設定的各資訊,後方有網路連接埠,包括1組Gigabit WAN連接埠及2組Gigabit LAN連接埠,WPS鍵、電源鍵和Reset鍵。
▲M32正面,前方有D-Link Logo
▲M32背面,上方為大面積散熱孔,下方為連接埠和開關
▲M32頂部,叉叉位置是指示燈
▲M32底部,有快速安裝的QRCODE和Wi-Fi帳號密碼等資訊
對比外型嬌小可愛的正方體M15,長方體設計的M32體積要大上不少,兩者一比對,M32明顯氣勢十足,M32在散熱方面孔洞預留較多,尤其是背面大面積的散熱孔,能保持長久開機內部不易蓄熱。網路接埠方面M32要多一組LAN,可以多提供一組有線設備的傳輸。指示燈位置也從後方移到上方,安裝設定時更能輕鬆觀察路由器的狀態。
▲M32與M15對比
EAGLE PRO AI APP 安裝步驟
EAGLE PRO AI APP只針對該系列產品使用,相較於早期的D-Link Wi-Fi APP,EAGLE PRO AI APP在設定和操作上更為直覺簡單。以下將會分別介紹初次安裝主機和子機的過程 :
▲橘燈閃爍表示尚未安裝
▲白燈恆亮表示安裝完成
主機設定
▲主機安裝步驟1:下載EAGLE PRO AI APP,登入帳戶建議用D-Link帳號,允許定位權限,進入APP並點選「安裝新裝置」
▲主機安裝步驟2:掃描主機底部的QR CODE,選擇裝置為設定新網路,將M32與數據機用網路線連接,記得要插入網際網路連接埠(Internet),並插入M32電源進行開機
▲主機安裝步驟3:LED指示燈亮閃爍橘燈,連接數據機的網路,建立M32設備帳密,設定WEB介面密碼,裝置名稱越簡單越好,語音操作會更容易,確認所有名稱和密碼設定都沒問題,資料會透過D-Link帳號建立在雲端上,重新開機後就完成設定
子機設定
▲子機安裝步驟1:掃描子機底部QRCODE,在EAGLE PRO AI介面中選擇延伸我的網路,設備可透過無線或是有線來進行延伸
▲子機安裝步驟2:在來源路由器附近開啟要作為延伸設備的M32,此時指示燈為閃爍橘燈,將手機連接延伸設備
▲子機安裝步驟3:確認作為來源路由器的延伸設備後會重新開機,此時指示燈為恆亮白燈,設定完成後就可以選擇放置延伸設備的地方
安裝設定注意事項
▲主機和子機的位置,要距地面高度超過75cm,且距牆壁超過30cm收訊的最好
▲主機和子機的距離拿捏很重要,若是中間有實心的牆面作間隔,盡量以一面牆為主,若是輕隔板材質的夾層則可以間隔2~3面
▲上下樓層在設備擺設時,夾角建議超過30度,且彼此的距離不超過5公尺
EAGLE PRO AI APP重要功能介紹
簡潔介面,好操作易上手
EAGLE PRO AI介面以藍白為底,配置簡單且字體清晰,選擇M32進入主頁面,最上方是網路樹狀圖,從數據機端進入M32主機,再延伸到子機和用戶端,點擊圖示進去後可看到更細部的設定,包括硬體和韌體版本還有訊號強度等。用戶端設定則是能看到與M32連結的設備,有區分主帳號和訪客帳號,可針對各帳號的設備作管理和權限分配
▲EAGLE PRO AI介面
▲主機與子機設定內容
▲用戶端設定
APP中間的功能有三個分別是Wi-Fi用戶設定、AI助理和網路速度測試。Wi-Fi設定密碼可以透過通訊軟體分享給需要連線的對象,因為網路安全的關係,不管是原本內建的密碼或是自設密碼通常都會有點難度,對年紀大的人來說輸入不便,透過分享的方式就可以讓他們輕鬆進行連線。另外也可以開啟訪客Wi-Fi讓朋友使用,密碼預設與主機相同,也可以自行更改密碼,開啟後就會在Wi-Fi設備中多出dlink-guest的選項。網路測速則是使用speedtest軟體,測試的內容和日期皆會被完整記錄。
▲Wi-Fi用戶設定和dlink-guest連線
▲SPEEDTEST速度測試
AI助理好幫手,流量資訊一手掌握
AI助理會將每周的網路流量、Wi-Fi環境報告和夜間活動報告,全部整理出來,這樣就能針對傳輸資料較大或是夜間活動較活躍的設備進行管理。若是要進行Wi-Fi環境優化,記得要開啟AI Wi-Fi優化器,會自動連上最佳的Wi-Fi頻道,確保網路的高速傳輸和穩定性。
▲AI助理的每周報告
▲開啟AI智慧連網,優化Wi-Fi環境
APP下方有四個功能選項,包括家長監控、健康模式、優先權高低和語音助理。想使用Google語音操作,必須要連結Google助理,並與D-Link帳戶進行連動,最後設定語音助理PIN碼,就可以透過語音操作該設備
▲Google語音助理操作
▲之後透過Goolge助理加上預設PIN碼就可以語音操作設備
連線裝置優先權
無論是連入主機帳號或是訪客帳號,所有的連網設備都能透過QoS權限設定,優先權高低,時間最少為一小時,最長可以設定永久,可以針對每周報告中傳輸資料大的設備進行適當的管理,避免影響到其他設備的使用。
▲AI QoS技術,簡單管控設備流量
家長監控和健康模式,給予更優質健康的網路環境
一個良好的家庭網路環境,對於小孩子的成長來說影響相當深遠,畢竟網路上能獲取的資訊很豐富,對正在學習階段的學齡兒童無疑有巨大的吸引力,不僅緊握手機不放的狀況時常會發生,也容易接受到不良資訊而產生壞習慣等。而家長監控功能和健康模式,就能透過自動排程來安排上網和休息時間,可以設定的時間為一周七天的任意時段,時間可細分到5分鐘,透過長時間的規劃來幫助他們培養良好上網的習慣
▲新增一個設定檔以後就會進入家長監控頁面
▲排程的設定用時間表呈現
▲設定就寢模式與健康模式相同,時間可細分到5分鐘
▲網站過濾器,輸入網站名稱和關鍵字,徹底杜絕有害網站
中斷連線時會有特別訊息顯示,內建有4種因素,包括手動暫停、睡眠時間排程、自訂時間表和網站過濾器,訊息可以讓兒童清楚了解自己無法上網的因素,有可能是因為既定時間的排程,亦或連線到有害網頁等。
▲透過標語立刻能知道不能上網的原因,像這個標語就是因為手動暫停網路運作
進階模式頁面與設定
進階模式相當於進入電腦網頁中的管理中心,手機上的EAGLE PRO AI算是管理中心的簡化版,重要功能以圖示方式簡易操作好上手,若要進行更細部的設定則須進入管理中心。
▲網頁版管理中心介面
▲操作模式頁面,可以調整主機的運作模式,包括路由器、延伸器或橋接模式
▲無線網路設定,可以選擇更安全的加密方式,預設是WPA2個人級,最高可以調整到WPA3個人級。另外AI 智慧連網可以設定優化時間,讓Wi-Fi調整至最佳頻道
▲Qos設定頁面,更清晰的優先權管理設定,而且可觀看裝置的即時流量和每周用量~~~~~~
網路涵蓋範圍與速度測試
這次在家中約20坪的空間進行測試,主要路由器主機擺放位置在客廳靠近數據機處,子機則是作為延伸器放置在最遠的房間,兩者距離約有5~6M,下面會以平面圖的方式將路由器和延伸器擺設以及家中格局標示出來,分成ABCDEF六個區域,並分別針對各區域進行測速。
▲室內簡易平面及設備放置圖
▲家中申請的網速為100M,M32訊號真的不錯,實際測試速度都接近滿速,可以看到D房間距離雖遠,但是因為有子機作為延伸器,訊號強度與主機區域不相上下
▲Wi-Fi智慧連網會自動連上最佳訊號的頻道,初始設定完成時5G頻道為44,經過優化後就調整到40
▲無論是2.4GHz或5GHz,訊號強度表現不俗
>>個人想法>>
做為今年最新的EAGLE PRO AI系列路由器,M32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的表現相當優異。除了具備EAGLE PRO AI的各項特色外,訊號強度的提升和EAGLE PRO AI APP的優化是個人感覺改變最多的部分,即便僅架設一台M32,實際測速結果上也只略輸2台M15 Mesh一些,所以這次接上2台M32後,網路涵蓋範圍不僅大且非常穩定,連室外都能接收到良好的Wi-Fi訊號,這才是真正無縫漫遊的完整體現啊。
EAGLE PRO AI APP在去年剛出來的時候有一些缺點,包括開啟時進入系統過慢,容易有閃退等現象,這次在使用M32 Mesh後會發現這些缺失都改善了,進系統不再卡頓,設備選單的操作,也更順暢。另外在AI技術部分,智慧連網似乎更聰明了,尤其是優化網路環境時會切換到最佳頻道,這次在頻道選擇上更快速且精準地避開其他設備,所以將近一個月的使用上沒有遇到關於連線不穩定的問題。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在辨識用戶設備名稱時差了一點,像是iPhone和swtich等設備都容易顯示不明,若要設定QoS優先權還得先分清各項設備並且自行命名,多少會對使用者造成不便。
▲▲▲Lian Li O11 Dynamic(以下簡稱O11D)系列,已經推出了多款樣式,不僅有大小尺寸的XL和MINI款,也有空冷專用的AIR款,甚至還跟多家廠商聯名合作,足見O11D系列作為一款展示機殼是相當熱門的,有極佳觀賞視野,充足的內部空間,無論是空冷和水冷都能展現出華美的燈效,而已經具備這麼多獨特優點的O11D系列,理所當然會讓人懷疑還能再有更多變化嗎?
今天要開箱的O11 Dynamic EVO(以下簡稱O11D EVO),是O11D系列的最新款式,從命名就可以看出O11D EVO不僅承繼了O11D系列的優點,更具備全新的機殼型態。
O11 Dynamic EVO外觀開箱
從外箱中就可以看到O11D EVO的標語,Evolution Continues持續進化,就是這次機殼最大的特色,擁有O11D系列亮眼的外觀,充足的內部空間,貼心的細節設計,這次更在原本系列中加入全新的模組化元素,無論是上下倒置機殼型態,可更換位置的前I/O埠,搭配專屬的配件更能擁有超乎想像的自由度,若真心要論組裝客製化,O11D EVO絕對是一款不可錯過的集大成之作。
▲產品外箱
從官網上可以知道O11D EVO有黑色、白色和灰色共3款,今天要開箱的是白色款,最大支援EATX主機板和22cm電供,頂部、側面和底部都能安裝360mm水冷設備,最多能安裝13顆SSD,GPU長度限制為42.2cm,CPU高度限制為16.7cm。
▲官網規格
配件區
上方白色的是硬碟支架和2.5轉3.5硬碟的支架,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說明書(必看!!)和配件盒。
▲整體配件一覽
盒內提供的螺絲和避震墊很多,主要是用在硬碟上,畢竟這次O11D EVO可以搭載顆硬碟。Lian Li自家的顯卡支撐架GB001原本是黑色,不過這次貼心附上搭配機殼的白色,不僅美觀且小巧體積不會占用到內部空間。另外還有提供額外的側板卡榫和綁帶,DER 8AUER認證標誌和移動式濾網。
▲螺絲組、顯卡支撐架、卡榫和移動式濾網
如果你以為O11D EVO配件只有這樣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官網內有介紹額外的5種自選購配件,有2種GPU配件,分別是我們熟悉的直立式套件,和O11D EVO獨有的垂直式顯卡套件,可以將顯示卡安裝在側邊的風扇架上。前置I/O提供外接式套件和頂部套件2種,依照放置機殼的環境需求可以選擇適合的I/O埠,讓工作更有效率。最後是可搭載風扇的濾網前面板,最多可搭載3組120mm的風扇,加強內部散熱效果。
▲實用的自選配件
O11D EVO前方和正面均使用側透玻璃,擁有極大面積的觀賞空間,可以讓內部設備的美感完全展現。
▲O11D EVO機殼全貌
機殼配置與內部空間介紹
機殼前方
前面板為玻璃材質,大面積觀景設計從正面可以一目了然內部設備。開關設置在側邊,由上到下分別是開機、RESET、M燈效模式變換和C燈效顏色變化。下方有前置I/O埠,支援2組USB 3.0和USB Type-C 3.1。玻璃前面板用螺絲固定,避免搬運時鬆開,拿掉螺絲後將前面板由上方向後扳開即可。
▲機殼前面板
▲電源開關和燈光控制鍵
▲前置I/O
▲前面板固定螺絲
▲卸下前面板
▲機殼前方空間一覽
機殼後方
後方的配置與過往的O11系列大致相同,採用左右分艙式設計,左側為硬碟架和電源供應器放置處,右側是硬體設備安裝處,而這次很特別的加上一個其實在傳統機殼中常見的後置風扇安裝空間,可以配合自選的濾網前面板達成前後進氣。
▲機殼後方
▲全白PCI插槽和銀色螺絲
機殼頂部
頂部上蓋有大面積的細孔,不僅可取代傳統磁吸式濾網的功用,也能節省頂部空間的體積。卸除上蓋後可看到頂部有大量的卡槽,都是為了倒置後要安裝底部腳架而預留的,鏤空空間有一組風扇支架,最大可安裝360mm的水冷設備。
▲機殼上蓋
▲機殼頂部空間一覽
機殼底部
底部是可移動式腳架,下方有配合腳架設計的特殊形狀磁吸式濾網。前I/O埠和線材是採用外接的方式,能依照機殼型態改變安裝位置,配合底部卡槽的3塊區域,共有3種位置可以安排。
▲機殼底部配置
▲不規則濾網
▲可拆卸I/O埠
機殼正面
正面為大面積玻璃側透,玻璃厚度達4mm,卸下方式與前面板一樣都是向後扳開即可。內部空間很大,並提供許多走線孔位,左側是硬體安裝區,上下和右側均設有可拆卸風扇支架。可容納EATX尺寸主機板,GPU最長約42cm,CPU高度達16.7cm。右側風扇支架可以透過配件當作顯卡安裝架,也能替換成硬碟價增加儲存空間。
▲機殼正面
▲向下扳開卸下玻璃側板
▲內部空間一覽
▲活動式風扇支架
▲充足的佈線孔位
機殼背面
背面側板有兩處大面積濾孔,可以過濾大部分的灰塵。卸下後可以看到完整的背面空間,中間遮線板是O11系列個人最喜歡的特色,這次在O11D EVO上更附上了倒鉤讓線材更集中在中間不易外露。右側上方的硬碟架,拆卸後可以跟下置電源調換位置,或是安裝另一顆電源供應器幫助顯示卡額外供電。左側的風扇支架拆卸後能替換成硬碟支架,最多可安裝4顆SSD。
▲機殼背面
▲機殼背面空間一覽
▲遮線板是O11D系列的特色
▲線材使用綁帶和倒鉤加以集中
▲可拆卸式硬碟架
▲側邊風扇支架拆卸
▲替換硬碟專用支架
多元化的硬碟安裝
O11D EVO最多能安裝高達13顆硬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拆卸的風扇支架和右側活動式硬碟架,透過簡易的安裝方式,上方和下方的風扇支架就能搖身一變成為硬碟架,就連遮線板也可以裝設2顆SSD,加上後方原本的硬碟架,都讓硬碟安裝數量達到最大化。
▲後方硬碟架
▲遮線板
▲右側活動式硬碟架
▲風扇支架加上配件
O11D EVO與O11D的差異
同樣都是白色機殼,早期的O11D總是會穿插著黑白相間的元素,而不是像O11D EVO近乎全白的樣式。差異部分不包括O11D EVO的延伸功能,而是以最基本外觀、型態和功能做些簡單比對。
前面板雖然同樣都是玻璃材質,觀景的視窗也差不多大,不過O11D EVO確實會給人一種明亮整潔感,因為O11D EVO的I/O埠是外接所以跟開關是互相分離,O11D則是傳統的前置I/O配置。
▲O11D EVO與O11D機殼前面板
▲O11D EVO與O11D前面板拆卸方式不同
機殼後方,O11D EVO除了保留左右分艙設計的配置外,在右上保留了一組安裝12cm風扇的區域,左上則有水冷管專用的出口。O11D EVO的PCI插槽是都是白色,固定的螺絲也以銀色為主,盡量保留了以白色為主體的機殼顏色,O11D則是用黑色螺絲加上黑白穿插的PCI插槽讓外觀有些許變化。
▲O11D EVO與O11D後方配置
▲O11D EVO多了風扇和水冷安裝孔位
機殼頂部,O11D EVO上蓋的細孔直接取代傳統的磁吸式濾網,二者的頂部空間皆能安裝最大360mm的水冷設備,O11D EVO內側多了風扇支架,好處是能讓上方螺絲高度稍微內縮,比較不容易卡到上蓋。
▲O11D EVO與O11D機殼上蓋
▲O11D EVO與O11D頂部空間
機殼底部,O11D EVO與O11D均有磁吸式濾網,而且濾網的吸力都很弱,這也不知道是不是O11D系列的傳統。O11D EVO除了特殊規格的濾網外還有外接式的前置I/O,所以線材會裸露在外側,滿值得開心的是前後底角中央都留有空間,在搬運或移動時會比O11D更輕鬆。
▲O11D EVO與O11D底部配置
▲O11D EVO的I/O埠可調整位置
機殼正面更能看出O11D EVO的細節,全白配裝兼具奢華質感,可視透明範圍差不多,不過O11D EVO多了約1.5cm的高度,在整體觀感上比較好。重點是內部空間也因為多加了這一層高度,所以佈線孔位的位置不像O11D這麼緊湊,在安裝上置水冷會輕鬆很多。O11D EVO右側的風扇支架可拆卸換成硬碟架,將空間運用得更為靈活。
▲O11D EVO與O11D正面外觀
▲O11D EVO與O11D正面內部空間
▲O11D EVO與O11D玻璃側板拆卸方式不同
機殼背面,O11D EVO在兩區塊採用細小濾孔取代O11D的磁吸式濾網。左右分艙式設計通常會將線材集中在中央,所以O11D系列都會附上精美的遮線板將所有線材遮蔽,O11D EVO有附上倒鉤可以讓線材更為集中,不過集中的區域相對來說會小很多,所以可以依照內部狀況將倒鉤卸除以方便安裝和佈線。
▲O11D EVO與O11D背面外觀
▲O11D EVO與O11D背面內部空間
▲O11D EVO遮線板後方有倒鉤設計將線材集中
基本組裝和燈光展示
這次選用的配備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
主機板:ROG STRIX Z690-F GAMING WIFI
記憶體:Kingston FURY Beast DDR5 5200MHz 16G*2
顯示卡:ROG STRIX RX570 4GB
硬碟:Kingston FURY Renegade PCIe 4.0 NVMe M.2 2TB
散熱器:ROG STRIX LC II 360 ARGB
電源供應器:Corsair HX850W
機殼:LIAN LI O11 Dynamic EVO
好的機殼會影響到孔位對位的準確度,O11D EVO在這部分表現不錯,即便是有一體式I/O的主機板也沒問題,因為本身空間能容納EATX尺寸,所以將ATX尺寸的Z690-F GAMING放入後右側仍有許多空間,
▲主機板安裝
活動式風扇支架讓水冷設備和風扇的安裝變得簡單許多,不需要去調整或挪動機殼位置,只要將水冷排和風扇鎖在支架上,拉好線材後再扣上去就完成,加上O11D EVO在佈線孔位的安排很合理,安裝過程很容易。
▲上方安裝一體式水冷
▲下方安裝進氣風扇
正面空間一覽,主要散熱以下進上出的煙囪式設計為主,右側和後方都可以增加風扇,以一般使用來說煙囪式散熱已經能獲得極佳的效果。
▲正面空間
背面空間一覽,這次安裝以基本下置電源為主,主要線材集中在中間,透過倒鉤和綁帶可以集中線材,中間空間有點偏小,所以建議先安裝好風扇和水冷設備的線材後再放入電源供應器,在整線上會比較輕鬆。加上遮線板後背面整線空間更為簡潔。
▲背面空間
▲加上遮線板
開機點上燈光,前面板燈效與內部設備內外呼應,讓原本就已經不錯的燈光效果更增添幾分華美感。
▲開機燈效一覽
為了讓燈效更加美麗,我們把所有燈效風扇加上去,因為線材較多,整線上會比較花時間,不過O11D系列最大的特色就是可應用空間足夠。燈光效果無論是透過軟體同步或式風扇控制器,O11D EVO內部的寬廣正面空間都能將燈效的美感完全展示出來。
▲O11D EVO燈效展示
簡單的步驟,帥氣的翻轉,倒置的O11D EVO
選用的硬體設備
處理器:AMD Ryzen 5 3600
主機板:ROG STRIX X570-F GAMING
記憶體:ZADAK MOAB DDR4 3000MHz 8G*1
顯示卡:ROG STRIX RX570 4GB
硬碟:KLEVV C920 NVMe M.2 1TB
散熱器:ENERMAX ETS-F40-FS
電源供應器:Corsair HX850W
機殼:LIAN LI O11 Dynamic EVO(倒置型態)
這次選用的配備就不是同一套了,而是使用空冷的塔扇,並簡化了風扇部分,單純展示倒置型態給大家看,另外翻轉步驟雖然有搭配說明書,不過還是會依自己覺得較順暢的方式展現。
將側板拆卸成為裸殼狀態,後方的遮線板和硬碟架都要拆下。
▲側板和前面板都要拆除
▲拆除遮線板和硬碟架
卸除頂部側板,翻到底部將前置I/O埠線材取出,之後將整個底部拆開。
▲卸除頂側板
▲取出I/O線材
▲卸除底部
將風扇支架上下對換,外觀都一樣,只是上下裝設的方式不同。
▲上方風扇支架拆卸後與下方對調
將底部安裝在原來頂部的位置,I/O線材和I/O埠都可以更換位置,I/O埠總共有三個地方可以安裝,選擇自己喜歡或比較好看的方式即可。到此已經完成80%的進度。
▲I/O線材安裝
▲I/O埠更換位置
▲左右翻轉粗略完成
選擇想要安裝電源的方式,這次個人試著完成上置電源,要先將原本的硬碟架加裝電源架以後安裝在下方,之後電源安裝在上方就可以靠著硬碟架做支撐。
▲將電源架鎖在硬碟架側面
▲安裝硬碟架
至此所有步驟就完成了,整體安裝難度不高,搭配說明書應該30分鐘到1小時就可以成功翻轉。
▲機殼正面(倒置型態)
▲機殼背面(倒置型態)
裝設硬體設備,因為把硬體內容簡化了,安裝也變得簡單,左右翻轉後除了側邊的走線孔位置比較難抓以外,其他都跟原本組裝過程差不多,前方的主機板整個翻轉,很難得有機會看到顯示卡轉到正面。背面線材一樣集中在中間,上置電源也獲得良好的支撐。
▲正面裝機完成
▲背面裝機完成
▲倒置型態全機展示
➞➞個人想法➞➞
個人從以前就相當喜歡O11D系列機殼,左右分艙式架構讓硬體設備安裝簡單,整線也不費力,重點是外觀展示非常漂亮,無論是使用空冷設備或是水冷設備都能呈現出獨特的美感。
這次開箱的O11D EVO白色,雖然在大部分架構上有保留原本的O11D雛型,但是在很多細節上下的功夫絕對是目前最多的。首先是白色外觀上呈現更有一體感,過去常用黑白相間來增加外觀的變化,而近年純白色系開始竄起,O11D EVO無論是支架和配件都採用白色配置,就連螺絲也以銀色為主,在外觀上就不會影響太多。
充足的內部空間可以容納大型的硬體設備,包括三風扇三卡槽的顯示卡和高塔CPU散熱器,且後方拆卸硬碟架後還能安裝第2顆電源供應器,能單獨提供顯示卡額外電力。搭配自選購配件以後,就有多種變化形態,像是透過濾網前面板打造高散熱環境,或是GPU垂直套件展現顯卡燈效,都讓所謂的模組化功能更加實用。
機殼左右翻轉是O11D EVO的主特色,不需要太複雜的步驟就可以成功獲得機殼的另一種型態,而且硬體上下倒置後完全是另一種不同的風貌,對於熱愛組裝的玩家來說確實很有價值。而且底部前置I/O也能隨著使用環境隨時更換位置,對於有限的桌面空間配置更容易。
M34WQ Gaming Monitor 外觀開箱
M34WQ外箱真的很長,完全超出100cm長度的桌面,34吋21:9比例,解析度為WQHD 3840*1440,有Display HDR 400認證,支援FreeSync和144Hz更新率的IPS面板,還有M系列螢幕最重要的功能KVM,僅須透過一套周邊就可以操作兩組設備。
▲外箱
▲產品特色
從命名方式知曉GIGABYTE系列螢幕,這次要開箱的M34WQ,最前面的M代表搭載KVM功能,後面的數字34為該螢幕尺寸,WQ則是解析度為WQHD,目前技嘉的21:9比例螢幕也只有平面的M34WQ和曲面的M34WQC兩款而已。
▲GIGABYTE系列螢幕型號與命名方式
DisplayHDR 400認證三要素是原生8bit面板並顯示真實8bit色彩品質,支援HDR-10與全域調光且面板峰值亮度達到400cd/m2。
▲DisplayHDR 400須具備三要素
內附兩組電源線,三種傳輸線分別是USB、HDMI和Display Port接線,即便M34WQ只有QHD解析度,不過附贈的HDMI和DP均有支援到8K。
▲電源線和傳輸線
▲支援8K 高解析度
V造型底座,深度約25cm,底部為螺絲卡榫,可牢牢固定活動式支架,支架可左右轉動各30度,前傾/後仰各5度和20度,高度調整最高可達13cm。
▲支架結合
▲底部旋轉
▲前傾後仰
▲調整高度
將底部和支架結合後即可裝上螢幕,支架與螢幕相接處採用無螺絲的扣壓式,安裝極為簡單。螢幕後方採用上部鏡面下部霧面材質增加黑色系質感,左側為電源功能和KVM切換鍵,下方是連接埠,支援兩組USB 3.0、一組USB-C、兩組HDMI 2.0和一組DP 1.4。其中要注意所使用的USB-C線材要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這是開啟KVM功能的關鍵。另外如果要使用OSD Sidekick功能必須要將USB B/A接線接入電腦中才能下載操作。
▲螢幕結合
▲螢幕後方
▲連接埠
▲電源功能與KVM切換鍵
螢幕正面,雖然同樣都是電競螢幕,Gigabyte系列螢幕在外型設計都採簡約低調,沒有像Aorus系列這麼華麗,最主要還是以功能取向為主。邊框極細,不到0.2cm,長度超過80cm,透過支架可以左右旋轉、前傾後仰和高度升降,有利使用者的操作環境。
▲螢幕正面
▲極細邊框
▲螢幕旋轉
▲螢幕前傾後仰
▲螢幕高度升降
21:9比例讓空間延伸,視野更寬廣
目前主流的螢幕比例還是以16:9為大宗,這次技嘉選用34吋在21:9的比例上,以觀賞性來說真的很協調,從16:9的畫面一口氣延伸到兩邊後,不僅將空間感立刻顯現出來,而且延伸後沒有任何違和感。
▲16:9比例影片
▲21:9比例影片
搭載原生8-bit面板和91% DCI-P3超廣色域,色彩精準度也是頗有水準,從下面幾張圖像的展示樣張,可以看出明顯的立體感,黑白層次分明,色彩飽和度也很豐富。
▲飽和度
▲立體感
▲黑白層次
相片編修可以將圖片完整呈現出來,在細節編修上更為容易。透過NVIDIA CANVAS進行繪畫時,左右畫面區塊彷彿放大一般,可以即時調整即時對照。影片剪輯就更有感了,放入三小時的影片後,時間刻度幾乎拉到最小,而21:9多出的30%比例就可以讓我們將刻度加大,剪輯時能看到的內容也越多。
▲相片編修
▲NVIDIA CANVAS繪畫
▲影片剪輯
玩遊戲爽度倍增,敵人無所遁形
技嘉電競顯示器的特色就是將遊戲輔助工具導入實體OSD中,搭配OSD中的各項功能,提升遊戲的畫質和流暢度,玩起來更加帶勁。在實體OSD中能調整的參數很多,畫面模式提供六種,針對遊戲的有FPS和RTS/RPG兩種模式,畫面更新率預設為60Hz,需到顯示器設定內才能做調整。有兩點需要注意一下,第一點是畫面更新率想達到144Hz需要使用Displayport線,HDMI線只有支援到120Hz。第二點是開啟HDR後,黑平衡和穩定瞄準功能是不能調整的,而且畫面模式也僅剩HDR一種,黑平衡功能個人覺得影響頗大,所以遊戲時較少開啟HDR。
▲OSD設定選單
▲HDR模式
遊戲輔助工具選項,可以開啟計時、計數器和更新率,視窗可以選擇在上下左右四角,開啟遊戲時也不會被蓋過去。再來是神好用的準心模式,玩FPS瞄準敵人超方便,無論是開狙擊鏡或是未開鏡瞄準,都會隨著槍枝快速移動,而且如果覺得準心太單調色彩不夠明顯也可以自己繪製。系統資訊窗開啟後會顯示CPU/GPU溫度和頻率等資訊,但是很常偵測不到系統狀態,相較常用的MSI BURNER來說參數也略少,不太建議開啟。
▲情報和資訊顯示
▲開啟準心
▲有準心輔助瞄準更容易
原本以為支援21:9畫面的遊戲很少,結果試玩的幾個遊戲解析度通通都可以支援到3440*1440,在兩側加寬的比例下,全螢幕真的爽度破表,尤其是FPS遊戲更能綜觀全局,早一步觀測到敵人動向和安全區域方便移動,在高畫質下的畫面相當細緻,雖然畫質的部分大多取決於顯示卡強度,不過以QHD解析度來說一般的中高階顯示卡都能很輕鬆應付高畫質設定。連續試玩四款遊戲都非常順暢,在未開啟光追效果,所有遊戲fps都在80以上。
▲魔物獵人-世界
▲控制
▲PUBG絕地求生
▲槍火重生
KVM功能與分割畫面,多工效率更升級
PIP子母畫面在21:9比例上來說表現沒有PBP來的好,重點就是在子畫面太長了,整體拉伸到畫面都扁掉,PBP左右分割後完全就是兩個17吋螢幕畫面,不管是玩遊戲還是看影片都非常方便,整體觀賞感也好很多。
▲PIP子母畫面
▲PBP並列畫面
KVM功能需要將鍵盤和滑鼠等周邊連接螢幕,將Type-C設備連接到螢幕上,設定好輸入和輸出來源,就可以在不同設備使用同一套周邊了。周邊並不限於有線,無線周邊也一樣可以使用,不過連接的Type-C裝置需要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線材則需要具備DisplayPort and 10Gbps bandwidth。
其實以設備來說筆電是能展現出KVM功能的好處,因為這邊沒有相關設備所以暫時先用手機代替,透過Type-C輸出到螢幕上後,切換KVM模式就可以用滑鼠和鍵盤打字和滑動網頁進行瀏覽等動作。
▲輸入要切換的來源
▲手機透過鍵盤打字或瀏覽畫面
▲還提供15W的充電功能
近年來白色系列產品在市場上似乎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尤其是白色的主機板和水冷散熱器相繼登場後,組一整套純白系列的設備已不再是夢想,而其中最好取得的白色系列裝備莫過於是電競周邊,幾乎各家周邊大廠都有推出白色的鍵盤、滑鼠和耳機。今天要介紹的Corsair K65 RGB MINI WHITE正是該系列的白色款式,與自家走低調質感的黑色系相比,白色系在外觀顯得更加突出,尤其搭配ARGB燈效後更能展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活潑風格。
K65 RGB MINI White 產品開箱
外盒除了經典的黑黃配色,還增添了些許活潑的氛圍,五顏六色的圖片將鍵盤本體嬌小可愛的特質更加凸顯,K65 RGB MINI White鍵盤是小型的60%緊湊型配置和PBT二色透光鍵帽,支援RGB燈效還有各式多功能快速鍵,高達8MB的板載記憶體可紀錄多達50組設定檔,透過專屬軟體iCUE可針對功能作更細部的設定。
▲外盒正面
▲外盒背面
▲鍵盤特色與規格
小小的內盒卻有著不俗的精緻感,K65 RGB MINI White有塑膠上蓋保護,內容物有鍵盤本體、可拆卸式USB-C接線、拔鍵器、2顆ABS鍵帽和說明書。USB-C接線接頭做工紮實,並採耐用的編織繩設計,拔鍵器為短版白色,ABS鍵帽一個是空白鍵,有特殊點狀圖案,另一個則是海盜船的LOGO圖樣,可取代任何小按鍵。
▲盒內擺飾
▲內容物一覽
▲可拆卸式USB-C接線
▲配件一覽
純白色系,外觀更迷人
K65 RGB MINI White為60%尺寸鍵盤,重量僅約800g,是一隻手也能輕鬆拿起的重量,全英刻讓版面更為簡潔,採用內嵌式設計,將按鍵包覆在外框內,按鍵高度從最低到最高差距約有1.5cm,底部四角有防滑墊,無支架調整鍵盤高度,後方中央有USB-接孔。
▲鍵盤正面
▲鍵盤側面
▲鍵盤背面
▲鍵盤後方與USB接口
▲按鍵高度最高達4.5cm
銀軸觸發速度快,PBT鍵帽超耐用
K65 RGB MINI White選用CHERRY MX RGB 銀軸,觸發行程為極短的1.2mm,觸發壓力為45g,共有61 Keys,長按鍵使用衛星軸,按鍵排列看似緊湊,但是都有些許間隔,所以不易誤按。鍵帽為二色成型PBT材質,霧面磨砂的表層不易打油且耐磨,跟所附ABS鍵帽的光滑表面確實能感受其差異。ABS材質空白鍵面上的三角型圖案是半透明,可以加強燈光效果。
▲緊湊型排列
▲Cherry 銀軸
▲長鍵使用衛星軸
▲可替換ABS按鍵,有單顆按鍵和空白鍵
▲鍵帽皆為二色成型
小而巧,小而大的60%鍵盤
既然是第一次擁有這款小尺寸鍵盤,就來跟其他尺寸比較一下差異,100%全尺寸鍵盤擁有完整的功能鍵和數字鍵,80%鍵盤則是減去了數字鍵的部分,最小的60%鍵盤不僅去掉功能鍵和數字鍵,也將上排的F1~F12集中到數字鍵上,讓整個盤面更為緊密,加上可拆卸的接線,攜帶或移動也更為便利。嬌小輕巧的外型是K65 RGB MINI White主特色之一。
▲100%與80%鍵盤差異
▲80%與60%鍵盤差異
▲一隻手放上去幾乎就佔了一半體積
因為是讓全尺寸鍵盤功能整個濃縮在60%上,所以有將近8成以上按鍵都有第二功能,並搭配FN鍵組合使用,除了我們熟知的F1~F12外,還有媒體鍵、方向鍵、巨集設定、燈光效果和亮度設定,甚至連滑鼠功能都可以透過組合鍵進行操作。所以即便是小鍵盤也具備全尺寸鍵盤的超完整功能是K65 RGB MINI White主特色之二。
▲滑鼠功能與按鍵組合
▲媒體鍵與按鍵組合
▲方向鍵與按鍵組合
▲巨集鍵與使用說明
▲燈光設定與按鍵組合
搭配自家iCUE軟體,功能設定更便利
Corsair 專屬軟體 iCUE 針對自家周邊的結合相當完善,在首頁內可以看到支援的硬體設備,包括華碩的主機板、顯示卡還有自家的周邊Corsair SABRE RGB PRO Wireless滑鼠和K65 RGB MINI White鍵盤,左側上方能將支援的設備進行燈效同步,下方可監控主要硬體的溫度和使用率。
▲目前iCUE最新版本
▲iCUE軟體首頁
▲有偵測到周邊韌體最新版本會自動更新
在K65 RGB MINI White介面,可以針對按鍵、燈效和效能進行更細部的設定。在按鍵設定頁面,能看到預設的FN鍵組合功能,也可以任意自訂FN鍵的各種組合,除了基本的鍵盤、滑鼠外,還有文字功能、巨集錄製、啟動程式和聲音模組等,功能十分齊全。設定好的功能會在圖像上顯示,可以隨意停用或啟用,整個介面操作非常流暢而且簡單易懂。
▲預設FN鍵組合
▲可以自訂FN功能
▲搭配FN2+FN的組合可以控制更多功能,不過要確定雙手能應付得過來
在iCUE的燈效設定中,除了原本11種內建燈效(水彩光譜、水光十色、顏色脈動、顏色偏移、顏色波動、音訊視覺、雨水、彩虹波動、螺旋彩虹、類型燈光和面甲),還有5種自訂模式(靜態、恆亮、梯度、漣漪和波動),各種燈效模式可以自定義發光區域,個人特別將上中下區域分別作不同燈效設定,在可玩性上會比原本內建燈效豐富許多。
▲燈光效果介面
▲原本燈效搭配白色外觀已經有相當不錯的視覺呈現
▲透過iCUE設定後讓燈效玩樂更豐富
AXON Hyper-Processing技術能夠提供高達8000Hz的超輪詢率和4000Hz 的按鍵掃描功能,要透過iCUE的裝置設定頁面進行調整,達到 8000Hz後,按鍵延遲僅只有0.125ms,雖然這種高回報率需要犧牲一些系統的性能來處理,不過以目前中階或主流的硬體設備完全不會受到影響,所以請放心開來使用。有試玩兩款遊戲,分別是射擊類的槍火重生和格鬥類的動物之鬪,雖然沒辦法完全感受到AXON Hyper-Processing技術對遊戲的影響力,不過遊戲時無論是控制方向還是跳躍攻擊等動作都非常流暢,完全不會受到60%緊湊格局的干擾,加上有全局防鬼建設計,很難有誤按的狀況發生。
▲回報率調到最高
▲試玩遊戲1---動物之鬪,格鬥遊戲中在混戰時特別容易手忙腳亂
▲試玩遊戲2---槍火重生,很吃技術的FPS遊戲
➞➞個人想法➞➞
K65 RGB MINI White從外觀到功能都給人一種非常精緻的感受,輕巧重量不僅容易攜帶,在有限的使用環境中能體現出小體積的優勢,在擺飾上也很美觀。雖然盤面看似緊湊但是按壓空間十分充足,誤按機率不高。內建功能透過FN組合鍵幾乎能媲美全尺寸鍵盤,想想要把這麼多功能塞在如此小體積的鍵盤內真的是非常不容易,而且絕大多數按鍵都有額外功能,透過iCUE將FN2也加入組合鍵中,更能讓使用效益達最佳化,真的是一絲一毫都沒有浪費。
這篇文章是使用K65 RGB MINI White來完成,在注音選字因為沒有方向鍵的關係,每每都要透過FN組合鍵來處理實在麻煩,另外以按鍵高度來看似乎鍵盤整體偏高,沒有手扶墊的狀況下手腕幾乎都屬於懸空狀態,若是長久使用會比較有負擔。其他部分包括基本操作和遊戲等手感都很不錯,所以主要還是依照使用者個人習慣為主。
過往為了能有效壓制系統的溫度,不論是塔扇或是一體式水冷,均會透過高風壓風扇讓散熱效果最大化,但是隨之產生的噪音也容易造成使用上的困擾,而能做到高風壓且靜音的風扇王者無疑就是貓頭鷹無誤,不過隨著XPG的溫柔颱風系列和曜越的THOUGHFAN鋼影系列問世,高風壓靜音風扇也漸漸開始在市場普及化,今年ROG也順應市場趨勢,推出這款主打極致靜音的ROG STRIX XF 120,這次沒有華麗的燈效,從外觀看依舊維持著ROG信仰的高質感,在價位上也跟其他高風壓靜音風扇差不多,所以效能表現如何相信也是大家十分感興趣的。
ROG STRIX XF 120 產品開箱
外盒採用ROG經典的紅黑配色,並標示著產品的規格和特色,XF 120是一款12cm風扇,沒有支援RGB燈效,採用MagLev 磁懸浮軸承技術。
內盒特別保護有一種精緻感,隨處都可看見信仰標誌,內附有風扇本體,電源1對2分接線,一般螺絲和矽膠防震螺絲,矽膠防震螺絲較為少見,是貓頭鷹風扇的標配,沒想到XF 120也有附上,而且螺絲都有多給一組作為備用,貼心設計讓整體觀感更加分。
▲內盒與說明書
▲所有配件一覽
▲矽膠防震螺絲共有5支
風扇為全黑造型,中央為多色彩LOGO會隨著光產生顏色變化,框架支柱的彎曲角度能有效引導氣流進入,七片扇葉採用不易磨損的玻璃纖維強化材質,外側有凹槽設計,使空氣順著葉片流動加強散熱效率,四邊有矽膠防震墊,減少高風壓時產生的振動。
▲風扇正面和背面
▲多彩LOGO
▲葉片凹槽設計
▲防震墊
風扇噪音與散熱效率測試
這次特別挑了兩位選手來跟XF 120一較高下,畢竟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在噪音測試中會以單風扇為主,觀察50%和100%轉速時的聲音和震動會有多大,散熱效率則會搭配塔扇來使用,以AIDA 64 FPU燒機看看壓制力能到什麼程度。
選手1號,曜越鋼影TOUGHFAN 12cm,不僅定價與XF 120一樣,在定位上主打高風壓靜音,做為對手再適配不過,選手2號則是ROG 自家的水冷風扇,搭載在ROG STRIX LC 360 RGB上,是高轉速風扇。
▲選手1號 鋼影TOUGHFAN
▲選手2號 ROG水冷風扇
噪音測試開始
三位選手已經迫不及待等待比賽開始,為了避免環境影響只保留CPU風扇保持低轉速,現場噪音值為41 dBA,接下來測試的數值會直接提供真實噪音值。
▲環境噪音值41 dBA
主角XF 120,50%轉速為896 RPM,真實噪音值為6.9 dBA,100%轉速為1802 RPM,真實噪音值為28.9 dBA
▲XF 120測試,最大噪音值是28.9 dBA
選手1號,50%轉速為811 RPM,真實噪音值為5.8 dBA,100%轉速為1942 RPM,真實噪音值為19.5 dBA
▲鋼影TOUGHFAN測試,最大噪音值是19.5 dbA
選手2號,50%轉速為1566 RPM,真實噪音值為29.7dBA,100%轉速為 2495 RPM,真實噪音值為40 dBA
▲ROG水冷風扇測試,最大噪音值是40 dBA
散熱效率測試
搭配的塔扇是Enermax ETS-F40-FS,是一款14cm的塔扇,目前室內環境溫度22度,濕度為75%,相信各選手在溫度壓制力上會有不錯的表現。
▲室內環境溫度頗低
測試硬體設備
CPU:Ryzen 5 3600
MB:ROG STRIX X570-F GAMING
SSD:Crucial P5 500G
VGA:ROG RX 570 4G
POWER:CORSAIR HX850
▲CPU-Z驗明正身,目前CPU電壓1.38V,時脈為4.3GHz
主角XF 120,AIDA 64燒機5分鐘,曲線從68度慢慢往上,最後來到70度
▲XF 120測試,最高溫度是70度
選手1號,AIDA 64燒機5分鐘,曲線很平穩維持在70度,最後來到71度
▲鋼影TOUGHFAN測試,最高溫度是71度
選手2號,AIDA 64燒機5分鐘,曲線很平穩在68度沒變過
▲ROG水冷風扇,最高溫度是68度
越接近年底就越能感受到SSD的價格甜蜜點不斷在刷新,不得不說現在正是選購大容量NVME硬碟的好時機,只要是硬體設備有支援到位,個人一律推薦直接上PCIe Gen4x4,除了擁有讀寫高速傳輸的優點外,具備新款PCIe 4.0主控的固態硬碟在性能、能耗和溫度的控制上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容量的部分雖然看需求,但是以一般玩家的使用狀況最好選擇1TB以上,既可作為系統碟,也有足夠空間放遊戲和個人資料,而且容量越大,不僅讀寫速度越快,在耐久度上也提高許多。
KLEVV科賦是艾思科旗下新興記憶體品牌,旗下產品眾多,包括記憶體、固態硬碟、記憶卡和USB隨身碟,今天要介紹的CRAS C920是上一代旗艦CRAS C720的超進化版本,並提供1TB和2TB容量,採用全新第二代 PCIe 4.0 控制器和NVMe 1.4 規格,在傳輸上比CRAS C720快上一倍的速度,內置SK海力士的緩衝記憶體,提升硬碟效能同時大幅延長壽命,以2TB為例最高耐久度達 1400 TBW,而且為了讓使用者能妥善保存資料,凡是擁有KLEVV固態硬碟均能透過序號註冊Acronis True Image HD 2015 / 2018,不僅可以進行完整資料備份,也能將原本的硬碟內容複製到新的SSD硬碟上,迅速完成硬碟升級。
產品規格一覽
傳輸介面:NVMe PCIe Gen4x4
介面格式:M.2 2280
容量:1TB, 2TB
主控制器:Phison
快閃記憶體:3D TLC 快閃記憶體晶片
尺吋 (長x寬x高):80 x 22 x 2.15 mm
重量:8克
保固聲明:5 年有限保固
CRAS C920 1TB產品外觀開箱
這次要開箱的是CRAS C920 1TB,搭載 PCIe Gen4 x4 傳輸介面,符合 NVMe 1.4 標準,並採用智慧型 SLC快取演算技術和內置 DRAM 緩衝強化效能表現和產品耐用度。
▲包裝正面
PCIe Gen4 x4 介面主打的就是高速傳輸,1TB容量的下載和上傳速度可達7000MB/s和5500MB/s,2TB容量的下載和上傳速度可高達7000MB/s和6,850MB/s。內包裝的固定雖然很緊密,但是也讓產品非常難取下。
▲包裝背面
▲內包裝
CRAS C920全黑造型質感極好,貼紙沒有覆蓋整面,上方的標示有註明"韓國設計,台灣製造",看了相當舒心。正面有主控制器、緩衝記憶體和快閃記憶體顆粒,背面是排列整齊的接點。
▲CRAS C920 1TB正面
▲CRAS C920 1TB背面
主控制器採用Phison第二代PCIe4.0的PS5018-E18,為台積電12nm製程和Phison自研的多核架構,支援DDR4及LPDDR4快取,在功耗和性能上均有高水準的表現。記憶體使用SK海力士的H5AN8G6NCJRVKC DDR4 8Gb快取記憶體,能夠提高效能和使用壽命。快閃記憶體是Micron IA7BG64AIA,為96層3D TLC顆粒,總共4顆組成1TB容量。
▲Phison主控制器
▲快取記憶體和快閃記憶體截圖自XF論壇 CRAS C920 2TB的內文圖片
KLEVV科賦的官網可以下載Acronis True Image HD 2015 / 2018,是一款非常好用的硬碟映像備份及資料恢復軟體,註冊SSD序號就可以獲得軟體金鑰。Acronis True Image介面相當簡潔,且操作步驟都有附帶說明,很容易操作,個人目前有使用備份和複製硬碟等功能。
▲官網下載區
▲Acronis True Image 2018介面
CRAS C920 1TB各項數據測試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5 3600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X570-F GAMING
記憶體:ZADAK TWIST DDR4 3600 8GB*2
顯示卡:ROG-STRIX-RX570-O4G
電源供應器:Corsair HX-8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20H2
▲CPU-Z驗明正身
建議將CRAS C920安裝在最上面第一條,速度會差很多,測試狀況以空碟狀態為主,容量為954GB。C槽是使用Pcie 3.0傳輸的Crucial P5 500G。
▲原本將CRAS C920裝在下方,測試結果不盡理想,裝到原本C槽位置就好很多了
▲左邊是裝在上方的數據,很明顯優於下方許多
Crystaldiskinfo檢視,PCIe Gen4 x4 傳輸介面,符合 NVMe 1.4 標準,支援S.M.A.R.T.,待機溫度為良好的38度。
▲Crystaldiskinfo檢視基本資訊
Crystaldiskmark(預設)進行效能測試,循序讀取最高 7092.24 MB/s、寫入 5421.93 MB/s。
▲Crystaldiskmark在預設模式測試
Crystaldiskmark(真實世界性能)進行效能測試,循序讀取最高 3495.18 MB/s、寫入 5349.53 MB/s。
▲Crystaldiskmark在真實世界性能測試
AS SSD Benchmark預設以 1GB 檔案大小來測試讀寫數據,循序讀取最高 5691.39 MB/s、寫入 4936.18 MB/s,獲得分數為6466。
ATTO Disk Benchmark,使用不同 I/O 大小來測試裝置最大性能,在 Direct I/O 佇列 4 層測試,讀寫最大值可達到 6.96 GB/s和5.06 GB/s。
▲ATTO Disk Benchmark做深度佇列測試
AJA System Test 模擬影片檔案寫入、讀取的效能,使用 5120×2700 5K RED、64GB 檔案進行測試,達到寫入 4904 MB/s、讀取 5897 MB/s 的出色效能。
▲AJA System Test 模擬檔案寫入讀取測試
3D MARK儲存測試功能,以實際使用的遊戲啟動器與開啟遊戲的過程,測試儲存裝置的平均頻寬與平均存取時間,頻寬測試為 463.20 MB/s,平均存取時間為 68µs,獲得總分 2672 分數。
▲3D MARK儲存性能測試
HD Tune 模擬檔案傳輸寫入、讀取的效能,循序讀取最高 4864.619 MB/s、寫入 3348.754 MB/s。
▲HD Tune讀寫性能測試
AIDA64 Disk Benchmark可測試讀取速度為6088.3 MB/s
▲AIDA64讀取性能測試
進行一系列測試後透過HWMoniter監控,最高溫度僅約60度上下,在不使用額外散熱片輔助下能有如此優異的溫控表現真心值得稱讚。
▲HWMoniter溫度監控
➞➞個人想法➞➞
想要追求極致速度的玩家,KLEVV科賦CRAS C920真的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以個人開箱的1TB版本為例,無論是讀寫速度測試均有達到官網標示的7000 MB/s和5500 MB/s 高速水準,在實際的測試中各項分數都呈現良好的數據,當然如果想要更高的寫入速度和耐久度還是會推薦2TB版本,畢竟現在的價格太甜蜜,一條大容量的NVME硬碟不僅可以省去許多組裝上的麻煩,在備份上也輕鬆很多,KLEVV科賦官網提供的Acronis True Image HD也是相當好用的備份軟體。
目前個人已經將原本的Curcial P5資料完全移到CRAS C920當作主碟使用,目前容量已塞滿超過500GB,約一個多禮拜的使用非常穩定,重點是那個溫度控制太令人驚艷了,若是透過內部風扇加強散熱,以室溫約25度左右CRAS C920 1TB待機僅在30度上下,很難想像這是沒有散熱片的狀況擁有的溫度,而且實際測試中也只有Crystaldiskmark的溫度會達到60度,其他測試或是進行遊戲也都沒超過45度。所以如果是對高速硬碟在溫控部分有疑慮的玩家,這款CRAS C920的表現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時隔兩年再一次聚會,這次的舉辦地點是在永康街的掌門酒釀餐館
▲在聚會的場地中大家都很遵守防疫規範,除了吃飯外都全程戴上口罩
▲餐點非常豐盛,有主餐和炸物拼盤
▲D-Link的大家長
還記得上次與D-Link相聚已經是兩年前的WiFi Mesh體驗會,那時候正是Wifi Mesh產品崛起的時間,利用路由器與無線延伸器打造出無縫漫遊的網路環境,當時發表的EXO系列除了具備Wifi Mesh技術外,更強調聯網產品的安全性,全系列均搭載McAfee D-Fend防護功能。
▲兩年前舉辦場地在Mocktini概念調飲餐館,當時EXO系列主打的標語是"無線飆網,由你做主"
其實在去年AX系列發表的時候D-Link也想舉辦玩家體驗會,只是當時正逢疫情時段,考量到大家的安全只好暫時作罷,直到不久前D-Link推出了EAGLE PRO AI系列,具備更智慧的AI技術和介面,並在智慧連網、Mesh串聯、流量管控、家長監控和智慧助理等功能上做進一步的強化,今天的體驗會就是要把全新的產品技術介紹給大家。
▲今天體驗會的主題EAGLE PRO AI系列
D-Link EAGLE PRO AI系列介紹
目前D-Link EAGLE PRO AI系列在市面上推出的共有三款,分別是R15、M15和E15,過去使用DIR加上後面數字作為產品代號的狀況已經不再,而全新的產品代號其實在當天體驗會有位朋友做出了解答,R15的R就是Router,M15的M就是Mesh,E15的E就是Extend,簡單明瞭的名稱,也象徵了全新產品不僅更智慧化,也讓我們在使用的過程更為簡單便利。
▲R15、M15和E15的產品規格
現場展示三款的產品R15、M15和E15,R15採用了四根外接天線,外觀與傳統路由器相似,M15則是方盒外型,內建四根天線,E15無線延伸器則是使用兩根外接天線,作為無線路由器的M15和R15可以獨立運作,也能透過Mesh與E15互相串聯,讓網路環境的涵蓋範圍最大且最佳化。
▲R15無線路由器和E15無線延伸器
▲M15 Mesh無線路由器
那麼目前的AX1500夠用嗎?
經過實際測試,M15無線路由器能提供手機下載和上傳的傳輸可達894/763 Mbps,雖然距離滿載還有一段距離,不過以目前的規格來說表現已經很不錯了。
▲M15無線路由器實際測試高速上傳和下載
而明年的產品布局,除了將產品線延伸到消費層級的N系列和高階層級的AX3600系列外,還有4G的無線路由器也將投入市場,並且能與EAGLE PRO AI系列產品透過Mesh互相串聯。
▲未來各系列的型號
現場展示的4G無線路由器有兩款,分別是支援LTE Cat.6的G416和LTE Cat.4的G415目前還是Demo機,未來上市前規格和外觀可能會再修改,也是個人最有興趣的產品。
▲兩款4G LTE無線路由器
D-Link EAGLE PRO AI系列特色與APP介面
全新的EAGLE PRO AI APP介面主打簡潔易上手,無論是連線狀況、Wi-Fi設定、家長控制和Qos優先權設定都一覽無遺。
▲功能完善且簡單明瞭的APP介面
▲EAGLE PRO AI APP實際介面
獨特AI Beamforming技術,智慧串聯更有效率
透過AI Beamforming,EAGLE PRO AI系列產品可以互相串聯打造更強的Mesh連線,做到真正的無縫漫遊。
▲AI Beamforming讓連網涵蓋範圍更廣
AI Wi-Fi智慧聯網,自動連上最佳頻道
在生活環境中總是有許多無線產品會互相干擾,而EAGLE PRO AI能選擇最好的頻道以保持網路暢通。
▲AI Wi-Fi優化器讓路由器自動選擇最順暢的頻道
▲每周報告中會顯示最佳化次數
▲以2.4G為例,在最初的設定中路由器設定頻道為8,但是經過幾次網路優化後目前定在2
AI 智慧流量管控,裝置連線更順暢
QoS智慧分配權針對家中各行動裝置優先權的高中低和時間有效分配,可避免使用時會互相干擾。
▲QoS智慧分配優先權設定
▲從每周流量中監控傳輸量最大的裝置並給予限制
家長監控和健康模式,自動控制上網時間
現在的人對網路依賴越來越重,尤其是兒童在使用方式更是需要注意,家長監控模式可以針對網路時間做自動排程,也可以針對有害網站加以阻擋,給予兒童更安全且令人放心的網路使用環境。
▲家長監控模式
▲夜間網路活動報告可以看出晚上有誰不乖
▲透過自動化排程限制上網時間
遊戲環節與體驗會心得
當天有舉辦兩場小遊戲,一個是時下流行的椪糖遊戲,在五分鐘內最快完成的人可以得到獎品,原本很開心拿到三角形,沒想到一戳就碎。
▲殘念的椪糖遊戲
問答遊戲用Quizizz平台進行,總共10題,難度偏簡單,關於EAGLE PRO AI產品的特色居多,前五名的都是全對,只差在手速快慢而已。
▲再度殘念的問答遊戲
➞➞個人想法➞➞
網通產品不論是路由器或是延伸器,在實際的運作面上其實很複雜,也很容易受到環境中其他無線裝置而影響到連線的速度和穩定度,而這次全新的EAGLE PRO AI系列產品回歸初心,簡化了繁雜的設定步驟和APP介面,讓使用者能一次就輕鬆上手。功能上採用全AI自動化,所以無論是網路優化,WiFi Mesh設備串聯,而需要時間安排的家長監控或健康模式,其實只要第一次設定好日期排程,之後就不用再費心去安排,系統會幫你搞定一切。
因為這次參與的朋友全都是D-Link的愛用者,所以也能從他們使用設備的過程獲得滿多經驗,像是有部落客就針對家長監控做了非常詳細的解說,我才知道限制連線的標題竟然是可以自由設定,而身為爸爸的他會刻意用考試題目作為解開連線的方式,這樣不僅能讓小孩參與學習的過程,有限制的排程也會讓他們更加遵守時間規範。
其實有滿多人都期待未來EAGLE PRO AI系列APP能整合其他D-Link產品,包括早期的WiFi Mesh路由器或是網路攝影機等等,不過以現有狀態似乎還有點難度,畢竟是不同世代甚至運作功能不同的產品,若是整合的不好反而會失去目前EAGLE PRO AI APP簡易操作的優勢。
活動結束後還提供了飲料和星巴克券,真的是福利大放送啊,這麼讚的活動怎麼能錯過呢~
受到疫情影響,真的好久沒機會參加實體聚會了,沒想到一參加就是這次的Intel Taiwan Open House體驗會,而且要發表全新的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從會前放出的資訊就知道這次Intel真的是來勢洶洶,圍繞著神祕代號"P"和"E",不禁令人好奇會有什麼驚豔的演出,另外在筆電方面,全新的第11代Intel Core H系列筆電,主打玩家電競專屬,Intel EVO系列筆電則是以輕薄高效續航著稱,不同的視覺藝術和不同的產品屬性究竟又會激盪出什麼火花呢~
10/28 下午四點準時到達南港捷運站,一路上看著指示慢慢前進,經過了幾個扶梯,兜兜轉轉總算來到今天會場之所在,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所在地和方向指標都很清楚,不太容易迷路
▲瓶蓋工廠招牌很大又很醒目
▲此時外面已經聚集不少人正等著入場,外側佈景的視覺藝術頗為亮眼
等到16:15就可以入場,大家依序排隊等候報到,這次受邀來參加的人還不少,有校園社群大使、科技社群KOL、XFastest玩家和T客邦玩家,個人是以XF玩家名義入場。內部展示區頗大,安排的座位非常充裕,有提供自取的甜點和飲料,前方有大螢幕和主舞台區,左側則是廠商展示區和最上方的大重點技術交流區。
▲報到區和受到邀請的玩家
▲展區空間非常寬敞,前方為主舞台和大螢幕
▲為了避免有傳染風險,所以提供可攜式的盒裝甜點和瓶裝飲料供大家自取
▲面向舞台左側為廠商展示區,目前尚未開放入場
場地巡禮
這次參與Intel這場盛宴的廠商還不少,而且各家都是精銳盡出,不僅僅有完整的Z690系列主機板,連全套新品甚至未上市的產品都拿出來展示,可見廠商對這次體驗會的重視,體驗區分為A和B區,A區是零組件和最新CPU的技術展示,B區則是筆記型電腦和相關技術展示。
A區-零組件和最新CPU的技術展示
參與活動的廠商總共有9間,其中5家知名主板大廠均有展示自家主機板,包括ASUS、ASROCK、MSI、BIOSTAR、GIGABYTE,另外4家則是展示搭配最新12代CPU的套裝主機,包括HP、ACER、LENOVO、ALIENWARE。
▲A區會場一覽
▲各廠牌Z690系列主機板一應俱全,從Intel到各家板廠都已經蓄勢待發
▲各廠牌高階主機板一覽,真的每塊都是精品叫人愛是不釋手
▲這次也有順勢推出創作者專用主機板
ASUS
▲展示區一覽
▲Z690系列主機板
▲電競主機使用Intel i7-12700K CPU,搭配ROG MAXIMUS Z690 EXTREME GLACIAL和Kingston DDR5記憶體
ASROCK
▲展示區一覽
▲Z690系列主機板
▲電競主機使用Intel i9-12900K CPU,搭配ASROCK Z690 TAICHI 和G SKILL DDR5 4800MHz憶體
AORUS
▲展示區一覽
▲Z690系列主機板
▲電競主機使用Intel i9-12900K CPU,搭配Aorus Z690 Arous Extreme 和 自家 5200MHz記憶體
▲創作者主機使用Intel i9-12900K CPU,搭配Aorus Z690 Aero D 和 自家 5200MHz記憶體
MSI
▲展示區一覽
▲Z690系列主機板
▲電競主機使用Intel i9-12900K CPU,搭配自家的主機板 和 DDR5記憶體
▲創作者主機沒有列出規格,這款幾乎全白系列的機殼和內裡的組件,包括水冷設備和POWER,都是全新登場
BIOSTAR
▲展示區一覽
▲Z690系列主機板
▲主機造型十分特殊,像跑車的馬達一樣,可以開合且發出釋放氣體的聲音,使用Intel i7-12700K CPU,搭配BIOSTAR RACING Z690 GTA 和Teamgroup DDR4
ALIENWARE
▲展示區一覽
▲電競主機使用Intel i9-12900K CPU,機殼造型宛如太空艙的Evolve Legend 2.0,厚實輕巧的壓克力板給予設備最完善的保護
HP
▲展示區一覽
▲兩款主機均搭載Intel i9-12900K CPU,大台45L的使用RTX 3090顯示卡,機殼上方的區域有裝設大型水冷排的空間,直接跟機殼內部空間做分層,減少熱量積聚
LENOVO
▲展示區一覽
▲電競主機使用Intel第12代CPU,水冷的LOGO非常漂亮,與機殼非常搭
ACER
▲展示區一覽
▲電競主機使用Intel i9-12900K CPU,搭配自家的機殼,水冷和風扇,強調極佳的散熱性能
B區-筆記型電腦和相關技術展示
這個區域主要展示第11代Intel Core H系列筆電和Intel EVO筆電。第11代Intel Core H系列筆電產品線非常豐富,從入門電競到旗艦超頻系列,目前已經有超過一百款可供消費者挑選。Intel EVO筆電則是以輕薄高效率著稱,為了讓居家工作者能方便使用,包括最新的視訊和網路等功能均有支援。
第11代Intel Core H系列筆電
▲展示區一覽
▲大螢幕說明該系列筆電的特色
▲各家廠牌的第11代Intel Core H系列筆電
Intel EVO筆電
▲展示區一覽
▲各家廠牌的Intel EVO筆電
▲大家熟知由微軟出品的SURFACE PRO 8也是屬於EVO系列的一環
WiFi 6E
與前一代無線技術的最主要差異,是WiFi 6E最多有額外7個160MHz的頻道,而Wi-Fi 6的只有2個160MHz頻道,這樣的差異會體現在速度、延遲和抗干擾中。
▲展示區一覽
▲使用KILLER軟體分配網路優先權,且能即時監控網路資訊
▲WiFi 6E將頻道加大成七條,等於拓展的馬路的寬度,讓每個資料的傳輸不再擁擠
▲實際在直播錄影中測試WiFi 6E的順暢度,比WiFi 5強非常多,幾乎沒有殘影
THUNDERBOLT 4
Thunderbolt 4 連接埠的目標是簡化連線裝置工作、保持遊戲空間整潔和可管理性、解放連接埠提供更多用途,並讓您輕鬆連接所有所需的裝置。
▲展示區一覽
▲THUNDERBOLT 4的周邊
最新產品介紹與重點技術說明
主持人
Intel行銷負責人
本次簡報的講師
Intel 第11代Core H系列筆電
這個系列的筆電在價格帶的分配上已趨近完善,從入門玩家級的essential,講求輕薄兼遊戲效能的ultraportable,均使用H35 i5和i7性能處理器,而進階級玩家追求的自然是i7和i9以上的旗艦等級處理器,包括走輕薄但散熱優秀的thin enthusiast還有配備和螢幕均屬於最頂級的halo enthusiast。為了讓這系列的筆電優勢得以發揮最佳的性能,支援PCIE強化儲存介面和顯示晶片的效能,透過THUNDERBOLT 4保持更高傳輸並簡化裝置連接,還有全面支援Wi-Fi 6E的KILLER軟體,讓玩家在遊戲中保有高效且穩定的體驗。
作為電競筆電的第11代Intel Core H系列,比起上一代在性能上提升約19%,並支援各項超頻功能,提供更多I/O連接埠加強擴充,遊戲部分支援20條PCIE 4.0,讓顯示晶片和儲存介面能發揮高性能,螢幕刷新率最高更支援到4K 120Hz,目前市面上已經有超過100款以上的第11代Intel Core H系列筆電。
▲第11代Intel Core H系列各系列筆電的等級與特色差異
▲與上一代相比第11代在性能和周邊擴充上都升級很多,完全滿足電競玩家或超頻玩家族群
Intel EVO筆電
因為疫情關係有許多人開始在家中上班,這類的消費者通常對硬體的要求不會像電競筆電這麼高,而是希望有更輕薄的體積和重量能輕鬆攜帶,更高的續航力能長時間運作,還有快速喚醒功能以便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因此這Intel EVO系列便順應而生。Intel期望受到EVO認證的筆電能讓消費者在居家使用上更為便利,所以也搭載了快充功能最新的Wi-Fi 6E和THUNDERBOLT 4。
▲Intel EVO筆電主要特色
▲為了讓居家使用者操作更為便利,導入許多新功能
▲這些功能是由市面上各家搜尋引擎所蒐集的用戶需求
第12代Intel桌上型處理器
過往在提升核心技術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採用更高時脈,一種是採用多核心,當然也有兩種思路結合後的多核高時脈,但是往往會造成功率上損耗過大。而Intel此次推出的全新混合式架構技術,採8+8核心 24執行緒,其中8顆大核為P-cores效能核,而其中8顆小核為E-cores效率核,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將負責需要強大運算需求的程序導入P-cores效能核,而其他背景運算等低運作的程式則是交由E-cores效率核來處理,且分配上是採用動態且即時的方式讓多工任務獲得更好的效能。
▲過往升級核心的思路
▲全新混合式架構,P-cores和E-cores示意圖
▲依據程式運算的強弱平均分配給各核心去運作才能讓多工任務效能最佳化
▲全新混合式架構的特色與基本運作
▲CPU提供16組PICE 5.0 LAN通道,且DDR5基本頻率為4800MHz,DDR4頻率也提升到3200MHz
▲為了讓混合式架構核心能完全發揮效能,在相容性上也不能含糊
▲在同頻率下,最新的旗艦CPU i9-12900K較上一代的i9-11900K,無論是跑分和遊戲上在效能上均有顯著提升
▲Z690晶片特色介紹
▲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
▲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動態示範程式,初始沒有太多負重的時候,是以8個P-cores來運作,之後加入浮點運算或是AI程式後,可以看到綠色區塊這種在背景可以運行的程式就自動移到E-cores來做處理
▲單核心效能比對,P-cores效能核相對第10代有著近28%的提升,E-cores效率核則是與第10代差不多
▲功耗拉到最高241w時效能比前代提升近50%,降到65w時效能與前代打平
▲多工任務透過混合式架構讓程式運作更有效率,像是單純的遊戲加上直播就比前代提升將近65%性能的提升。創作者最常使用的檔案輸出,透過混合式架構能比前代性能提升近65%
▲與更多夥伴合作的生態鏈也是為了提高混合式架構的相容性
▲與前代在照片編輯程式和生產力工具等軟體相比性能都有小幅度的提升
▲Intel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絕對是目前地表上最強的遊戲處理器,透過混合式架構在多工任務上有更顯著的提升,幾乎能滿足當前使用者的所有需求
Intel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核心功能實際體驗
在A區最上方有完整演示Intel第12代核心的混合式架構和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還有一般實況遊戲時效能的運算過程。這也是個人待最久的地方,尤其是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演示看起來真的很厲害,在程式執行的時候最多只有兩個會加入運算,但在動態畫面有時卻會顯示到三個,那就表示程式正在分配核心時有重疊到。
▲展示區一覽
▲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動態示範區
▲P大核和E小核實際運算過程,透過動態展示更能了解大小核切換的狀態,尤其在導入AI和浮點運算後,原本綠色的區塊瞬間就被移到E-cores去處理,可以相對減輕P-cores
▲INTEL XTU也有針對大小核去做功能提升,像可以獨立超頻E-cores和全新的監控視窗
▲用遊戲和直播程式實際觀看核心和性能運作
▲最後為各位補上這次i9-12900k的新包裝,看起來高尚又霸氣十足
趣味活動
以kahoot進行問題搶答,總共有十題,難度不會太高,都是之前簡報強調過的基本題型,所以答題速度越快衝高分數越有利。
▲進入房間等待遊戲開始
▲題目總共有十道,這邊列出跟CPU有關的三道題,都是很基本的問題
▲最後總成績出爐,十題全部答對的是第一名
▲個人雖只錯了一題,不過因為是手殘黨所以分數並不高~
非常簡單的開箱
什麼?去參加活動竟然也有開箱?
沒錯,這次Intel除了包喝包吃包玩外,還準備了很精緻的伴手禮給參與活動的朋友們,加上其他廠商的支援贈品,沒給他拿個一大包實在說不過去。
▲廠商贈品一覽
▲這奶油小餅乾真的很好吃,兔子造型的因為太可愛所以現在還活著...
▲Intel贈品一覽
▲小圓盒內裝的是現在最夯的椪糖,還有貼心附上一根針 ,本來想要試著戳戳看,結果一個沒留意就被家人吃掉了
▲超精緻的馬卡龍, 上面還有INTEL的字樣
最後可能有人敲碗想要小姐姐的大圖照片,在此附上唯一一張~感謝觀看
會後心得與個人想法
過去有很多人認為電腦會漸漸因行動裝置的普及而式微,但是隨著多工任務需求越來越廣泛,無論是公司團隊,遊戲或超頻玩家和目前最為興盛的自媒體或創作者等,為了維持工作品質的穩定運作,反而更加依賴電腦高效能的輸出,Intel為了滿足使用者當前的需求而生的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有著與以往不同的混合式架構,讓大小核心能對應不同環境去試著讓多工任務更為順暢,這8+8顆核心並非是獨立,而是透過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讓彼此相輔相成,才能有如此高效的表現。
當然除了優秀的桌上型處理器外,Intel在筆電市場依舊保有相當的競爭力,全新的第11代Intel Core H系列筆電和Intel EVO系列筆電均搭載目前最新的WiFi 6E和THUNDERBOLT 4,追求穩定的網路和極致的檔案傳輸,即便是居家使用上都能得心應手。
11/4解禁後已經有很多論壇編輯和玩家開始PO出測試的文章,這次的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從i5、i7到i9,在遊戲或跑分效能上都比想像更優異,可見這次Intel真的下了很多工夫在混合式架構上,這樣的成績自然不讓人意外,不過個人比較在意搭配Win 11的穩定度,相信在經過一陣子的磨合後會有更好的表現。
知名音響品牌EDIFIER從1996年成立至今已邁入25周年,做為音響市場的領導者EDIFIER,甚至近年很火熱的真無線藍芽耳機市場也包括在內,而這次為了因應25周年的主題,EDIFIER也趁勢推出全新的旗艦款真無線藍牙耳機NeoBuds Pro,有Hi-Res認證且支援LDAC、LHDC藍牙音訊解碼,讓使用者能完整享受到最極致的音質體驗,而這次軟體更導入了發燒友EQ功能調整,針對音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隨時都可以自定義最佳的聆聽模式。
NeoBuds Pro產品特色
@Hi-Res認證
@IP54防塵防水
@6+18小時續航、複合式主動降噪
@3麥克風通話降噪、支援低延遲遊戲模式
@支援LDAC、LHDC藍牙編碼、AAC Coding
@快充功能 充電10分鐘可使用1小時
@專屬APP操作
NeoBuds Pro產品規格
精緻又迷人的外觀,25周年的大成之作
NeoBuds Pro從外盒到內裝完全有著一種高級品的氛圍,與其他耳機不同的閃亮銀面包裝,體積足足是其他耳機包裝的兩倍大,象徵25周年的紀念標誌,似乎也隱隱暗示著NeoBuds Pro的與眾不同。
▲產品有專屬的外袋,銀色亮面外盒非常吸睛
▲上方標示該產品的主要特色
▲外盒體積比起其他型號似乎要大上許多
▲恭喜EDIFIER 25周年快樂
掀開內盒後,上方有厚厚一層避震墊防止產品受到撞擊,上層是耳機盒和專用耳塞,下層配件區有便攜袋、說明書,拿開後可以看到充電線隱藏在中間,整體設計頗有巧思。
▲內盒上方大片防震墊
▲上層是主要硬體區
▲下層是配件區
▲所附配件一覽
耳塞共有七款大小,並用內面彩虹顏色區分體積,紅色最大紫色最小,讓使用者有更多機會選擇服貼舒適的耳塞,且這款特殊設計的耳塞還具備抗菌效果,高達99.8%抗菌率可避免久戴時於耳部滋生細菌。
▲耳塞與耳機盒,耳塞有專屬盒子
▲耳塞包括內部耳機附的共有七種款式,以內面顏色來區分,剛好是彩虹的七色
▲耳塞正面
充電盒的外型與之前開箱的TWS NB2採用類似橢圓蛋型的設計,不過NeoBuds Pro充電盒在外型上更為簡潔俐落,做工也更為細緻,上方的金屬髮絲紋增加外觀質感,後方的轉軸處有EDIFIER標誌,下方有Type-C充電孔,打開磁吸上蓋後會看到耳機本體,上蓋內側部分有做凹陷處理,可以讓電池盒節省更多空間,另外在指示燈的部分改用LED燈條,看紅光動態或閃爍頗有科技未來感。
▲充電盒正面和背面
▲充電盒內部
▲指示燈採用LED紅光動態發出確實很吸睛
▲NeoBuds Pro和TWS NB2電池盒相比對,右側的TWS NB2電池盒體積稍大,在做工上也沒有NeoBuds Pro的這麼精緻
耳機外側採用長柄設計,俗稱的蓮蓬頭造型,雖然在貼耳的部分比較沒有這麼緊實,但是舒適度真的比短版的入耳式耳機好戴很多,因為個人首重配戴舒適度,所以通常會優先考量有長柄設計的耳機,外型流線的側面,接縫的密合處理很到位,作為一款真旗艦產品,NeoBuds Pro的質感確實不一般。
▲耳機外側
▲耳機內側
▲內部搭載複合式振膜和樓式平衡電樞,讓中高低頻更為出色同時又能維持三頻的均衡度
▲NeoBuds Pro和TWS NB2 耳機比對,NeoBuds Pro的外觀更為精緻內斂
直覺的操作手感,搭配EDIFIER CONNECT APP介面更加如虎添翼
NeoBuds Pro的耳機操作是敲擊來切換功能,敲擊的區域集中再耳機長柄的上半,看似面積沒有很大,實際敲擊會發現外側異常靈敏,只要感受到震動功能就會立刻切換,內建功能雙敲擊左耳是模式切換,三敲擊左耳是進入遊戲模式,雙敲擊左耳是暫停/播放,三敲擊左耳是進入遊戲模式。
▲雖然說明書中強調敲擊,不過實際上NeoBuds Pro透過微觸摸也可以切換成功
連上耳機後開啟EDIFIER CONNECT APP,就會自動偵測並進入該耳機的介面中,NeoBuds Pro的介面為全黑色系,為了讓觀看更為方便,個人將介面分成三個區域,從上方的設定,中間的模式切換,和下方的播放歌曲與新聞資訊做更進一步的介紹。
▲介面簡潔乾淨,中間會顯示產品外觀和當前電量
A區是耳機設定,除了基本常見的恢復原廠設定、重新配對、關閉藍牙和耳機還有靈敏度調整外,這次新增了敲擊功能設定,可以針對左右耳雙敲擊和三敲擊設定其功能。在用戶手冊中有耳機詳細且圖像化的說明,包括充電盒指示燈提示、藍牙配對和功能設定等。
▲設定頁面,重點主要在敲擊功能和藍牙音訊編碼
▲敲擊功能和靈敏度設定
▲其他功能設定
▲用戶手冊有完整的使用說明
NeoBuds Pro這次很大的特色是支援LHDC/LDAC 藍牙編碼,LDAC是SONY開發的一種音訊編碼,最高可傳輸到990kbps,能將HI-RES高解析度音訊以最低損耗的方式還原成24bit/96kHz高音質。而LHDC則是台灣盛微先進科技開發,可以實現規格最高達到900kbps,24bit/96kHz的串流高解析度音頻。透過高效率的藍牙音訊編碼,可以將更多聲音的細節保存下來,提高聆聽時的層次和空間感。
▲兩者都是屬於高音質編碼,看手機支援哪種藍牙編碼打開即可使用
B區是模式切換,這次NeoBuds Pro提供了標準、環境音、舒適降躁、深度降躁、音樂模式和遊戲模式等選擇。環境音和降躁功能幾乎中階規格以上的手機都有導入,而這次多了舒適降躁,是因為滿多人開起降躁以後會讓耳朵感受到些許壓力,調整成舒適模式後比起標準模式多了一些幽閉感,但是不會有閉塞的壓力感。
音樂模式基本提供有動感和純正兩種可以選擇,發燒友這個可以自定義EQ的功能,個人真心期待已久,調整的參數除了GAIN增益數值,還有Q值和頻率,個人只有調GAIN值稍微做測試,依照自己聽音樂的習慣,將高頻和低頻稍微往下拉,加強整個中頻的力度後,人聲的表現更加優異。
▲四種基本模式可以切換
▲新增的音樂模式,動感低音強烈,純正則是三頻平衡,發燒友是可以自訂EQ
▲發燒友介面,對音質有特殊需求的人可以在此修正出最佳的聆聽感
▲遊戲模式開啟後能將延遲降至80ms
C區為播放歌曲與新聞資訊,歌曲播放介面會顯示當前播放歌曲名,而且可以更換背景桌布。底下的商城和新聞資訊是關於EDIFIER最新產品的介紹。另外EDIFIER CONNECT也提供了手機下拉選單的快捷,在快捷介面可以迅速切換耳機模式,包括兩種降躁、環境音、標準和遊戲模式。
▲歌曲播放頁面
▲商城和新聞資訊
▲小組件功能會讓選單出現在手機下拉的快捷列
支援高等藍牙音訊編碼,音質表現優異
個人使用的手機是三星S10,在開發者選單中可以看到裡面有支援LDAC,NeoBuds Pro在EDIFIER CONNECT APP尚未開啟LDAC功能時都是用AAC進行串流,對於16bit/48kHz的HI-FI音訊來說沒有問題,不過對於無損的24bit/96kHz Hi-Res音訊來說音質上就差了點,所以想要享受高音質建議開啟LDAC。
▲原本是用ACC轉碼
▲在EDIFIER CONNECT APP內開啟LDAC功能出來就可以使用了
這次是用KKBOX分別收聽Hi-Fi音訊的NO ONE TELL ME WHY和Hi-Res音訊的straberry moon,耳機採用音樂模式的純正功能,並開啟深度降躁,降躁表現很不錯,音量在40%左右就幾乎聽不到外界聲音,可以完全沉浸在音樂的氛圍裡。NeoBuds Pro的聲音表現頗為出色,高中低頻都相當均衡,之前在使用TWS NB2時還覺得高頻部分略有不足,而NeoBuds Pro則是將其不足之處填滿,低音的下潛度夠但是力道不會太強烈,中頻的人聲清晰自然,加上高頻的空間感有完整釋放出來,實際的聆聽感確實很豐富飽滿。至於這次滿強調的LDAC藍牙編碼串流,實際試聽比較後兩者音訊的細節度有一些差別,聲音的廣度和延伸性也比AAC更為綿密,聽起來更舒服。
▲聲音模式使用深度降躁,搭配音樂模式的純正音效
▲從KKBOX內挑出兩首歌曲互相比對,有Hi-Res音訊的是IU的straberry moon,有24bit/96kHz出現真的滿爽
▲KKBOX聽力測試,有三個難度,難度高的題目在Hi-Res音訊辨別上有不小難度,NeoBuds Pro在試聽時可以清楚感受到那一點微小的細節差異,所以很幸運能全部答對,如果對自己耳機或耳力有信心的朋友不妨去測試看看
試玩射擊遊戲PUBG M和音樂遊戲Dynamix,開啟遊戲模式後可以感受到延遲有明顯降低,Dynamix的音樂在敲擊時都有在節奏點上,很少發生失誤。而PUBG M的感受又更明確,不論是跑步、開槍或是拿取物品等,聲音幾乎是跟動作同步,尤其在與人對戰時,常常需要透過聲音來判別對方的位置,稍微一延遲就會有很大程度陷入危險,NeoBuds Pro在這方便的表現確實不錯,加上高頻空間度寬廣,很容易從槍聲的迴響將敵人位置大致抓出。
▲Dynamix音樂遊戲注重節奏感,若是延遲造成頓點有落差則容易失敗
▲PUBG M過去使用真無線藍牙延遲都很嚴重,在近幾次優化後其實已經有起色,搭配遊戲模式後幾乎感受不到延遲感
試用心得與個人想法
NeoBuds Pro真不愧是25周年的精心之作,無論是外觀和功能都是目前EDIFIER的真無線藍牙耳機中表現最為優異的,這次從包裝到內容物就可以看出EDIFIER的滿滿誠意,耳機和充電盒精緻的外觀和質感細節都非常好,在配件中更附上七組抗菌耳塞,不僅配戴舒適也保護使用者的健康。藍牙連線的速度很快,開啟充電盒後幾乎是立刻讀到耳機訊號。降躁效果很不錯,但是深度降躁還是會讓耳朵敏感的人在久用後有些許壓力,建議切換到舒適降躁比較適合。
在音質方面有Hi-Res認證,並支援LHDC/LDAC藍牙編碼,NeoBuds Pro讓聆聽感更接近原音重現,三頻均衡優秀的表現也令使用者能沉浸在音樂饗宴的氛圍中,而且這次也首度將發燒友喜愛的EQ模式加入APP中,讓發燒友可以在不同的歌曲中調效出匹配的曲線,個人還滿期待將來EDIFIER會加入自己調教後的EQ設定值,有專業音響大廠加持想必能讓音質更進一步昇華。
今年D-Link友訊推出全新的EAGLE PRO AI系列路由器,目前總共有三款,分別是採4根外接天線的R15、隱藏天線嬌小方塊狀的M15,還有可作為無線延伸器使用的E15。EAGLE PRO AI系列最大的特色是能透過AI技術,在智慧連網、Mesh串聯、流量管控、家長監控和智慧助理等功能上做進一步的強化,且三款產品不僅可以獨立運作,還能互相Mesh串聯以建構更為安全且穩定的Wi-Fi 6網路環境。
▲今天要開箱EAGLE PRO AI系列的AX1500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M15
M15產品特色
Wi-Fi 6技術:網速達AX1500 (5GHz頻段1201Mbps+2.4GHz頻段300Mbps)
AI Wi-Fi智慧連網:自動智慧連上最佳的Wi-Fi頻道
AI Mesh智慧串聯:打造訊號更強的Mesh連線
AI流量控管:透過AI QoS技術,智慧分配頻寬
AI家長監控:關心孩子的上網活動及時間
AI智慧助理:即時了解網路使用狀況並取得報告
超廣涵蓋範圍:每台M15可提供65坪涵蓋範圍
超高承載量:最多可支援128個連線裝置
Gigabit:1個Gigabit WAN連接埠及1個Gigabit LAN連接埠
OFDMA+雙向MU-MIMO:提高多裝置同步傳輸效率並減少延遲
乾淨網路計畫:確保您傳輸資訊的安全性和隱密性
BBS著色機制:有效減少多Wi-Fi環境的訊號干擾,達到更好的連網體驗
乾淨網路計畫:確保傳輸資訊的安全性和隱密性
語音助理:支援Google助理與Amazon Alexa語音控制
M15產品規格
白色外型超吸睛,小巧體積重量輕
EAGLE PRO AI系列在外盒的顏色上多了些許柔和感,使M15產品照片更為突出,該系列主打的產品特色是AI Wi-Fi智慧連網和AI Mesh智慧串聯等全新的智慧功能,透過AI技術優化Wi-Fi網路,能自動連上最佳頻道享有最佳網路品質,獨家的AI beamforming技術則讓Mesh連線更為精準快速,為使用者打造全方位的無死角訊號。
▲外盒正面,這次體驗M15兩件組來完整測試Mesh串聯的效果
▲外盒背面,M15的特色詳列
▲外盒側面,串聯三顆最大涵蓋範圍可達110坪
▲外盒側面,全新的APP介面,更直覺人性化操作
配件部分有電源、網路線、說明書和M15本體,電源提供12W電力輸出,說明書內容簡單,因為絕大部分操作都可在APP內完成。
▲網路線,長度為1M
▲說明書與快速安裝手冊
M15本體為白色方盒造型,體積嬌小且重量極輕,這並非D-Link第一次做這種造型的路由器,2018年整合McAfee平台推出的DIR-2680就是採用方盒的形狀。好處是節省了外接天線的空間,不管是擺設或是收納都非常方便。
▲M15正面和背面,正面有D-Link Logo和指示燈,背面有電源接孔,WAN孔和LAN孔各一個,還有WPS鍵和Reset鍵
▲M15上方與底部,看硬體和韌體版本就知道這款產品非常新,然後底部還有寫台灣製造
▲一個少不了,兩個恰恰好,三個以上爽到爆,支援Mesh的設備基本建議兩個以上,效果絕對大提升
透過專屬APP,安裝完全不費力
早期使用路由器最麻煩的就是安裝問題,而且所有設定和韌體更新都要透過電腦來執行,隨著近年行動設備普及化後,現在更簡化到只需要一台手機就能完成所有安裝設定。個人之前使用的DIR-3060是使用D-Link Wi-Fi APP,而這次D-Link針對全新的EAGLE PRO AI系列也開發了全新APP,就叫做EAGLE PRO AI APP。
*安裝步驟一:下載EAGLE PRO AI APP,登入帳戶建議用D-Link帳號,允許定位權限,進入APP並點選「安裝新裝置」
*安裝步驟二:掃描M15底部的QR CODE,選擇裝置為新網路或延伸網路,將M15與數據機用網路線連接,記得要插入網際網路連接埠(Internet),並插入M15電源進行開機
*安裝步驟三:LED指示燈亮閃爍橘燈,連接數據機的網路,建立M15設備帳密,設定WEB介面密碼,裝置名稱越簡單越好,語音操作會更容易,確認所有名稱和密碼設定都沒問題,資料會透過D-Link帳號建立在雲端上,重新開機後就完成設定
▲安裝步驟詳解,設定完全不費力,照著指示一步步完成即可
▲連接數據機進行M15設定,此時為閃爍橘燈
▲當恆亮白燈出現後代表設定完成
EAGLE PRO AI系列裝置在Mesh智慧串聯的設定上非常簡單,想擴充的設備都可以透過手動或APP連結操作,個人建議使用EAGLE PRO AI APP按步驟進行設定的過程較為淺顯易懂。
*手動安裝步驟一:將要擴充的M15開機,等待亮閃爍橘燈
*手動安裝步驟二:按下來源路由器(原本已設定好的M15)WPS鍵3秒鐘
*手動安裝步驟三:按下要擴充的M15 WPS鍵3秒鐘,此時會亮閃爍白燈
*手動安裝步驟四:白燈恆亮,代表該台M15已連接完成,且帳密設定均隨來源路由器
▲手動安裝主要透過WPS鍵進行快捷設定
▲恆亮白燈的是來源路由器,擴充的M15則是閃爍橘燈
▲延伸設定完成則會兩台均恆亮白燈
*APP安裝步驟步驟一:在EAGLE PRO AI介面中選擇延伸我的網路,設備可透過無線或是有線來進行延伸
*APP安裝步驟步驟二:在來源路由器附近開啟要作為延伸設備的M15,此時指示燈為閃爍橘燈,將手機連接延伸設備
*APP安裝步驟步驟三:確認作為來源路由器的延伸設備後會重新開機,此時指示燈為恆亮白燈,設定完成後就可以任意更換延伸設備的位置
▲延伸設備透過APP設定會比較清楚
▲在安裝過程中,會提示主要路由器和延伸器的放置位置,離地面高度超過75cm,且距牆壁超過30cm收訊最好
▲路由器和延伸器的距離拿捏很重要,若是有牆作為間隔,盡量以一面牆為主,若是輕隔板則可以間隔2~3面
▲不同樓層的上下設備擺設夾角建議超過30度,且彼此的距離不超過5公尺
EAGLE PRO AI APP,超智慧設定輕鬆上手
EAGLE PRO AI裝置目前使用兩台M15,點進去進入主畫面後,介面配置比D-Link Wi-Fi APP更為簡潔,目前總共連接1台M15主機、1台M15延伸器和6台行動裝置,為了讓觀看更為容易,個人將介面分成上中下三個層組做詳細介紹。
▲EAGLE PRO AI主介面
上層是M15與訊號延伸器及用戶端的連結,若是連線有狀況也會在圖表上顯示。每一個裝置點進去以後都會有裝置相關資訊,像是作為Mesh子機的M15型號就是1A14,資訊內容會顯示訊號品質好壞。用戶端則會將連線到M15的裝置列出,可針對不確定的用戶端立即阻擋,iOS的裝置幾乎都呈現unknown,需點進去裝置資訊自行修改設備名稱,裝置優先權的高低順序也可在此設定,下方有該裝置的實時流量和周流量管理。
▲M15與Mesh子機資訊內容
▲顯示用戶端設備和用戶端裝置資訊,可設定優先權高低,並即時觀看用戶端流量
中層的路由器Wi-Fi設定,可將複雜的密碼透過APP應用程式分享給家人複製貼上,若是非家人的話可以開啟訪客模式,有訪客專屬的名稱和密碼連結,並且可設定訪客的使用權限。AI Wi-Fi優化器和AI Mesh功能強烈建議開啟,能隨時連上最佳的Wi-Fi頻道並打造訊號更強的Mesh連線。
AI智慧助理則是會總結出每周WiFi的環境狀態和流量並進行優化,且報告會以推播通知狀態告知使用者。網際網路測試是與SPEEDTEST合作,測試上傳和下載數據並記錄時間,目前個人家中使用的中華電信網路為光纖100/40M。
▲主要WiFi資訊與訪客WiFi資訊
▲AI智慧助理
▲網際網路測試
下層的AI智慧家長監控,對於多數有小孩的家庭來說幫助很大,家長可以透過自動排程來安排小孩的上網時間,安排時間長達一周,而且每個區域的時間點可以切割得很細,完全不需要擔心會有鑽漏洞的情況發生,而且斷網時依照手動、自訂排程和睡眠時間出現的標語狀態也不同,能立即可以提醒小孩斷網的原因是什麼,是該寫功課的時間還是該就寢的時間,抑或今天表現不佳被斷網等,藉由一些約束提升小孩的警惕心。
▲選定裝置,建立設定檔
▲家庭監控介面
▲就寢時間與自訂排程,每個排程時間最小以5分鐘為間隔
▲網站過濾,除了中斷網路外,對於有害網站進行排除,對兒童的保護更為完善
▲各式標語提示,斗大的字眼出現在手機上非常醒目
下層的連線裝置優先權與QoS設定息息相關,透過AI流量智慧控管,依據設備需求和優先權高低妥善分配流量,確保網路使用的順暢性。
▲QoS智慧分配頻寬與裝置優先權設定
M15想使用Google語音操作,必須要連動Google助理,並與D-Link帳戶連結。健康模式相當於智慧家長監控中的就寢時間排程,設定排程的操作步驟也一樣。
▲Google語音助理設定,須連動D-Link帳號
▲設定語音助理PIN碼即可使用
▲健康模式設定
進階模式相當於從網頁進入M15管理中心,大部分功能和更細部的設定都可以在此操作,因為介面更大更清晰,所以時間排程和QoS優先權等範圍設定也更為容易。
▲M15管理中心介面,整個圖示和文字都放大許多
▲無線網路連線設定
▲QoS引擎,優先權高低一目瞭然
▲韌體更新,可自訂時間自動更新
1+1大於2,體驗無死角的網際漫遊
以家裡約20坪的空間為例,個人是將主要路由器放置在客廳靠牆的中央位置,接下來會以平面圖的方式將路由器和延伸器擺設以及家中格局展示出來,並區分為ABCDEFG共七個區域,測試網路收訊狀況
▲室內簡易平面及設備放置圖
▲主要路由器放置在個人電腦和數據機附近,另一款AI Mesh串聯的M15則是放在距離最遠的F房間內
▲以WiFi Intensity軟體和EAGLE PRO AI APP針對七個區域訊號做測試,原本是F和G區域訊號最差,不過F房間因為有裝設另一台M15作為無線延伸器,所以不到20秒的時間訊號強度就立刻調整回來
▲無論是在客廳區域或是F房間,網路訊號強度始終維持在最高檔
試用心得與個人想法
看了這麼多功能介紹,不知道大家對哪部分特別感興趣,從今年台灣疫情開始延燒以來,絕大部分學生都必須待在家中,無論是娛樂或學習均須使用網路進行遊戲和視訊等,因此對網路的依賴度也節節上升。
這次EAGLE PRO AI系列產品不僅可透過AI智慧將連網效能最大化,在網路監控和設定排程上也更簡便且更有效率,雖然目前推出的三款均屬於中階的AX1500,但在價格上也相對實惠許多,對於一般家庭來說更容易入手。全新的EAGLE PRO AI APP介面更為簡潔,並增添許多實用的AI智慧功能,在操作上也相當直覺人性化。
最後,連網效率絕對是大家最在乎的部分,基本測試上傳和下載數值都可維持在接近數據機本身100/40M的範圍內,而且藉由AI Mesh進行裝置延伸,也讓網路涵蓋範圍擴大許多,實際使用上非常穩定,自由穿梭在各處都能擁有極佳的網路訊號。
於
2021/10/15 14:06:52
發文IP 114.43.*.*
導讀
EDIFIER漫步者成立於1996年,專精於高端音響的設計和製作,以優秀的研發設計和高規的製造標準,為使用者打造優質的聆聽品質,針對生活方式和多媒體市場提供多樣的選擇,像是個人電腦音響、多媒體音響、外接音響和家庭音響等,滿足各使用者在音質上的要求和品味。
近年真無線耳機的市場越來越大,作為音響市場的領導者,EDIFIER自然也推出多款產品供消費者選擇,包括旗艦級有Hi-Res認證的NeoBuds Pro、主打高通5.0晶片高音質的Uni-Buds和支援主動式數位降噪的TWS NB2。今天要開箱的是TWS NB2白色款式,主打Hybrid 複合式主動數位降噪,並具備大尺寸振膜單元提升音質的層次感,支援IP54防水防塵和超強續航力,直覺式的觸控搭配專屬的APP讓使用者在操作上更顯得心應手。
EDIFIER TWS NB2 白色版產品開箱
白色版的盒子字體是燙金色,正面和背面均標示該產品的六個特色,有複合式主動數位降噪及環境音模式、支援藍牙5.0、IP54防塵防水、高續航和專屬軟體EDIFIER CONNECT
白色版本的內盒是黃色,黑色版本的內盒是純黑色
內盒打開後有耳機、電池盒和配件
配件有便攜布袋、Type-C to USB-A充電線,替換耳塞和說明書
便攜布袋黑白兩色版本提供的顏色也不同,電池盒體積不大,放入布袋後更便於攜帶
耳塞共有大中小三種款式
電池盒外觀為白色,上方有EDIFIER的LOGO
前方是磁吸式開口,後方則有電池盒充電指示燈和USB Type-C接口,內部除了放置耳機的位置外,中間有耳機充電指示燈,下方為設定鍵,兩側有充電接點和左右耳標示
耳機本體的白色搭配側邊銀色真的很漂亮,搭載內外雙向麥克風有效過濾噪音,內側有電池接點,並標示左右耳
相較於黑色版的商務感,白色版本更多了一種活潑和亮麗的氛圍,拿在手上很像精巧的盒內蘊藏著寶石般的精緻感
電池盒紅燈閃爍表示需要充電,耳機指示燈恆亮綠色表示連接手機成功
耳機功能介紹與EDIFIER CONNECT操作
耳機側邊銀色的部分支援觸控操控,在通話時左右耳雙擊均可開啟接聽和掛斷功能,在一般使用時,左耳雙擊可切換降躁和環境音模式,三擊時開啟或關閉遊戲模式,右耳則是雙擊時暫停或撥放歌曲,三擊時切換下一首歌,電池盒的設定鍵雙擊時為左右耳重新配對,長按三秒藍牙重新配對
更細部設定可在軟體EDIFIER CONNECT進行操作,先進行藍牙連接,之後開啟軟體會顯示該耳機型號
主頁面會顯示耳機型號,雖然連接的是白色版本,不過介面顯示依舊是黑色款,有電量百分比提示
提供三種模式,主動數位降噪、通透模式和遊戲模式
Hybrid 複合式主動式數位降噪,由雙向麥克風接收到噪音聲波後發出反向抗躁聲波消除噪音
通透模式可讓外面的聲音進來,以便聽見周遭環境的聲音,可依需求加減強弱
遊戲模式開啟後,可降低延遲至80ms
下方會顯示播放內容,點擊後會進去播放介面,有內建背景可替換,也能放自己喜愛的圖片
右上角的設定選單內容豐富
點選用戶手冊會進入耳機使用說明書,可設定耳機立刻關機和定時關機
調整耳機音量提示,入耳檢測功能開啟後讓使用者拿下耳機時會自動停止播放,側邊敲擊靈敏度可以調整
取消藍牙連接,重新開啟藍牙連接和恢復原廠設定
底部的發現介面會進入官網新聞區,介紹EDIFIER的新產品和熱搜新聞,在我的介面中可以觀看軟體支援的產品和軟體版本
小組件功能當軟體開啟後就會出現在手機選單內,可快速切換耳機模式,是非常便利的功能
遊戲與視聽實際體驗
在音樂部分個人挑選兩首喜歡的抒情歌曲,孟惠圓的想念擬人化和ALEPH (알레프)的NO ONE TELL ME WHY,歌曲在伴奏的部分偏少,更能凸顯人聲的表現,TWS NB2的中低音表現頗有水準,有賴於10mm複合振膜單元,人聲既清晰又溫暖,低音固然是EDIFIER的強項,但也不會將伴奏的力道加到過於強烈,整體聽起來很舒適,尤其是ALEPH (알레프)的那股沙啞又帶點悲傷的情緒,開起降躁模式進入寧靜氛圍後更是深深的透入耳中,十分有感染力
遊戲部分為了能測試遊戲模式,選了音樂遊戲的DynAMix和FPS的PUBG M,DynAMix很需要節奏感,剛好配合TWS NB2在低音的下潛度優勢,按壓的點都與音樂能夠契合,而真正令我驚豔的是PUBG M,在歷經幾次優化後終於能跟真無線耳機同步了,開啟遊戲模式後,TWS NB2無論是跑步和射擊的聲音都完全沒有延遲,雖然高音的空間廣度沒有中低音這麼優秀,不過要判斷敵人位置還是非常清楚
SWITCH最近也加入支援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功能,很快就偵測到TWS NB2並連線成功,試玩格鬥類遊戲我的英雄學院2,動感的配樂加上低頻強有力的節奏搭配攻擊時暢快淋漓的打擊感,最後角色放大招時的動畫和嘶吼聲,都讓整體氛圍過癮到不行
試用心得與個人想法
這次特別比較了EDIFIER TWS NB2黑白兩色版本在外觀上的差異,不得不說白色版本極美的質感確實有足夠吸引消費者的能力,在音質上保有EDIFIER的特色,低音的下潛力,在有節奏的配樂中更顯突出,不過中音清晰的表現也是相當值得讚賞,所以聽抒情歌曲或是慢節奏的歌曲也是很適合。主打的降躁功能效果算是適中,跟普通模式差距沒有太大,不過開啟通透模式後環境收音非常清楚,不怕聽不到外界聲音。
隨著各遊戲對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功能開始優化後,開啟TWS NB2遊戲模式的低延遲效果終於能完全發揮,還記得之前試用黑色版本時聲音和動作的不協調感終於達成同步,真是令人感動。最後是專屬軟體EDIFIER CONNECT在最新的改版後增加了小組件功能,讓使用者能直接透過手機選單切換耳機聲音模式,更將直覺式操控更提升一個等級。
感謝良興夯貨體驗團提供本次產品試用
導讀
EDIFIER漫步者成立於1996年,專精於高端音響的設計和製作,以優秀的研發設計和高規的製造標準,為使用者打造優質的聆聽品質,針對生活方式和多媒體市場提供多樣的選擇,像是個人電腦音響、多媒體音響、外接音響和家庭音響等,滿足各使用者在音質上的要求和品味。
近年真無線耳機的市場越來越大,作為音響市場的領導者,EDIFIER自然也推出多款產品供消費者選擇,包括旗艦級有Hi-Res認證的NeoBuds Pro、主打高通5.0晶片高音質的Uni-Buds和支援主動式數位降噪的TWS NB2。今天要開箱的是TWS NB2白色款式,主打Hybrid 複合式主動數位降噪,並具備大尺寸振膜單元提升音質的層次感,支援IP54防水防塵和超強續航力,直覺式的觸控搭配專屬的APP讓使用者在操作上更顯得心應手。
EDIFIER TWS NB2 白色版產品開箱
白色版的盒子字體是燙金色,正面和背面均標示該產品的六個特色,有複合式主動數位降噪及環境音模式、支援藍牙5.0、IP54防塵防水、高續航和專屬軟體EDIFIER CONNECT
白色版本的內盒是黃色,黑色版本的內盒是純黑色
內盒打開後有耳機、電池盒和配件
配件有便攜布袋、Type-C to USB-A充電線,替換耳塞和說明書
便攜布袋黑白兩色版本提供的顏色也不同,電池盒體積不大,放入布袋後更便於攜帶
耳塞共有大中小三種款式
電池盒外觀為白色,上方有EDIFIER的LOGO
前方是磁吸式開口,後方則有電池盒充電指示燈和USB Type-C接口,內部除了放置耳機的位置外,中間有耳機充電指示燈,下方為設定鍵,兩側有充電接點和左右耳標示
耳機本體的白色搭配側邊銀色真的很漂亮,搭載內外雙向麥克風有效過濾噪音,內側有電池接點,並標示左右耳
相較於黑色版的商務感,白色版本更多了一種活潑和亮麗的氛圍,拿在手上很像精巧的盒內蘊藏著寶石般的精緻感
電池盒紅燈閃爍表示需要充電,耳機指示燈恆亮綠色表示連接手機成功
耳機功能介紹與EDIFIER CONNECT操作
耳機側邊銀色的部分支援觸控操控,在通話時左右耳雙擊均可開啟接聽和掛斷功能,在一般使用時,左耳雙擊可切換降躁和環境音模式,三擊時開啟或關閉遊戲模式,右耳則是雙擊時暫停或撥放歌曲,三擊時切換下一首歌,電池盒的設定鍵雙擊時為左右耳重新配對,長按三秒藍牙重新配對
更細部設定可在軟體EDIFIER CONNECT進行操作,先進行藍牙連接,之後開啟軟體會顯示該耳機型號
主頁面會顯示耳機型號,雖然連接的是白色版本,不過介面顯示依舊是黑色款,有電量百分比提示
提供三種模式,主動數位降噪、通透模式和遊戲模式
Hybrid 複合式主動式數位降噪,由雙向麥克風接收到噪音聲波後發出反向抗躁聲波消除噪音
通透模式可讓外面的聲音進來,以便聽見周遭環境的聲音,可依需求加減強弱
遊戲模式開啟後,可降低延遲至80ms
下方會顯示播放內容,點擊後會進去播放介面,有內建背景可替換,也能放自己喜愛的圖片
右上角的設定選單內容豐富
點選用戶手冊會進入耳機使用說明書,可設定耳機立刻關機和定時關機
調整耳機音量提示,入耳檢測功能開啟後讓使用者拿下耳機時會自動停止播放,側邊敲擊靈敏度可以調整
取消藍牙連接,重新開啟藍牙連接和恢復原廠設定
底部的發現介面會進入官網新聞區,介紹EDIFIER的新產品和熱搜新聞,在我的介面中可以觀看軟體支援的產品和軟體版本
小組件功能當軟體開啟後就會出現在手機選單內,可快速切換耳機模式,是非常便利的功能
遊戲與視聽實際體驗
在音樂部分個人挑選兩首喜歡的抒情歌曲,孟惠圓的想念擬人化和ALEPH (알레프)的NO ONE TELL ME WHY,歌曲在伴奏的部分偏少,更能凸顯人聲的表現,TWS NB2的中低音表現頗有水準,有賴於10mm複合振膜單元,人聲既清晰又溫暖,低音固然是EDIFIER的強項,但也不會將伴奏的力道加到過於強烈,整體聽起來很舒適,尤其是ALEPH (알레프)的那股沙啞又帶點悲傷的情緒,開起降躁模式進入寧靜氛圍後更是深深的透入耳中,十分有感染力
遊戲部分為了能測試遊戲模式,選了音樂遊戲的DynAMix和FPS的PUBG M,DynAMix很需要節奏感,剛好配合TWS NB2在低音的下潛度優勢,按壓的點都與音樂能夠契合,而真正令我驚豔的是PUBG M,在歷經幾次優化後終於能跟真無線耳機同步了,開啟遊戲模式後,TWS NB2無論是跑步和射擊的聲音都完全沒有延遲,雖然高音的空間廣度沒有中低音這麼優秀,不過要判斷敵人位置還是非常清楚
SWITCH最近也加入支援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功能,很快就偵測到TWS NB2並連線成功,試玩格鬥類遊戲我的英雄學院2,動感的配樂加上低頻強有力的節奏搭配攻擊時暢快淋漓的打擊感,最後角色放大招時的動畫和嘶吼聲,都讓整體氛圍過癮到不行
試用心得與個人想法
這次特別比較了EDIFIER TWS NB2黑白兩色版本在外觀上的差異,不得不說白色版本極美的質感確實有足夠吸引消費者的能力,在音質上保有EDIFIER的特色,低音的下潛力,在有節奏的配樂中更顯突出,不過中音清晰的表現也是相當值得讚賞,所以聽抒情歌曲或是慢節奏的歌曲也是很適合。主打的降躁功能效果算是適中,跟普通模式差距沒有太大,不過開啟通透模式後環境收音非常清楚,不怕聽不到外界聲音。
隨著各遊戲對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功能開始優化後,開啟TWS NB2遊戲模式的低延遲效果終於能完全發揮,還記得之前試用黑色版本時聲音和動作的不協調感終於達成同步,真是令人感動。最後是專屬軟體EDIFIER CONNECT在最新的改版後增加了小組件功能,讓使用者能直接透過手機選單切換耳機聲音模式,更將直覺式操控更提升一個等級。
一、自述:
大家好,我是ZenBeam Latte L1,一台無線藍牙行動投影機,在市面上有這麼多高手的環繞下還有勇氣選擇我,只能說主人您眼光實在獨到,可別看這小小體積,我可是擁有高達300LED流明輸出和720p原生解析度的規格,加上內裡還有五花八門你想不到的獨門招式等著您來一一發掘
為了保護我嬌弱的身軀,特別加上棉布外套和超酷有發光字體的圓筒盒子
我的外型因為形似咖啡杯所以才會叫做Latte,披上美麗的灰色編織外衣,完美融入居家環境默默成為家中的一員,寄生上流就是在這一刻啦
我的頭部是控制鍵,說明書都有詳細的說明,其中左上角的電源按鈕有白燈和橘紅色燈表示電力狀態大小
大大的眼睛(短距鏡頭)可以在1公尺內投射40 吋影像,最大能在3.2公尺投射 120 吋的影像
左耳有滾輪可以調整焦距,讓畫質隨時保持清晰,而且左右耳都有散熱孔讓我過於熱情的身體獲得釋放
背部有2顆5W的揚聲器配置後方,有三種音訊播放模式,音效有Harman Kardon優化
後腰部有各式輸入和輸出端子,包括HDMI、USB Type-A 和耳機輸出插孔,另外在內部搭載 6000mAh電池,足以提供3個小時的視訊投影或12個小時的音訊播放
底部有可調節支架,能稍微提高投影畫面
透過腳架可以增加我的身高,不過如果想抬頭或下望,要確定腳架能支撐我的重量...
具備36W輸出的台達電源是我的動力來源
遙控器使用2顆4號AAA電池,按鍵配置跟頭部的設定完全一樣,是我心愛的左膀右臂
接上電源,我的世界正式登場~
二、歡迎來到我的工作臺
主要功能介紹與示範
開機後就會進入我的主介面
①鏡像功能
作為投影機,最重要的自然是投放影像的功能啦,我支援無線鏡射,相容於安卓和iOS系統的行動裝置
以iOS系統為例,確定我和手機都連接到同一WiFi裝置後,點選螢幕鏡像輸出和我的名稱ZenBeam Latte L1就可以將手機內容投影到前方
有線部分支援大家最常用的HDMI,無論是筆電或遊戲機全部都可以將內容投射到大螢幕上
以Switch為例,接上HDMI後會自動讀取並進入遊戲介面
②藍牙喇叭
如果不想開投影又想聽歌,那就選擇藍牙喇叭,畢竟我可是擁有2顆5W的立體揚聲器,還有Harman Kardon條校後的音效
此時會關閉螢幕並打開藍牙搜尋行動裝置,連接上以後就可以單純播放歌曲
揚聲器配置在後方,所以後方的音量會大聲很多
歌曲影片選擇了主人目前最喜歡的綜藝節目,換乘戀愛的OST,低音和中音表現不錯,高音空間感稍微弱了一些,音量調高後容易被中低音蓋過,不過以這麼小的體積就能有如此的音效水準已經很奢侈了吧,重點是我還是一台投影機呢
https://youtu.be/qPBhXo9pOrE
③Aptoide TV
如果不想用投影也想看個什麼東西,那我內建的Aptoide TV或許能滿足你的胃口
裡面很多APP供你選擇,有播放程式、運動教學,甚至還有遊戲等等,安裝後即可使用
選單與參數設定
①影像
影像亮度提供四種模式,當電量降到25%以下時,會自動開啟省電模式亮度為0,劇院模式亮度為50,標準模式亮度為80,簡報模式亮度為100
色溫預設為中間,並提供冷和暖色調
因應牆壁顏色的不同在亮度上也會做出微調,有白、黃、藍、粉紅和綠五種顏色,預設是白色
②顯示
因應我的小體積,正放和倒放都可能有人會使用,所以投影位置提供前、後方桌面和前、後方天花板
自動梯形校正這個功能太重要了,以前投影機為了保證投影品質都必須將相對位置保持在直角,現在有了這功能隨時都能擁有最方正的畫面,當然如果你有特別喜好的觀賞角度也可以自行調整
③一般
揚聲器的音效有Harman Kardon調校過,並提供三種模式,增強人聲和整體音訊的電影模式,加強低音和寬廣音訊的音樂模式,加強遊戲音效的遊戲模式
支援多種語言,重置設定也是在此操作
④WiFi
因為我所有功能都需要透過WiFi連線後才能作用,請確保連線順暢的環境下使用我才會有最棒的體驗
⑤藍牙
藍牙連線後最主要的功能是支援Video Link,將喜歡的Youtube影片連結傳送給我
連結會存在藍牙的連結選單內,之後不用透過手機就可以直接播放
三、實際感受我的好,怎樣投影都爽快
①客廳大螢幕,玩遊戲主機最對味
Swtich最適合多人共鬥,有大螢幕互相陷害或合作,樂趣更加倍
格鬥遊戲氣勢十足,拳拳到肉的打擊感和合體技能釋放的爆發力,比之動畫也絲毫不遜色
地牢解謎遊戲,300LED流明輸出讓暗部細節不模糊,過關不費力
在大螢幕底下盡情揮灑汗水,運動就是人生,這是屬於一個人的健身環
②臥室投放,輕鬆取代大體積電視
廢人模式加吃瓜群眾,正面投放大螢幕,因為不是光源直射更能持久觀看
看老王說和微疼的鬼故事氣氛十足
廢人側躺模式,看唱歌看到睡著是多麼奢侈的事情
怕手機投影到一半沒電力,免驚,外接USB線就可以幫手機充電了,前提是要接好電源
③我的天花板就是宇宙之所在,盡享星空之美
想要營造出投影時的空間感,天花板是最佳選擇,絕對寬廣的視野
家裡就是水族館,各種海底生物躍然出現在眼前,栩栩如生的動態感
遙遠的星空也能這麼近,就連伸手撈月也是輕而易舉
任何場景都美如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完美展現
導讀
早期想用鍵鼠來玩手遊多半只能透過模擬器來執行,在遊戲順暢度和畫面細緻度上都跟手機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有時還會因相容性問題而不得不放棄遊玩,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款IOGEAR KeyMander 2 Mobile 手遊搖桿鍵鼠轉換器(以下簡稱KEYMANDER 2 MOBILE),透過簡易的連線安裝即可將行動裝置的控制完全交由鍵盤和滑鼠來使用,且Android和iOS系統均有支援,並提供多款遊戲的設定值自由調整按鍵參數和巨集錄製等,讓玩家在操作上更顯得心應手。
KEYMANDER 2 MOBILE 產品開箱
外盒正面和背面均標示產品特色,這是一款隨插即用的鍵鼠轉換器,可透過專屬的K2 MOBILE軟體下載設定檔,搭配鍵盤和滑鼠周邊使用,並支援Android 和 iOS系統,讓所有手機玩家都有機會體驗到其魅力所在
包裝內產品一覽
說明書有詳細的軟體安裝和操作步驟
配件的部分有行動裝置支架和一條Micro USB to Type A轉接線
KEYMANDER 2 MOBILE本體十分迷你,需透過USB接線提供電力
右側接孔連接搖桿,可支援原廠的PS4 和X BOX搖桿(須內建藍牙模組),後方接孔連接鍵盤和滑鼠
底部四角有防滑墊,並標示該產品的型號是GE1377M
安裝行動裝置支架,支架非常穩固,即便使用重量較重的IPAD也不會傾倒
KEYMANDER 2 MOBILE 安裝與操作
個人準備的周邊設備有金士頓電競鍵盤和滑鼠,搖桿則是採用原廠的PS4無線搖桿
主機接上電源,硬體設備安裝完成後會從紅燈顯示綠燈
連接的行動裝置為IPAD平板,開啟桌面上的K2 MOBILE APP
內有詳細的安裝步驟設定,只需要透過熱鍵就可以輕鬆切換IOS和Android系統
首先要讓行動裝置和搖桿進行藍牙連線,成功接上後開啟ALT+F2搜尋主機,型號是GE1377M
與裝置連線成功後即可開啟遊戲
另外官網會不定時提供韌體更新,讓KeyMander 2 Mobile隨時能支援最新遊戲
K2 MOBILE APP設定與實際體驗
在軟體中可以查詢能支援的遊戲,XBOX/PS4和iOS/Android提供的遊戲選項均有不同,其中個人推薦的是PS4搖桿加iOS組合能玩到的遊戲最多
登入K2帳號,下載遊戲設定值,就會顯示在我的資料庫
以決勝時刻:Mobile設定值為例
這是設定值主頁面,上方可以選擇三種儲存模式,CALL OF DUTY本身已內建多人和戰場模式,可以依照環境需求做不同設定
①靈敏度設定
一般視角主要是設定X和Y軸移動的角度
瞄準視角可以套用一般視角設定
進階設定一般視角和瞄準視角的內容都一樣,可以設定轉向速度和上下軸對換,還能編輯滑鼠/瞄準速率曲線
步行模式和切換武器也可以設定快捷
②對應設定
控制器是以連線的搖桿為主,個人是用PS4,所以對應的按鍵都是以PS4為主,大部分的搖桿按鍵通常都有預設對應的鍵盤按鍵,也可以隨時更改自己熟悉的設定,右類比搖桿預設是沒有的,所以像現代戰爭5或是GTA等遊戲因為劇情關係會用到就必須要自己設定
③巨集設定
有些設定值已經有內建巨集,巨集設定的方式跟一般周邊設備的步驟一樣,錄製完以後選擇特定按鍵即可
遊戲測試個人選擇了三款遊戲,分別是Call of Duty Mobile、現代戰爭5和GTA拉斯維加斯
①決勝時刻:Mobile
一款由騰訊旗下天美工作室群開發,動視發行於Android和iOS的免費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以《決勝時刻》 IP系列改編的經典槍戰手遊
多人模式體驗,實際試玩5 vs 5,因為戰場地圖不大,頻繁遭遇敵人的機率很高,在一般視角上所有動作包括轉身和跑動都極為流暢,瞄準視角就相對差了一些,雖然已經有調整靈敏度到最高,在移動準心上還是偏慢,不過透過滑鼠瞄準還是輕鬆很多,基本上在前期幾乎大殺四方,特別是在樓上小區域的遭遇戰需要快速轉身時更能感受到滑鼠的美妙之處
試玩影片
https://youtu.be/G5_rqQ3C85k
戰場模式體驗,百人大逃殺模式,這應該是我所有遊戲體驗中最為順暢的,靈敏度調到最高後,吃雞宛如喝水般容易,因為個人平常較少涉獵大逃殺類型,所以一開始進去時完全是手忙腳亂,原本以為很快就會遭遇危機,沒想到滑鼠的準心瞄準超容易,所有攻擊都可以打在敵人的點上,再依靠鍵盤的走位躲避,累積擊殺數的同時也相對強化了身上的武器裝備,最後輕鬆寫意獲得9殺吃雞
試玩影片
https://youtu.be/sAMqevQ_ZAQ
②現代戰爭5
一部由Gameloft開發並發行,使用Havok物理引擎製作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提供各式各樣的遊戲模式,包括多達60人大逃殺、對決模式和單人戰役
單人戰役體驗,裡面除了第一人稱射擊的部分外,偶爾因應劇情需要必須做出滑動螢幕的手勢,按鍵屬於右類比搖桿,要記得去設定值做鍵盤按鍵設定,整體遊戲的流暢感沒有決勝時刻這麼順,瞄準射擊時的準心調整太靈敏容易偏掉,但是不調整又很難移動,想完成爆頭任務必須多費一點工夫才行
試玩影片
https://youtu.be/grYrO9Pd-RU
③孤膽車神:維加斯
一款由Gameloft基於Havok物理引擎開發的3D遊戲,提供探索、格鬥、射擊和開車等各種不同的遊戲模式,讓玩家盡情體驗廣闊開放的遊戲世界
遊戲體驗,相對FPS遊戲而言,孤膽車神在格鬥和探索方面等動作的操作順暢度很不錯,因為遊戲場景是開放式,需要跨足很多區域,也時常因應任務時間必須更換駕駛車輛,在方向的控制性上略差了一些,設定值方面用預設按鍵即可,靈敏度需調到最高,不然視角移動速度會很慢
試玩影片
https://youtu.be/hzKlq47L-6E
辦公模式設定與操作
鍵盤和滑鼠不僅能透過KeyMander 2 Mobile來玩遊戲,也可以瀏覽網頁和打字
在輔助使用的觸控選項選藍牙裝置,直接連線主機GE1377M
按下鍵盤熱鍵ALT+F1,主機亮白色燈後就進入辦公模式
滑鼠的游標會變成一個點,上下拖曳和點選時會稍微卡頓
打字方面極為流暢
示範影片
https://youtu.be/pTwA3OWQVso
試用心得與個人想法
KeyMander 2 Mobile主要是透過無線搖桿將按鍵轉換成鍵鼠使用,設定步驟很簡單,只要將周邊設備都安裝完再依照軟體指示連線即可,內建的遊戲設定值全都是支援搖桿控制器的手遊,所以目前能遊完的遊戲不多,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射擊類FPS遊戲或動作遊戲一類,在順暢度上自然是無可挑剔,畢竟是原本手機就可流暢運作的,在與鍵鼠的配合上其實頗有水準,個人是用有線的周邊設備,在按鍵與遊戲的動作上大多能即時反應,若是使用滑鼠移轉視角則會稍微得不靈敏,尤其是瞄準視角影響會更大,當然這主要是看遊戲在相容度上的契合,其中我覺得表現最好的無疑是決勝時刻:Mobile,無論是多人或戰場模式,加上鍵鼠加持後拿高分的機率比以往直接觸控螢幕要更好操作。相較遊戲模式的表現,辦公模式連線和設定雖然方便,不過滾動卷軸和打字的順暢度只能算是尚可。想要在遊戲中完整體驗鍵鼠的順暢度,KeyMander 2 Mobile的確是滿不錯的選擇,加上官網隨時都有在更新韌體和並導入新遊戲的設定值,在未來的表現也是值得期許的。
導讀
ROG Strix Scope RGB機械式鍵盤擁有著專為電競玩家打造的獨特功能和極佳手感,甫推出就收穫不少好評,更獲得2019iF設計大獎的殊榮,而2020年推出的ROG Strix Scope RX和今年剛上市的ROG Strix Scope NX均承繼Strix Scope系列的特色。
ROG Strix Scope NX機械式鍵盤採用鋁合金上蓋,懸浮式鍵帽設計,搭載為FPS遊戲而生的兩倍寬Xccurate Ctrl 鍵,可立即隱藏所有應用程式並關閉為靜音的隱形鍵,Quick-toggle 開關一鍵快速切換媒體與功能鍵,加上自家的ROG NX鍵軸為玩家帶來極佳的反饋和高速觸發體驗。
ROG Strix Scope NX 外觀開箱
外盒正面是經典的紅黑配色
背面標示著規格和鍵盤特色
官網詳細規格
內容物一覽,除了鍵盤本體外,還有說明書和配件
配件有提升FPS遊戲識別的銀色WASD鍵帽和一個短版的拔鍵器
說明書要詳細講解組合鍵的操作和內鍵燈效設定
鍵盤本體是黑色,上蓋為鋁合金材質,左側為霧面磨砂,右側為金屬髮絲,增加外觀上的質感
二色成形ABS鍵帽,字體大又清晰
右上角有指示燈和LOGO發光飾板
前方做了向下的收邊,讓鍵盤整體面積不會太大
後方USB接線採用耐磨編織繩,線徑約4mm,鍍金USB接頭有特殊造型
鍵盤背面也有造型設計,左側為粗條紋,右側是磨砂質感
四角都有防滑橡膠墊,右側有大LOGO,可調整高度的一段式支架,上方有凹槽當作走線空間
高度調整
鍵軸採用ROG自家全新的NX紅軸,軸體是與Cherry軸相似的十字軸,紅軸的觸發壓力為45g,觸發鍵程是1.8mm,提供40g的阻力,並針對零驅動與復位點進行特別調校,讓使用者有穩定的觸發和回饋感
長鍵的部分採用衛星軸,加強按壓的平衡感
Strix Scope NX的鍵帽非常容易拆卸,換上銀色WASD鍵帽讓按鍵更為明顯
燈珠位置在按鍵上方,離鍵軸有一段距離,所以透射的光很柔和不會有強烈感,燈效在緊湊的盤面上更顯奪目
功能鍵設定與操作
Fn+ESC是重置鍵盤
Fn+右Alt是設定巨集,按壓Fn+右Alt開始錄製和停止錄製巨集即可
Fn+1~5是儲存值,6是關閉設定值,此部分主要是對應軟體設定值
Fn+Ins是Quick-toggle開關,可以快速切換功能和媒體鍵,預設無亮燈時是使用媒體鍵功能,包括播放、暫停、快進後退、音量大小和靜音,開啟會有指示燈,這時就直接可以使用F5~F12功能鍵
F12隱形鍵是可以一鍵隱藏縮放應用程式並切換成靜音
上下方向鍵是調整燈效亮度,左右方向鍵是切換燈效模式
左側的Xccurate Ctrl 是一般鍵盤的兩倍寬,可避免誤按WIN鍵的機率
軟體操作與燈效展示
Armoury Crate可以設定ROG周邊的各項功能,目前只有ROG Strix Scope NX這把鍵盤
主頁面有按鍵、燈光和韌體更新可選擇
每一個按鍵都可以自定義功能
可自定功能如下
設定好後會顯示該功能於圖面上
在遊戲模式時可停用某些組合鍵
設定檔最多能儲存五組,可透過Fn鍵+1~5快速切換
軟體內建十種燈效,預設是色彩循環
恆亮燈效
燈效影片展示
https://youtu.be/oFxRq1nvh4I
與其他設備進行同步燈效,展現更多色彩樣貌
導讀
跨足多元科技產業,已成立130周年的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在一般消費產品、醫療產品和專業照明等領域始終舉離領導地位,並持續保有創新的能力以提升消費者的生活品質。飛利浦在顯示器方面深耕許久,主要有家用和辦公室兩個系列,家用主打出色的造型和高規的性能,辦公室則是依工作環境分成節能、專業和低藍光三類。
今天要介紹的288E2A採用IPS面板,解析度高達3840 x 2160(4K UHD),透過Ultra Wide-Color 超寬廣色域技術呈現更豐富且細膩的影像,支援AMD FreeSync,搭配專屬設計的SmartImage遊戲模式,讓玩家能依照遊戲模式自行選擇需要的OSD設定,低藍光不閃爍技術讓觀賞內容更為舒適,那麼這款288E2A還有什麼特色,就讓我為各位一一介紹。
288E2A 4K IPS顯示器產品開箱介紹
外盒上標示著288E2A支援4K UHD解析度和超寬廣色域技術,提供專屬遊戲模式自動調整螢幕參數,內建喇叭,並可使用MultiView同時進行雙重連接與檢視
官網規格詳述
出廠報告書,這份文件代表原廠有效正過螢幕色彩
配件有說明書、產品認證和驅動光碟,還有電源線,電源供應器和1條HDMI線
說明書內容非常詳盡
底座與支架
底座為金屬方框造型,底部四角有止滑墊
短支架設計,雖然是全黑,不過後方和側邊分別有磨砂和髮絲紋增加外觀質感
可以調整傾斜角度,不能調整上下高度,後方有線材集中處
因為固定支架的螺絲沒有加上套環,須透過螺絲起子才能鎖緊,底座寬約cm,深度約cm,支架高度約cm
螢幕正面
全黑的造型,霧面螢幕塗層約25%,左下有該顯示器的特色,右下則有電源指示燈、環保和節能標章
螢幕邊框的厚度不到1.5cm,面板邊框更是僅有0.19cm,完全實現了真正寬廣的視野
螢幕背面
中間為支架連接處,左側為OSD功能切換鍵,右側則是連接埠,從左到右分別是電源孔、2組HDMI、1組DisplayPort 、音效輸入端子和耳機輸出端子,左右兩側下方各有1顆3w喇叭
接上支架和底座後放在桌上非常穩固
側邊狀態,前傾為-5度,後仰達20度
跟原本使用的22吋螢幕尺寸差很多
易選功能表設定與操作
透過旋鈕的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可以即時切換顯示功能表中的各種設定
上方是訊號輸入源,分別有兩組HDMI和一組DP
下方是內建喇叭聲音大小
左邊是SmartImage 遊戲模式,是飛利浦專為玩家精密調校的模式,根據遊戲類型像是FPS、Racing或RTS均有不同的OSD設定,並具備特殊的SmartFrame 功能,能針對特定區域產生色差區塊
右邊是設定選單,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在此設定,以下僅針對特殊功能做說明
①遊戲設定
螢幕最快反應時間可達4ms,可以在此調整快慢
智慧神燈,開啟後會出現特殊的區塊,可依遊戲需求調整尺寸、亮度、對比和位置
②畫面設定
會列出SmartImage 各項模式中的OSD設定,並且可以在模式中做更細部的微調
③PIP/PBP
PIP是子母畫面,開啟後會出現一大一小的畫面,可以調整子畫面大小或是跟母畫面對調
在Smartsize功能中選擇1:1比例會讓子母畫面相同比例
PBP是分割畫面,開啟後解析度會變成1920*2160,是1:1比例的畫面
④色彩調整
除了特殊模式譬如低藍光或EASYREAD沒辦法調整外,其他模式都可以自定義紅綠藍的色彩,SmartImage則是已經幫玩家調校完色彩設定,射擊為78-80-100,賽車86-96-100,戰略83-81-83,玩家78-81-83
影音視聽與遊戲試玩
①任天堂Switch遊戲主機
Greak: Memories of Azur,手繪動畫風格的單人橫向卷軸遊戲,輪流操作不同能力的三種腳色解謎破關
卡通動畫風格,不管是怪物和角色都非常可愛
具備各種解謎和動作冒險要素,砍殺敵人並非唯一解
終極時代 Ultra Age,高速動作冒險遊戲,在近未来的架空世界,使用各種兵器與AI機器人和怪物戰鬥
科幻風格元素展現在遊戲內,充斥著末世的陰鬱感
戰鬥時畫面非常順暢,難度稍高,一旦被包夾要迅速脫身
我的英雄學院 唯我正義2,知名動漫改編的遊戲續作,超華麗的格鬥遊戲
各種連攜技能連放,打擊感超好
SMASH大招放出的爽度破表,搭配廣視角寬螢幕流利的動畫一飽眼福
②電腦主機
配置是Ryzen 5 3600加上RX 570顯示卡,受限於顯示卡的能力,無法在4K解析度下暢玩大作
動物之鬪,卡通風格趣味格鬥遊戲,以網路上迷因錯位拍攝的動物為主軸
胡鬧搬家,以搬運為主題的動作解謎遊戲,可與同伴協力合作完成搬家任務
小小噩夢2,具備黑暗風格的冒險益智遊戲續作
③高階電競筆電
配置是Intel Core i7-11800H加上RTX 3080顯示卡,可以開啟DLSS渲染讓遊戲更順暢
槍火重生,結合了第一人稱射擊和 RPG 策略選擇的闖關冒險遊戲
惡靈古堡3重製板,第三人稱射擊恐怖遊戲,正宗恐怖生存系列
絕地求生,多人大逃殺類型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魔物獵人: 世界,以狩獵恐龍為主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
電馭叛客2077,賽博龐克反烏托邦風格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
作為高階的電競筆電機型,AORUS在外觀細節和效能的要求上總是保持著高品質的水準,而今年推出全新的AORUS 17G 機械神鷹,搭載第十一代Intel CPU i7-10870H和32GB DDR4記憶體,採用超強的RTX3080顯示晶片,並支援新世代規格的PCIe Gen4 SSD和Thunderbolt 4,搭配300Hz畫面更新率的高畫質螢幕和機械式軸體鍵盤,讓玩家能享受最極致和最高速的遊戲體驗。
AORUS 17G機械神鷹外觀開箱和介紹
外盒上標示著產品型號和知名CS:GO電競職業隊G2 Esports認證,所以無論是產品效能、鍵盤手感和畫面更新率等特色都是可以期待的
官網詳細規格
盒內除了用泡棉固定包覆的AORUS 17G外還有一個配件盒
配件盒內有說明書,M.2的散熱貼條和電源供應器,電源輸出約230W
AORUS 17G本體出爐,全黑色系,採用鋁合金結構的機身
A蓋為霧面磨砂質感,中間有透明飾版的鷹神LOGO,接上電源後會發光
精確的CNC切割顯示在外觀和轉軸處,即便是全黑色外觀也透露著高級的氛圍
B面為17.3吋螢幕,左下有貼紙標籤強調支援300Hz畫面更新率,邊框內面有軟質矽膠包覆,可以固定螢幕外並提供良好的保護,邊框約有0.5cm
C面中間搭載歐姆龍機械軸鍵盤,支援ARGB燈效,約有1500萬次的點擊壽命,觸發鍵程1.6mm,採用段落感高的青軸,不過軸體高度僅有傳統軸的一半體積,所以在按壓上的回饋度非常不錯
為了能將數字鍵納入所以在右邊區域排版上與平常略有不同,不過主要區域還是不影響使用,按鍵和間格都夠大,所以按壓時不易誤觸
Fn功能組合鍵,搭配空白鍵可以調整亮度,ESC鍵可以調整風扇轉速,F1~F5分別是,F6~F11分別是
C面上方中央為電源鍵,前方搭載一組720P視訊鏡頭,需手動打開,兩側為散熱孔,形狀有特殊設計,不易讓灰塵落入內側
C面下方是觸控板,左側有標示MIT,右側則有AORUS 17G的主要特色,包括極致的效能、良好的散熱系統、真機械歐姆龍軸體、支援4K/120Hz畫面輸出、支援TB4傳輸和PCIE4.0儲存設備等
C面右側有進風口,連接埠有電源輸入、HDMI 2.1、mini DP 1.4和Thunderbolt 4,C面左側有出風口,連接埠為兩組USB 3.2、Audio接孔、網路插孔和SD讀卡機
D面底部有大面積散熱孔,後方的直角防滑設計讓電腦在桌面上非常穩固完全不會移動
全機體積不大,可以輕鬆塞入後背包夾層方便攜帶
開機後接上電源才會有ARGB燈效,A蓋的AORUS標誌會發光,搭配周邊更顯其霸氣
AORUS Control Center介紹與操作
①智慧儀錶板
有詳細的硬體資訊和狀態,無論是CPU、GPU、硬碟、電池和風扇的使用狀況完全一覽無遺
②AI
Microsoft Azure AI是AORUS獨家採用的自動調教功能,共有創作者、全速、遊戲、會議和省電五種模式,每個模式對於鍵盤燈效、鍵盤亮度、螢幕色彩模式、螢幕亮度和AI GPU Boost的設定都不同,右上角開啟AI功能以後就會根據使用的程式來自動調整成當前所需的模式,這個功能相當好用,非常推薦
一般瀏覽網頁或使用文書程式時會採用創作者模式,不僅會將CPU效能最佳化且螢幕的色彩換成Pantone模式,是很舒服亮度不高的黃色,很適合閱讀使用,若是開啟遊戲時會立刻切換到遊戲模式,將GPU效能最佳化
③管理中心
很像手機下滑的選單,裡面有相當多功能的快捷,包括螢幕的色溫、充電設定和無線藍芽網路等相當常見的功能,都可以在此操作開關或調整參數
按下照相可以開啟前鏡頭,在ZOOM會議程式中開啟使用也相當順暢
④按鍵與燈效設定
每一顆按鍵都能自定義功能和巨集設定
燈效部分共有19種,以筆電內建的鍵盤燈效來說算是滿多的,從燈色、亮度、速度和方向都能設定,可玩性非常豐富
⑤硬體設定
主要是針對風扇進行調整,上方有一般、遊戲、靜音和深度控制四種模式,底下的自訂模式則有自動和固定兩種風扇轉速的模式
上方的四種模式在風扇轉速曲線設定各有不同,尤其是深度控制在各點之間的間距會比較密集
⑥更新升級中心
可以看到各個設備的驅動程式版本,也可以在此進行系統備份
AORUS 17G機械神鷹硬體性能與跑分測試
CPU-Z驗明正身,CPU為記憶體單核跑分為598.9,多核跑分為5308.4
GPU-Z驗明正身,內顯使用Intel Tiger Lake G1,外顯使用RTX 3080,搭載16GB DDR6
Cinebench R15分數,CPU跑分為1878cb,Open GL跑分為178.71fps
3D MARK測試
①Time Spy分數為8673
②Fire Strike Extreme分數為10967
③Port Royal分數為5304
④Directx Raytracing feature測試24.62fps
⑤Nvidia DLSS feature測試,DLSS關閉時為24.78fps,DLSS開啟時為60.11fps
CrystalDiskInfo檢視硬碟狀態,使用三星的NVME,容量為500G,CrystalDiskmark讀寫跑分分別是6685.53 MB/s和4770.77 MB/s
AORUS 17G機械神鷹實際遊戲體驗
這次的螢幕畫面更新率最高可支援到300Hz,大幅提升遊戲畫面的順暢度
鎗火重生,卡通式的射擊遊戲,開啟最高畫質,遊戲順暢度極佳,全程都能維持在240fps
魔物獵人世界,經典動作RPG,場景複雜且貼圖極為細緻,開啟最高畫質後能維持在95fps
惡靈古堡3重製版,恐怖冒險遊戲大作,這次開啟最高畫質外將貼圖細緻度拉到200%,能全程穩定在60fps以上
古墓奇兵暗影,動作遊戲,開啟最高畫質和光線追蹤後,均能維持在80fps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電腦散熱方案,一直是許多玩家面臨的課題,依照散熱能力從原廠扇、塔扇、一體式水冷到開放式水冷,效率雖然是節節提升,不過組裝的難度還有安全上等諸多考慮總是會讓許多玩家難以下手,鑒於目前市場多以中階處理器為大宗,兼顧散熱能力、靜音和組裝步驟較為簡單的塔扇無疑是大多數使用者會選擇的目標。今年ENERMAX推出兩款全新的空冷散熱器,搭載華美燈效的ETS-F40 ARGB和今天要開箱的無燈效基本款式ETS–F40–FS,在結構上都具備大型鋁製鰭片和14公分靜音風扇,解熱功耗可達TDP 200W,加上專利的渦流產生器能加速熱傳導提高散熱效率。
ETS–F40–FS外觀開箱
外盒正面和背面均標示著產品的特色,大型鋁製鰭片設計讓散熱面積更大,搭載PWM靜音風扇,提供TDP 200W解熱功耗,專利的渦流產生器能帶走更多廢熱
官網詳細規格
除了散熱塔本體,還有1顆14cm風扇、說明書和配件盒
配件盒內有各平台專用的背板、支架和螺絲等,背板的部分通用於Intel和AMD平台
①Intel LGA 1366/1200/1156/1155/1151/1150/775
②Intel LGA 2066/2011-3/2011
③AMD AM2/AM2+/AM3/AM3+/AM4/FM1/FM2/FM2+
另外還有附上2g的道康寧TC-5121C散熱膏
鋁製散熱塔本體,加大的鰭片設計讓散熱效能更加提升
上方的渦流產生器和鰭片兩側折彎封閉式架構,可以加快對流效果
搭載了4支ø6熱導管加上銅底管直觸技術,讓熱傳導速度更快且迅速帶走廢熱
風扇尺寸為14cm,為PWM風扇,轉速是300~1200RPM,風量是18.11 ~ 74.33 CFM,噪音值10 ~ 23 dBA
透過配件盒內的風扇扣具就能輕鬆安裝在散熱塔上,扣具有兩組,可依照散熱需求加裝第2顆風扇
散熱塔的重量約為511g,加上風扇後則是653g
整體高度約15.6cm,長度約14cm,寬度約9cm
安裝與上機示範
這次準備的硬體設備
CPU : Ryzen 5 3600
主機板 : Asus X570-F GAMING
記憶體 : Crucial Ballistix DDR4 16G
SSD : Crucial P5 500G
顯示卡 : ROG STRIX RX570 4G
電源 : 曜越 Smart RGB 600W
機殼 : Fractal Design Define 7 Compact
AMD平台可以用主機板預設背板也可以用散熱器所附的背板,以下示範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使用主機板預設背板
將定位膠環套放在背板螺紋上
放上AMD支架並以螺絲固定,記得在CPU上塗抹散熱膏
安裝散熱塔,中間的凹槽方便螺絲起子固定底座彈簧螺絲
不對稱熱管設計能預留更多空間給記憶體使用
扣住風扇即可完成
第二種是使用散熱器所附背板,根據腳位選擇插入定位螺絲後加上墊圈固定
將背板放入主板後方,在定位螺絲上加入膠環套
將支架放在上方並鎖上螺帽固定,記得在CPU上塗抹散熱膏
安裝散熱塔,固定底座彈簧螺絲
扣住風扇就完成了,基本上兩種方式都非常穩固,個人是選擇用第一種比較方便
這次採用Fractal Design Define 7 Compact中塔式機殼,可接受散熱器尺寸達16.9cm,所以安裝ETS–F40–FS完全沒有問題
注意事項 :
安裝散熱器時記得一定要將銅底的膠膜撕開,不然CPU的熱無法傳導至銅管底部
安裝第二顆風扇有可能會卡到主板散熱模組,雖然可以調整風扇位置,但要注意機殼容許的安裝散熱器高度
散熱與噪音測試
噪音測試會以環境因素有差異,所以當作參考即可,對應主機板上能設定的風扇轉速模式共有四種,分別是安靜標準加速全速,並會扣掉未開機時的噪音值36.8 dBA作為真實噪音值
①安靜模式
風扇轉速為490 RPM,真實噪音值是4 dBA
②標準模式
風扇轉速為529 RPM,真實噪音值是5 dBA
③加速模式
風扇轉速為795 RPM,真實噪音值是9.1 dBA
④全速模式
風扇轉速為1260 RPM,真實噪音值是19.5 dBA,基本上在加速模式之前都非常安靜,全速也僅是稍微有些聲音
散熱部分以AIDA 64作壓力測試,風扇轉速均設定為全速
①預設頻率3600MHz,核心電壓預設是1.25V
FPU壓力測試,溫度穩定在60度,最大功耗是63.97W
②主機板開啟TPU超頻模式,頻率為3900MHz,核心電壓是1.25V
FPU壓力測試,溫度為66度,最大功耗是82.15W
③手動超頻模式,頻率為4200MHz,核心電壓是1.35V
FPU壓力測試,溫度為79度,最大功耗是99.22W
④對比原廠扇散熱測試
單純CPU壓力測試下,手動超頻模式,頻率為4200MHz,核心電壓是1.35V,溫度最高到95度,若是單燒FPU則會藍頻當機
試用心得與個人想法
個人是第一次使用這類塔扇,因為說明書上相關步驟非常詳細,所以安裝上毫無難度,而且底部的不對稱熱管設計讓右側空間加大,不容易卡到記憶體,而且散熱器高度僅有15.6cm,能適合絕大部分的中塔式機殼。靜音風扇是個人相當驚喜的部分,全速運轉的最高噪音值僅有23dBA,實際感受的聲音不大,而標準和靜音模式甚至只有不到5dBA,幾乎是完全無聲的狀態。即便風扇是如此安靜,散熱效果卻沒有因此降低,ETS–F40–FS的散熱能力比起比起原廠散熱器強太多了,尤其是今年如此炎熱天氣下,在使用上就更加明顯,在非冷氣房狀況下,待機不超過40度,手動超頻後最高溫度也沒有超過80度,以一款只要990不到千元價位的空冷散熱器來說,ETS–F40–FS真的是物美價廉。
緊湊型格局卻有寬敞空間,實現靜音與散熱的極致面
瑞典知名機殼大廠 Fractal Design 在2020年推出了全新架構的Define 7系列,其後為了滿足消費者在有限環境使用需求因應而生的Define 7 Compact,不僅承繼了Define 7系列的架構優勢,更具備著小體積且空間寬敞的特色。Define 7 Compact具備多功能開放式布局,可安裝最大ATX尺寸的主機板,前方也有足夠空間容納360mm水冷,可替換式的頂板可因應設備調整散熱或靜音模式,後方的線材軌道設計和側板的無螺絲拆卸,給予使用者在組裝上最大的自由度和便利度,那麼這款機殼究竟還有什麼特色,就讓我一一為各位介紹。
Define 7 Compact white外觀介紹
外箱前後均有標示產品的特色和分解爆炸圖
官網規格介紹,支援塔扇最高169mm,顯示卡長度最大360mm,水冷設備最大為360mm,風扇最多可安裝7顆,硬碟最多可安裝四顆SSD
機殼是由保麗龍包覆固定
配件盒內有通風頂板、機殼螺絲和說明書,說明書針對機殼組裝講解非常詳細
通風頂板孔洞分布很有設計感,並在前方預留I/O位置
機殼本體出爐,純白外殼和簡單俐落的外觀設計
前面板採用鋁合金材質並做拉絲處理讓質感更為提升,側邊為進氣孔並附有濾網遮蔽灰塵
左右兩側為相當厚實的鋼板材質,後方為活動式門鎖,往外側輕推即可卸下側板,內面均有貼上隔音棉
後方則是基本配置,下方電源安裝處有托架
頂部為全覆蓋式鋼板,I/O配置由左至右分別是重啟鍵、Audio I/O、USB 3.1 Gen2 Type-C、開機鍵、USB 3.0 x 2和USB 2.0 x 2
底部有大面積抽取式濾網和散熱孔,前方為可拆卸式硬碟架,腳架造型有特別設計過
Define 7 Compact white內部詳解
①內部正面
採用上下分艙式和電源遮罩設計
上艙空間能安裝ATX尺寸主機板,比想像還大,並預留許多走線的孔位
前後各配置一顆風扇,前方搭載14cm風扇,型號為Dynamic X2 GP-14,定速1000rpm,後方是12cm風扇,型號為Dynamic X2 GP-12,定速1200rpm
下方電源遮罩上有開孔可安裝1顆12cm風扇幫助散熱,需移除硬碟架
可以安裝的散熱器高度達169mm
②內部背面
內部背面預留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兩顆2.5吋硬碟
佈線和線材處都有魔鬼氈方便整線
前I/O線材
下方有可移動式硬碟架,右側可放置ATX尺寸電源
移動式硬碟架必須從電源安裝處取出,可安裝兩顆3.5吋硬碟或2.5吋SSD
前方提供佈線的寬度有2cm左右,是非常足夠的空間
③頂部空間
頂部為開放式設計,預裝全覆蓋式頂板
卸下頂板可以看到內側貼著隔音棉
有大面積防塵網,取出時必須先提高再向後拉
可以安裝最多2顆14cm風扇或一組240mm水冷散熱器,需更換成通風式頂板
通風式頂板與全覆蓋式頂板一樣都是無螺絲設計,可輕鬆拆卸和安裝
④前面板空間
前面板需要拆下底部抽取式濾網後才可卸下,前面板內側貼有隔音棉
兩側濾網可以拆卸清潔
前方可以安裝最多3顆12cm風扇或一組360mm水冷散熱器,需移除隔板和調整硬碟架位置
⑤全機開放展示
卸下所有部件後的機殼一覽
全機濾網一覽
硬體安裝與燈效展示
基本硬體完成圖,ATX主機板搭配原廠扇
將原廠扇換成安耐美ETS-F40-FS塔扇,因為塔扇高度只有15.6,所以安裝上完全沒有問題
噪音測試,全速運轉時是53dBA,加上側板後僅有45dBA,能阻絕隔音的效率相當不錯
為了能完整展現燈光效果,在頂部和後方安裝三顆迎廣ARGB風扇做排氣
前方使用ROG飛龍二代360mm一體式水冷,安裝時需要取下隔板
後方因為都有預設線材軌道和魔鬼氈,即便是使用一體式水冷和非模組電源,在整線上依舊非常輕鬆
水冷設備完成圖,有燈效襯托下實在是相當漂亮
燈效影片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qjmb0Rb8ps
試用心得與個人想法
一款好的機殼在實際組裝時就能感受到其做工的細節,而這也是個人如此推崇Fractal Design機殼的主因,從靜音散熱兼具的Define系列,強調散熱通風的Meshify系列和外型質感極為精美的Vector,Fractal Design的機殼技術始終都在進化,最新的Define 7系列雖然外型上變化不多,依舊維持著Define系列方形且洗練的外觀,但是內裡整體結構上卻有大幅度的改變,而這些特色也被Define 7 Compact完整的承繼下來。
這次開箱的款式並非玻璃側透,在外觀上唯一的特色看似只有鋁質拉絲的前面板,但是當側蓋卸下後,寬敞空間的反差感讓人驚艷,在硬體的支援上也十分豐富,儲存裝置能安裝到最多4顆SSD,在散熱上也能安裝360mm水冷設備,並支援七顆風扇幫助進氣排氣,加上小巧的體積,更適合一般使用者在有限的桌面上放置。
兼具散熱和靜音的首選絕對非Define系列莫屬,Define 7 Compact無論是頂板、前面板和兩邊側板均附有隔音棉,且鋼板的厚度亦是真材實料般厚重,為隔絕噪音提供極佳的環境,若切換到散熱模式,換上通風式頂板,搭配前面板、頂部和底部大面積濾網,可避免灰塵進入機殼內部影響風道順暢,讓使用者能更專心於遊戲或工作上,而個人覺得側板的活動式門鎖設計能省去轉螺絲步驟真的是非常便利,除了防止側板摔落外,在背面空間充滿線材時比起抽取式更容易安裝上去,完全不用擔心卡線問題。這次即便沒有使用玻璃側透款式,個人還是特別準備了一體式水冷和ARGB風扇來搭配機殼,不僅是為了展示內部完整組裝空間和華美燈效外,更重要的是它值得我花這麼多時間和心力來為各位介紹,「Fractal Design的好,用過才知道」。
共
66
則